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態足跡
『壹』 「生態足跡」高好還是低好
「生態足跡」,越小越好。
「生態足跡」越小,對大自然的破壞越小。
「生態足跡版」也稱「生態佔用」,權是一種衡量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的需求的分析方法。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
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現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舉例說明:
原始人住山洞,打獵,摘果子,生活極端簡陋,對大自然的索取極少,
相應原始人的生態足跡很小,對大自然的破壞也極小;
現代人,住別墅,開汽車,享受奢華生活,對大自然的索取極大,
相應現代人的生態足跡很大,對大自然的破壞也大。
『貳』 請問「環境足跡」是什麼
其實就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William E.Rees)提出。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現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該指標的提出為核算某地區、國家和全球自然資本利用狀況提供了簡明框架,通過測量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利用狀況,可以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較人類對自然的消費量與自然資本的承載量。生態足跡的意義在於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麼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進而支持人類未來的生存。
『叄』 怎樣減少生態足跡
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內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維護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承載能力的最終制約是生態系統生產力。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大,區域生態系統生產力空間分化明顯,形成了我國相應的社會經濟基本格局。西部地區環境容量低,生態系統生產力低下,難以承載大規模城鎮化、工業化。
同等面積的生態系統生產力,東部地區可能超過西部地區數倍甚至更多。順應自然,需要評估的不是地區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而是基於生態系統生產力的資源環境承載力。
(3)個人生態足跡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現階段,美好生活的標准正在由「生活殷實」向「生態富裕」轉變。
我們要走出生態困境、跳出資源陷阱,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根本、最有效的路徑是綠色發展。因為綠色發展是一種包容性、生態型的發展,將會使每個人、每代人從中受益。從這個意義上講,綠色發展既關乎當下,更關乎未來。
『肆』 個人生態足跡怎麼計算
http://www.wwfchina.org/action/games/flashes/footprint/
這個網站可以計算 試一回下吧答
『伍』 生態足跡分析法可以應用在哪些研究方面
生態足跡分析法是一種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方法。主要用於旅遊、規劃等設計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定量研究。 生態足跡(EF)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來的比較成功的可持續發展指標之一。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liamRees等在1992年提出並在1996年由Wackemagel完善的一種衡量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務功能的方法。其定義是:任何已知人口(某個人、一個城市或國家)的生態足跡是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面積。
生態足跡方法自1992年提出以來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並在短時期內就在不同的地域空間尺度和不同社會領域進行了運用和實踐。目前,已有近20個國家利用生態足跡計算各類承載力問題,WWF和RP世界兩大非政府機構自2000年起每兩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國的生態足跡資料。在國外,生態足跡評價方法得到了廣泛積極的開展,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主要從全球、國家、區域和城市3個空間尺度開展。
該方法通過估算維持人類的自然資源消費量和同化人類產生的廢棄物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空間面積大小,並與給定人口區域的生物承載力(BC)進行比較,來衡量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生態足跡以面積作為其計量單位,易於為廣大民眾和決策者接受,計算簡單,重現性好,其結果也易於交流,能夠喚起廣大民眾和決策者的環境意識,備受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決策者的關注。現在,生態足跡分析方法已經成為計算國家及地區之間物質和服務貿易的重要工具。十幾年來,一些組織和學者已經對不同尺度的生態足跡進行了研究,有國家水平上的、國家水平、地區和城市水平、組織及個人水平的。研究表明,目前存在著全球性的生態赤字,人類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自然資源將逐漸枯竭。
『陸』 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也稱「生態佔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 吸納,並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 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現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
該指標的提出為核算某地區、國家和全球自然資本利用狀況提供了簡明框架,通過測量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利用狀況,可以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較人類對自然的消費量與自然資本的承載量。生態足跡的意義在於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麼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進而支持人類未來的生存。
生態足跡將每個人消耗的資源摺合成為全球統一的、具有生產力的地域面積,通過計算區域生態足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差值——生態赤字或生態盈餘,准確地反映了不同區域對於全球生態環境現狀的貢獻。生態足跡既能夠反映出個人或地區的資源消耗強度,又能夠反映出區域的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消耗總量,也揭示了人類生存持續生存的生態閾值。它通過相同的單位比較人類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給,使可持續發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區域可比性,評估的結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個時空尺度上,人類對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壓及其量級,因為生態足跡取決於人口規模、物質生活水平、技術條件和生態生產力。
『柒』 生態足跡是指要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夠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棄物的、具有生
該圖中人口數的來單位為源「萬人」,故ab中不可能為凈增人口總數,故可排除CD兩項;而02年左右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量人口的遷入,杭州的人口總數是不停的增加的,且由於科技的不斷提高,萬元GDP生態足跡逐漸下降的趨勢,故a為W值,b為人口總數.
故選:B.
『捌』 生態足跡的簡介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也稱「生態佔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 吸納,並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 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現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
該指標的提出為核算某地區、國家和全球自然資本利用狀況提供了簡明框架,通過測量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利用狀況,可以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較人類對自然的消費量與自然資本的承載量。生態足跡的意義在於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麼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進而支持人類未來的生存。
生態足跡將每個人消耗的資源摺合成為全球統一的、具有生產力的地域面積,通過計算區域生態足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差值——生態赤字或生態盈餘,准確地反映了不同區域對於全球生態環境現狀的貢獻。生態足跡既能夠反映出個人或地區的資源消耗強度,又能夠反映出區域的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消耗總量,也揭示了人類生存持續生存的生態閾值。它通過相同的單位比較人類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給,使可持續發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區域可比性,評估的結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個時空尺度上,人類對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壓及其量級,因為生態足跡取決於人口規模、物質生活水平、技術條件和生態生產力。
『玖』 什麼叫「生態足跡」,「碳足跡」
「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是一種衡量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的需版求的權分析方法。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
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當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生態足跡」越大,表明對大自然的影響和破壞越大。
比如:
原始人住山洞,打獵,摘果子,生活極端簡陋,對大自然的索取極少,生態足跡很小;
現代人,住別墅,開汽車,享受奢華生活,對大自然的索取極大,生態足跡很大。
「碳足跡」,
與能源消耗量有關。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一定時間內(比如一年)消耗了多少能源(包括石油、煤炭、電力,,,),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也包括甲烷,氧化亞氮,,,)
二氧化碳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元兇。
能源消耗量大,碳足跡就大。對全球變暖的貢獻也大。
『拾』 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抄是指能夠持續襲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其含義就是要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夠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生態足跡估計要承載一定生活質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類使用的可再生資源或者能夠消納廢物的生態系統,又稱之為「適當的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