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微生態
⑴ 什麼是微生態
微生態學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結構、功能及其與宿主相互依賴和相互製版約關系的科學,權最早由1977年德國VolkerRush提出。經過30年的發展,微生態學研究取得了長遠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微生態制劑在臨床的廣泛應用。
自70 年代德國漢堡成立第一所微生態學研究所起,微生態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興學科而令人矚目。微生態學是生命科學的分支,作為一門研究生物體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規律的科學,它涉及生物體與其內環境(包括微生物、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環境)相適應的問題,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人類醫學經歷了治療醫學和預防醫學,正在向保健醫學邁進,微生態學則是保健醫學的理論和實際應用的基礎學科。
⑵ 微生物有哪些功能
二氧化硫是一種有毒的氣體,它能引起人的哮喘病、肺水腫,當濃度高時人會窒息而死。一些工廠排出的廢煙中常含有它,它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物質,在美國、英國、日本發生的幾次嚴重的大氣污染事件無不與二氧化硫有關。准確報告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的濃度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地衣對少量的二氧化硫十分敏感,通過人工培養地衣的生長情況,就能很方便地判斷空氣污染的情況。利用海洋中的發光細菌也能探測大氣中的毒氣存在。判斷水的污染程度對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是非常必要的。有一種兩端都長有鞭毛的糹於回螺菌,它在污水中便失去了運動性,培養它們來檢驗污水是很靈敏的。噬細菌、蛭弧菌、乳節水霉都能作為污水的示菌。有種短柄毒霉對有毒的砷化合物高度敏感,物料中含百分之幾的三氧化二砷它也能夠測出來。
石油是重要的燃料,在國民經濟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石油都埋在地下很深的地方,為了開采它,人們還得先進行勘探,看它藏在哪塊地的下邊。勘探時需要打井鑽眼,把地下的土樣拿來化驗。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隨著人們對微生物的了解,利用很簡單的培養微生物的方法也能找出石油的藏身之地。原來油田雖然在地下,但油層中有許多烴類物質由於擴散作用能滲透到地殼表面,這就露出了油田的蛛絲馬跡。這些烴類是一些微生物的好食品,烴類越多它們繁殖越快。這時只要從地面找出這些微生物,經過人工培養並測定它們的數量就可以得知這塊地下有無油田。1957年國際上用微生物法勘探了16個地區,就有10個地區有油田礦藏。
⑶ 微生態失衡有什麼危害
腸道微生態系統在人體微生態系統中是最主要的,在微生態學發展的早期,學者們所說微生態失調就是指腸道菌群紊亂。實際上,人體微生態平衡不單單局限在腸道,在人的皮膚、口腔、呼吸道、陰道也都有微生態環境,微生態失調影響整個機體健康。
人體微生態失調就是:「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間和正常微生物群與宿主之間的微生態平衡,在外環境影響下,由生理性組合轉變為病理性組合狀態。」簡單說,人體微生態失調就是體內菌與菌的失調,或是菌與機體的失調,或是菌和機體的統一體與外環境失調,使人體從正常情況轉為病態。
引起微生態失調的誘發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射線照射:人或動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質與放射線照射後,吞噬細胞的功能與數量均下降,淋巴細胞功能減弱,血清的非特異殺菌作用減退或消失,免疫應答能力明顯遭到破壞,此時易發生微生態失調。微生物對照射的抵抗力明顯大於其宿主,人或動物只要有數個Gy(戈瑞)就可產生病理作用,而細菌則需幾百個Gy才能損傷結構,而且微生物在照射後對抗生素耐葯性提高,毒性亦增強。②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調。Ⅰ度失調是可逆的;Ⅱ度失調是慢性失調,臨床表現為慢性炎症,如慢性腎盂腎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等;Ⅲ度失調是急性失調和菌群交替症,臨床表現為急性炎症,如白假絲酵母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感染。在抗生素的選擇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對抗生素的耐葯性。在腸道正常菌群中,耐葯性傳遞是相當頻繁的。如耐葯性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正常菌群常導致醫院內感染。③外科手術:包括手術、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響宿主生理解剖結構的方法與措施,都有利於正常菌群的易位轉移,因此,在微生態失調的誘發因素中,外科治療措施佔有重要位置。④其他因素:包括醫源性因素、使用免疫抑制劑、細胞毒性物質和激素等因素,都能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例如腸道正常菌群中的脆弱類桿菌和消化球菌等厭氧菌常可成為機會致病菌而引起內源性感染。
⑷ 何謂微生態失調產生的原因有哪幾種什麼是抗原轉變
微生態失調是指在外界環境影響下,正常微生物群與宿主之間,各種群落成員之間的平衡,由生理性組合轉變為病理性組合的狀態。
一、從醫學微生態學的理論和實際出發,微生態失調可分為以下4類:
1、菌群失調:菌群失調是指在原生態環境內正常微生物群發生種類、總菌數和各種群落成員的活菌數的異常變化。按其輕重程度分為:①Ⅰ度失調,只能從細菌的數量檢查上發現變化,在臨床上往往沒有表現或只有輕微反應,不加治療,即可自然恢復;②Ⅱ度失調,是不可逆的,在臨床上多有慢性病的表現,例如慢性腸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口腔炎或咽炎等;③Ⅲ度失調,表現為原來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數原來佔劣勢的菌種演變為優勢菌,進而引起疾病。例如葡萄球菌及艱難梭菌引起的偽膜性腸炎等,其他如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白假絲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腸埃希菌等,都可引起Ⅲ度失調。Ⅲ度失調引起的疾病亦稱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2、定位轉移:正常菌群由原定位的生態環境向周圍轉移,例如下消化道菌向上消化道的轉移。小腸污染綜合征就是明顯的下消化道菌向上轉移的一個例證。上呼吸道菌轉移到下呼吸道,下泌尿道菌轉移到腎盂,陰道菌轉移到子宮、輸卵管等,也是常見的定位轉移。許多正常菌群還可從表層向深層轉移,侵犯黏膜上皮細胞、淋巴組織和網狀內皮系統。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變的異位寄生,也可引起疾病。
3、血行感染:血行感染可作為易位菌傳播的一種途徑,而血行感染本身又是一種易位感染。完全健康的人群中,有4%~10%的人有一過性菌血症。正常菌群的定位轉移中,血行途徑具有重要意義,正常菌群進入血行雖然常見,但在正常情況下並不形成感染,只有在身體衰弱免疫功能下降時才發生感染。
4、易位病灶:正常微生物群在遠隔的臟器或組織形成病灶。這樣的病例多與膿毒敗血症連續發生或同時發生有關。
二、引起微生態失調的誘發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射線照射:人或動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質與放射線照射後,吞噬細胞的功能與數量均下降,淋巴細胞功能減弱,血清的非特異殺菌作用減退或消失,免疫應答能力明顯遭到破壞,此時易發生微生態失調。微生物對照射的抵抗力明顯大於其宿主,人或動物只要有數個Gy(戈瑞)就可產生病理作用,而細菌則需幾百個Gy才能損傷結構,而且微生物在照射後對抗生素耐葯性提高,毒性亦增強。
2、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調。Ⅰ度失調是可逆的;Ⅱ度失調是慢性失調,臨床表現為慢性炎症,如慢性腎盂腎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等;Ⅲ度失調是急性失調和菌群交替症,臨床表現為急性炎症,如白假絲酵母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感染。在抗生素的選擇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對抗生素的耐葯性。在腸道正常菌群中,耐葯性傳遞是相當頻繁的。如耐葯性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正常菌群常導致醫院內感染。
3 、外科手術:包括手術、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響宿主生理解剖結構的方法與措施,都有利於正常菌群的易位轉移,因此,在微生態失調的誘發因素中,外科治療措施佔有重要位置。
4、其他因素:包括醫源性因素、使用免疫抑制劑、細胞毒性物質和激素等因素,都能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例如腸道正常菌群中的脆弱類桿菌和消化球菌等厭氧菌常可成為機會致病菌而引起內源性感染。
⑸ 什麼是功能性添加劑,功能性飼料添加劑的分類
功能性添加劑指通過飼料添加, 進入動物體內發揮一定生物學功能的添加劑。按物質屬性可分為營養性添加劑和非營養性添加劑。在化學本質上屬於已知的營養物質, 但這種營養物質已經超出傳統營養的概念,屬於營養性添加劑。功能性添加劑按物質功能可分為生長調節劑、免疫調節劑、採食調節劑、代謝調節劑、畜產品品質調節劑和微生態調節劑。
功能性飼料添加劑的分類:
1、 生長調節劑:生長調節劑主要作用是調控、改善、促進生長, 或者是在某些條件下, 可穩定體重、保持體況的一類添加劑,大部分情況下的作用就是提高生長。
2、 免疫調節劑:當前研究應用較多的免疫調節劑有以下幾種。
糖類: 包括來自植物的多糖以及低聚糖;
蛋白類:包括抗體(Ig 卵黃抗體)、氨基酸、小肽;
脂類:PUFA(不飽和脂肪酸);
核酸:核苷酸;
微量養分:礦物元素、維生素;
植物提取物:酮、苷;
其他:抗氧化劑、防霉解毒劑。
3、 採食調節劑:採食調節劑調控的方向是提高採食量和控制採食量,其調控機理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化學、物理調節來達到調節的作用。
4、 微生態調節劑:微生態主要指腸道的內環境, 其影響因素有很多,包括消化道形態結構,消化液的組成,食糜的理化性質,pH 值,溫度,微生物的菌群,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等,這些要素統稱為微生態環境。凡是能調節微生態環境的物質稱為微生態調節劑。
5、 畜產品品質調節劑:影響畜產品品質的因素包括營養、遺傳、疾病控制、飼養管理以及加工技術等。
⑹ 微生物生態功能分類
土壤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環境生物學,水微生物,宇宙微生物等,一般上是根據微生物的進化水平和各種性狀上的明顯差別,可把它分為原核生物(包括真細菌和古生菌)、真核微生物、和非細胞微生物三大類群。
⑺ 陰道微生態功能檢測 線索細胞 找到 陰性
你好,陰性的結果應該是沒問題的。應該是不需要葯物治療的。勤洗澡、勤換內衣,但不宜盆浴、游泳,沐浴時注意不要著涼。要特別注意陰部清潔,可每晚用潔凈溫水清洗外陰部,以防止病菌感染。
⑻ 哪些種類屬於微生態制劑
微生態制劑又稱益生菌、益生素、利生菌、活菌制劑,是指在微生態理論指導下採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經培養、復壯、發酵、包埋、乾燥等特殊工藝製成的對動物有益的生物制劑或活菌制劑,有的還含有它們的代謝產物或(和)添加有益菌的生長促進因子,具有維持宿主的微生態平衡,調整其微生態失調和提高健康水平的功能。對建立良好的水域微生態環境(包括養殖對象體外和體內的微生態環境),進行健康養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依據不同標准,微生態制劑可以分為:
(1) 按使用目的劃分,有生長促進劑、免疫促進劑和水質改良劑等。
(2) 按菌種不同劃分,有芽孢桿菌制劑、乳酸菌制劑、酵母菌制劑、光合細菌制劑、硝化細菌制劑等。
(3) 按菌種組成劃分,有單一制劑和復合制劑。復合型制劑能適應各種條件和多種宿主,效果最好,是目前的發展趨勢。
(4) 按物質組成劃分,有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
益生菌(probiotics):指一類通常分離自動物體內的正常菌群而製成的生物活性制劑,它可以通過動物消化道發揮其生物的競爭性排斥作用,幫助建立有利於宿主的腸道微生物區系,從而預防疾病,促進生長,提高免疫力。
益生元(prebiotics):指低聚糖類物質等一些不被宿主消化吸收卻能有選擇性地促進動物體內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的代謝和增殖,從而改善動物健康的有機物質。
合生元(synbiotics):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結合的生物制劑,可以同時發揮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作用。
(5) 按劑型不同劃分,有液體劑型、固體劑型、半固體劑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