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德育的生態功能

德育的生態功能

發布時間: 2021-01-24 10:02:11

1. 生態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課程有哪些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德育課程化建設德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靈魂,但受傳統教育發展方式的束縛,學校德育功利色彩濃厚,生硬的規范、空洞的說教使德育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投入多產出少,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撓癢,蒼白無力,沒有實效。剛剛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了一項重要的戰略主題,並特別強調,要「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九十四中學以科學發展觀和新課改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德育工作,在已經形成的德育經驗和特色的基礎上,立足學校實際和發展需要,尋求學校德育工作創新的生長點和突破口,為適應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形勢,確立了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發揮課程建設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構建一系列德育課程結構,探索知與行的統一,完善德育課程構建與實施的思路,在轉變教育發展方式背景下進行了一次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全新嘗試。
一、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為了實現德育的教育目標
學校在校長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緊緊圍繞德育目標,本著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的原則,培養九十四中學全面發展,善於溝通,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學生。針對學校德育教育內容涉及領域廣泛,開展形式靈活多樣,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實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實際,九十四中學首先對德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主要通過德育課程的設置來落實德育教育的基本內容與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動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納入廣義的德育課程中來,形成課程體系,確**育工作在時間與空間上予以更大保證,能持久、有效地開展。
二、德育課程體系構建的三方面探索
學校在對德育工作課程化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認知層面,行為層面,結合滲透教育,活動課程,使學生上升到自覺地知行統一的層面。
(一)滋養文化環境。創設學校有內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種「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獨特方式,成為內化學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強調更多的是實施不自覺、無意識、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實際上,它滲透在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是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動態與靜態的統一體。
1.校園文化孕育。多年來,九十四中系統梳理優化校園文化,著重構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訓文化、班訓文化、學風文化等;二是環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樓道文化、餐廳文化、廁所文化等;這些是對學校辦學積淀的深層次挖掘。學校通過教師、學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進思想道德、優秀傳統文化和校本教育資源,體現人文關懷,努力培育特色鮮明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在「無言、無求、無形」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自覺地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實現文化育人。
2.文化建設課程。學科課程以外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開展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創造性、趣味性為主要特徵的活動課程,主要內容有:一是班級特色活動,包括值周班、班徽設計、班級博客等;二是學校節慶活動,包括藝術節、文化節、體育節等;
(二)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有意識的、直接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自覺受到影響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標明確、條件可靠、效率顯著等特點和優勢。這類德育課程主要從知識、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包括兩大類,一是國家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課,二是滲透性德育課程。
1.思想政治課。在新課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課注重德育教育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從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入手,把抽象的宏觀德育目標具體化,積極創設學生參與的教育教學情境,引入話題,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觀點和看法,經過學生的自我體驗,正確的價值取向內化為一種內在品質,教師的適時點撥就會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實效。
2.滲透性德育課程。新課程每個學科的三維教學目標中除了要准確把握本學科教學中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標,還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德育的目標和內容,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學科的課程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不同學科各有側重,因此,學校要求任課教師在承擔知識傳承的同時必須承擔起德育任務,要深入挖掘學科內在的德育因素,每節課都要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並積極創設適合學生的德育教育情境,將德育目標落到實處: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應特別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科學學習領域的課程,要重視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藝體類課程中,應注意加強審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練和完善人格的培養。(三)豐富活動課程。
1、常規德育活動課程。常規性德育活動的開展形式相對固定,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逐步落實學校德育內容的最佳途徑。每月第一周的周一「愛心捐款日」、每周一次的「國旗下講話」、每周一次的班校會、每學年兩次的安全法制報告會、每學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學時的新生軍訓等活動都是每個學生必須參與的學校常規性活動。長期以來,學校已經建立了比較規范的活動機制,並將這些活動直接納入課程管理,以課程的規范來實施這些常規性德育活動。
2、社團課程。目前,學校的社團由團委總負責,對社團的建立、注冊、活動開展和評價相應實施三級管理,每個社團的指導教師由學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學校要求非畢業班學生每人至少參加一個社團的活動,兩年內按時參加社團活動並在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學生每次記入相應學分。社員的評價由指導教師和社長共同完成。
3、畢業年級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統化,從進入畢業年的暑假開始,針對畢業年級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按時按需程序化的開展,高三年級的成人宣誓、畢業時的「祝福高三」達到了良好的激勵,推動師生目標實現的結果。
4、綜合實踐課程。除國家課程中明確規定的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和社區服務外,學校目前正開展「實景課堂」活動,通過學科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基層去,在一個不是刻意創設的環境中,學生通過學科知識的學習,了解學科知識、體驗學科知識,給學生搭建知行統一的平台場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及綜合實踐能力,通過感觸、滲透、體驗等,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增長實踐才幹。
三、德育體系構建不能缺少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德育課程評價體系及機制。
上述課程化,流程化的德育課程體系的建立完善,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進而學會學到管理活動的能力,從一個側面也體現了學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教育目標。隨著課程化建設的深入,九十四中學深刻認識到德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運用活動這一載體,在生活中讓學生體驗德育,進而形成一套合理的評價機制,教會學生具有人際溝通的能力,具有欣賞合作夥伴的心態,具有健康的人格。
總之,學校德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繫到學校師生共同發展的全局,在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後,九十四中將致力於學校德育課程體系的整體規劃,科學合理地推進學校德育課程化進程,並重點探索構建科學有效的學校德育課程評價機制,使學校的德育課程更有實效性。

2. 生態德育的班會ppt,什麼是生態德育啊

生態德育應該是關於生態方面人們的思想品德吧!譬如對於保護環境等等的話題

3. 生態道德教育的理念

生態道德教育還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意版識,是現代社權會衡量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教育過程中它是圍繞生態平衡、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這三個要素展開的。生態道德教育顯著的時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說教與客觀的當前的自然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圍繞自然生態發展的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辯證統一起來,用一種中和、平衡的價值觀看待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環境保護和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關系。
在生態道德教育過程中通過道德生態理念的教育,以培養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對自然的道德感和責任感。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是指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和互惠共生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啟發引導人們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習慣。其實質就是要求廣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覺維系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生態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生態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學生基本道德素質的重要方內面。加強學生的生態容道德教育,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生態危機的嚴重性。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加強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就成了構建生態文明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效途徑。如果學生在校時沒有接受系統的生態道德教育,沒有具備生態文明素質,走向社會可能會仍然沿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思路。

5. 關於生態德育的案例.

所謂「生態德育」是一種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引導受教育者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及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生態道德包括人對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生物生息繁衍的態度等內容。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生態德育」,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探索。 如:一節小學一年級的英語課,教學內容是Oxford English Unit 7 Let』s talk.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英語祝好朋友生日快樂,並適當滲透德育教育。一上課教師用節奏感很強的英語歌曲《Ten little rabbits》把孩子們帶入英語學習的氛圍中,使孩子們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英語學習當中,接下來教師以Free Talk為切入點,復習相關內容: How old are you? … 然後設計情境,今天是小貓Kitty的生日,我們一起給Kitty過生日好嗎?Step1T: Let』s sing a song for Kitty, OK? Ss: OK! ( sing birthday song together.)T: If today is your birthday, what do you want?Ss: Present. (ball, doll…)T: Do you think Kitty like the ball?Ss: No.T: What does Kitty like?Ss: She likes fish.T: You are so clever. You got a star. (教室的牆上有英語之星評價表,老師會及時給表現好的同學在相應的評價欄里畫一枚星星。)T: Now let』s prepare some fish for Kitty, OK? (學生興趣很濃)Ss: OK!T:(Show CAI. There is a river) Let』s fishing. (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釣魚,但是釣上來的都是鞋子,垃圾等)T:(老師表情很難過的問學生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要求學生可以用漢語回答)Ss:(學生會大概答出環境污染,這時老師向學生介紹為什麼會導致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有什麼危害)T: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怎樣才能讓Kitty有魚吃?Ss:(學生會想出一些環保的措施)T:讓我們看一看,經過我們環保之後,十年之後,Kitty 再次過生日時怎麼樣。(Show CAI 一條清澈的小河,河裡小魚在游來游去。)T:(接下去的環節是小朋友們一起給Kitty過生日)T:我們小朋友有沒有今天過生日的?(如有,帶領同學們一起給小朋友過生日)T:誰知道你們爸爸媽媽的生日?(教育學生孝敬父母)簡析:這節課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的不僅僅是英語語言,更可貴的是讓學生從小就切身體會到環境與人的關系,並且受到了孝敬父母的教育。「生態德育」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需要為本。而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最基本的動力。小學低段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大多取決於興趣。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教師就著手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一年級,每個同學在班級里都有許多小朋友,每天在一起玩耍,學習,彼此都很熟悉,但用英語來給小貓,給好朋友過生日還是第一次,他們非常喜歡做,積極性極高,樂於思考,主動參與。學生在快樂中進行練習,並能很好地學以致用。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句型演練,創設真實語境進行教學是當今課堂教學激發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學設計還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首先讓同學說說看。請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提示說話,引導學生來開口說,任務明確,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馬上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等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在對句型已經很熟練的前提下,教師巧妙進行德育滲透,然後教師巧妙抽身,讓同學們一起給小貓過生日,再給同學過生日,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改變從前教師滿堂灌的單一呆板的教學模式,教師沒有一直「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在作適當引導後適時地將權利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既鍛煉的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了勤於思考的好習慣。教師及時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 由此筆者想到,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創設真實或接近真實的語言環境,放開手腳,讓學生主動體驗參與,建立自信,並適時進行「生態德育」滲透,最終達到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6.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課題"生態體驗式德育的案例與問題研究"具體指哪些方面

「十一五」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任務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全過程。

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堅持以素質教育為主題,著力完成好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三大任務,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真正把素質教育作為我國教育工作的主題,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貫穿於各級各類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堅持德育為先,從根本上改變重智育,輕德、體、美育的傾向,全面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教材、引入課堂、引入學生頭腦。進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切實提高學校和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共同推進素質教育的強大合力和良好環境。

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抓住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大好時機,進一步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把這一關系我國教育長遠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緊抓好,全面提升我國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堅決完成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任務,繼續積極發展民族地區教育。東、中部地區要不斷提高義務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質量,大力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努力辦好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一所學校。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進一步確立起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觀念,實現職業教育辦學思想、辦學模式、發展思路的根本轉變。職業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實行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繼續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

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切實把提高質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人才觀和質量觀,大力改變一些課程教材陳舊、理論脫離實際的狀況,加快建立新的課程教材體系、考試評價制度,形成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深入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深化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著力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充分發揮高校的優勢,加快提升高校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增強高校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能力。深化高校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進一步繁榮和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著力推進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高水平大學的建設。

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師隊伍,堅定不移建設好人民教師隊伍,著力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以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優化、調整農村教師隊伍結構,提高農村教師質量。統籌城鄉教師資源,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切實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培訓。堅持把師德建設放在首位。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待遇和地位。

認真解決「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進一步做好資助家庭貧困學生工作。大力推進「兩免一補」政策;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家庭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堅持「綠色通道」制度;積極推進建立職業教育家庭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教。下更大的決心,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行為。堅決杜絕農村學校中的亂收費行為;信息公開,接受監督,進一步規范非義務學校收費行為;堅決地逐步地解決好「擇校」問題。實施更加積極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努力開辟新的空間和渠道,鼓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去。努力為廣大中小學生創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7. 什麼叫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教育

從對環境一詞的意義開始了解,發現它是人存在的「所在」,有著歷史及社會兩個面相,我們是承繼著歷史的與未來的進程,也面對著社會與周遭的環境.那麼,如柯立寇主張的科學環境倫理與傳統的環境倫理的結合就有重新思考的必要.科學性直線式的時間觀念,不重視傳統等的特性如何結合傳統的,感覺的,價值為導向的行為規范,這些都是要處理的問題.至於如何將這種環境倫理規范放置在正式的學校或組織不甚嚴密的教育體系中,教導學生接收此倫理規范,改變其環境行為及對自然的態度,這更是環境倫理教育學者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筆者批評了上述全球化環境倫理理論上建構之不恰當,也明顯的彰顯出此一倫理理論無法提出教育方面的思索方向.那麼,我們需要的有關環境倫理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
按照前面所提的三個預設,首先,在教育理論中,我們預設了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人在環境之中是自然的一部份,也是歷史傳承的一環節,環境概念明確的彰顯出人存在具有橫面與豎軸的面相,不論我們設定的教育活動的目標是什麼,如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特定教育目標,或程序原則,但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應該有著相似的終極目的,如成就人的社會化或成就完全人(the whole person).此一終極目的指設著人在歷史及社會縱面及橫面的成就,那麼,我們相信奧爾的命題:「所有的教育就是環境教育」就可以了解了.
其次,任何道德教育,不管理論上多麼強調客觀性,思考性,沒有任何強迫性,但在行為規范上始終離不開「應然」的命題.倫理規范,道德命令等都是以「應然」命題形式存在,如西方宗教傳統的十誡,或中國的倫理傳統禮教等,都是以「應然」命題表達.許多環境倫理主張的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環境,自然整體的尊嚴,愛護自然,與保留自然的美學價值等等命題,都是一些規范性命題,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也不例外.
第三個預設是生態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教育應是一項以文化之存續及未來為導向的活動.在教育過程中,作為教導者的教師們應常常以其傳達的資訊是否能為未來七代以後的子孫們保留住生態文化為責任.在生態道德教育方面,思考如何將環境倫理規范傳達給學生,並建立學生對待環境或自然應採取的態度及立場.
在此三個預設之下,我們不是要提出哪些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教條應該放在環境倫理或生態道德教育的課程內容之中,我們要提出的是我們在設計環境教育課程及內容的安排上,應依循的原則.我們如何建構對自然的態度,環境倫理的理念是在怎樣的狀況下傳達給學生才是生態教育的正當方法.因為,生態教育學者對西方啟蒙運動以來,以理性主導的科學研究及教學方法有著保留,重新思索教學方法,生態教育活動注重的是透過語言隱喻形式表達或接受的潛態知識,這些教導的方式與內容中,隱含著我們對環境的感受,態度與對自然及土地的圓融關系,如此才可能建立我們生態道德觀念.這也是道德教育比較注重「身教」或「潛移默化」的教法導向.
生態道德教育依循的原則有哪些 參考包華士(C. A. Bowers, 1995)的主張,筆者提出下面三個原則:首先,認識清楚語言在教育活動中的功能,與透過語言傳達的訊息.以傳達觀念及改變態度等具體功能為主的教育活動,語言應用是必要的,而語言所產生的影響更非其他任何溝通管道所能超越的.在師生之間的交通上,語言是最具效力的.藉著語言或文字(文字是屬次要的工具)傳遞著顯態知識,解釋與說明各種現象.不論是傳統的教育活動,以經師為主導的知識傳授,或是後現代的教育活動中,學生被鼓勵應用個人的智慧及選擇建構知識,達到一致的結論作為某種知識的典範.這些正式的師生關系背後,學生學習到的可能不只是顯態知識,也可以說學生由教師那兒獲得的不只是明確的,以文字表達的知識,而且還有一些學生在不自覺之中吸收到的一些潛態知識.這些知識包括經由教師在語言中不自覺傳達出去的,個人的一些理念.這些理念是一些我們不會仔細或認為不必要再分析的理念,也就是一些理所當然的概念.如常聽到的「任何事件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科學的客觀解釋.」明顯的,客觀合理的解釋排除了個人直覺或超自然的說明,說話者不自覺的就將現代性中訴諸理性解釋的概念傳達給別人.又如一些技術性或科技相關的教師在教導過程中不提有關某項科技的背景及其可能產生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而只要求學生熟悉或熟練之.雖然其傳達的思想並未藉由語言說出來,但卻因為沒有說出來,反而表達了一些自認的理所當然觀點,藉著不說或沈默正表達了教師本身對此科技的評價,也就是默認其正面的價值.潛態知識還包括了應用語言隱喻所產生的影響,隱喻的使用影響到學生對資訊的吸收及消化.藉助隱喻傳達概念是教師常用的方法,也是我們溝通的依據.隱喻是語言的一項特徵,與教育活動的關系尤其密切.我們常在以客觀或筆紙方式測試學生學習效果之後,會詢問學生「學到了什麼 」這種問題的答案就可能包括上述的潛態知識,學生也許當下無法回答,但在仔細反省之後,會想到一些答案的,這些答案可能不是明文知識,而是一些不自覺吸收到的理念,如實驗態度,教師之說話與行為,甚至一些待人處事的方式等.因此,師生關系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應該是相互影響的交互關系,而師生關系圈就是一個生態情境.
認清語言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與功能,語言不但能傳達資訊,也因為其在人類歷史與社會中溝通與再現的特性,如思想的表述,隱喻的使用等等.因此語言本身帶有價值.在明顯的狀況下,語言傳遞著顯態知識,但更深入了解之後,語言或沈默都在傳達著說話者的意圖與價值觀.在師生的關系中,課程內容的傳遞,顯態知識的獲得及其成果都是可以清楚的表示,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獲得的潛態知識,這種知識可能更容易改變個人的思索,行動,甚至認知方式.這一類的教導可能不是來自明文的規則或教案程序,而是在師生關系一旦建立之後,老師的言行可能就是學生學習或模仿的對象.不論學生是否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模仿教師之某些言行,教師都有明顯的影響力.若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教育的成效就不只按照可觀察或測試的結果來決定,可能包括「視其言」與「觀其行」了.如此,為達到教育目的,則需要考慮各層面的教育成果.
道德教育的成果需要哪些方面的思考呢 道德教育的目的若是在改變學生態度及行為,那麼,道德知識的傳遞有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行為規范的建立及出自其自律的道德行為.生態道德教育包含了生態知識的傳遞及生態倫理的建立.在生態知識方面,生態道德教育的教師在認識目前人類環境所面對的各種危機及對自然的認識之外,更需要具備對產生環境危機因素的認識與警覺.若在未警覺的情況下,將造成生態危機的觀念藉著潛態知識傳達給下一代,則我們希望為未來子孫保留住的生態永續文化之目標將無法達成.從許多文獻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由海德格提出對現代科技造成人文方面的負面影響的文章開始 (Heidegger, 1977) ,環境保護或環境倫理學者找到了清楚的理論依據,對現代科技貴族社會,資訊時代的來臨加以批判,認為無限制的科技發展是環境惡化與人文精神的喪失的原因之一,同時更溯源到現代哲學之產生,心物二元論的提出,肯定人類心靈優位的思想,與個人主義造成人類智慧的啟蒙運動,理性科學知識與人類控制自然的想法佔據知識合法性,如此,正當人類在驕傲於對自然研究,開發新智慧的能力時,這些現代性的思想方法卻漸漸的破壞了自然界的原貌及人類永續生存的可能性.為了達到生態教育的目的,教師們必須警覺到自己在獲取的知識過程中,有多少是受到現代性的影響,有多少會間接造成我們環境的問題,在強調及沈默上傳達一些現代性思想,甚至在應用隱喻來澄清概念時,將個人理所當然的信念一起傳達給受教者等等.例如,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的隱喻,雖然,我們是要肯定時間的重要,但我們是用金錢或有價物質來衡量.此是經過西方文明洗禮過後之現代說法,似乎不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句子來得有人文氣息. 生態道德教育就有必要要求教師們認清現代性,警覺到個人在環境及生態社區中的位置.社會的基本單位不是個人,而是環境與有機體的復合體 (organism plus environment)(Bateson, 1972, p. 483) .由有機體及環境互動關系造成兩者相互依賴的生存,生物進化的單位應是整體關系.
在對現代性的認識中,現代化科技發展在教育活動中產生的後果之一,就是電腦教學,教育科技或電腦發展的結果,在表面成果上是網路發達,資訊傳播迅速,與人聯絡及溝通的無遠弗屆,可以說是人類的進步,但同時出現的是一個相當負面的結果.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溝通可以透過電腦傳送資訊,學生可以在師生不見面的情形下,獲取知識及規范律令,有人認為如此可能更容易使學生自在的表達個人的觀點與意見,也不會受到他人或教師的影響,但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喪失了人與人,面對面接觸及溝通與感情的發展機會,同時更強化了現代性注重的個人主義.在教學活動上,在藉由電腦傳達資訊的同時,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而在倫理行為上,也不必考慮人際關系的道德行為或倫理行為的選擇了.同樣的,如上述在全球化科技發展的結果,無關心態度的出現,及虛擬世界的建構,人在不與其他人與物接觸的情況下,無法產生關系,不必為他人或後代子孫設想,更無須考慮我們與我們之「所在」的環境之永續問題了,是否須為個人行為負責,是一大疑問了.倫理,甚至環境倫理理念的傳達或教導都可能形同虛設.但是在想到永續生態文化的可能中,我們有必要承認傳統的一些具備永續生態理念的思想,傳遞這些思想就要靠生態道德教育.我們的第二個原則便是:生態道德教育中,認清個人教導中隱含的現代性思索方式,及其造成之理所當然的一些觀念,這些正是在我們行為中造成生態惡化的基本理念.同時,確定道德教育應是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溝通與教導的活動,如此才產生「活」的師生關系.
教師們若能認清生態道德教育的上述兩項原則,就能深入思考個人的教導內容與方法,實施於自己的教學情境中,也能思考及應用我們的第三個原則.第三個原則是涉及到課程內容與教法,若我們肯定道德知識的傳遞是靠著人與人,面對面的關系,那麼,生態道德教育的實施除了「身教」或「潛移默化」的方式之外,在內容的教導,也應該涵蓋著與生態相關的概念與知識.這些知識不應以在現代化影響形成的知識為主,如以個人為社會基本單位為出發點的認識,科技知識,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索方式,以抽象語言傳達的全球性及普遍性知識,藉助機械式隱喻了解的生命與世界,及成就專業人員以適應中立性的普遍知識環境等.生態永續文化的理念並不是靠純粹理性,科學思考,或實驗證明取得的,它們來自於不同知識層面,具備人文精神面,由人際關系及人與自然的整體圓融關系體驗出來,形成人在自然,關心自然,及愛護自然等發自內在的感情認識,是以全面性,歷史性,及圓融性承繼著傳統對生態永續未來的遠見眼光了解的世界與生命觀點出發,不同於以經濟利益或眼前生活滿意為導向的知識體系.
生態知識體系使用的表達方式,一部份是一種創作神話敘述方式 (mytho-poetic narrative) 傳達的故事,寓言,及神話,許多生態理念或對自然之應然態度都含蘊在內,從描述人與自然之緊密關系,對宇宙萬象的敘述是以人的經驗為原點,解釋宇宙是一個動態的,全體人類與事物的相互關連的圓融整體.宇宙並非是與我無關的研究對象,那麼,甚至在宇宙及世界之科學認識理念下,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就不是無關心的態度,而是有著與人密切相連的人文知識體系之一部分.人是依存於此人文,神話傳統延續下來的文化體系,此一文化體系又是依存於整體自然的生態系統.
我們仔細思考之後,會發現以神話或故事敘述方式傳遞知識的方式是我們人類教育活動的原始,兒童在未接觸正式的書寫文字訓練以前,其接收的資訊都是來自故事,它們是在一個口語環境中成長的 (Egan, 1986, p. 243) ,接觸不同的聲音,並將這些聲音與外在世界的實物連接起來,產生意義.未經書寫文字的傳達,兒童對世界的了解是具本土意義的.在其進入正式教育體系中,讀寫文字的訓練,將其了解經驗脫離其地域性及關系性,而養成抽象的思索方式,與兒童的生活及文化脫離關連性,將知識內容架空.土地,自然環境只作為思考的對象,發展出來的意義成為標准化.書寫文字成為知識主流,而以口語傳遞的知識,及其與自然相關連的意義在教育體系中,未受到重視 (Sheridan, 1991, p.30).
在現代性科學及科技思索主導下的知識內容,時間觀念是以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直線式的延續為主軸,對過去或傳統往往被認為是舊的,保守的,落伍的,迷信的,甚至是獨斷的,需要改變或放棄,這是錯誤的看法 (Shils, 1980, p.5).但是我們在傳統文化中,尤其是東方思想,發現時間的超越性格,超出了個人經驗的時空因果關系,人由因果關系中解放出來,這可以說是相對論物理學的一種洞見 (Capra, 1991, p.186-187).時間不是分割成為段落的,任何過去事件,或未來可能發生的預測,都對現在的決定有所影響.時間是整個的概念,不分過去,現在,或未來,是無限的有限概念.那麼,傳統與求新的改變應該同樣重要,尤其是一些以神話敘述形式表達的觀點,包括發展完整的代代相傳的自然倫理思想,更應該受到重視.傳統是有機體,是文化中的歷史部分,人們隨時攜帶著它.希爾斯 (Shils) 認為傳統應該是像自然界中的樹木一樣,它是樹根,既使老根漸漸死亡,但仍有新芽的成長,它本身不會成長,需要土地及養分,世界的人文傳統,也是需要靠人們帶引及傳遞才會持久.
傳統生態理念以神話敘述方式的故事型態傳達,我們了解到,說故事的人在故事中沒有地位,故事的細節常常因歷史的進程而有更動及變化,故事的內容可以引用在社區中的任何人與人際關繫上,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個人.故事的意義是外在於文字表達的抽象概念,是來自故事中的山,川,地,及萬物的具象隱喻.自然事物的存在不是指為人而存在的,故事的真理不是以一單獨的觀念可以把握的,它是活的,多元的,由動物,山川,樹木等自然事物顯示出來,沒有階級高低之分,也沒有分屬於不同范疇的認同問題,這是我們與土地及自然為一體的生命哲學,若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思考生命是無法進入此一經驗內容的 (Kane,1995, p. 255).土地與我們之間並沒有隔閡,我們使用土地命名,同時藉由故事或人來認識土地,彰顯出人與土之間不可分的感情 (Basso, 1999) .
生態道德教育的特性,有著使用敘述方式,將生態理念融合於故事之中,人與人及面對面的教導,傳遞著人與自然的圓融觀念,形成教育體制中常被忽視的合法知識.因為只有透過這種教學方式與知識內容,我們才有可能建立環境倫理,改變道德行為.在教師養成期間,除了強化教師們的生態環境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工作中,建設學生之思維方式.在各種教導方式之應用中,生態理念的傳達是需要不同於現代性注重理性科學解釋,或透過其他媒材的教導型態,依循我們的第三原則,生態道德教育的知識內容與教導方法注重本土的,直接的,敘述式的,接觸的,藉由故事,寓言,隱喻,及哲學觀點傳達的過程.

8. 急~求高人~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啊

通過生態道德建設,使人人合理生產,合理生活,合理消費,反對一切與社會卞義回生態道德建答設不相符的生產、生活、消費觀念,把生態道德的觀念自覺貫徹到日常的行為中去,自覺抵制不良習俗,為生態道德建設培育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提高性個社會的生態道德能力 馬克思卞義倫理學告訴我們,仟何一種道德最終能否為社會所接受,能否轉化為社會成員的風俗習慣和道德實踐,關鍵在於它能否反映社會倫理關系的本質,是否體能體現社會發展的必然性。這也就是說,生態道德究竟能夠在多大范圍、何種程度上為人們所信奉和遵循,卞要取決於生態道德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污教育的力量是顯{的易見的,只有加強對生態道德教育,提高性個民族的生態意識,刁一能更好地應對環境危機,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9. 求問淺談如何在農村小學開展生態德育

王學鳳 遼寧省朝陽縣檯子鄉饅頭營子小學 122600
摘要 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農村小學 生態德育
所謂生態德育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體現一種新德育觀。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覺地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
從目前關於環境教育的現狀研究區域看,對城市環境教育研究得多,而對農村的環境教育研究得比較少,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使農村小學生態道德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有義務和責任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刻領會生態德育精神,並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以更好地開展農村小學的生態環境道德教育工作。
一、 要提高農村小學老師的生態道德素養,增強實施生態德育的自覺性。
學校要提供老師接受生態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機會,同時也要注意提高老師接受學習和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樹立生態道德理念,明確生態道德的深遠意義,並且能把所學的生態道德知識恰當地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老師要樹立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自覺引導學生並和學生一起,創建綠色校園、綠色社會,讓學生每天置身於優美的生態環境之中,體驗生態美。老師要在生態道德的各方面成為學生的楷模,充分發揮榜樣的巨大作用 ,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老師示範帶頭為學生做出表率,實質上是一種無聲的命令,強有力的號召。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例如,老師不在公共場所抽煙,不亂丟雜物、不亂吐口香糖等。在整個校園形成一種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善待自然的氛圍。
二、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學科教學中對生態道德教育的滲透。
學校的任何一種教育活動只有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才有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環境保護知識,是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要發動老師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環保教育因素,備課不忘環保教育滲透,講課強調學生環保意識形成。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等學科是含有典型的生態道德教育內容的,它囊括了許多自然和社會的知識,老師要把這部分知識講透講深,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都包含著一定比例的生態道德教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與生態道德教育有關的內容做必要的引申和擴充。
三、學校應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生態科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
各項活動的開展,是道德養成、深化生態德育的有效手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將學科的環境知識自覺地與本地實際聯系起來分析思考,盡可能將課內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科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農村小學應以少先大隊牽頭開展一系列生態教育活動,在校內通過辦黑板報、紅領巾廣播站、專題講座等來宣傳環保知識,進行環保教育,召開有關環保的主題班隊會,建立綠色責任區,並以演講、文藝演出等形式提高學生的環保理念。不但在學校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還要讓學生走向社會進行環境宣傳,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由學生之口說出來,意義深遠。在校外開展紅領巾護路護樹活動,珍愛生靈、愛綠護綠、節約水電、抵制污染等活動。努力營造全社會人人關心重視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
四、 要充分利用農村小學生態道德教育的資源。
師生攜手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將學校的花草樹木、長廊綠地等環境作為生態道德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將學校掛放的名人名言、宣傳畫報,教室宿舍的文化建設一起納入到生態道德教育的范疇。除此之外,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是可以成為對農村小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資源的,因為在農村小學生生活環境中既有優美的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同樣也有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和影響的情境,學生通過對這些情境的體驗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態道德水平。
學校生態德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我們在開展學校生態德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努力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做到合理有序、堅持不懈,不僅能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且使學生形成環境保護的自覺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工作中來。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0. 生態德育教育進校園作文

問題補充:拜託,是寫作文好不好? [編輯本段]溺愛概述 溺愛—over生活又回到了從前,而這次「磨難教育」所留下的可能僅僅是一篇日記或幾張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