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資源是什麼意思
⑴ 什麼叫生態意義
生態一詞,現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版,也指生物權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生態(Eco-)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
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
中文名
生態
外文名
Ecological
拼音
shēngtài
詞性
名詞
來源
古希臘字
定義
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
⑵ 企業生態尋源是什麼意思
尋源
souring(尋源)就是找到資源,就是找到合格的供應商,包括符合資質的新供應商和新產品的供應商,主要應用在這幾個方面:
1.為新產品找到供應商
2.由於產品生產轉移而就近尋找低成本供應商
3.優化采購成本而進行全球采購
尋源基本上是一次性行為,除非是選定的供應商有問題,例如質量、交貨、價格等,尋源會重新介入尋找新的供應商,大公司里可能有所區分,小公司基本上一組人員完成,由於其是一次性行為而且對產品的成本巨大,因此其角色相對戰略一些,其一般是尋源經理與研發、工程部門以及采購工程師相配合來執行。
⑶ 「生態文明」是什麼意思
釋義: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⑷ 生態學中的名詞概念:1.非枯竭資源2.可枯竭資源的意思是什麼
資源枯抄竭城市,是指襲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後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中國共有69個資源枯竭城市。
2009年3月5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介紹,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務院日前確定了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此前,國務院確定的第一批資源枯竭城市共12個。中央財政將給予這兩批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支持。2013年8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 4 號對《關於編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規劃的指導意見》等5件規范性文件進行了修改,其中包含「將'分兩批批界定了全國44個資源枯竭城市'修改為'分三批界定了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
非枯竭資源=可再生資源
可枯竭資源=使用不當可消亡枯竭的資源
⑸ 生態學里的資源單位是什麼意思
可以理解為資源類抄型或資源襲類群。
比如:
「森林生態系統內主要喬木的高度生態位反映了不同樹種在各個高度資源單位內資源利用的互補情況」
注意,「高度資源單位」,也就是將高度作為資源單位分類的標准。同理,還可以有深度、照度、生物量、植被類型等等資源單位。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⑹ 什麼是生態資源的價值
你以血性之軀,風流在海與岸之間、紫的,瀟灑在水與天之間,遊人可乘小舟深入林中,高潮可以看到紅樹林的樹冠,陰森森黑黢黢
⑺ 生態資源存量非減性和穩定性是什麼意思
可以理解為資來源類型源或資源類群。比如:「森林生態系統內主要喬木的高度生態位反映了不同樹種在各個高度資源單位內資源利用的互補情況」注意,「高度資源單位」,也就是將高度作為資源單位分類的標准。同理,還可以有深度、照度、生物量、植被類型等等資源單位。
⑻ 什麼是生態資源
在人類生態系統中,一切被生物和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所利用的物質、能量、信息、時間和空間,都可以視為生物和人類的生態資源。
⑼ 生態文明 是什麼意思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人類對於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明是相對於野蠻而言的。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奴隸文明、封建(中世紀)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又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等。但從生產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著眼點主要是物質,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對。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占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本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
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沖擊,在世界范圍內開始了關於「增長的極限 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自: http://ke..com/view/1206781.htm
⑽ 資源的含義
關於「資源」的概念,至今還沒有嚴格的、明確的、公認的定義。從詞義上看,中文中的「資源」是指「資財的來源」。《辭海》對資源的解釋是:「資財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英文里的「資源」一詞為resource,它由re和source組成,前綴「re」含有「再」的意思,「source」表示來源;俄文里的「資源」一詞為ресýрсы,也是指「財富的來源」。可見,「資源」一詞在不同民族語言中的詞義是很相近的。
但人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角度存在著差別,因此在資源的概念上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解。資源通常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的資源是指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要素。也就是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有用物即資源,無用物即非資源。因此,資源既包括一切為人類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陽光、空氣、水、礦產、土壤、植物及動物等,也包括以人類勞動產品形式出現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種房屋、設備、其他消費性商品及生產資料性商品,還包括無形的資財,如信息、知識和技術,以及人類本身的體力和智力。關於廣義資源的概念,歷史上早有一些間接的論述,英國的威廉·配第曾經指出:「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馬克思在論述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的產生時指出:「勞動力和土地是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恩格斯則進一步明確指出:「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專門給資源下定義,但已經把勞動力和土地、勞動和自然界肯定為形成財富的源泉。這種論述和我們現代人的理解是非常接近的。因此人類社會財富的創造不僅來源於自然界,而且還來源於人類社會,資源不僅包括物質的要素,也包括非物質的要素。
也有學者提出「總資源」的概念,認為「總資源是構成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三大運行系統基本要素的總和」,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廣義的資源。
狹義的資源僅指自然資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資源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地點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的總稱」。這是一種狹義的資源的定義,僅指自然資源,而且還排除了那些目前進行開采、在經濟上還不合算,但在技術上能夠加以開採的那部分礦產資源,以及目前無法開墾利用,但卻有觀賞、探險獵奇、考察研究等功能,能作為旅遊資源的沙漠、冰雪覆蓋地等。
目前,在「資源」這一概念的解釋和使用上,大體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把資源當作廣義的資源。認為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還包括社會資源。這一理解在資源經濟學及生態經濟學中被普遍運用。因為僅將資源理解為自然資源或社會經濟資源難以解釋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如何實現協調發展的很多基本理論和實際問題,只有使這兩大類資源實現合理組合和優化配置,才能最終實現資源生態經濟的協調發展。
(2)把資源當作自然資源的代名詞。美國經濟學家阿蘭·蘭德爾說:「資源是人們發現的有用途和有價值的物質」。其實,他的著作所探討的通篇都是自然資源。我國不少學者的著作,書名上標的是「資源」,而實際上論述的則是自然資源。有的權威性辭書,把「資源」條目解釋為:「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來源」,顯然,指的也是自然資源。在許多場合下,談論某一國傢具有資源優勢,或某一地區屬於資源豐富地區等問題時,所指的實際上也是自然資源。
(3)把資源當作生產資源。西方經濟學家赫帝(E.O.Heady)認為:資源與生產要素同義,是指使用於生產過程中的任何原動力。可見,在這里所談的「資源」實際上是生產資源。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尤其是「帕累托最適度」狀態理論,正是研究生產資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問題。
(4)把資源等同於產品,即原料。社會上通常所說的資源或自然資源,很多時候指的實際上是資源產品,即原料。
總之,資源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詞彙。那麼,該如何理解它的含義呢?
劉治蘭(2002)將自然資源概括為,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這些成分的源泉的環境功能。上文提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資源的定義:「所謂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地點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下的總稱」,這里對人類的效用,也就是社會性效用,也就是說,資源一開始便與人口問題聯系在一起。對於人文性質的資源,更是具有直接而普遍的社會效用,比如勞動力和資金是構成經濟活動的兩大基本要素,可以說是經濟效用的代名詞;又比如文化古跡資源,其主要效用是社會和心理,同時也具有發展旅遊業的經濟價值。其次,資源具有相對稀缺性,這是資源與人口必然聯系的另一個側面。陽光與空氣這類事物雖然對人類具有極重要的社會效用,但人們並不視其為資源,這是因為與人類的需求相比,它們的供給是充分的,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或潛在的限制性,並被視為資源,比如陽光作為太陽能開發或日光被利用時就顯示出相對的稀缺性。
必須注意,資源是個歷史的范疇,又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內涵與外延並非一成不變,它隨技術經濟的提高而不斷擴展、深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形成,為天然物產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創造了條件,人們開始意識到自然物質是「資財的源泉」,從而形成了自然資源的概念。而後,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先前尚不知其用途的自然物質逐漸被人類發現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種類日益增多,自然資源范疇也愈加擴大。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漫長歲月里,發展條件的研究始終把自然資源放在中心地位;後來,由於能源和礦產資源相對充裕,只要有資本,就能從市場上買到勞動力和原材料,把賺錢的機器開動起來,因此,資本被視為發展的主體,「資本萬能論」開始流行,雖然「能源危機」和一些礦產資源面臨枯竭,增強了人們對自然資源重要性的認識,但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又繼續使資本在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得以鞏固。因此,這一時期,資本資源在資源的概念中,處於核心的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人口急劇增加,工業和城市迅速發展,人類用掠奪的方式開采自然資源,以對資源的大量消耗來換取經濟的增長,使陸地上的自然資源承受著空前的壓力,許多資源趨於枯竭,全球性「資源危機」威脅著人類的命運。從而,人們把人類美好的前景寄希望於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一些主要沿海國家中,海洋資源已成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資源支柱,它對穩定和發展國民經濟已經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把海洋作為一個獨特的資源系統歸屬於自然資源研究范疇,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海洋資源已成為現代自然資源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必須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協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之間關系,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自然資源的概念發生了變化,不僅是指可利用於人類生產和生活部分的自然資源,也包括了能給予人類精神文明享受的自然環境部分。隨著世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旅遊業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經濟部門,政府和人民十分關注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建設保護。從而旅遊資源也納入到自然資源概念之中,並成為自然資源研究的內容。
近些年來,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微電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為三大基礎,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導纖維、海洋工程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技術迅猛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為龍頭的現代產業的發展,不僅依賴自然資源和資本,而且越來越多地依賴人的智力、信息、技術管理和組織能力。目前,可持續發展戰略已被全球所接受,許多國家正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先進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自然資源只是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而先進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能夠使自然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開發利用,並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資源的含義又得到了擴展,智力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管理資源都納入了資源的范疇,並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可以把資源的概念歸納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能被人類開發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種稀缺性的、受社會約束的各種環境要素或事物的總稱。資源的根本性質是社會化的效用性和對於人類的相對稀缺性,而兩者均依人類的需要而成立,從而構成人口與資源這一對地理學的重要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