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中國生態修復網

中國生態修復網

發布時間: 2021-01-18 09:43:35

㈠ 中國銀行網銀環境修復失敗

你可以帶上本人身份證,在上班時間到中國銀行櫃台辦理或查詢,中國銀行服務熱線 95566

生態修復的背景

生態修復可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但將它作為生態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系統研究,是1980年Cairns主編的《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一書出版以來才開始的。在生態修復的研究和實踐中,涉及的相關概念有生態恢復(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態重建(EcologicalReconstruction)、生態改建(Ecological Renewal)、生態改良(Ecological Reclaim) 雖然在涵義上有所區別,但是都具有「恢復和發展」的內涵,即使原來受到干擾或者損害的系統恢復後使其可持續發展,並為人類持續利用。如Restoration是指對受到干擾、破壞的生態環境修復使其盡可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Reclaimation是指將被干擾和破壞的生境恢復到使它原來定居的物種能夠重新定居,或者使原來物種相似的物種能夠定居。Rehabilitation是指根據土地利用計劃,將受干擾和破壞的土地恢復到具有生產力的狀態,確保該土地保持穩定的生產狀態,不再造成環境惡化,並與周圍環境的景觀(藝術欣賞性)保持一致。Reconstruction是指通過外界力量使完全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初狀態。Renewal是指通過外界力的力量使部分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改善,增加人類所期望的人工特點,減少人類不希望的自然特點。
20多年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尚無統一的看法。恢復生態從術語到概念 學術上用的比較多的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生態恢復的稱謂主要應用在歐美國家,在我國也有應用,而生態修復的叫法主要應用在日本和我國。
在城市中,由於建築和鋪裝的大量建設,使得城市中心的綠地越來越少,影響了自然生態的平衡。近幾年,國內外有許多城市新建了綠道網,為居民休閑、慢行提供良好的場所。在綠道網的建設中,採用透水瀝青等新的技術工藝,使雨水被植被充分吸收過濾後,自然滲透進土壤、河道。大規模的綠道網,可以調節局域氣候,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起到生態修復的作用。
城市的生態建設是城市化進程必須解決的難題,在建設用地日趨緊張的前提下,不可能建設大型的城市生態公園,而通過改善現有綠地的質量,提升生態效果,是解決這個問題。 生態恢復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恢復天然的生態系統。
「生態恢復」的含義遠遠超出以穩定水土流失地域為目的種樹,也不僅僅是種植多樣的當地植物,「生態恢復」是試圖重新創造、引導或加速自然演化過程。人類沒有能力去恢復出真的天然系統,但是我們可以幫助自然,把一個地區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動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條件,然後讓它自然演化,最後實現恢復。因此生態恢復的目標不是要種植盡可能多的物種,而是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一個群落發展成為由當地物種組成的完整生態系統。或者說目標是為當地的各種動物提供相應的棲息環境。生態恢復的方法有物種框架方法和最大多樣性方法。
生態恢復是研究生態整合性的恢復和管理過程的科學,現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研究熱點.恢復已被用作一個概括性的術語,它包括了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義,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退化的生態系統,使其重新有益於利用,並恢復其生物學潛力.生態恢復的原則包括自然法則、社會經濟技術原則和美學原則.
學術上用的比較多的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生態恢復的稱謂主要應用在歐美國家,在我國也有應用。而生態修復的叫法主要應用在日本和我國。

㈢ 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的區別

1、原理不一樣

生態恢復,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生態修復,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結合各種物理修復、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的修復污染環境。

2、途徑方法不一樣

生態恢復,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指標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土壤肥力的恢復和物種多樣性的恢復。

生態修復可以有以下幾種修復方式:

微生物—物理修復、微生物—化學修復、微生物—物理—化學修復、植物—物理修復、植物—化學修復、植物~物理—化學修復、植物—微生物修復、植物--微生物—化學修復、植物一微生物—物理修復。

(3)中國生態修復網擴展閱讀:

生態修復的特點:

(1)嚴格遵循循環再生.和諧共存、整體優化、區域分異等生態學原理。

(2)影響因素多而復雜

生態修復主要是通過微生物和植物等的生命活動來完成的,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也將成為影響生態修復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態修復也具有影響因素多而復雜的特點。

(3)多學科交叉

生態修復的順利施行,需要生態學、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栽培學和環境工程等多學科的參與,因此,多學科交叉也是生態修復的特點。

㈣ 在環境保護中什麼叫"生態修復"

什麼是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研究的時間和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但將生態修復作為生態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系統研究,是1980年Cairns主編的《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一書出版以來才開始的。在生態修復的研究和實踐中,涉及的相關概念有生態恢復(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態重建(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生態改建(Ecological Renewal)、生態改良(Ecological Reclamation)等。雖然在涵義上有所區別,但是都具有「恢復和發展」的內涵,即使原來受到干擾或者損害的系統恢復後使其可持續發展,並為人類持續利用。如Restoration是指對受到干擾、破壞的生態環境修復使其盡可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Reclaimation是指將被干擾和破壞的生境恢復到使它原來定居的物種能夠重新定居,或者使原來物種相似的物種能夠定居。Rehabilitation是指根據土地利用計劃,將收干擾和破壞的土地恢復到具有生產力的狀態,確保該土地保持穩定的生產狀態,不再造成環境惡化,並與周圍環境的景觀(藝術欣賞性)保持一致。Reconstruction是指通過外界力量使完全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初狀態。Renewal是指通過外界力的力量使部分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改善,增加人類所期望的人工特點,減少人類不希望的自然特點。

20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尚無統一的看法。從目前情況看,恢復生態從術語到概念尚需規范和統一。

目前學術上用的比較多的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生態恢復的稱謂主要應用在歐美國家,在我國也有應用。而生態修復的叫法主要應用在日本和我國。

關於「生態恢復「,具有代表性的界定主要有:

Harper(1987)認為,生態恢復就是關於組裝並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Diamond(1987)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自我維持、並保持後代具持續性的群落,他比較側重於植被的恢復。Jordan(1995)認為,使生態系統回復到先前或歷史上(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狀態即為生態恢復。Cairns(1995)認為,生態恢復是使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回復到受干擾前狀態的過程。Egan(1996)認為,生態恢復是重建某區域歷史上有的植物和動物群落,而且保持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傳統文化功能的持續性的過程。

美國自然資源委員會(The US Natural Resource Council,1995)把生態恢復定義為:使一個生態系統回復到較接近於受干擾前狀態的過程。國際恢復生態學(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1995)先後提出三個定義:生態恢復是修復被人類損害的原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動態的過程(1994);生態恢復是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及更新的過程(1995);生態恢復是幫助研究生態整合性的恢復和管理過程的科學,生態系統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過程和結構、區域及歷史情況、可持續的社會時間等廣泛的范圍(1995)。

上述界定的共同點是生態修復既可以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也可以依靠外界人工調控能力,但均未強調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自調控能力和外界人工調控能力對生態系統恢復作用的主次地位。

另外,焦居仁(2003)認為,生態修復指停止人為干擾,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自身規律演替,通過其修養生息的漫長過程,使生態系統向自然狀態演化。焦居仁認為恢復原有生態的功能和演變規律,完全可以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進過程,在其界定的定義中,生態恢復僅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

關於「生態修復」,日本學者多認為,生態修復是指外界力量受損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重建和改進(不一定是與原來的相同)。這與歐美學者「生態恢復」的概念的內涵類似。焦居仁(2003)認為,為了加速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恢復,還可以輔助人工措施,為生態系統健康運轉服務,而加快恢復則被稱為生態修復。該概念強調生態修復應該以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為主,而以外界人工調控能力為輔。

本文所指的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主要指致力於那些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㈤ 中國礦山生態修復困難

其實也不是很困難,去找專業的礦山修復公司做施工治理,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比如西施生態科技,他們已經上市了,技術與團隊還是比較專業

㈥ 用三個字概括生態環境和修復跪求...

以生物修復為基礎, 強調生態學原理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修復中的應回用, 是物理答-生物修復、 化學-生物修復、 微生物-植物修復等各種修復技術的綜合。
所謂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主要指致力於那些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恢復生態系統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種植上,退耕還林.讓動物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中。這樣,生態系統得到了更好的恢復,稱為「生態修復」。

㈦ 生態修復區

通過對小流域各項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到項目實施完成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80%。大力開展造林種草,加大生態修復力度,使林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70%以上,林草措施保存率達到90%以上。因地制宜,建設基本農田,使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06hm2以上,人均糧食達到300 kg以上,基本實現正常年份糧食自給有餘。

進行土地利用結構調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發揮土地資源潛力,在保障生態建設的條件下,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擴大發展林果林等經濟作物用地面積,使農民人均收入提高30%以上。

㈧ 環境污染與生態修復有哪些研究方向

這個就多了,有專門做污染生態學研究的;三個大類:大氣、水、土壤,與環境科學和生物化學研究有交叉處,而污染生態學除了研究環境污染機理外,還強調生態修復,這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比單純的物理修復或化學修復更利於整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㈨ 如何搞好環境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勾畫出新的藍圖。連日來,《決定》中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舉措、關鍵詞成為我市黨員幹部群眾關注的焦點,大家紛紛暢談生態文明建設,共話美好藍圖。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

用最嚴格制度體系保護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明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一連串的『制度』,可以說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周詳的『頂層設計』。」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表示,現在,廣大市民越來越關心生活的環境,成都的空氣質量如何、河道里的水干不幹凈都備受關注。「要治理好環境污染、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度建設是根本,可以說,抓住了制度建設這個『牛鼻子』,我們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就有了保障。」

如果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硬實力」,那麼先進的制度體系就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制度體系的建設是個綜合性工程,首要且必要實施的是『生態紅線管理』,只有把生態的本底先保護起來,才談得上利用和建設。」在陳渭忠看來,近年來,成都市在生態保護的制度建設方面已經進行了探索,比如,在水環境治理中推行了生態補償制度、斷面扣繳制度,這些剛性舉措為水生態建設注入了「強心針」,實現了「用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

實現生態保護 實現興林富民

《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深入學習《決定》後,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感到十分振奮。「要進一步實現生態保護,肯定離不開生態文明制度的深化改革。在這方面,成都一直立足先行。」

作為一個老「園林人」,成都在生態保護制度建設上的進步,靳敏都看在眼裡,參與其中。靳敏說,近年來,全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積極推進,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改革任務已經全面完成。與此同時,高標準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創立起來,林產業發展模式和林地規模經營方式上有了諸多創新,搭建林權流轉交易平台,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建立和完善投融資體系。「通過這些年的探索和完善,為實現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林區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我們將再通過深化相關配套改革,在實現生態保護的同時,實現興林富民。」靳敏說。

關鍵詞:環境保護

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

用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開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的一次重要會議,成都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一直關注著全會的信息,《決定》在「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專門提到了「環境保護」。「這對於一直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信心提振。」 薛志剛表示。

《決定》中提出,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看,通過這樣的環境經濟政策,無疑為有效實現污染減排注入一劑『強心針』。」 薛志剛表示,目前,成都在這一方面也有諸多嘗試,比如「誰污染,誰補償」,成都用市場規律促地方政府強力治水,引入了環境經濟政策,實行了全市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繳扣制度。同時,我市還嘗試設立了「飲用水源生態補償基金」的辦法,由市政府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資金,市級財政每年支持郫縣政府6000萬元,專項用於成都中心城區的飲用水源保護。「這一系列的有益嘗試,為下一步我市落實《決定》,奠定了基礎。下一步,成都將實現排污權交易,通過這些系列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關鍵詞:宜人成都

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

期待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

認真研讀《決定》後,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感到特別提振人心,令她感觸頗深的是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表述。「生態文明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前提,《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彰顯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陳怡表示,現在市民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穿,就是希望我們的生活工作環境能夠越來越好。

「可喜的是,當前我市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環城生態區建設,用剛性約束來保護成都的生態環境,為成都戴上了一條綠色的『項鏈』。」陳怡表示,今年5月底,「六湖八濕地」中的錦城湖和白鷺灣生態濕地首先向市民開放,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閑遊玩、運動健身的好去處。「不久後,隨著安靖湖、北湖等『六湖八濕地』次第呈現,將大大提升城區的水域面積,增加空氣濕度,提高空氣質量,給成都帶來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盼望著成都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陳怡充滿期待地說。

㈩ 生態修復的國內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海岸帶生態系統退化最嚴重國家之一,也是較早開始海岸帶保護的國家之一。在20世紀5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共開展了3次大規模海岸帶、灘塗和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為隨後海岸帶保護和修復工作奠定了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建立了昌黎黃金海岸,山口紅樹林,三亞珊瑚礁,南麂列島,江蘇鹽城丹頂鶴等海岸帶濕地自然保護區,20世紀90年代末在南海、東海、黃海、渤海等海域實施了伏季休漁制度,開展第二次全國海洋污染情況調查;制定和實施了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規。雖然我國在海岸帶保護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在海岸帶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工作很少,還基本處於起步階段。
目前我國生態恢復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地帶性規律、生態演替及生態位原理選擇適宜的先鋒植物,構造種群和生態系統,實行土壤、植被與生物同步分級恢復,以逐步使生態系統恢復到一定的功能水平。海岸帶生態恢復的總體目標是,採用適當的生物、生態及工程技術,逐步恢復退化海岸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最終達到海岸帶生態系統的自我持續狀態。 沙質海岸是由風和風沙流對海岸上地表鬆散物質的吹蝕搬運和堆積形成的地貌形態,形成於陸、海、氣三大系統交互作用的特殊地帶,按流動程度分為流動沙丘、半流動沙丘和固定沙丘3種。沙丘上的植被在沙丘的形成和保持沙丘的穩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通常流動沙丘的植被覆蓋度少於15%,半流動沙丘為15%-40%,固定沙丘在40%以上。海岸沙丘對風和海浪的影響可起到緩沖作用,具有豐富的物種和種群,且具有獨特的娛樂價值。然而,由於海平面的上升,台風、風暴潮等自然干擾以及砍伐、耕作、海岸開發和休閑等人類活動,都會造成沙丘植物活力下降和生態系統的退化。一旦大風來臨,飛沙走石便會吞噬農田和村莊,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沙丘固定是沙質海岸生態系統恢復的首要
步驟,只有使沙丘固定之後,才能進行植物的重建和恢復。可設置沙障,種植蔓荊、海邊月見草等固沙植物覆蓋固定流沙。日本針對島國海風大、海潮強的特點,提出了一系列治山治水和海岸林保全的對策,重視海岸防護林的樹種選擇與工程措施的應用,選擇抗風沙、耐潮性和耐鹽性強的樹種,如黑松、海桐等。海岸防護林的營造,先行工程措施,後配生物措施,即先從沿海的最前沿設置防浪、消浪工程,然後隔一段距離50-100m不等)修築混凝土的防浪堤或防浪牆,在各種工程措施的保護下,先種草,後種喬、灌木,有的地方還可用人工辦法修築沙丘。造林後缺株情況甚少,造林、種草的成活率接近100%。經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同步整治的沙丘和沙岸區域,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風、沙、霧、潮等自然災害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控制,真正發揮了海岸林的防護作用。
福建和廣東在沿海沙荒地大量營造木麻黃、相思樹等防風固沙林,改善了生態環境。福建省林科院開展沙荒風口困難立地造林試驗,選擇木麻黃抗逆品系,因地制宜確定造林方式,採用深挖整地、放客土、拌泥漿、大田深栽、冒雨造林以及培土撫育保墒、澆水保苗以及築設風障防潮防風等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此類困難立地的造林成活率,增強了基幹林帶的防護效能。1996年9月9日,9651號強台風襲擊粵西,雖然對沿海防護林帶的破壞嚴重,但由於海岸前沿木麻黃防護林的阻隔作用,使浮沙難以穿越林帶進入內陸,未造成昔日浮沙掩埋耕地、村莊的嚴重危害,粵西海防林在固沙減災上發揮了顯著作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