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理
Ⅰ 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為了保護藏羚羊和其他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動物和生態環境,國家於1983年成立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護區,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底上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和可可西里生態環境的保護受到了社會上廣泛的關注、理解和支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和支持政府保護生態環境和瀕危物種的行動,使可可西里藏羚羊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種群數量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鑒於可可西里地區尤其是西部調查區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交通狀況等條件極度惡劣,自然生態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恢復,因此人類的明智之舉是除少數科研需要外,盡量不要涉足這一無人地區,保持它那寧靜的自然環境,給野生動物保留一塊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園。
Ⅱ 現代生態環境倫理有哪些基本內容
生態倫理,也可以稱作環境倫理。即人類處理自身及其周圍的動物、環境和大自然等生態內環境的容關系的一系列道德規范。通常是人類在進行與自然生態有關的活動中所形成的倫理關系及其調節原則。
人類的自然生態活動反映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中又蘊藏著人與人的關系,表達出特定的倫理價值理念與價值關系。人類作為自然界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自然生態構成了人類自身存在的客觀條件。因此,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給予道德關懷,從根本上說也是對人類自身的道德關懷。
Ⅲ 生態環境部掛牌後的第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局在哪
河北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5月16日在雄安新區掛牌。這是中國生態環境部組建後掛牌的第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局。該局承擔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相關行政許可、行政執法等管理職責。
據介紹,河北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從全省環保系統公開選聘的20名工作人員即將到位。目前重要任務是排查雄安新區域內污染源、治理白洋淀流域污染。據了解,該局將通過外源污染管控、內源污染治理、生態補水三項措施,實現雄安新區水體水質明顯改善。來源:中國新聞網
Ⅳ 為什麼說生態環境保護的倫理問題是世界關注的重點
因為當今世界各國在推進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礙就是倫理方面的問題,比如我國的土葬,火葬。
在改革過程中的確要考慮倫理道德。還有其他國家的各種信仰都會涉及倫理道德。
Ⅳ 生態環境安全預警的原理
當生態環境將要或已經出現危險時,預警工作才有意義,安全預警可以從 「不安全」的角度進行研究。生態安全預警系統作為一種預報區域生態安全現狀與發展趨勢的信號系統,涵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發展過程中,包括從發現警情、分析與辨識警兆、尋找警源、判定警度及排除警情進行決策的過程。
預警的原理主要分為 5 部分,即明確警義、尋找警源、分析警兆、預報警度和排除警患,明確警義是前提,是預警研究的基礎; 尋找警源是對警情產生原因的分析,是排除警患的基礎; 分析警兆是關聯因素的分析,是預報警度的基礎; 預報警度是排除警患的根據,而排除警患是預警目標。
(1)明確警義: 明確警義是預警的起點,它包括警素和警度兩個方面。警素是指構成警情的指標,也就是出現了什麼樣的警情。警度是指警情處於什麼狀態,也就是其嚴重程度。生態環境安全預警就是要對生態環境的 「危險點」或 「危險區」作出預測,發出警報,減少或排除災害損失。這種 「危險點」或 「危險區」在預警科學中稱為警素,警素的嚴重程度即 「危險點」或 「危險區」的危害程度被稱為警度。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環境安全的警素主要是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而形成的土壤退化,環境污染、地表水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和地質災害不斷發生等生態環境問題,導致了生態系統功能衰退,嚴重地形成生態災害。
(2)尋找警源: 警源是警情產生的根源。警源是指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有自然警源、外在警源及內在警源,如產生地震的原因、導致人體生病的病源一樣,是區域系統產生警情的源頭,可能是系統自身引起的內在警源,也可能是系統外因素誘引的外在警源。自然警源是指各種可能引發自然災害從而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的自然因素,如地震、水災等,將對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破壞。外在警源是指由生態系統以外輸入的警源,如由於目前一部分人急功近利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不注重對環境的保護,造成系統生態環境質量降低。內在警源是指生態系統自身運行狀態及機制,如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農葯、化肥等大面積使用造成土壤、水質的污染。水源區生態環境安全出現警情的根源包括生態環境本底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和土壤條件等; 人為因素主要是人類活動形成的社會要素,如耕地資源利用率、人口增長帶來的人地資源壓力和環境污染等。
(3)分析警兆: 警情在爆發前總會有一定的先兆出現,即警兆,分析警兆是預警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最為復雜。警兆的確定既可以是定性的經驗判斷,也可以通過指標計算。經驗判斷建立在長期觀察的基礎上,需要對研究區生態環境演變有豐富的資料和數據積累,通過多年來生態環境風險出現的頻度與強度,得出安全預警的描述性指令; 指標計算選取典型指標和相應權重,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預警閥值標准,對生態環境安全預警進行定量化的評價。由於警源包括了自然警素和社會警素,因此一般選用這兩類指標,同時每類指標又可劃分更詳細的層次。本書選擇了指標計算的方法分析警兆。
(4)預報警度: 預報警度是預警的目的。警度是衡量警情的嚴重程度,即警情的大小。區域生態安全預警的警度是判斷區域生態系統運行與發展中各種警情、警兆和是否有警的尺度或參照系,一般可以分為無警、輕警、中警、重警、巨警這 5 級警度。
(5)排除警患: 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減少或避免生態環境惡化,防止風險的發生。
Ⅵ 地理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應怎樣治理
1 荒漠化。
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專治沙相結合的原屬則來治理。
2 水土流失。
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實行「保塬、護坡、固溝」方針,進行綜合治理。
Ⅶ 我國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現狀如何怎樣處理發展與環境、資源的關系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也是人類發展的源泉。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國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今後我國在社會發展中必須遵循生態環境發展的規律, 制定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 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一)土地沙漠化。中國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積約為160.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6.7%,其中,乾旱區沙漠化土面積87.6萬km[2],半乾旱區沙漠化土地面積約49.2萬km[2]。有關專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擴大1560km[2],年均增長率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擴大面積2100km[2],年均增長率為1.47%,而目前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擴展,而且還有加速擴大的趨勢。[1]
(二)水土流失。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中國工程院調查顯示,中國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嚴重的國家,截止2004年,已有4200萬公頃的耕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約佔中國耕地總面積的43%;每年約有五十億噸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來自耕地表層。[2]
(三)大氣污染。我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早晚重於中午。目前我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種骯臟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斷蔓延,不僅影響大陸,而且也影響港澳和鄰近國家。
(四)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中國許多主要林區, 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植物種有15%-20% 處於瀕危狀態,有4000-5000 種高等植物處於瀕危邊緣。屬於我國特有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達300多種。[3]
(五)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質污染加重。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2cm; 湖泊自1949 年以來已減少500 多個, 面積減少186 萬km2, 占現有面積的263%, 蓄水量減少513 億m3; 42% 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 80% 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六)農業環境污染。土質退化嚴重,我國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40%以上;重金屬污染面積至少2 000萬公頃,農葯污染面積約l 300萬~1 600萬公頃;我國因固體廢棄物堆放而被佔用和毀損的農田面積已達200萬畝以上.農田退化面積占農Hj總面積的20%。此外,遺傳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如山東黃河入口和黑龍江三汀源的野生大豆,雲南、廣東、海南的野生稻,由於石油開發、農田開墾和人畜侵害,其面積不斷縮小,有的地方已經絕跡。另外,近年來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面積和商品化品種的擴大,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與風險也隨之增加。[4]
二、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於三大壓力: 人口壓力。我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於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我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後果。市場壓力。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不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並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5]
三、 對策分析
我們應從我國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構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潛力和目前的現實出發,遵循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 並結合與經濟和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 制定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6]
(一)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確立保護環境的經濟發
(二) 優化產業結構, 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升級
(三) 建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調控系統
(四) 控制人口增長, 增強環境意識, 保持人口規模與環境容量協調
(五) 建設生態農業,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六) 完善城市建設, 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Ⅷ 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的舉報電子郵箱是什麼
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的舉報電子郵箱是[email protected]。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本機關未依法履回行政府信息公開答義務的,可以向監督部門投訴。投訴電話為(010)66556039。投訴郵箱為[email protected]。此外,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也可以向監察機關舉報或通過法律途徑加以解決。
(8)生態環境理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部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受理環境信息公開申請,受理機構為環境保護部行政服務大廳,辦公地址為:環境保護部東門,辦公時間為8:00-11:30,13:30-17:00(節假日除外)。通信地址為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南小街115號環境保護部,郵政編碼為100035。
根據申請人申請並通過紙張、磁碟、光碟等介質提供政府信息的,可以按照提供政府信息的件數收取檢索費;材料需復印、列印、刻錄、拷貝,並使用紙張、磁碟、光碟等物品的,收取相應成本費用;郵寄、遞送等方式送交材料將按照國家標准收取相應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官網——環境保護部信息公開指
Ⅸ 如何理解生態環境部的職責和定位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傑說,生態環境部的基本職責定位是「監管」,統一行使生態環境監管者職責,重點強化生態環境制度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和督察問責四大職能:制度制定,即統一制定生態環境領域政策、規劃和標准,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制定自然保護地體系分類標准、建設標准並提出審批建議等;
此外,對於生態環境部門而言,審查許可是監管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源頭嚴控,強化環評審批、排污許可、自然保護地評審,以及危險廢物和化學品環境許可、海洋傾廢審批、核與輻射安全許可等職責。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