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邑俚水庫

邑俚水庫

發布時間: 2021-01-25 12:50:14

① 山西有哪些名勝古跡

1、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2、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3、平遙古城: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4、五台山: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② 慈城的歷史

慈城鎮
寧波市慈城鎮
[1]是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轄鎮。地處浙江東部沿海寧紹平原,位於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東與鎮海區相連,西與餘姚市接壤,北與慈溪市相臨,南隔餘姚江與鄞州區相望,可謂是「眾星拱月」。其鎮域面積102.57平方公里,下轄景明、望京、浮碧、古井4個社區,15個居民區,41個村,2008年人口約6萬,是寧波市15個中心城鎮之一。轄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環境優美秀麗,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雲湖(英雄水庫)、鄮湖(毛力水庫)」三湖之交相輝映而尤顯風姿。慈湖是慈城的點晴之筆,為慈城增添了水靈秀氣,而獅子山、大寶山、清道山等卻烘託了慈城的雄渾霸氣。
慈城地域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其距寧波市中心約15公里,距離寧波櫟社機場20餘公里、距離北侖港約38公里;有市公交車331、333、335、336、337路直通慈城,行程15-20分鍾;西側的餘姚江即是浙東運河的部分。境內有蕭甬鐵路(簫山-寧波)、甬余公路(寧波-餘姚)、慈駱公路(慈城-駱駝)、庄浦公路(庄橋-慈城)。杭州灣大通道貫穿慈城、進入寧波,使慈城成為寧波市北端的門戶客廳上海遠郊。
慈城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且可開發利用率高。2008年全鎮共有各類企業400餘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屬、服裝、建築、機械、化工、輕紡、醫葯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以種植業、林特業、畜牧業為主要結構的都市農業已成為慈城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慈城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歷代名人輩出,且具有優越的、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2000年來,相繼被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寧波市中心鎮。經過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慈城將逐漸顯示古色、綠色、山色、水色和現代經濟特色。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和平居委會(光華路14號)、東街居委會(竺巷東路42號)、新民居委會(竺巷東路42號)、尚志居委會(尚志路62-1號)、北門居委會(尚志路62-1號)、慈東居委會(民權路34-1號)、得勝居委會(日新路38號)、支援居委會(中山路82號)、中山居委會(中山路82號)、解放居委會(雷家巷1號)、新生居委會(雷家巷1號)、妙山居委會(妙山衛生院內)、雲湖居委會(雲湖公有村)、街道辦事處(民權路34-1號);金沙村(後新屋)、五聯村(菜場)、公有村(回龍庵)、南聯村、八字村(石人橋)、五湖村(湖頭)、五星村(山林隊)、妙山村(妙山橋)、三聯村(楊家)、向上村(郭浪橋)、民豐村(高地段)、浦豐村、國慶村(橫碧橋)、勤豐村(雷家弄8號)、新聯村(山沿)、湖山村(湖山)、觀庄村(後觀庄)、山東村(禮睦廟)、山西村(姚家)、白朱灣村、南門村(裘街)、東鎮村(覺民路7號)、北門村(中華路23號)、東門村(東門外路135-1號)、東山村(東山下)、慈湖村(大池頭)、上嶴村(梧桐下)、毛嶴村(大路下)、毛力村(孔家)。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慈城設治始於吳越勾踐時(約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縣治在餘姚江畔城山地方,作為越國的屏障。
唐朝開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為令,遷縣治於浮碧山以南,浚疏闞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漢名儒董仲舒雲世孫董黯母患屢疾,喜歡大隱溪水,奉母築室以待,擔溪水供母飲,母病漸愈,以此故事以名縣稱為慈溪,屬明州。
慈溪原屬明州,到洪武十四年以犯明諱,改為寧波府,下轄鄞、慈溪、奉化、定海(鎮海),象山五縣,後來到清咸豐間,將昌國衛(舟山群島)改為定海,原定海改為鎮海,是為寧屬六縣。
明永樂十六(1418年)慈溪縣令失縣印,請示於朝廷,詔令重鑄新印,改溪字從谷,名為慈溪。
明嘉靖年間,慈溪縣境濱海,遭到倭寇侵犯,始建慈溪城 ,積極防禦倭奴侵犯,清同治十五年重修加高。民國二十六年(1973年)拆城。
一九四九年五月,慈城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以解放路為界分孝東孝西兩鎮。1954年十月慈溪縣治遷至今慈溪縣滸山鎮,舊慈溪改稱「慈溪鎮」,劃歸餘姚線。一九五八年一度轉為人民公社,為東風人民公社。 一九六零年十月又恢復建制鎮劃歸寧波市管轄。一九八四年十月原慈東鄉合並於慈城鎮而劃歸寧波市江北區管轄,為區內最大的建制鎮。一九九二年五月,雲湖鄉和妙山鄉劃歸慈城鎮。
2001年10月27日,乍浦鄉劃歸慈城鎮。
編輯本段風景名勝

[慈城孔廟]

慈城孔廟
孔廟(亦稱文廟、學宮)
孔廟[2]坐落在慈城竺巷東路55號,基地18畝五分九厘,南至竺巷東路、北至太陽殿路、東至綠化地帶及電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紅色高牆外留滴水約2尺余。
根據舊志記載:孔廟是一個祀孔和縣屬的教育行政機構,主祀大成殿及配祠外,專設「教諭」和「訓導」二署,置專職,以登記生員,並輔導學生。生員對縣令和縣丞皆以打拱作捐為禮,免除下跪.倘若生員犯法,則例須先行通知教諭和訓導(當時稱為學老師)召集鄉試中式生員在明倫堂共議,查明實情,革去功名,作為庶民,則見令、丞時須下跪刑責所以「教倫」「訓導」二學官在生員中有崇高的地位。

[慈城孔廟石碑]

慈城孔廟石碑
慈城學宮最早建於宋朝,雍熙二年由縣令初建於縣治西40步(據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廟地基,先師殿即大成殿居其中;慶歷八年遷至縣志東南一里,適居城之中部,歷代累有興毀,以迄於今,除大成殿外其餘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緒原貌,修復較易。設若一但修復,則在浙東地區是為最為完整的文廟。在寧波市的文化景點上,發揮燦爛的光芒。
當時建廟之初,延攬色邑宿儒杜醇為諸生師。光緒志有傳,鄞宰王安石有記。在宋建炎四年毀於金寇南侵。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儀門,並闢地建通道至學前埠頭。明洪武改成德堂為明倫堂,後於堂後建梯雲亭,歷洪熙至嘉靖35年毀於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梯雲亭等齋戾,宇祠廨字,清朝數經重修,獲御書「萬世師表」,御制「孔子」贊,及「顏、曾、思、孟」四子贊勒石置和御書』生民未有」「與天地參」額,諸多建置。殆至道光十一年,太子天國攻陷慈城,焚毀明倫堂及教諭住宅,同治元年邑人馮氏創捐重建,重修梯雲亭,增建兩旁齋房六間,疏浚泮池。
甲第世家
甲第世家[3]即錢宅之別稱,坐落於寧波市慈 城鎮 金家 井巷內。東與福字門關接鄰,西約100米出巷口即民權路,北達尚志路,由於曾遭人災,現僅存東向部分約1600平方米的建築。

[錢宅]

錢宅
據《慈溪縣志》記載,它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嘉靖進士錢照之住宅。平面布縱長方形,硬山造前後二廳,建築面積422餘平方米,前廳五間,通面寬17.35米,用六架梁,樑柱粗壯,截面呈橢形,脊瓜柱和童柱裙瓣呈圓舌形,柱料卷殺,前後檐柱,小株角形,施平身科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明間四攢,次間二攢,塑斗作為靴斛,為典型的明代建築。
錢照嘉陵七年中舉,十一年中進士,官至僉事,後來他的下代又數人登第,因被稱為「甲第世家」。原台門內曾立有文徵明題的「甲第世家」匾一方(文革間被毀〕。
該宅座北面南,平面布局和建築特點都具有浙東明代居民建築的特點,是寧波市保存較完整的組建築群,也是研究明代晚期信宅建築的典型。
福字門頭
該宅原為明嘉靖間布政史馮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後因馮氏後裔衰落,賣給應氏,改建院落,大門東側,為衣架錦式屏門二扇,牌科式;二門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磚刻大「福」字,故稱「福字門頭」。 前廳為五開間,通闊18.8米時浮9.9米,明間為為抬梁式,平樑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檁下的童柱下端為舌形,而前後上金檁下的童柱為方形,後金柱前名柱頭皆施十字科,前檐柱為小八角,下為方形腰沿柱基,其餘柱其皆為扁珠形,柱頭卷殺,梁袱間隙用蘆葦為心,谷殼拌泥抹灰,硬山屋頂,明間後方兩檐柱旁砌八字形牆,上端斗磚雕做出斗拱,後牆中間辟有主架錦式門。朝北一面有門楣題額上款書「乙丑冬月」中題「澤流思順」下款書「陳鳴寶題」。
後進為一「三合院」,有左右廂房,皆為樓屋,經教證,前廳具明代建築之待點和風貌,後樓建築為清初其之風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馮岳彩繪台門

[慈城鎮]

慈城鎮
大門之正南分為三開間照壁,也稱影牆。石砌須彌座,上刻卷草、鳳凰、牡丹。牆體由磚砌成,上部磚雕,頂端砌出中間高,兩側低約65厘米。通高約4米,原約40厘米。全壁分三開間,一明間寬3.4米,北距台門4.9米。二次間略斜,平面各八字形。全壁長7米。 瓦當圓開,有龍葵花等紋飾。以兩柱將明間與次間分隔,檐下有平身科,明間四朵,次間兩朵,柱頭有柱頭科,背為一斗三井。座斗下為伏遠瓣,無出跳。
實勘在照壁之正北有台門,尚殘存數間。上部留蘆芯、泥沫的牆體,珠式立柱。西方中廳與廳前為天井,在左右之隔牆,其中朝里一側上端原來也有精細的磚雕,都已砸去。右邊的天井又有一堵牆,左右兩端有一道拱門,這牆將天井分為南北兩段,天井中有一口古井。東廳為高平屋,硬山式的兩開間,宋架結構類似布政房東大廳,此東廳,前有廊,西邊門前開六扇柱子門,進六往東有門可以進入中間。東門前部下有欄牆,上面開柱子門四扇,地面為石板。東間有地板鋪地,柱礎全部是珠形。西間天花板上油漆花卉至今還沒有褪色。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4]
京劇界的一顆巨星——周信芳

[慈城鎮]

慈城鎮
周信芳(1895—1975),我國當代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革新家,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寧波江北區慈城鎮人。1895年1月14日,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清江市)。周信芳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台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後,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後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台。1912年返滬,在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台,頗受熏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連台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1975年3月8日逝世。
錢太希

[慈城鎮]

慈城鎮
錢太希(1882-1950)近代書法家,小學家。錢罕,字太希,又名吟棠,慈城聰馬橋人,世代書香,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先受聘為嵊縣中學國文師。抹雲老人秦潤卿創辦上海修能學社,錢太希先生受聘為教師,後到效實中學任教。其教授文字學(小學)尤有特色。曾從章太炎先生共研小學,章太炎先生與馮君木先生譽他為「活字典」,冷僻俚語,能不加思索,都能獲解。從梅調鼎先生學書法。錢太希先生博採漢晉、南北朝、隋、唐諸書法家元眾長,又受晚清崇尚碑學之風影響而致力碑學,又崇晉王楷書。故落筆揮灑,跌宕自如,婀娜多姿。西冷社諸同人譽與任革叔為「 浙東二炒」。近代金石書畫泰斗趙叔孺對錢太希的字評價甚高。稱其字「天資卓絕,下筆幽雅,無時下之俗」。沙孟海投於其門下,獲受教益,稱其師「碑誌文字,每石皆有特色,古今書法家殆無第二手」。錢太希先生曾有《錢太希書品》行世,惜流傳不廣,晚年隱於慈城。
應昌期

[慈城鎮]

慈城鎮
1917――1999)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人,1917年10月23日出生於慈城玉皇閣桂花廳兩側的樓房內。應氏為寧波大族,相傳先世系漢代河南汝南郡名門,西晉末為躲避「八五之亂」而遷到浙江沿海一帶,子孫繁衍,人才輩出,以德望事功,文章著稱於世。
到抗戰結束後,先生欣然應命到台灣銀行任職,長達18年之久,期間歷任總行營業,業務及國外各部經理,並升到副總理代總經理,採取了各種切合國家經濟發展及工商業實際需要的措施。
秦潤卿

[慈城鎮]

慈城鎮
(1877――1966)名祖澤,號抹雲老人,今寧波江北區慈城人,其父秦九齡曾任招商局帳房後常失業,坐守家中,門第清寒,15歲由其表叔介紹海豫源錢庄學業,由於深自體會到家境清貧,不能比擬富家子弟,因而生活儉朴奮發向上,逐級由學徒信房外職到經理、督理。
清宣統元年(1909)豫源改組為福源秦仍任經理,乃博採各銀行,錢庄之長,改用新式薄遍,設資產負債表,開設信託等金融業務。民國6年(1917),上海南北市錢庄合並成立錢業公會,秦任副會長。後又升任會長,參與創建了錢業市場,現金公庫和銀錢業聯合準備庫。民國10年起創辦『錢業日報』。
他不僅在金融領域卓有成績,而且對故鄉的教育事業也頗為關心。他於1915年在慈城西營建校舍,辦學校,專收貧寒子弟免費入學,定名為"普迪小學"誠聘謝益三先生為校長,延聘左聯五烈士之一的趙平復(即柔石)。著名文藝理論家和作家巴人執教,教學質量在當時全省私立小學中名列前茅

③ 翻譯武七,名訓,堂邑人。家貧,乞食村落間,長而有力,恆為人轉磨負繩。以己不識字,每伺兒童入學,

此後,孩子們爭奪滿足侮辱的,於是發大願,要廣立義學。乞討所得錢,長期不使用,幾年,有兩百多串。有聰明的人是打算說:「你積蓄錢沒有好處,為什麼不把母親生下的孩子?一天用不完的。「武難的人,狡猾的人就自己推薦,願為代。周武王把我的,並作苦自己吃,不能用一錢。狡猾的人用他們拙劣,去乾死的。武帝多次找不到,憤怒到極點,病。同邑歲貢生楊樹坊哀的忠誠,對他說:「義學不是可以赤手辦理,這以後有了錢,我為代存,決不負你,不要聽別人說不是,一次錯誤的。病好了」,並且每天乞討,而且為人打工。又幾年,錢成百上千,全部交給楊,兼收母子,這幾天增加。楊勸他娶妻,為後代計,武力不可,說:「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忘記,現在將要用這錢設義學的。「楊商議命令設置在本庄,武庄距柳林還有數里,武帝嫌本庄與私人,並且擔心奸人侵吞,不如柳林庄大,於是買良田,建立學校。近庄聽說他的起義,都捐助。儲蓄已經富裕,租粒出納,平均有一定的規章。依次設置經、蒙兩席,幼童延學生訓練的,經席請求舉人主講,修豐隆,禮待更優異。入學日,武先對塾師叩頭,第二普遍為諸生小孩,准備豐盛的食物,請地方紳士陪塾師喝,從站在門外,屏住呼吸來等待燕罷,而吃其餘。,自認為請求別人不敢跟塾師抵抗的。既然開私塾,武往來私塾,一天,見塾師白天睡覺,跪在床前,長時間的,塾師醒,見而驚起,從此不午睡。有時遇到學生游戲,也向他跪了下來,學生就互相告誡不敢出地位。有人喜歡用,沒有多少,必定叩頭道歉,嘴裡喃喃祝酒詞,粗俗而有韻,這是自然的聲音的。縣令聽說而意義的,叫到署,問他,不說,和他一起吃飯,不吃而去。武的頭常常養發一把,蓄左就離開右,儲蓄就離左右,貌寢身肥,蠢蠢欲動地鄉愚啊。乞丐,與他蒸餅,吃碎的,留下他的整賣的,為了幫助學習費用。請他入座,不可。有人命令到明倫堂小休息,從的,低頭抬頭四顧,徘徊在。所設義學,開始在柳樹林,其次臨清、館陶,共有四所。遠近的人都稱他為武好人,五十多歲去世。邑人感其意義,為他立祠在柳樹林,祭祀的。這光緒庚子日以前的事了。

④ 大安鎮的《大安八景》

大安地處螺河中游,屬半山區鎮,北有巍巍獅子嶂,南以旗古山為屏嶂,地勢北高南低,螺河自西南逶迤而下,從牛牯頭至焦坑河道成「S」形狀,將西南鎮與大安鎮構成了一個奇妙的太極圖。千年古縣大安(唐武德五年置安陸縣,縣治駐今大安鎮環珠村)素以悠久歷史而著稱;又以其殊異、密集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群而聞名遐邇。以《大安八景》最為知名。
獅嶂龍泉景一河,惟有南洋疊種多。
魚山響石攔水口,堀尾墩山接江波。
兩橋清濁源流遠,綠榕煙霞秋滿河。
鷹地古榕遮後壁,犀牛望月照深河。
——這首自清代流傳至今的「大安八景詩」,詩作者是誰,今己不可考。一般認為系當時文人集體創作,有說作者系「大安吳貢爺」。傳說當年惠州府試時,宗師詢問其家鄉情況,「吳貢爺」以「八景詩」作答——這只是傳說而己,並沒有事實依據。【獅嶂龍泉景一河】獅仔嶂,獅仔嶂之簡稱,位於大安東北部,古稱大安山,為大安來龍之所。大安與八萬兩鎮以獅仔嶂雨水自然流向為分界嶺,山之陽為八萬,山之陰為大安。獅嶂連綿數里,疊嶂峰巒,氣勢雄偉,樹木蔥蘢,怪石嶙峋,風景綺麗。山上多瀑布,尤以大安境內東北角「龍泉」場面最為壯觀。每當暴雨驟停,站在大安墟內遠眺,「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的恢弘讓人驚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神奇撼人心魄。波濤之聲,十里可聞,此俗稱「水吼仔」。沿山溝穿村越戶,輾轉匯於大安堀仔尾,為大安龍塘水,故曰「龍泉」。清乾隆十年王之正輯《陸豐縣志》之《新建大安雙橋記》雲:「……會眾水,一自旗頭嶂」,「在縣北一百里……陸邑祖山也……」)及風吹嶺來,曰螺溪水,曰膠桐鏡水;一由獅子嶂來,曰龍塘水。三派合襟……」獅子嶂山下一泉長流不息,且左右二澗可驗天氣陰晴,故名「靈泉」;其水清甘可口,據說人若長飲可鶴壽童顏。《縣志》記載:「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獅子嶂下石崆峒,由僧、嘉會所募建「靈泉寺」,至今香火鼎盛,遊人不絕。解放後,獅子嶂下攔河築壩,發端於陸河河口鎮內的三條溪的溪水匯於一處,是為三溪水庫。靈泉庵前「石礱硿」,奇乃當地景,山谷中央亂石成群,水流奔瀉入壑,水花四濺,聲震八方,氣勢磅礴,遊客慕名而至。【惟有南洋疊種多】大安圩扶安寨南門之外,稱南門洋,原是螺河河道,清時逐漸淤塞成平洋,河道改至墟南邊掘仔尾經過。南門洋土地廣袤,從大安至連塘約(今坣頭、梅林村),一望無垠,土地肥澳,砂質土壤,萬畝良田,是古時「大安糧倉」。一年四季,春插夏種,秋耕冬播,間種返種,人無閑季,地無閑田。四時景色新。春苗萬傾碧波,夏秧千里搖曳;秋季金風谷浪,冬至瓜果飄香。疊種是在一定的空間內,上下分層相間種植不同植物的種植方式。不同的種植方式產生不同的疊種類型。流傳下來的如「搭仔番薯」、「芋溝豆」等農作稱謂。也有在「番薯箱」上間種小麥、菜豆等農作物。大安屬半山區,境內多丘陵,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疊種這種古代的農業文明,能夠在人多地少的大安延續傳播,意義重大。當然,也不是所有土地都可以疊種的,據老農介紹,只有砂質土壤才能在疊種中取得好收成。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魚山響石攔水口】魚山,鱷魚山也,位於圩南二里螺河河道側,山上有小廟,叫水口宮。與河西「誥杯石村」隔岸相對。山體由巨石構成,形狹長,如鱷魚戲水,動感十足。山上多奇石,狀如器物,「湯匙石」、「高椅石」、「眠床石」、「響石」……惟妙惟肖,數不勝數。臨河古藤叢生,暗流湍急,擊石有聲,此「響石」之謂也。四時變聲,晝夜換調,聞之疑為「此聲只為天上有」。當年日軍侵華,陸城淪陷,日匪沿河而上,進犯大安,兀見古藤拍石有聲,砰砰作響,疑為戰鼓,內心驚乍,刀落藤斷,神器不再。大躍進時期,鱷魚之石破壞殆盡。
【魚山響石攔水口】魚山,鱷魚山也,位於圩南二里螺河河道側,山上有小廟,叫水口宮。與河西「誥杯石村」隔岸相對。山體由巨石構成,形狹長,如鱷魚戲水,動感十足。山上多奇石,狀如器物,「湯匙石」、「高椅石」、「眠床石」、「響石」……惟妙惟肖,數不勝數。臨河古藤叢生,暗流湍急,擊石有聲,此「響石」之謂也。四時變聲,晝夜換調,聞之疑為「此聲只為天上有」。當年日軍侵華,陸城淪陷,日匪沿河而上,進犯大安,兀見古藤拍石有聲,砰砰作響,疑為戰鼓,內心驚乍,刀落藤斷,神器不再。大躍進時期,鱷魚之石破壞殆盡。自古以來,鱷魚山被視為靈地,一直備受呵護,任何人不得破壞,更不能在山上造葬。據傳,有一次被某姓人,偷葬祖先骨骸,全圩轟動,在「同身」的引導下,挖出隱葬「金斗」,罰大戲數本。鱷魚山起「攔水口」的地理功能,水口宮門逆對滔滔河水。附近「南溪寮」有古橋一座,俗稱「彎橋頭」,現存遺跡。上游約1000米處,即是今天雄偉壯觀的南安大橋。
【堀尾墩山接江波】堀仔尾、墩山是兩個泛地理概念的地方名稱。堀尾為堀仔尾之簡稱;墩山俗稱墩山仔。堀仔尾溪是螺河改道後傍接古墟的河段,「十字街」等道路沿伸至此,接連堀仔尾古渡,客船往返兩岸。上游西南方河道轉彎處,墩山仔於灧漣江波中凸起,左接西南方之浩浩螺河水,中納源自磁西寬塘壟之「羅(濁)水澗」右承流經大安中學錦山「三渡溪」,構成「三水合襟」之地理格局,是船運天然中轉站,設有修船廠。因軍事險要,築有炮台一座,三層。昔時河道寬闊,水上運輸繁忙,滿溪「杉幫船」,杉排、竹排、竹伐,穿梭不息。晚上船火閃爍,月色融融。東岸大安圩「鎮安石」之上,為客區水果、木材、山貨上落點。「渡船頭」為蚝殼碼頭(過去蚝殼灰是主要建材)。「大町坎」為東海上運的日雜等貴重貨物碼頭,主要存放於後街(現存有當鋪遺址)、紙街。「魚行仔」為漁船碼頭,漁貨主要存放於魚街、東門街。河兩岸兩軍、下寨、下寮、蘭茶等村,行船為業,村裡設有存放柴、草、木炭等貨棧。據航管所統計,解放後大安曾擁有200多艘510噸的杉帆船。大安上承山區陸河客都,下接陸豐沿海福佬,是客家話和福佬話交匯之地,趣聞軼事也多與方言有關。大安人對「三甲地區」的人員慣稱為「下腳四」。某人,一「下腳四」到大安買山貨,一番討價還價後仍未能成交,「下腳四」急道:「上五上,五上五六工」。意為「成不成,不成不用講」。又一「下腳四」跟客家人買山貨,因錢幣破舊,對賣家說:「你去死,死不去,到窟仔尾溪跳。」意為:「你去使,使不出去,到窟仔尾溪邊調換」。民國時,大安墟士紳陳啟初家境殷實,當上縣參議,一日他到窟仔尾如廁,恰聞兩行船者,一問一答:「今日家事如何?」「贏過啟初!」陳接腔:「要勻。」兩人得知是陳議員,羞愧難當。這便是大安民諺:「啟初的家事——要勻」的來由,比喻日常家庭開銷一如既往。堀仔尾溪至今古跡依稀,勒石猶存。「山水逢贏」石面西迎千古長流之水,照看萬年紅日西墜。「一點頭來便不頑」石落款為「江西吳展成」。其向東仰視巍巍獅嶂常青之峰,縱觀千秋晨曦東露。「鎮安石」護佑萬民吉泰安康。據老大安說,原來只有「鎮安石」三字。1943年瘟疫流行,客家道士擇此石施術作法,軀鬼趕瘟,仗劍刻石,增添「南無阿尼陀」五字。現沒於堤壩之下。媽祖被譽為「海上女神」,歷來沿海地區香火鼎盛,但地處半山區的大安也有兩座媽祖廟:一是位於千年安陸古縣環珠寨的陸軍媽祖廟;一是位於堀仔尾溪的媽祖宮。前者建於明朝中葉,傳說為向姓開基祖所建。後者傳為宋代蘇氏所建。舊時烏坎港澎湃洶涌的海水,溯河而上大安,鹹淡交匯,「咸烏」游弋,物產豐富。堀仔尾媽祖廟距河岸50米,坐北向南,逆水而建,地名「落水金獅」。岸邊兩側青龍白虎,臨水巨石,狀若獅爪。廟下是渡船頭、大町坎、魚行仔、桅仔,上百米即有兩古橋。傳說宋代蘇氏至此開基,一日,蘇氏與地師從後壁埔一路「掠龍」至此,地師忽問:要自己好,還是要大家好?蘇氏答曰:大家好!地師聞言遂在此建媽祖廟。原來,地師見此地「龍度」甚佳,探詢東家,若答「要自己好」,即在此建蘇氏宗祠矣,但庇佑的只是一姓一族。傳說,媽祖廟立後,大安墟風調雨順,人口增多,山區貨物順流而下,沿海漁貨逆水而上,水陸兩利,貨暢其流,巨賈商家雲集。墟內人家不忘當年蘇氏先祖博大情懷,至今仍存「凡紅白喜事請蘇姓人坐大位」古風。廟宇右側之渡船頭,即堀仔尾渡口,清代由對岸尚書埔吳姓族人管理。有碑刻三方。門口廟牆古碑。碑文傘格書寫:後壁埔大園乃墟內來龍入脈之所均賴安寧現請司爺俞示禁不準掘土殘傷龍脈業經簽差協保巡查如敢故違鳴 究不貸道光廿一年六月 日公禁
【兩橋清濁源流遠】一溪一澗間,有一低一高兩橋,如雙鳳比翼,如昆仲比鄰。這便是《陸豐縣志》志其事,境內人美稱的「雙鳳橋」。碑文被毀。溪水源自獅仔嶂,為大安龍塘水。澗水源風吹嶺,為膠同鏡水。一清一濁,寒暖交替。溪水清,朝暖夕寒;澗水濁,朝寒夕暖。傳說澗水之中有一活地,名叫「穿山甲」,當被人葬後,澗水即清。現為雙層的人水兩用橋。水利久年久失修,橋道荒廢。橋邊「橋頭山」,舊時曾經興盛一時,古跡仍存。
【綠榕煙霞秋滿河】墟南「六角池」為生活污水排水口。古代螺河河道彎曲,河床深遂,兩丈多高的船桅只能看到一截,趕鮮船歸來時,至六角池外必須轉帆,故別稱「桅仔」。沿河榕樹參天蔽日,蓊鬱連片,如須氣根,氣象萬千,悠悠垂向河面。天高雲淡之秋,彤雲朵朵,金碧輝煌。每當黃昏降臨,河面輕籠薄霧,紅彤彤如少女面紗,鮮艷奪目。此時,船兒歸帆急,翩翩河上來,靜美與動感,完美融合,相生相宜,美不勝收。
【鷹地古榕遮後壁】鷹地,大安墟內中部,今大安中心小學校園。其地勢如雄鷹展翅,若歸林下足對面松柏箖埔。有石倒鉤,似鷹嘴,左右渾圓小石,如鷹眼。昔日鷹山,環境優美,篁竹參天,果樹密布,巨石彌彰,曲徑通幽,鳥語花香。鷹山鳥瞰西門,背馱扶安寨,寨牆後有一小山坡名「後壁埔」。有巨松遮地,嗡嗡鬱郁,下棋斗獸,納涼戲嬉,其樂無窮。「扶安寨」建於隋朝末年,原是保護大安治安之寨,故名「扶安寨」。今北社寨內肚,為扶安寨的後壁山,故名「後壁埔」;於1949年解放後建肥料倉庫,由供銷部門接管。原建有聖人壇、伯公祠、太陽宮,在民俗中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元孟蘭會,各家各戶不論貧富,集資籌備祭禮。其中有十五會、十六會、十七會之分,可能是人多擁擠的原因,此「三會」是按片約定祭期的。例:十五會的群眾應在七月十五夜普祭,繼而十六、十七。總之,每年的這三日都必須在此普祭幽靈。聖人壇、伯公祠、太陽宮於1995年遷建「龍堂山」旁的平埔仔。鷹山系大安歷史名地。道光廿五年,扶安寨內黃氏倡建學宮,原為私學,後改學校。革命時期,地下黨員王國祥(字夢春)在此任教,「小鬼隊」謝非也常至此活動。為中共地下黨聯絡場所。解放後,陸豐縣政府批建「夢春樓」以烈士王國祥。1995年改建成「夢春教學樓」。鷹山對面松柏箖埔,有人將其列入八景之一,詩曰:松柏迭翠勝三山。松柏箖,松柏環繞、榕樹林立之地。松柏箖埔位於大安墟外北方,內面寬闊、綠陰參差而有致、斜坡草地歷來蟻蟲不生,一向為大安文娛活動場所。埔中央一關帝廟,每屆年農歷正月十三帝君誕辰之日,一連演戲數十台。東南西北社群眾,出八獸騎八仙迎神祭會。到處鶯歌燕舞、鼓樂喧天,其熱鬧之勢若風雲涌動。故有「松柏箖埔弄大虎」俚語流傳。松柏箖埔還是大安古時戲園,常年演戲。每年五月十三開始,大戲連連,做足整月。海陸豐古代有三處著名梨園科場,分別是碣石玄武山、陸城龍山、捷勝鶴山,但大安人有「三山不抵一箖」之說。此話怎講?蓋因該地地理條件優越也。松柏箖埔臨湖傍山,地勢平坦,坡度較緩,地勢由低漸高,層次分明,無論站、卧、靠、座,全無遮無擋,視野開闊。草柔可席地,林密能遮蔭,茶樓酒榭,四周環列,地上不管丟下任何殘物,決無螞蟻蠶食。松柏箖埔戲場規矩嚴明,男女分坐,中隔一路,通達四周。民國初年,國軍進駐大安,住宿紅樓。某日到場看戲,帶隊長官不聽勸告,兵士挑凳阻於中路。戲散之後,墟內東、西、南、北四社頭,「更寮腳數」四十多人,團團圍住紅樓,長官無奈,只得請頭面人物陳啟初出面議和,結果被罰大戲三本。松柏箖埔有一小山,狀似螃蟹,蟹地也。有螃蟹狀古墓,面東背西,規模龐大,氣勢恢弘。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因蟹忌殼灰,故墓身改灰沙夯築為石頭壘砌,再輔以碗、匙、碟、盤、瓷等器作裝飾。古墓距舊街道僅50米,墓前豎二丈多高石蠟燭一對,山腳處建四柱三山門牌樓。登山環望,青山翠綠,螺水悠悠,東南帝爺宮聳峙,西北溫厝祠巍峨。60年前丙戌年,海陸惠潮梅廣等地溫氏後裔籌資重修溫厝祠。豈料,修建時與古墓後人起了爭執,官司連年,後來溫姓勝訴,然贏了官司輸了錢。解放後,古墓拆毀,曾從地下起獲瓷餐(碗、匙、碟、盤、歐等)約8000件。1928年,大安地下黨在松柏箖埔秘密召開會議。東邊鱷魚山放哨的周木來發現敵人從陸城東來,忙趕回報告,撤退疏散時,在周厝巷被敵人射中腹部,腸露肚外,敵人趕到,周求補槍射死。地下黨負責人王國祥撤至田心仔,隱蔽在溝中,也不幸被流彈射中頭部,光榮犧牲。
【犀牛望月照深河】犀牛山為大安西南方位一小山,與大安墟隔河相望《縣志》:「犀頭山,邑北近西30里,狀若犀牛,水口下一小水潭,土入以水深淺驗其地之貧富,號為「聖潭」。犀牛山為現代軍事觀察點,東臨深潭,峭壁懸崖,山勢險峻,高數丈,形似犀牛,遊河而上,俗有「吃蘭茶,放兩軍」之說。「牛頭」清泉,一年四季,長流不枯,曰「牛鼻水」。站在河對岸眺視犀牛山,水天一色,只見天上雲飛動明月,河中水影走犀牛。山巔東面有一外江地,為「吳其(螞蝗)地」。「吳其」吸食牛血,但懼怕殼灰,故用土葬,也無裝修。傳說因東家怠慢地師。幾年後,地師徒弟至東家,斷言墳內骨骸不在,信誓旦旦,挖墳打賭,果中其言。螞蝗親水,將要下河了!何法可安?答曰;重築新墳。依其言,摻進大量石灰粉,謂之防滑。然螞蝗被石灰淹死。地不靈也!原來,先前造墓,東家怠慢地師,幾年後,地師命其徒弟依計而行。螺河,陸豐的母親河。千百年來,沿河兩岸人民創造了燦爛的螺河文化,留下眾多傳奇。早在唐武德五年,大安因擁螺河中轉站的地理優勢而成安陸縣治,享有「金大安銀甲子」之譽,縱觀八景之分布,除「鷹地古榕」以,其餘全都跟螺河有關。
文章摘自「汕尾日報」 梁水良

⑤ 永平縣的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永來平縣面積2884平方千米自,轄3個鎮、1個鄉、3個民族鄉;1個居委會、72個行政村。 名稱面積人口所轄村鎮政府駐地博南鎮410平方千米4.70萬人勝泉、蘇屯、沙魯、卓潘、坡腳、七屯、桃新、新田、花橋、初一鋪、青羊廠、曲硐、東庄老街杉陽鎮472平方千米4.40萬人杉陽、普棚、阿海寨、岩硐、仁壽、興隆、小寨、永和、金河、松坡、盤龍、抱龍。杉陽龍街鎮464平方千米2.20萬人龍街、古富、普渡、上、邑俚、貴口、田心、桂新、青禾早、安吉、羊街龍街龍門鄉297平方千米1.20萬人官上、石家、龍門、光映、大龍午、大坪坦、李子樹迤羊街廠街彝族鄉363平方千米1.90萬人楊柳樹、岩北、七昌、岔路、爐塘、老鷹坡、三村、界面、瓦金、瓦畔、義路廠街水泄彝族鄉396平方千米1.64萬人水泄、阿林、阿波、文庫、咱咧、世興、樂把、瓦廠、獅子窩牛街河北斗彝族鄉482平方千米1.26萬人北斗、梅花、上寨、新、黃連、六米、黑豆場、雙河、栗樹坪北斗

⑥ 羅定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名勝古跡

羅定市位於廣東省西部,地處北緯22°25′11〃~22°57′34 〃, 東經°03′08〃~111°52′44〃。廣東省省轄縣級市。中心城區56.5平方公里人口42.5萬人,全市總面積2327.5平方千米。總人口127.5萬人,(2010年),在外移居的鄉親27.5萬人,中國百家姓中,僅羅定市,截至2000年4月止,就有姓氏508個。目前羅定居民大部分都是漢族,區內少數民族17個,有壯族、侗族、瑤族、苗族、土家族、畲族、回族、滿族、黎族、布依族、傣族、藏族、蒙古族等。 市人民政府駐羅城街道 現任市委書記 陳敏、市長 陳作權 城市名片 中國南江文化之鄉、中國玉桂之鄉、中國22度陽光大米基地、中國鏡菜之鄉 郵編:527200。 代碼:441230、445381。 區號:0766。 車牌:粵W。 拼音:Luoding Shi。 市花:葉子梅。市樹:桂樹。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羅定西部、西北部和南部一部分為雲開大山山地,東面為雲霧山山地,中部、東北部和南部為盆地、丘陵地帶。全境形似東西南為邊圍,向東北開口的箕狀盆地。羅定紅盆內滿布紅色粉砂岩,面積約800平方公里,為省內山區罕見的盆地。西部緣為高山區,有10座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最高峰為龍須頂,海拔1327米。東南緣為雲霧山余脈,延伸至金雞、蘋塘、●塘等地一帶衍生為岩溶地貌,峰林聳立,溶洞廣布。羅定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長無嚴冬,氣溫偏高,熱量豐富,春秋暖和,雨量變幅大,溫、光、熱地域差異明顯,乾旱及倒春寒災害較多。全年平均日照率42%,平均氣溫在18.30~22.10℃之間。累年降水量在1260~1600毫米之間,平均值在1400毫米左右。羅定地下水總儲量為3.60億立方米;地表水絕大部分匯集於羅定江及其支流,其中11條二三級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溪澗較多,落差大,水能可開發量6.27萬千瓦。羅定江發源於信宜的雞籠山,流經羅定境內的11個鄉鎮,由鬱南縣的南江口注入西江。羅定江全長201公里,流域總面積4493平方公里。其中羅定境內長81公里,流域面積2220.5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96.50%。羅定江流域風光如畫,孕育著底蘊深厚的文化,被清代廣東才子宋湘稱為「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 羅定博物館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羅定市轄6個街道、17個鎮:羅城街道、素龍街道、附城街道、雙東街道、城東街道、城西街道、羅鏡鎮、太平鎮、分界鎮、羅平鎮、船步鎮、塘鎮、羅定蘋塘鎮、金雞鎮、圍底鎮、華石鎮、榃濱鎮、黎少鎮、生江鎮、連州鎮、泗綸鎮、加益鎮、龍灣鎮。
[編輯本段]區劃變遷
梁為羅陽郡,因羅水得名。明萬曆年間,以討平羅旁置州,因名羅定。1912年置羅定縣。1993年4月8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3]72號)撤銷羅定縣,設立羅定市。 2000年,羅定市轄4個街道、20個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866190人,其中:羅城街道 82360人、素龍街道 96854人、附城街道 25227人、雙東街道 15432人、羅鏡鎮 53785人、太平鎮 48436人、分界鎮 20624人、新榕鎮 13399人、羅平鎮 60245人、船步鎮 53485人、滿塘鎮 29505人、蘋塘鎮 29564人、金雞鎮 25666人、圍底鎮 31573人、華石鎮 23844人、榃濱鎮 35259人、新樂鎮 19657人、黎少鎮 39549人、生江鎮 32322人、連州鎮 39810人、泗綸鎮 39369人、都門鎮 11394人、加益鎮 17579人、扶合鎮 21252人。 2002年,羅定市轄6個街道(羅城、城東、城西、附城、雙東、素龍)、20個鎮(華石、蘋塘、金雞、圍底、**塘、船步、羅平、太平、羅鏡、新榕、生江、連州、分界、黎少、泗綸、加益、榃濱、扶合、新樂、都門),306個村委會、26個居委會。 2003年12月,撤銷新榕、都門、新樂三鎮,分別並入羅鏡鎮、泗綸鎮和附城街道辦。調整後,羅定市轄6個街道、17個鎮:羅城街道、城東街道、城西街道、素龍街道、附城街道、雙東街道、黎少鎮、生江鎮、連州鎮、泗綸鎮、加益鎮、扶合鎮、羅鏡鎮、太平鎮、分界鎮、羅平鎮、船步鎮、金雞鎮、蘋塘鎮、圍底鎮、華石鎮、兩鎮、榃濱鎮。 2005年5月,羅定市轄6個街道(羅城、城東、城西、附城、雙東、素龍)、17個鎮(華石、蘋塘、金雞、圍底、塘、船步、羅平、太平、羅鏡、生江、連州、分界、黎少、泗綸、加益、榃濱、扶合)。 2005年10月14日,粵民區[2005]49號批准羅定市扶合鎮更名為龍灣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羅定市轄6個街道(羅城、城東、城西、附城、雙東、素龍)、17個鎮(華石、蘋塘、金雞、圍底、塘、船步、羅平、太平、羅鏡、生江、連州、分界、黎少、泗綸、加益、榃濱、龍灣)。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羅定是千年文化古邑,歷史悠久,它位於廣東省西部,西江之南,東有雲霧山脈,西有雲開山脈,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沖,自古被視為門庭防衛,撫綏重地。 遠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時期,已有人類在羅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們居住在今天蘋塘、金雞等地的洞穴中,過著漁獵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羅定的瀧江河、羅鏡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類生活的蹤跡。早年在羅平橫垌背夫山發現的大型戰國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稱的「百粵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證明,在2400多年前,羅定曾經創造過輝煌的遠古文明。對此,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羅定東鄰高要,南接陽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國,即古稱兩山之間(雲開大山和雲霧大山)的古王國之地。」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羅定屬蒼梧郡端溪縣地。東晉末年,在羅定地設立龍鄉、元阮兩個縣,龍鄉治所在今太平鎮潭白管理區(關於元阮縣城,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和徐俊鳴認為在羅定盆地的西緣)。這是羅定設縣的開始。 羅定自晉末建立縣治後,地位迅速上升,龍鄉建縣僅數年,晉康郡就由元溪縣遷來龍鄉縣。自此,羅定太平便成為郡治所在地,直至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期間,曾一度改設廣熙郡,但郡城仍設在羅定。 到了南朝梁、陳年間(公元502—581年),曾在羅定縣設置一州(瀧州);三郡(平原郡、開陽郡、羅陽郡);六縣(龍鄉縣、夫阮縣、永熙縣、羅平縣、開陽縣、安南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3年 ),撤郡改行州縣制,羅定地設一州四縣。24年後,撤州改行郡縣制,以羅定的太平、羅鏡為中心設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為郡城,永熙郡下轄瀧水縣、永熙縣(均在羅定)、懷德縣(今信宜)、良德縣(今電白)、安遂縣(今鬱南)、永業縣(今岑溪)六個縣。這是羅定歷史上最大轄境。 唐初改永熙郡為瀧州,在羅定境內恢復一州四縣政制。後瀧州一度改名開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名瀧州,所轄瀧水、開陽、永熙(後改永寧)、安南(後改鎮南)四縣,大至包括羅定全部及雲浮、信宜、鬱南、岑溪小部分地區。北宋開寶六年撤消瀧州,四縣並為瀧水一縣,長達六百多年。 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因羅旁地區的「瑤亂」被平定,瀧水縣升格為羅定直隸州,「羅定」一名自此載入史冊。羅定直隸州管轄東安(雲浮縣)、西寧(鬱南縣)兩縣,俗稱「三羅」,至辛亥革命改羅定州為羅定縣止。三羅地區成為廣東一個重要行政區域,長達三百四十餘年。 羅定先民們在一萬年前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生息、繁衍。他們從山洞穴居走向山丘建屋定居;從原始群走向氏族社會;從愚昧落後走向文明進步。經過數千年德融合發展,成為百越民族的一個成員有著相同圖騰信仰,有著共同文化特徵。 到1700多年前德東晉王朝,羅定地區居民仍是越族人。故歷代王朝在羅定實行越族酋長自製制度。到東晉末年,在今羅定設置龍鄉、夫阮二縣時,縣名便是來自越語譯音。如「夫阮」就是越語「荒地的村」的意思。兩縣的行政長官亦由當地越族酋長擔任。南北朝時期,中原漢族居民因戰亂災難大舉南遷,不少豪門大族亦隨之落籍嶺南。南朝的梁王朝時(約公元502—557年),原籍河南鄢陵,曾任新、石二州刺史的陳法念舉族定居羅定。他們「以孝義訓溪垌蠻族」,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加速了羅定土著越族的封建化進程。陳氏家族一連五代都擔任羅定越族酋長。和高涼馮冼氏、欽州寧氏合稱嶺南三大酋長。以使用銅鼓著稱的古代越族,到南北朝時期被稱為俚、僚族,主要原因氏分屬兩大酋長管轄:粵西南路至海南島的部落尊冼夫人為酋長,叫俚人;西江南岸、高涼以北地區尊陳法念為酋長,叫僚人。唐朝,在嶺南推行懷柔俚僚的政策,陳氏家族的陳集原官至冠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將軍、上柱國、潁川郡開國公。其事跡入載官修的《新唐書》、《舊唐書》。 唐玄宗開元十六念(公元728念),瀧州刺史陳行范領導僚族人民反唐稱帝,攻佔了粵西四十餘城。唐王朝派宦官楊思 率十萬大軍圍剿瀧州,陳行范與六萬多起義僚人被殺,許多僚人因此被迫西遷。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間改稱僮族(今壯族)。 唐朝末年,原在荊楚地區生活的瑤族大舉南遷,徙落今兩廣各地。此後歷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羅定地區的居民以瑤族和僮族為主體。其僮族,清代大學者顧炎武說:「僮則舊越人也。」 宋元明時,羅定地區的瑤、僮兩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統治壓迫的斗爭此起彼落,持續二百多年。到明萬曆年初,明王朝出動十萬大軍征剿羅定瑤民,歷時一年,殺害四萬多人。大量瑤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參加屯田的漢族士兵落籍羅定。與此同時,官府公開招募流民定居墾荒,大批漢族人紛紛遷居瀧江兩岸。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羅定圍剿瑤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羅定。此後,大批漢人繼續遷入,羅定居民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由原來瑤、僮兩族逐漸改變為以漢族移民為主體。古代羅定雖地處嶺南,聲名卻傳播神州。歷代均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涉足羅定,如唐朝的詩人宋之問、武後宰相張柬之、桓彥范;翁方綱、何仁鏡等,都曾避亂或寓居羅定,留下了許多題詠。初唐傑出詩人宋之問任瀧州參軍時所寫的《過蠻洞》、《入瀧江》兩首詩,被收入《全唐詩》中,描寫當時羅定少數民族聚居,文身鑿齒,瘴癘肆虐、生活貧困的情況。陳氏豪族的陳集原在唐武周年間撰寫的《龍龕道場銘(並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駢文之精華,文筆優美,駢詞工麗,後被收入《全唐文》和《廣東文征》。明萬曆年以來,出任羅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韜武略,如陳磷、鄭人逵、張國經、洪頤煊、宋起鳳等,他們啟賢興學,促進了羅定文化教育的發展。到民國時,羅定成為廣東的文化縣之一。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羅定市工業以省級先進企業廣東液壓泵廠、羅定無線電廠為支柱的機電系列企業,以水泥為支柱的建材系列企業,以林化廠為支柱的化工系列企業,以嘉達紡織廠、銀利紡織廠為支柱的輕紡系列企業,以市服裝集團公司為支柱的服裝系列企業形成五大支柱產業,還有世界最大充電器生產廠雅達電子,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已經確立。 羅定市農業基礎扎實,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業由於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尤其市引、蓄、提、電相結合的水利水電建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糧食十多年來持續穩產高產,1991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1995年被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業評價中心評為中國農業生產百名大縣市(排名29位),1997年造林蔭道1007公頃,成為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人事部授予羅定市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1992年,羅定市達到廣東省綠化標准。1996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外向型經濟起步早發展快。「三資」、「三來一補」企業發展到320家,遍及電子、紡織、輕工、化工、機械等10多個行業,項目規模由小到達,並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金密集型轉變,成為廣東省山區縣(市)出口創匯大戶之一。1996年7月,海關總署批准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羅定海關」,隸屬廣州海關領導,為羅定和周邊縣市的對外貿易和交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基礎建設加快,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在建的的有雲岑高速公路、江羅高速公路、陽高速公路,全部高速公路會在2012~2013年建成,有通往雲浮、岑溪、陽春、信宜、南江口等5條共長210公里的一級加大標准水泥路;有可供82座客機升降的飛機場,有自籌資金建設的南江港碼頭。能源方面,實行自辦水電、獲電和連接省電網三項並舉,實現村村通電。全市水電裝機容量4.76萬千瓦,火電裝機容量0.75萬千瓦,年發電量達2億千瓦時。4萬千瓦的油電廠即將建成投產。通訊方面,實現了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中繼線路光纖化,程式控制電話、圖文傳真、行動電話使用十分普遍。 市政發展快,城區格局新。城市建設圍繞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城區建成面積已達16.1平方公里,街道總長140公里。城區建設逐步實現綠化、美化、凈化。1995年3月,省政府批准羅定市的城區總體規劃到2010年擴大到56.1平方公裡面積、40萬人,成為以輕紡和建材工業為主、環境優美的現代化中等城市。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定為13個創建文明城市試點之一。1996年底羅定製訂並通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1997年,城市規劃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榮獲廣東省「南粵杯」。
[編輯本段]人力教育
教育基礎較好。自古以來,羅定素有「文化之鄉」之美譽。轄區內有一所普通高校——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全市現有37所中學、493所小學,在職教師10936人。有羅定中學、廷鍇紀念中學、羅定實驗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3所重點中學。市面中學有素龍一中,瀧洲中學,瀧水中學等。 勞動力資源豐富。全市社會總勞動力49.5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33萬人,城鎮勞動力16.5萬人),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13.8萬人,可供輸出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還有10.7萬人,在各類企業業的外來員工有1萬多人。
羅定八景:
龍龕蛻骨、牛石仙蹤、雙龍曉霧、四鳳朝陽、 東橋塔照、南嶺梅先、瀧江漁唱、徑口樵歌。羅定城市綠道(文道) 旅遊景區 羅定文塔-----位於羅定市城區瀧江河旁,三面環水,十分美麗。 龍灣生態旅遊區 羅定孔子廟 連州仙境茶園生態旅遊區 連州蒲垌風景區 連州戰斗紀念公園 蘋塘石山峰林風景區 龍龕岩--嶺南第一唐刻 聚龍洞--億萬年的龍宮 三元寶塔--廣東古塔之最 博物館--看戰國文物 蔡廷鍇將軍故居--抗日名將的家鄉 美食推薦: 羅定豆豉雞 羅定皺紗魚腐 龍灣氹仔魚
[編輯本段]全國征聯大賽特色奇觀
廣東榕樹王 在羅定市加益鎮石頭村河壩寨有一棵17人才能合抱的大榕樹,是廣東單枝第一大榕樹,因此被人稱為 「廣東榕樹王」。 這棵大榕樹離村寨約三四百米,像一座小山丘,站在榕樹底下,濃蔭蔽日,涼意頓生。只見巨大的主幹上生出9根枝幹向四面八方伸展開來,就像9條游龍一般(見小圖),蘊涵著強大的生命力,最粗的枝幹估計要四五人才能合抱,最小的枝幹也要兩人才能合抱。主幹上有個巨大的樹洞,洞口之大,如一頭大象。 一位年過六旬的村民說,據他目測,這棵「榕樹王」樹高超過30米、佔地面積近十畝。當年他的爺爺也不知道這棵榕樹的樹齡有多大,有的人說有500年,有的說800年,目前還無人來考證。 前些時候有不少遊客出於好奇,嘗試著合抱大樹,結果需17人才能合抱。 「榕樹王」附近還長著幾棵榕樹,雖然與「榕樹王」相比小了很多,但樹干也要六七個人才能合抱。
最近,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中,廣東有10處入選;地處粵西邊界的羅定市有兩處近現代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築類重要發現———第一初級合作社舊址和長崗坡渡槽名列其中。 被譽為「廣東紅旗渠」的長崗坡渡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廣東水利工程的大手筆,它以巨龍般的身軀,把上游的瀧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滋潤著下游20多萬畝農田,羅定盆地從此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羅定因此也連續摘取「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隨著金銀湖飲水工程的竣工,長崗坡渡槽還源源不斷地為城區居民提供干凈的「放心水」,當地30多萬群眾一直受惠。更為神奇的是,渡槽建成29年多來沒有出現過一次滲漏,從未大修,工程質量過硬。 說起渡槽,它曾經在上世紀的神州大地紅火過一陣子。渡槽又稱高架渠、輸水橋,通常架設於山谷、窪地、河流之上,用於通水、通行和通航,用來把遠處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城鎮、農村以供飲用和灌溉。現在許多水利工程、引水工程等大量地使用著渡槽,創造出很多富有特色的新式渡槽、現代化渡槽。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國內水利設施落後,直接影響了農村的發展。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引水灌溉就成為一項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為一種水利設施,就在這種背景下在全國各地開始大規模興建。 「這個渡槽把以往白白流掉的太平河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當年指揮修建長崗坡渡槽的原羅定水利局老局長陳海順對筆者介紹說,「而金銀河水庫灌溉的農田佔全縣所有農田的四分之一還要多,發電裝機容量佔全縣水電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過去羅定窮得有名,窮在缺水,十年九旱。1955年遇上8個月大旱,全縣有20多萬畝田插不下秧,插下去的十多萬畝無水灌溉,半枯半死。其實,羅定境內有六條主要河流,流量並不小;但過去境內沒有一條像樣的水利設施。半個多世紀前,羅定大辦水利,經過40多年的水電建設,全市的水利設施基本上形成引太、引泗、引沙等六宗引水工程,特別是「引太灌金」成為最大系統工程,而長崗坡渡槽是這一工程的關鍵大型建築物。 長崗坡渡槽於1976年動工興建,1981年竣工通水,歷時四年多。渡槽設計過水流量25秒立方米,長度3450米,砌石拱渡槽1750米,共5200米,這個長度在當時是全國之最。渡槽寬6米,高2.2米。渡槽共有133個墩,132個跨拱,拱的最大跨度51米,最高高度37米。長崗坡渡槽的設計曾做過兩次方案,最後由原肇慶地區水電局派來工程師孔祥華與羅定縣水電局工程師梁中承擔設計和施工。兩位工程師從設計上反復推敲渡槽結構,尋求省錢、省料、安全的設計方案。工程採用肋拱形式和實心重力墩,除幾個大跨度的拱跨以外,有2700米長的拱跨都用無筋拱或少筋拱,單鋼材就節約了300多噸。渡槽共有161條伸縮縫,每處理一條都經過很多次工序才能完成,由於嚴格把關,每條都精雕細琢,貼接得密密實實,通水以來沒有發現一處漏水。 近日,筆者驅車來到羅定市羅平鎮平垌村,遠遠看到一座高大的渡槽凌空飛架,氣勢雄偉。來到一個跨拱下,只見四條並排的肋拱橫跨在兩個槽墩之間,肋拱間每隔一米有一根橫梁將四條肋拱連接起來。而在肋拱之上是一組由大及小的復合拱。同來的羅定市水務局副局長王雲峰介紹,與用排架和木模板做支撐、混凝土倒制出來的肋拱不同,疊加在肋拱上的復合拱是預製件,在修造好肋拱後 一個個鑲上去的,這種連拱加復合拱的獨特設計增強了跨拱的穩定性,同時大大節省了建築材料,也使渡槽更具觀賞性。筆者順著渡槽的走勢望去,一個個大跨度的連拱似長虹卧波,此起彼伏,舒展大氣;而連拱上並列有序的復合拱則如一排排陣形整齊的雁陣,展翅齊飛,錯落有致。筆者又拾級而上,登上渡槽。渡槽上每隔2米有一根拉桿,拉桿將槽兩端固牢。渡槽上兩邊還有人行道,可供兩個並排行走。剛下過暴雨,槽內水流湍急,直往下游沖去。站在拉桿上,腳下水流奔騰而去,確有「逝者如斯」的感受。 望著表面粗槽、略有滄桑的渡槽,筆者感受到了當年羅定人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用鐵錘、鋼釺,打造出一座氣勢磅礴的水利工程。陳海順老局長回憶說,高空澆築混凝土作業,除了很高的肋拱採用卷揚機運送混凝土外,絕大部分混凝土料都是靠人力一擔一擔地沿著排柵挑土去的。砌築槽墩高達25米,也是靠肩膀將100多公斤重的石塊一塊一塊地抬上去。 羅定水利建設的顯著成就,吸引了國內外四面八方來客,尼泊爾貴賓參觀後豎起大拇指稱贊:「中國人真有本領!」1979年,原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到羅定視察了長崗坡渡槽建設,即席賦詩一首:「羅定兒女多英雄,壯志引太濟金銀;十里彩虹跨長崗,疑是銀河落羅平。」講述羅定水利建設的《羅定山河換新裝》還編上了上世紀70年代的小學課本。

⑦ 江西鄱陽的經濟現在怎麼樣我只要確切的數據,比如人均收入是多少網路覆蓋率情況

基本內容
鄱陽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總面積4215公里。全人口約近150萬(其中農業人口110萬), 鄱陽縣是江西省面積第二大縣,人口最多縣,縣政府所在地為鄱陽鎮。著名的鄱陽湖即在此。鄱陽縣1957年更名為波陽縣,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改回鄱陽縣。著名的鄱陽湖即在此,鄱陽也因此有了中國湖城的美譽。鄱陽縣1957年更名為波陽縣,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改回鄱陽縣。境內東北依山,西南瀕湖,自東北向西南傾斜,依次形成低山、丘陵、湖區、平原兼有多地貌地形,屬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9℃-17.7℃,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274天。

全縣轄14個鎮、15個鄉:鄱陽鎮、田畈街鎮、謝家灘鎮、石門街鎮、四十里街鎮、油墩街鎮、金盤嶺鎮、高家嶺鎮、凰崗鎮、雙港鎮、古縣渡鎮、饒豐鎮、樂豐鎮、饒埠鎮、侯家崗鄉、蓮花山鄉、響水灘鄉、梘田街鄉、柘港鄉、鴉鵲湖鄉、銀寶湖鄉、游城鄉、珠湖

鄉、白沙洲鄉、團林鄉、昌洲鄉、三廟前鄉、蓮湖鄉、蘆田鄉。共有32個居委會、495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鄱陽鎮。

境內東北依山,西南瀕湖,自東北向西南傾斜,依次形成低山、丘陵、湖區、平原兼有多地貌地形,其中低山丘陵佔全縣總面積的45%。西部屬鄱陽湖平原,北部贛、皖省界低山綿延,中部及東南為廣袤的低丘崗地。水域面積948.7平方千米,佔全縣國土面積的22.5%,其中鄱陽湖約有313平方千米水域在該縣范圍內。昌江、樂安河分別自縣東、南入境,西至鄱陽鎮匯合成饒河;漳田河、潼津河斜貫境北,西向匯入鄱陽湖;濱田、游城2水南入昌江。有軍民、濱田等大、中、小型水庫359座。屬亞熱帶地區,天氣溫順,年均勻氣溫16.9℃-17.7℃,年降水量1608毫米,無霜期長達274天。

全國商品糧、棉基地縣,油料出產百強縣,水產量居全省第一。有金、銀、鉛、鋅、煤碳、螢石等礦產資源。農業主產水稻、棉花、油菜,兼產芝麻、花生、籽瓜。水產豐碩,特產銀魚、珍珠。產業有機械、造船、化肥、水泥、電力、紡織、陶瓷、煤炭、釀酒、食物等廠礦。名產脫胎漆器。有珠湖銀魚、東湖鯽魚、鄱湖鱖魚以及藜蒿、春不老菜等特產。

杭瑞高速公路九景段、濟廣高速公路景鷹段,即將開通的昌德高速公路在鄱陽與上述高速公路形成環城高速公路網,209省道縱橫交錯貫串縣內。昌江、潼津河、樂安河、西河四大水系和鄱陽湖與黃金水道長江貫通,鄱陽港是江西省六大港口之一。永福寺塔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勝古跡有芝山、東湖、蓮山漢墓群、鄱陽湖長山島、內珠湖瓢里山、東湖十景等。

編輯本段鄱陽概況
鄱陽縣古稱番(pO)邑,饒州,漢時更名鄱陽縣,素有「魚米之鄉」、「富饒之州」、「銀鄱陽」的美譽。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因縣而得名,鄱陽縣地處全國第一大水湖鄱陽湖東岸,昌(南昌)九(九江)景(景德鎮)鷹(鷹潭)腹地。東達景德鎮市,西瀕鄱陽湖與九江市都昌縣、彭澤縣及南昌新建縣交界,北接安徽東至縣直達安慶,南鄰樂平市、余干縣、萬年縣,直通南昌、上饒、鷹潭。全縣東西寬71.8公里,南北長90.2公里,國土總面積4215平方公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全境以丘陵、平原、水面為主,其中耕地114萬多畝,山地234.1萬畝,水面141萬畝,湖灘草洲27.81萬畝,概稱「四山二水二分田,二分草洲和庄園」。

編輯本段鄱陽風貌——歷史悠久、人文蔚起
鄱陽縣於公元前221年建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長沙王吳芮、晉太尉陶侃(也即陶淵明曾祖父)為世人稱道。陶母訓子,開教育先河,其教育方法惠及後人。唐「大

歷十大才子」吉中孚飲譽江南。羈金15年的「蘇武第二」洪皓,堅貞不渝,精忠報國。洪邁著《容齋隨筆》,被毛澤東隨身攜帶四十春秋。工詩善詞的南宋詞人姜夔,開音樂先河。南宋節烈丞相江萬里在芝山止水池以身殉國,一直激勵後世。中國科學院院士石屏等專家學者學有所成,聲名遠播。歷史名人顏真卿、范仲淹、等都在鄱陽留下千古佳話。 鄱陽贛劇是鄱陽湖畔一朵文化奇葩,被周恩來總理稱贊為「美、秀、嬌、甜」,不僅唱遍饒河兩岸,大江南北,而且遠征江浙等地,久演不衰,鄱陽贛劇團也因此多次受到國家表彰,由鄱陽贛劇團承演的新編贛劇《詹天佑》催人淚激人奮進,已獲中國文華新劇目獎。

編輯本段鄱陽風貌——資源豐富、物產眾多
鄱陽得鄱陽湖滋潤,飽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山林綿亘,江湖密布,234萬畝山地鬱郁蔥蔥,141萬畝水域流金淌銀。鄱陽縣擁有鄱陽湖捕撈面積111萬畝,內陸可養水面30萬畝,可漁低窪農田34萬畝,是全國第二大水產縣,是全國水產百強縣、重點縣。鄱陽有悠久的漁業生產歷史,有浩大的漁業生產隊伍,魚類品種繁多,水產資源極為豐富,尤其以珠湖銀魚,鄱陽湖蝦蟹,鄱陽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蓮等享譽全國。

鄱陽有耕地面積110萬畝,山地面積234萬畝,特色農業發展迅猛,是我國糧、棉、油、豬重點生產區。近年來,鄱陽縣借倡導環保春風,揚優成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產業

,並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作好農業工作,基本實現了「縣有主導產業,鄉有經濟強項,村有骨幹品種,戶有主營項目。」湖濱地區養殖甲魚、銀魚、鱖魚、青蝦、河蟹等。山區種植黑芝麻、百合、煙葉、蓮子、蔬菜、葯材、板栗。全縣突出抓好「二水」(水產、水禽)「一葯」(中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規模效益。全縣還有瑩石礦儲量70萬噸,花崗石存量1億方,瓷土、石灰、煤、金、鎢等礦產具有較高開采價值,是一座待人開發的寶庫。

編輯本段鄱陽風貌——風光旖旎、名跡眾多
鄱陽縣有曾產靈芝的芝山,有晉文學家郭璞尖五峰,有范仲淹稱為的「小海南」——湖中鳥島瓢里山,有朱元璋大戰陳友諒的遺址——巍峰峭壁的獅子疊嶂、雲霧繚繞的避暑勝地蓮花山。蓮花山風景區內既有豐富的森林植被,各種天然名貴樹種保存完好,又有全國大二型水庫——軍民水庫,此地居民皆為典江南民居造型,依山傍水,真可謂是山清水秀,好一個世外桃源。 鄱陽縣擁有鄱陽湖較大的水面,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鶴越冬地,聚集了世界上98%的濕地候鳥種類,是世界重要保護濕地。豐水期,湖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湖面浩浩盪盪,滾滾東去;枯水期,草洲遼闊,芳草萋萋,蘆花飛舞,候鳥出沒期間,或聞鵝嘶鳴,或觀鶴舞白。盪舟碧波,可觀鄱最湖日落日勝古跡眾多,有宋朝年間的永福寺塔,有江萬里率全家投河以身殉國的止水亭,有陶侃衣冠冢,有古老的文廟,有可與西湖媲美的十景東湖,有全省最大的蓮山古漢墓群等。

編輯本段鄱陽風貌——區位獨特、交通便利
鄱陽地處「昌九景」金三角腹地,它西接廬山,北望黃山,東依三清山,南靠龍虎山,是環鄱陽湖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鄱陽湖畔正在建設中的區域中心城市。在東部開放和西部開發中,具有重要的承接和中轉作用,周邊輻射十餘縣市近千萬人口,市場空間,充滿無限生機。鄱陽縣史有「舟車四達」、「百貨歸墟」之美譽。縣城距景德鎮、九江機場、南昌昌北機場分別為半小時、1小時、2小時車程,一小時經濟圈已基本形成。境內樂安河、西河、潼津河、昌江經鄱陽湖直通長江,鄱陽港是江

西省重要港口,千噸貨輪可直達長江。「兩高一鐵」(景婺衢鐵路)建成後,鄱陽將進入江浙滬4小時經濟圈。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鄱陽縣科學規劃,認真按照全面開發東湖,快速建設「城北」,有序改造「老城」的總體思路。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創新城市經營理論,通過招商引資,城市經營廣開渠聚集資金,促進城鄉良性互動,進一步突出擴大就業空間、擴大人居空間、擴大親水空間、擴大旅遊休閑空間這四條「主線」,進行城市建設和發展。充分依託縣城山水環繞、依山襟湖、古跡留痕的優勢,構建「一湖(東湖)二帶(饒河景觀帶、中心大道影觀帶)、三環(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四區(城北區、城東區、老城區、風景區)」,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縣城主幹道美化亮化,引資建設了饒州大道、鄱陽商貿市場、饒州小商貿市場、建材大市場等,逐步建成「水陸交通便捷,集居人口眾多,水鄉韻味濃郁,工貿旅遊發達,片區功能齊全」的生態水城。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鄱陽縣總面積4215平方千米。全人口約近160萬(其中農業人口110萬),毗鄰皖南。鄱陽縣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溫和,全年平均氣溫17.60度;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小時以上,日照百分率為40%以上;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8毫米;四季分明,無霜期達274天。山脈為黃山余支,縣域經地勢自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欹,低山、丘陵、湖區平原兼有。擁有234萬畝山地經濟、野生、珍貴樹和113萬畝寬的水域,其中30萬畝優質可養水面。是江西省面積第二大縣、人口最多縣。縣政府所在地為鄱陽鎮。

鄱陽縣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鄱陽湖的東岸,北與彭澤縣和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同餘干、萬年接壤;東於景德鎮、樂平市為鄰;西北同都昌縣山水相連。

水域面積948.7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2.5%,其中鄱陽湖約有313平方公里水域在該縣范圍內,境內大小河流225條,總長2070公里,大、中、小型水庫359座,總庫容6.5億立方米,水資源非常豐富;

縣境內東北高為低山,向西南方向漸變為丘陵和湖區平原,東西寬71.8公里,南北長90.2公里,總面積為4215平方公里。

全縣土地總面積達4215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佔全縣總面積的45%。耕地總面積108.02萬畝,其中水田81.74萬畝,旱地26.28萬畝,山地面積234萬畝;林地面積14萬余公頃,覆蓋率達29%。

鄱陽縣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數達2098小時,平均氣溫在16.9℃-17.7℃,1-2月為最冷天氣,月平均氣溫為4℃-5℃,極冷最低溫度日為零下8℃,7-8月份平均氣溫高達28.8℃-30℃,一年中極端最高溫度為39.9℃。年平均降雨量1300-1700毫米,4-6月為集中雨季佔全年降水量50%以上, 7-9月為台風雨季帶,全年無霜期274天,太陽輻射數為115千卡/平方厘米。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鄱陽縣2010年GDP達到80.5億,增長率達15.7%鄱陽得鄱陽湖。滋潤,飽汲天地之精瑞。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山林綿亘,江湖密布,234萬畝山地鬱郁蔥蔥,141萬畝水域流金淌銀。鄱陽縣擁有鄱陽湖捕撈面積111萬畝,內陸可養水面30萬畝,可漁低窪農田34萬畝,是全國第二大水產縣,是全國水產百強縣、重點縣。鄱陽有悠久的漁業生產歷史,有浩大的漁業生產隊伍,魚類品種繁多,水產資源極為豐富,尤其以珠湖銀

魚、鄱陽湖蝦蟹、鄱陽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蓮等享譽全國。

鄱陽有耕地面積110萬畝,山地面積34萬畝,特色農業發展迅猛,是我國糧、棉、油、豬重點生產區。近年來,鄱陽縣借倡導環保春風,揚優成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產業,並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作好農業工作,基本實現了「縣有主導產業,鄉有經濟強項,村有骨幹品種,戶有主營項目。」湖濱地區養殖甲魚、銀魚、鱖魚、青蝦、河蟹等。山區種植黑芝麻、百合、煙葉、蓮子、蔬菜、葯材、板栗。全縣突出抓好「二水」(水產、水禽)「一葯」(中葯材),水禽畜禽及牛羊工程已具規模效益。全縣還有瑩石礦儲量70萬噸,花崗石存量1億方,瓷土、石灰、煤、金、鎢等礦產具有較高開采價值,是一座待人開發的寶庫。

編輯本段地方特色
四季時魚
鄱陽自古「稻飯魚羹」,是江南有名的「魚米之鄉」。地處鄱陽湖濱,魚是除稻之外的主食之一,長此以往,食有所擇,燴有所究,於是有「春鯰、夏鯉、秋鱖、冬鯿」四季時魚之分。

春鯰:鯰者,粘也。鯰魚有涎遍布全身,腥滑粘膩,所以有此雅名。做為底層魚類,喜性葷食,常棲深水污泥之中。入秋則蟄伏泥淖,春時非常活躍,進食日增,體膘時長。魚的味在其脂肪,這時候的鯰魚,鰭刺皆被厚厚的黃油包裹,食後讓人加倍感到肥美鮮香。據《本草綱目》說, 鯰有和脾養血之功,春食鯰魚,不僅鮮美無比,更使人精力倍增。

夏鯉:鯉為廣食性魚類。長期以來,鯉為吉祥的象徵,"鯉魚跳龍門",使鯉在人們眼中有著升騰的隱喻,年節婚慶,紅白喜事,都喜歡以鯉魚入席。然而,鯉魚味道真正鮮美,唯有夏季。這種魚仲春產卵,消耗較大。只有隨著水溫上升,食物增多,因為產卵而消瘦的鯉魚,才會漸漸變得背圓體豐,肉脂明顯增多,味道愈顯鮮美。

秋鱖:在一些地區,因為唐人張志和"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而有了歧誤,認為鱖魚是春時的寵食。而積累幾千年食魚歷史的鄱陽人,根據魚的生長習性斷言,此魚秋天吃食是最佳季節。鱖在農歷三、四月產卵,是嗜葷魚類,隨著它的長大,食慾也逐日增大,憑著它的闊嘴堅齶和一個特殊的胃囊,饕餐不息,吞食不已,魚膘也逐日增厚,肉質鮮嫩,皮緊若麵筋,味美如子雞。當然,鱖魚是四時佳魚,而這個季節食用尤為上乘。

冬鯿:鯿魚的正名叫魴。「魴者,腹內有肪也。」《詩經》說:「豈其食魚,必河之魴。」此魚為中水魚群,農歷四、五月產卵,入秋後喜在河港深潭集群越冬,因而並沒有進人冬休狀態,不像別的魚,冬休後食慾減少,體膘下降。所以有漁俚說:「入冬之魴,美如牛羊」。冬鯿,依然是其肪如凝,肉嫩味美。加上這種魚有調胃氣,利五臟,去胃風、消谷的功效,非常有益於人體在冬天的養護。

鄱陽三鮮
四季時魚為大多數人所知,鄱陽三鮮的稱謂很多人不大清楚。不過把這三種魚說出,人們也就不感到生疏了,這就是銀魚、鰻鱺和鱭(即鳳尾魚)。

銀魚:古稱膾殘魚,又名白小。唐代大詩人杜甫曾有《白小》詩說:「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人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生成猶拾卵,盡其義何如。」這詩寫得很概括,很形象。這種魚小而剔透,潔白晶瑩,纖柔圓嫩,渾體透明。雖然,銀魚並非鄱陽特有,但鄱陽銀魚名揚遐邇,獨享盛名。說鄱陽銀魚之所以獨特,主要是品質上乘,體長6厘米左右,農歷九月出水,它與其它銀魚品種「面條」和「銹花針」不同。鄱陽銀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綉花針」肥度不夠,干癟味淡;「面條」肉老筋硬,入口不適。當然這里所指的鄱陽銀魚,實際上是鄱陽珠湖銀魚。珠湖為內湖,水肥草豐,餌料生物極為豐富,加上極少污染,水溫正常,是銀魚最理想的繁殖場。所以,珠湖銀魚是鄱陽湖銀魚的上品。銀魚是極富鈣質的魚類,營養學家將它列為長壽食品,它的「補肺清金、滋陰補虛」的功效,成為水中珍品。

鰻鱺:又稱白鱔,簡稱鰻,洄遊性魚類。此魚在秋季游入深海產卵,幼魚變態後,進入淡水生長。形狀如蛇,肉鬣連尾,無鱗有舌,大者長數尺。肉嫩如豆腐,味美似河豚,為葷食屬性魚類。營養豐富,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尼克酸含量較高,有補虛羸、怯風濕、治虛勞骨蒸、風濕痹痛等功效。

鱭:俗名鳳尾、刨花魚,是名貴的經濟魚類,食用歷史悠久,知名度高,倍受美食家青睞,曾有這樣的詩句稱贊它:「聳肩下驚雷,腮紅新出水。尾似薑桂椒,半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鱸漸寡味。」正是如此,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才有這樣的詩:「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鱭魚肥。」這種魚無論是煎是炸或作魚鮮,都令人舔唇咋舌,贊不絕口。

鄱陽三鮮除鰻鱺稍稍稀疏之外,銀魚和鳳尾都是鄱陽大宗出口的特產。

獨特蟲魚
蟲魚學名暇虎魚,亦稱春魚,端午節前後才有;體長約15-20毫米,通體晶瑩,散有黑點。蟲魚是世界上體長最小的魚種,「小魚一斤千頭」。所以唐代有人這樣記述:「魚大如針,易以為醬也。」蟲魚生長在有岩洞的水中,春汛時,隨水至洞產卵,初夏長成復出。有詩這樣描寫它的生長習性:「牛湖洞口水痕平,飛雲洞里蟲魚生。傾筐莫待日停午,翠釜烹米味自清。」對於這種小魚,古人一直看重。南宋范成大說:「肉白而豐,味似蝦而松美。」鄱陽人以它為待客珍品,或佐以炒蛋,炒春不老腌菜,炒辣椒以及作羹、或為面的底湯,無不鮮美。由於這種魚在初夏才有,本縣均以它焙或曬干食用。蟲魚「和中益氣,令人喜悅」,為縣內一大特產。

少刺黃頰
黃頰魚古稱鯊,俗稱黃牙頭,又名黃刺魚、黃骨魚。青黃色,腹部淡黃,頭大扁平,全身無鱗,胸鰭的後上方與腹鰭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後緣有鋸齒。黃頰魚白天棲於江河湖水的底層,夜晚則浮在水面,食性較廣。此魚以肉質細嫩無軟刺而著稱。用本縣特產春不老腌菜相煮,味道尤美。此魚祛風、醒酒、消水腫、利小便,益胃和五臟。

肥裙甲魚
中華鱉,團魚、腳魚,因背有甲,故名甲魚。鄱陽多湖塘河汊,此魚尤多。相傳,宋孝宗年間,鄱陽人洪邁在朝為官,一次宮筵,孝宗問及洪邁家鄉有何特產,洪邁回答:「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狸。」從此這兩種動物都成為本縣特產。鱉營養豐富,肉質鮮美,有滋陰壯陽,軟堅散結之功效,深得人們喜愛。

東湖黑鯽
鯽魚古稱鮒魚,屬鯉科。東湖水草叢生,有各種微生物和藻類植物,極宜鯽魚生長。此湖所產鯽魚因此而個大體肥,鱗呈黑色而著名。大者1.5千克,小者0.5千克,肉嫩味鮮,格外清香。如清燉食之,口感尤佳,綿長而略帶甜味。此魚健脾利濕,溫中下氣、下乳汁,是四時皆宜的魚類。

鮮嫩蝦仁
蝦仁,又稱蝦米,有干鮮兩種,是鄱陽湖大鮮蝦去殼擠制而成。干蝦仁柔韌鮮美,色澤粉紅,是本縣歷朝貢品。鮮蝦仁白嫩微紅,鮮嫩爽口,一度成為酒樓賓館的主要佳餚用料。

上等珍珠
鄱陽在唐朝貞觀年間便有人采擷珍珠。本縣中部的珠湖,便因歷史盛產天然珍珠而得名。此地所產蚌珠粒大色艷,光澤照人,多為貢品。建國後,本縣各地廣泛開展人工培殖,不僅產量大增,而且質優珠美,深受青睞。

廟前白蓮
白蓮,又稱家蓮,主產於鄱陽三廟前。白蓮是人工栽培的水生植物,開白花,藕細實多,蓮果殼薄仁大,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和各種維生素。廟前白蓮,栽培歷史悠久,不但栽培面積多、產量高,而且以質量上乘與廣昌白蓮齊名。產品曾遠銷港澳、東南亞和日本、美國。

蓮湖瓜子
鄱陽種植瓜子的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時,有鄱陽人洪皓帶來西瓜種子回鄉種植。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培育,鄱陽瓜子以殼薄肉厚味香而享譽省內外。鄱陽瓜子產地較多,以蓮湖為著名:片張中等,平正無紋,色黑光滑,仁粒飽滿,甘香可口。

橫溪大豆
橫溪為鄱陽縣拓港鄉所屬,這一帶所產大豆以顆粒大、色澤好、出漿多、味鮮美而聞名遠近,稱之為「溪豆」。據傳,溪豆始於東晉後期南北朝時,一千多年經久不衰。自清代起開始銷往上海、祁門等地。近年來種植面積有所擴大。

清塘蓮藕
鄱陽縣凰崗鎮太陽埠鄉清塘村,有塘因盛產蓮藕而著名。此塘之藕既不要種植,又不用施肥,所以藕實,根莖肥大,潔白如玉,嫩甜香脆,如同水果。當地廣為流傳諺語說:「清塘藕、贛州梨,彼此難分高和低。」

鄱陽「春不老」
「春不老」為鄱陽名菜,僅產於東湖四岸及上土湖的西門、高門一帶,也就是在鄱陽鎮舊城周邊生長,出城數里則變為芥。「春不老」雖為芥菜的一種,但生在鄱陽鎮卻與芥菜有了很大差異。其色如墨,葉片較芥為小,且肉質緊密,有茸毛,葉莖肥大如菘(白菜),呈羽狀或不整齊羽狀分裂。葉片辛香濃烈,八、九月種,初春收割。製成齏,本地稱之為「春不老腌菜」;有蒸曬為霉乾菜,稱之為「春不老鹽菜」。或漚肉、或煮黃頰魚、或作羹、或獨炒,香脆爽口,健脾開胃,回味綿長。

藜蒿
藜蒿學名白蒿,菊科多年生野草,古代稱之為蘩。明代李時珍說:「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陸生辛味重,不及水生者鮮美爾。」 藜蒿惟鄱陽湖13點高程的濕地才為正宗。以藜蒿嫩莖炒食,為時尚佳餚。鄱陽濕地面積大,野生藜蒿產量大。

脫胎漆器
鄱陽髹漆工藝傳承久遠,到明清時日漸顯著。1914年,張席珍老先生,仿景德鎮瓷器帽筒,製作出黑退光脫胎漆器帽筒一對,被湖北客商買走。次年,這對帽筒送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參展,獲四等褒獎。此後,鄱陽髹漆工藝更上一層樓,不但製作出不少器具出口創匯,而且先後兩次承製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西廳的全部脫胎漆器。 鄱陽脫胎漆產品有300多種,花色達2000多件,曾遠銷港、澳、東南亞、日本、歐洲和北美,是我國髹漆工藝品的重要產地。

驛前漁鉤
鄱陽是淡水魚的重要產地,漁具生產工藝先進,其中用鐵絲製作的漁鉤,至今仍是鄱陽縣的獨特產品。相傳,這種手工技藝是在一百多年前從湖北大冶傳入並繼承下來的。驛前魚鉤向以鋼火適度,鉤刃鋒利,價格低廉著稱。 近年來,除生產捕撈天然魚的漁鉤之外,還研製出適合休閑垂釣的系列玩具漁鉤,受到世界各國垂釣者的青睞。

饒州漁卡
饒州漁卡,揚名國內。這種用毛竹椏削製成的漁具,品種眾多,工藝精緻,對保護魚類資源和發展漁業生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傳,漁卡是姜太公發明的,直鉤釣直魚,說的就是漁卡。漁卡削成後,如同竹針,捕撈時彎成弓形,套上蘆葦製成的筒筒,插上魚餌,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漁卡雖冠饒州,實際上卻是鄱陽鎮管驛前村的重要特產。

饒河戲
宋朝以南戲為基礎,經過元、明兩個朝代,饒河(鄱陽)人在南戲和弋陽腔的基礎上經過改造發展,變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以板擊節的高腔,與亂彈、徽劇、秦腔、崑曲等皮黃聲腔溶融揉合,形成了唱腔豐富、劇目眾多,鄉土氣息濃郁的饒河戲。因此,鄱陽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戲劇之鄉」的稱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