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自治
Ⅰ 目前,我國水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式十分嚴峻,據20世紀90年代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29條江河的不完全統
(1)我國水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式十分嚴峻,有25000km河段的水質達不到漁業水質的標准內,2800km長的河容段魚類基本絕跡.全國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死魚的現象嚴重,死魚最多的年份甚至達到50000000條.主要原因是工業廢水、廢渣、生活污水等流入江河,使江河的水質惡化、含有有毒物質、水體缺氧等,不在適宜魚蝦生活,嚴重的致使大量魚蝦死亡,幾乎成為「死河」,因此屬於工業污染及生活污染等水域環境污染威脅了魚類的生存.由此可見,保護漁業資源不僅要禁止亂捕濫撈,而且還要保護它們的棲息環境. (2)作為一名中學生,為了保護水資源,可以從自己做起,如①節約用水;②不向河流中亂扔垃圾;③不使用含磷的洗衣粉、洗滌劑;④做好環保方面的宣傳; (3)如:「請愛惜水環境」,「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人人有責」「水是水是生命之源」等. 故答案為: (1)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的污染;棲息環境; (2)①節約用水;②不向河流中亂扔垃圾;③不使用含磷的洗衣粉、洗滌劑;④做好環保方面的宣傳; (3)如:「請愛惜水環境」,「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人人有責」「水是水是生命之源」等. |
Ⅱ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治理的五大區域
三、「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一)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思路
按照我區生態建設指導思想,在「十一五」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效的基礎上,按照國家、自治區主體功能區劃的要求和地形地貌劃分,構建以「兩線七區」為主體的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兩線」:大興安嶺生態防線。加強天然林保護,禁止非保護性採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護野生動物,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林草產業。陰山北麓生態防線積極退耕退牧還草,治理土地沙化鹽鹼化。
「七區」: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以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劃區輪牧,禁止開墾、樵採和超載放牧等為重點,防治草場退化沙化。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以恢復沙地草場生態環境為重點,嚴格實施以草定畜,增強防風固沙功能。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加強綜合治理,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化面積擴大。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重點加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鹽鹼化治理。
(二)區域劃分及綜合治理建設內容
1.草原、沙地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草原牧區、西鄂爾多斯草原牧區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邊緣地區;以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草原牧區以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態為核心,堅持保護和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進一步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實現草原退化沙化趨勢有效緩解並向良性循環發展。堅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採取退牧還草、長期禁牧、階段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建立草原保護區、建設農區半農半牧區人工草地、轉移超過環境承載力的人口等措施,加大草原保護力度。大力發展草產業,擴大人工草地和飼料地面積。加強草原監理、監測及科技支撐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健全草原監督管理體系。
沙地及沙漠邊緣地區以防沙治沙為重點,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學管理等手段。按照突出重點、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方針,實施退耕還林、飛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圍欄封育、舍飼休牧、劃區輪牧等生態建設項目。加大生態移民力度,積極發展沙產業和林草產業,實現綠富同興。在渾善達克沙地建設沙地榆基地,在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毛烏素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巴音溫都爾、庫布齊沙漠邊緣條件適宜的地區採取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其它地區主要通過封沙育林(草),復壯更新嚴重退化的天然林草植被,提高防風固沙功能,遏制沙漠化土地進一步擴展,降低沙塵暴發生頻率。
2.林灌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主要山地;以大興安嶺生態防線、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依託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以生態建設、產業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公益林補償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大林區生態移民、林場撤並、「以煤代木」、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增加國有林場資源,實現效益增加和職工緻富雙贏。結合天保工程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以林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快發展特色種養業、林下採集業和林產品加工業。在城鎮周邊、主要鐵路和公路兩側以及機場周邊,大力營造防護林、護路林。
3.低山丘陵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東南麓、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陰山南麓、西遼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較重的地區;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西遼河上游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加大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力度。加強對生態環境良好區域和生態修復區的保護,努力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以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為重點,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加強和規范水土流失防治費的徵收與管理。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隊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監督執法水平。
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抓好重點小流域治理、淤地壩修建、禁墾、退耕還林還草、封育保護、禁牧輪牧、水土保持林栽植為主的生態修復工作,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大力推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黃土高原地區著力抓好淤地壩系建設管理和安全度汛工作,切實減少入黃泥沙。東北黑土區主要採取梯田、水土保持林、經濟林、溝道治理、生態修復、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
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和信息系統建設,努力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支撐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推動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實現水保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新突破。
4.農業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松遼平原、大興安嶺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
以平原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更新改造為重點,提高生態工程綜合效益,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整合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農業開發、水利工程、林業建設等工程項目,加快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林網配套建設。在農田主幹道、機耕路上營造寬林帶、大網格的高標准防護林,利用毛渠以育代造和發展渠道堰道果樹,逐步提高農田林網化和平原綠化建設水平。對陡坡耕地和嚴重風蝕沙化耕地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加快發展速生豐產林、防護用材兼用林和經濟林等。積極引進優良速生品種,通過科學造林、集約經營,建設不同類型的速生豐產用材示範基地,引導全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的健康發展。加快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生態農業和農牧業。
5.濕地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綜合治理區
該區域包括以額爾古納河流域、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澤為主的東北濕地區,以及黃河上中遊河流及沿岸濕地和西部鹽沼濕地。
加強濕地保護。建立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小區,加強已建各類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分級管理,整體推進,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網路。加大濕地恢復力度。實施濕地生態補水工程,引用河流汛期槽蓄洪水、凌汛期凌汛水及農業灌溉間隙水等濕地,恢復和擴大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調蓄水資源和抗旱能力。實施濕地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濁清分治原則,將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經過處理後,就近排放到濕地區,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凈化水體,為工農業提供可利用再生水。實施退耕還灘、退耕還湖、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工程,增加植被蓋度,恢復濕地水域面積,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維持濕地生物多樣性。
各類自然保護區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格限制各類開發活動,保持區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障禁止開發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開展全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建立動態資料庫,構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持續利用信息共享平台。保護生物物種及遺傳資源,對特別受威脅的生物物種實施重點保護。
Ⅲ 住建部公布全國首批特色生態小鎮有哪些
附件: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
一、北京市(3個)
房山區長溝鎮
昌平區小湯山鎮
密雲區古北口鎮
二、天津市(2個)
武清區崔黃口鎮
濱海新區中塘鎮
三、河北省(4個)
秦皇島市盧龍縣石門鎮
邢台市隆堯縣蓮子鎮鎮
保定市高陽縣龐口鎮
衡水市武強縣周窩鎮
四、山西省(3個)
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
晉中市昔陽縣大寨鎮
呂梁市汾陽市杏花村鎮
五、內蒙古自治區(3個)
赤峰市寧城縣八里罕鎮
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鎮
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莫爾道嘎鎮
六、遼寧省(4個)
大連市瓦房店市謝屯鎮
丹東市東港市孤山鎮
遼陽市弓長嶺區湯河鎮
盤錦市大窪區趙圈河鎮
七、吉林省(3個)
遼源市東遼縣遼河源鎮
通化市輝南縣金川鎮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東盛涌鎮
八、黑龍江省(3個)
齊齊哈爾市甘南縣興十四鎮
牡丹江市寧安市渤海鎮
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北極鎮
九、上海市(3個)
金山區楓涇鎮
松江區車墩鎮
青浦區朱家角鎮
十、江蘇省(7個)
南京市高淳區椏溪鎮
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
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鎮
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
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
鹽城市東台市安豐鎮
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
十一、浙江省(8個)
杭州市桐廬縣分水鎮
溫州市樂清市柳市鎮
嘉興市桐鄉市濮院鎮
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鎮
紹興市諸暨市大唐鎮
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
麗水市蓮都區大港頭鎮
麗水市龍泉市上垟鎮
十二、安徽省(5個)
銅陵市郊區大通鎮
安慶市岳西縣溫泉鎮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
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
宣城市旌德縣白地鎮
十三、福建省(5個)
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
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
泉州市安溪縣湖頭鎮
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鎮
龍岩市上杭縣古田鎮
十四、江西省(4個)
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
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上清鎮
宜春市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溫湯鎮
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
十五、山東省(7個)
青島市膠州市李哥庄鎮
淄博市淄川區昆侖鎮
煙台市蓬萊市劉家溝鎮
濰坊市壽光市羊口鎮
泰安市新泰市西張庄鎮
威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崮山鎮
臨沂市費縣探沂鎮
十六、河南省(4個)
焦作市溫縣趙堡鎮
許昌市禹州市神垕鎮
南陽市西峽縣太平鎮
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
十七、湖北省(5個)
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
襄陽市棗陽市吳店鎮
荊門市東寶區漳河鎮
黃岡市紅安縣七里坪鎮
隨州市隨縣長崗鎮
十八、湖南省(5個)
長沙市瀏陽市大瑤鎮
邵陽市邵東縣廉橋鎮
郴州市汝城縣熱水鎮
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邊城鎮
十九、廣東省(6個)
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
江門市開平市赤坎鎮
肇慶市高要區回龍鎮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
河源市江東新區古竹鎮
中山市古鎮鎮
二十、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
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
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
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
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
二十一、海南省(2個)
海口市雲龍鎮
瓊海市潭門鎮
二十二、重慶市(4個)
萬州區武陵鎮
涪陵區藺市鎮
黔江區濯水鎮
潼南區雙江鎮
二十三、四川省(7個)
成都市郫縣德源鎮
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
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
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
南充市西充縣多扶鎮
宜賓市翠屏區李庄鎮
達州市宣漢縣南壩鎮
二十四、貴州省(5個)
貴陽市花溪區青岩鎮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郎岱鎮
遵義市仁懷市茅台鎮
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
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
二十五、雲南省(3個)
紅河州建水縣西庄鎮
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鎮
德宏州瑞麗市畹町鎮
二十六、西藏自治區(2個)
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
山南市扎囊縣桑耶鎮
二十七、陝西省(5個)
西安市藍田縣湯峪鎮
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
寶雞市眉縣湯峪鎮
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
楊陵區五泉鎮
二十八、甘肅省(3個)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
武威市涼州區清源鎮
臨夏州和政縣松鳴鎮
二十九、青海省(2個)
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
三十、寧夏回族自治區(2個)
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
固原市涇源縣涇河源鎮
三十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個)
喀什地區巴楚縣色力布亞鎮
塔城地區沙灣縣烏蘭烏蘇鎮
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可可托海鎮
三十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個)
第八師石河子市北泉鎮
前瞻產業研究院(特色小鎮落地機構)整理呈現。
Ⅳ 雲南普洱堅持「生態立市」 森林覆蓋率升多少
近年來,雲南普洱來市堅持自「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移民等工程,開展綠色生態建設,發展綠色經濟,構建綠色家園。目前,普洱全市的森林覆蓋率已升至68.8%。
普洱市別稱思茅,是雲南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2012年全市人口258萬人,總面積45385平方公里。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
普洱市分別管轄思茅區、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思茅區月光路。
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怎麼樣
簡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機構規格相當(處)級。
注冊資本:1598萬人民幣
Ⅵ 如何建立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第十條 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夠恢復的同類自然生態系統區域;
(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
(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
(五)經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他自然區域。
第十一條 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在國內外有典型意義、在科學上有重大國際影響或者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除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義或者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級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國務院批准。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縣、自治縣、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有關行政區域的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後提出申請,並按照前兩款規定的程序審批。
建立海上自然保護區,須經國務院批准。
第十三條 申請建立自然保護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填報建立自然保護區申報書。
第十四條 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由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確定,並標明區界,予以公告。
確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應當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適度性,以及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第十五條 自然保護區的撤銷及其性質、范圍、界線的調整或者改變,應當經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自然保護區的界標。
第十六條 自然保護區按照下列方法命名: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有特殊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可以在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後加特殊保護對象的名稱。
第十七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在對全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擬訂國家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批准實施。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者該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規劃,按照規定的程序納入國家的、地方的或者部門的投資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十八條 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
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依照本條例第一十七條的規定經批准外,也不允許進入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准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緩沖區外圍劃為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認為必要時,可以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劃定一定面積的外圍保護地帶。
第三章 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第十九條 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和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其主管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者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二十一條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自然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
(三)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四)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
(五)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
(六)在不影響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參觀、旅遊等活動。
第二十三條 管理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國家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第二十四條 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在自然保護區設置公安派出機構,維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條 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單位、居民和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的人員,必須遵守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二十六條 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撈沙等活動;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 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的,必須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確有必要遷出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條 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因教學科研的目的,需要進入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從事非破壞性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
從事前款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將其活動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第二十九條 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必須按照批準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
第三十條 自然保護區的內部未分區的,依照本條例有關核心區和緩沖區的規定管理。
第三十一條 外國人進入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事先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報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外國人,應當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
第三十二條 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採取補救措施。
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建設的項目,不得損害自然保護區內的環境質量;已造成損害的,應當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決定由法律、法規規定的機關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三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護區污染或者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責令其改正,並可以根據不同情節處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擅自移動或者破壞自然保護區界標的;
(二)未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或者在自然保護區內不服從管理機構管理的;
(三)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的單位和個人,不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活動成果副本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除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給予處罰的以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對自然保護區造成破壞的,可以處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給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二)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的;
(三)不按照批準的方案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給自然保護區造成損失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賠償損失。
第三十九條 妨礙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自然保護區重大污染或者破壞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章 附 則
第四十二條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辦法。
第四十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Ⅶ 著力推進( )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 選擇一項或多項: 民族區域自治( )。
您好
bcd abcd
Ⅷ 9.丙所在自治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地鹽鹼化D.滑坡和泥石
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到達河西走廊後已屬強弩之末,難以再向西北前行.廣大的西北屬於典型的非季風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這也是當地荒漠面積廣大的主要原因.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