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底色更

生態底色更

發布時間: 2021-01-26 09:59:12

『壹』 生態文明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周易》里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
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
(一)什麼是生態文明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於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於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應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因為在那裡首先爆發生態危機。但一是因為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使本國生態危機得以緩解;二是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三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成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方失去機會,就為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
(二)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絕不能再成為生態文明的遲到者。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
中國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准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把一種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稱為「物化」,也是主客體的相融。這與現代環境友好意識相通,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相合。
中國佛家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涅盤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
中國歷朝歷代都有生態保護的相關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為春天樹木剛剛復甦。什麼時候砍伐呢?《周禮》上說:「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除保護生態外,還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把灰塵廢物拋棄在街上就要斬手,雖然殘酷,但重視環境決不含糊。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表述中華文明精神,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一些西方生態學家提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東方轉向」。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會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
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農業文明帶動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完全變革的必然結果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
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製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卻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
生態文明為社會主義理論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兩者內在的一致性使得它們能夠互為基礎,互為發展。生態文明為各派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提供了發展空間,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態文明也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本質只能使本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而不會承擔全球的環境責任。生態社會主義由於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發現。生態問題必將成為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武器。發展中國家終將在社會主義旗幟下重新團結起來向發達國家討還生態成本。
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資本主義使人們擺脫封建枷鎖和宗教禁錮的同時,卻帶來新的剝削和壓迫,這使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社會主義自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改良與革命兩種選擇。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要研究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豐富活力,都要思考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給全人類帶來的諸多利弊。由於傳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現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傳統社會主義不能有效應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全新挑戰。因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制度孰優孰劣,比的不是誰最能斗爭,比的也不僅僅是生產力,還要比誰最公平公正,誰最共同富裕,誰最有道德文化,誰最能可持續發展,誰最能帶來人的全面發展,誰最能使社會更加和諧。
針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例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型社會主義流派的探索,不僅在學術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也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具體結合起來,給未來人類社會指出了新的方向。雖然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仍然單薄無力,仍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確為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像空間,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因為當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不能只研究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階級關系,還必須研究人與自然的文化倫理。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正在於此。
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鑒。它們之間的融合,必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會主義真正代替資本主義,必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對此,中國責無旁貸。

『貳』 何謂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專態文明是人類遵屬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叄』 生態農業的發展背景

20世紀初以來,為來了克服常源規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許多國家發展了多種農業方式以期替代常規農業,如「生態農業、生物農業、有機農業」等,其生產的食品稱為自然食品、有機食品和生態食品等。盡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三個效益」 的統一。
簡單地說,生態農業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借鑒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肆』 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內容及意義,800字

這些是十八大中關於生態文明的描述,希望能幫到你。
(一)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黨的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四個文明的基礎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新高度,納入小康社會五個目標,納入中國特色的五位一體,這是個創新和貢獻。十八大明確提出今後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四項任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資源生態系統的環保力度,加強生態文明政治建設,把生態文明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
(二)提出兩型社會建設作為基本國策。70年代提出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提出改革開放是基本國策,現在兩型社會建設正式成為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的高度予以認識和把握,建設美麗中國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前叫改造自然,開發自然,導致資源枯竭、生態惡化。以往在開發和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高喊「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口號,現在的發展理念轉變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最大的天意,是人性的回歸,是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界定。貫徹生態文明,加快三個發展是十八大的貢獻,十八大之前,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高級幹部研討班上做了重要講話,為十八大提前做了政治設計,提出三個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實施三個經濟業態互動互補。
(三)加快三個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三個發展:加快綠色發展,強調生態第一、環保至上;加快循環發展,強調資源提高使用效率,廢水廢氣的循環利用;加快低碳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建設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的新業態。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加快三個發展,真正把科學發展觀具體化,把生態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要立足保護環境,尊重生態,不僅給後代留下金山銀山,更要留下綠水青山。
改革開放32年,GDP年平均增幅9.7%,94年是最高年份達13.6%,這叫中國的奇跡、中國的崛起。我們按照辯證法的思維回頭反思盤點我國的高速增長,有不少經驗和教訓。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更多的是依靠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高污染、資金的高投入換來的GDP高速度,成本太大得不償失。研究三個新發展,更能實現永續發展,更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十八大給人民的思想深處種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種子,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執政的新理念、新目標、新價值取向。

『伍』 生態修復的背景

生態修復可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但將它作為生態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系統研究,是1980年Cairns主編的《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一書出版以來才開始的。在生態修復的研究和實踐中,涉及的相關概念有生態恢復(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態重建(EcologicalReconstruction)、生態改建(Ecological Renewal)、生態改良(Ecological Reclaim) 雖然在涵義上有所區別,但是都具有「恢復和發展」的內涵,即使原來受到干擾或者損害的系統恢復後使其可持續發展,並為人類持續利用。如Restoration是指對受到干擾、破壞的生態環境修復使其盡可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Reclaimation是指將被干擾和破壞的生境恢復到使它原來定居的物種能夠重新定居,或者使原來物種相似的物種能夠定居。Rehabilitation是指根據土地利用計劃,將受干擾和破壞的土地恢復到具有生產力的狀態,確保該土地保持穩定的生產狀態,不再造成環境惡化,並與周圍環境的景觀(藝術欣賞性)保持一致。Reconstruction是指通過外界力量使完全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初狀態。Renewal是指通過外界力的力量使部分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改善,增加人類所期望的人工特點,減少人類不希望的自然特點。
20多年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尚無統一的看法。恢復生態從術語到概念 學術上用的比較多的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生態恢復的稱謂主要應用在歐美國家,在我國也有應用,而生態修復的叫法主要應用在日本和我國。
在城市中,由於建築和鋪裝的大量建設,使得城市中心的綠地越來越少,影響了自然生態的平衡。近幾年,國內外有許多城市新建了綠道網,為居民休閑、慢行提供良好的場所。在綠道網的建設中,採用透水瀝青等新的技術工藝,使雨水被植被充分吸收過濾後,自然滲透進土壤、河道。大規模的綠道網,可以調節局域氣候,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起到生態修復的作用。
城市的生態建設是城市化進程必須解決的難題,在建設用地日趨緊張的前提下,不可能建設大型的城市生態公園,而通過改善現有綠地的質量,提升生態效果,是解決這個問題。 生態恢復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恢復天然的生態系統。
「生態恢復」的含義遠遠超出以穩定水土流失地域為目的種樹,也不僅僅是種植多樣的當地植物,「生態恢復」是試圖重新創造、引導或加速自然演化過程。人類沒有能力去恢復出真的天然系統,但是我們可以幫助自然,把一個地區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動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條件,然後讓它自然演化,最後實現恢復。因此生態恢復的目標不是要種植盡可能多的物種,而是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一個群落發展成為由當地物種組成的完整生態系統。或者說目標是為當地的各種動物提供相應的棲息環境。生態恢復的方法有物種框架方法和最大多樣性方法。
生態恢復是研究生態整合性的恢復和管理過程的科學,現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研究熱點.恢復已被用作一個概括性的術語,它包括了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義,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退化的生態系統,使其重新有益於利用,並恢復其生物學潛力.生態恢復的原則包括自然法則、社會經濟技術原則和美學原則.
學術上用的比較多的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生態恢復的稱謂主要應用在歐美國家,在我國也有應用。而生態修復的叫法主要應用在日本和我國。

『陸』 生態效率的提出背景

1992年,聯合復國里約環境制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概念提到全人類發展的議程。
在中國,2005年3月,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七大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高度出發,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以生態有效的方式滿足人的需要。因此,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兩型社會」的關鍵在於提高生態效率。

『柒』 商業生態系統的背景

商業生態系統作為一種新型的企業網路,能充分體現企業間資源的相互協調和聚集,其產生的背景主要有: 超分工整合的發展促使企業更關注自己的生態位
施振榮在回顧社會與產業的演進後指出,組織隨著產業趨勢改變,由工業時代傳統的
層級式垂直整合,演進到信息時代扁平式的授權分工整合階段,再到今日知識時代,出現了網路式的超分工管理模式。他指出,在一般製造廠內,垂直分工與水平整合才符合現代經濟效益,但在知識經濟時代,除了垂直分工之外,即使是水平也可能先分工再整合,這就是超分工整合。超分工整合的結果是許多公司的命運被綁在了一起,為了發展,它們組成一個相互依賴的網路,共享相關的產品、服務和技術等。 商業生態系統打破了傳統的行業界線,使不同「行業」的企業走到了一起,從而增
加各自的市場機會 比如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為了給商業顧客創建電子商業的解決方法,把不同行業的企業比如計算機服務、系統一體化服務、電話服務、儲蓄所、信用和交易服務等聯系了起來。 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商業生態系統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條件
通過先進的電子商務技術和網路平台,可以靈活地建立起各種組織問的、高效的電子化連接,將夥伴企業韝鮃滴窕方詮碌毫?釉諞黃穡?棺櫓?淶男畔⒑橢?兜慕換渙坑虢換凰俁卻蟠筇岣摺?br /> 世界經濟形勢的改變,傳統經濟管理理論越來越不適用
未來發展的不可控變數實在太多,各種因素交互影響而「突現」混沌現象和隨機性太多,用原來的方法是無法把握的。為此,必須發展非線性科學、復雜性科學,才能解決復雜系統和復雜性的問題,而商業生態系統理論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思想而產生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