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
1. 長江流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哪些環境問題或生態問題
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湖泊面積減少,旱澇災害頻發,環境污染加劇,水體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2. 生態環境部出什麼「狠招」治理水污染
4月20日消息,嚴控渤海圍填海、推進長江沿江生態岸線改造、治理黑臭水體……生態環境部19日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水污染防治的多項舉措和計劃。機構改革後,這個新組建部門針對海洋污染、流域水環境污染等問題,有了更多施展空間和更強治理力度。
資料圖:海口市2017年著力治理城市內河(湖)污染。圖為經過排水、露出部分湖底淤泥的東西湖。
治理黑臭水體
――將開展專項行動,全面摸清問題
針對黑臭水體,生態環境部也將動真格、下狠手。
據介紹,生態環境部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將於5月初啟動2018年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范圍涉及36個重點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及全國其他部分地級市。
本次專項行動,以群眾的滿意度為首要標准,以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為著力點,借鑒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經驗,全面摸清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進展及存在的問題,督促地方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從根本上解決黑臭水體問題。
張波強調,今年9月-10月還要對交辦的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巡查,提出約談的建議,對約談後依然整改不力的,將會納入中央環境保護部督察進行問責。
來源:中國新聞網(北京)
3. 請你對愛爾湖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建議
目前,水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焦點、難點、熱點社會問題。長期以來,全國各地忽視對水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且這種忽視所造成的惡果正在越積越重。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濕地消失,地下水枯竭,沙塵暴肆虐,已影響到工農業生產和農作物安全,據有關專家學者的估計,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國民生產總值的1.5%~3%,並且也已經直接威脅著飲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解決好水生態環境問題是當前水利工作面臨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在由工程型水利向資源型水利轉變、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時期,它對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以恢復和改善水體功能為目標,實施嚴格的水源地保護政策,加大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力度,逐步形成水生態環境保障體系和長效治理與管理機制。在此提幾點意見:
一、工業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切實轉變重增長,輕環保的傳統觀念,著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堅持節約優先的方針,努力降低消耗,減少損失浪費,走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重復用水和循環用水率,最大限度減少工業廢水的排放;三是嚴格實施排污總量控制,根據水環境容量和水質自凈能力,嚴格控制排污總量。
二、居民生活污染源的治理措施
第一,加快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並確保設施的正常運行,提高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並達到國家規定的相應標准;第二,禁止向江河港流傾倒各類固體廢棄物;第三,加強船舶管理,對於燃油船要堅持安裝油水分離器方可在江河航行的原則,特別是飲用水源保護區嚴禁未安油水分離器和接油器的船舶進入。
三、面對污染的治理措施
首先,推行生態農業,提倡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農葯用量,嚴禁難以降解的農葯和其他化學品的使用;其次,強化對畜禽養殖業污染物的排放管理,推行養殖——制肥(養魚)——果林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再次,加強對廣大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進入水體的管理,實行污染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四、建立生態水環境體系
一是應注重利用系統的科學方法治理水生態環境,將環保、水利、林業、國土資源、城鄉建設等相關工作統籌考慮,在大力治理各類污染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修復,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採用多種治理措施,確保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二是在強化點、面源治理的同時,堅持流域性整體的水污染防治,按流域的差異分別提出各個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統一規劃,整體布局,從根本上治理水污染,建立良性循環的流域性水生態系統;三是根據不同級別的水系水質監控斷面的不同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控監測體系,並按規定逐級上報監測結果,確保流域性水環境水質質量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及時性。
五、加強組織領導
第一,各級政府要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水資源保護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精心組織,對轄區內水資源保護的責任進行細化分工和落實;第二,各有關部門要服從大局,服從長遠,相互之間密切配合,各司其職,決不能有利就爭,無利推諉;第三,各級政府對水資源保護應該做到任務明確,責任落實,督促有力,檢查有結果,並且一定把水資源保護作為各級政府、各部門領導的首要任務和主要政績之一來加以考核,獎優罰劣。
六、加大立法執法力度
首先,依據國家和省(市、自治區)有關法律法規精神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制定區內水資源保護的實施細則或辦法,使水資源保護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對於掠奪式開發,嚴重破壞水資源以及那些形形色色嚴重污染水環境的行為加大處理力度,掃除水資源保護人為障礙,不斷提升水資源保護工作的權威性。
七、提高環境意識
一是制定和實施長期而全面的全民環境教育計劃,加強環境警示教育,設立青少年環境教育基地;二是完善環境狀況報告制度,定期公布環境信息,同時開辦環保熱線和網站,完善信訪管理和處理工作,接受公眾監督;三是在相關環境管理和決策制度中,逐步引入公眾參與程序;四是結合節約資源和固體廢物管理計劃的實施,引導公眾養成利於環境保護的消費習慣。
八、加強水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
第一,繼續開展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重點的環境科學研究,加強與水環境保護有關的經濟、體制、法律、文化、教育、統計、消費習慣等軟科學研究,並加以應用,重點發展環保技術服務業;第二,建設水環境污染監控中心,實現水環境監控的現代化,逐步擴大到地區生態系統的監控現代化;第三,建立現代化水平的水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系統和救援隊伍。
4. 黨和國家為什麼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回要區域,在我國經答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2、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4)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擴展閱讀: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要研究提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思路和措施,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統籌謀劃。
要繼續推進沿黃九省區「三線一單」編制,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以行業規劃環評優化產業布局,促進黃河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5. 河南高度重是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是為什麼
一防風沙肆虐,二來美化生活環境是河南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思路。
6. 河流域生態環境調查與評估 是寫什麼有個樣子嗎
汾河流域是中國黃河的第二大支 流,作為山西母親河的汾河流域,如今的水資源依然十分有限,隨著流域內農業、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流域內環境承載壓力更大,並且引起了日益嚴重的流域生態 環境質量問題。對流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分析其變化規律,能夠更好的保護和治理汾河流域生態環境。 本文在對汾河流域自然資源、地理位置、人類活動等信息進行分析之後,選擇參考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進行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一 方面,選擇70年代、1993年和2009年三個時間段進行汾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通過進行時序分析,以獲得汾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另一方 面,在進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時選擇了不同的尺度:上中下流域、行政地區、小流域,從三個不同尺度去揭示汾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以獲得汾河流域不同尺度下生 態環境質量的狀況,為流域保護和治理提供指導。同時,為了確保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精度,本文在利用遙感數據提取流域信息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時,根據影 像的光譜特性和地物特徵,在提取不同地物信息時選擇不同的方法,如歸一化植被指數、歸一化差異水體指數、閾值法、譜間關系法、監督分類與非監督分類相結 合,以及在提取出一種地類信息後製作掩膜對影像進行裁剪以達到減少「同物異譜、同譜異物」現象的方法,最後,結合以上方法提取的信息,進行人機交互解譯, 以提高信息提取的精度。此外,本文還探討了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的垂直地帶性及與地貌類型的關系,從多角度研究生態環境質量的分布規律。最後對流域生態環境質 量變化進行了自然驅動力和人為驅動力分析,並對汾河流域的治理提出建議。 研究結果證明,通過遙感與GIS技術,選取不同方法對流域信息進行提取,從多尺度進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選擇多時期數據進行生態環境質量的時序分析是可行 的,對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7. 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應採取哪些有效措施
長江經濟帶生態大保護涉及的最核心、最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行政區與流域區之間的關系,依靠有效的跨界環境治理體系,破解流域生態保護中的問題,實現整個流域生態質量的同步、同向改善。這就要求我們在長江流域現有管理體制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借鑒國際上一些著名大江大河的跨界治理經驗,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跨行政區、大流域管理體制,確保大保護取得大成就、大成效。
長江經濟帶是以6300多公里的長江為依託,以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為支撐的一條巨型區域發展帶。它覆蓋11個省市,涵養全國四成以上人口,貢獻全國GDP約45%,是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區域。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核心是要做好生態大保護。因此,全力保護好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人地協調,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永續發展的根本基礎。
長江經濟帶生態大保護涉及的最核心、最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行政區與流域區之間的關系,依靠有效的跨界環境治理體系,破解流域生態保護中的問題,實現整個流域生態質量的同步、同向改善。這就要求我們在長江流域現有管理體制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借鑒國際上一些著名大江大河的跨界治理經驗,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跨行政區、大流域管理體制,確保大保護取得大成就、大成效。
一是樹立一盤棋的全局觀和整體保護觀。各級地方政府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之一,其發展理念、保護理念的差異,直接決定著生態保護的實踐行動和效果。長江經濟帶生態大保護首先要求11個省市政府及其下級政府,在地方發展中,要遵循流域生態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續性,跳出生態保護中「一畝三分地」的狹隘觀念,樹立整個長江流域「一盤棋」的全局意識和整體保護意識,實現上下游、左右岸、山湖水田的綜合保護。
8. 保護湖泊的方法和措施
1、全面、系統地開展流域綜合治理。首先是確立科學、系統的綜合治理思路。堅持從湖內版治理為主向全流權域保護治理轉變,從專項治理向系統的綜合治理轉變,以專業部門為主向上下結合,各級各部門密切協同治理轉變,從工程治理為主向工程治理和生態修復相結合轉變。其次是堅持規劃引導。
2、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的方法治理面源污染。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全面監測和綜合分析,對主要入湖河道水質進行監測。
3、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體制機制的創新。創建了農村垃圾清運模式(農戶交費、政府補助、市場化運作),告別長期以來垃圾入湖的生活習慣。針對地方財政不足的現實情況,創新投融資體制,建立按財政增長比例增加對環保投入的機制。
(8)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擴展閱讀:
要按照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綜合治理的原則保護和治理湖泊,恢復並發揮湖泊的功能。管理湖泊的有關部門如果只從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忽視湖泊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將導致資源的衰減,並引起諸多矛盾。
如圍墾湖泊、截走入湖徑流、超量引用湖水、超標排放污水,勢必降低湖泊的總體功能,惡化生態環境。特別是乾旱地區的湖泊,換水周期長,如超量引用湖水,使湖水乾涸,後果將十分嚴重。
9. 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作文
10月27日至28日,2020年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協作推進會在雲南省昭通市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昭通共識》。雲貴川一起合作,共同討論了赤水河流域生態綠色發展的多項議題。
圖片
會議充分肯定了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協作推進會機制建立以來,赤水河流域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大家共同推動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並指出了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和現實難題。
會上提出「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已經成為共識,希望各地相關組織和人員加強聯動,針對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和突出問題,通過聯合調研、聯合視察、聯合專題報告、聯合提案等方式,深入研究應對之策,共同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和綠色發展。
雲南、貴州和四川通力協作,共同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深入分析了存在困難和問題成因,並從制定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整治環境保護突出問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健全長效協作機制、堅決扛起赤水河保護治理責任五個方面,明確了下一步赤水河保護的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
圖片
赤水河流域地處烏蒙山腹地,對比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還面臨一些嚴峻挑戰和現實難題。比如,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的任務艱巨;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薄弱、歷史欠賬較多,環保資金投入壓力持續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農村地區的環保意識有待提高。
目前,赤水河流域已經建立全流域、跨區域協作聯動機制。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赤水河流域地區,先後在遵義、仁懷、畢節和瀘州舉辦了4次生態文明建設主題會議。
10. 廣西壯族自治區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第六章 開發利用
第四十八條 開發利用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的水、土地、森林、溶洞、山嶺、洲島、濕地、灘塗等自然資源,應當符合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第四十九條 建設項目應當符合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不符合規劃的,不得批准建設。
灕江幹流河道管理范圍兩側一百米以內不得新建、擴建建築物。其中在灕江風景名勝區的建設應當按照灕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執行,河道管理范圍兩側可視范圍以內不得新建、擴建建築物。但農業灌溉設施、生態環境保護設施、航道設施以及新建、擴建港口設施除外。
第五十條 灕江幹流和桃花江、小東江、遇龍河等主要支流兩岸的建設項目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提交有生態評價和對策內容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二)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制定並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三)依法做好生態環境恢復工作。
第五十一條 灕江兩岸及風景區內規劃的建設項目,其布局、高度、體量、造型、風格、色調應當與周圍自然景觀和環境相協調。
第五十二條 經批准在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從事修路、水利和電力工程等作業的,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景物及周圍的林木、植物、水體、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壞。工程竣工後,應當及時清理施工場地,恢復植被和環境原貌。
第五十三條 因開發建設造成灕江流域生態環境破壞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按照許可權責令限期治理;開發建設單位逾期不治理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停止開發建設。
第五十四條 灕江流域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農業資源和農業環境狀況,合理安排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減少農業污染,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第五十五條 在灕江幹流、主要支流、源頭、水庫保護范圍內的水體,禁止網箱養殖以及可能造成水域污染的其他規模養殖;在灕江流域的其他水體內從事養殖生產的,應當限制規模,保護水域生態環境,防止造成水域污染。
在灕江流域禁止養殖未經批準的外來水生物種。
第五十六條 灕江流域發展旅遊業應當以生態環境承載力為前提,旅遊景點、線路、項目的確定,應當符合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灕江流域經營餐飲、娛樂、賓館等服務性企業,應當採用節能、節水、節材和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技術、設備和設施。
灕江幹流楊堤至興坪河段沿岸應當限制並規范開發徒步游線路和項目。
第五十七條 灕江風景名勝區內的船舶、排筏、皮筏艇以及其他水上載人工具,應當符合安全技術規范,並實行總量控制。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引導、監督和服務,維護旅遊秩序,保障遊客安全。
第五十八條 進入灕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內的遊客,應當愛護旅遊環境和旅遊設施,遵守旅遊秩序和安全、衛生規定,不得隨意丟棄廢棄物污染環境。
第五十九條 灕江遊船等船舶應當採用環保燃料、節能環保型動力、環保餐具,並將廢棄物集中回收,進行無害化處理。
遊船碼頭應當建設回收船舶污染物並實施無害化處理的設施;對船舶污染物應當委託有資質的污染物接收單位處理。
第六十條 在灕江沿岸以及風景區進行攝影攝像、教學科研、參觀考察、攀岩登山等活動,應當遵守各項管理制度,愛護生態環境,禁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