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水庫工程環評

水庫工程環評

發布時間: 2021-01-16 10:37:14

水庫環境合理性應從哪些方面開展

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是指建設項目建成並運行一段時間後,通過對實際發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調查研究,和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成果進行對比,復核項目對環境影響實際發生情況和預測評價成果的差異,以檢驗環境影響預測成果和環保設計的合理性,並對工程建成後的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簡言之環境影響後評價就是評價項目對環境質量、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平衡實際產生的影響.
工程項目建成並運行一段時間後,工程項目引起的環境影響逐漸表現出來,環境影響後評價可以通過調查工程建設後環境變化情況,分析環境變化趨勢,找出項目實際存在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因素,提出進一步發揮工程的有利影響和減小不利影響的措施,為進一步加強工程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回顧評價,系統總結了工程建成三十多年的環境變化,分析研究了環境演變趨勢,提出了主要影響因素,提出了控制污染、保護水源、消滅鼠害以及切實解決好移民遺留問題等的對策措施,並提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建議.

⑵ 新建小(2)型水庫項目,需要做移民專題和環評專題嗎

水庫必須做環評,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並涉及環境敏感區的做報告書,其餘做報告表,涉及移民的就需要做移民專題。

⑶ 三峽水庫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利與弊

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三峽工程利大於弊
--------------------------------------------------------------------------------
http://www.ctgpc.com.cn (2003-09-25 17:53) 中國三峽總公司網站

--------------------------------------------------------------------------------

□ 生態與環境專題論證專家組副組長 嚴愷
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已勝利完成了第二期工程任務,三峽水庫已蓄水至135米水位,雙線五級船閘已於2003年6月16日試通航成功,左岸4台發電機組已於8月底全部投入商業運行。在這一歷史性時刻,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當年三峽工程論證的情況。
三峽工程是一項宏偉的綜合利用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後將對防洪、發電和航運等產生巨大效益。顯然,如此大型工程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帶來影響。例如,會不會使長江流域自然生態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在庫區安置大量移民,環境容量能否承受?以及水庫泥沙問題等。
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和庫區,其中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但總的說來是利大於弊。
一、有利影響主要有兩大方面
首先,三峽水庫可以有效地減輕長江洪水災害給廣大中下游平原地區所帶來的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避免災區環境衛生惡化與疾病流行等。其次,水電清潔無污染。三峽電站裝機1820萬千瓦,年發電847億千瓦小時,如用火電,年需要5000萬噸原煤,勢必造成燃煤對大氣和周圍環境的嚴重污染。
二、不利影響
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水庫蓄水後將淹沒部分耕地和一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影響。但實際上三峽兩岸壁高崖陡,隨著三峽水位的抬高,還會出現新的景觀,何況有些文物可以搬遷。水庫形成的人工湖還可以為建立旅遊點,發展旅遊業提供有利條件。其它影響如對人民健康的影響,長江中游荊江河段沿江低窪地區枯水季因水位抬高而引起鹽鹼化問題,以及對河口鹽水入侵問題也都經過研究,認為這些影響並不明顯,有的在採取適當措施後能得到控制。
三、泥沙淤積問題,是三峽工程是否可行的一個關鍵問題
泥沙淤積是否會影響水庫壽命?對航運會形成障礙嗎?因泥沙淤積而引起的水位上升是否會威脅兩岸,特別是重慶市的防洪安全?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有關專家曾進行了大量的物理模型試驗和數字模型計算,結果表明,水庫採取「蓄清排渾」的運行方式,100年後水庫仍可保留86%的防洪庫容和92%的調節庫容,回水區淤積導致的對航運影響,可以通過航道整治、疏浚和水庫調度得到改善。
總之,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是利大於弊,特別是防洪與發電所帶來的生態與環境效益更是影響廣泛而深遠。長江中下游一旦發生特大洪水,勢必造成毀滅性災難,其所引起的生態與環境破壞將十分嚴重,絕不能掉以輕心。荷蘭三角洲工程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重視(見人民日報1992年1月15日《從生態與環境角度看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宏偉工程和中華民族的千秋大業,要堅持高標准高質量高效率,確保如期完成。鑒於二期工程已發現一些問題,如混凝土裂縫問題,因此在蓄水後必須加強監測,包括壩內溫度、裂縫變化和排水孔滲水情況等。現三期工程已經全面施工,有些需要深入進行科學試驗研究的問題,仍應抓緊組織試驗研究,早日提出成果,以利工程實施。

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三峽工程利大於弊
--------------------------------------------------------------------------------
http://www.ctgpc.com.cn (2003-09-25 17:53) 中國三峽總公司網站

--------------------------------------------------------------------------------

□ 生態與環境專題論證專家組副組長 嚴愷
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已勝利完成了第二期工程任務,三峽水庫已蓄水至135米水位,雙線五級船閘已於2003年6月16日試通航成功,左岸4台發電機組已於8月底全部投入商業運行。在這一歷史性時刻,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當年三峽工程論證的情況。
三峽工程是一項宏偉的綜合利用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後將對防洪、發電和航運等產生巨大效益。顯然,如此大型工程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帶來影響。例如,會不會使長江流域自然生態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在庫區安置大量移民,環境容量能否承受?以及水庫泥沙問題等。
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和庫區,其中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但總的說來是利大於弊。
一、有利影響主要有兩大方面
首先,三峽水庫可以有效地減輕長江洪水災害給廣大中下游平原地區所帶來的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避免災區環境衛生惡化與疾病流行等。其次,水電清潔無污染。三峽電站裝機1820萬千瓦,年發電847億千瓦小時,如用火電,年需要5000萬噸原煤,勢必造成燃煤對大氣和周圍環境的嚴重污染。
二、不利影響
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水庫蓄水後將淹沒部分耕地和一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影響。但實際上三峽兩岸壁高崖陡,隨著三峽水位的抬高,還會出現新的景觀,何況有些文物可以搬遷。水庫形成的人工湖還可以為建立旅遊點,發展旅遊業提供有利條件。其它影響如對人民健康的影響,長江中游荊江河段沿江低窪地區枯水季因水位抬高而引起鹽鹼化問題,以及對河口鹽水入侵問題也都經過研究,認為這些影響並不明顯,有的在採取適當措施後能得到控制。
三、泥沙淤積問題,是三峽工程是否可行的一個關鍵問題
泥沙淤積是否會影響水庫壽命?對航運會形成障礙嗎?因泥沙淤積而引起的水位上升是否會威脅兩岸,特別是重慶市的防洪安全?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有關專家曾進行了大量的物理模型試驗和數字模型計算,結果表明,水庫採取「蓄清排渾」的運行方式,100年後水庫仍可保留86%的防洪庫容和92%的調節庫容,回水區淤積導致的對航運影響,可以通過航道整治、疏浚和水庫調度得到改善。
總之,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是利大於弊,特別是防洪與發電所帶來的生態與環境效益更是影響廣泛而深遠。長江中下游一旦發生特大洪水,勢必造成毀滅性災難,其所引起的生態與環境破壞將十分嚴重,絕不能掉以輕心。荷蘭三角洲工程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重視(見人民日報1992年1月15日《從生態與環境角度看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宏偉工程和中華民族的千秋大業,要堅持高標准高質量高效率,確保如期完成。鑒於二期工程已發現一些問題,如混凝土裂縫問題,因此在蓄水後必須加強監測,包括壩內溫度、裂縫變化和排水孔滲水情況等。現三期工程已經全面施工,有些需要深入進行科學試驗研究的問題,仍應抓緊組織試驗研究,早日提出成果,以利工程實施。

http://hi..com/%CA%AE%CB%C4%D6%D0%B5%D8%C0%ED/blog/item/56cee524e92829014d088dd4.html

⑷ 項目位於水庫上游,環評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考試大綱中「一、法律法規、相關政策運用(一)分析相關法律法規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中的執行情況」。
項目涉及水利部門,在環評中應及時與水利部門進行溝通,了解項目建設是否可行以及水利部門對項目建設的要求。本項目因尾礦庫的建設,水庫的匯水面積減少,影響了農業灌溉用水,故應考慮補水方案。
根據《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尾礦庫庫址選擇應遵守下列原則:
(1)不宜位於工礦企業、大型水源地、水產基地和大型居民區上游。
(2)不應位於全國和省重點保護名勝古跡的上游。
(3)應避開地質構造復雜、不良地質現象嚴重區域。
(4)不佔或少佔農田,不遷或少遷村莊。
(5)不宜位於有開采價值的礦床上面。
(6)匯水面積小,有足夠的庫容和初期、終期庫長。
(7)築壩工程量小,生產管理方便。
(8)尾礦輸送距離短,能自流或揚程小。

⑸ 興建水利工程對海河流域地表水環境影響

一、水庫對海河流域地表水分布影響

海河流域現有大型水庫30座,總庫容221×108m3,控制山區面積83%。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修建了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和陡河上的陡河水庫。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水利建設高潮,先後興建了潮白河密雲水庫、大清河西大洋和王快水庫、滹沱河崗南水庫和黃壁庄水庫及漳河的岳城水庫等20 多座。20 世紀70~80年代又興建了灤河潘家口、大黑汀、沙河朱庄等水庫,這些水庫大多興建在出山口。其中灤河流域的廟宮、潘家口、大黑汀等水庫的控制面積為35100km2,占流域山區面積47070km2的79.65%;海河流域北系的丘庄、於橋、海子、雲州、密雲和官廳水庫的控制面積為63308km2,佔北系山區面積66887km2的94.76%;海河流域南系的安各庄、龍門、西大洋、王快、口頭、橫山嶺、黃壁庄、臨城、朱庄、東武士和岳城水庫的控制面積為53166km2,占海河南系山區面積75216km2的70.68%。這些水庫對所控制流域地表水分布影響的基本情況見表13-1。

表13-1中統計的23座水庫控制了全流域總面積的54.11%,控制全流域山區面積的70.56%。加上其他水庫的作用,使得華北平原山區修建的許多大中型水庫中有73%以上的地表徑流被截蓄,滹沱河等河流的流量減少了65%~88%(盧耀如,1991),除灌溉及大洪水時由灌渠放水外,華北平原上水庫下遊河道一般無水,只有在遭大洪水威脅時,開閘泄溢,河道里才有河水。這樣長期使河道乾枯暴露,加上平原區廣泛大量開采地下水,使包氣帶深度由一般1~4m變為10~30m深,使許多喜水和喜濕植物基本消失,沙化不斷發展。這些都是人類修建水庫對地表水體分布規律的影響而導致的後果。

表13-1 海灤河流域部分大型水庫對地表水分布影響的基本情況

二、修建水庫對湖泊窪淀影響

(一)華北平原湖泊窪淀的基本情況

華北平原中部及海濱平原分布著許多湖泊窪淀。這些湖泊窪淀在地質構造上屬渤海凹陷的一部分。由於海河水系和古黃河的長期輸沙淤積,各河自山區流出匯合後洪水宣洩不暢,在山前平原邊緣地帶形成了不少湖泊窪淀,如大陸澤、寧晉泊、白洋淀等。而在海濱澙湖相沉積與河湖相沉積交錯地帶形成了大浪淀、南大港、團泊窪等窪地。這些主要湖泊窪淀的基本情況見表13-2。歷史上這些湖泊窪淀在緩洪滯瀝、蓄水灌溉、漁葦生產及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曾發揮過很大的作用。如在1963年,海河流域的特大洪水曾利用白洋淀、文安窪、賈口窪、團泊窪、寧晉泊、大陸澤等窪淀滯蓄洪水,為抗洪發揮了巨大作用。

表13-2 華北平原湖泊窪淀的基本情況

(資料主要來自《天津市防汛手冊》和《河北省水情手冊》)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來水量減少,用水量增加,這些平原窪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窪淀已乾涸多年,現已經改造為農田,一般年份不再用於滯蓄,如寧晉泊、團泊窪、黃庄窪、大陸澤等;有些大水年蓄些洪水、瀝水,一般年份無水可蓄,滯水面積已大為縮小,如大浪淀、南大港等;還有些窪淀,經人工調節,一般年份可維持一定水面面積,但在特殊乾旱年或連續乾旱年也將乾涸,如白洋淀、千頃窪等。

(二)人類水利工程等活動對湖泊窪淀蓄水的影響

華北平原地區窪淀眾多,在20世紀50~60年代,這些窪淀大多有水,但自60年代後期開始,特別是到了80年代,由於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影響,經常有水的窪淀已寥寥無幾。平原上最大的淀湖白洋淀,1982~1988年出現了連續5a多干淀的現象。

對於平原窪淀的這些劇烈變化,除了氣候因素外,人類活動的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白洋淀區面積大,流域情況復雜,在華北地區具有典型意義,因而本節將以白洋淀為例,探求人類活動對華北地區窪淀的影響。

1.白洋淀流域的情況

白洋淀位於河北省中部平原,保定市以東45km,是一個以緩洪滯瀝為主,兼具養殖、水產、旅遊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平原大淀泊。四周主要以堤為界,東西長39.5km,南北寬28.5km,總面積362.8km2

白洋淀屬大清河水系,其控制范圍為大清河的中上游地區,總面積31199km2,佔大清河流域總面積的69.1%。流入白洋淀的大清河水系按河系入淀位置,可劃分為清南、清北兩支,兩支水系按地貌條件又可分為平原和山區兩部分。因此,將白洋淀以上流域劃分為南支山區、北支山區、淀西清南平原和淀西清北平原4個部分(表13-3)。

表13-3 白洋淀流域分區面積表(km2

白洋淀以上水系河流呈扇形分布,其中南支諸河直接匯入白洋淀。這些河流有: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北支僅為白溝引河。這些河流將上游的洪水、瀝水匯入白洋淀,通過淀區調節,由棗林庄節制閘及十方院溢流堰控制下泄,經過趙王新渠、獨流減河,穿北大港入海。

2.人類水利工程建設對白洋淀蓄水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白洋淀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對淀區蓄水影響較大的大致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8~1963年。在以蓄為主的方針指導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山區修建了一大批的大、中、小型水庫。30 多年來,這些蓄水工程在攔蓄洪水、興利除害方面發揮了巨大效益。目前,白洋淀流域山區已建成安各庄、龍門、西大洋、王快、橫山嶺、口頭等6座大型水庫,中小型水庫已達128座,總庫容36.2×108m3。大清河南支山區水庫控制面積為10187.7km2,佔南支山區面積的88.3%。大清河北支山區除安各庄水庫控制面積476km2外,沒有大型控制工程。大、中、小型水庫控制面積之和也只有799.6km2,僅佔北支山區面積的11.0%。6座大型水庫基本情況見表13-4,入淀河流山區控制工程情況見表13-5。蓄水工程的建設使農田灌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表13-4 白洋淀流域大型水庫基本情況

表13-5 入淀流域山區水庫控制工程基本情況

(表中數據主要取自白洋淀國土經濟研究會編《白洋淀國土經濟初步研究》)

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平原以發展灌溉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目前,僅保定地區機井就達9萬多眼,連同原有的磚井及已建成的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已達62.7×104hm2(1987年),使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保障。與此同時,1969年開挖了白溝引河,使大清河北支拒馬河的水直接向南引入白洋淀,使白洋淀流域面積增加了近1/3。

3.入淀水量和棄水量

前已敘述,白洋淀的入淀河流較多,可分為南支與北支。北支1970年開挖白溝引河,引水入淀。60年代後期以來,由於南支幾個大型水庫發揮正常作用,一般年份白洋淀的入淀水量主要是北支無控制工程的山區徑流量。白洋淀以上流域條件復雜,入淀水量的地區組成可分為山區大型水庫控制區、無控山區和淀西平原3個部分。70年代初,在對白洋淀的規劃中,提出了「緩洪滯瀝、蓄水灌溉、漁葦生產、綜合經營」的方針,並規定了運用指標。白洋淀十方院汛限水位8.0m,相應容積為2.36×108m3。汛後最高蓄水位8.3m,相應容積3.0×108m3。汛期水位超過8.0m,棗林庄閘開啟泄洪,超過9.0m,十方院溢流堰開始放水,周邊停止引用淀水的水位為7.3m。

1)入淀水量

白洋淀歷年來逐年入淀水量系列見表13-6。1952~1988年的37a間,白洋淀實際入淀水量454.9×108m3,平均每年12.3×108m3。單從量上看,這些水量對維持白洋淀生態平衡綽綽有餘,但實際上,這些水量在年際變化和年內分配上都極不均勻。入淀水量最多的1964年為53.8×108m3,而最小年入淀水量為0(1984、1985、1986年)。37a間,年入淀水量超過16.0×108m3的共有9a,入淀水量共計276.5×108m3,佔37a 入淀量的60.8%。而小於2.0×108m3的有9a,入淀水量總共只有6.8×108m3,佔37a 入淀量的1.5%。此外,由於白洋淀承接的大部分是上游洪瀝水,故年內分配相當集中,37a中7、8、9、10月的4個月入淀總量為348.1×108m3,佔全年入淀量的76.5%。而8月份1個月的入淀水量要佔全年的45%。這種情況與本流域降雨和徑流的年際變化及年內分配是一致的,只不過變化幅度更大。入淀水量的這種年際、年內不均勻變化,是造成白洋淀在豐水年份大量棄水、平枯年份蓄量減少甚至於乾涸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3-6 白洋淀歷年來逐年入淀水量

從表13-6的入淀水量系列上可以看出,20 世紀50~60年代是白洋淀流域的豐水段,降水量及徑流量較大,加之當時出山口各大型水庫還沒有正常運行,雖然僅靠大清河南支供水,但入淀水量也是比較大的。1952~1970年19a間,平均年入淀水量17.26×108m3。進入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由於淀上游各大型水庫開始使用,雖然開挖了白溝引河,北支各河的水量相繼入淀,但入淀水量還是急劇減少。從1971~1988年的18a間,總入淀水量127.1×108m3,平均年入淀水量為7.06×108m3。除去6個豐水年外,其餘12a的平均年入淀水量僅1.97×108m3。特別是1984、1985、1986年連續3a的入淀水量為0,使白洋淀連年乾涸,出現了近幾十年最為嚴重的情況。

2)棄水量

白洋淀汛期運行方式歷年變化不大。1956~1988年歷年棄水量見表13-6。白洋淀33a間總共棄水299.4×108m3,平均每年棄水9.07×108m3。棄水量最多的是1964年,為51.1×108m3,最小的為0。33a中,1956、1959、1963、1964、1973、1977、1979年棄水量較多,7a共棄水207.9×108m3,占總棄水量的70%。而1981~1987年的7a間的棄水量均為0。從棄水系列來看,1970年來水較豐,棄水也較多,15a平均棄水14.7×108m3。而1970年後白洋淀雖然增加了北支的來水,但除個別幾年棄水較大外,大多數年份棄水量很少。

白洋淀作為大清河中下游的一個平原窪淀,主要接納南北支的洪瀝水。中小水年入淀水量少,不僅無水可棄,甚至無水可蓄。

4.水利工程對白洋淀引用水量的影響

白洋淀流域地表水利用量以農業用水為主,逐年農業引用水量見表13-7。1956~1988年,全流域引用地表水量為201.7×108m3,平均每年6.12×108m3。其中,1970年以前,平均每年引用水量3.23×108m3(南支);1970年以後,平均每年引用水量為8.24×108m3(南北支合計)。這些引用水量中,大、中型水庫以下平原地區引用量,占總引用量的89%。平原引用量中,1970年前,由於出山口大中型水庫及下游灌區有些還未充分發揮效益,引用量相對較小。1970年以後,引用量增加顯著。以白洋淀南支為例,1956~1969年14a間,平均每年農業引用水量2.77×108m3。1970~1988年,盡管包含一個連續枯水年組,地表水可利用量減少,但19a間,年平均引用量達到5.7×108m3,是前者的兩倍多。北支平原由於上游山區除了安各庄水庫外,沒有大型攔蓄工程,年引用量較小。到1988年,平均每年引用量為1.62×108m3,不足南北支平原引用量的1/4。

表13-7 白洋淀流域農業用水量統計表(104m3

山區農業引用量較少,南支山區1956~1988年平均每年引用量為0.56×108m3,北支山區1970~1988年平均每年引用量為0.2×108m3

另外,淀東周邊地區也有部分引用淀水,主要用於農業灌溉。淀東周邊分屬雄縣和任丘市。雄縣1970年開始建揚水站從淀內引水,任丘市自1974年開始有引水記載,除1978、1979、1980年3a用水在1.0×108m3左右外,其餘年份不大。

5.水利工程對白洋淀蓄水的影響

白洋淀流域平原多年平均乾旱指數大於2,在海河流域屬於偏旱地區。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對水的需求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白洋淀流域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農業用水量占流域用水的絕大部分。豐水年降水量多,農業需求相對較小。而一般年份特別是偏枯年,農業需水量大,爭奪入淀水量多。保定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4.0mm,相應多年平均最高蓄水位7.53m。從年降水量與最高蓄水位的變化趨勢看,兩者基本上是相應的,豐水年最高蓄水位高,枯水年最高蓄水位低。但同是枯水年,年代不同,變化幅度有一定的差異。20世紀20~40年代,降水偏枯,年降水量多年平均為449.2mm,相應平均最高蓄水位為7.78m。從60年代後期開始,降水又進入了一個偏枯期。70~80年代,年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為498.8mm,而相應平均最高蓄水位為6.30m。其中出現了1984~1987年連續4a最高蓄水位為「淀干」(「淀干」時水位低於3.50m)。可見,同是枯水年,70~80年代與20~40年代白洋淀蓄水位相比要低1.5m左右,而且出現了連續干淀的嚴重情況。如果說50年代以前白洋淀蓄水幾乎完全受到氣候的直接控制的話,那麼從60年代後期開始,大規模的人類活動開始影響白洋淀的入淀水量和蓄水量。

20世紀60年代後期,在山區修建的大中型水庫相繼正常運行,平原引用地表水量增加很快。從白洋淀流域農業引用水量3a滑動平均過程線可見(圖13-1),1965年前後,引用量每年的遞增速度開始明顯加快,到70年代後期引用水量達到高峰。大規模地引用地表水,使入淀水量驟增。以南支平原為例,1956年,農業地表引用水量僅0.14×108m3,到70年代,年引用量最高可達11.3×108m3,是1956年的80倍,即使在1980~1987年這樣的連續平、枯水年,平均引用水量也有4.09×108m3,佔南支大型水庫控制區產流的58.2%。1957、1969、1976、1982年,南支天然年徑流量接近 P=50%的水平,但實際入淀水量隨年代的推移卻明顯地減少,而且減少幅度越來越大(表13-8)。

圖13-1 入淀水量、平原地下水開采量、流域農業引用水量3a滑動平均過程線

表13-8 南支不同年份入淀水量變化表

大規模的農業引用灌溉,無疑要影響入淀水量,而且在不同的水平年,引用量都有一定的變化。豐水年引用水量較多,但由於來水較多,引用系數相對較低。遇到平枯水年,徑流量相對少,引用水量較少,但引用系數較大。表13-9為70、80年代大清河南支兩個不同水平年組地表水引用系數的變化情況,可見其對入淀水量的影響是很大的。

表13-9 70、80年代大清河南支兩個不同水平年組地表水引用系數的變化情況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