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堤岸功能
① 濕地的主要生態功能
濕地具有哪些生態功能
作為界於陸地和水體之間的客體,濕地兼有水、陸特徵,是自然界中最富生物多樣性生態景觀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之一,具有特殊的生態功能和寶貴的自然資源價值:
首先可以蓄水調洪,補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漲水的季節,過量的水被濕地(象海綿)儲存起來,直接減少了下游的洪水壓力。然後,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里,再慢慢地釋放出來,補充給河流或下滲補充地下水,有效地緩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斷流的問題。
其次是調節氣候。通過蒸發,濕地可持續不斷地向大氣輸送大量的水氣,調節區域的氣候,降低旱災發生的頻率和危害。拉薩氣候乾燥,有那麼一大片湖泊和濕地,水分蒸發,可使城市的空氣濕潤,沒有這片濕地,拉薩的氣候條件就更加乾燥。專家們呼籲,高原都市拉薩旁有一大片湖泊和沼澤地,千萬要保護好,不僅有利於城市市民的生活,而且也有利旅遊者的身體健康。
第三起到凈化天然水體的作用。水流經過濕地,流速減緩,有助於污染物的沉澱,特別是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礦化物質,對水體起凈化作用。因此,利用人工濕地凈化污水成為一種簡便、節省、實用的初級污水處理技術。
第四,控制土壤侵蝕、保護海岸線。濕地及其植被,可穩固基地和削減海浪和海水的沖擊力,有效防止海岸線、河口灣和江河堤岸的侵蝕。
第五,保護生物多樣性。濕地的特殊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造避敵的良好條件,是大量珍稀瀕危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哺乳類和高、低等植物生長和棲息的好場所。濕地保護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大領域之一。
如果把森林比作「大地之肺」,那麼濕地則常常被譽為「大地的腎臟」、「天然水庫」和「天然的物種庫」。保護濕地成為國際環境保護的熱點和各國防洪的一項重要生態措施。而濕地也開始成為一些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的目標。
中國有多少濕地被確認為國際重要濕地?
中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多,面積大,分布廣的國家之一,從寒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全國各地都分布有濕地,總面積達25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6%,世界排位僅次於加拿大、俄羅斯。而且,中國具有獨特的青藏高原濕地,是兩大江河長江、黃河的發源地。同時,位於山東黃河出海口的三角洲地區,大面積的濕地也是自然資源和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的地區。
象黃河源頭和出海口的濕地一樣,分布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濕地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據統計,亞洲57種瀕危的野生鳥類中,在中國濕地就有46種;全世界有鶴類15種,在中國濕地就佔有9種,約佔2/3。因此,我國的濕地保護在國際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國際自然保護界對此十分關注。
根據國際《拉姆薩爾公約》的規定,簽約國必須善用逼供保護其境內具有生態價值的濕地,以保護其豐富的野生生物種類。目前,中國共有7處濕地被《拉姆薩爾公約》確認為國際重要濕地,它們是:青海湖鳥島、江西鄱陽湖、吉林向海、黑龍江扎龍、湖南東洞庭湖、海南島東寨港、香港米浦及後海內灣。
目前中國濕地被破壞的現狀嚴重嗎?
近幾十年來,中國濕地的面積急劇減少,生態功能日趨降低。近40年來,中國沿海地區大約喪失海濱灘塗100多萬公頃,相當於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不僅如此,內陸濕地破壞情況也較嚴重。例如,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沼澤區,自50年代墾荒以來,已有300萬公頃濕地變為農田。目前所剩的200萬公頃自然濕地也面臨消失的危險。三江平原濕地是一個巨大的溫濕調節器,對調節當地的氣候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一個巨大的天然水源,旱可以蓄水,澇可以分洪,使三江洪水不能肆意為虐。現在,這種功能已隨濕地大面積的開發、森林覆蓋率急速降低而趨衰退。濕地的破壞,威脅著珍稀瀕危和經濟動植物的棲息地。其東北部是野生動植物的王國,這里生長著1000多種葯用植物、纖維植物、蜜源植物及飼料植物等。作為東北亞候鳥的繁殖中心,這里棲息的鳥類超過150種,獸類3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8種,如丹頂鶴、白鸛、白尾海雕、虎頭海雕、白頭鶴、梅花鹿,二級保護動物18種,還大量出產烏蘇里貉、麝鼠、環頸雉和狍子等經濟動物。在國際濕地、水鳥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據不完全統計,僅三江平原東北部可直接利用的動植物的價值即達20億元。
但是,隨著濕地的大量開發,一些珍稀動物已瀕臨滅絕。根據國際鶴類基金會1994年5月的航測,三江平原西部七星河流域和嘟嚕河流域濕地面積比1979年前分別縮小了3/5和2/3,候鳥的棲息地正被大量壓縮,數量急劇減少。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三江平原的開發雖然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但開發中帶來的生態破壞應該給予充分的估計。據有關專家的測算,由於工業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其直接環境損失價值達40億~60億元之多。80年代以前人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尤其是對濕地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價值認識不足。特別是早期的開發,盲目性較大,加之林木亂砍濫伐,野生動物大量捕殺,使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而也影響了農業自身的發展。
從總體上看,造成濕地嚴重破壞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合理圍墾,包括圍湖造田、圍海造地、截留水源、灘塗開墾等;二是過度開發生物資源,包括屢禁不止的獵殺、捕撈、採挖,以及大量開采泥炭;三是污染日趨嚴重,主要是水污染的嚴重程度已經遠遠地超出凈化水體的能力。
② 濕地的主要生態功能是
濕地具有哪些生態功能
作為界於陸地和水體之間的客體,濕地兼有水、陸特徵,是自然界中最富生物多樣性生態景觀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之一,具有特殊的生態功能和寶貴的自然資源價值:
首先可以蓄水調洪,補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漲水的季節,過量的水被濕地(象海綿)儲存起來,直接減少了下游的洪水壓力。然後,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里,再慢慢地釋放出來,補充給河流或下滲補充地下水,有效地緩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斷流的問題。
其次是調節氣候。通過蒸發,濕地可持續不斷地向大氣輸送大量的水氣,調節區域的氣候,降低旱災發生的頻率和危害。拉薩氣候乾燥,有那麼一大片湖泊和濕地,水分蒸發,可使城市的空氣濕潤,沒有這片濕地,拉薩的氣候條件就更加乾燥。專家們呼籲,高原都市拉薩旁有一大片湖泊和沼澤地,千萬要保護好,不僅有利於城市市民的生活,而且也有利旅遊者的身體健康。
第三起到凈化天然水體的作用。水流經過濕地,流速減緩,有助於污染物的沉澱,特別是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礦化物質,對水體起凈化作用。因此,利用人工濕地凈化污水成為一種簡便、節省、實用的初級污水處理技術。
第四,控制土壤侵蝕、保護海岸線。濕地及其植被,可穩固基地和削減海浪和海水的沖擊力,有效防止海岸線、河口灣和江河堤岸的侵蝕。
第五,保護生物多樣性。濕地的特殊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造避敵的良好條件,是大量珍稀瀕危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哺乳類和高、低等植物生長和棲息的好場所。濕地保護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大領域之一。
如果把森林比作「大地之肺」,那麼濕地則常常被譽為「大地的腎臟」、「天然水庫」和「天然的物種庫」。保護濕地成為國際環境保護的熱點和各國防洪的一項重要生態措施。而濕地也開始成為一些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的目標。
中國有多少濕地被確認為國際重要濕地?
中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多,面積大,分布廣的國家之一,從寒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全國各地都分布有濕地,總面積達25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6%,世界排位僅次於加拿大、俄羅斯。而且,中國具有獨特的青藏高原濕地,是兩大江河長江、黃河的發源地。同時,位於山東黃河出海口的三角洲地區,大面積的濕地也是自然資源和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的地區。
象黃河源頭和出海口的濕地一樣,分布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濕地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據統計,亞洲57種瀕危的野生鳥類中,在中國濕地就有46種;全世界有鶴類15種,在中國濕地就佔有9種,約佔2/3。因此,我國的濕地保護在國際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國際自然保護界對此十分關注。
根據國際《拉姆薩爾公約》的規定,簽約國必須善用逼供保護其境內具有生態價值的濕地,以保護其豐富的野生生物種類。目前,中國共有7處濕地被《拉姆薩爾公約》確認為國際重要濕地,它們是:青海湖鳥島、江西鄱陽湖、吉林向海、黑龍江扎龍、湖南東洞庭湖、海南島東寨港、香港米浦及後海內灣。
目前中國濕地被破壞的現狀嚴重嗎?
近幾十年來,中國濕地的面積急劇減少,生態功能日趨降低。近40年來,中國沿海地區大約喪失海濱灘塗100多萬公頃,相當於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不僅如此,內陸濕地破壞情況也較嚴重。例如,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沼澤區,自50年代墾荒以來,已有300萬公頃濕地變為農田。目前所剩的200萬公頃自然濕地也面臨消失的危險。三江平原濕地是一個巨大的溫濕調節器,對調節當地的氣候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一個巨大的天然水源,旱可以蓄水,澇可以分洪,使三江洪 水不能肆意為虐。現在,這種功能已隨濕地大面積的開發、森林覆蓋率急速降低而趨衰退。濕地的破壞,威脅著珍稀瀕危和經濟動植物的棲息地。其東北部是野生動植物的王國,這里生長著1000多種葯用植物、纖維植物、蜜源植物及飼料植物等。作為東北亞候鳥的繁殖中心,這里棲息的鳥類超過150種,獸類3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8種,如丹頂鶴、白鸛、白尾海雕、虎頭海雕、白頭鶴、梅花鹿,二級保護動物18種,還大量出產烏蘇里貉、麝鼠、環頸雉和狍子等經濟動物。在國際濕地、水鳥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據不完全統計,僅三江平原東北部可直接利用的動植物的價值即達20億元。
但是,隨著濕地的大量開發,一些珍稀動物已瀕臨滅絕。根據國際鶴類基金會1994年5月的航測,三江平原西部七星河流域和嘟嚕河流域濕地面積比1979年前分別縮小了3/5和2/3,候鳥的棲息地正被大量壓縮,數量急劇減少。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三江平原的開發雖然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但開發中帶來的生態破壞應該給予充分的估計。據有關專家的測算,由於工業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其直接環境損失價值達40億~60億元之多。80年代以前人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尤其是對濕地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價值認識不足。特別是早期的開發,盲目性較大,加之林木亂砍濫伐,野生動物大量捕殺,使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而也影響了農業自身的發展。
從總體上看,造成濕地嚴重破壞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合理圍墾,包括圍湖造田、圍海造地、截留水源、灘塗開墾等;二是過度開發生物資源,包括屢禁不止的獵殺、捕撈、採挖,以及大量開采泥炭;三是污染日趨嚴重,主要是水污染的嚴重程度已經遠遠地超出凈化水體的能力。 <收起
③ 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有哪些
1、提供水源: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2、補充地下水: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3、調節流量,控制洪水: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4、保護堤岸,防風: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禦海浪、台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如果沒有濕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會遭到海浪的破壞。
5、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濕地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
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水湖蓮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再現實生活中,不少濕地可以用作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這一過程能夠提高水的質量,有益於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6、保留營養物質: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
(3)生態堤岸功能擴展閱讀:
濕地恢復
濕地恢復包括濕地的恢復、濕地改建以及濕地重建,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退化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恢復的原則
1、可行性原則
濕地恢復工程項目實施時首先必須考慮濕地恢復的可行性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環境的可行性和技術的可操作性。
2、優先性和稀缺性原則
盡管任何一個恢復項目的目的都是恢復濕地的動態平衡,並阻止其退化過程,但濕地恢復的優先性並不一樣,
在實施濕地恢復前必須明確恢復工作的輕重緩急稀缺性就是指在恢復過程中,要優先考慮針對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種、種群或稀有群落的恢復。
3、恢復濕地的生態完整性、自然結構和自然功能原則
濕地恢復是恢復退化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及其組成、結構、功能與自然生態的過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富有彈性,能自我維持,能承受一定的環境壓力及變化,其主要生態狀況在一定的自然變化范圍內運轉正常。
4、流域管理原則
濕地恢復設計要考慮整個濕地區域,甚至整個流域,而非僅僅退化區域應從流域管理的原則,充分考慮集水區或流域內影響工程項目區濕地生態系統的因子,系統規劃設計濕地恢復工程項目的建設目標和建設內容。
5、美學原則
濕地具有多種功能和價值,不但表現在生態環境功能和濕地產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學、旅遊和科研價值因此,在濕地恢復過程中,
應注重對美學的追求美學原則主要包括最大綠色原則和健康原則,體現在濕地的清潔性、獨特性、愉悅性、景觀協調性、可觀賞性等許多方面。
6、自我維持設計和自然恢復原則
保持恢復濕地的永久活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將人為維護活動降到最低水平,同時在恢復過程中,應盡可能採用自然恢復的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濕地
④ 濕地具有哪些生態功能
作為界於陸地和水體之間的客體,濕地兼有水、陸特徵,是自然界中最富生物多樣性生態景觀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之一,具有特殊的生態功能和寶貴的自然資源價值:
首先可以蓄水調洪,補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漲水的季節,過量的水被濕地(象海綿)儲存起來,直接減少了下游的洪水壓力。然後,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里,再慢慢地釋放出來,補充給河流或下滲補充地下水,有效地緩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斷流的問題。
其次是調節氣候。通過蒸發,濕地可持續不斷地向大氣輸送大量的水氣,調節區域的氣候,降低旱災發生的頻率和危害。拉薩氣候乾燥,有那麼一大片湖泊和濕地,水分蒸發,可使城市的空氣濕潤,沒有這片濕地,拉薩的氣候條件就更加乾燥。專家們呼籲,高原都市拉薩旁有一大片湖泊和沼澤地,千萬要保護好,不僅有利於城市市民的生活,而且也有利旅遊者的身體健康。
第三起到凈化天然水體的作用。水流經過濕地,流速減緩,有助於污染物的沉澱,特別是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礦化物質,對水體起凈化作用。因此,利用人工濕地凈化污水成為一種簡便、節省、實用的初級污水處理技術。
第四,控制土壤侵蝕、保護海岸線。濕地及其植被,可穩固基地和削減海浪和海水的沖擊力,有效防止海岸線、河口灣和江河堤岸的侵蝕。
第五,保護生物多樣性。濕地的特殊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造避敵的良好條件,是大量珍稀瀕危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哺乳類和高、低等植物生長和棲息的好場所。濕地保護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大領域之一。
如果把森林比作「大地之肺」,那麼濕地則常常被譽為「大地的腎臟」、「天然水庫」和「天然的物種庫」。保護濕地成為國際環境保護的熱點和各國防洪的一項重要生態措施。而濕地也開始成為一些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的目標。
⑤ 硬質堤岸改造成生態駁岸有什麼要求
園林駁岸按斷抄面形狀可襲分為整形式和自然式兩類。對於大型水體和風浪大、水位變化大的水體以及基本上是規則式布局的園林中的水體,常採用整形式直駁岸,用石料、磚或混凝土等砌築整形岸壁。對於小型水體和大水體的小局部,以及自然式布局的園林中水位穩定的水體,常採用自然式山石駁岸,或有植被的緩坡駁岸。自然式山石駁岸可作成岩、磯、崖、岫等形狀,採取上伸下收、平挑高懸等形式。
⑥ 人工泊岸與近自然泊岸的功能區別在哪裡
自然的比較隨意沒有苛求的人為的影子,和大自然的一種合體。人工的之是按照個人的思想刻意的改造,擺弄。
⑦ 城市綠地的功能有哪些
城市綠地的功能: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不同類型城市綠地光合作用效應比較)
理論上,每人所需要面積為10m2的樹林或25m2草坪的綠地。 世界環保局:每人就應有50㎡城市綠地,300 ㎡郊區綠地。
2、吸收有害氣體:有害氣體雖對植物生長不利, 但在一定條件下, 有許多植物對他們具有吸收和凈化作用
在散發有害氣體的污染源地區附近, 選擇與其相應的具有高吸收和強抗性能力的樹種進行綠化, 對於防止污染、凈化空氣是有很大意義的。
3、吸滯煙塵和粉塵: 植物, 特別是樹木對煙塵和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這一方面由於枝葉茂密, 具有強大的減低風速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由於葉子表面粗糙、有絨毛或黏性分泌物, 當空氣中的塵埃經過樹木時, 便附著於其葉面及枝幹上。
4、減少空氣中的含菌量:綠地可以減少空氣的含菌數量, 這一方面是由於綠地上空灰塵減少, 從而減少了黏附其上的細菌; 另外一方面還由於許多植物本身具有分泌殺菌素的能力, 如懸鈴木、檜柏、白皮鬆、雪松等都是殺菌能力較強的綠化樹種
5、凈化土壤
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質, 從而具有凈化土壤的能力。
(7)生態堤岸功能擴展閱讀
城市綠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的城市用地。
它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
一是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用於綠化的土地;
二是城市建設用地之外,對城市生態、景觀和居民休閑生活具有積極作用、綠化環境較好的區域。
心理功能
植物對人類有著一定的心理功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斷深化對這一功能的認識。在城市中使人鎮靜的綠色和藍色較少,而使人興奮和活躍的紅色、黃色在增多。因此,在綠地的光線則可以激發人們的生理活力,使人們在心理上感覺平靜。
綠色使人感到舒適,能調節人的神經系統。植物的各種顏色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樹木的青、綠色能吸收強光中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對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綠色反射47%,對人的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和眼睛的視網膜比較適宜。
⑧ 從生態功能來說,湖泊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功能作用:
1、湖泊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具有調節河川徑流、發展灌溉、提供工業和飲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溝通航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以及開發礦產等多種功能,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同時,湖泊及其流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湖泊本身對全球變化響應敏感,在人與自然這一復雜的巨大系統中,湖泊是地球表層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的聯結點,是陸地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物圈、大氣圈、岩石圈等關系密切,具有調節區域氣候、記錄區域環境變化、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樣性的特殊功能。
(8)生態堤岸功能擴展閱讀
湖泊介紹:
湖盆及其承納的水體。湖盆是地表相對封閉可蓄水的天然窪池。湖泊按成因可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風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庫)等。按泄水情況可分為外流湖(吞吐湖)和內陸湖;按湖水含鹽度可分為淡水湖(含鹽度小於1g/L)、鹹水湖(含鹽度為1-35g/L)和鹽湖(含鹽度大於35g/L)。
湖水的來源是降水、地面徑流、地下水,有的則來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發、滲漏、排泄和開發利用。
中國現狀介紹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高郵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⑨ 濕地具有的生態功能
1、巨大貯庫
每年汛期洪水到來,眾多的濕地以其自身的龐大容積、深厚疏鬆的底層土壤(沉積物)蓄存洪水,從而起到分洪削峰,調節水位,緩解堤壩壓力的重要作用
2、水源地
濕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溝的水流外,湖泊、水庫、池塘的蓄水,都是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
3、生態環境的優化器
大面積的濕地,通過蒸騰作用能夠產生大量水蒸氣,不僅可以提高周圍地區空氣濕度,減少土壤水分喪失,還可誘發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資源。
4、重要的物種資源庫
我國濕地分布於高原平川、丘陵、海塗多種地域,跨越寒、溫、熱多種氣候帶,生境類型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
5、物產能源基地
廣闊多樣的濕地,蓄藏有豐富的淡水、動植物、礦產及能源等自然資源,可以為社會生產提供水產、禽蛋、蓮藕等多種食品,以及工業原材料、礦產品等。濕地水能資源豐富,可以發展水電、水運,增加電力和交能運輸能力。
(9)生態堤岸功能擴展閱讀:
濕地是指地表過濕或經常積水,生長濕地生物的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是濕地植物、棲息於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濕地具有多種功能: 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徑流,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業原料,提供旅遊資源。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少溫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
它因有如此眾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
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穀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葯用植物)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⑩ (一)濱岸生態護坡的原則與方法
1.濱岸生態護坡的原則
(1)穩定性
生態護坡要保證堤岸的穩定性。岸坡的穩定性設計需要結合試驗資料和已建生態護坡工程的監測資料,對水力參數和土工技術參數進行評估,找出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因素,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護岸形式,提高岸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態護坡與傳統護坡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生態護坡將生態學理論納入護岸設計當中。首先,以生態學為基礎,將生物種群作為設計的核心,考慮護岸連接長度和寬度對生物生存與繁衍的制約;其次,注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食物鏈網的復雜性,積極為水生生物、兩棲動物創造棲息、繁衍的環境。這樣既有利於恢復和保護河流生態環境,又有利於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
(3)因地制宜
在設計時要充分考察當地的地質、水文、環境條件和生物種群,因地制宜,盡量選用當地材料以降低工程成本;植物的配置也應以鄉土植物為主,合理布局,保證較高的生物種群異質性。
(4)景觀性
水環境景觀是城市、鄉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生態護坡規劃時,要以自然、生活、空間、歷史和文化為線索,充分了解與認識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以便將生態護岸與當地的景觀文化融為一體。
2.濱岸生態護坡改造途徑
長期以來,漿砌石或混凝土結構等剛性材料憑借其結構簡單、穩定性強、機械化施工程度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河道堤岸護坡工程中,人們多注重的是工程本身行洪、泄洪和抗沖刷等能力的發揮,而往往忽視工程對生態環境及景觀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堤岸護坡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愈來愈被重視,傳統的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工程正在逐步被棄用,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河道整治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融現代水利學、環境學、生物學、生態學、美學等多學科為一體的新型生態護岸技術。它在確保河道基本功能的同時,通過特殊材質的選擇、高異質生境空間的培育及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群落營造,從而構建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瑞士、德國就提出了「自然型護岸」技術。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把長達50年公路生態護坡技術應用於城鎮河道建設而提出「親水」觀念,並推出了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技術。同時,美國、法國、荷蘭等發達國家也分別採用不同的生態技術,營造優美的堤岸生態景觀。盡管我國相關研究相對較晚,但近年來在廣大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無論在生態護坡理論研究,還是工程應用上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包括周躍、陳明曦等對坡面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的探索,鄢俊等對各種植草護坡種草的關鍵技術研究,盧志靈、季水興等針對不同河道特點的生態型護坡結構形式研究,何江華對生態格網工藝、郭忠義等對生態磚、陳海波對網格反濾生物組合以及胡海泓、劉娜娜、林發水,等對不同護坡形式及技術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以上諸多研究主要針對不同護坡的結構進行設計研究,也有部分是對護坡植物選擇的研究。但是,對於護坡植物的跟蹤調查研究較少,尤其從能反映群落穩定性的生物多樣性角度,對護坡植被跟蹤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發達國家對環境和生態退化的問題認識較早,很早就開始研究傳統的護坡技術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認為傳統的混凝土護岸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從而引起生態退化為了更有效保護河道岸坡和生態環境,提出了一些生態型護坡技術。
生態護坡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參考國外經驗及根據國內自身工程特點及有關工程經驗,已形成一定的生態護坡改造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1)變硬質駁坎為軟質護岸
該方法盡量減少漿砌塊石等硬質駁坎的使用,在場地條件允許、結構保證可靠的前提下,改用松木樁、樹根樁結合植被綠化覆蓋等手段改造河道;必須使用到硬質駁坎的地方,採用水下式硬質駁坎結合水上生態護坡的形式增加河道親水性、生態性。
(2)景觀改造
該方法使河道工程改造與景觀改造完全的結合在一起,設置由高大喬木、低矮灌木、花草、魚巢、水草、動物沿灘地、迎水邊坡、坡腳及近岸水體等組成河坡立體生態體系,導入城市文化,使城市河流不僅呈現為一種自然景觀,更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種文化遺產。
(3)設置功能親水構築物
河口、海岸設置遊船碼頭、親水平台、河埠頭等親水構築物,結合自然生態島、景觀橋、廊架、園路等景觀改造,方便居民在河岸休閑遊憩,使城市河道成為城市中遊玩、觀賞的景區。
(4)截污納管及河底疏浚
河口、海岸沿線多為農居及企業,過去雨、污合流自接排入河道,嚴重影響水質。根據沿海城市工程實踐,可以在沿河兩側埋設截污管,使雨、污合流排入市政污水主幹管中。對於污染嚴重而近期無市政出路的重點區域,可考慮設置小型生化處理臨時設施,以解決短期污染問題。為進一步改善河道水質,在實施截污工程及配水下程的同時,還應對河道底泥進行疏浚。
3.河口、海岸生態護坡的主要結構形式
實際應用中,河口、海岸生態護坡技術宜根據不同設計理念,針對不同區段,岸、坡結合,採用不同形式,協調一體化建設,以達到生態環保的要求。其主要結構形式有:
(1)景石護坡或石籠護坡
在水位變化處,可採用景石護坡及石籠護坡,亦具有控制河勢,抵抗沖刷,減少水土流失等功效,通過景石的堆砌,使岸線錯落有致,富於變化,具有一定的景觀美化效應。
(2)親水景觀平台
將河道護坡建成親水平台或親水走廊,與兩岸自然銜接,擴大綠化范圍,增加景觀節點。在場地上建造景觀等構築物,為人們提供體閑、觀景、活動的場所,使河道成為排澇防洪、綠化、景觀林閑、旅遊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
(3)樹根樁或松木樁護坡
樹根樁、松木樁結合植被綠化覆蓋的手段改造河道,可以增強河道的穩定性,保證河道的生態性,對於挖方段河道整治應用效果更好。
(4)護坡種植
發達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效果,採用發達根系植物進行護坡固土,既可達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滿足生態環保的要求,還可進行景觀造景。
(5)生態帶
根據岸坡地形地貌、土質和區域氣候等特點,在岸坡表面覆蓋一層土工合成材料,並按一定的組合與間距種植多種植物。通過植物的生長達到根系加筋、莖葉防沖蝕等目的。由於在坡面形成茂密的植被覆蓋,在表土層形成盤根錯節的根系,可有效抑制暴雨徑流對邊坡的侵蝕,增加土體的抗剪強度,減小孔隙水壓力和土體自重力,從而能大幅度提高岸坡的穩定性和抗沖刷能力。
(6)鋪設砌塊
在河口、海岸護坡或護岸結構中可以利用生態混凝土預制塊體進行鋪設,或直接作為護坡結構,既實現了混凝土護坡,又能在坡上種植花草,美化環境,使硬化和綠化完美結合。植被型生態混凝土具有較好的抗沖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緩沖性能。由於草根的「錨固」作用,抗滑力增加,草生根後,草上、混凝土形成一體,更加提高了堤防邊坡的穩定性。
(7)毛竹樁護坡
在水位變化處,毛竹樁護坡具有控制河勢,抵抗沖刷,減少水土流失,美化景觀等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