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生態
㈠ 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的原因
1)黃土高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較特內殊,即處於從平容原向山地高原過渡、從沿海向內陸過渡、從濕潤向乾旱過渡、從森林向草原過渡、從農業向牧業過渡的地區,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交錯,自然環境條件不夠穩定,表現為地址地震災害、水旱災害和氣象災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蝕等自然災害比較頻繁和嚴重。而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如濫墾、濫牧、過樵、過牧,都會引起自燃環境的強烈反應,使得自然災害發生地頻度增大。
2)黃土高原的環境遭到破壞後,恢復相當困難。據歷史資料考證,黃土高原曾是塬面廣闊,溝壑稀少,植被豐茂的地區。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活動的加劇,環境漸漸惡化,如植被減少,氣候變干,土壤遭到侵蝕。然而,要把環境恢復到原來狀態,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很難做到。
㈡ 生態環境敏感性與脆弱性有何區別
生態環境敏感性指在自然狀況下生態系統某一生態過程潛在的活動強度,用於標明其對人類活動反應的敏感程度,說明產生生態失衡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大小。採用GIS技術,做出各單項影響因子的敏感性空間分布圖,再按一定的規則進行疊加綜合,得到某一生態問題的綜合敏感性分布圖,進行敏感性等級評價和分區。敏感性分為5級,即極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輕度敏感、不敏感。
1.土壤侵蝕敏感性評價
㈢ 青藏生態脆弱的意義
青藏高原:我國典型的生態脆弱區
(一)生態脆弱區的含義
一般而言,當生態環境退化超過了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能長期維持目前人類利用和發展的水平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所以,生態脆弱地區是在自然、人為等因素的多重影響下,生態環境系統抵禦干擾的能力較低,恢復能力不強,且在現有經濟和技術條件下,逆向演化趨勢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連續區域。
據研究,我國脆弱生態環境與工業化和貧困分布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尤其在我國西部省區,脆弱生態環境與貧困分布呈高度正相關。所以,我國生態脆弱地區面臨著保護生態環境和通過發展經濟來緩解貧困的尖銳矛盾。
(二)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表現
主要包括西藏、青海以及四川、雲南、甘肅各省藏區的青藏高原,既是我國藏族人口的聚居地區,又是我國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區域。其中,西藏、青海、甘肅三省區整體上屬於我國極強度生態脆弱區,其脆弱度分別為0.833、0.805、0.782,四川、雲南屬於強度生態脆弱區,其脆弱度分別為0.629、0.593,而甘肅、四川、雲南三省的藏區皆位於本省的生態脆弱地區。
本就脆弱多變的青藏高原,再加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已在不同地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如冰川消融,雪線上升,河流水量減少,森林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風蝕沙化日益擴大,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等。這些都使目前仍在繼續隆升的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和不穩定。
㈣ 什麼叫生態環境脆弱
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概念有很多種,也不統一(隨便查點期刊文章看看就明白了)。有人對脆弱生態環境的概念做了總結,認為目前存在3種理解和認識:
第1種是以自然屬性或生態方面的變化類型和程度來定義的,認為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被打亂,超過了彈性自調節的「閥值」並由此導致反饋機制的破壞,系統發生了不可逆變化,從而失去恢復能力的生態環境,稱為「脆弱生態環境」。
第2種理解屬自然(地學)一(狹義)人文理解,認為當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以至於影響當前或近期人類的生存和自然資源利用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這種理解把人地關系系統視為一個靜態的、封閉的系統,從中去探求系統內部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條件的變化及其後果。
第3種理解,屬廣義的人文理解的范疇。它認為當生態環境退化超過了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能長期維持目前人類利用和發展的水平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類利用環境的程度和規模的條件下,可以通過經濟、技術改革和調整,也可以靠外來資源和向外輸出來緩解環境退化和資源耗竭。
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和結果就是土地退化,脆弱生態環境的出現,可以說都是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比如,土地荒漠化,沙化,鹽漬化,水土流失,森林植被減少,這些結果都跟人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關。你還記得1998年的長江大洪水吧,原因可以從中得到揭示,也直接導致我們國家從此後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再比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西南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等,都是屬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
㈤ 喀斯特地貌生態環境脆弱原因
人為:亂砍亂伐導致生態環境破壞,植被稀疏,涵養水源能力差
自然:位於亞熱帶地區,降水多,地表沖刷大,土質疏鬆,石灰岩易受侵蝕
㈥ 生態敏感區與脆弱區分別是什麼
生態敏感區是指那抄些對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潛在自然災害影響,極易受到人為的不當開發活動影響而產生生態負面效應的地區。生態敏感區包括生物、生境、水資源、大氣、土壤、地質、地貌以及環境污染等屬於生態范疇的所有內容。
生態敏感區的類型包括:河流水系、濱水地區、山地丘陵、海灘、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動物棲息地以及沼澤、海岸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
生態脆弱區也稱生態交錯區(Ecotone),是指兩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的交界過度區域。
基本特徵:
1、系統抗干擾能力弱
2、對全球氣候變化敏感
3、時空波動性強
4、邊緣效應顯著和環境異質性高。
㈦ 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是
A、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地球環境中版最具有權生物多樣性的地區.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之稱,對穩定全球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所有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是海洋生態系統.
C、荒漠的生態條件極為嚴酷,夏季炎熱乾燥,土壤貧瘠,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暴多.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種類貧乏,自動調節能力差,較脆弱的生態系統.
D、濕地生態系統是由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調節區域小氣候,有地球的腎之稱.它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具有極其特殊的生態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和「鳥類的樂園」.
故選:B;D;A;C
㈧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指的是什麼
生態系統脆弱性概念:生態脆弱性是指生態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中相對於外界干擾所具有的敏感反應和恢復能力,是生態系統的固有屬性在干擾作用下的表現,是自然屬性和人類活動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是生態系統內固有的特性,脆弱性只能在干擾的狀態下才顯現出來。而干擾(包括自然干擾和人為干擾)又是引起退化生態系統的原因,種類的入侵和消亡、種類組成的變化、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生產力、生態位的分化及生態系統小環境變化等,則是導致生態系統退化和恢復的重要因素。
㈨ 我國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表現有哪些
生態環境脆弱性的概念有很多種,也不統一(隨便查點期刊文章看看就明白了).有人對脆弱生態環境的概念做了總結,認為目前存在3種理解和認識:
第1種是以自然屬性或生態方面的變化類型和程度來定義的,認為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被打亂,超過了彈性自調節的「閥值」並由此導致反饋機制的破壞,系統發生了不可逆變化,從而失去恢復能力的生態環境,稱為「脆弱生態環境」.
第2種理解屬自然(地學)一(狹義)人文理解,認為當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以至於影響當前或近期人類的生存和自然資源利用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這種理解把人地關系系統視為一個靜態的、封閉的系統,從中去探求系統內部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條件的變化及其後果.
第
3種理解,屬廣義的人文理解的范疇.它認為當生態環境退化超過了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下能長期維持目前人類利用和發展的水平時,稱為脆弱生態環境,也
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類利用環境的程度和規模的條件下,可以通過經濟、技術改革和調整,也可以靠外來資源和向外輸出來緩解環境退化和資源耗竭.
最明
顯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和結果就是土地退化,脆弱生態環境的出現,可以說都是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比如,土地荒漠化,沙化,鹽漬化,水土流
失,森林植被減少,這些結果都跟人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關.你還記得1998年的長江大洪水吧,原因可以從中得到揭示,也直接導致我們國家從此後的退耕還林
還草工程的實施.再比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西南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等,都是屬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
㈩ 生態環境脆弱性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生態環境的修復能力;二是自然環境惡劣程度,生物多樣性、生物更新能力;三是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位豐富度;四是環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