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成水庫
① 新興江的水利概況
建國前和建國初期,四甲河段可通行龍艇至河頭。河頭以下可通木帆船,是新興縣西南部、西部地區水路交通要道。1958年後,先後在河的上游修築大灣側引水渠,和因兩岸水土流失嚴重等影響,水流量逐年減弱,木船已難通航。洞口以下河寬100多米,正常水深1~2米。兩岸為沖積平原,但河床逐年淤積,兩岸有兩萬多畝農田經常受洪澇災害。流域面積植被較好,河流落差較大。由合河水庫至良洞河電站河道長50公里,總落差96米,為新興縣內主要水利電力資源河段,可開發的水能達2.5萬多千瓦。
在60年代仍可通航。兩岸河段的河谷寬廣,地勢低窪,海拔在12~15米之間。沿河兩岸均築上既不連續、防禦能力又不高的堤圍,防洪標准在5年至10年左右。每遇特大洪水淹浸3~4天,就會加劇內澇積水,形成河道灘地。70年代中期,改河加固修整和新建兩岸堤圍後,又擴寬車崗的峽谷河段,河槽便趨向穩定,車崗圩一段不再受淹浸。新興江河道普遍淤積,河床升高,已經無法通航。
主要水利設施有:
共成水庫,位於縣城南13公里的共成河上游:是一宗以灌溉為主兼有發電、防洪效益的中型水庫,集雨面積78平方公里,總庫容5120萬立方米。1958年動工,1967年建成。工程設計灌田5萬畝,灌溉保證率為90%。總工程費637.3萬元,完成土石方150萬立方米。主壩長400米,高36米,副壩長300米,高26米。設東西兩條乾渠,共長25公里,支渠8條,共長76公里。1964年西渠工程完成後,使環城、集成、共成、上沙等公社2萬多畝農田解除旱患,水稻年畝產由原來340公斤增至525公斤。防洪標准以百年一遇設計,千年一遇校核。水庫蓄洪後,可將20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1565秒立方米削減為303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1035立方米每秒削減為225立方米每秒,減輕下游的洪水災害。水庫壩後電站裝機3台,東渠電站裝機2台,裝機容量共1010千瓦。
合河水庫,位於新興縣大江鎮,離新興縣城50公里。集雨面積139平方公里,總庫容9470萬立方米。是一宗具有灌溉、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庫工程。是新興縣第一大水庫。庫區水面開闊,水質純凈清澈。庫區周圍辦有果場,每到秋冬果熟季節,果香四溢。
朝陽水庫,位於雲安縣南盛鎮,距南盛圩約10公里,距雲浮市區約21公里。該水庫集雨面積45平方公里,總庫容量2376萬立方米。水庫大壩主壩長130米,高50.6米,副壩長180米,高38.5米。是集蓄水發電、防洪灌溉、養魚為一體的中型水庫,也是一個人工湖。湖面上有許多小艇,供人們自由劃撥,湖邊綠柳叢中掩映著數間大小食店、旅館以及一些燒烤場。湖邊不遠的小山崗上種滿果樹,秋冬果熟時節,滿湖果香四溢。90年代,這里曾是遊人泛舟、釣魚、燒烤的好去處。
② 新興縣共成水庫可以釣魚嗎
現暫時開放壩頭區 收費白天每人30元晚上每人20元全天50元嚮往大江水庫的釣友們可以去試試 , 你們的運氣了. 大江水庫 , 位於雲浮地區新興縣大江鎮 , 又名合河水庫 . 很容易就能找到的.
③ 新興縣水庫有幾個
共成水庫地址: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
朱門樓水庫地址: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
黃哥塘水庫地址: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
④ 新興江的水系構成
集成河:古稱盧溪。源於里洞嶺(風門坳),經集成、上沙至環城區冼河橋,與船崗河匯合為東門河,在洞口注入新興江。洞口以上長33公里,集雨面積94平方公里;其中東門河段長7.5公里,集雨面積12.5平方公里。
共成河:發源於水源山和天堂坪,由於水源山原名天露山,明代至民國期間稱天露水。受後改稱共成河,長29公里,集雨面積129平方公里。流經共成區,上沙區至縣城水東岸注入東門河。上游有共成水庫,總庫容5120萬立方米。
船崗河:古稱清溪水。源於筆架山的貓爪嶺和高溪河朗,自船崗流經冼河橋與集成河匯台入東門河。在洞口注入新興江。冼河橋以上河段長23公里,集雨面積105平方公里。上游築有碰表水庫,庫容104.5萬立方米。
回龍河:源於東部稔村區托盆頂西麓,流至洞口區三挺村注入新興江,長30公里,集雨面積220平方公里,河床寬25~30米,彎多,兩岸是丘陵和農田,是縣內主要糧產區之一,下游農田易受洪澇。
內洞水:位於天堂鎮內洞,中部發源於白花頂、萬壽嶺,西部源於公仔頭,東源於二尖頂。向南流經內洞,於李仔頂山腳匯合出三廟口,至外洞新營附近與天堂水匯合,經河頭舊圩注入新興江上游,長17.9公里,集雨面積60平方公里。上游有朱門樓水庫,庫容211萬立方米。
⑤ 新興有多少個水庫如題 謝謝了
能稱得上是水庫的可能也就10個左右,那些小水坑不能算,也沒有名字版 最大的就下面幾個權 黃哥塘水庫,共成水庫,朱門樓水庫,稔村鎮皮村水庫、六祖鎮龍泉水庫、車崗鎮懷公氹水庫、水台鎮九郎水庫、太平鎮大榔水庫
⑥ 新興有多少個水庫
能稱得上是水庫的可能也就10個左右,那些小水坑不能算,也沒有名字 最大的就下面幾個 黃哥塘水庫,共成水庫,朱門樓水庫,稔村鎮皮村水庫、六祖鎮龍泉水庫、車崗鎮懷公氹水庫、水台鎮九郎水庫、太平鎮大榔水庫
⑦ 新興邊度有好地方釣魚啊
共城水庫,水台立星水庫都是可以的
⑧ 新興新八景的水源香雪
太平鎮共成背靠新興第三高峰水源山(海拔1137米)。水源山古稱為天露山,自古是座名山。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就有僧人定慧在天露山麓建有岱山寺(今曹田村背山),岱山寺建寺時間比龍山國恩寺還早,是新興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今遺址仍存。後來在宋代宣和年間,社圩人梁建侯在天露水(今共成河)近社圩村河段築建社圩陂,才將岱山寺從天露山腳遷到了社圩陂傍。唐代詩人杜甫之侄杜位被貶新州參軍十年,杜位踏遍新興山水,是他最早選出新昌(新興古稱)八境,其中《天露仙源》一詩形神俱備地勾畫出天露山的美景:天露東山仙跡傳,白雲深鎖斷雲煙。桃花沿水千年落,葯蔓粘雲萬古懸。窈窕巧通三島路,幽深別有一壺天。其中想是無人到,若有相逢客羽仙。
新興江支流之一共成河原名天露水,因其源頭就出於天露山山腰岩石,如承天上甘露而生,故此山又稱仙源。天露山是名山,因而所在山脈稱作天露山脈。但天露山脈最高峰是位於本縣里洞鎮的「鐵爐山」(海拔1250米),而「鐵爐山」與「天露山」讀音相近,在建國後的資料記載中卻把兩山的名字調亂了,後來許多人都只知道天露山是在里洞,卻已忘記了真正的天露山原是在共成的這座仙源山。而也是錯有錯著,人們就取「水生仙源」之意將共成的天露山改叫作「水源山」。
共成是新興涼果「話梅」的發源地,而最初這里製造涼果也是同共成山區獨特的地理環境適合青梅種植有關。共成的地理環境是季風從南海北上經台山、恩平後所遇的第一座大山脈———天露山脈的背後。由於有了天露山脈這道屏障,共成山區的常年氣溫都比平原地區稍低,每年南海北上的台風都因被山脈阻隔而風勢減弱,也就減小了台風對當地所造成的損害,而台風卻為這里帶來了豐富的雨水。這種獨特的氣候環境很適合青梅生長,所以共成種植的青梅比其它地區的品質好,產量高。共成有著悠久植青梅的歷史,早在明代時期居住在這里的瑤族山民就開始種植青梅。最初以火梅和大肉梅等品種為主,民國期間有共成人引進廣州市效羅崗鎮的羅崗梅在此種植,建國前共成的青梅種植面積已具規模。到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共成已發展種植有幾千畝青梅。改革開放後,涼果加工一度成為新興的特色產業,涼果原料的種植規模更加擴大,所以近年來共成當地大量發展種植青梅,漫山遍野的梅樹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景觀。每當梅花盛開時,在這南方山區中,就如見到了皚皚白雪的北國風光。正因如此,新興新八景就有了「水源香雪」。在縣內有關部門的指導和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象曹田村的村民們都樂於努力改善當地的旅遊環境,開辟可以通行汽車的山路。如今從村前可以駕車直達水源山腳。到共成感受原生態氣色,欣賞群山逶迤,峰巒起伏的大自然奇景,其中曹田水源山賞梅更是必然要看的一景了。此外,新興共成山區還蘊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奇境。
冬至後10日左右是賞梅的最佳時節。2007年12月上旬,適逢佛山的朋友來新興遊玩,筆者就作了一次導游,帶著一群久居城市的白領一族到共成進行了一次探險式的旅遊。
驅車從縣城一路向南,漸漸離開了喧囂的城區,過了共成圩再一路沿著水庫區的公路蜿蜒南行。共成水庫是新興第二大水庫,這里水面、草坪與群山相映形成水天一色景色。越近目的地,空氣越清新。到了東水大朗,再去就是水浪管理區。山區獨有的景色,密布岩石的梯田層層疊疊,這里有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的善心人士捐建的六祖紀念小學。就在學校一田之隔的路邊有一大奇石———藏書石。藏書石是新興縣內頗為有名的奇石,它是一塊奇大的麵包形巨石,長14米,寬12米,高9米。奇特的是,在巨石的前端有一條如刀切的裂紋,整整齊齊把巨石分開。據當地老人說,這巨石幾十年前縫隙還有五六十厘米寬,能容下一個人入內,而在裂紋之內的兩壁還刻有幾行字跡清晰但無人能解其義的異型字,所以叫它做「藏書石」又稱「含書石」。近幾十年來,石縫漸漸合攏,現在只留下大約十厘米的裂痕,但仍能從小小的罅縫中窺見石壁上有模糊的石刻字跡確是奇觀。共成藏書石清代光緒年間的《肇慶府志》也有記載。據考證,天露山原為新興歷代州郡官員遇旱祀神求雨的場所,石中文字可能是秦漢時期求雨所刻,所以字意難解,而隨著地質的變動,裂縫漸漸合攏,這奇石的文字也就含羞一般躲於石縫避人眼目。
過了藏書石再去就是新興新八景之一—水源香雪的所在地了。共成許多地方都種植有梅樹,但是在東水向南最後的一條自然村被新興人稱作為「曹田盡篤」的曹田村才是觀賞梅花的最佳地方。原來這里的山田十分貧瘠,山區的農民以往就世世代代守著幾畝瘦田種糧度日。如今山區人民找到了發展之路,共成人最有成就的就是製造新興涼果,他們懂得利用家鄉的獨特的氣候和土地資源,在這里大規模的種上了新興涼果主要原材料青梅。這既發展了經濟,又形成了「香雪」奇景,只見村前坑邊、田基石縫都被種上了梅樹,可見梅樹的生命力之強,寒冬盛放更顯梅的高風亮節。冬至之後正是賞梅的好時節,只見梅花綻放,形成「千樹萬樹梅花開,漫山遍地雪霧來」的奇景,令人雖處於南國和煦的臘月卻有置身於北國雪飄之感。
曹田村再入就是水源山。我們此行賞梅後還要到第二目的地,攀登「飛天蠶」山。於是回頭轉出水浪管理區,經田坪村直入共成東水往北最後一條村莊飛水坑村。
真想不到,在距縣城只有三十多公里的村莊卻另有一番原生態的韻味。飛水坑是縣內一條非常古老的深山村莊,古代曾是縣內漢瑤混居的村落,原來村前有一「東瑤西民」的古碑刻證明這里曾是瑤漢和諧共處的一條古村落。可惜古碑在改革開放後佚失。飛水坑村又名肥水坑,村莊靠山而築,古老的石屋一橫一豎,錯落有序。溪流由村後高山飛出,從村前流淌過亂石紛紛的小溪。溪邊村前的風水林是古樹群,有數株古榕婆娑繁茂,陽光透過濃密的枝葉如箭般射到地上,形成一個個雞蛋似的光斑。當中的一株古榕更是奇偉無比,胸圍足足有十三米多,要八九人才能合抱。這巨榕比起縣城中山公園明代植的大榕樹更為偉岸,是新興縣境內所見到軀干直徑最大的一棵古榕樹,估計這樹當有五六百年樹齡,真是深山藏寶無人知。有詩為證:四朝古榕屹溪傍,奇偉英雄少有雙。枯枝曾見大清旺,軀干更證朱明皇。肥水古是瑤人鞠,植此樹者非漢族。守村當有十甲子,遊人幸睹已是福。
在共成山區飛水坑村附近,就有幾座接近和超過海拔1000米的山峰。古村位處高山環抱的山腰間,在村內就能一覽眾峰互峙,如水源山、雙石頂,天堂坪等新興名山盡收眼前。過了飛水坑村就是新興茗茶的產地象窩茶場。象窩茶古已享有盛名,近年被縣內某大建築集團成包投資包裝准備打響品牌擴大影響力。該集團還利用茶場山地,在此投資建造別墅區,目前工程正在進行中。於是我們在別墅區建築工地棄車徒步,開始從山路起步向群山進發。
這里許多山頂都是光禿禿的,這是因為高地效應,
1000米左右的山頂上樹木是難以生長的。平常我們很少甚至從未見過的景物都有可能出現在眼前。正行間,在山路傍的一處山頂上突然出現了一隻「大猴子」,帶著一頂貝蕾帽從山頂探出頭來,真不知是金剛驚現還是孫悟空護送唐僧途中偷閑至此。再細看原來是山頂一塊大岩石形態酷似一隻帶著帽的美猴王。
換一個角度就有另一番風景,這話一點不假。我們所行的山路是近兩年新開辟的山路,其實這巨猴原來就是許多人都見過的雙石頂山腰的那一塊有十多米高的巨石從後面角度所見的景象。但從這個角度所見的大石形態呈現猴形真是前人所未發現。
往前行又過了兩個山坳,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崇峻高峰,山頂高到肉眼望去都已經很模糊了,朦朧中似有一巨大山魈面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俯視著山下的客人。鬼面的左下角更斜立有一塊巨石,上面赫然寫著三個異體大字,朦朧中似可認出像是繁體漢字的「書騮記」。這是不是天地的造化,要用天書來為我們剛才見著的大「馬騮」寫下一篇傳記了。到了這里真讓人贊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其實這峰就是我們當天要到的第二個目的地「飛天蠶」山了。據新興縣志記載:飛天蠶海拔863米,為新興與開平交界山。位於共成象窩茶場東,山脈橫布於共成、稔村兩區。山頂是一座完整的石山,狀如一條形態逼真氣勢雄偉破繭騰飛的巨蠶。由於山石的分裂,就現出了像鬼面的奇異景觀。而那一塊矗立在山頂側伴的天書,原來是一塊有近二三十高的巨石,在斜立平滑的石面縫隙間長出了一種生命力特別強的山草,就形成了幾個項大的字形。有首《飛天蠶》詩寫道:冰蠶橫卧天露山,萬年修為列仙班。一朝道成感天召,奔騰起勢欲飛天。還戀真善在人間,臨別蛹巢石留言。有緣能懂幾個字,本為你來泄天機。
這山估計很久沒人去攀登了,根本就無路可上,我們只能撥開高過人頭的黃茅草向上進發,還見到了我們平時難得一見也叫不出名的植物品種。三小時的跋涉,體力的透支當然是不在話下,但在海拔近千米的原生態山頂上,每一下呼吸都是那樣清新和暢順。終於到達飛天蠶頂,登高遠眺,群山渺小那感覺就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了。
⑨ 廣東雲浮市新興縣共成水庫可以開放釣魚嗎
貌似不可以,不過有熟人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