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生態作用
Ⅰ 大氣的生態作用主要是指對什麼生物的作用
大氣的生態作用主要是指對光合生物的作用;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和二氧化碳等,為光合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大氣就是包圍地球的空氣。而天氣,從現象上來講,絕大部分是大氣中水分變化的結果。在太陽輻射、下墊面強迫作用和大氣環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氣的長期綜合情況稱為氣候。
大氣污染對大氣物理狀態的影響,主要是引起氣候的異常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很明顯的,有時則以漸漸變化的形式發生,為一般人所難以覺察,但任其發展,後果有可能非常嚴重。
(1)根的生態作用擴展閱讀:
大氣中各種成分與生物的關系:
大氣中的水分通過降水進入土壤,滋養地面萬物,土壤中水一方面通過植物的呼吸和蒸發以及土壤本身的蒸發排放到大氣中,另一部分與植物和有機物的碳,氮,硫,磷元素產生生物化學反應,通過呼吸與分解又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其他部分成為地表河流與地下水,流向海洋的過程中遇到動物排泄的糞便,產生生物化學反應;
這些反應物與陸地上的碳,氮,硫,磷一起流入海洋,成為海洋生物的養分的一個來源,海洋生物的呼吸與分解又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另一個來源是人類燃燒礦物化石(煤,石油,天然氣等)。大氣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和作用成為陸地植物,海洋浮游植物的成分,同時上述生物向大氣排放氧氣。
實際大氣中除了氣體成份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固體、液體微粒。稱懸浮著液體、固體粒子的氣體為氣溶膠,懸浮在氣體介質中沉降速度很小的液體和固體粒子稱為氣溶膠粒子,簡稱氣溶膠;
包括塵埃、煙粒、海鹽顆粒、微生物、植物 孢子、花粉等,不包括雲、霧、冰晶、雨雪等水成物。最小的氣溶膠粒子基本上由燃燒產生,如燃燒的煙粒,工業的粉塵,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也有宇宙塵埃。大粒子和巨粒子的氣溶膠粒子可由風颳起的塵埃、植物孢子和花粉或海面波浪氣泡破裂產生。
氣溶膠粒子可以吸附或溶解大氣中某些微量氣體,產生化學反應,污染大氣。氣溶膠粒子還能吸附和散射太陽輻射,改變大氣輻射平衡狀態,或影響大氣能見度。
Ⅱ 什麼是連根養根連根養根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要連根養根 自然規律 同一個自然規律下誕生的人和其他自然萬物一樣,只有遵守自然道德,根部上下功夫,才能贏得事業、家庭、財富朝著 成功和幸福的方向發展。古往今來的帝王到名門富豪都是懂得遵守自然道德,虔誠供奉祖上的方式,庄嚴自己,強大自己。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成一棵樹,那麼祖輩,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將樹紮根在肥沃的土壤中悉心澆灌,大樹才能健康挺拔。 人也是如此,祖輩造就了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生命的根基。想要將生命磁場調整到好的狀態,獲得財富與成功,首先就要 在好的環境中供奉祖輩。 歷史淵源 如果從祭祖的角度說……古往今來,很多成功者都非常重視孝道、尊敬祖輩。祖輩在時盡心侍奉,對於已故的祖輩就常常祭祖供奉。從古到今,那一位古代君王不是把自己的祖上(根脈)供奉在完美的風水寶地呢? 祖輩使我們生命的基礎,我們身體里的生命信息都傳承自祖輩,祖輩就活在我們的血脈中。尊敬祖輩就是尊敬自己,供奉祖輩就是給自己的生命養料。祭祖就是找到自己的根,跟自己的生命根本對話。經常祭祖連根,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力量,邁向成功。 祭祖在中國的歷史非常久了,因為一些歷史原因,祭祖的文化一度受到了影響,不過近幾年祭祖尋根又漸漸熱了起來,不少台商到大陸尋根,祭祖大典也受到很多人的支持。 祭祖尋根有很多方式,上面提到的祭祖大典,或是回到祖籍地參加祭祖儀式,在家中供奉祖輩,或者通過網路祭祀獻出一份心意,都可以喚醒孝道和感恩的心,傳承尋根祭祖的文化。 祖輩使我們生命的基礎,我們身體里的生命信息都傳承自祖輩,祖輩就活在我們的血脈中。尊敬祖輩就是尊敬自己,供奉祖輩就是給自己的生命養料。祭祖就是找到自己的根,跟自己的生命根本對話。經常祭祖連根,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而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是成功和幸福所必需的。 現實社會 在華夏幾千年傳統「孝」文化的傳承中,有這樣一個現象:那些重視孝道的個人和家族,往往都具吉福之象,家和業順、兒孫滿堂;而似乎那些只顧私利甚至道德淪喪的人卻往往越為己謀,越不得志。縱古博今,從各種歷史記載來看,有根之人、有凝聚力的家族總是枝繁葉茂、興旺發達,而有根、有凝聚力的民族往往才是繁榮富強、文明昌盛的民族。正如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敬仰祖根的民族,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雖遭遇各朝各代的興衰,分裂,奴役,卻始終頑強的生存,並放射出璀璨的文明之光,至今成為唯一仍完整屹立於世界的文明古國。 怎樣更好的連根養根 存在問題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滲透於各個領域的「數字化」滿足了人們對便捷、人性化生活的需求。但是,人們「行孝道、悼故人」的方式卻依然保持著傳統形式。可以說,這是一把文明的雙刃劍,一方面人們將愛傳遞給了思念之人,將祝願與期盼表達;另一方面,人們卻給社會和生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危害,佔用珍稀的土地資源,通過祭奠大量焚燒冥幣紙錢等方式污染大氣。 目前,我國每年修建墓地2000萬座,土地佔用每年以10萬畝的趨勢上升。據民政部清明節工作辦公室統計,每年清明全國群眾祭掃總數均超過1億人。經對全國設立的150個祭掃觀察點的統計分析,各觀察點共接待祭掃群眾超過560萬人,祭掃車輛近60萬輛,共動用工作人員2.3萬人。其中祭掃群眾數量和車輛分別比前一日增加494%和441%,產生了巨大的擁堵現象。全天祭掃高峰時段為上午8點到12點,且高峰時段人數超過全天人數的72%,而每年清明節通過焚燒祭品等方式排出的二氧化碳達700萬噸,二氧化硫達150萬噸。又據北京市相關部門統計,每年清明節燒掉的祭品相當於砍伐了至少1萬棵樹木,且呈每年上升趨勢。 同時,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而物質文明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他一方面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也在考驗著人們的靈魂,然而許多人在這場物慾橫流的考驗中,卻失去了方向,徘徊和無奈。 解決方法 作為對傳統祭祀的補充,網路祭祀在七八年前悄然興起。07年,民政部曾專門下文,倡導綠色文明的網上祭祀活動。幾年過去了,網路祭祀平台的技術非但沒有大的發展,只能停頓在平面祭祀平台。直到2010年11月《慈恩天下》全3D網路祭祀平台通過高科技手段不但能實現「真實」且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場景,更使用戶得到身臨其境和庄嚴肅穆的氛圍體驗。用戶只需簡單操作,就可達到視覺效果,上風上水、暗藏龍脈的嚴謹風水學設計也將滿足更多網民的需求,更加符合中國人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理念。從而實現祭奠活動低碳環保的公益夢想,引導時尚的綠色生活理念,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心靈平台。 網路「慈恩天下」 http://www.cientx.com/
Ⅲ 草地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草地在陸地上的生態作用和效益,一直受到專家們的重視,但在開發和利用草地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只顧眼前經濟利益,而忽視草地的生態效益,造成草地退化、沙化和生態環境惡化。我國西北部分地區,近年來在春季發生多次黑風暴(沙塵暴),與草地生態環境被破壞密切相關。因此,充分了解和認識草地資源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對維護人類良好的生態環境、有效地發揮草地資源的經濟效益、保護黃河源區的生態環境以及維持整個黃河流域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調節氣候、涵養水分
天然草地不僅能截留可觀的降水量,而且比空曠地有較高的滲透率,對涵養土壤中的水分有積極作用。如草原網茅在30min內的截留量為:降水量5mm時是72%,降水量為33mm時是55%。
草地還具有調節氣溫和空氣濕度的能力,大面積的草地與裸地相比,草地的濕度一般較裸地高20%左右,小片面積草地的濕度也比裸地的高4%~12%。夏季時草地地表溫度比裸地低3~5℃,而冬季則相反,草地比裸地高6~6.5℃。
2.防風固沙、保持水土
草本植物是增加和發展陸地上綠色植被的先鋒,又是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衛士」。許多研究成果表明草地對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地面徑流量具有顯著作用。此外,草地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明顯高於灌叢和林地。據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測定資料,農田比草地的水土流失量高40~100倍。種草的坡地與不種草的坡地相比,地表徑流量可減少47%,沖刷量減少77%。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天然草地能生產出大量的有機物質。這些有機物質的殘體,經過腐爛分解以後,形成大量的有機物顆粒和碎屑,給草地自身提供養分。草地植被具有稠密的根系,在土壤層殘余大量的有機質。甘肅農業大學(1982)在天祝高寒草甸類草地上對茅和線葉蒿草兩種草地的測定結果顯示,在0~50cm土層中的根分別為52200kg/hm2和47400kg/hm2,其氮素含量分別為657.72kg/hm2和815.28kg/hm2。這些物質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並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使土壤疏鬆,便於大氣降水的滲透,加強保水能力。
草地中的豆科牧草,根繫上生長大量的根瘤菌,具有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素的能力,可為草地生態系統提供大量的氮肥。如生長3年的紫花苜蓿草地可形成氮素150kg/hm2,形成磷45kg/hm2。在苜蓿根系中,營養要素含量為:氮 2%,磷 7%,鉀 0.9%,鈣1.3%,比禾穀類作物根系含量高3~7倍。所以說種草肥田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改良土壤的措施之一。
4.凈化空氣、美化環境
草地還具有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重要作用。草地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在進行物質循環過程中,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一般草地每小時可吸收二氧化碳1.5g/m2。有些牧草對空氣中的塵埃具有凈化作用,它們能吸收大氣中的塵埃和一些有毒氣體,並能將其轉化為蛋白質或無毒性鹽類。草地還具有減緩雜訊和釋放負氧離子的作用(劉成武等,1999)。
5.草地生態系統的基礎
在草地生態系統中,草是唯一的第一生產者(圖4-5),在整個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草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一旦草地遭到破壞,生態系統的能量傳輸發生障礙,整個生態系統將隨之遭受破壞。
因此,草地是維護陸地環境的天然屏障之一,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護草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4-5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據《草地學》,2001)
Fig.4-5 Food chain and web of cold meadow ecosystem in the Tibetan Plateau
Ⅳ 簡述草原,草山生物的生態作用
草原的生態功能是全球性的,它占據著地球上森林與荒漠、冰原之間的廣闊中間地帶,覆蓋著地球上許多不能生長森林或不宜墾植為農田的生態環境較嚴酷的地區,草原在地球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極其重大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在防止土地的風蝕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和旱化等方面,草原的作用往往是其他生態系統所不及的。
草原是生命的重要支持系統
草原資源直接或間接地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首先,草原為人類提供了大量植物性和動物性原材料,如食物、燃料、葯材、纖維、皮毛和其他工業原料等,就是所謂的草畜產品價值。同時,草原在維持生物物質的生物地化循環、維持生物物種與遺傳多樣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草原是生態環境的保障系統
草原生態系統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主體,草原植物貼地面生長,能很好地覆蓋地面,草原上的許多植物根系較發達,能深深地植入土壤中,牢牢地將土壤固定,是全球生態環境穩定的保障。
1、防風蝕作用
草原植被可以增加下墊面的粗糙程度,降低近地表風速,從而可以減少風蝕作用的強度。
2、固沙作用
草本植物是綠色植被的先鋒,防治荒漠化的技術措施中植物治沙是最有效的,在乾旱、風沙、土瘠等條件下,林木生長困難,而草本植物卻較易生長。乾旱區天然草原在其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已成為蒸騰少、耗水量少、適於乾旱區生長的主要植被類型。
3、防治沙塵暴的作用
研究表明,隨草原植被覆蓋度的增加,風蝕模數下降,當植被蓋度達70%時,只有6級強風才可引起風蝕。
4、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
完好的天然草原不僅具有截留降水的功能,而且比空曠裸地有較高的滲透性和保水能力,對涵養土地中的水分有著重要的意義。
5、調節氣候 凈化空氣系統
草原對大氣候和局部氣候都具有調節功能。草原通過對溫度、降水的影響,緩沖極端氣候對環境和人類的不利影響。
6、調節局部小氣候
草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從土壤吸收水分,通過葉面蒸騰,把水蒸氣釋放到大氣中,能提高環境的濕度、雲量和降水,減緩地表溫度的變幅,增加水循環的速度,從而影響大氣中的熱交換,起到調節小氣候的作用。
7、 影響全球氣候
健康的草原生態系統可起到維持大氣化學平衡與穩定,抑制溫室效應的作用。
8、凈化空氣
草原生態系統還具有減緩雜訊、釋放負氧離子、吸附粉塵、去除空氣中的污染物的作用,從而起到改善環境、凈化空氣的作用。
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生物多樣性是指各種生命形式的資源,它包括數百萬種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各物種所擁有的基因和各種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態系統。由於草地資源分布於多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自然條件復雜和多樣性形成維系了草地生態系統高度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綜上所述,草原生態系統在為人類提供大量社會經濟發展中所需要的畜牧產品、動植物資源的同時,還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意義,尤其對乾旱、高寒和其他生境嚴酷地區起到關鍵性作用,對社會、經濟、生態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Ⅳ 生態系統的功能有什麼
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三個方面。
1能量流動折疊
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
能量傳遞
喪失的過程。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在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間的密切聯系,可以通過能量流動來實現。能量流動兩大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過程折疊
①能量的輸入
生態系統的能量來自太陽能,太陽能以光能的形式被生產者固定下來後,就開始了在生態系統中的傳遞,被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只佔太陽能的很小一部分,下表給出太陽能的主要流向:
項目
反射
吸收
水循環
風、潮汐
光合作用
所佔比例
30%
46%
23%
0.2%
0.8%
然而,光合作用僅僅是0.8%的能量也有驚人的數目:3.8×10^25焦/秒。在生產者將太陽能固定後,能量就以化學能的形式在生態系統中傳遞。
②能量的傳遞與散失
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傳遞是不可逆的,而且逐級遞減,遞減率為10%~20%。能量傳遞的主要途徑是食物鏈與食物網,這構成了營養關系,傳遞到每個營養級時,同化能量的去向為:未利用(用於今後繁殖、生長)、代謝消耗(呼吸作用,排泄)、被下一營養級利用(最高營養級除外)。
註:糞便屬於上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
營養關系折疊
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通過捕食、寄生等關系構成的相互聯系被稱作食物鏈;多條食物鏈相互交錯就
形成了食物網。食物鏈(網)是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的重要形式,其中,生產者被稱為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被稱為第二營養級,以此類推。由於能量有限,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生態金字塔
生態金字塔是以面積表示特定內容,按營養級至下而上排列形成的圖示,因其往往呈現金字塔狀,故名。常用的有三種: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數量金字塔。
①能量金字塔(energy)
含義:將單位時間內各營養級所得能量的數量值用面積表示,由低到高繪製成圖,即為能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特點:能量金字塔永遠正立,因為生態系統進行能量傳遞是遵守林德曼定律,每個營養級的能量都是上一個營養級能量的10%~20%。
②生物量金字塔(biomass)
含義:將每個營養級現存生物的有機物質量用面積表示,由低到高繪製成圖,即為生物量金字。
特點:與能量金字塔基本吻合,因為營養級所獲得的能量與其有機物質的同化量正相關。
③生物數量金字塔(Eltonian pyramid)
含義:將每個營養級現存個體數量用面積表示,由低到高繪製成圖,即為生物數量金字塔。
特點:形狀多樣,並不總是正立。例如,幾百隻昆蟲和數只鳥可以同時生活在一棵樹上,出現「下小上大」的現象。
2物質循環折疊編輯本段
主條目: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這里的物質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基礎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為代表的,能長時間穩定存在的有毒物質;這里的生態系統也並非家門口的一個小水池,而是整個生物圈,其原因是氣態循環和水體循環具有全球性,一個例子是2008年5月,科學家曾在南極企鵝的皮下脂肪內檢測到了脂溶性的農葯DDT,這些DDT就是通過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從遙遠的文明社會進入企鵝體內的。
按循環途徑分類折疊
氣體型循環(gaseous cycles)
元素以氣態的形式在大氣中循環即為氣體型循環,又稱「氣態循環」,氣態循環把大氣和海洋緊密連接起來,具有全球性。(吳人堅141頁)碳-氧循環和氮循環以氣態循環為主。
水循環(water cycle)
水循環是指大自然的水通過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環節,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水循環是生態系統的重要過程,是所有物質進行循環的必要條件(吳人堅143)
沉積型循環(sedimentary cycles)
沉積型循環發生在岩石圈,元素以沉積物的形式通過岩石的風化作用和沉積物本身的分解作用轉變成生態系統可用的物質,沉積循環是緩慢的、非全球性的、不顯著的循環。沉積循環以硫、磷、碘為代表,還包括硅以及鹼金屬元素。(吳人堅141~142)
常見物質的循環折疊
碳循環(carbon cycle)
碳元素是構成生命的基礎,碳循環是生態系統中十分重要的循環,其循環主要是以二氧
碳循環
化碳的形式隨大氣環流在全球范圍流動。碳-氧循環的主要流程為(可參見右圖):
①大氣圈→生物群落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同化為有機物
·消費者通過食物鏈獲得植物生產的含碳有機物
植物與動物在獲得含碳有機物的同時,有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回到大氣中。動植物的遺體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碳,這些產物是下一環節的重點。
②生物群落→岩石圈、大氣圈
·植物與動物的一部分遺體和排泄物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氣
·另一部分遺體和排泄物在長時間的地質演化中形成石油、煤等化石燃料
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開始新的循環;化石燃料將長期深埋地下,進行下一環節。
③岩石圈→大氣圈
·一部分化石燃料被細菌(比如嗜甲烷菌)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氣
·另一部分化石燃料被人類開采利用,經過一系列轉化,最終形成二氧化碳。
④大氣與海洋的二氧化碳交換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溶解在海水中形成碳酸氫根離子,這些離子經過生物作用將形成碳酸鹽,碳酸鹽也會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整個碳循環過程二氧化碳的固定速度與生成速度保持平衡,大致相等,但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人類大量開采化石燃料,極大地加快了二氧化碳的生成速度,打破了碳循環的速率平衡,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迅速增長,這是引起溫室效應的重要原因。
氮循環(nitrogen cycle)
氮氣占空氣78%的體積,因而氮循環是十分普遍的,
氮循環
氮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元素,氮循環對各種植物包括農作物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氮循環的主要流程為(可參見右圖):
①氮的固定
氮氣是十分穩定的氣體單質,氮的固定指的就是通過自然或人工方法,將氮氣固定為其它可利用的化合物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有三條途徑
·在閃電的時候,空氣中的氮氣與氧氣在高壓電的作用下會生成一氧化氮,之後一氧化氮經過一系列變化,最終形成硝酸鹽
氮氣+氧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硝酸→硝酸鹽。硝酸鹽是可以被植物吸收的含氮化合物,氮元素隨後開始在岩石圈循環
·根瘤菌、自生固氮菌能將氮氣固定生成氨氣,這些氨氣最終被植物利用,在生物群落開始循環
·自1918年弗里茨·哈勃(Fritz Haber)發明人工固氮方法以來,人類對氮循環施加了重要影響,人們將氮氣固定為氨氣,最終製成各種化肥投放到農田中,開始在岩石圈循環;②微生物循環
氮被固定後,土壤中的各種微生物可以通過化能合成作用參與循環
·硝化細菌(Nitrifying bacteria)能將土壤中的銨根(氨氣)氧化形成硝酸鹽
·反硝化細菌(Denitrifying bacteria)能將硝酸鹽還原成氮氣
反硝化細菌還原生成的氮氣重新回到大氣開始新的循環,這是一條最簡單的循環路線。如果進入岩石圈的氮沒有被微生物分解,而是被植物的根系吸收進而被植株同化,那麼這些氮還將經歷另一個過程
③生物群落→岩石圈
植物將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同化為自身的有機物(通常是蛋白質),氮元素就會在生物群落中循環
·植物吸收並同化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
·初級消費者通過攝取植物體,將氮同化為自身的營養物,更高級的消費者通過捕食其它消費者獲得這些氮
·植物、動物的氮最終通過排泄物和屍體回到岩石圈,這些氮大部分被分解者分解生成硝酸鹽和銨鹽
·少部分動植物屍體形成石油等化石燃料
經過生物群落循環後的硝酸鹽和銨鹽可能再次被植物根系吸收,但循環多次後,這批化合物最終全部進入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組成的基本循環中,完成循環。
⑤化石燃料的分解
石油等化石燃料最終被微生物分解或被人類利用,氮元素也隨之生成氮氣回到大氣中,歷時最長的一條氮循環途徑完成。
硫循環(sulfur cycle)
硫是生物原生質體的重要組分,是合成蛋白質的必須元素,因而硫循環也是生態系統的基礎循環。硫循環明顯的特點是,它有一個長期的沉積階段和一個較短的氣體型循環階段,因為含硫的化合物中,既包括硫酸鋇、硫酸鉛、硫化銅等難溶的鹽類;也有氣態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氫。硫循環的主要過程為:
①硫的釋放
多種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可將硫釋放到大氣中
·火山噴發可以帶出大量的硫化氫氣體
·硫化細菌(thiobacillus)通過化能合成作用形成硫化物,釋放化合物的種類因硫化細菌的種類而有不同
·海水飛沫形成的氣溶膠
·岩體風化,該途徑產生的硫酸鹽將進入水中,這一過程釋放的硫占釋放總量的50%左右(吳人堅146~147)
大部分硫將進入水體。火山噴發等途徑形成的氣態含硫化合物將隨降雨進入土壤和水體,但大部分的硫直接進入海洋,並在海里永遠沉積無法連續循環。只有少部分在生物群落循環。
②岩石圈、水圈→生物群落
和氮循環類似,植物根系吸收硫酸鹽,硫元素就開始在生物群落循環,最後由屍體和排泄物脫離,大部分此類物質被分解者分解,少部分形成化石燃料。
③重新沉積
分解者將含硫有機物分解為硫酸鹽和硫化物後,這些硫化物將按①過程重新開始循環
磷循環(phosphorus cycle)
磷是植物生長的必須元素,由於磷根本沒有氣態化合物,所以磷循環是典型的沉積循環,自然界的磷主要存在於各種沉積物中,通過風化進入水體,在生物群落循環,最後大部分進入海洋沉積,雖然部分海鳥的糞便可以將磷重新帶回陸地(諾魯島上存在大量的此類鳥糞),但大部分磷還是永久性地留在了海底的沉積物中無法繼續循環。
有害物質循環折疊
主條目:生物富集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向生態系統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會在生態系統中循環,並通過富集作用積累在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上(最頂端的生物往往是人)。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的是:生物個體或處於同一營養級的許多生物種群,從周圍環境中吸收並積累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導致生物體內該物質的平衡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物富集曾引起包括水俁病、痛痛病在內的多起生態公害事件。
生物富集對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有重要影響,例如美國的國鳥白頭海雕就曾受到DDT生物富集的影響,1952年~1957年間,已經有鳥類愛好者觀察到白頭海雕的出生率在下降(卡遜第八章),隨後的研究則表明,高濃度的DDT會導致白頭海雕的卵殼變軟以致無法承受自身的重量而碎裂。直到1972年11月31日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正式全面禁止使用DDT,白頭海雕的數量才開始恢復。
3信息傳遞折疊編輯本段
物理信息折疊
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指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它可以來自無機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物群落,主要有:聲、光、溫度、濕度、磁力、機械振動等(參,穩態與環境,第105頁)。眼、耳、皮膚等器官能接受物理信息並進行處理。植物開花屬於物理信息。
化學信息折疊
化學信息(chemical information)許多化學物質能夠參信息傳遞,包括:生物鹼、有機酸及代謝產物等,鼻及其它特殊器官能夠接受化學信息。
行為信息折疊
行為信息(behavior information)行為信息可以
蜜蜂舞
在同種和一種生物間傳遞。行為信息多種多樣,例如蜜蜂的「圓圈舞」以及鳥類的「求偶炫耀」。
作用折疊
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活動離不開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許多植物(萵苣、茄子、煙草等)的種子必須接受某種波長的光信息才能萌發
·蚜蟲等昆蟲的翅膀只有在特定的光照條件下才能產生
·光信息對各種生物的生物鍾構成重大影響
·正常的起居、捕食活動離不開光、氣味、聲音等各種信息的作用
②種群的繁衍
·光信息對植物的開花時間有重要影響
·性外激素在各種動物繁殖的季節起重要作用
·鳥類進行繁殖活動的時間與日照長短有關
③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在草原上,當草原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以採食的信息
·森林中,狼能夠依據兔子留下的氣味去獵捕後者,兔子也能依據狼的氣味或行為特徵躲避獵捕。
Ⅵ 樹根有什麼作用
樹的根植物學名詞,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通常位於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裡面的水分及溶版解其中權的無機鹽,並且具有支持、繁殖、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作用。
根部能進行一系列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轉化。其中包括有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如谷氨酸、天門冬氨酸和脯氨酸等﹔各類植物激素,如:龍根生、 乙酸、細胞分裂素類,以及少量的乙烯等。
根系的吸收功能: 一種是根系對土壤養分的主動「截獲」。其二是植物生長與代謝活動(如蒸騰、吸收)的影響下,土壤中的養分向根系表皮的遷移,成為「質流和擴散」。
(6)根的生態作用擴展閱讀:
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最活躍部位,是根端的根毛區。通常僅由根系的活動而引起的吸水現象,稱為主動吸水,而把由地上部分的蒸騰作用所產生的吸水過程,稱被動吸水。
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礦物質是一個主動的生理過程,它與水分的吸收之間,各自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根部吸收礦質元素最活躍的區域是根冠與頂端分生組織,以及根毛發生區。土壤中的各種離子先吸附在根表面,然後經能量轉換與 的作用,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中,再由細胞間的離子交換、進入維管柱的木質部導管。
Ⅶ 大氣的生態作用主要指對什麼生物的作用
大氣的生態作用主要指氧氣和二氧化碳對植物類生物的作用。
森林植物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抵禦災害、吸塵殺菌、凈化空氣、調節氣溫、改善氣候、保護物種、保存基因、固碳釋氧等多種生態功能。
生物與環境關系密切,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協調,保持動態平衡。如人為活動排放出的各種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氟化物等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所造成的生態作用。
(7)根的生態作用擴展閱讀
大氣中的水分通過降水進入土壤,滋養地面萬物,土壤中水一方面通過植物的呼吸和蒸發以及土壤本身的蒸發排放到大氣中,另一部分與植物和有機物的碳,氮,硫,磷元素產生生物化學反應,通過呼吸與分解又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第三部分成為地表河流與地下水。
在他們流向海洋的過程中遇到動物排泄的糞便,產生生物化學反應,這些反應物與陸地上的碳,氮,硫,磷一起流入海洋,成為海洋生物的養分的一個來源,海洋生物的呼吸與分解又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另一個來源是人類燃燒礦物化石(煤,石油,天然氣等)。大氣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和作用成為陸地植物,海洋浮游植物的成分,同時上述生物向大氣排放氧氣。
實際大氣中除了氣體成份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固體、液體微粒。稱懸浮著液體、固體粒子的氣體為氣溶膠,懸浮在氣體介質中沉降速度很小的液體和固體粒子稱為氣溶膠粒子,簡稱氣溶膠。
包括塵埃、煙粒、海鹽顆粒、微生物、植物 孢子、花粉等,不包括雲、霧、冰晶、雨雪等水成物。最小的氣溶膠粒子基本上由燃燒產生,如燃燒的煙粒,工業的粉塵,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也有宇宙塵埃。大粒子和巨粒子的氣溶膠粒子可由風颳起的塵埃、植物孢子和花粉或海面波浪氣泡破裂產生。
氣溶膠粒子可以吸附或溶解大氣中某些微量氣體,產生化學反應,污染大氣。氣溶膠粒子還能吸附和散射太陽輻射,改變大氣輻射平衡狀態,或影響大氣能見度。
Ⅷ 生態系統的作用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由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 1871~1955年)在1935年提出來的,他認為,「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學上使用的『系統』整體。這個系統不僅包括有機復合體,而且包括形成環境的整個物理因子復合體」。「我們對生物體的基本看法是,必須從根本上認識到,有機體不能與它們的環境分開,而是與它們的環境形成一個自然系統。」「這種系統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單位,它們有各種大小和種類。」隨著生態學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不斷深入。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R.L.Lindeman)在研究湖泊生態系統時,受到我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一諺語的啟發,提出了食物鏈的概念。他又受到「一山不能存二虎的啟發,提出了生態金字塔的理論,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特點。今天,人們對生態系統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的基本功能單位。
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種生物都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吸取空氣、水分、陽光、熱量和營養物質;生物生長、繁育和活動過程中又不斷向周圍的環境釋放和排泄各種物質,死亡後的殘體也復歸環境。對任何一種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也包括其他生物。例如,綠色植物利用微生物活動從土壤中釋放出來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食草動物以綠色植物為食物,肉食性動物又以食草動物為食物,各種動植物的殘體則既是昆蟲等小動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營養來源。微生物活動的結果又釋放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經過長期的自然演化,每個區域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都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具有相應的功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態系統。
1. 生態系統的概念
[編輯本段]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於1935年首先提上來的,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看成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都具下列共同特性:(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2)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結構越復雜,物種數越多,自我調節能力越強。(3)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4)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因生產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一般不超過5~6個。(5)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
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為生態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極大地推動了生態學的發展。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當代生態學研究的前沿。
2.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編輯本段]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1)非生物環境 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濕度、風、雨雪等;無機物質,如C、H、O、N、CO2及各種無機鹽等。有機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腐殖質等。
(2)生產者(procers) 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
(3)消費者(consumers) 異養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4)分解者(decomposers) 異養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產物,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重新利用。
3. 生態系統的結構
[編輯本段]
生態系統的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態結構,如生物種類,種群數量,種群的空間格局,種群的時間變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結構等。形態結構與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徵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氣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費者、分解者的形態結構。其二為營養結構,營養結構是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結合起來的功能單位,構成以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類群,它們與環境之間發生密切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轉發
Ⅸ 生態浮床的生態浮床作用
1、經濟實用、治污效果明顯
生態浮床,在全國各地廣泛用於城市濕地建設。其治污原理是利用生物的自然生態習性,在受損水體中吸收、吸附消化和降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因此,無需專業的機械設備以及化學葯劑的投入,可以大量的節省費用開支,減少動力、能源和日常維修管理費用,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節約能源、運行性能穩定、日常維護簡單等優點。另外,有類似濕地之功能作用,而與建設和維護同等面積濕地,費用實在低廉。
2、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再造自然生態平衡
使用環保材料生產產品,產品具有良好的自然適應性。生態浮島是一種生物和微生物生存繁衍的載體。在富營養化水體中浮島上植物懸浮於水中的根系,除了能夠吸收水中的有機質外,還能給水中輸送充足的氧氣;為各種生物、微生物提供適合棲息、附著、繁衍的空間,在水生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吸收、攝食、吸附、分解等功能的共同作用下,使水體污染得以修復,並形成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平衡環境。
3、打造花園城市,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浮島除具有顯著的污水治理效果外,同時具有強烈的環境景觀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周圍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園林景觀建設,正朝著高層次、高品位的方向發展。由於水面綠化景觀的效果生動、新穎,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目前,水景園林建設和水生花卉應用已經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熱點。
生態浮島,在碧波漣漪之上,花繁葉茂、奼紫嫣紅,隨波起舞,充滿無限的生機,應用於水景觀即可修復水體、治污防污,還可以美化水域環境,打造靚麗的城市水上景觀,提升城市園林建設的整體檔次和品位,是一種低投入高效益的生態環保設施。
4、可用於魚塘水體種植無公害蔬菜
現代都市土壤污染嚴重,用工業廢水灌溉菜田,在堆滿毒垃圾的田地種菜,污染毒物轉移到人體,影響健康。使用生態浮床種植水生經濟作物,有效降低魚塘中因為飼料的富營養化現象。且有效為水中微生物提供繁衍場所,提供養殖水活性,魚塘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提高。
5、消波護岸作用,保護水利設施
產品原名:感潮河流用生態浮床,大面積生態浮島的應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風浪對坡岸的拍擊與沖刷強度,對於河流、湖泊的坡岸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水上生物浮島的應用,既是水面景觀設施又是水質凈化和水利防護設施。
無土草坪生態景觀浮島治理河湖水污染
水體富營養化是全球性的水環境問題,我國現有湖泊2 700餘個,總面積達9.1萬km2.根據調查資料和國內、外評價湖泊富營養化指標,我國比較典型的37個主要湖泊中,中營養型和中一富營養型的佔55.8%,富營養型的佔14.7%,重富營養型的佔8.8%.中國90%以上的水域污染是因水體中的N、P含量過高而引起的富營養化造成的,而N、P則是植物生長最基本的必需營養元素。生態景觀浮島是以可漂浮材料為基質或載體,它的凈化作用原理表現在利用表面積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濃密的網,吸附水體中大量的懸浮物,並逐漸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吞噬和代謝水中的污染物成為無機物,通過植物的根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減水體中的氮、磷及有機污染物質,經過光合作用轉化為植物細胞的成分,促進其生長,最後通過收割浮島植物來減少水中營養元素,改善水質,創造良好的水環境。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生態浮島與人工濕地在同等面積條件下,生態浮島的凈水效率比人工濕地高出70%以上。目前一些文獻中出現的「生態浮島」、「人工浮島」、「人工生物浮床」、「生物浮床」、「浮床無土栽培」等均為相同或類似的概念。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展,國內、外生態浮島技術得到極大完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生態浮島技術然而其仍處於試驗與示範階段,並在使用中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現有生態浮島栽培不易進行標准化推廣應用。不同的湖泊河流,其富營養化水平不同,水流、溫度、風速、水體波動等都各不相同,需要相應的浮島設計組合和浮島植物種類搭配,很難制定一個統一的標准予以推廣應用。
2、現有生態浮島難以推行機械化操作。生態浮島漂浮在水面上,日常的管理均在水面上完成,目前其管理操作大多採用人工完成,管理養護成本大,在小面積的試驗示範中尚可,若大面積推廣,需要經常、及時採收,人工操作就不能滿足需要,限制其發展。
3、現有生態浮島製作施工周期長。從目前來看多數的生態浮島都是採用現場製作及現場種植的模式,大面積製作施工周期較長。
4、現有生態浮島難以過冬。生態浮島上的植物大多數不能過冬,需要在第二年春天重新種植,尤其在冬季天氣較冷的我國北方地區生態浮島上的植物根本不能成活。
5、現有生態浮島多數採用大型水生植物及水生蔬菜,難以抵抗極端的大風、大雨及大浪。
6、目前國內、外使用的生態浮島單體面積較小,大多數是在小面積的河湖中使用,難以對較大的河湖進行生態修復,現需要有超大面積的生態浮島。
利用無土草坪的特殊優點,採用自有的專利技術製作無土草坪生態浮島,實驗證明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解決了目前國內、外生態浮島製作技術存在的諸多問題,並取得如下成果;
1、無土草坪生態浮島採用禾本科草建成,禾本科草是一類適應性強的多年生植物,具有凈化富營養化水體的潛在優勢。由於無土草坪生態浮島草坪高度不高、根系發達、草坪結構牢固,因此它能抵抗極端大風、大雨及大浪並能達到在任何水流、溫度、風速、水體波動及富營養化水平不同等情況下使用。
2、無土草坪生態景觀浮島採用在地面培育已經成坪的無土草坪,用草坪在工廠里組合成浮島模塊, 到了施工場地根據所需要的面積,只要將相鄰的浮島模塊相連在一起,即可製成所需生態景觀浮島,這樣的製作方法使工程現場施工變得更為方便快捷。
3、由於無土草坪生態景觀浮島採用成坪的無土草坪製作,製成後漂浮在水面上景觀立現,整齊劃一,就像一塊綠色的地毯景觀效果非常明顯。
4、由於無土草坪生態景觀浮島特殊的結構及方便的管理,是目前國內、外唯一能製成超大面積的生態浮島,能夠對較大的河湖進行有效的生態修復。
5、在我國長江流域或以南冬季不凍的水面無土草坪生態景觀浮島四季常綠,提高了冬季低溫條件下的凈水能力。據氣象部門統計報道北京2012年的冬季是30年來最冷的天氣,並且冬季超過零下15度的日子就有好多天,我們在北京的實驗證明,在冰凍的水面無土草坪被凍成了冰塊, 但是2013年開春這草坪全部返青,返青率達到百分之百。應該看到在這樣的冬季國內、外各類、各型生態浮島上的植物根本不能成活。
6、無土草坪生態景觀浮島在養護管理工作方面也低於於地面草坪。地面鋪設的草坪1怕乾旱2怕缺肥,並且養護管理比較費水費工,但是將無土草坪生態景觀浮島安置在富營養化的水面上也就沒有這些問題了,無土草坪生態浮島採用禾本科冷季型草建成,地面使用時夏季高溫高濕,冷季型草坪病害發病率高,如果養護措施不當,會造成草坪大面積斑禿,嚴重影響草坪景觀效果,由於無土草坪生態浮島草坪在湖泊河流水面生長,湖泊河流水面即使在夏季高溫天水面溫度遠比地面低很多,草坪不易生病,並且蟲害也遠低於地面草坪。無土草坪生態景觀浮島在水面鋪設後,和種植在地面的草坪一樣可以使用好多年,草坪即便出現禿斑,撒點草種無需用任何覆蓋物,無需任何管理草坪即可恢復這是經過實驗證明的。無土草坪生態浮島管理簡單,使用年限越長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也就越高。
7、用無土草坪製成的生態景觀浮島表面平整並有足夠的浮力,在大面積使用中工人可以在草坪上用剪草機剪草,修剪根據草坪長勢20-30次/年。實驗證明水面栽培條件下的無土草坪禾本科高羊茅草葉綠素含量、葉片含水量、乾重、密度、蓋度等指標均顯著高於土培條件的草坪,草坪每年剪草的次數高於地面草坪,這樣就能更多的將水體中的富營養物質搬離水體,用禾本科無土草坪製成的生態景觀浮島是對大、小河湖富營養化修復提供一條有效的新途徑。
8. 無土草坪生態景觀浮島具有的諸多優點這是國內、外現有生態浮島無法比擬的,它並具有極高的環境經濟價值、資源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國、內外具有廣闊的推廣運用前景。
Ⅹ 生態平衡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平衡的重大意義:
1、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
2、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
3、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
4、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知識點延伸: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