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生態新城地塊調整
『壹』 淮安生態新城的建設成就
生態新城自2008年6月啟動抄以來,始終堅持走「大家規劃、名家設計、富家開發」之路,圍繞「一年打基礎,三年造環境,五年見成效」的目標,按照「品質上乘、建築獨創、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標准,秉持「組團相間、生態相連」的理念。2012年8月,中共淮安市委生態新城工作委員會、淮安生態新城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2013年9月,生態新城啟動區劃調整工作,2013年底完成。當前城市主體框架基本形成,功能配套日趨完善,宜居宜業的環境逐步形成,常住人口達5萬餘人。 始終樹立發展靠開放、建設靠市場理念,實現了土地資本化、運作公司化、管理規范化,建立了市場化多元投融資機制,初步形成資金投入、運作、收益的良性循環。總資產由啟動時的1億元增長到238億元,凈資產達145億元,累計籌集資金167億元。
『貳』 淮安生態新城區的房子怎麼樣
淮安生態新城區是淮安規劃的新城區,之前也不被人看好,不過現在各種政策都出來了,學區穩定了,市婦幼保健院也要新建過去,現在看起來潛力確實比較高。
『叄』 淮安生態新城裡的 綠地世紀城 中南世紀城 屬於那個區啊 有人知道不
淮安新城位於主城區與楚州古城區連接處,大部分在楚州區原板閘鎮所轄范圍。作為蘇北唯一的「省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示範區」,淮安生態新城是淮安市「十二五」期間「建成生態市」的標志性工程,也是2011中心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
生態新城規劃建設項目就達29個,,總投資57億元。其中市體育中心「一場兩館」、淮安大劇院、市「四館」、淮安綠地廣場等項目都是淮安市「十二五」期間的重特大項目。
(3)淮安生態新城地塊調整擴展閱讀
淮安主城與古城中心相距10公里以上之遙,古老運河流淌其間,河畔一條寬闊的翔宇大道是主城與古城交通要道。兩城之間有一塊近30平方公里的區域,如同一張白紙,處於待開發狀態。
「十一五」期間,淮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能夠輻射周邊地區2000萬人口的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確立了「東擴南連、三城融合、五區聯動」的中心城市發展戰略,全力推進構築大交通、培育大產業、發展大流通、繁榮大文化、開發大旅遊五大建設。
2008年6月,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經過科學決策,決策在淮安主城與古城之間興建淮安生態新城,以低碳生態理念啟動生態新城建設,打造特大城市的主體功能區,特色城市化的展示區,低碳城市的示範區,生態市創建的核心區。
『肆』 淮安生態新城的發展規劃
淮安生態新城規劃容納30萬人口的生態新城, 這里北依主城處於城市幾何中心,新長鐵版路、寧連權一級公路、經一路及延長線將其圍合,已投入的重大基礎設施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投入的成本最低,代價最低,利用率最高。
這里南接古城,有利於化解古城的邊緣化,實現楚州經濟的振興,同時可有效地消除地域差異,促進淮陰文化和淮安文化的融合、弘揚、發展。
從這里跨過京杭大運河,可將京杭大運河這一阻隔淮安中心城市向南擴張的城市天塹,活化為促進清浦區快速發展與城鄉統籌的快速通道。
這里與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鄰,有助於開發區作為全市對外開放先行區的功能完善和實力壯大。
「東擴南延,三城融合,五區聯動」,建成後的新城,南接楚州、北接淮陰,跨過京杭運河,連接市開發區、清浦區,通過其強大的輻射源,可讓淮安的城市體量與質量向「生態相連,組團相間」的特大城市昂首挺進。
『伍』 淮安生態新城的新城簡介
2008年6月,淮安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決定利用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資源和綠水生內態,在主城區容和淮安區古城區之間建設淮安生態新城。
作為蘇北唯一的「省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示範區」,淮安生態新城是淮安市「十二五」期間「建成生態市」的標志性工程,也是2011中心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生態新城規劃建設項目就達29個,,總投資57億元。其中市體育中心「一場兩館」、淮安大劇院、市「四館」、淮安綠地廣場等項目都是淮安市「十二五」期間的重特大項目。
『陸』 淮安市政府什麼時候會搬到生態新城,因為我現在正打算買房,想在市政府附近買!可是又聽說它要搬遷了
現在的人買房目的不僅僅局限於住房上,而是把買房跟住房投資.健康聯系在一起8市政府北遷,新的城市中心將發展到北郊,它將成為新的政治.經濟.文教中心.
『柒』 淮安生態新城開發控股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淮安生態新城開發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2月1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房地產開發、商品房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史雲
成立時間:2014-02-12
注冊資本:3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80000007280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淮安市翔宇南道1號
『捌』 淮安生態新城屬於哪個行政區域
楚州的,那邊人講話都是楚州話,也是以前板閘的,所以屬於楚州,眾所周知寧連路是楚州跟清河青浦的分界線
『玖』 淮安生態新城建設的怎麼樣了 那邊買房子有升值潛力嗎 宜居嗎
目前房地產不是很有潛力了,政府的宏觀調控正在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