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生態農業
① 山東濰坊的旅遊景點。
1、景芝酒之城。山東景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坐落於「齊魯酒都」景芝鎮,是1948年集72家釀酒作坊於一體成立的最早的國營白酒企業之一。 山東景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以純糧固態釀造為主。
2、青州古城旅遊區位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東省青州市境內,總攬青州古城、雲門山、博物館三大板塊,是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城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區。
3、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總投資3000萬元,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它建築風格獨特,俯視似八條巨龍相抱互擁,給人以騰飛的動感;平視似古埃及金字塔。館內設五廳一室。
4、濰坊金寶樂園1996年建成開業,總面積48萬平方米,有娛樂項目200多個,集娛樂、休閑、知識、趣味性和參與性於一體,以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巧妙合理的布局,構成了韻味獨特、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光綺麗的觀光旅遊最佳景地。
5、洰淀湖風景區位於江北最大的濕地區——渤海灣濕地,湖區面積25000畝,2012年入選山東省首批湖泊保護名錄,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省級濕地公園、中國首家原生態設計景區、中國北方單體濕地面積最大的景區。
② 山區 經濟發展的影響 利弊
加速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是我國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發展,改善農業資源利用狀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實現農業穩定發展的戰略性政策措施。山區立體綜合開發是實現山區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戰略。同時,山區又是我國國家生態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山區生態環境脆弱。由於山區農業開發是一個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戰略性很強的系統工程,不能以過分消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要把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與促進山區生態建設結合起來。下面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一、山區森林生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生態經濟學理論認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實質是將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與能量進行轉化、加工為能滿足人類需求的各種產品,這些產品通過人類生產與生活消耗之後,最終以廢棄物形式返回到自然生態系統中。人類經濟活動只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一段過程,它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又反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一切經濟活動乃至人類的活動都是依賴自然生態運行的基礎進行的,經濟發展過程一刻也離不開生態系統這個基礎。
生態系統的作用可歸結為提供資源與凈化環境(污染)兩大功能。沒有生態系統這兩大功能,經濟社會發展無從談起。生態與經濟之間關系千絲萬縷,錯綜復雜。二者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互創條件.。經濟取之於自然而求得了發展,經濟發展反之可以調控和協調自然力.如果人們過度地開發利用資源、污染環境,必然造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甚至廢滅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
二、森林生態系統是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礎的,是不可缺少與無法替代的
森林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具有與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比擬的優勢。森林生態系統具有結構的復性(統多層次、多水平、多類型)。系統具有空間優勢——系統覆蓋面廣,占陸地總面積1/3;樹高大,具有垂直空間和水平空間優勢。系統具有種群優勢——系統物質資源包括:喬、灌、草、苔蘚、地衣,同時,還包括各種動物資源。因此,生態系統是物種基因庫。系統時間優勢------森林生長周期長,往往數十年或幾百年,影響當代及幾代人。森林生長周期長決定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力。系統演替的優勢----自我演替發展。系統高生產力優勢---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受自然力影響大的特點——森林的生物量和干物質生產力大,單位干物質形成所需消耗的水分、養量大,具有巨大的佇水、儲水的功能。
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特性決定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不可替代性。森林生態系統承擔著優化環境與促進發展的雙重使命。森林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改善環境的功能,同時又是人類文化、遊憩的場所,是生物物種資源的基因庫,是生態系統平衡的保障,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越性和功能特性決定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力,決定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中的不可替代性。
森林生態系統的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決定它是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基礎。森林生態系統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由於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那麼,森林生態系統當然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全世界由於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和部分間接損失已佔世界GDP的14%。研究結果證明,在當前大氣Co2濃度增加的因素中,森林面積減少約占所有因素和作用的30%—50%。森林生態系統是控制全球變暖的緩沖器。研究結果證明,在當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因素中,森林面積減少約占所有因素和作用的30%一50%。森林生態系統是防洪保土的根本。森林具有巨大的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的功能;同時,森林又具有巨大的水土保持功能。據研究,林地土地只要有1cM厚的枯枝落葉層,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減少94%。森林生態系統是防風固沙的屏障。在減輕自然災害具有極大的作用。
生態與經濟矛盾統一規律告誡我們,人類遵循生態經濟規律,保護與建設好森林生態系統,就能使經濟發展有保障基礎。生態經濟系統基本矛盾是:由於自然生態系統資源供給有限性與人類需求無限性的矛盾不斷加劇之間的矛盾。生態經濟學理論認為,生態與經濟矛盾是對立統一的,生態
系統是經濟的基礎,它決定並制約經濟活動;人類經濟活動只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段過程,它依
賴於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又反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必需遵循生態經濟規律,保護與建設好森林生態系統,就能使經濟發展有保障基礎。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主體,決定了林業可持續的發展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森林可持續經營又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林業承擔著優化環境與促進發展的雙重使命,是實現環境與發展相統一的關鍵和紐帶,在國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直接關繫到人類的命運和前途,更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
總之,森林生態系統是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不僅提供社會經濟系統的物質基礎,同時還能滿足人類文化、健康和精神生活的高級需求。在凈化空氣、減輕和治理污染、優美環境、滿足人類身心健康和精神享受的功能。
三、新時期搞好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的幾點認識
1、搞好山區綜合開發重要性
農業綜合開發是我國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發展,改善農業資源利用狀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實現農業穩定發展的戰略性政策措施。根據國家農業經濟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分為三類:一類是土地治理項目,包括中低產田改造、宜農荒土開墾、生態工程建設等;第二類是多種經濟項目,包括種、養、加項目等;第三類是農業高新技術示範項目,包括生物、信息、材料等高新適用與先進技術。山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自然、經濟、地域單元,山區的發展具有特定規律性。自然資源特點---自然資源豐富復雜多樣;生態環境相對獨立完整;地形地貌特殊;氣候垂直差異變化大等。社會經濟資源特點----山廣人稀、交通不便;居民分散、經濟落後、不便管理;農業生產穩定性差;林業是主導產業。山區綜合開發的主要內容應該是:「改土、治水、植樹、修路、辦電」。具體包括:①以基本農田建設為前提,嚴格實行退耕還林(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②以優質林果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積極調整和優化山區產業和產品結構,不斷增加山區群眾的經濟收入;(3)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山區生產、生活條件,保障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④積極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又能大量安排剩餘勞動力就業的資源開發型和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加速山區產業化進程。
2、山區綜合開發是實現山區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戰略
山區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和旅遊資源,同時又是純天然食品、有機食品、生態產品、珍稀動植物、珍貴中草葯材、天然礦泉水和生態產品等的主要產地,山區正在成為我國生態建設、森林旅遊、生態產品等世界潮流趨勢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
山區建設的成效如何,是關系福建農村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關鍵。實現山區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要充分利用山區豐富資源,使山區人民脫貧致富,促進山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福建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山地佔45.79%.丘陵佔43.45%,沿海平原崗地僅佔10.76%。山區土地面積大、貧困農民多,經濟建設、環境保護等都面臨很多問題。應長期以來.由於交通、教育、科技等設施十分薄弱,山區經濟相對落後。
要把山區綜合開發與促進山區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山區又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是國家生態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不能以過分消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山區開發是一個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戰略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山區森林生態系統自成體系,森林生態功能性很強;林業是山區的主導產業,又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體。作為森林生態經濟系統中主體的森林,是自然環境及人類生存環境的綠色屏障,在自然環境保護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山區森林生態經濟系統具有穩定性的一面,也有其脆弱性的一面,山區森林生態經濟系統不可替代性是由森林對影響的影響和森林本身的優勢決定的。
3、要正確處理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
當前山區農業開發普遍存在問題有:一是,認識不夠。把山區治理與開發割裂開來,只注重開發,不注重保護,只注重經濟效益,不注重生態效益,只注重短期利益,不注意長遠利益;二是,政策仍不到位。缺少吸引資金、科技上山的優惠政策;三是,科技注入不夠。山區綜合開發的科技含量以及科技投入明顯偏低,不僅缺少專門人才,「科技興山」項目模式不能得到有效推廣應用。
山區綜合開發指導思想應當是:遵守山區發展基本規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山區綜合開發,追求區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資源、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優化保護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力為根本出發點,堅持開發與治理相結合,正確處理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做到以開發促治理,以治理得開發,防止造成生態破壞為代價。
山區開發原則應該是:堅持系統統一性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發揮山區森林生態經濟系統整體、統一和綜合功能。促進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堅持系統集合性原則:以科技為先導,綜合利用多學科成果的集成技術。搞好指導設計規劃和山區開發;堅持系統相關性原則:協調山區農、林、牧、副、漁的發展關系。促進從單一產品結構向綜合產品開發轉化。處理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堅持系統層次性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允許地區層次、產業層次差別的存在;堅持系統有序、可控性的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發與治理相結合。以開發促治理,以治理得開發。
四、積極促進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與森林生態保護的平衡發展
(一)、加強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總體規劃
加強山區開發的總體規劃是山區開發能夠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是決定山區建設成敗和速度快慢的核心所在。首先,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負責綜合規劃、協調和管理工作。包括山區開發的方針、政策、規劃、計劃、設施、結構、體制等制定等,解決山區開發中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脫節的問題。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其次,要堅持高起點、高標准,以「改土、治水、植樹、修路、通電」為目標,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第三,要調整山區經濟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提高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在農業中的比例,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第三產業產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例;第四,要重視加強生物資源、環境資源的法律保護。
(二)、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協調生態與經濟矛盾,促進可持續發展。
制度創新是調整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與人們消費方式的有效方法,可以促進實現人與自然的持續協調發展;制度創新可以調整社會再生產的分配過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再分配向有效資源利用的部門或產品的生產方向轉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益;制度創新可以規范和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制度創新還可以加強對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的產權界定,促進外部性內部化降低交易成本。
技術創新可以改善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可以提高單位資源的效用滿足度,力求創造每一份福利消耗盡可能少的資源,從而相對提高自然界的供給能力。技術創新還是促進自然更新與凈化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手段。
經濟手段也是協調生態與經濟矛盾的重要舉措。第一,經濟政策和法律保障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經濟問題。第二,利用經濟措施來加強生態建設,從財政、信貸、稅收、價格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扶持。第三,通過經濟政策,制定建設森林生態經濟資源的補償機制,實現公益林與商品林分類經營。
〔三〕、要依靠科技,努力提高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水平
依靠科技要堅持以小流域開發和治理為單元,綜合應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農藝措施,實行綜合治理;要堅持集中連片建設,治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要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手段,充分利用各類資源,促進山區經濟繁榮,提高山區人民生活水平。為此,必須組織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科技人員到農業綜合開發項且區內,有計劃地開展聯合攻關,進行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和技術推廣;要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標准、高科技、高效益、新機制」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組織引導農業科技企業進入園區,建立示範基地;要積極推廣良種、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立體種植等新技術,積極推廣各種立體種養模式;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
(四)、要積極推進山區和沿海地區間經濟協作
要從經濟整體發展戰略出發,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支持山區、發展山區。要把研究和制訂山梅協作的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要制定促進山區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動的優惠政策,相應配套的法律、法規,健全山海協作的宏觀調控體系,使山海協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要加強組織制度創新,積極探索,不斷創新農業綜合開發機制,促進工程建設與組織建設相結合。在項目立項上、項目組織實施上、項目管護上要引入競爭機制。建立一個公開、公平、合理的競爭權制,有利於降低項目成本、提高項目建設質量。要強化政策及利益驅動機制,積極推廣產權制度改革,採取政策引導、利益誘導,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採用拍賣、承包、股份合作、租賃等多種形式,明確所有者、經營者的權利和責任等辦法。
作者簡介:林國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福建省庭院經濟學會常務理事;黃金芳,高級農藝師,福建省農學會庭圓經濟分會會長。
聯系電話:黃金芳,(0591)3324083;林國華,(0591)7530950; e-mail:[email protected]
註:本文已發表於《立體農業與庭院經濟》——全國立體農業與庭院經濟學術討論會文集。
③ 地理——建議,300字
論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與森林生態保護
林國華1 黃金芳2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宏觀農業研究室 350003) (2.福建省農學會庭圓經濟分會 350003)
摘要:加速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是我國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發展,改善農業資源利用狀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實現農業穩定發展的戰略性政策措施。山區立體綜合開發是實現山區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戰略。同時,山區又是我國國家生態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山區生態環境脆弱。由於山區農業開發是一個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戰略性很強的系統工程,不能以過分消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要把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與促進山區生態建設結合起來。下面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一、山區森林生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生態經濟學理論認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實質是將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與能量進行轉化、加工為能滿足人類需求的各種產品,這些產品通過人類生產與生活消耗之後,最終以廢棄物形式返回到自然生態系統中。人類經濟活動只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一段過程,它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又反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一切經濟活動乃至人類的活動都是依賴自然生態運行的基礎進行的,經濟發展過程一刻也離不開生態系統這個基礎。
生態系統的作用可歸結為提供資源與凈化環境(污染)兩大功能。沒有生態系統這兩大功能,經濟社會發展無從談起。生態與經濟之間關系千絲萬縷,錯綜復雜。二者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互創條件.。經濟取之於自然而求得了發展,經濟發展反之可以調控和協調自然力.如果人們過度地開發利用資源、污染環境,必然造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甚至廢滅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
二、森林生態系統是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礎的,是不可缺少與無法替代的
森林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具有與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比擬的優勢。森林生態系統具有結構的復性(統多層次、多水平、多類型)。系統具有空間優勢——系統覆蓋面廣,占陸地總面積1/3;樹高大,具有垂直空間和水平空間優勢。系統具有種群優勢——系統物質資源包括:喬、灌、草、苔蘚、地衣,同時,還包括各種動物資源。因此,生態系統是物種基因庫。系統時間優勢------森林生長周期長,往往數十年或幾百年,影響當代及幾代人。森林生長周期長決定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力。系統演替的優勢----自我演替發展。系統高生產力優勢---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受自然力影響大的特點——森林的生物量和干物質生產力大,單位干物質形成所需消耗的水分、養量大,具有巨大的佇水、儲水的功能。
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特性決定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不可替代性。森林生態系統承擔著優化環境與促進發展的雙重使命。森林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改善環境的功能,同時又是人類文化、遊憩的場所,是生物物種資源的基因庫,是生態系統平衡的保障,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越性和功能特性決定系統的相對穩定性和對環境的影響力,決定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中的不可替代性。
森林生態系統的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決定它是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基礎。森林生態系統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由於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那麼,森林生態系統當然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全世界由於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和部分間接損失已佔世界GDP的14%。研究結果證明,在當前大氣Co2濃度增加的因素中,森林面積減少約占所有因素和作用的30%—50%。森林生態系統是控制全球變暖的緩沖器。研究結果證明,在當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因素中,森林面積減少約占所有因素和作用的30%一50%。森林生態系統是防洪保土的根本。森林具有巨大的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的功能;同時,森林又具有巨大的水土保持功能。據研究,林地土地只要有1cM厚的枯枝落葉層,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減少94%。森林生態系統是防風固沙的屏障。在減輕自然災害具有極大的作用。
生態與經濟矛盾統一規律告誡我們,人類遵循生態經濟規律,保護與建設好森林生態系統,就能使經濟發展有保障基礎。生態經濟系統基本矛盾是:由於自然生態系統資源供給有限性與人類需求無限性的矛盾不斷加劇之間的矛盾。生態經濟學理論認為,生態與經濟矛盾是對立統一的,生態
系統是經濟的基礎,它決定並制約經濟活動;人類經濟活動只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段過程,它依
賴於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又反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必需遵循生態經濟規律,保護與建設好森林生態系統,就能使經濟發展有保障基礎。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主體,決定了林業可持續的發展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森林可持續經營又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林業承擔著優化環境與促進發展的雙重使命,是實現環境與發展相統一的關鍵和紐帶,在國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直接關繫到人類的命運和前途,更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
總之,森林生態系統是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不僅提供社會經濟系統的物質基礎,同時還能滿足人類文化、健康和精神生活的高級需求。在凈化空氣、減輕和治理污染、優美環境、滿足人類身心健康和精神享受的功能。
三、新時期搞好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的幾點認識
1、搞好山區綜合開發重要性
農業綜合開發是我國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發展,改善農業資源利用狀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實現農業穩定發展的戰略性政策措施。根據國家農業經濟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分為三類:一類是土地治理項目,包括中低產田改造、宜農荒土開墾、生態工程建設等;第二類是多種經濟項目,包括種、養、加項目等;第三類是農業高新技術示範項目,包括生物、信息、材料等高新適用與先進技術。山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自然、經濟、地域單元,山區的發展具有特定規律性。自然資源特點---自然資源豐富復雜多樣;生態環境相對獨立完整;地形地貌特殊;氣候垂直差異變化大等。社會經濟資源特點----山廣人稀、交通不便;居民分散、經濟落後、不便管理;農業生產穩定性差;林業是主導產業。山區綜合開發的主要內容應該是:「改土、治水、植樹、修路、辦電」。具體包括:①以基本農田建設為前提,嚴格實行退耕還林(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②以優質林果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積極調整和優化山區產業和產品結構,不斷增加山區群眾的經濟收入;(3)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山區生產、生活條件,保障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④積極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又能大量安排剩餘勞動力就業的資源開發型和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加速山區產業化進程。
2、山區綜合開發是實現山區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戰略
山區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和旅遊資源,同時又是純天然食品、有機食品、生態產品、珍稀動植物、珍貴中草葯材、天然礦泉水和生態產品等的主要產地,山區正在成為我國生態建設、森林旅遊、生態產品等世界潮流趨勢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
山區建設的成效如何,是關系福建農村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關鍵。實現山區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要充分利用山區豐富資源,使山區人民脫貧致富,促進山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福建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山地佔45.79%.丘陵佔43.45%,沿海平原崗地僅佔10.76%。山區土地面積大、貧困農民多,經濟建設、環境保護等都面臨很多問題。應長期以來.由於交通、教育、科技等設施十分薄弱,山區經濟相對落後。
要把山區綜合開發與促進山區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山區又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是國家生態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不能以過分消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山區開發是一個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戰略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山區森林生態系統自成體系,森林生態功能性很強;林業是山區的主導產業,又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體。作為森林生態經濟系統中主體的森林,是自然環境及人類生存環境的綠色屏障,在自然環境保護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山區森林生態經濟系統具有穩定性的一面,也有其脆弱性的一面,山區森林生態經濟系統不可替代性是由森林對影響的影響和森林本身的優勢決定的。
3、要正確處理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
當前山區農業開發普遍存在問題有:一是,認識不夠。把山區治理與開發割裂開來,只注重開發,不注重保護,只注重經濟效益,不注重生態效益,只注重短期利益,不注意長遠利益;二是,政策仍不到位。缺少吸引資金、科技上山的優惠政策;三是,科技注入不夠。山區綜合開發的科技含量以及科技投入明顯偏低,不僅缺少專門人才,「科技興山」項目模式不能得到有效推廣應用。
山區綜合開發指導思想應當是:遵守山區發展基本規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山區綜合開發,追求區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資源、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優化保護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力為根本出發點,堅持開發與治理相結合,正確處理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做到以開發促治理,以治理得開發,防止造成生態破壞為代價。
山區開發原則應該是:堅持系統統一性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發揮山區森林生態經濟系統整體、統一和綜合功能。促進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堅持系統集合性原則:以科技為先導,綜合利用多學科成果的集成技術。搞好指導設計規劃和山區開發;堅持系統相關性原則:協調山區農、林、牧、副、漁的發展關系。促進從單一產品結構向綜合產品開發轉化。處理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堅持系統層次性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允許地區層次、產業層次差別的存在;堅持系統有序、可控性的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發與治理相結合。以開發促治理,以治理得開發。
四、積極促進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與森林生態保護的平衡發展
(一)、加強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總體規劃
加強山區開發的總體規劃是山區開發能夠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是決定山區建設成敗和速度快慢的核心所在。首先,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負責綜合規劃、協調和管理工作。包括山區開發的方針、政策、規劃、計劃、設施、結構、體制等制定等,解決山區開發中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脫節的問題。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其次,要堅持高起點、高標准,以「改土、治水、植樹、修路、通電」為目標,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第三,要調整山區經濟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提高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在農業中的比例,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第三產業產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例;第四,要重視加強生物資源、環境資源的法律保護。
(二)、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協調生態與經濟矛盾,促進可持續發展。
制度創新是調整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與人們消費方式的有效方法,可以促進實現人與自然的持續協調發展;制度創新可以調整社會再生產的分配過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再分配向有效資源利用的部門或產品的生產方向轉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益;制度創新可以規范和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制度創新還可以加強對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的產權界定,促進外部性內部化降低交易成本。
技術創新可以改善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可以提高單位資源的效用滿足度,力求創造每一份福利消耗盡可能少的資源,從而相對提高自然界的供給能力。技術創新還是促進自然更新與凈化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手段。
經濟手段也是協調生態與經濟矛盾的重要舉措。第一,經濟政策和法律保障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經濟問題。第二,利用經濟措施來加強生態建設,從財政、信貸、稅收、價格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扶持。第三,通過經濟政策,制定建設森林生態經濟資源的補償機制,實現公益林與商品林分類經營。
〔三〕、要依靠科技,努力提高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水平
依靠科技要堅持以小流域開發和治理為單元,綜合應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農藝措施,實行綜合治理;要堅持集中連片建設,治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要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手段,充分利用各類資源,促進山區經濟繁榮,提高山區人民生活水平。為此,必須組織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科技人員到農業綜合開發項且區內,有計劃地開展聯合攻關,進行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和技術推廣;要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標准、高科技、高效益、新機制」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組織引導農業科技企業進入園區,建立示範基地;要積極推廣良種、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立體種植等新技術,積極推廣各種立體種養模式;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
(四)、要積極推進山區和沿海地區間經濟協作
要從經濟整體發展戰略出發,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支持山區、發展山區。要把研究和制訂山梅協作的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要制定促進山區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動的優惠政策,相應配套的法律、法規,健全山海協作的宏觀調控體系,使山海協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要加強組織制度創新,積極探索,不斷創新農業綜合開發機制,促進工程建設與組織建設相結合。在項目立項上、項目組織實施上、項目管護上要引入競爭機制。建立一個公開、公平、合理的競爭權制,有利於降低項目成本、提高項目建設質量。要強化政策及利益驅動機制,積極推廣產權制度改革,採取政策引導、利益誘導,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採用拍賣、承包、股份合作、租賃等多種形式,明確所有者、經營者的權利和責任等辦法。
作者簡介:林國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福建省庭院經濟學會常務理事;黃金芳,高級農藝師,福建省農學會庭圓經濟分會會長。
聯系電話:黃金芳,(0591)3324083;林國華,(0591)7530950; e-mail:[email protected]
註:本文已發表於《立體農業與庭院經濟》——全國立體農業與庭院經濟學術討論會文集。
④ 如何開拓與發展山區的生態修閑觀光農業
休閑農業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農業和旅遊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交叉型產業。它以充專分開發具有觀光、屬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上和遊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供遊客領略在其他風景名勝地欣賞不到的大自然濃厚意趣和現代化的新型農業藝術的一種農業旅遊活動。 就其特徵而言,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基礎,以休閑為目的,以服務為手段,以城市遊客為目標,農業和旅遊業相結合、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
⑤ 中國山區農業 山頂為生態防護林 中部為經濟林 下面是果園 請問這樣安排的依據是什麼。只有南方是這樣嗎
我個人認為,山頂上為防護林是為了防止水土流失。下方的果園可以增加收入而且位於山腳運輸也方便。中間的經濟林不用說優點位於兩者之間,而且防止人偷伐。這不止是南方有,北方也有。
⑥ 臨沂景點大全排行榜是怎樣的
一、5A級景點——蒙山國家森林公園!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山東省第二高峰,有山、有水、有奇石,正常購票是70元每人, 也可以團購,價格相差不是很多,蒙山的故事源遠流長,都說沂蒙好,那就一定不要錯過。
如今的蒙山森林公園結合了不少現代元素,也有了彩虹滑道、漂流、森林沖鋒車這些年輕人喜歡的東西,當然爬山是重中之中,感受森林氧吧,看珍惜植物,給孩子講講過去的故事。
旅遊一定要抱著花錢的態度,否則你絕對不會開心,也不會快樂,無論哪個景區價格都不是固定的,想玩順心了,就要多掏錢, 臨沂除了遊玩還有美食,臨沂炒雞, 燉魚都是不錯的,爬山選擇一個就可以了,既然到了臨沂溶洞也必須去看看,那些免費的小公園也都走走,畢竟是旅遊,別虛度了。
⑦ 柑橘謝花後的果如何才能保得住呢
枝江市地處湖北省南部,長江中游北岸的港口城市,枝江市位於鄂西山區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是長江三峽和宜昌市的東大門。「蜀江致辭如此喬木分支」的枝江,因氣候、土壤、地理環境的優越性使其擁有了許多令人稱道的特產。楚天君接下來為你一一介紹:
枝江大麴枝江大麴集民間傳統釀酒工藝之精華,堪稱"濃香曲酒新貴、中國白酒奇葩",有「鄂酒大王」之美譽。且枝江大麴、枝江小曲兩大系列酒多次榮獲省部級優質產品獎,是湖北省著名商標,連續兩屆蟬聯湖北省名牌產品。喝過的人都知道,枝江大麴酒香,窖香濃郁、綿甜醇厚、入口爽凈,具有綠色食品特徵。既可以小酌怡情,也可與親朋好友眾分享。
枝江棉花棉花是枝江市大宗農產品,因優良品質享譽國內市場,棉紡產業已成為枝江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枝江市因獨特的氣候、土質,培育出了纖維色澤潔白、品質優良的「枝江棉花」,享譽長江流域。2015年11月26日,「枝江棉花」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准,獲准地理標志商標注冊。
⑧ 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對我國農業生產有何利弊
加速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是我國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發展,改善農業資源利用狀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實現農業穩定發展的戰略性政策措施。山區立體綜合開發是實現山區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戰略。同時,山區又是我國國家生態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山區生態環境脆弱。由於山區農業開發是一個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戰略性很強的系統工程,不能以過分消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要把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與促進山區生態建設結合起來。
一、山區森林生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二、森林生態系統是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礎的,是不可缺少與無法替代的
三、新時期搞好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的幾點認識
1、搞好山區綜合開發重要性
2、山區綜合開發是實現山區環境、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戰略
3、要正確處理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
四、積極促進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與森林生態保護的平衡發展
(一)、加強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總體規劃
(二)、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協調生態與經濟矛盾,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要依靠科技,努力提高山區立體農業綜合開發水平
(四)、要積極推進山區和沿海地區間經濟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