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米山水庫水位
A. 是文登米山水庫出現吃人的大魚
那是幾年前的額圖片 倍傳的很兇。而且是南方的, 不是文登的。誰在造謠抓到外國餵食人魚
B. 威海最大的水庫叫什麼名字
文登米山水庫威海文登市境內有西、北、東三條分水嶺,成為單獨的水系。
C. 威海地區有哪些大中型水庫
文登米山水庫是威海最大的。大部分的威海用水都是這的。
D. 問一下,威海米山水庫,是歸文登市關還是歸威海市領導
管轄權逐級,首先是米山鎮,然後是文登區,然後是威海市。
E. (二)膠東半島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庫工程
1.地下水庫建設條件與效益分析
(1)地下水庫修建的必要性
山東省淡水資源雖然偏少,若適當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佳經濟效益,自力更生,解決供水問題是可能的。解決供需矛盾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增加供水量;節約水資源;減少需水量。發展地下水庫,增加供水量。
膠東半島及萊州灣地區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全年有2/3集中在汛期的2~3個月,而該期的降水又有2/3集中在二十幾天內的幾場暴雨中;區內河道獨流入海,地形坡度大,源短流急,降雨後河水暴漲暴落,攔蓄利用不便,現狀平均攔蓄利用率僅40%左右,其中僅膠東半島平均每年就有約49億m3河川徑流量白白排入大海。與此相對應,該區長期以來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全區逐年增長的工農業和城鄉生活用水,局部區域超采嚴重。
對於膠東半島這樣的缺水地區,提高水資源可利用量的主要途徑就是充分挖掘當地水資源潛力,提高地表徑流的攔蓄利用率。但要做到這一點僅靠地表攔蓄設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目前區內適於修建地表水庫的地方已經很少了,而且隨著人類技術經濟活動的不斷加劇,人口密度的增大,修建地表水庫造成的土地淹沒、居民搬遷、地表設施的拆遷等所需費用將會越來越高。同時地表攔蓄所造成的水面蒸發損耗很大,據淄博市太河水庫監測資料,太河水庫由於在修建過程中防滲處理較好,壩下沒有滲漏條件,當下游入庫流量4萬m3/d時,庫內水位穩定不變,這說明每日水庫蒸發消耗量與流入量相等,即水庫日蒸發量達4萬m3/d,等於一個中型水源地的開采量。修建地下水庫,利用地下庫容進行水資源的聯合調蓄,是提高地表徑流攔蓄率的重要手段。
(2)地下水庫建庫條件分析
膠東半島低山丘陵區濱海平原和山間河谷平原第四系厚度較大,含水層顆粒粗且厚度大,具有較大的調蓄空間,況且這些地區地下水開采強度也較大,並引發了海水入侵災害,使得已建水源地供水能力受到較大限制,修建地下水庫即可以阻止海水入侵的發展,又能提高水源地供水能力。所以濱海平原和河谷平原具備修建地下水庫的水文地質條件和較強的水資源和環境需求。
本次調查在分析了膠東低山丘陵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共選出了18處地下水庫庫址,其中5處已建成使用,4處已列入規劃(表7-2)。這18處地下水庫總庫容達11.10億m3,最大調節庫容之和為5.93億m3,最大調節庫容占總庫容的比例為53%;建庫前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總和為3.27億m3/a,建庫後達到5.02億m3/a,可開采量增大54%,水資源效益相當明顯。另外,18處地下水庫中有13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問題,在這些地段修建地下水庫,可有效遏制海水入侵災害,取得顯著的環境效益。
表7-2 膠東半島地下水庫基本情況一覽表
續表
(3)地下水庫庫址選取的基本條件
根據膠東半島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區內地下水庫宜選在山前沖洪積平原、濱海河谷平原地區,在具體確定水庫庫址時主要考慮以下五個基本條件:
1)理想的地表攔蓄條件。地下水庫區首先應具備暫時性的地表蓄水場所,地形較平緩,以便為地表水下滲補給提供足夠的場地和時間。所以主要河流的河床及兩側沖洪積平原區是較理想的庫址,可以通過在河床上修建攔河閘攔蓄地表水。
工作區已建成的三處地下水庫均位於河流中下游平原,地面坡降小於2‰,天然河床較開闊,河床與河漫灘寬度一般250~800m,具有建壩後回水距離長、攔蓄能力強的特點,適於修建攔河壩。目前三處已建地下水庫建有河道攔河壩15處,總攔蓄庫容達1220萬m3。
2)良好的地下水調蓄條件。庫區含水層儲水空間大,滲透性較強,埋藏深度不大;包氣帶岩性顆粒較粗,且沒有大面積分布的弱透水層,有利於降水入滲和地表水下滲補給;含水層產狀較平緩,具有相對較封閉的邊界條件,基底地層透水性較弱。
以擬建的膠州市洋河地下水庫選址為例,洋河下游冷家村以東河谷平原地下水為第四系孔隙承壓水,主要含水砂層以上有8~10m厚的砂質黏土和海相淤泥蓋層,是相對隔水層,不利於地表水和降水入滲,地下水調蓄條件差,該處庫址被舍棄,轉而選在河流中游、冷家村以西的較強富水地段。該區包氣帶岩性顆粒較粗,無相對隔水層,調蓄條件較好。
3)優越的補給水源條件。地下水庫庫區要求控制流域面積較大,以保證汛期有足夠多的地表徑流量,或者靠近跨流域調水線路,以保證枯水期尤其是連續枯水年出現時有充足的補充水源。補給水源除滿足數量要求外,還要滿足水質方面的要求,因為補給水會對含水層水質產生重要影響,一旦地下水因此而受到污染,治理起來難度相當大。
以即墨市鰲山衛—溫泉地區為例,該區濱海河谷平原從地表攔蓄條件、地下水調蓄條件、環境地質條件及供水需求方面比較適於修建地下水庫,但該區河流長度僅15km,流域面積僅92km2。由於流域面積小,河道即使在汛期也經常斷流,況且遠離西水東調輸水線路,很難獲得充足的補給水源,該處庫址被否定。
4)良好的環境地質條件。地下水庫庫區要求地質環境狀況良好,人口密度不大,工廠較少,無較大污染源,地下水現狀水質較好,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或盡管現狀水質較差,但通過地下水庫調蓄運行,水質狀況有逐步改善的可能。
黃水河地下水庫庫址選在了膠東半島人口密集區,區內有原龍口縣城,庫區的幾個鄉鎮駐地集體私營企業也較發達,這為水庫建成後庫區地下水質的惡化留下了隱患。結果由於庫區污水處理工程不配套,排污河溝密布,在地下水庫建成使用後的不到六年的時間內,海水入侵造成的地下水質惡化雖然通過修建地下水庫得到控制,但人為排污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卻相當嚴重。目前庫區地下水TDS、總硬度、氯離子、「三氮」、硫酸根離子的超標區面積已經占庫區總面積的1/2以上。今後該水庫地下水環境的修復治理工作將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工程。
5)較強的供水需求,良好的供水和環境效益。要求庫區及附近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較突出,修建地下水庫可以解決當地工農業和生活供水不足,在保證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有利於改善環境,避免產生新的環境地質問題。
山東半島已建成的三處地下水庫區分布有龍口市、青島市、煙台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開采強度較大,建庫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對水源地的正常使用構成了極大威脅。地下水庫的建成使用後,不但增大了水源地的開采能力,使三處地下水庫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由43.6萬m3/d增長到72.5萬m3/d,而且有效遏制了海水入侵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供水、環境效益。
(4)地下水庫修建的生態環境效益
地下水庫工程的修建對於緩解供水危急、改善山東半島地區生態環境狀況將發揮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攔蓄地表徑流。山東半島地區降水集中,河流源短流急,汛期大量地表徑流棄泄入海,如此大量的地表棄水與該區缺水態勢相違背,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這部分棄水對解決受水區供水危急意義重大。已有實踐經驗表明,修建地下水庫工程可有效攔蓄地表徑流,減少入海棄水量。以龍口市黃水河為例,黃水河多年平均入海徑流量為9800萬m3/a,在地下水庫建成後,通過庫區的4座河道攔河閘及5000眼河床補源滲井平均每年可奪取地表徑流棄水2220萬m3/a。
蓄存引調江水。由於西水東調調水工程建成運行後,調水量在時間分配上將於受水區需水量不一致,農灌季節需水缺口將由冬季調水量補充,冬季調水量單靠地面水庫無法蓄存得下,需要利用地下水庫作為蓄水場所。山東半島23處地下水庫的最大調蓄庫容總和達25.73億m3,而作為區內的峽山水庫、王屋水庫、門樓水庫、米山水庫、沐浴水庫、棘洪灘水庫等八個大型骨幹蓄水水庫的興利調節庫容總和僅為13.5億m3,僅是這23處地下水庫最大調蓄庫容的52%,由此可見地下水庫巨大的調蓄潛力。
從根本上改善區內生態環境狀況。山東半島地區由於地下水超量開采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表現為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海(咸)水入侵和地下水質持續惡化等,治理上述問題需要從恢復與改善地下水環境狀況入手,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調蓄是主要治理的手段之一。以萊州灣南岸山前沖洪積平原為例,由於近年降水偏少,河流上游地區水資源攔蓄利用量增大,使得下游沖洪積平原區地表徑流減少、河道乾枯,地下水常年入不敷出,已形成大面積區域水位下降漏斗,造成鹹水入侵、地下水質惡化,同時由於地下水位埋深加大,降水、地表水入滲補給量減小,又加劇了水資源不足。地下水庫工程建成運行後,可通過回補水源逐漸抬高地下水位,改變地下水水動力條件,加強地下水循環,增大地表水入滲補給能力,將能夠使區內較突出的環境地質問題得到徹底根除。
保護濱海河谷地區地下水水源地,增大地下水可開采量。山東半島濱海河谷地區第四系含水層厚度較大,顆粒較粗,為區內富水地段,已建的地下水水源地均處於這些地區。由於靠近海岸,且中、上游地區修建了大量的水庫、塘壩,將流域內地表徑流節節攔蓄,使富水區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出現地下水位負值漏斗,造成海水入侵,水源地供水能力受到極大遏制。在這些富水地段修建有壩地下水庫系統工程,可在阻止海水入侵的同時,增大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
2.膠東半島沿海地區地下水庫類型與主要水庫特徵
膠東半島自1995年始相繼修建了三處地下水庫,依次為黃水河地下水庫、大沽河地下水庫和大沽夾河地下水庫,這些地下水庫在實際運行中均取得了明顯的水資源和環境效益。
(1)黃水河地下水庫
1)地下水庫基本情況。黃水河地下水庫修建於1995年,主壩長5996m,壩體平均深度26.7m,庫區面積51.82km2(圖7-1),為提高庫區入滲能力,黃水河河道開挖了7000多眼人工滲井。
庫區南部分布變質岩,為隔水邊界;東部叢林寺河以南分布古、新近系砂礫岩、黏土岩,屬弱透水層,為良好的隔水邊界;西部羊嵐—宋家疃一帶,地貌上為山前傾斜平原區,據調查為貧水區,地層透水性較弱,應視為隔水邊界。庫區基底為古、新近系砂礫岩、黏土岩,為良好的隔水底板;隔水底板起伏較大,形成兩個低窪區,一個位於地下水庫中上游鎮沙村附近,一個位於地下水庫下游周家村東,其間的澗村—冶基—唐家集一線有一近東西向隆起,上覆第四系明顯變薄。
庫區包氣帶岩性分為砂質黏土、黏質砂土和砂,中下游有5.8km的河道表層分布了厚約3~17m,且分布穩定的黏性土層,透水性較差。庫區第四系含水層厚度10~30m,主要岩性為礫質粗砂,富水性強。各含水層之間及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存在良好的水力聯系(圖7-2)。
圖7-1 黃水河地下水庫庫區條件圖
2)地下水庫調蓄功能分析。地下水庫總庫容5288.8萬m3,死庫容1402.4萬m3,最大調節庫容3886.4萬m3。
經多年調算(1960~1990年),建庫前庫區多年平均降水入滲補給量562.3萬m3/a,河流入滲補給量1270.5萬m3/a,地下徑流補給量230萬m3/a;建庫後河流入滲補給量為3518.8萬m3/a(圖7-3),較建庫前增大177%。庫區地下水補給量以河流入滲補給量為主,建庫前和建庫後分別占總補給量的62%和82%。
(2)大沽河地下水庫
1)庫區水文與地下水開采。大沽河是膠東半半島主要河流,全長179km,主要支流有小沽河、洙河、五沽河等,流域面積4162km2。據南村水文站資料,1981年以前基本常年有水,斷流時間很短;1981~1989年,除1985年外,大部分時間斷流,其中1981年、1983年、1984年和1989年全年斷流;1997~1999年一般徑流時間為7~9月份,以8月份最大,最大年徑流量為2.192億m3/a,最小為0.088億m3/a,不同降水年份徑流量差別較大。
大沽河流域內建有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6座,總攔蓄能力3.7億m3,另外還有眾多的小型水庫、塘壩,目前大沽河河道有攔河壩7處。
庫區農業開采程度較高,在平面上近於均勻開采,但在時間上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集中在枯水季節。工業開采採用大面積分散井群相對集中的開采方式,在平面上近於不同強度開采地段內的均勻開采。庫區歷年地下水開采量為3133萬~11323萬m3/a(表7-3),開采強度7.43萬~26.85萬m3/(km3·a)。
圖7-2 黃水河地下水庫水文地質剖面圖
圖7-3 黃水河地下水庫建庫前後補給量組成圖
表7-3 大沽河地下水庫歷年地下水開采量統計表
2)地下水庫地質背景條件。地下水庫區第四系厚度一般5~17m,主要含水層為沖積—沖洪積砂及砂礫石層,大致沿大沽河現代河床發育的古河谷中,平原形態呈近南北向的狹長帶狀,寬度一般5~7km。垂向上第四系呈雙層結構,上部以黏質砂土為主,厚度一般2~5m,沿現代河床部分河段上部地層缺失,形成所謂「天窗」。黏質砂土之下為砂、砂礫石層,厚度一般4~8m,在縱向上南部最厚,平均5.89m,北部最薄,平均4.93m,中部介於兩者之間,平均5.03m。在橫向上,古河道中心部位厚度最大,向兩側砂層厚度變薄至尖滅,顆粒變細。
庫區基底地層為王氏組黏土岩、砂岩和青山組玄武岩,其中黏土岩占絕大部分面積。
地下水水力性質基本上屬於潛水,在「天窗」部位及開采狀態下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時呈現典型潛水性質。庫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河水補給,三者轉化關系明顯。由於近年庫區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不具備地下水轉化為地表水的條件,但十分有利於地表水向地下水轉化,盡管河道長期斷流,一旦產流隨即轉化為地下水。
庫區地下水開采屬於大面積均勻開采,沒有形成明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水力坡度較小。
3)地下水庫基本情況。大沽河地下水庫建成於1998年,庫區面積421.7km2,儲水層在庫區邊緣逐漸尖滅,邊界為弱透水的黏性土或直接與不透水的黏土岩接觸,東西兩側邊界可視為隔水邊界。北界的大、小沽河出山口段、西北界辛庄—冷家莊段以及南界,因庫區內外儲水層連通,可視為透水邊界。
地下水庫總庫容38413.2萬m3,平均含水層厚度5.86m;死庫容14633.7m3,平均含水層厚度2.00m;最大調蓄庫容10236.0萬m3。
大沽河地下水庫建庫後,「四枯一豐」降水周期內地下水庫合理運行情況下補給量構成如圖7-4所示。
建庫前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為20萬m3/a,建庫後增加為30.2萬m3/a,可開采量增加51.1%。庫區地下水補給量主要是降水入滲和河流滲漏補給(含人工回灌補給),分別占總補給量的61%和36%。
圖7-4 地下水庫理想運行情況下補給量構成圖
(3)大沽夾河地下水庫
1)地下水庫修建的背景。煙台市是一座缺水型城市,10年一大旱,3年一小旱,特別是從1998年10月起,煙台市遭受了自1887年有資料記載以來降水量最小、持續時間長達32個月的大旱。至2000年年底,全市386座河流和5000多座水庫、塘壩全部乾涸,市區唯一地表水水源地門樓水庫蓄水量僅有700萬m3,僅占整庫容量的5%。這些水如供市區人口使用,僅夠支持40d左右。自來水廠各井群的地下水位已達到極限,55口水源井枯竭關閉。
2000年為延緩門樓水庫蓄水量急劇減少的局面,水利部門在門樓水庫西支流庫底向上挖滲水溝20多km,為防滲漏,用了最原始的土辦法,在滲溝底鋪了近7.1km塑料薄膜。地表水已經沒有挖潛餘地了,人們想到了地下水。
10年前就有人提出在夾河下游修建地下水庫的想法,但經過論證,專家發現上遊河流污染問題如得不到根本治理,修建地下水庫無疑會毀掉這片優質地下水源,於是煙台市政府開始加緊治理上游污染源,為日後修建地下水庫做好了前期准備。
2000年9月,當煙台市幾百萬市民面臨斷水危急時,市政府下決心修建地下水庫。
2)庫區地質背景條件。夾河地下水庫位於大沽夾河河谷平原,大沽夾河在庫區分兩支,西支稱內夾河,發源於棲霞小靈山,東支稱外夾河,發源於海陽牧牛山。內夾河中游建有門樓水庫,該水庫控制了上游來水的80%以上,總庫容1.97億m3,設計興利庫容1.33億m3。夾河河道有6處攔河壩,夾河入海口1處,內夾河2處,外夾河3處。大沽夾河入海口附近的夾河橡膠攔水壩,一次可蓄水250萬m3,年興利調節水量達1100萬m3,相當於一座中型地表水庫的調節水量。
庫區現有地下水集中開采區12個,包括自來水公司5個水廠及5個自備水源地,共有集中開采井100餘口,地下水設計開采能力24.4萬m3/d。
庫區第四系厚度10~80m,分布寬度1000~6000m。外夾河西牟以上,內夾河門樓水庫壩下至崇義,第四系厚度一般15~26m,多具二元結構,含水層岩性為砂礫卵石,潛水-淺層微承壓水,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外夾河西牟以下,內夾河崇義以下至海邊,第四系厚度一般25~60m,呈三元結構,上部為粉細砂、亞砂土及亞黏土,中部為淤泥及淤泥質類砂土類,為相對隔水層,下部為砂礫卵石,自南向北厚度增大,沿海最厚達50m,上部賦存潛水,單井涌水量100~500m3/d,下部賦存承壓水,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庫區基底地層為古元古界粉子山群變粒岩、片岩、大理岩及花崗岩類(圖7-5)。
圖7-5 大沽夾河地下水庫水文
庫區地下水除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外,還有河水滲漏補給和周邊基岩裂隙水側向徑流補給和農灌補給,其中承壓水還接受上層潛水的越流補給。地下水排泄主要為人工開采,其次為蒸發,從近年監測資料分析,地下水無徑流入海量。
3)地下水庫概況。夾河地下水庫工程於2001年10月竣工,地下壩建於宮家島—永福園—朱果山之間,全長3894m。主體工程是深30 余m的地下防滲壩,壩體厚1m左右,長3894m,平均壩高30m左右,採用高壓噴射灌漿法施工,灌注孔深入基岩1m。2000年11月東壩段一期工程施工,至2001年8月8日完工投入使用。
2001年水利部門進行庫區補源工程建設,施工補源滲井1000多眼,開挖補源滲溝38條。建成後的地下水庫庫區面積63.26km2,總庫容20520萬m3,最大調節庫容6500萬m3,建庫前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為6500萬m3/a,建庫後可開采量達10930萬m3/a;河流入滲補給量(含人工回灌補給量)由建庫前占庫區總補給量的26%增大為建庫後的55%(圖7-6)。
圖7-6 建庫前後補給量構成圖
地下水庫建成後水利部門在大壩兩側的觀測井進行了水位和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大壩內側地下水位高出外側水位近1m,而且Cl-含量大大低於壩體外側監測井。
F. 山東第二大水庫是米山水庫嗎
山東第二大水庫是臨沂市飲用水源地——岸堤水庫
山東第一大水庫是濰坊的——峽山水庫
G. 威海前十大水庫是那些
米山 崮山 冶口 所前坡 龍角山水庫等
H. 威海的大小中水庫越多越好
威海最大的水庫是文登的米山水庫,二大水庫是乳山的龍角山水庫,給威海自來水供水的有米山水庫,崮山水庫和冶口水庫,你需要這些資料幹嘛,還有跟多的小水庫呢,不值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