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學

生態學

發布時間: 2020-11-22 16:21:44

『壹』 環境生態學與普通生態學的區別

不同之處如下:

1、側重點不同,環境生態學是偏研究環境治理的應用生態學。而普通生態學是偏理論的研究。

2、研究對象不同,環境生態學包括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綜合治理、監測與評價以及對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影響。而普通生態學是對目前已有的生態學知識的一個整體的總結,其中包括理論生態學和應用生態學兩個大類,小類有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生態系統生態;全球生態學景觀生態學。

3、分屬課程不同,環境生態學屬於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而普通生態學是生態學專業的學位課和土壤學、森林培育學、環境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專業的必修課,同時是報考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基礎課考試科目之一。


(1)生態學擴展閱讀

環境生態學研究內容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和諧社會和循環型經濟、人類生存方式與環境生態危機、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之路、環境文化與生存安全、全球變暖與地球環境生態安全、臭氧層破壞對地球環境生態的影響、酸雨對地球環境生態的影響、城市化對城市環境及區域氣候的影響。

生態學專業培養技能

1、掌握普通生物學、生態學等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

2、掌握生物信息學資料的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結果分析、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3、熟悉國家生態信息產業政策、知識產權及生物安全條例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4、了解生態信息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5、具有較好的科學人文素養和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身心健康;

7、具有較好的科學素質、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貳』 什麼是生態學,其分支學科包括哪些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
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
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
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
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叄』 生態學是什麼

生態學的淵源 「生態學」一詞是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1866年提出的。海克爾在其動物學著作中定義生態學是: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系。
其後,有些博物學家認為生態學與普通博物學不同,具有定量的和動態的特點,他們把生態學視為博物學的理論科學;持生理學觀點的生態學家認為生態學是普通生理學的分支,它與一般器官系統生理學不同,側重在整體水平上探討生命過程與環境條件的關系;從事植物群落和動物行為工作的學者分別把生態學理解為生物群落的科學和環境條件影響下的動物行為科學;側重進化觀點的學者則把生態學解釋為研究環境與生物進化關系的科學。
後來,在生態學定義中又增加了生態系統的觀點,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歸納為物質流動及能量交換;20世紀70年代以來則進一步概括為物,質流、能量流及信息流。 生態學的發展 生態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萌芽期、形成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
萌芽期 古人在長期的農牧漁貓生產中積累了樸素的生態學知識,諸如作物生長與季節氣候及土壤水分的關系、常見動物的物候習性等。如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動物的不同類型的棲居地,還按動物活動的環境類型將其分為陸棲和水棲兩類,按其食性分為肉食、草食、雜食和特殊食性等類。
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公元前三世紀的雅典學派首領賽奧夫拉斯圖斯在其植物地理學著作中已提出類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後出現的介紹農牧漁獵知識的專著,如古羅馬公元1世紀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紀中國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均記述了素樸的生態學觀點。
形成期 大約從15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
15世紀以後,許多科學家通過科學考察積累了不少宏觀生態學資料。19世紀初葉,現代生態學的輪廓開始出現。如雷奧米爾的6卷昆蟲學著作中就有許多昆蟲生態學方面的記述。瑞典博物學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學、生態學和地理學觀點結合起來,綜合描述外界環境條件對動物和植物的影響。法國博物學家布豐強調生物變異基於環境的影響。德國植物地理學家人洪堡)創造性地結合氣候與地理因子的影響來描述物種的分布規律。
19世紀,生態學進一步發展。這一方面是由於農牧業的發展促使人們開展了環境因子對作物和家畜生理影響的實驗研究。例如,在這一時期中確定了五攝氏度為一般植物的發育起點溫度,繪制了動物的溫度發育曲線,提出了用光照時間與平均溫度的乘積作為比較光化作用的「光時度」指標以及植物營養的最低量律和光譜結構對於動植物發育的效應等。
另一方面,馬爾薩斯於1798年發表的《人口論》一書造成了廣泛的影響。費爾許爾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邏輯斯諦曲線描述人口增長速度與人口密度的關系,把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生態學。19世紀後期開展的對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經以統計學原理為基礎。1851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強調生物進化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引起了人們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重視,更促進了生態學的發展。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葉,人類所關心的農業、漁貓和直接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環境衛生等問題,推動了農業生態學、野生動物種群生態學和媒介昆蟲傳病行為的研究。由於當時組織的遠洋考察中都重視了對生物資源的調查,從而也豐富了水生生物學和水域生態學的內容。
到20世紀30年代,已有不少生態學著作和教科書闡述了一些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論點,如食物鏈、生態位、生物量、生態系統等。至此,生態學已基本成為具有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
發展期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態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數理化方法、精密靈敏的儀器和電了計算機的應用,使生態學工作者有可能更廣泛、深入地探索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物質基礎,對復雜的生態現象進行定量分析;整體概念的發展,產生出系統生態學等若干新分支,初步建立了生態學理論體系。
由於世界上的生態系統大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社會經濟生產系統與生態系統相互交織,實際形成了龐大的復合系統。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工業化的高速度發展,自然資源、人口、糧食和環境等一系列影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依據和有效措施,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制定了「國際生物計劃」(IBP),對陸地和水域生物群系進行生態學研究。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繼IBP之後,設立了人與生物圈(MAB)國際組織,制定「人與生物圈」規劃,組織各參加國開展森林、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態系統與人類活動關系以及農業、城市、污染等有關的科學研究。許多國家都設立了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機構。
和許多自然科學一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是:由定性研究趨向定量研究,由靜態描述趨向動態分析;逐漸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發展;與其他某些學科的交叉研究日益顯著。
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看,生態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匯點;在方法學方面,研究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高不開生理學方法,離不開物理學和化學技術,而且群體調查和系統分析更高不開數學的方法和技術;在理論方面,生態系統的代謝和自穩態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學,而由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來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則可說是由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生態學和社會經濟學等共同發展出的研究體系。 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
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河流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
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四個方面說明。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產實踐。例如,制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採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產量。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常見的有:
食物鏈,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制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
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系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以上幾種關系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生態系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陽光提供的能量驅動著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停地循環流動,既包括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生物間的營養傳遞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等物質形式的轉換。
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系統結構。隨著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後代謝趨於平衡,進出大致相當。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須注意到物質代謝的規律。一方面,在生產中只能因勢利導,合理開發生物資源,而不可只顧一時,竭澤而漁。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積農田因肥力減退未得到及時補償而減產。另一方面,還應控制環境污染,由於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進入環境,超越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凈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積累,損害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向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著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
在改造自然的話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產生的一種反作用。 生態學的一般規律 美國科學家小米勒總結出的生態學三定律如下:
生態學第一定律:我們的任何行動都不是孤立的,對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無數的效
應,其中許多是不可預料的。這一定律是G.哈定(G.Hardin)提出的,可稱為多效應原理。
生態學第二定律:每一事物無不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稱相互聯系原理。
生態學第三定律:我們所生產的任何物質均不應對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此定律可稱為勿干擾原理。
正文:
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4方面說明。
● 種群的自然調節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產實踐。例如,制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採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產量。
● 物種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常見的是:①食物鏈。在食物鏈中,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制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②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③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系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以上幾種關系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 物質的循環再生 生態系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陽光提供的能量驅動著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停地循環流動,既包括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生物間的營養傳遞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等物質形式的轉換。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系統結構。隨著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後代謝趨於平衡,進出大致相當。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須注意到物質代謝的規律。一方面,在生產中只能因勢利導,合理開發生物資源,而不可只顧一時,竭澤而漁。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積農田因肥力減退未得到及時補償而減產。另一方面,還應控制環境污染。由於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進入環境,超越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凈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積累,損害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
● 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向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著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產生的一種反作用。 分支學科 ①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②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③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河流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④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⑤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 基本原理應用的思路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內容: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和生態系統生態。
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自治,也能夠維持對脅迫的恢復力。健康的生態系統能夠維持它們的復雜性同時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的應用思路,我認為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建立起人類社會組織,以自然能流為主,盡量減少人工附加能源,尋求以盡量小的消耗產生最大的綜合效益,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各種環境危機。
較為流行的幾種思路如下:
1、實施可持續發展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協調社會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包括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事實上造成當代世界面臨的空前嚴重的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類對自然的錯誤認識。工業文明以來,人類憑借自認為先進的「高科技」試圖主宰、征服自然,這種嚴重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雖然帶來了經濟的飛躍,但造成的環境問題卻是不可彌補的。人類是生物界中的一分子,因此必須與自然界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3、生態倫理道德觀
大量而隨意地破壞環境、消耗資源的發展道路是一種對後代和其他生物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發展模式。新型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應該是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考慮這些人類行為不僅有利於當代人類生存發展,還要為後代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
從生態學中分化出來的產業生態學、恢復生態學以及生態工程、城市生態建設等等,都是生態學基本原理推廣的成果。
在計算經濟生產中,不應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或者無限的,而是用生態價值觀念,應考慮到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影響,利用科技的進步,將破壞降低到最大限度,同時倡導一種有利於物質良性循環的消費方式,即適可而止、持續、健康的消費觀。 其它定義 生態學的定義還有很多: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怎樣生活和它們為什麼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學。(埃爾頓,1927)
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學。(Andrenathes,1954)
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科學。(E.P.Om,1956)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及其機理的科學。(馬世駿,1980)
生態學是綜合研究有機體、物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科學。(E.P.Om,1997)
關於生態學的幾點補充生態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所以應該會有極為前途的一面,卻往往被其他的生物工作者所鄙夷,認為其「假、大、空」,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不正確的。
生態學的產生就是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極為緊密,它是用來研究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因而對一個生態工作者來說,生態要求人掌握的知識那是相當的全面,至少要對生物,環境,水溫,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要是生物和環境要有相當扎實的功底,所以說一個生態學家要懂得的東西很多。
做生態的都很苦,要到處採集樣品,調查原因,還要回來做實驗分析,辛苦是難免的。
在這里我還想講講關於生態的幾本參考書,首先作為一個生態學入門的人來說,內蒙古大學的李博院士所編寫的生態學是一本極為好的參考書,不論是從內容還是排版,都堪稱經典,其實上面有人介紹的楊持只是他以前的一個下手(李博院士已經去世了,可嘆)。還有一本是北師大的孫儒泳院士編寫的基礎生態學,也是一本不錯的書,孫院士現在還健在,依然活躍在科研第一線。
生態學分支很多,譬如從事草原生態學的,在北京的植物所很厲害;從事水生生態的,在水生所全國數一數二,這里得提一下一個極為厲害的人,劉建康院士,他是淡水生態學的奠基人之一,現在已經93歲高齡了,依然每天上班,精神也很好,稱得上是一個元老級的人物。
生態學有前途嗎?這是很多人會疑惑的一個問題,個人觀念認為:如果你把前途完全看成「錢」途,那奉勸你不要從事生態學研究,如果你真的想為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敬一點微薄的力量,可以考慮。

『肆』 生態學的就業前景是不是很好

本人是剛剛畢業的研究生,我用我的看法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生態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態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現代生態學理論和計算機模擬等實驗技能,初步具備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生態學專業要求學生具備生態學專業扎實和寬厚的理論基礎知識、系統的研究方向專門知識和堅實的實驗技能,熟悉所從事研究方面的科學理論和技術的最新發展和動向;具備獨立申請、主持科研項目和獨立解決科研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操作技術與先進的生態學實驗技能。

『伍』 什麼是生態學包括那些內容

從學科體繫上看,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組成部分,但按現代生態學的學科劃分,它又是應用生態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尚處於發展、完善階段。環境生態學是個新興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一門運用生態學理論,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制,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
研究對象:環境生態學研究重點是環境污染的生態學原理和規律、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廢棄物的能源化和資源化技術,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經濟、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污染的環境對整個生態系統(以生物為主)的影響。它是研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污染的環境兩者之間作用與反作用、對立與統一、相互依賴與相互制約、物質的循環與代謝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及支配這些規律的內在機理。生命系統與人為干預的環境系統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現為各級水平,所以,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從宏觀上研究環境中污染物和人為干預的環境對生物的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基本規律,也包括從微觀上研究污染物和人為干預的環境對生物的分子、細胞和組織器官產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機理。
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環境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其內容和體系尚在不斷地發展之中,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2 )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 3 )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 4 )環境污染的監測與評價。( 5 )環境污染對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陸』 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應當指出,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的極大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與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相生相剋關系。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復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表1 關於生態學的代表性定義
Table 1 Representative definitions of ecology 生態學的定義(英文)Definition of ecology (in English) 譯文In Chinese 文獻References By ecology we mean the whole science of the relations of the organism to its surrounding outside world, which we may consider in a broader sense to mean all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These are partly of an organic nature and partly of an inorganic nature. 生態學指有機體與外部世界的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所有科學,這在廣義上指生存條件,一部分是有機性質的,另一部分是無機性質的 Haeckel 1866 The ecology of the organisms, the science of the whole relations of organisms to their surrounding world, towards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the so-called 『economy of nature』, the interrelations of all organisms which live in one and the same place, their adaptations to their environment, their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有機體的生態學,即有機體與其周邊世界的所有關系的科學,包括有機和無機的生存條件;所謂 『自然的經濟學』,即生活在一個同樣地方的所有有機體的相互關系,它們對環境的適應性,以及通過生存斗爭的變化 Haeckel 1868 By ecology, we mean the science of the economy, of the household of animal organisms. This has to study the entirety of relations of the animal both to its inorganic and its organic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benign and hostile relations with those plants and animals with which it comes directly into contact; or, to be concise, all those intricate interrelations which Darwin calls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生態學指研究動物居住環境經濟學的科學。這不得不研究動物與無機和有機環境之間的所有關系,特別是與與之直接接觸的那些動植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的關系;或者,簡單地說,所有那些達爾文稱之為生存斗爭的?相互關系 Haeckel 1870 the 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concerned with the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of animals 與動物的社會學和經濟學有關的科學自然歷史 Elton 1927 the science of all the relations of all organisms to all their environments 所有生物與它們的所有環境所發生的所有關系的科學 Taylor 1936 the science of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including both the physical and biotic environments, and emphasizing interspecies as well as intraspecies relations 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包括物理和生物環境,強調種間和種內關系 Allee et al. 1949 In its broadest sense, the science of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lants and animal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t will then include most of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In its narrower sense, ecology is taken to refer to the study of plant and animal communities 廣義地說,生態學可定義為研究植物和動物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將包括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的大部分內容,狹義地說,生態學指關於植物和動物群落的研究 Clarke 1954 the science which investigates organisms in relation to their environment: a philosophy in which the world of life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natural processes 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一種生物界用自然過程來詮釋的思想體系 Woodburry 1954 a science which concerns itself with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living organisms, plants and animals, and their environment 與生物體(植物和動物)及其環境內在關系相關的科學 Macfadyen 1957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研究生物分布和豐度的科學 Andrewartha 1961 the study of animals and plants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and to their environment 研究動物和植物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 Kendeigh 1961, 1974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s of form, functions and factors.』 研究類型、功能和因子相互作用的科學 Misra 1967 the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indivial organisms, populations of some species and communities of populations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研究個體、一些物種的種群和種群形成的群落對其變化響應方式的科學 Lewis and Taylor 1967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which control the welfare of living things, regulating their distribution, abundance, proction and evolution 研究控制生物的福利、調控其分布、豐度、生產及進化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 Petrides 1968 Margalef defined ecology as the biology of ecosystems Margalef將生態學定義為生態系統的生物學 Margalef 1968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ems or broadly of nature 研究生態系統(或廣義的自然)的結構或功能的科學的科學 Om 1971 the study of ecosystems, or the totality of the recipro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ir physical surroundings 研究生態系統、生物與其物理環境之間所有相互作用的科學 Clark 1973 the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totality of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m or influenced by them 研究生物與其影響和被影響的所有生物環境、物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Pinaka 1974a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living organisms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ir environments 研究生物之間及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Southwick 1976 a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organisms and its place to live and which focuses on the ecosystem 關於生物和生境的多學科的科學,聚焦生態系統 Smith 1977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Krebs將生態學定義為研究決定生物分布和豐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學 Krebs 1978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organism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lux of energy and matter 研究影響生物分布和豐度的過程、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與能量和物質轉換和流動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 Likens 1992

『柒』 各種生態學法則

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中心內容:植物的生長取決於那些處於最小量狀態的營養成分。
簡介:利比希德國有機化學家1840年提出,是研究各種營養因子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先驅者。他認識到營養因子對植物生長的限製作用,認為,作物的增產與否是與作物從土壤中所能獲得的礦物營養多少成正相關的。每種植物都需要一定種類和一定數量的營養物質,如果環境中缺乏任何一種,植物的生長就會受到限制甚至死亡,如果這種營養物質處於最少量狀況,植物的生長就最少。
2布萊克曼的「限制因子定律」
中心內容:當一個過程的速率被若干個不同的獨立因子所影響時,這個過程的具體速率受其最低量的因子所限制,最低量的因子稱為限制因子。
簡介:布萊克曼英國生態學家1905年提出,研究環境因子對光合作用影響時提出。對營養物質、溫度、光等生態因子適用。
3、謝爾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中心內容: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或質量上不足或過多,即當其接近或達到某種生物的耐受限度時,這種生物就會衰退或不在生存。
簡介:謝爾福德美國生態學家1913年提出。是前面兩大定律的發展:①它不只考慮了因子量的過少,而且也考慮了因子量的過多;②它不僅估計了環境因子量的變化方面、並且也估計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問題,即生物的耐受性隨著種間不同,同種不同個體之間以及同一個體在不同的年齡和發育時期等表現出差異;③該定律可以允許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每種生物對每個生態因子才有一定的耐受性范圍,這個范圍稱為生態幅。生態幅廣的生物稱為廣生性生物,反之就是狹生性生物。
4、霍普金斯的生物氣候定律
中心內容: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在北美溫帶內每向北移動緯度1度,向東移動經度5度,或上升海拔400英尺,植物的開花、結實、昆蟲的活動等物候日期在春季要延後4天,在秋季則相反,提前4天。
簡介:只適用於北美。
5、貝格曼規律
中心內容:內溫動物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體型趨向於大,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體型趨向於小。
簡介:此規律的基礎為德國學者魯勃納爾所發現的「體表面積定律」。即有機體的散熱與面積有關,而產熱又與體積(體重)相關。也就說個體大的動物在低溫條件下對於維持恆溫是有利的。
6、阿倫規律
中心內容:內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在氣候寒冷地區有變短的趨向,而在氣候溫暖地區有變長的趨向。
簡介:在寒冷地區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變短有利於減少散熱。
7、喬丹定律
中心內容:棲息於冷水水域中的魚類,比棲息於溫暖水域中的同一種魚的脊椎骨數目多。
簡介:很多生物適合這一規律,無明顯的適應意義。但有個別例外。如鱈魚。適用魚類可解釋如下:低溫使魚類的生長和發育速度變慢,因而延長了其性成熟的時間,從而產生更大的個體,其脊椎骨的數目也增多。
8、阿朔夫規律
中心內容:對於夜出性動物而言,恆黑使其似晝夜周期縮短,而恆光則使其晝夜周期延長,並且光照強度的增強,其似晝夜周期的延長就更明顯。相反,對晝出性動物來說,恆黑使其似晝夜周期延長,面恆光則使之縮短,並且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其周期就縮短得更顯著。
簡介:生物體的似晝夜節律是指生物體內自運的接近於24小時的周期性節律。是生物鍾決定動物的生理和行為變化的節律,而外部因素只是在調整內部生物鍾時起定時因素的作用。自運節律不有受外界條件影響,不能保證准確無誤的24小時。
9、葛洛格爾規律
中心內容:一般來說,在乾燥而寒冷的地區,動物的體色較淡,而在潮濕而溫暖的地區,其體色較深。
簡介:溫熱地區動物毛色深可能與色素產生和酶活動有關。
10、阿利氏規律
中心內容:動物有一個最適宜的種群密度,種群過密或過疏都可能對自身產生不利影響。
簡介:在某些種群增長中,種群小時存活率高,另一些種群中在種群中等大小時最有利。
先只找到這些,回頭剩的有時間給你

『捌』 生態學主要研究什麼內容

生態學研究對象和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生物學分支學科,

1.如按現代生物學的組織層次來劃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基因、細胞、器官、有機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研究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如按生物類群來劃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植物、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獸類等單一的生物類群,研究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生態學盡管向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發展,但其研究中心為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屬宏觀生物學范疇。

(三)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在於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中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

(8)生態學擴展閱讀:

基本內容與分類

1、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

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

2、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

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3、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

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分子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玖』 生態學名詞解釋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