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綠地規劃
㈠ 如何將生態的思想應用於現代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
森林生態結構,農田生態結構,空間生態結構,海洋生態結構,生態結構組合,合理在現有的基礎上,考慮長遠連在一起,用造生養育出自生,這和環境位置都有關系。
㈡ 三林外環外生態綠地規劃草案已公式 何時出設計方案
三林楔形綠理位置北起環線、南至外環線、東臨濟陽路、西至黃浦江規劃范圍
感覺這樣的提問沒有什麼意義
建議,可以自己查閱下資料
㈢ 園林綠地的基本類型及其規劃設計基本要求
公園綠地來 是指向公眾自開放,以遊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美化、防災等作用的綠地。
2、生產綠地 指專為城市綠化而設的生產科研基地。
3、防護綠地 指改善城市自然條件和衛生條件而設的防護林。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污染環境、衛生條件、通風或防風、防沙,包括衛生隔離帶、道路防護綠地、城市高壓走廊綠帶、防風林、城市組團隔離帶等。
4、附屬綠地 指城市建設用地中綠地之外各類用地中的附屬綠化用地,包括居住綠地、公共設施綠地、工業綠地、倉儲綠地、對外交通綠地、道路廣場綠地、市政設施綠地、特殊綠地等
5、其他綠地 指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居民休閑生活、城市景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直接影響的綠地,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園、濕地、垃圾填埋場恢復綠地等。
㈣ 城市生態規劃、生態修復、綠地規劃 與現階段的城市規劃有什麼關系
我覺得可能存在的關系有:
1,綠色規劃有利於環境的建設和提高
2,有利於規劃好的城市風格
3,有利於緩解空氣的質量
㈤ 如何將生態的思想應用於現代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
隨著科學技術及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尤其是生態學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運用,人們對於城市綠地功能的認識,從簡單的美化、休憩、游樂功能,逐步發展到對其生態、使用、美化、教育等綜合功能的認識。
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功能
(一)凈化空氣、水體和土壤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不同類型城市綠地光合作用效應比較)
2、吸收有害氣體:有害氣體雖對植物生長不利, 但在一定條件下, 有許多植物對他們具有吸收和凈化作用
3、吸滯煙塵和粉塵: 植物, 特別是樹木對煙塵和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這一方面由於枝葉茂密, 具有強大的減低風速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由於葉子表面粗糙、有絨毛或黏性分泌物, 當空氣中的塵埃經過樹木時, 便附著於其葉面及枝幹上。經過雨水的沖洗, 又能恢復其吸滯能力。草地不僅和樹木一樣具有吸附灰塵的作用, 並且還可固定地面的塵土。 (綠化樹木的滯塵效應)
4、減少空氣中的含菌量:綠地可以減少空氣的含菌數量, 這一方面是由於綠地上空灰塵減少, 從而減少了黏附其上的細菌; 另外一方面還由於許多植物本身具有分泌殺菌素的能力, 如懸鈴木、檜柏、白皮鬆、雪松等都是殺菌能力較強的綠化樹種
(各類林地和草地的含菌量比較)
5、凈化水體。據研究, 樹木可以吸收水中溶解的物質, 減少水中細菌的數量。如在通過30~40m寬的林帶後, 由於樹木根系和土壤的作用, 1L水中所含細菌的數量比不經過林帶的減少1/2。許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對凈化城市污水有明顯作用: 在栽有蘆葦的水池中, 懸浮物要減少30%, 氯化物減少90%, 有機氮減少60%, 磷酸鹽減少20%, 氨減少66%, 總硬度減少33%
6、凈化土壤 。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質, 從而具有凈化土壤的能力 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進入土壤中的大腸桿菌死亡
(二)改善城市氣候
1、改善小氣候
降低氣溫: 測定表明, 在炎夏季節林地樹蔭下的氣溫較無綠地低3~5°C。有垂直綠化的前牆表面溫度比純粹紅磚牆表面溫度低7°C左右。炎熱夏季時, 人在樹蔭下和在直射陽光下的感覺差異很大。這種溫度感覺的差異不僅僅是3~5°C的氣溫差, 而主要由太陽輻射溫度決定。茂密的樹冠能擋住50%~90%的太陽輻射熱 (綠化的遮蔭避曬作用)
2、調節濕度
空氣濕度過高, 易使人厭倦疲乏, 過低則感乾熱煩躁。一般認為最舒適的相對濕度為40%~60%。綠化植物能大量蒸騰水分, 可以提高空氣濕度。一般森林的濕度比城市高36%, 公園比城市其他地區高27%。即使是在樹木蒸騰量較少的冬季, 因為綠地中的風速較小, 氣流交換較弱, 土壤和樹木蒸發水分不易擴散, 所以綠地的相對濕度也比非綠化區高10%~20%
3、通風防風
1)大片林地的存在, 可以造成綠地與其周圍地區的溫度差異, 進而造成區域性的微風和氣體環流。綠地中的涼空氣不斷向城市建築密集地區流動, 從而調節氣溫, 輸入新鮮空氣, 改善通風條件。
2)帶狀綠地的作用與其設計密切相關。如帶狀開敞綠地, 若與夏季主導風向平行, 則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應。若綠化林帶與冬季主導風向垂直, 則具有良好的防風效應, 既可降低風速, 又可減少風沙, 改造局地氣候 (綠化林帶減小風力)
4、調控氣流
(三)降低城市雜訊
雜訊污染是城市中的主要環境污染之一。雜訊一旦超過衛生標準的30—40dB,就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輕則使人疲勞、煩燥,重則可以使人引起心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 據有關測定表明,40m寬的林帶可以降低雜訊10--15dB,30m寬林帶可降低雜訊4-8dB。 闊葉樹吸聲能力比針葉樹好;由喬木、灌木、草木和地被構成的多層稀疏林帶比單層寬林帶的吸聲隔離作用顯著。據杭州及北京的現場測量表明,以綠籬、喬灌木與草坪相結合的復層配置形式構成的緊密的綠帶降低雜訊的能力較強。
㈥ 城市土地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是》
1 保持基址的整體性與連續性
城市濱水綠地建設要站在濱水綠地之外,從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乃至整個城市系統等更高級的系統出發去研究問題。像中國古代軍事家所說的那樣: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勢」就是全局發展趨勢。江河的形成是一個自然力綜合作用的過程,這種過程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某一因素的改變都將影響到景觀面貌的整體。所以在進行濱水景觀規劃建設時,首先應把濱水綠地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從區域的角度,以系統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規劃,而不應該把河道與大的區域空間分割開來,單獨考慮。
2 遵從基址的生態環境特徵,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在地球表面進行任何的改造都會對其造成影響,但這並不表明人類就退出生物圈不再進行建設了,而是應該認識到人類的建設行為對生態系統影響的成因與大小,通過設計來減少或避免這種影響。保持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讓環境充滿生機與活力。任何園林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徵,呈現空間異質性,規劃設計之前應該對基址進行系統的分析,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徵,並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遵從這些生態環境特徵,盡量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3 生態、景觀、防洪等多功能兼顧
城市濱水區的整治不單純是解決水運、防洪等使用功能的問題,還應包括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江河、湖泊的水質,增加濱水綠地的遊憩機會和景觀效果,提升濱水地區周邊土地的經濟價值等一系列問題。僅從某一角度出發.均會有失偏頗,造成損失,因此必須統籌兼顧,整體協調。濱水景觀的規劃建設必須以系統工程為指導,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慮景觀、生態等需求,把濱水綠地建設成多功能兼顧的復合城市公共空間,以滿足現代城市生活多樣化的需求。
4 以綠為主,生態優先
城市濱水綠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態功能要求,主要是通過植物來完成的,這就決定了對城市濱水空間的規劃建設,必須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江河岸線的自然生態群落結構,以綠化為主體,以植物造景為主體,強調以鄉土樹種為主,兼顧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運用天然材料,創造自然生趣的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應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物能循環,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作為濱水綠地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加以體現。
5 景觀結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觀整治與文化景觀(人文景觀)保護相結合,是城市濱水綠地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突出濱水綠地文化內涵和地方景觀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一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利用園林景觀表現手法加以表達,保持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是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它對恢復和提高濱水景觀的活力,增強濱水綠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㈦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體內容
內容: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對各種城市綠地進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統籌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結構的綠地空間系統,以實現綠地所具有的生態保護、遊憩休閑和社會文化等功能的活動。
城市綠地系統布局是指城市綠地(包括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和道路綠化與水體綠化以及重要的生態景觀區域等在規劃時統一考慮,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
城市綠地系統的布局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因為即使一個城市的綠地指標達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麼它也很難滿足城市生態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閑娛樂的要求。
反之,如果一個城市的綠地不僅總量適宜,而且布局合理,能與城市的總體規劃緊密結合,真正形成一個完善的綠地系統。
那麼這個城市的綠地系統將在城市生態的建設和維護以及為市民創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統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7)生態綠地規劃擴展閱讀: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原則:
1、地帶性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應根據城市所在的氣候帶來選擇主要樹種和主要群落類型,即要把鄉土樹種作為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主體。
充分體現並強化地域特點,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結合城市位置、氣候等外部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現狀特點,完善城市綠地系統。
2、系統性原則
以生態效應為核心,完善綠地生態功能。從區域的角度出發,將城市周圍地區納入城市綠地系統總體規劃當中來,增強城市綠地系統的綜合功能。
從系統的角度進行規劃,合理布局.均衡分布,完善結構和布局,使規劃的城市綠地系統以完整嚴密的網路形態包絡城區。
3、多樣性原則
在城市綠化建設中注意充分體現生物多樣性,豐富植物種類,發揮植物的多種功能。
4、規劃實施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既要有遠景的目標,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合理制訂分期建設計劃,做到遠近結合,統籌兼顧。
㈧ 生態綠地規劃的內容
1 保持基址的整體性與連續性
城市濱水綠地建設要站在濱水綠地之外,從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乃至整個城市系統等更高級的系統出發去研究問題。像中國古代軍事家所說的那樣: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勢」就是全局發展趨勢。江河的形成是一個自然力綜合作用的過程,這種過程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某一因素的改變都將影響到景觀面貌的整體。所以在進行濱水景觀規劃建設時,首先應把濱水綠地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從區域的角度,以系統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規劃,而不應該把河道與大的區域空間分割開來,單獨考慮。
3.2 遵從基址的生態環境特徵,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在地球表面進行任何的改造都會對其造成影響,但這並不表明人類就退出生物圈不再進行建設了,而是應該認識到人類的建設行為對生態系統影響的成因與大小,通過設計來減少或避免這種影響。保持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讓環境充滿生機與活力。任何園林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徵,呈現空間異質性,規劃設計之前應該對基址進行系統的分析,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徵,並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遵從這些生態環境特徵,盡量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3.3 生態、景觀、防洪等多功能兼顧
城市濱水區的整治不單純是解決水運、防洪等使用功能的問題,還應包括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江河、湖泊的水質,增加濱水綠地的遊憩機會和景觀效果,提升濱水地區周邊土地的經濟價值等一系列問題。僅從某一角度出發.均會有失偏頗,造成損失,因此必須統籌兼顧,整體協調。濱水景觀的規劃建設必須以系統工程為指導,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慮景觀、生態等需求,把濱水綠地建設成多功能兼顧的復合城市公共空間,以滿足現代城市生活多樣化的需求。
3.4 以綠為主,生態優先
城市濱水綠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態功能要求,主要是通過植物來完成的,這就決定了對城市濱水空間的規劃建設,必須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江河岸線的自然生態群落結構,以綠化為主體,以植物造景為主體,強調以鄉土樹種為主,兼顧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運用天然材料,創造自然生趣的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應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物能循環,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作為濱水綠地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加以體現。
3.5 景觀結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觀整治與文化景觀(人文景觀)保護相結合,是城市濱水綠地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突出濱水綠地文化內涵和地方景觀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一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利用園林景觀表現手法加以表達,保持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是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它對恢復和提高濱水景觀的活力,增強濱水綠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㈨ 城市綠地系統如何規劃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對各種城市綠地進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統籌安排,形成具有合理回結構的綠地空間系答統,以實現綠地所具有的生態保護、遊憩休閑和社會文化等功能的活動。
城市綠地系統布局是指城市綠地(包括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風景林地)和道路綠化與水體綠化以及重要的生態景觀區域等在規劃時統一考慮,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城市綠地系統的布局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即使一個城市的綠地指標達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麼它也很難滿足城市生態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閑娛樂的要求。反之,如果一個城市的綠地不僅總量適宜,而且布局合理,能與城市的總體規劃緊密結合,真正形成一個完善的綠地系統,那麼這個城市的綠地系統將在城市生態的建設和維護以及為市民創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統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