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檢測的方法
『壹』 如何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1、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2、針對當前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對追究各級政府和企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支撐不足的問題,要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監測結果考核問責地方政府環保責任落實情況,依託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監測建立監測與執法相結合的快速響應體系,實現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
3、進一步明確國家各部委在生態環境監測網路中的職責和任務,以及國家和地方的監測事權劃分具體落實方式及時間節點。
在明晰監測事權方面,除了要明確劃分各級政府環境監測事權,還要明確劃分政府和企業環境監測事權。
4、開展環境監測標准化建設,規范監測機構的單位屬性、職能定位、編制管理和經費保障。
『貳』 誰知道《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的具體內容
生態監測技術方法就是對生態系統中的指標進行具體測量和判斷,從而獲得生態系統中某一指標的特徵數據,通過統計分析,以反映該指標的現狀及變化趨勢。在選擇生態監測具體技術方法前,要根據現有條件,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技術路線,確定最佳監測方案。技術路線和方案的制定大體包含以下幾點:生態問題的提出,生態監測台站的選址,監測的內容、方法及設備,生態系統要素及監測指標的確定,監測場地、監測頻度及周期描述,數據的整理(觀測數據、實驗分析數據、統計數據、文字數據、圖形及圖象數據),建立資料庫,信息或數據輸出,信息的利用(編制生態監測項目報表,針對提出的生態問題建立模型、預測預報、評價和規劃、政策規定)。
在確定具體的生態監測技術方法時要遵循一個原則,即盡量採用國家標准方法,若干國家標准或相關的操作規范,盡量採用該學科較權威或大家公認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標可按目前生態站常用的監測方法。
生態監測具有著眼於宏觀的特點,是一項宏觀與微觀監測相結合的工作。對於結構與功能復雜的宏觀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必須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其中,生態監測平台是宏觀監測的基礎,它必須以三S技術作支持,並要具備容量足夠大的計算機和宇航信息處理裝置。三S技術,即地理信息技術(GIS)、遙感技術(RS)和全球衛星定位技術(GPS)。三項技術形成了對地球進行空間觀測、空間定位及空間分析的完整的技術體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態系統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和變化規律,提供全球或大區域精確定位的高頻度宏觀資源與環境影像,揭示岩石圈、水圈、氣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關系。在RS和GIS基礎上建立的數學模型,能促進以定性描述為主到定量分析為主的過渡,實行時空的轉移,在空間上由野外轉入室內,在時間上從過去、現在的研究發展到在三維空間上定量預測未來。
3S技術是宏觀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方向,是其發展的主要技術基礎,在今後較長的一個時期內,遙感手段將在生態環境監測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作為「3S」技術的核心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傳統監測手段,只能解決局部監測問題,而綜合整體且准確完全的監測結果必須依賴3S技術
『叄』 野外生態環境監測包括的技術有哪些
我知道的有這些
《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規范》,作為山東省推薦性環境保護地方標准之一,率先在國內建立了生態系統監測、生物群落監測、污染生態監測和生態影響類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調查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其中,生態系統監測指標體系分為兩級:一級指標包括農田、森林、草地、水域濕地、城鄉居民點和工礦用地、未利用地等6類生態系統。二級指標包括水田、旱田等24類次一級生態系統。對每一類生態系統類型監測其區域分布、面積及其動態變化。
生態系統監測方法採用遙感監測技術,其技術方法步驟主要包括遙感數據獲取、遙感影像處理、遙感影像解譯、地面核查和建立生態系統遙感監測資料庫。
在生物群落監測方面,《規范》將山東省生物群落分為陸地生物群落、水生生物群落和海洋生物群落等3種主要類型。陸地生物群落監測方法主要包括樣方法、樣線法和訪問調查法;水生生物群落監測和海洋生物群落監測採用實驗室分析法。
在污染生態監測方面,以SO2為例,《規范》選用樹生苔蘚、地衣和紫花苜蓿作為SO2反應指示生物,選用垂柳和加拿大楊作為SO2污染累積指示生物,選用鯉魚、鯽魚和鰱魚作為水環境污染累積指示生物。
通過生物傷害指數法和生物污染指數法判斷生物傷害度指數和生物污染指數的特徵,並將污染生態狀況劃分為4類,即無污染、輕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
生態影響類建設項目主要是指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建設項目,主要包括交通運輸、礦產資源開采、油田及輸油氣管線開發等建設項目。建設項目產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包括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資源減少或質量下降,生態格局與生態功能變化,景觀變化,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因此,在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中應將環境污染監測作為工作的重點。
希望能幫到你
『肆』 生態學常規野外采樣監測的內容
(英美學派樣地是離散的,而且是同樣大小的,那麼需要考察兩倍樣地面積上的植被特點時,應如何處理呢?這和Arrhenius1921年的處理方式也許類似。)
種面關系的繪制:
樣方調查是野外生態學最常用的研究手段。首先要確定樣方面積。樣方面積應一般不小於群落的最小面積。所謂最小面積,就是只有這樣大的空間,才能包涵組成群落的大多數植物種類。最小面積通常是根據種-面積曲線來確定的。
① 樣方面積的確定
在研究群落中選擇植物生長比較均勻的地方,用繩子圈定一塊小的面積。對於草本群落最初的面積為10cm×10cm;對於森林群落則至少為5m×5m。登記這一面積中所有植物的種類。開始,植物種類隨著面積的擴大而迅速增加,爾後隨著面積增加的種類數目降低,直到面積擴大時植物種類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
② 樣方面積擴大的方式
法國的生態學工作者提出巢式樣方法(圖1)。即在研究草本植被類型的植物種類特徵時,所用樣方面積最初為1/64m2,之後依次為1/32,1/16,1/8,1/4,1/2,1,2,4,8,16,32,64,128,256,512m2,依次記錄相應面積中物種的數量。把含樣地總和數84%的面積作為群落最小面積。
針對不同的群落類型,巢式樣方起始面積和面積擴大的級數有所不同,但可參考表6的形式進行設計。
表6巢式樣方法記錄表
順序
面積/m2
種類
1
1/64
2
1/32
3
1/16
4
1/8
5
1/4
6
1/2
7
1
8
2
9
4
10
8
11
16
12
32
13
64
14
128
15
256
┆
┆
將以上獲得的結果,在坐標紙上以面積作為橫坐標、種類數目為縱坐標作圖,可以獲得群落的最小面積。
樣方法:
樣方,即方形樣地,是面積取樣中最常見的形式,也是植被調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使用技術。當然,其它形式的樣地也同樣有效,有時甚至效率更高,如樣圓。樣方的大小、形狀和數目,主要取決於所研究群落的性質,採用的學術思路(如英美學派和法瑞學派)。一般地,群落越復雜,樣方面積越大,取樣的數目一般不少於3個。取樣數目越多,取樣誤差越小。
因工作性質不同,樣方的種類很多,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①記名樣方:主要用來計算一定面積中植物的多度、個體數等等。比較一定面積中各種植物的多少,就是精確地測定多度。
②面積樣方:主要是測定植物群落所佔生境面積的大小,或者各種植物所佔整個群落面積的大小。這主要是用在比較稀疏的群落里。一般是按照比例把樣方中植物分類標記到坐標紙上,然後再用求積儀計算。有時根據需要,分別測定整個樣方中全部植物所佔的面積(樣方面積),以及植物基部所佔的面積(基面樣方)。這些在認識群落的蓋度、顯著度中是不同缺少的。
③重量樣方:主要是測定一定面積樣方內群落的生物量。將樣方中地上和地下部分進行收獲稱重,研究其中種類植物的地下和地上生物量。該方法適應於草本植物群落,對於森林群落,多採用體積測定法。
④永久樣方:為了進行追蹤研究,可以將樣方外圍明顯的標記進行固定,從而便於以後再在該樣方中進行調查。一般多採用較大的鐵片或鐵柱在樣方的左上方和右下方打進土中深層位置,以防位置移動。
『伍』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基本方法
(一)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設是生態環境評價工作的基礎,基本方法為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立相關資料庫,為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數據基礎。
監測網站的布設應符合「控制中心—監測站」的構建模式。監測站和監測點的布設遠離控制中心,負責完成信息的採集和響應控制中心發出的控制命令,及時有效地反饋系統運行的狀態。圖6-1為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生態環境監測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地埋管式地源熱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本書重點介紹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建設方法。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應根據地層結構、當地水文地質特徵安置溫度感測器、流量計、液位感測器等,長期監測地源熱泵系統運行時項目所在地及其周邊地溫場、地下水水質、水位動態等的變化情況,對傳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評價各個因素的變化情況。
圖6-1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監測站點的選擇應根據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具有代表性,結合在施熱泵項目的實際情況具有可操作性,並考慮行政區劃統一管理以及參考淺層地溫能資源適宜性分區特點。典型熱泵系統監測點常採用在系統進水、回水總管以及鑽孔內安置溫度感測器兩種方式,監測評價系統所在區域地溫場的變化情況。
信息控制中心是整個系統運作的核心,負責收集各監測站、監測點上傳的監測信息。監測站、監測點數據通過GPRS或SMS方式傳輸到終端處理中心,實時動態監測各個監測站和監測點的數據變化規律。
(二)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目的是監測評價整個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計量評價系統運行能效,監測評價地下水換熱系統在運行時對區域地溫場影響情況。由於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溫度變化較小,所以重點監測評價回灌井周圍溫度場的變化情況、回灌井停運後溫度的恢復情況、抽水井與回灌井相互影響情況,長期對回灌水水質進行監測,評價水質變化情況。
建立一個理想的監測站,需要全面地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固定,監測點的數量要適量,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一個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五項監測評價工作:
(1)在水源井總管上安裝流量計。在進/出水總管上分別安裝溫度感測器,長期記錄監測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水源的排、取熱量情況。
(2)對地源熱泵系統的主要設備要安裝用電計量裝置,評價熱泵系統的能效情況。
(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裝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系統運行過程中溫度變化情況。
(4)在抽水井與回灌井之間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它們相互間影響情況。根據不同的地層情況,監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10m。
(5)在回灌井的周圍按一定間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可以根據與井孔的距離遠近決定感測器布設的疏密,在至少兩個方向的測線上監測評價地下水回灌溫度對區域地溫場的影響。觀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5~10m。
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時考慮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監測點的數量為20~50個。考慮到地下水徑流的四個方向,監測點的平面布置如圖6-2所示。
圖6-2 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
由於監測站是用於監測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運行情況及系統連續運行後地下溫度場變化的,所以,建立監測站的前提是有長期穩定運行的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顯然只能依託已建或待建熱泵項目建立監測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圍都有足夠的區域可布置一定的監測點。但是,多數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熱泵系統項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比如某一個方向上布設觀測點(孔),建立簡易的熱泵系統監測站。
(三)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在換熱孔周圍的土壤中布置測溫元件來採集其溫度場,監測評價土壤溫度受土壤換熱器、地下水流動等多種因素影響的變化規律,為土壤換熱器的設計及地源熱泵系統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實驗數據。特別是在大型的綜合系統中,通過對地溫場的監測評價,隨時掌握地下地溫場的變化,分析冬/夏季取熱量與排熱量是否平衡的問題,以合理調節各種設備的運行,使系統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運行。
建立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同樣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全面,監測點的數量要多,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我們以豎直埋管群監測站為例,介紹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一個理想的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七項監測評價工作:
(1)監測評價土壤換熱器對周圍岩土體溫度的影響情況,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單孔換熱器的影響半徑與土層內的含水飽和度的關系;垂直方向的觀測擬在分析不同岩土層、不同深度對換熱效率的影響。
(2)監測評價埋置的換熱孔群對周圍岩土層全年溫度的影響情況,同樣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
(3)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換熱性能的影響,包括地下水對單孔換熱器以及孔群的影響。
(4)通過長期對地埋管熱泵系統運行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周圍岩土層夏季蓄熱、冬季蓄冷的影響。
(5)在熱泵機組進水口及出水口安裝溫度及流量裝置,連續記錄熱量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埋管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針對熱泵機組安裝用電計量裝置,監測評價熱泵系統能效比。
(6)監測評價岩土體恆溫層的深度。
(7)監測評價岩土體凍土層深度。
以上第(6)、第(7)項觀測應在換熱區域以外布設。
如圖6-3所示,需要監測的位置大致可以分為圖中顯示的中心區、邊緣區(含拐角區)兩種區域。這些區里除了換熱孔本身兼作觀測孔外,還有內部孔間、邊緣孔間和外側三類觀測孔。作為孔群內部和邊緣上的觀測孔,建議放在相鄰的兩孔中間,或對角線的中點上。因為這里是受埋管溫度影響最小的地方,或是受兩個孔共同影響的位置。它的溫度變化可以反映單孔熱影響半徑相交的情況和管內外實際換熱溫差的情況。在換熱孔中埋放溫度感測器,受埋管內水溫影響最大,雖埋放容易但監測意義不大。
圖6-3中A1~A2為孔群的中心區的孔間觀測孔,可以代表熱量最不易散發的區域。分別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圍內的兩孔之間(中點上)布置觀測點―溫度感測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熱泵系統運行的影響。
B1~B4分別為在孔群邊緣區和拐角區鄰孔之間布設的觀測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圍布置觀測點,這里代表熱量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邊緣上的地溫場受系統長期運行的影響(圖6-4)。
C1~C2分別為在距孔群外側一個孔距處布置的觀測孔,代表受換熱影響較微弱的地方,用來研究在地源熱泵系統運行過程中外圍土壤溫度的變化情況。另外可在C1,C2孔內分別沿深度0.5m,1.0m,1.5m和2.0m處布置溫度測點,以監測岩土體凍土層深度及變化;也可在C2孔內5m,10m,15m,20m,25m處布置溫度測點,進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觀測,以了解當地變溫帶的演化過程。
大型地埋管系統的孔群形狀可能較為復雜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邊緣這兩種區域。對於邊緣區除了線狀的和外角的,可能還有內角形的,沒必要都設觀測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熱影響最強和最弱的兩個區就行了。除了專門的科研,一般沒必要在距埋管群邊緣更遠的地方布設地溫觀測孔,因為這種季節性應用的熱影響半徑一般不會超過6m。
圖6-3 豎直埋管換熱系統監測點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6-4 兩孔之間不同深度溫度的監測示意圖
(四)淺層地溫的可恢復性與淺層地溫場變化趨勢評價
1.從地溫的可恢復性評價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從地溫的可恢復性來評價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一個連續數年正常運行的地源熱泵系統,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運行數據,它本身就成為處於生產階段的群孔熱響應實驗;如果能得到運行期間的溫度影響半徑,就可以作為資源評價的繼續和換熱能力的核實。目前這種資料很少,因為大多數熱泵系統沒有運行記錄,或沒有安裝計量儀表,使得這項工作無法進行。這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叫開采試驗法,它可以是單井或多井長時間的有水位影響觀測的抽水試驗,是最可靠的資源評價方法之一。
經過連續多個運行季的監測,可以從運行記錄中求出該地區淺層岩土單位體積可提供的熱量。如果某系統在已知換熱強度和總換熱量情況下,地溫在運行季之前可以與往年同期相同,特別是和運行初年相比變化不大,說明其實際開采量適當。如果有持續變化,說明某個季節的開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層單位體積的承受(恢復)能力,需要調整開采強度或總換熱量。用這種以實際運行為基礎的計算量可以進一步評價資源能力,指導本地區其他類似工程的設計工作。這就是通過地源熱泵系統長期運行監測得到的淺層地溫能可持續利用量。只有在這個開采強度限度內開發利用,地溫資源才是可再生的。
2.從地溫場的變化評價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監測評價地溫場變化對換熱區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響,開展地下水位變化對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環境影響的評價,評價開發淺層地溫能的過程中對地下空間利用的影響,評價循環介質泄漏對地下水質的影響及回水對水環境的影響。
『陸』 生態環境監測
植被生產力水平和多樣性是直接度量陸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的優良指標。而植被生產力水平可以通過地面植被調查、遙感等手段獲取。當前,通過植被多光譜和高光譜數據定量反演植被生產力、葉面積指數等關鍵參數的方法和技術已日臻成熟。並且通過長期、定量和高頻監測區域植被健康狀況來間接監測大區域CO2地質儲存的環境影響情況,是一種極具潛力的低成本、高效率技術。
1.高光譜數據對比
高光譜數據主要是通過可見光到近紅外的植被反射光譜(通常為400~2500nm)來反演植被的生長狀況。高光譜感測器可以搭載在衛星、飛機以及安裝在地面觀測平台上(例如監測塔或者三腳架等),不同搭載平台的主要差異是地面覆蓋范圍和空間解析度不同。對於健康正常的植被,葉綠素吸收400~650nm波段的太陽輻射,在藍光和紅光波段的吸收率非常強,而在綠光波段的吸收率相對很弱,從而在可見光譜曲線中形成了綠光的反射峰,大約在550nm。植被對太陽光的反射曲線在1300nm出現較強低谷,同時在1400nm 和1900nm 兩個波段由於水的吸收也出現波谷(Keith,2009)。
由於植被在不同波段的吸收特性取決於植被有機體的化學組成和結構,因此當植被生理健康出現問題時,其對於太陽輻射的反射和吸收特徵會相比正常植被出現偏差。利用多光譜和高光譜遙感同時也可以定量反演植被的能量交換、植被凈第一生產力(NPP)(誤差范圍低於20%)。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和植被凈第一生產力,植被葉面積指數(LAI)都是評價植被生長狀況和健康狀況的關鍵參數,而這些指標都可以通過已有衛星遙感多光譜和高光譜數據基於較為成熟的方法獲取。直接監測和評價植被的生長和健康狀況,可以及時和有效地掌握植被是否受到損傷,以及間接推測儲存於地下的CO2是否泄漏。生態系統對於CO2濃度變化的敏感性會隨物種及種群結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長期的本底值觀測非常重要,同時要注意監測期間內的氣象條件(溫度、積溫和降雨等)的變化,防止對植被生產力變化的錯誤歸因。
對於水生生態系統,水質特別是p H值對於診斷水域系統是否受到CO2泄漏影響非常重要。直接測量和監測水生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也是評價海洋生態系統受CO2濃度變化影響的重要手段。
土壤中高濃度的CO2容易對植被長勢造成壓力,植被壓力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指標用來表徵CO2是否從地下泄漏。植被壓力可以用航空攝影、衛星圖像和光譜圖像方法測得。調查前必須建立背景基線條件,包括特定場地的溫度、濕度和光線的季節性自然變化以及場地的營養變化等。一旦基線建立後,就可能觀察到異常的植被壓力。
2.高光譜成像技術
高光譜成像技術的定義是在多光譜成像的基礎上,在從紫外到近紅外(200~2500nm)的光譜范圍內,利用成像光譜儀,在光譜覆蓋范圍內的數十或數百條光譜波段對目標物體連續成像。在獲得物體空間特徵成像的同時,也獲得了被測物體的光譜信息。在研究與應用中,通過現場測量高濃度CO2脅迫條件下植被樣本光譜曲線,並根據其他實驗組測量的土壤CO2通量、大氣CO2濃度及生物量等要素,能夠分析不同CO2濃度脅迫條件下與植被光譜之間的相關性等。
3.多光譜成像監測技術
利用植物葉面在可見光紅光波段有很強的吸收特性及其在近紅外波段有很強的反射特性,進行植被長勢遙感監測,通過這兩個波段測值的不同組合得到不同的植被指數,從而識別植被種類及其長勢差異,同時可利用波段組合計算的指數反映植被生長對土壤背景的變化。該指數隨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比值植被指數又稱為綠度,為二通道反射率之比,能較好地反映植被覆蓋度和生長狀況的差異,特別適用於植被生長旺盛、具有高覆蓋度的植被監測。歸一化植被指數為兩個通道反射率之差除以它們的和。在植被處於中、低覆蓋度時,該指數隨覆蓋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當達到一定覆蓋度後增長緩慢,所以適用於植被早、中期生長階段的動態監測。藍光、紅光和近紅外通道的組合可大大消除大氣中氣溶膠對植被指數的干擾,所組成的抗大氣植被指數可大大提高植被長勢監測和作物估產精度。
『柒』 野外生態環境檢測包括的技術有哪些
實現物聯網環境監測,會用到以下技術:
1 感測器技術。環境監測會用到大量的傳版感器,用來檢測大氣權、水質、土壤、污染等等,感測器是必不可少的。
2 通信技術。分有線與無線兩種,目前更多的採用的是無線技術,比如ZigBee(SZ05系列)、Wi-Fi、GPRS等,用無線的好處是突破距離的限制,不需要布線,方便,尤其是在一些復雜場合。
3 雲。目前環境監測更多的是納入雲,通過大數據來分析與監測,利於決策。
『捌』 環境監測的簡介
環境監測是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排放量的檢測,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確定環境質量水平,為環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簡單地說,了解環境水平,進行環境監測,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前提。
環境監測通常包括背景調查、確定方案、優化布點、現場采樣、樣品運送、實驗分析、數據收集、分析綜合等過程。總的來說,就是計劃-采樣-分析-綜合的獲得信息的過程。
50 年代,即早期的環境監測主要採用分析化學的方法對污染物進行分析,但由於環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級別)、變化快,實際上是分析化學的發展,被稱為污染源監測階段。從 60 年代起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污染不僅包括化學物質的污染,也包括雜訊污染;不僅包括污染源的監測,也包括環境背景值的監測,環境監測的范圍擴大,手段更多,這個階段被稱作環境監測階段。進入 70 年代,環境監測技術進入自動化、計算機化,發達國家相繼建立全國性的自動化監測網路,這個階段被稱為自動監測階段。
環境監測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對於聲、光的監測),化學手段(各種化學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監測環境變化對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響)。
按照監測對象,環境監測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兩種。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按照2015年8月12日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堅持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其中,突出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是一項重要部署。
《方案》提出的「利用生態環境監測結果考核問責政府環保責任落實情況,依託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監測建立監測與執法相結合的快速響應體系,實現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針對的就是當前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對追究各級政府和企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支撐不足的問題。
「監測和監管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支撐和手段。」針對人為干擾采樣裝置,隨意篡改監測數據;擅自修改自動監測設備設置,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等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現象,《方案》提出,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大監測質量核查巡查力度,嚴肅查處故意違反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行為。黨政領導幹部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按照《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定嚴肅處理。
環保部推動監測事權上收工作,國家環境監測網路運行機制改革已取得實質性進展。環境監測事權的上收,有利於避免個別地方政府受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對監測數據進行造假,保障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全局性,增強監測數據的科學性、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