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生態
❶ 中國偉大復興到底是什麼意思
真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春秋時期的思想輝煌和盛唐時期的包容寬容。只有產生一批世界級的偉大思想家及其大思想,中華民族才具有引領世界的能力,民族復興才有世界高度和歷史維度。這就需要營造不亞於春秋時期的政治生態和盛唐時期的人文精神,尤其大氣和寬容包容。
第二,形成強烈的對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成果和普遍接受的核心價值的接納能力和內生動力。當下應著力做的工作,是塑造國民的大國思維、大國胸懷,改變和消除「逢美必反,逢西必反」的極端民族主義與缺乏定力,特別是仰視西方,喪失自我的奴性;改變和消除階級斗爭思維嚴重的極左思潮與摧毀一切高尚的虛無主義生長土壤和生存空間。只有這樣,復興的才是盛唐的氣度,而非晚清的狹隘。
第三,營造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和優良的社會生態,最大限度激發全民族的想像力、創造力,以新質力量支撐民族前行。創新是民族之魂,帶有根本性。創新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應當是「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居首的根本原因。實現民族創造力的激發,並不僅僅表現在科研領域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明確本質內含和價值尺度,提供寬松的政治保證,建設優良的人文生態。
(1)中國政治生態擴展閱讀:
所謂民族崛起,內含著民族成長,更反映為一種質的飛躍,並且是以世界為尺度的飛躍,實現飛躍需要整合從前的文化成果,更需要創造大量新質文化,並且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軍事所有領域。如此之繁重使命,要求寬松的政治環境作保證,否則就不會有更多人全身心投入。
一個民族應當有富於精神激勵作用的遠大目標,但在設定目標時必須廓清內涵,釐清關系,避免產生歧義,更要避免走彎路。要做好這一工作,需要在更加廣闊的時空中比較和求證。
❷ 當前中國正在發生哪些深刻變化
1、黨內政治生態發生變化 ;
2、第一、黨內政治生態發生變化 ;
3、中國參與世界的生態在變化 。
註:摘自《光明網》
❸ 什麼什麼是政治生態的風向標一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執行責任制規定由誰負責解釋
領導幹部。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深刻指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內政治生態也容要山清水秀。」領導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弘揚者,是政治生態的風向標,必須帶頭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重要指示,自覺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當先鋒、作表率。
(3)中國政治生態擴展閱讀:
堅持領導幹部是政治生態的風向標
1、政治清醒、思想敏銳,在堅定信念上作表率。
領導幹部作為執政「脊樑」和社會「主心骨」,必須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高度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各種風浪考驗面前堅如磐石,在各種誘惑面前不為所動,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2、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在選人用人上作表率。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的因素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吸引和合理使用人才,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是領導幹部領導才能的重要體現。
必須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廣開渠道,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真正使大批好乾部源源不斷涌現出來,使大家的聰明才智充分釋放出來。
❹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中央提出的「五個嚴防、三個確保」是什麼
五個嚴防來:堅決防止發生危害國源家政治安全的重大敏感事件、堅決防止發生暴恐襲擊案件、堅決防止發生影響惡劣的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進京集訪事件、堅決防止發生重特大公共安全事件。
三個確保:確保一系列重大活動安全順利進行,確保一系列敏感節點、重要節點平穩度過,確保社會大局持續安全穩定。
(4)中國政治生態擴展閱讀
十八大以來,科技部黨組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領會中央對幹部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堅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堅持把講政治擺在首位,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
人事司堅決貫徹部黨組決策部署,堅持「幹事謀發展」導向,堅持「開門辦人事」理念,深入推進科技部幹部隊伍建設,堅持五個從嚴,嚴防「帶病提拔」,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❺ 中國文化為什麼把歷史稱為「春秋」,而不是「春夏」或「夏冬」有何講究
以「春秋」指代歷史,是先秦時期中國人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既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又符合周禮制度。
春秋時代,也是中國德治傳統、禮樂文化和民族心理開始形成的時期,中國的政治生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民間社會開始日漸成熟。
《春秋》的地位
《春秋》用詞極其嚴謹,對人物的褒與貶、對事件的對與錯,敢於秉筆直書,以此達到贊、勸、懲等目的,是中國「良史」的發端。後世,「春秋筆法」 、「微言大義」也成了中國歷代講述歷史的一種特殊文化傳統。
漢代,《春秋》被儒家列入「五經」,奉為經典,設有博士,專門研習講解。歷代研習《春秋》學問之人不絕於世,《春秋》及其注釋、考證已經成為了一門學問「春秋學」。
《春秋》的衍生品
《春秋》文字記載較為簡單,全書一萬八千餘字。為了解釋《春秋》經文,有《公羊傳》、《榖梁傳》、《左氏傳》分別加以解釋,被稱之為《春秋三傳》,至南宋均被列入儒家「十三經」。
《公羊傳》作者相傳是公羊高,《榖梁傳》作者相傳是穀梁赤,這兩本書均以語錄、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春秋》的義理,重在挖掘字面背後的含義,著重宣揚儒家思想和「禮義仁智信」的觀念,與政治配合較為密切。
《左氏傳》相傳作者是左丘明,《左氏傳》以歷史資料解釋《春秋》經文,彌補《春秋》敘事不詳的缺點,補充了很多重要的史料。《左氏傳》在文學上成就也很高,後世很多歷史學家、文學家無不從《左氏傳》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春秋時代是段什麼樣的歷史時期?
因為《春秋》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後人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
但因為《春秋三傳》各自的起訖時間不同,所以對於春秋時期的斷代也有爭議,大體上有四種說法:
以《春秋》的敘事年限,作為春秋時代的年限。
上訖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限為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聯合滅亡智氏或周威烈王命三家為諸侯的前403年。
上訖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限為周元王元年前476年(《史記·六國年表》的開始時限)。
上訖周室東遷的前770年,下限為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聯合滅亡智氏。
按照歷史大勢來看,第四種說法較為符合歷史進程。
春秋伊始,鄭國以三代周王室卿士,先為小霸。不久,齊國崛起,齊桓九合諸侯,稱霸中原。與此同時,楚國日益強盛,興兵北上。不久,晉文公稱霸中原,秦穆公稱霸西戎,隨後形成晉楚兩大強國百年爭霸的局面。弭兵之盟後,晉楚兩國大體保持了和平。隨後,吳越相繼崛起,中原諸侯內部紛紛改革,舊貴族滅亡、新貴族崛起。大國相繼完成了局部統一,群雄並立,戰國時代到來。
春秋時代,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開始向社會下層擴散。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紛紛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各門派為實現政治抱負,不斷探求和創新,開始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結語】「春秋」指代歷史,自有其歷史淵源。介紹這段歷史的《春秋》和演繹這段歷史的「春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有奠定基礎的作用。
明白了春秋,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過去,發展我們的未來。
❻ 目前的中國政治生態是什麼
一、目前的中國政治生態是什麼
從政治生態學的視角審視當代中國政版治,可權以對其有一個全面、准確的認知。從政治生態學的幾個基本結構面來看,可以對中國政治生態的現狀有一個總體把握:一是政治體系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聯結構,二是政治體系內部諸要素之間的關系結構,三是國內政治體系與國際政治體系之間的互動情形,四是一個政治體系的現狀與發展前景之間的連接狀態。
首先,中國當下的政治體系與自然條件、經濟支撐、社會狀況和文化傳統諸外部「環境」要素的互動結構,是對當下中國政治生態加以准確認知的第一門徑。從總體上講,當代中國政治體系與外部大環境的關系結構是相互適應的。這種適應性,是在底線意義上講的。也就是說,中國政治體系尚未與外部環境發生直接對立,因此出現對峙、崩潰或傾覆的危險。在此基礎上,中國政治體系與外部環境還存在調適餘地,政治體系的自我生存還具有騰挪空間,遠未走到一盤死棋的地步。從這樣的斷定往上行,可以得出更為樂觀的結論:當代中國政治體系與外部環境要素在適當調適的基礎上,不僅存在維護當代中國政治體系的豐厚資源,而且還存在強有力支撐這一體系走向更為良好的政治生態的希望。
❼ 我國的"五年規劃",為什麼能順利有力的實施
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從「一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充分反映了發展不僅是夯實國家物質基礎的過程,也是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更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築牢全體人民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過程。只有在發展中,才能使人們逐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更好地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現代化,根本要靠發展。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國家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礎。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必須要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不斷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必須著力保持政治穩定、社會和諧
從整個五年規劃(計劃)的歷程不難看出,政治穩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社會和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保持政治穩定、社會和諧是順利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必要前提,也是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基本條件。沒有政治穩定、社會和諧,一切都無從談起,這是我們在每個五年規劃(計劃)實踐活動中,總結成功經驗和失誤教訓取得的共識。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為發展和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良好的環境是充分發揮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必備條件。與此同時,政治穩定、社會和諧要堅持發展與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和性質,通過堅持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穩定性、連續性,增強全國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
「十三五」時期,要保持政治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加快經濟發展,必須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必須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必須把握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三、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從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以主人翁精神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到包產到戶的全面推開,再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興起,都無一例外的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勇敢探索,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說,人民群眾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是先進生產力的創造主體,是科學發展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力量源泉。
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面臨諸多問題。要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更要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發展理念,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會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滾滾洪流。「十三五」時期,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要做到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所需要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四、必須確保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我們黨吸收當代政治文明成果基礎上執政方式的創新與發展。科學執政是我們黨的重要的執政原則,其基本要求是必須把尊重和把握客觀規律體現在執政的各個環節。民主執政是黨贏得人民的長期支持和真心擁護的根基,其基本要求是立足國情、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並始終為人民著想。依法執政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根本保證,其基本要求是必須始終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相統一,黨領導依法治國並在法律的范圍內依規治黨。
從「一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情況來看,有成功也有失誤,有輝煌的成就,也有慘痛的教訓。這些歷史事實,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最好詮釋。面對輝煌和成就,黨和人民戒驕戒躁;面對失誤和教訓,全黨上下及時反省,始終堅持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科學規范地制定規劃(計劃),求真務實地執行規劃(計劃),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作為努力的方向,並始終將這三者緊緊結合在一起,付諸於黨的執政實踐。
五、必須切實構建良好的政治生態
政治生態是執政黨領導下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政治生態關系黨的形象和工作大局。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政治生態,關系人心向背,關系事業興衰。良好的政治生態,是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
從「一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不難看出,每逢相對惡劣的政治生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就受到極大沖擊,五年規劃(計劃)從制定到執行都會受阻甚至打折扣;每逢政通人和的良好政治生態,經濟就會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就會快速進步,發展成就也會令人欣喜。政治生態不僅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時時處處影響著經濟發展、社會文明進步。在「十三五」規劃制定和實施的關鍵時刻,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加強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純潔性建設尤為重要。
六、必須在對外開放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對外開放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不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開放程度決定發展空間,開放進度決定發展速度,開放深度決定發展水平。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世界范圍內,中國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在國內,初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沿邊開放區—內陸開放區」這樣一個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開放對一國經濟社會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帶來的效益、繁榮和進步,已日益受到人們的珍視。
實踐證明,開放程度和領域越寬廣,所取得的效益就越好;反之,開放受限,則收效甚微。特別是「六五」計劃以來,隨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穩定,國家始終把對外開放合作作為規劃的重要部分,逐步推進開放速度和力度,提升開放質量和效益,拓展合作領域和空間,逐步形成了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並以更加主動的開放觀念與行動深度融入世界發展格局。
七、必須以持續深化改革為動力,推動規劃的全面和深入實施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國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是繼續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路線,還是徹底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事關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命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人民願望,毅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及時將五年規劃(計劃)基本任務調整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開啟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國民經濟從此步入了持續穩步快速發展的軌道。實踐證明,沒有改革,就沒有我國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更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呼喚進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眾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我們必須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的精神著力推動「十三五」規劃全面、深入實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勝利。
八、必須以創新驅動為核心,著力推動規劃的深入實施
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同時,產業層次低、發展不平衡和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增強等矛盾愈加凸顯。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緊要關頭,只有努力在創新發展上進行新部署、實現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發展大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實踐證明,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新賽場,誰主導創新,誰就能主導賽場規則和比賽進程。
在新的發展征程上,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變化和特點,面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任務和戰略使命,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確立創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此,「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有效的制度環境,降低創新活動的成本和風險,最終實現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換,著力推動「十三五」規劃的深入實施。
九、必須強化規劃的權威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銳始者必圖其終,成功者先計於始。規劃是龍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總綱,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是帶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基礎工作。規劃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和效益,關繫到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關繫到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十二個五年規劃(計劃)實施情況證明,科學的規劃,必將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而不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盲目追求速度、貪大求全的規劃,也必將給社會、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強化規劃的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必須准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現狀,科學預判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確保提出的目標和舉措能夠順應發展大勢、引領發展方向。同時,要樹立「規劃如法,執法如山」的意識。明確規劃就是「法」,規劃一經批准就具有強制效力,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以各種借口忽視甚至棄置規劃,都應當在服從遵守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確保規劃的剛性執行、全面實施。
❽ 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內存在的主要突出矛盾和問題是什麼
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內存在的主要突出矛盾和問題是少數黨員信仰迷茫、有些人無視黨的紀律和規矩、在制度建設方面失之過寬。
深刻闡明了黨內政治生活的功能作用,指出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的主要平台和黨員進行黨性鍛煉的熔爐,有什麼樣的黨內政治生活,就有什麼樣的黨員、幹部作風。
強調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有別於其他政黨的本質特徵和鮮明標志。
准確概括了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規范,即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紀律等為主要內容的黨內政治生活基本規范。
(8)中國政治生態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重要論述的突出特點
一是旗幟鮮明地談,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
一個時期以來,我們黨面臨的突出挑戰和憂患,是信仰缺失、組織渙散、紀律鬆弛,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體現出鮮明的問題意識、問題導向,是我們黨對自身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體現了對解決黨內突出問題的高度自覺、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抓住了解決黨內矛盾和問題的重要切入點、基本點。
二是放在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中談,體現出鮮明的系統思維
十八大後,針對黨內種種頑症痼疾和嚴峻挑戰,中央鮮明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在這個戰略中,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關系重大、牽動全局。上述黨內種種嚴重問題和黨內政治生活不嚴肅、不認真、不經常密切相關、互為因果。
解決黨內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必須從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入手,必須靠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來鞏固、保障,否則就會陷入回潮反彈、按下葫蘆起來瓢的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這個點,全面從嚴治黨就有了好的基礎,體現出鮮明的系統思維。
三是和凈化黨內政治生態一起談,體現出鮮明的辯證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了黨內政治生活與政治生態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多次將二者並列起來談。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就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營造良好從政環境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健康潔凈的黨內政治生態,是黨的優良作風的生成土壤,是黨的旺盛生機的動力源泉,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的重要條件。
四是邊談邊抓、邊抓邊談,體現出鮮明的務實作風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說了就干、說到做到,以理論武裝凝心聚力,以作風整治激濁揚清,以嚴明紀律強化剛性約束,以從嚴選拔管理樹立鮮明導向。
以抓好「關鍵少數」為重要牽引,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保障,使黨內政治生活逐步嚴起來、實起來,呈現出許多新氣象。同時,既以理論指導實踐,又在新的實踐中豐富、發展和檢驗理論。
❾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昏君
在華夏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中國歷經23個朝代83個王朝,出現過將近500位皇帝。在這些人當中除了一些千古賢君之外,也有不少的昏君,其中最昏庸的十位帝王分別是夏桀、商紂王、周幽王姬宮涅、隋煬帝楊廣、晉惠帝司馬衷、明神宗朱翊鈞、明武宗朱厚照、宋徽宗趙佶、晉惠帝司馬衷、石敬搪。
晉惠帝司馬衷是晉武帝司馬炎嫡次子,西晉第二位皇帝,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雖說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能明好壞,知是非。但是無論是反應能力和判斷能力都遠遠低於普通人,性格也非常軟弱,不能任事,只能由太傅楊駿輔政,最終引發了八王之亂。至於明神宗朱翊鈞、明武宗朱厚照、宋徽宗趙佶、晉惠帝司馬衷、石敬搪這幾位跟他們相比昏庸程度就要小一些,就不一一介紹了。
❿ 中國公務員可能弄出類似西方 「事務官」的制度嗎
世界上不存在著完美的政治體制,我國的公務員制度和西方的政務官事務官制度都是為了維持國家正常社會秩序和行政制度執行而存在的,從本質上來講,兩者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中國也沒有必要,完全沿用西方社會的政治體制。
大家對於制度的誤解其實主要在於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當你管理一個團隊到管理一個公司,再到管理一個國家的時候,你會發現,當你處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到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的眼光看待整體,必然會發現太多的問題,但是如果讓你處在那個層次,你也無法完全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當然表達個人見解和指出存在的問題,對於體制的改革是有好處和借鑒作用的,但是過分的理想化,對於維持國家穩定發展是沒有任何益處的。
在未來,我國的公務員制度肯定會發生,巨大的變革,但是是否會產生,類似於西方的,政務官事務官制度,還不敢下定論,不過,在我國當前的形勢下,將來的社會環境一定會比現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