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水庫
劉家峽介紹:
劉家峽位於青海與甘肅交界處,距離甘肅省會蘭州市西南約八十公里。黃河河水來到這里,轉了一個九十度急彎,然後穿過峽谷向西流去。
若乘船溯流而上,入峽時,但見兩岸奇峰對峙,筆立千仞,還以為是桂林山水,乍看也會以為是長江的巫峽,由此可見劉家峽景色多變化。出峽後,眼前是高山湖,湖水盪漾,襯以藍天白雲,別有一番湖光山色。
黃河過劉家峽流到蘭州之前,匯入了洮河、大通河和湟水等大支流。在蘭州以上,黃河的含沙量不多,即使在洪水期,含沙率也是百分之五左右。泥沙的主要來源是上述支流,來自幹流的很少。根據觀測記錄所得,在蘭州以上的流域地區,每平方公里所流失的泥沙,每年平均約為一千公噸。
劉家峽鎮是永靖縣城所在地。縣城瀕臨太胡湖畔,上與炳靈湖相連,距省會蘭州54公里,依山傍水,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滔滔黃河穿越其間,一水中分,形成川南、川北兩片。經40多年建設,已形成美觀整潔、功能齊全、繁榮興旺的新型城鎮。
劉家峽以其風光獨特的黃河三峽,碧波盪漾的炳靈、太極、毛公三大人工湖,劉、鹽、八三座大中型水電站,絲路明珠炳靈寺等勝跡,享譽全國,吸引國內外遊人紛至沓來。劉家峽的水質好,水面大,污染小;氣候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劉家峽周邊地區盛產的蘋果、紅棗、虹鱒魚、鯉魚、西紅柿、草莓、黃河珍珠米等名優新特產品聞名遐邇;工業產品中劉化尿素、鹽化聚氯乙烯、鄉企產品碳化硅、硅鐵、電石暢銷國內外。
劉家峽最佳旅遊季節:
甘肅臨夏劉家峽旅遊時間
臨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炳靈寺石窟位於永靖縣西南35公里小積石山的大寺溝內,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相當於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
最佳旅遊時間:夏、秋、冬三季。
劉家峽交通:
從蘭州汽車西站有車到劉家峽水電站,約需要2小時的車程,車費5.8元。從劉家峽返回時末班車時間為17:30。
劉家峽住宿:
劉家峽飯店. 住宿. 地址:劉家鎮什字街88號
劉家峽美食:
劉家峽是解放後才發展起來的新興聚居區,所以這里的特色小吃主要還是以永靖和臨夏的傳統為主,在一般的館子里都能吃到當地的常見小吃。主要有:手抓羊肉、油香、饊子、麻花、酥饊、牛羊雜碎、發子面腸、釀皮子、甜麥子、蕎粉、涼粉、棕子、烤羊肉、糖瓜、地鍋洋芋等。
門票:20元
『貳』 西寧市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求推薦。
1、塔爾寺
塔爾寺與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倫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並稱為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咯巴誕生的地方。由於寺院規模宏大完整,交通方便,已成為人們游覽參觀藏傳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和青海省最主要的旅遊勝地。
2、老爺山
老爺山,又叫元朔山、北武當山,距西寧市30公里,因山峰頂部建有太元宮(即關公廟),廟內雕塑有關公像而得名老爺山。是西寧附近山勢雄偉,風景最優美的山峰。老爺山自古以「蒼松蓊翳,石磴盤梯,川流縈帶,風景佳麗」而聞名遐邇。
7、西寧市人民公園
西寧人民公園是西寧市最大的公共游樂公園,位於城西湟水與北川河交匯處南岸。公園於1959年始建,後經數次擴建,現佔地四十餘公頃。主要游樂設施有花卉區、人工湖、兒童游樂區、動物觀賞區及美術展覽館等。西寧人民公園始建於1959年,位於城西湟水與北川河交匯處南岸。
始建時,總面積36公頃,後經數次擴建,現佔地40餘公頃,是西寧市最大的公共游樂公園。園內游樂設施主要有:動物園、花卉區、人工湖、露天劇場、燈光球場、兒童游戲場和餐廳、茶室等游樂觀賞服務設施。
8、青海藏文化館
青海藏文化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以現代展陳和表現理念為基點,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多媒體技術,全方位介紹藏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宗教和民俗風情的文化旅遊景區。
集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和參與性於一體,充滿夢幻般神秘色彩和強烈的感性震撼力的藏文化館(已是國家級旅遊景區),它座落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蓮花湖畔,與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相距不到1公里,藏文化館與古老的塔爾寺遙相呼應、彼此互襯。
『叄』 黃河下游的支流
黃河支流眾多,重要支流主要有: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兩條大支流,位於黃河流域最南部,流經川北若爾蓋高原,兩河分水嶺低矮,無明顯流域界,存在同谷異水的景觀,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稱「姊妹河」。
黑河(又稱墨曲),因兩岸沼澤泥炭發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自河(又稱嘎曲),地勢較高,泥炭出露不明顯,河水較清。
白河發源於紅原縣查勒肯,自南而北,流經紅原縣,至若爾蓋縣的唐克鎮附近匯入黃河,河道長270公里,流域面積5488平方公里,幹流均為土質河床。從河源至龍日壩,河道長38公里,流經丘陵山區,落差大,平均比降為24‰,谷底寬0.5~1.5公里;龍日壩至瓦切,河道長155公里,流經淺山丘陵區,河道彎曲,比降已降至0.6‰,谷底寬達2~3公里,兩岸多灘地,部分地段已沼澤化,區間有五條較大支流匯入;瓦切至入黃口,河道長77公里,流經平原區,河道蜿蜒曲折,比降平緩,平均為0.3‰,谷底寬增至3~5公里。
黑河發源於紅原與松潘兩縣交界岷山西麓的洞亞恰,由東南流向西北,經若爾蓋縣,於甘肅省瑪曲縣曲果果芒匯入黃河,河道長456公里,流域面積7608平方公里。
白河、黑河流域位於紅原弧形構造的內側,受弧形構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時期,這里由於地質構造運動而斷陷成湖,匯集周圍山地水流,自成獨立水系,稱為唐克湖,後逐漸成為沼澤。白河、黑河就是在這一沼澤區發展而成的,所以這兩條河除上游丘陵區有較明顯的河谷外,大部分河段河流都在盆底沼澤間串流蛇曲,水系發育為湖串形。沼澤遍布,湖泊眾多,較大的沼澤地有喀哈爾喬、喬雷喬、喬迪公瑪、黑青喬、鄂列格納和日十喬等,較大湖泊有哈丘、措拉堅、莫烏錯爾格等。湖沼面積共4322平方公里,其中白河流域1020平方公里,黑河流域3302平方公里,分別占各河流域面積的18.6%和43.4%。這些沼澤地區,河道平緩,排泄不暢,底層又為粘性土質,滲透性差,土壤經常處於飽和狀態,而且日照強烈,植物生長繁茂,有利於泥炭、沼澤發育。在這種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沼澤地。泥炭層厚可達十幾米以上,儲量19.1億噸,分布集中,質量也比較好,據當地試驗,泥炭的發熱量很高,每公斤可達3000大卡,大致與木柴相仿。泥炭不僅是一種能源,而且可以作為良好的有機肥料,還可以提煉稀有金屬和化工原料。
白河、黑河流域屬大陸性寒溫帶氣候,又是「松潘低壓」常年所在地區。地面高程在海拔34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只有0.7~1.1℃,極端最低氣溫達-33.7℃。氣候特點是「冬長、夏無、春秋短」。多年平均氣壓為666~670毫巴,變幅不大,水的沸點很低只有88℃左右。空氣中的含氧量約相當於內地平原的40%~67%。年平均降水量為640~750毫米,是黃河流域年降水量的高值區之一,7~9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暴雨的量級和頻次都是黃河流域的低值區,加之地面沼澤對徑流的滯緩作用,無大洪峰出現。黑河若爾蓋水文站1961年7月7日實測洪峰流量為191立方米每秒,歷時一個月,洪水總量達3.3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白河為17.8億立方米,黑河為18.3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分別為32.4萬立方米和24.1萬立方米,居黃河支流之冠。
二、洮河
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於渭河,居第二位。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0.8萬立方米,僅次於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地區來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流域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和黃土高原西部,兼有這兩大地區的特點。地形類別復雜多樣,上游為河源草原區,中游為土石山林區和黃土丘陵區,大多數地區都是草場遼闊、森林茂密的地方,地面覆蓋度高,水源涵養條件好。下游屬黃土丘陵溝整區,約占流域面積27%,溝壑縱橫,植被稀少,黃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流域氣候,雖屬大陸性,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氣候交綏的影響,大部地區濕潤多雨,降水量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餘90%以上的地區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區還高達八九百毫米。
洮河水系發育,受西秦嶺構造體系影響,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褶皺頻繁,斷裂以高角度斷層為主,多為北西西方向,因而幹流呈大「L」形,其轉折點在由民縣。河源至由民縣,洮河大體順西秦嶺自西向東流,經417公里至由民縣後,急轉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公里入劉家峽水庫區。岷縣境內洮河河谷形態較為開闊,灘台地較多,是流域的主要農業區之一。河出岷縣後峽谷與川地相間,川地人口較多,農業集中,峽谷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豐富。洮河流域平均寬度只有38公里,不易形成大洪水。
三、湟水
湟水是黃河上游左岸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縣境,流經西寧市,於甘肅省永靖縣付子村匯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863平方公里,其中約有88%的面積屬青海省,12%的面積屬甘肅省。
湟水位於黃河流域西北隅,北界以巍峨高聳的祁連山脈與河西走廊水系相鄰,南部以拉雞山與黃河幹流為界,西隔日月山與青海湖為鄰。湟水流域處於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帶,大地構造屬祁連山褶皺帶,地質條件復雜,因而水系構造十分獨特。流域地貌的主要格局是由北西走向的三條相互平行山脈及其所夾的兩條谷地組成,構成了湟水幹流與支流大通河兩個並行、但自然條件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觀區。
支流大通河位於流域北部,由祁連山及其緊傍的大坂山組成一狹長的谷地,大通河流經其間,上游多沼澤,中下游為高山峽谷,河道長561公里。以兩河交匯點計,它比湟水幹流還長256公里。大通河流域面積15130平方公里,占湟水流域面積的46%,流域平均寬僅30~50公里。流域內海拔高程為3000~4000米,氣候寒冷,林草繁茂,人煙稀少,以畜牧業為主。
湟水幹流位於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雞山兩條平行山脈組成一條較寬的谷地,湟水流經其間,流域平均寬60~100公里。兩岸支流眾多,呈平行對稱排列,較大支流有葯水河、西納川、北川河、沙塘川、引勝溝等。北川河流域面積3371平方公里,僅次於大通河。湟水幹流谷地,主要地形為黃土丘陵,土層深厚,海拔較大通河為低,氣候溫和,人口稠密,農業開發較早,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湟水流域屬大陸性氣候,由於區內地形差異大,氣溫的時空變化也較大,西寧有句民諺:「古城氣候總無常,一日須攜四季裝,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形象地描繪了這一地區的氣候多變的特點。流域地勢較高,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0.6~7.9℃,七月平均氣溫也只有10~22℃,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大通河可達600毫米以上。湟水幹流與支流大通河的水沙情況有很大差別。據民和、享堂兩水文站資料統計,湟水年平均徑流量為46.5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為0.24億噸。湟水幹流民和站年平均徑流量為17.9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1.5萬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2050萬噸,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300多噸,屬輕度侵蝕。支流大通河水量較豐,據享堂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為28.6億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9萬立方米,高出湟水幹流64%;沙量很少,只有涅水幹流的15.5%,平均含沙量僅1.13公斤每立方米,是一條清水河流。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於內蒙古河套地區東北隅,是黃河上游末端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境的壩頂村,流經呼和浩特市近郊,於托克托縣城附近注入黃河,幹流長236公里,流域面積17673平方公里。流域內盆地面積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縱橫,是自治區的重要糧食基地之一。北部為山區,約占流域面積的54%,其餘為黃土丘陵區。在內蒙古境內,黃河流向由西向東,大黑河幹流由北東方向流來,形成對流格局,故稱逆向支流。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構造上,北部山區屬於陰山東西緯向構造帶,南部平原屬於斷陷盆地,這個斷陷盆地稱為河套湖,大約在第三紀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獨立水系,大黑河只是當時盆地周圍水系中位於東邊的一條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來,由於盆地南邊河曲至托克托間的支流被黃河溯源侵蝕而拉開,湖盆遂歸入黃河水系,大黑河才成為黃河的支流。
大黑河水系由東部的大黑河支流、西部諸支流以及哈素海退水渠三部分組成。大黑河幹流由河源至美岱,河長120公里,穿行於石山峽谷間,平均比降4.7‰;美岱以下至河口,河長116公里,流經土默特川平原,系土質河床,其中美岱至三兩河長63公里,比降1.63‰,三兩至河口河長53公里,比降0.36‰,在美岱以下左岸有什拉烏素河、寶貝河等較大支流匯入。西部各支流,都發源於大青山,較大的有哈拉沁溝、烏素圖溝、槍盤河(水磨溝)、萬家溝、美岱溝、水澗溝等,集水面積數百平方公里至千餘平方公里,溝道長數十至百公里,比降陡,溝口附近有洪積扇,出峪口後無明顯河床,山洪漫流於平川之上然後入大黑河。哈素海退水渠,由北向南流經平原低窪處,將平原分為兩半,東部稱大黑河沖積平原,西部稱黃河沖積平原,匯集各渠系之退水流入大黑河的尾閭處。大黑河水系的特點是幹流和支流在山區均有固定流路,進入平原後則無固定流路,並多與灌溉渠道交織在一起,水系紊亂,排泄不暢。歷史上大水之年,托克託附近常常是三面高水壓境,南面又受黃河頂托,素有「萬水歸托」之稱。
本流域地處中緯度,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少雪,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330~460毫米,由東向西遞減,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大黑河的水沙,主要來自山區和丘陵區。幹流美岱站及下游左岸支流年徑流量為1.96億立方米,右岸大青山各支流為2.33億立方米,共有年徑流量4.29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4萬立方米。年輸沙量以美岱站計為600萬噸,平均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400噸。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水多出現在七八兩個月,陡漲陡落,山洪暴發時,常挾帶大量泥沙並含有大量有機質,淤積土默特川平原,使之成為肥沃的土地。早在200多年以前,人們就已引用山區洪水淤灌農田。建國後有了更大發展,幹流和各支流峪口以下,修建了許多引洪淤灌工程,節節引走洪水和泥沙,自1968年以來,除個別大水年外,大黑河的洪水很少流入黃河。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勝市的巴定溝,流向東南,於陝西省神木縣沙峁頭村注入黃河,幹流長242公里,流域面積8706平方公里。據溫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實測資料統計,年徑流量7.4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6億噸,平均含沙量高達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黃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輸沙模數每平方公里高達1.56萬噸,中下游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每平方公里竟高達2~3萬噸,是黃河流域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泥沙顆粒粒徑大於0.05毫米的粗泥沙占總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對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有嚴重影響。
窟野河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程從1500米降至740米,流域平均比降較大。水系分布為喬木樹枝狀,在神木房子塔以上分為兩大支,西支為正流稱烏蘭木倫河;東支稱 牛川,是最大的支流,河長109公里,集水面積227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6%。兩河合流後稱窟野河,兩岸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支溝甚多,水土流失特別嚴重。流域西北部地區屬風沙和乾燥草原區,植被稀少,風蝕嚴重。
流域內出露的岩層多為砂岩或砂頁岩互層,呈水平排列,強度低,易風化。基岩上部為紅土、紅色土與新黃土。新黃土由風積而成,中值粒徑大於0.045毫米。窟野河流域是黃河中游常見暴雨中心地區之一,短歷時暴雨強度可達每分鍾2毫米以上,往往形成漲落迅猛的大洪水,含沙量極高。溫家川水文站實測,1976年最大洪峰流量達140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曾出現過1700公斤每立方米的高含沙量。窟野河流域屬黃土高原與荒漠地帶接壤地區,氣候乾燥,生態環境脆弱。流域內煤炭資源蘊藏豐富,著名的東勝及神(木)府(谷)煤田已有相當規模。加速治理窟野河,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流域經濟發展,以及減少輸入黃河的粗泥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無定河
無定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一條多沙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北部自於山北麓定邊縣境,流經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境,流向東北,後轉向東流,至魚河堡,再轉向東南,於陝西清澗縣河口村注入黃河,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據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實測資料統計,平均年徑流量為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輸沙總量僅次於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無定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北部和毛烏素沙漠邊緣,兼有這兩種地貌特徵。按地貌和水土流失的特點,流域內可分為三個類型區:一是風沙區,位於流域西北部,面積l644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54.3%,地面為第四系鬆散的沙土和沙質黃土所覆蓋,地貌形態有流動、半固定、固定沙丘和灘地,水蝕輕微,風蝕劇烈。二是河源梁間區,位於流域西南部,面積34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11.4%,溝蝕特別嚴重,年侵蝕量占流域年輸沙量的21.4%。三是黃土丘陵溝整區,位於流域中下游,面積1036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34.396,水土流失嚴重,年侵蝕量占流域年輸沙量的72.6%,是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高達1.77萬噸。
多年來,無定河被列為水土保持治理的重點,全面開展綜合治理,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其中,榆林地區治沙成績很大,流域內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攔泥淤地壩庫工程,特別是在無定河上游建成一系列蓄水攔泥的庫壩,有效地攔減了泥沙。通過綜合治理,流域的水沙已經有所改變,據川口水文站實測資料分析,1971~1980年比1952~1960年平均徑流量減少25.3%,年輸沙量減少62. 4%(含降雨偏小影響)。近年來,流域內發現儲量巨大的天然氣資源,並已進行開發。1997年,無定河流域的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首都北京。
七、汾河
汾河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於萬榮縣匯入黃河,幹流長710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積佔山西省面積的25%,地跨47個縣市,人口917萬,耕地1760萬畝,分別佔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澆地719萬畝,佔全省44%。許多重要工業城市,如太原、榆次、臨汾、侯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兩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汾河水系受呂梁山、太行山等經向構造體系的影響,在一連串的地塹盆地中發育成河。古老的汾河比現在更長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遠流長,貫穿著忻定、太原、臨汾、運城等四大盆地,穿過中條山南流,於平陸縣茅津渡入黃河。後經喜馬拉雅運動,首尾均遭奪襲。據考證,現今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嶺關風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東支,後來由於石嶺關隆起,以及太行山東側的河流溯源侵蝕速度較快,奪襲汾河東支而成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個很不自然的彎曲,汾河則保留其西支而成為今日的汾河上游。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經運城盆地南流入黃河,後因涑水河谷北東走向的斷裂復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轉向,循涑水河谷下游運行,至永濟縣城附近匯入黃河。至上更新世時,由於龍門山與孤峰山間斷裂作用再度復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棄古河道而折轉西流,匯入黃河,形成目前的水系形態。
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汾河流域的水沙已有較大的變化。據河津站實測資料統計,1951~1959年平均年徑流量17.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0.71億噸。自1959年以來,由於修建大量的水庫工程和工農業用水迅速增長,河津站1960~1978年平均年徑流量減為14.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減為0.28億噸,較前期分別減少年徑流量18%,年輸沙量60%。80年代以來,河津站徑流量銳減,流域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緊缺是汾河流域的主要問題。
八、渭河
渭河位於黃河腹地大「幾」字形基底部位,西起烏鼠山,東至潼關,北起白於山,南抵秦嶺,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為黃河最大支流。按華縣及狀頭水文站測驗資料合計,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占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范圍包括陝、甘、寧三省區的87個縣市,人口2406萬,耕地5867萬畝,分別占黃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寶雞峽以東地區是有名的關中平原,大型灌區集中連片,大中城市很多,經濟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水系發育,受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和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影響,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渭河幹流偏於流域南部,沿秦嶺北麓東流,河道長818公里,其中河源至寶雞峽流經山區,河谷川峽相間;寶雞峽以下,流經地塹斷陷盆地,稱關中平原,河谷寬闊,比降平緩,水流彎曲。南岸水系源於秦嶺,流經石山區,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發育於黃土高原,源遠流長,集水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內主要產沙地區。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於10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涇河、北洛河。
葫蘆河發源於寧夏西吉縣月亮山,流經甘肅省靜寧縣、庄浪縣、秦安縣、至天水三陽川注入渭河,河長300公里,流域面積1073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
涇河,發源於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麓,於陝西高陵縣注入渭河,河長455公里,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據張家山站資料統計,年徑流量2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82億噸,是渭河的主要來沙區。涇河幹流河源至崆峒峽和下游的早飯頭至涇陽張家山為峽谷河段,其餘河段河谷較寬,平涼至涇川間,河谷寬2~3公里,是涇河的最大川地區。涇河水系分布略呈手掌狀,支流眾多,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7條,多在政平至亭口一帶匯集,常形成較大洪水。流域內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影響,水沙分布很不均勻,水量多來自上游六盤山區及幹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來自北岸支流。馬蓮河是涇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陝西定邊縣境,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第二大支流是蒲河,發源於甘肅環縣境內,流域面積7478平方公里。這兩條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是涇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北洛河發源於陝西定邊縣白於山南麓,於大荔縣境匯入黃河,河長680公里,自西北流向東南,北洛河水系分布為喬木樹枝狀,支流眾多,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其中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較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沮水和周水河。葫蘆河是北洛河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華池縣的子午嶺,河長235公里,流域面積5449平方公里,流域內植被良好,水蝕輕微。據壯頭水文站資料統計,北洛河年徑流量為9.2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0.98億噸,流域的上游地區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溝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二是流域的主要產沙地區。據劉家河水文站資料統計,上游地區控制面積只佔全河30%,年輸沙量卻佔全河90%。流域的中游地區,尤其是西部的子午嶺和東部的嶗山、黃龍山,因有大面積的森林,水源涵養條件好,是流域的主要產水地區。北洛河尾閭段離黃河很近,歷史上由於黃河擺動西侵,曾一度直接入黃。
涇河、北洛河雖屬黃河二級支流,但因流域面積大,水沙來量多,其匯入地點離渭河口接近,多把它們作為獨立水系研究,常與渭河幹流並列,稱為「涇、洛、渭」。渭河下遊河道比降平緩,入黃口附近河段歷來受黃河河道擺動和洪水頂托影響。三門峽水庫修建後,黃河河床淤高,渭河下遊河道也發生溯源淤積,河道及洪水位升高,洪澇災害加重。
九、洛河
洛河,發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麓藍田縣境,至河南省鞏縣境匯入黃河,河道長447公里,流域面積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42公里,流域形狀狹長。據黑石關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34.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18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3公斤每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2萬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黃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范圍包括陝西、河南兩省21個縣市,總人口569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301人。洛河流域北靠華山、崤山,南倚伏牛山與長江水系毗鄰,東南以外方山與淮河為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河流走向大致與黃河幹流平行。流域內的土石山區占流域面積45.2%,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區,植被較好,並有大片森林覆蓋,水源涵養條件較好。黃土丘陵區占流域面積51.3%,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區,植被稀少,人煙稠密,耕墾指數較高,是本流域泥沙的主要來源區。沖積平原區只佔流域面積3.5%,分布於沿河河谷盆地,是流域的主要農業基地,也是歷史上文化開發較早的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古都洛陽即位於洛河下游盆地。
洛河流域處於暖溫帶南部,年降水量大於600毫米,南部山區高達900毫米。流域內暴雨較多,而且降雨強度大,雨區面積也較大。暴雨中心常出現在流域中部,如1982年7月宜陽石咼鎮暴雨中心最大24小時降雨量高達734.3毫米。據歷史資料分析,洛河是黃河洪水的主要來源區之一,由於洛河鄰近黃河下游,洛河發生大洪水對黃河下游威脅很大。洛河上中游的峽谷段河谷狹窄,岩性堅硬,有許多優良壩址。洛河兩岸支流眾多,源短流急,多呈對稱平行排列。最大支流為伊河,位於流域南部,以熊耳山與幹流相隔,集水面積602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積31.9%,流向與幹流平行,河谷形態亦與幹流相似。次大支流為澗河,位於流域北部,集水面積1349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積7.1%。這兩條大支流都在洛陽至偃師間匯入幹流,它們與幹流一起組成扇狀水系,往往伊、洛、澗河同時發生洪水,匯流集中,形成較大的洪峰流量。在伊河及洛河上,已分別建成陸渾、故縣兩座大型水庫,起到了削減洪水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作用。
十、沁河
沁河發源於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自北而南,過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濟源五龍口進入沖積平原,於河南省武陟縣南流入黃河。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
流域邊緣山嶺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約1000米。流域內石山林區占流域面積的53%;土石丘陵區占流域面積的35%;河谷盆地佔流域面積的10%;沖積平原區占流域面積的2%,分布於濟源五龍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災威脅。
幹流河道分為四段:河源至安澤飛嶺,長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礫石,河谷寬400~1000米,兩岸山高50~100米;飛嶺至護澤河口,長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潤城盆地,河谷一般寬200~500米,兩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發電的水輪泵站多處;護澤河口至五龍口,長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斬切太行山,穿行於寬約200~300米的峽谷之間,兩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內石灰岩地區溶洞水發育,最大的馬山泉,流量達4立方米每秒;五龍口至沁河口,長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經沖積平原,通稱沁河下遊河段,在博愛北金村附近接納最大支流丹河。丹河發源於高平丹朱嶺,流經澤州盆地,河長169公里,流域面積3152平方公里。沁河下遊河道兩岸築有大堤,全長150多公里,河床高出兩岸地面2~4米,武陟縣木欒店附近臨背河懸差7~10米,與黃河幹流下遊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歷史上決口泛濫頻繁。
沁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14.4℃,無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遞減,上中游平均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17.8億立方米,其中,82%來自五龍口以上,其餘來自丹河。年徑流的年際變化及年內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1965~1966年實測年徑流量為2億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3%。7~10月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徑流量僅佔17%。年平均輸沙量為720萬噸,80%集中在7~8月。
沁河流域是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間洪水來源區之一。沁河洪水約有60%~70%來自五龍口以上,據調查考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陽城九女台曾發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
沁河流域總人口217萬,農業人口佔92%,耕地537萬畝。沁河下游灌區,相傳始於秦代。建國後,全流域水利建設發展較快。據統計,1981年灌溉面積已達205萬畝(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區)。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庫,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已不能滿足用水需要。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發源於河南新鄉縣境,流向東北,經豫、魯兩省,至台前縣張庄附近穿臨黃堤入黃河。滑縣以下幹流長158.6公里,是一條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黃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溝和孟樓河等。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呈狹長三角形,面積4869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耕地530萬畝。
金堤河流域所在地歷史上是黃河決溢遷徙的地區。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黃河河道兩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臨黃大堤與北金堤之間的水系,幾經演變成為今日的金堤河。
『肆』 劉家峽水庫的風景介紹
黃河上游來河段,有許多峽谷和自川地相間出現,河水穿過千岩壁立的深邃峽谷,水勢有如萬馬奔騰,景色十分壯觀,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劉家峽。劉家峽位於青海與甘肅交界處,距離甘肅省會蘭州市西南約八十公里。劉家峽水庫有一個很大的水力發電站,可供應陝、甘、青三省的用電。
到劉家峽游覽,可乘船溯流而上,河水清洌,浪花飛舞;進入峽谷後,但見兩岸奇峰對峙,壁立千仞,景色變化多端,足可與桂林山水、長江的巫峽相媲美。出峽後,眼前是高山湖,湖水盪漾,襯以藍天白雲,別有一番湖光山色。
黃河過劉家峽流到蘭州之前,匯入了洮河。大通河和湟水等大支流。在蘭州以上,黃河的含沙量不多,即使在洪水期,含沙率也是百分之五左右。泥沙的主要來源是上述支流,來自幹流的很少。根據觀測記錄所得,在蘭州以上的流域地區,每平方公里所流失的泥沙,每年平均約為一千公噸。
黃河河水來到這里,轉了一個九十度急彎,然後穿過峽谷向西流去。
水庫地處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水庫大壩處有電廠和劉家峽旅遊公司提供各式遊船,遊客可乘船直達水庫西南端的炳靈寺石窟參觀游覽。一般遊程約需二至三個小時。
『伍』 小興安嶺的山峰支脈
平頂山,位於鐵力市的桃山鎮(桃山林業局轄區)東南方向,介於新興、奮斗、南河3個林場與雙豐、通河兩林業局交接處,是桃山與雙豐、通河毗鄰名山,亦是桃山境第一座大山。距桃山40公里,東南西北走向,長10公里,距新興林場12.5公里,距奮斗林場9公里,海撥1429米,由於山勢較高,植物受紅外線影響,多低矮匍匐生長,山頂樹木為偃松和草類。因山巔平直,故名平頂山。
小城牆砬子山,山高而陡,石峰較多,最高海拔為1223米,如城牆一樣橫卧在鐵力市的朗鄉林業局轄區小白林場西南部30公里處,故得此名。
大青山,位於正岔河林場施業區內,與小城牆碰子山遙相對立,海拔高度為1014米。
五花頂子山,海拔高度為1227米。東西走向,橫卧在鐵力市朗鄉林區六道溝林場南部。由於海拔高,初霜較早,其它山峰尚鬱郁蔥蔥之時,此山頂部卻已是五花山了,故而得名。
饅頭山,座落在鐵力市朗鄉林區三道溝林場施業區內,海拔1088米,山頂渾圓,酷似大饅頭,故而得名。
耳朵眼山,位於朗鄉林區折棱河林場施業區內、主峰海拔1166米,遠望其輪廓,與人的耳朵形狀相似,並以1條主溝向主峰延伸,故稱為耳朵眼山。此山地形復雜,木材採集和運輸的難度較大。
卡倫山,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鎮北部,屬小興安嶺余脈,面積5平方公里,海拔154米。山間多樺、楊、柞樹和人工松林。
大黑山(黑河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罕達氣鄉南部的小興安嶺脊上,海拔867.4米。山頂渾圓、平坦,平坦面積達15平方公里。邊緣為興安落葉松環抱,中間岩石裸露,樹木稀少,地表被越桔、杜香、偃松、鹿蹄草覆蓋。岩石表面生長泥苔蘚類,植被屬大興安嶺植物類型,土質瘠薄。
南松木山,又稱「松木山」。位於黑龍江省孫吳縣西部向陽村北,與黑河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海拔753米,是孫吳縣境內的最高峰。山勢較平緩,呈東西走向,面積約16平方公里。山體以花崗岩為主。植被垂直分布為3個帶:山麓為落葉松環抱,中間被松、樺混交林所覆蓋,海拔500米以上出現低等植物。
白鹿山,位於黑龍江省遜克縣克林鄉南部,屬小興安嶺山脈。相傳鄂倫春獵人曾在山中見過「白色鹿」而得名。山體東南——西北走向,長16公里,寬9公里,主峰海拔795米,是遜克縣境內的最高峰。白鹿山為庫爾濱河東源。山間多紅松、樺、楊等林木。
守虎山,位於黑龍江省嘉蔭縣南部與伊春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原為無名山,1960年冬,湯旺河林業局的採伐施業區延伸至此,因常有老虎出沒,工人不敢人山作業,林業局請來獵手5人,在山上守候3天3夜,捕獲1隻東北虎,另兩只逃遁,因此得名「守虎山」。主峰海拔787.9米,為嘉蔭縣最高點。東為結烈河河源,西為窩河、二清河河源。植被為原始紅松林。林中有珍禽、猛獸棲息。
觀音山,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嘉蔭縣境內,東臨黑龍江,屬小興安嶺余脈。山勢雄偉,海拔319.6米,面積28平方公里。觀音山名稱由來,一說,山上昔有觀音廟,故名「觀音山」;一說,遠看猶如一尊座北朝南的觀音像,故名「觀音山」,又名「佛山」。山勢由南向北遞增,勢若驚鴻,湧向黑龍江畔,臨江之處群峰聳立,高300米左右。乘舟憑欄仰眺,山峰形如巨椅,椅上似有觀音靜坐其上。山腳陡坡處有3個洞呈「品」字形排列,其上怪石嶙峋,藤蘿攀繞其上,草木叢生其間,大者名曰狐仙洞,深數米。植被為闊葉次生林,多為楊、樺、柞樹等。野生動物有駝鹿、狍子、野豬等。
保興山,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嘉蔭縣城東12公里的黑龍江畔,屬小興安嶺余脈,三面江水環繞,主峰海拔504.2米,面積45平方公里。北側臨江,山勢陡峭險峻,對岸為俄羅斯城鎮巴斯科沃。東側一山呈等腰三角形,狀如金字塔。盛夏登山可觀看變幻無窮的雲海和壯觀的日出。植被為針闊混交林,野生動物資源豐富。
名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蘿北縣名山鎮西1公里處,北瀕黑龍江,海拔134米,面積0.4平方公里。因孤山聳立,非常明顯。清代稱「托蘿山」,蘿北縣名源於托蘿山。名山林木茂密,風景秀麗。山腳下黑龍江中有名山島,長2100米,平均寬250米,面積0.25平方公里。島上樹木茂盛,多有黃鼬、貉子、狐狸等野生動物出沒。
望雲峰,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蘿北縣境內,屬小興安嶺東緣。東距黑龍江20公里,登山頂可眺望黑龍江,曾得名「望江峰」。因山體特徵奇異,站在山上,雲霧縹緲,故改名「望雲峰」。海拔777米,面積約2平方公里。
北山,又名「鳳凰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蘿北縣城鳳翔鎮北2公里,屬小興安嶺余脈,海拔190米。山勢較緩,面積0.7平方公里。傳說,曾有鳳凰於此山頭飛起,長鳴一聲,飛向梧桐河。山前鳳翔鎮由此得名。此山南臨哈蘿公路,北連綿延的山區,為蘿北縣城的屏障。
敖包山,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訥河市二克淺鄉境內,嫩江左岸,屬小興安嶺余脈。面積約1平方公里,海拔216.4米。山勢緩和,風景秀麗。
朝陽山(五大連池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朝陽鄉中部,屬小興安嶺山脈。山勢呈東西走向,平均海拔500米左右,面積約10平方公里。峰巒疊障,溝壑縱橫,林木叢生,以柞、樺、楊樹為主。野生動物有黑熊、野豬、猞猁、飛龍鳥等。盛產蕨菜。
二克山,位於黑龍江省克東縣城北2公里,為火山丘。由兩座對峙山峰組成,因而得名。山體由玄武岩構成,海拔430.7米,呈東南——西北走向,面積1.2平方公里。表層為沉積的風砂土,下層為火山灰。南坡為人工松林,北坡為自然林。山上曾有廟宇多處。二克山西北5公里處的金城鄉古城村,是金代「蒲峪路」故城遺址。
老白山,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東境,小興安嶺主脈南坡中部,青黑山西側,因山峰積雪時間較長而得名,海拔1068米。北有小白山,海拔1022.1米。山體由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山巒起伏,山間森林茂密,主要樹種有紅松、雲杉、冷杉、黃菠蘿、水曲柳、柞、椴等十餘種。珍貴的中葯材有黨參、刺五加、五味子和木耳、蕨菜、猴腿等山特產品。林中野生動物主要有鹿、獐子、狍子、黑熊、野豬、松雞、飛龍鳥等幾十種。大豐河發源於老白山南麓。
摩天嶺,山名。位於黑龍江省湯原縣西北部與伊春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支脈。因山勢突兀高峻而得名。山巒方圓4平方公里,主峰兀立於群岳之中,極頂平坦,海拔846.3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山上多為針闊混交林。為湯原縣西北部群山中的最高峰。
青黑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湯原縣與伊春市、鶴崗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南段支脈,南北走向,綿延百餘公里,層巒疊嶂,逶迤蜿蜒,平均海拔750米。主要山峰自北而南有小白山、金頂山、摩天嶺等,主峰小白山海拔1022.1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由茂密的森林所覆蓋,山色呈青黛,故名「青黑山」。山間多楊、樺、雲杉、紅松等林木,野生動物有鹿、熊、狍子、野雞等。
將軍石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鶴崗市南境,屬小興安嶺余脈。山勢雄偉,山頂有一巨石突起,形似一威武的將軍,故名。
驛馬山,俗稱「野馬山」。位於黑龍江省巴彥縣縣城西北15公里處,北扼哈(爾濱)蘿(北)公路。驛馬山,是一座孤山,山體平地拔起,北側陡峭,南側平緩。呈西北——東南走向,海拔333.3米,面積約8.5平方公里。植被多為闊葉林。山體東部有少陵河,西部有漂河,匯流於山南。山上建有60米高的電視轉播塔。
駱駝砬子,舊名「巴彥蘇蘇山」。位於黑龍江省巴彥縣縣城東北20公里,巴彥、木蘭兩縣交界處。屬小興安嶺余脈,海拔540米。山勢陡峭,奇峰對峙,山體中凹,形似駱駝,以此得名。是大黃泥河和五嶽河的發源地,植被為闊葉林。登上山頂,可俯瞰縣城,遙望松花江。
蒙古山,又名「蒙古爾山」、「蒙古魯山」。位於黑龍江省木蘭縣城西35公里處,屬小興安嶺余脈。山勢險峻,大致為南北走向,海拔668.5米,面積75平方公里。西南一隅一峰突起,石壁峭立,西南角尤為陡絕;西有罅道,尚可盤行。中央平坦,約0.5平方公里,為金代古城遺址,故當地人稱其為「城子山」。是大、小石頭河和楊樹河的發源地。山上生長楊、樺、柞等闊葉樹。
交界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的通河縣北部與鐵力市東南部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海拔1227米。呈南北走向,北部高峻,伸入通河縣境內漸緩,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植被為針闊混交林,野生動物有黑熊、狍子、狼等。是西北河、小東北岔河的發源地。
四平山(綏棱縣與慶安縣交界處),位於黑龍江省中部綏棱縣四海店鎮東與慶安縣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南坡,東北——西南走向,面積約5.5平方公里,海拔666米。四平山是綏棱縣境最高點,努敏河的發源地。山勢陡峭,植被層下為岩石。植被為針闊混交林,野生動物有黑熊、野豬、鹿、狍子等。
桃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鐵力市內,屬小興安嶺山脈。山勢復雜,基本上是西北——東南走向,海拔442米。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23℃左右,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21℃左右。年平均無霜期128天,正常下霜日期為每年9月15日前後。年日均氣溫0℃以上持續時間為198天。年平均降水量638毫米,但年際降水量相差較大。由於氣候適宜,雨量充足,自然生態良好,森林茂密,動物繁多。
大篝山(鐵力市朗鄉林區稱四平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鐵力市朗鄉林區勝利經營所南部,與伊春市帶嶺交界處,小興安嶺山脈南坡。面積1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03.4米(一說海拔1178米 )。森林茂密,遠看一片綠色,故名。植被為闊葉林,主要樹種有樺、楊樹等。 因山頂部平坦而寬闊,並有冰 湖終年不化。遠遠望去,山峰呈現較規則的梯形狀,故又而得名四平山。山頂部設有航空標志和帶嶺林業實驗局設立的30餘米高的電視轉播塔。山上有19座風力發電機組。
摩雲頂子,山名。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木蘭縣東北部與通河縣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西南——東北走向,西南伸入木蘭縣境,東北延綿於通河縣,主峰海拔961.8米。因山勢高峻,山頂常雲霧繚繞,故名。是木蘭縣境內的最高峰,木蘭達河的發源地之一。山上林木蒼郁,多紅松、楊、樺、柞等樹。
元蘑頂子,山名。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通河縣鳳山鎮北部,屬小興安嶺山脈,為大青山的主要山峰。呈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里,海拔1138米。山勢陡峭,巍峨壯觀,因盛產元蘑而得名。為六道河子發源地。植被以紅松、樺、楊等針闊混交林為主。野生動物有熊、狼、狍子、野雞、飛龍鳥等。
東大頂子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通河縣三站鄉北部,屬小興安嶺余脈,是一座獨立的山體,呈南北走向,面積約50平方公里,海拔631.7米。山勢平緩,是烏拉渾河的發源地。植被為柞、樺、楊等闊葉林,野生動物有鹿、狍子、熊、野雞、飛龍鳥等。西側有大通河和大通河水庫。1988年辟為國際狩獵場。
鏵子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通河縣岔林鄉北部,屬小興安嶺余脈,是一座獨立山體,西北一一東南走向,面積約85平方公里,海拔680.7米。因山峰形似鏵尖而得名。山勢平緩,植被多為次生闊葉林,有部分原始林。林子河的發源地。1988年在此山中採到重8.5兩重的人參。
圓帽頂子,山名。位於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西北部,屬小興安嶺余脈,山體呈南北走向,海拔806.7米。山體上半部陡峭,下半部漫緩,形如圓帽頂子,故名。植被多為樺、柞、楊和水曲柳等林木。
煙囪山,俗稱「補天遺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迎蘭鄉千頃平川闊野之中,屬小興安嶺南麓余脈。是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形如煙囪,故名。山體呈東西走向,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1.25公里,海拔172米。是一座禿山,每逢陰雨連綿或冰雪消融之時,頂峰積水便從石縫飛流而下,形成圓周飛瀑。春季則有成群候鳥來此築巢,繁衍後代。
四塊石山,又名「月峰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與鐵力市交界處,屬小興安嶺山脈。主峰由四塊巨石疊起,故名。山體呈東西走向,主峰海拔979.5米。南坡陡急,北坡徐緩,面積6平方公里。植被為原始落葉松、紅松、白樺、柞樹等。四塊石分「東四塊石」和「西四塊石」。主峰比較開闊,山上有20多米深的岩洞3處。
五大連池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北部五大連池市境內,屬小興安嶺西側中段余脈。因1719—1721年(清康五十八年至六十年)火山爆發堵塞白河而形成5個相連的偃塞湖和周圍14座火山錐,故稱五大連池火山群。
五大連池火山群的噴發時代,從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均有活動。由12座老期火山和兩座近期火山組成。即:老黑山、火燒山、葯泉山、卧虎山、筆架山、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西焦得布山、東焦得布山、東龍門山、西龍門山、小孤山、莫拉布山、尾山等14座拔地而起的獨立火山錐,分布在700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上,海拔355.8—602.6米不等。多數有火山口,火山口深度從幾十米到百餘米不等;少數具有復合的多個火山口和多個溢出口,部分火山口形成火山湖。火山錐體坡度一般為10—20度,少數可達25一30度。火山口內的坡度一般比火山錐體坡度陡。火山錐體主要由火山碎屑物和玄武岩構成。最近一次火山爆發而形成的老黑山和火燒山,噴發於1719—1721年,距今僅270年。
老黑山(五大連池市境內),位於五大連池市區北10公里,屬五大連池火山群,其北有近期噴發的火燒山,西、西南有早期噴發的南格拉球山和葯泉山,東臨五大連池。山頂呈黑色,故稱「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噴發,是我國少有的近期噴發的休眠火山。海拔515.5米,相對高度164米。底座直徑1600米;火山口呈漏斗狀圓形,直徑350米,深136米。火山口北側有兩個缺口,為火山熔岩溢出的通道。整個山體為黑色浮石、火山灰和熔岩堆積而成。表面由黑褐色岩石覆蓋,西南坡較陡,北坡較緩,生長樺、楊、柞等樹。山體四周是較為平緩的熔岩台地。北側裸露地表的大面積熔岩「石海」,浪峰疊出,氣勢磅礴。遠望一片汪洋,近看石濤洶涌,非常壯觀。呈帶狀分布向南流的熔岩,延伸17公里,形如巨大的長龍,被稱為「石龍」,也是老黑山的一大奇觀。
火燒山,位於五大連池市區北12公里,屬五大連池火山群,其南2公里有近期噴發的老黑山。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與老黑山同期噴發,是我國近期噴發的休眠火山。噴發規模比老黑山小。因二次爆烈式噴發而使火山錐破壞,形如殘破瓦盆,故當地群眾稱「兩半山」。整個火山錐體都由黑色、褐色、紫色浮石和玄武岩堆積而成。海拔392.6米,相對高度73米。底座直徑800米,火山口內徑450米,深63米。火山錐體南坡較陡,北坡徐緩。火山口垣高低不平,西北部有一缺口,為熔岩溢出的通道。火山錐四周較為平坦,大面積火山熔岩裸露地表。各種火山地質地貌現象保存完好,熔岩形成的石海,波濤洶涌,千姿百態,蔚為壯觀。
葯泉山,位於五大連池市區西側,屬五大連池火山群。相傳昔有達斡爾族獵人在山下射傷一鹿,傷鹿涉及礦泉即愈,故將礦泉視為葯泉,葯泉山因而得名。為老期火山,是五大連池火山群中最小的火山丘,海拔355.8米,底座直徑550米;火山口呈圓形,口徑230米,深32米。火山口呈圓椅形,口內地勢平坦,西南側有一缺口,修有進入火山口的通道。錐體東南坡較陡,北坡較緩,生長有茂密的柞、樺林。火山口內昔有鍾靈寺,今於山顛建鍾靈亭。站在葯泉山最高點東緣可俯瞰五大連池市區全貌。
科洛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嫩江縣境內,屬小興安嶺西段余脈,東南60公里為五大連池火山群。科洛火山群自新生代第三紀晚期多次噴發,形成23座火山錐和約350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台地。火山錐分六列成東北——西南分布在長40餘公里、寬18公里的古老斷陷盆地內。火山群中,保存完好的火山錐並有火山口的有7座,即科洛南山、孤山、大椅山、小椅山、黑山、卡山和481高地。火山口深度5—50米,內徑10—165米。火山群中黑山最高,海拔542米。相對高度最高的為科洛南山,比高107.7米,海拔447.7米。火山錐體附近有火山灰、火山浮石、火山彈和熔岩台地。科洛南山附近的熔岩台地熔岩裸露,植被稀少,微地貌十分發育。
嘎叢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鄉二站村北,主要沿門鹿河谷分布,為晚更新世噴發。屬小興安嶺山脈。共有嘎叢山、大黑山、白山等4座火山錐,比較明鮮的有3座,呈北東向排列,為質形火山及熔岩丘,由玄武岩構成。其中嘎叢火山有火山口;白山海拔704.3米,是嘎叢火山群的最高峰。在其東部還有零星的全新世火山噴發。火山錐頂多被耐瘠薄、耐旱的雜草所覆蓋,山麓有大面積的興安落葉松生長。
白山,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黑河市二站鄉三站村北14公里,屬小興安嶺山脈,海拔704.3米。山峰突起,北坡陡峭,斷裂狀岩石裸露;南坡稍緩,是嘎叢火山群中的高峰。由於火山灰露於地表,遠看白色而得名。主峰無樹木生長,多被耐瘠薄、耐旱的雜草覆蓋,北坡腳下有成片興安落葉松生長。岩石為火山沸石及火山岩,可為建築業提供輕體建材的原料。
四季屯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孫吳縣與黑河市交界處,東臨黑龍江,屬小興安嶺山脈。因其地處四季屯附近,因屯得名。是第三紀上新世末期噴發的死火山,由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和尖頂山4座火山錐組成。二架山是孫吳縣與黑河市的界山。火山錐體不高,均為噴溢型。一架山、二架山、三架山、尖頂山海拔分別為255米、266米、251米、313米。山體多由淺紅色、黑灰色火山玄武岩構成,上覆30—100厘米厚火山灰和土層,生長著柞、樺等林木。
『陸』 高中地理下游宜昌至大通河段累計沖淤狀況預測圖,圖示該河段
C。負值侵蝕,後負值減小,沉積
『柒』 大西線南水北調方案什麼時候開工
這只是一個夢,夢圓不知要等到何時
沙塵暴肆虐標志:中國水危機來臨,已威脅到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為了應付嚴峻的挑戰,朔天運河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分期進行。第一期工程先從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調水串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到黃河。年調水1000億立方米以上、自流入黃河。利用黃河、青海湖盆耳海和萬家寨水庫(與岱海聯營)小浪底水庫等工程優先輸水甘、寧、蒙、晉、秦、京、津、冀。
具體方案:
第一期工程
西藏桑日縣藏嘎村東南的朔瑪灘,(東徑92°14′,北緯29°14′)正扼雅魯藏布江幹流加查峽谷上口,地形地質條件好,規劃此為朔天運河大西線南水北調取水口,設計在此建水庫。
朔瑪灘水庫,壩高90米,攔截雅魯藏布江。設計正常水位3588米回水至拉薩西南曲水橋,總庫容48億立方米;第一期工程,按3568米運行,蓄水26億立方米。朔瑪灘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海拔高程3510米,35年系列平均徑流總量328億立方米(近七年380億立方米),取水300億立方米有保證。庫水溯真曲至沃卡熱瑪西嘎,開鑿朔工大隧洞(朔瑪灘至工布江達,60公里,穿郭喀拉日山凹腰部,埋深淺,約250米,施工條件好,打支洞容易,可分30段開鑿。圓洞型――過水隧洞宜圓型,下同――直徑14米,過水能力每秒1486立方米,年輸水400億立方米)至工布江達縣朗曲,順流而下到仲沙入尼洋河(雅魯藏布江一級大支流)。
在林芝上百巴(東徑93°42′北緯29°51′海拔3249米)築壩(高298米)攔尼洋河,(年徑流量165億立方米,可取水150億立方米)使水位達3528-3542米,形成200億立方米大水庫。回水流程(非一般回水,專指進庫隧洞口至出庫隧洞口的距離――下同)148公里。溯巴河至八松湖。在八松湖上游開八易隧洞(聯通八松湖與易貢藏布)。隧洞14公里(直徑16米,過水能力每秒2000立方米,年輸水500億立方米)穿分水嶺導水入易貢藏布。
在易貢藏布上八蓋(東經94°06′北緯30°26′高程3176米)築壩高368米,攔截易貢藏布形成百億立方米易貢藏布水庫。易貢藏布是雅魯藏布江二級支流,但水量十分豐富,僅上八蓋段年徑流量180億立方米,可引水150億立方米。水庫壅高水位至3519-3539米,庫區沿霞曲擴展,回水流程50公里到結村。開鑿金嶺大隧洞(13段,總長39公里,直徑18米,過水能力每秒2500立方米,年輸水680億立方米)穿越金嶺導水至邊壩縣達龍麥曲河,順河而下入怒江。
同時在波密縣松宗東築壩(高286米)攔帕隆藏布(雅魯藏布江一級大支流);再在松宗北建268米壩,攔截加熱藏布並開渠聯通形成松宗聯合水庫。水庫水位提高至3520米,回水溯加熱藏布到通拉,打隧洞(3段總長9公里,直徑11米,過水能力每秒890立方米,年輸水200億立方米)到八美凍曲,順流而下入怒江。
在怒江朔瓦巴峽谷(東經93°32′北緯30°26′高程3137米)築壩攔江。此處,兩岸數千米高山對峙,峽谷窄深,河寬僅幾十米,且有一江心島形成中流砥柱,築壩條件極好,高幾百米皆萬年牢。這里怒江年徑流總量356億立方米,可引水300億立方米,壩高389米,抬高水位達3500-3518米,形成1000-1188億立方米特大水庫。回水流程256公里溯馬曲至布宿村。開鑿布恩大隧洞(布宿至恩達鎮,13段39公里。直徑21米,過水能力每秒3480立方米,年輸水1119億立方米)穿越他念他翁山到恩達入瀾滄江支流紫曲。
在紫曲年拉山口下游築壩(東經97°20′,北緯30°46′高程3196米,壩高286米)壅高水位至3482-3500米,形成水庫。回水濱達溯左岸支流朗錯河北上,做輸水工程過分水嶺至國橋,導水拉龍河,北流入瀾滄江支流昂曲。順流向東到昌都小恩達(東經97°14′北緯31°10′高程3249米),築壩成庫,壩高241米(水位達3480-3498米)。回水溯昌都北溝向東溢流入扎曲(瀾滄江主流)。在昌都蹲達(東經97°10′北緯31°12′高程3246米)築壩(高254米)攔扎曲成水庫,水位3479-3498米。(這樣,紫曲、昂曲、扎曲就串聯成了百億立方米瀾滄江昌都大水庫。瀾滄江在此年徑流230億立方米,可取水200億立方米)回水流程100公里溯扎曲河東北行,入左岸支流沙河至康巴,(昌都縣牧場)。開鑿康卡大隧洞(昌都縣康巴至江達縣卡貢51公里,直徑23米,輸水能力每秒4154立方米,年輸水1300億立方米。施工條件好,埋深約250米上、下,打支洞容易,可分20段開鑿)溝通瀾滄江水系和金沙江水系。導水入子曲,順河而下,東流過江達縣城至同普入藏曲(金沙江支流)。在藏曲下游解放築壩(東經98°28′北緯31°31′高程3231米,壩高246米)抬高水位至3455-3470米,形成水庫,回水北上漫過同普,溯左岸支流德格溝向東發展。修輸水工程過分水嶺(過水能力每秒 4200立方米,年輸水1338億立方米,)導水到崗托北河入金沙江。至此大西線出西藏進入四川。
在金沙江德格河口上游(東經98°33′北緯31°41′高程3128米)築343米高壩形成水庫,提高水位至3453-3469米,建渠引水沿金沙江左岸而下,入贈曲(金沙江左岸一級大支流)。在入口下游高程3175米處(東經98°56′北偉31°24′)建296米高壩攔河,提高水位至3451-3468米,形成水庫(藏曲水庫、金沙江水庫和贈曲水庫形成200億立方米的金沙江聯環大水庫),溯贈曲,回水流程136公里到打錯(海拔高程3428米)。
在打錯開鑿22公里(分10段開鑿)金雅大隧洞(聯通金沙江――雅礱江,直徑24米,過水能力每秒4800立方米,年輸水1500億立方米)過分水嶺至打火溝,順流而下入雅礱江。
沿雅礱江到甘孜縣南多村(東經99°55′北緯31°37′高程3378米)築壩(高80米)攔江成40億立方米水庫,使水位升至3440-3454米,做工程串絨岔溝,托壩東河,開渠導水入達曲。在入口下游(東經100°21′北緯31°37′)高程3376米處建80米高壩攔河,升高水位達3438-3450米,形成水庫。利用分水嶺埡口,作工程引水入尼曲(雅礱江支流)。在尼曲將達庄(東經100°35′北緯31°40′高程3296米)修建160米高攔河壩,壅高水位和達曲平形成聯合水庫,總庫容40-50億立方米。從甘孜水庫算起回水流程118公里,溯尼曲加熱柯河北上,並向東開將翁(將達至翁達)隧洞(長6公里,直徑25米,過水能力每秒5100立方米,年輸水1600億立方米)到翁達區明達溝,順流而下入色曲(大渡河西源)。
沿色曲到兩河口東徑101°00′北緯32°02′高程3098米,築壩(高356米)抬高水位至3435-3449米,形成90-118億立方米大水庫。回水流程86公里,溯杜柯河(大渡河支流)到壤塘,做輸水工程引水至門朗溝,下流到南木達入則曲,順流而下入麻爾柯河(大渡河支流)。沿麻爾柯河而下到縣伐(高程3153米),築壩(高296米)抬高水位達3433-3447米,形成50-60億立方米水庫。回水流程59公里,溯柯曲至艾瓊海子,作個小工程則可引水至日格達河,順流而下入阿曲。為了不淹阿壩縣城(海拔高程3275米),做旱壩頂槽過阿曲河谷,輸水至查理河。在查理河口(高程3226米)築壩(218米)使水位達3432-3442米,形成20億立方米水庫,回水至麥爾瑪村。(麥爾瑪屬阿壩縣,是水源區的最後一站,過一個小山巴顏喀拉山余脈即是黃河)。
在麥爾瑪開輸水工程,(過水能力每秒5400立方米,年輸水1680億立方米)過分水嶺到納革藏瑪入賈曲。輸水工程進口3412米,出口3406米,從查理河至賈曲73公里北流入黃河(東經102°08′北緯33°20′河底高程3399米)。
到此第一期工程完成。朔瑪灘到黃河直線距離1076公里,實際流程1239公里,(干線開鑿隧洞總長231公里,餘1008公里即為利用天然河道建成的水庫區包括輸水工程庫域延伸部分)。總落差189米,平均比降萬分之1.52 ,完全自流引水入黃河.粗計年引水1280億立方米,保證年入黃河水量不小於1000億立方米,投資1250億元(2004年價),線路避開泥石流,大滑坡和強震區,淹沒損失小,不淹縣城,移民約兩萬,工期5年,(從開工之日算起,不包括前期工作,引水入黃河止).第二期工程
1、開動西巴霞曲引水工程,年輸水入朔瑪灘水庫400億立方米,並利用西巴霞曲至朔瑪灘水庫落差(400米)建200萬千瓦發電站,照亮西藏。
2、朔瑪灘水庫達正常水位3588米,(第二期工程達到正常水位後,第一期工程所有水庫水位都要適當增高;各壩第一期工程即按正常水位校正,一次建成故不必再增高)並留防洪水位3596米,壩頂高程3599米,以此為等高線,建曲水至澤當百公里防洪堤,確保貢嘎、扎囊、澤當不淹。堤頂寬10米,以此為基礎建拉薩――朔瑪灘高速公路。渠化雅魯藏布江澤當――曲水段,造良田100萬畝,促進西藏腹地經濟大發展。
3、修建朔林大渠,朔瑪灘水庫至林芝百巴水庫的386公里輸水渠,渠寬60米,深18米,流量每秒1380立方米,年引水300億立方米;加沿途接納入流水,年入尼洋河水庫400億立方米。拉薩――澤當――林芝――工布江達(作過山工程)――墨竹工卡通航,即環郭喀拉日山大航道。
4、建拉易引水工程,將拉月河和加拉白壘山水引入易貢藏布水庫,每年引水90億立方米。
5、建錫約爾河―里龍河引水工程,引水跨雅魯藏布江入尼洋河水庫,每年百億立方米。
6、建勒易引集水工程,把易貢藏布北岸勒曲、夏曲諸支流水,收集引入八蓋易貢藏布水庫,年50億立方米。
7、八松湖向易貢藏布增開一條隧洞,增大輸水能力。
8、建波通引水工程,把波堆藏布(帕隆藏布支流)水引入打龍河,流到通拉入松宗水庫,年50億立方米。
9、建崗日嘎布-帕隆藏布引水工程,年引水250億立方米入松宗水庫,利用300米落差,建150萬千瓦發電站。
10、建第二條通拉――八美隧洞,增大向怒江輸水能力。
11、在冷曲口下游築壩形成第二怒江水庫,蓄冷曲和朔瓦巴下游怒江水,並引玉曲入庫。利用玉曲到怒江的1500米落差建百萬千瓦電站。用此電,提第二水庫水入朔瓦巴水庫,年150億立方米。
12、從八易隧洞起直到黃河各座隧洞都要增開另一條隧洞,以增大輸水能力使符合第二期工程引水達2006億立方米的要求。
13、在察雅縣城東修建289米高壩截流麥曲,(瀾滄江支流)形成水庫,提高水位至3504米,然後修引水渠到瀾滄江左岸。為了不淹昌都,建旱壩頂槽輸水過瀾滄江河谷,由年拉山口入紫曲水庫,年輸水30億立方米。
14、建熱藏引水工程,金沙江右岸一級大支流熱曲,第一期工程沒有提及,第二期工程應建壩成庫,打隧洞引水入藏曲水庫,年40億立方米。
15、建拉加峽水庫,在黃河拉加峽築318米高壩攔河,使水位達3400-3406米,回水300公里到賈曲口,形成近300億立方米大水庫。有此庫,引來的水才好調蓄分配,因此該庫雖然安排在第二期工程,但必須在第一期工程啟動一兩年即開始,力爭第一期水入黃河前竣工蓄水。
16、建拉青大渠,從拉加峽水庫引水到青海湖邊入耳海(淡水湖),216公里,渠寬80米,深15米,總落差174米,比降萬分之8,流速每秒2-3米,流量每秒4400立方米,年輸水能力1328億立方米,青海湖――拉加峽黃河――大渡河兩河口水庫,……千公里通航。
17、建青岱大渠,青海湖到岱海修建2000公里大渠,年輸水800億立方米,供水甘、寧、蒙、晉、冀、京、津、遼、吉並利用1500米落差,在西寧、蘭州建五千萬千瓦大電廠群。青海湖――西寧――蘭州――銀川――包頭――呼和浩特――岱海――大同――北京――天津――渤海通航。
18、建青蒙輸水工程從青海湖耳海引水至大通河――黑河,下張掖,直到內蒙額濟納旗居延海……年輸水200億立方米,供水河西走廊、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及騰格里沙漠,並利用1800米落差在張掖建1200萬千瓦特大電廠;建成大柳樹水庫經河西走廊至敦煌――哈密――烏魯木齊供水通航。
19、建青塔大渠,從青海湖向新疆引水,年200億立方米,供水塔里木盆地改造沙漠並利用2400米落差,建1500萬千瓦大電廠。
20、建黃黃工程,從甘肅省瑪曲縣黃河拉加峽水庫做工程引水入洮河,順洮河而下,沿右岸3300米等高線修渠到岷縣東山入納納河,做工程過分水嶺,(過水能力每秒1000立方米,年輸水量300億立方米)導水入武山縣榜沙河,到鴛鴦鎮,築壩成庫,引水到黃土高原(供黃土高原綠化用水)平涼――固原――延安――榆林――准格爾入黃河萬家寨水庫。灌溉黃土高原毛烏素沙漠。恢復植被保持水土,減少流入黃河的泥沙。 同時在鴛鴦鎮(1900米)分流渭河-西安-潼關入黃河,並利用1400-2000米落差,在天水建千萬千瓦級特大發電廠。
引來的水就可以一分為三:
第一期工程引水1000-1280億立方米,直接從黃河下流500億立方米;從拉青大渠向青海湖耳海引水300-580億立方米;向黃黃工程輸水200億立方米,開始向沙漠進軍。
第二期工程引水達2006億立方米,黃河下流仍維持500億立方米;給青海湖耳海增至1200億立方米,給黃黃工程增至300億立方米。 第二期工程投資1000億元,工期5年,全面啟動綠化沙漠工程。
第三期工程
啟動大西線第二梯級工程,也叫副線。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東,沿2200米-1000米等高線引丹巴曲,察隅河,獨龍江,怒江,瀾滄江,元江、南盤江(珠江上游)、長江諸干支流水到甘肅省定西祖歷河入黃河;從寶雞入渭河。渠化渭河,黃河北幹流-汾河,溝聯滹沱河,使寶雞-西安-臨汾-太原-忻州-石家莊-北京-天津通航。此工程主要是攔截長江、珠江洪水,年引水1800億立方米,(基本解決長江、珠江水患並在長江珠江下游乾旱時保證供水)如此,大西線總引水到北方達3800億立方米。年發電1萬億度,照亮全中國。綠化沙漠10億畝,北國江南;建成朔天運河萬里大航道、(天津渤海-岱海經蒙疆出國至裏海、黑海、西歐……通航)聯通全國主要江河成網,互補互濟,實行國家水資源總調度,使8000萬人就業,年創GDP29萬億元,全國小康和諧社會、中國富強甲天下。徹底解決中國水問題。構建朔天,還我河山,綠盡海涯,再造中華。再造一個無乾旱也無洪患風調雨順的錦秀中華。
[ Last edited by 天龍八部 on 2005-10-03 at 17:06 ]
上貼: 天龍八部 發布日期: 2005-10-03
上面擺了朔天運河這么多好,哪讓我們再看看其他不同的觀點.
大 西 線 考 察
受中國水科院院領導委派,我院水資源研究所阮本清博士和遙感中心陳子丹高級工程師,於1999年5月18日—1999年6月22日,參加了由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組織的「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考察隊」,他們隨考察隊一起從雅魯藏布江拉薩河開始,沿3600—3000m左右海拔線,先後經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部分干支流,分別對調水區水資源條件,地質、地貌,調水線路以及調水工程等問題進行了實地考察。在一個多月的考察時間里,他們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寶貴資料和感性認識。
7月15日下午2時—4時30分,院學術委員會組織召開了「大西線南水北調考察匯報會」,我院及水利部有關領導和專家40餘人參加了會議,匯報會由高院長主持,水資源所阮本清博士和遙感中心陳子丹高級工程師匯報了考察情況及收獲。主要匯報內容如下:
1、當前西線調水的六種方案的基本概況。這六種方案分別為:①小西線調水方案(黃委會方案),調水量195億m3;②建大電站抽水的藏水北調方案(中科院中考會方案),調水量435億m3;③自流引水為主的高線方案(黃委會方案),調水量575億m3;④自流為主的中線方案(貴陽水電勘測設計院方案),調水量920億m3;⑤自流與提水相結合的低線方案(長委會研究方案),調水量800億m3,遠景可達1000億m3;⑥全自流的低線方案(郭開等人的方案),調水量2006億m3。
2、介紹了本次考察組織情況和考察隊人員構成。
3、考察路線及調水線路(本次考察是郭開設想方案的調水線路,因本次考察經費是郭開方案的支持者籌集的)情況。
4、重點匯報了調水區的水資源條件及可調水量的分析計算,他們認為:調水區2900m-3600m海拔線間年均河川徑流來水量在1550億m3—660億m3之間,在考慮調水區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因素後,最大可能調水量應控制在1000億m3左右,並且還需要結合受水區的用水需求、工程規模等因素,分期逐步實施。
5、有關對郭開方案調水工程的考察情況,他們認為:①郭開調水方案設想宏偉、構思具有一定的巧妙性。但許多數據有較大誇張(如調水2006億m3等),可作為比選方案之一作進一步研究;②郭開方案調水工程非常艱巨。如大壩高度超過300m的有若干個;還有落差超過500m、過流能力超過4000m3/s的倒虹吸,在高邊坡、地質條件較差、河網密布的地方修建大斷面引水明渠,大斷面長隧洞等許多技術經濟上的難關,局限於目前國內已掌握的技術,很多難以實現。
6、有關這次考察的感受,他們認為:①「大西線調水」所研究的問題是大半個中國的國土整治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可行性探討有很強的宏觀性、前瞻性和戰略性,開展此項研究十分必要;②目前調水區的技術基礎工作非常薄弱。如水文站網布設得密度不夠、某些國際河流沒有整體的流域規劃、缺乏統一的較高精度的大比例尺地形圖、地質圖等。在開展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過程中,應首先把這些基礎性技術工作開展起來;③「大西線調水」工程應整體規劃、逐步實施、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開發一段發揮一段效益。並提出我院作為全國水利水電行業的權威研究機構,在南水北調工程項目的研究、規劃、設計等階段均應有一席之地,並力圖發揮重要作用。
兩位博士和與會有關專家還進行了簡要的討論。高院長在匯報會總結中指出:目前對大西線調水問題首先要從宏觀上作工作,如受水區用水需求問題、調水方案的可行性問題、調水區的技術基礎工作等。並對兩位考察隊員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和取得的考察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口頭表揚。
上貼: 天龍八部 發布日期: 2005-10-03
再造西北的樂觀設想使人興奮。但令人悲觀的可能也時時存在。不要說社會學者們指出的移民災難;不要說環保主義者們預計的生態危機,僅一個因素,就可能使南水北調工程成為一項耗資巨大卻功效甚微的黑洞和笑話,那就是水量.也就是說:可能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後,才發現捉襟見肘,無水可調。
千萬不要說工程已經過充分研究和論證。讓我再重復一個數字:目前黃河全河幹流設計引水能力超過每秒6000m3,僅下游引黃地區引水能力就達每秒4000m3,而黃河在正常年份的總徑流量才有每秒1839m3——這些引水工程可也都是經過充分研究和論證的。
④「大西線」
「大西線」工程有各種方案,都是由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調水進入黃河上游。
經研究後認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大西線」設想的一些工程沒有現實的技術可行性.就我國未來16億人口的發展形勢看,也沒有大開荒、大移民以至興建「大西線」的現實必要性。
由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及清華大學、中國水利科學院組成的調水方案評價課題組,對郭開提出的《南水北調大西線方案的評價》進行了專題論證,結論是:郭開提出的南水北調朔天運河方案是不成立的,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關於大西線的爭論隨著調水項目實施和缺水的現實必將延續一段時間,不論您持哪種觀點,都不要為反對而反對,為支持而支持,如58年我們一拍腦袋就曾提出過西線」調水5000億******」(為什麼西線調水研究進行得這么早,從開始的年代可以找到部分的答案,哈).我們現在西線調水一期只有170億,比當年的口號降了不少.
朔天運河方案不一定是一個最好的方案,但決不是一個」瘋了」的方案,因為他所設想調的水是雅江等下游大部出境的,與引長入黃有根本的區別,目前也還在探索更易實施的路徑和辦法.即便下文也只是說目前的三線也只能保證到2050年,以後還要另覓出路.
『捌』 三峽水庫下游水流向那裡
三峽水庫的水下游就是長江的中下游,河水最終流入東海。三峽水庫位於湖北宜昌,而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宜昌以下為中下游。
長江中游
宜昌市至湖口縣為中游,長955千米,流域面積68萬平方千米,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資、沅、澧等四水和鄱陽湖水系的贛、撫、信、修、饒等五水,北岸有漢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磯為著名的荊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為復雜。
長江下游
湖口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千米,面積12萬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弋江、水陽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8)大通河水庫擴展閱讀:
三峽水庫歷史沿革
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了建設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1992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從此,三峽工程由論證階段走向實施階段。
1993年進入施工准備階段。
1993年9月,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7年11月,三峽工程成功實現大江截流。
2009年,長江三峽工程全部竣工,總工期為17年。
2009年8月,長江三峽三期樞紐工程最後一次驗收——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驗收獲得通過。
『玖』 劉家峽水庫的修建時間 高度及容水量
1988年3月修建,高度40米左右,容量達到958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