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農地生態

農地生態

發布時間: 2021-01-30 13:16:35

『壹』 生態農庄能佔用一般耕地嗎

前車之鑒,並不遙遠抄。2008年7月8日,國土資源部通報了全國10起典型土地違法案件。其中一起便是:遼寧省查處的大連市旅順口區雙島櫻桃園非法佔用基本農田案。

國土資源部在通報中陳述的詳情是:2006年5月,鄧某承包大連市旅順口區張家村147畝耕地。然後以建雙島櫻桃園設施農業為名,非法佔用其中22.92畝基本農田建設別墅165棟,並對外銷售。

最終,該櫻桃園遭遇的結果是:限期拆除非法建築物,恢復土地耕種,並處以耕地開墾費 2倍的罰款。

一位行事更為低調的農庄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於他們來說,非但不敢搞兩層小樓,就是業主不在農庄的溫室里種蔬菜、花卉,他們都會代為補種上。「至少,你要在政府搞航拍時,讓人一眼看上去感覺像一個正常的溫室大棚。」

『貳』 農地保護現實問題的探尋

中國經濟在過去的30年保持著快速的增長,但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資源利用的巨大壓力。就土地資源而言,這種壓力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而日趨嚴重。中國還有8億多的農村人口,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將對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影響,然而,由於中國有限的農地資源的限制,經濟發展和土地資源利用之間的矛盾會愈發突出。另一方面,隨著人均收入的持續上升、需求層次的變化和發展觀的轉變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都促使人們更加關注不合理土地資源利用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這種認識,加深了農地保護問題的內涵。

農地保護問題已經構成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剛性約束,因此改變不同部門土地資源的低效利用,解決土地資源利用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將是解決土地資源利用問題的最好出路。經濟社會發展如何與農地保護乃至土地資源利用相協調,尤其是在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保持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現實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農地數量的保護

由於農地數量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以及土地利用報酬的遞減性,造成了土地經濟供給的稀缺性。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明顯,土地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日益增大。

1.人口增加的影響

從供求關系角度看,土地資源需求是一種間接需求,即,人之所以需要土地,是為了取得土地上的產品或土地對人的服務,歸根結底是人為了生存、生產和發展的需要。人口的增加,不僅直接帶來了人均佔有土地、農地、林地、草地、城鎮建設用地的相應趨減,而且會由於人們對精神及物質產品需求的增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各種產業特別是非農產業以及城市化的擴張,加之由此帶來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土地需求的急劇增長,造成各種產業用途的競相用地,從而愈發加劇人地關系和土地供求關系矛盾的尖銳化。

土地資源是維系人類基本生存的條件,人口的增加與對土地的需求呈線性增長關系。由於土地資源總量是有限的,人口增長對土地需求的增加必然意味著人地關系和土地供求關系的日趨緊張,人口對土地,尤其是農地的壓力越來越大。進入20世紀以後,世界人口急劇增長,這給有限的資源環境帶來極大的壓力。目前世界人均農地面積僅0.28hm2,人均草原面積為0.6hm2,人均森林面積為0.7hm2,人均林木蓄積量為58m3(曲福田等,2001b)。由於人口的增長,迫使人們毀林毀草開荒,造成了土地的荒漠化、水土流失及其他的土地退化現象。

隨著經濟發展,人類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後,追求生活質量改善的要求增加。這對土地資源尤其是農地資源產生了更大的壓力。這意味著要比過去追加更多的土地或集約利用土地才能滿足人口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從食物的角度考慮,如果更高的生活質量意味著更高熱能攝入量,比如動物食品,那麼發展中國家在生產力水平沒有較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只有擴大農地的面積才能滿足生活的需求。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並不僅限於食物,還包括衣服和住房的改善。這又要求城市的建成區面積逐步地擴大,侵佔了城市周圍大量的農田,加劇了「吃飯」和「建設」的矛盾。而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旅遊、交通條件等也成了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要滿足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勢必需要投入更多的土地。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即使在人口數量保持穩定的情況下,也必然相應地增加對土地的需求壓力。

2.經濟快速增長的影響

土地的承載功能使得土地不論是作為生產要素還是作為活動的空間和條件,土地利用對經濟發展起著基礎的促進或制約作用。經濟發展必然會引起更多土地的投入,用作生產空間、交通運輸和城市發展。而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對土地的需求及利用結構又有不同的特點。

經濟規模的擴張和工業化進程,導致土地等生產要素投入大量增加。如果國民經濟增長需要更多的土地投入,在技術水平和投入要素的比率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土地投入量必然隨著產出的增加而增加。這反映了在短期內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必然帶來的土地的投入增加。在工業化進程中,建設用地增長迅速,更多的農用地轉為非農利用,急劇改變著土地利用的結構。如果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必然意味著建設用地的擴張,而增加的用地大多是城市邊緣的優質農地。據研究,1986~2005年,中國建設佔用農地佔農地減少總量的12%,如果建設用地的增加意味著非農就業的增加,那麼平均每增加一個非農就業機會就需要佔用農地0.007hm2

城市化意味著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城市的空間隨之相應擴大,土地用做城鎮用地的比重就會增加。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當城市化進程處於加速階段,非農就業,特別是城市用地相應增加與功能調整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必然趨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有很大進展,尤其是近期有明顯加快的趨勢,這種趨勢不僅表現為城鎮人口的增加,也表現在城鎮佔地面積的迅速擴大。城市化所導致的佔地增加表現在:第一,城市數量的絕對增加,這使得建設用地面積的絕對增加;第二,城市空間布局、功能結構改善和產業結構調整,這使得更多的土地被用於產業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等。

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對土地需求量也相應增加,特別是對住房和交通的需求,以及人們對城市自然環境要求的提高,相應地要增加公園、綠地、交通用地的數量,這必然也造成農地數量的減少。

3.農地數量損失的後果

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土地需求的不斷增加,當各類用地需求存在競爭時,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就成了土地在不同用途之間配置的決定性因素。由於農地的比較效益低於建設用地,比如,據研究同一塊土地作為工業用途的收益是農業用途的100倍,商業用途的收益又是工業用途的100倍,因此當存在競爭性用途時,農地往往成了犧牲的對象。屠能的區位理論和土地經濟學的原理都顯示,由於競租能力的差別,各類用地的區位各不相同,從里到外依次是商業、工業、住宅、農業。當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地租界限必然外移,農地便會更多地承受面積上的流失。

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在各產業間的配置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農地損失,尤其是農地非農化造成的損失,是目前學術研究和實踐中重點關注的問題。農地非農化,即土地從農業用途向非農建設用地用途轉變,是經濟增長過程的重要支撐。歐洲工業化過程中佔用農地共達700萬hm2,日本從1950年到1979年,工業化佔用的優質農地為133萬hm2(曲福田等,2004)。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農地非農化率的波動性周期也與經濟的波動周期基本一致,說明作為基本生產要素的農地,其非農利用對經濟增長起重要作用。然而,如果農地數量大量減少,必然也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效益。

農地資源的過度損失存在明顯的外部不經濟,引起了經濟、生態、食物和社會的不安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經濟的低效增長。巨額土地資源開發成本在經濟決策中被低估,不僅導致產業進入門檻過低,出現過度重復建設,產業結構低水平雷同,而且低地價或無地價形成了低質量的經濟增長,即經濟增長沒能扣除應有的土地資源成本而呈現虛假繁榮。第二,生態環境退化。農地數量快速減少,為滿足農產品的需求,大量邊際土地被開發,農地過度利用,導致了土地退化。第三,食物安全降低。農地非農化的直接後果是用於生產糧食的土地減少,從而使我國糧食安全受到威脅。第四,社會安全受損。由於現階段農地非農化仍然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國家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農地非農化意味著對農民經濟利益的侵害和就業機會的損失,從而造成諸多的社會問題。由此可見,農地非農化配置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處於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總體趨勢是農地非農化配置的外部不經濟逐步凸顯,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潛在威脅。

(二)農地質量的保護

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導致人類對土地需求的大幅度增加,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大量尚未利用的邊際土地被投入使用和已利用的土地被過度利用。邊際土地相對而言都是一些利用條件較差的土地,因此對邊際土地的利用極易引起生態環境的破壞,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而土地過度的利用也會引起土地的退化,工業化、城市化經常會引起環境的污染,從而導致土地生態環境的惡化。具體地講,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對土地的生態環境產生壓力。

1.邊際土地開發導致農業生態環境的退化

土地需求的增加導致大量的農業用地被用於城市建設、建築堤壩、修建公路、發展工業等,而為了彌補農業用地的不足,大量的山坡林地、濕地、草地被開墾為農業用地。山坡林地和濕地具有防洪蓄水、涵養水源的作用,當它們被開墾為農地後,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導致江河湖庫淤積,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使自然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82×104km2,占國土總面積的1/5。水土流失的加劇導致土壤的耕作層越來越薄、土壤結構破壞、土壤養分大量流失。土壤流失量平均每年為50×109t,佔全世界總流失量的1/5。據估算,地表耕作層損失了10mm厚的肥沃表土,其中所含氮、磷、鉀的含量相當於4000×104t化肥中的養分的含量。草原本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的作用,盲目的開墾草原極易引起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等。目前,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為37.1×104km2,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86%(葉祝女,1999)。據估計,目前有1000×104hm2的農地和草原正遭受沙漠化的威脅,每年有13.3×104~20×104hm2農業土地遭受破壞(楊京平,2002)。據測算,荒漠化地區每年因風蝕損失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等相當於1996年全國農用化肥產量的9.5倍,糧食因此減產約30億kg,相當於減少了40×104hm2的農業用地,其損失甚至遠大於每年減少約13.33×104hm2農地的損失(盧琦等,2002)。

另外,邊際土地的開發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就是物種的減少、城市和農村環境的破壞。比如,隨著熱衷於快速城市化的政策號召,城市蔓延造成了自然林地、天然草地、濕地資源的快速縮減。棲息環境的改變和破壞、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環境污染、再加上過多的人為干擾與農業投入,生物多樣性深受威脅,加速滅絕(Liu et al.,2003)。據統計,中國現階段大約有398種脊椎動物處於瀕危狀態,占脊椎動物總數的7.7%;高等植物中處於瀕危和受威脅狀態的高達4000~5000種,約占總種數的15%~20%。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的但多數缺少規劃和實際需求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盲目的低門檻的工業項目也造成了城郊環境的惡化。因為為了地方稅收和經濟增長,很多重污染或環評不達標的企業得以上馬,造成城市和近郊區空氣、水和固體污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經過18個月在中國的實地調查研究,於2007年7月17日公布了關於中國環境政策的報告書《OECD中國環境績效評估》,雖然當時中國已經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中國的環境標准,常常更接近某些最貧窮的國家。

2.地力過度使用引發農地退化

在開墾邊際土地滿足需求的同時,現有的已利用土地往往也被過度地利用,以增加土地產品滿足需求。這種過度利用主要集中於農業用地,如農地、草地等。為了增加糧食產量,人們經常通過提高復種指數、增施化肥、使用農葯來提高糧食總產量,而這些措施導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土壤污染、水污染、土壤鹽漬化等土地退化現象。據統計,我國目前氮素化肥平均使用量已達到191kg(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計算),分別是德國、法國、美國的151%、159%和329%,而糧食單產水平卻比這些國家低10%~30%(張維理,2005)。由於土壤鹽漬化而造成的廢棄地在中國已達2000×104hm2,有土壤鹽漬化現象的農地為667×104hm2。由於灌溉不當,導致了土壤的潛育化嚴重。20世紀50年代中國南方稻作區潛育化水稻土約333.3×104hm2,到80年代初曾達到466.7×104hm2(曲福田等,2001b)。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也隨之變化,對畜產品需求的增加,導致了草地的過度利用。由於過分強調高產量而盲目擴大載畜量,對草場低投入導致生產力嚴重降低,目前中國木材單位面積產出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下降了1/2~1/3,單產水平僅相當於美國的1/27(張齊生,2003)。

3.工業污染導致農地環境惡化

工業化是現代社會經濟的核心,也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人類許多需要可以單純依靠工業產品和工業所提供的服務來滿足。工業化在給人類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產生了消極作用。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廢水、廢氣以及廢渣被排放到土壤中,導致了土壤的污染。

據粗略的估算,中國由於工業化而導致的土壤污染已達400×104hm2。中國的酸雨(pH<5.6)從1985年的約175×104km2擴大到1993年的280×104km2,酸雨受害面積增加了100×104km2,酸雨導致土壤酸化,南方70%的茶園受到影響。隨著我國工業的加速發展,工業「三廢」排入農田,導致土壤重金屬污染。根據相關報道(劉穎,2005),我國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面積達2000萬hm2,因工業「三廢」污染的農田達700多萬公頃,每年因此導致糧食減產達到百億千克。2000年對30萬hm2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壤有害重金屬抽樣監測,結果發現,3.6萬hm2土壤重金屬超標,超標率達12.1%(林玉鎖等,2004)。農葯和化肥是農地污染的又一主要污染源,而且隨著農戶對農葯、化肥使用量的不斷增加,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高毒、高殘留農葯,農葯殘留污染越來越嚴重(鄭風田等,2003)。有研究表明,太湖流域水稻土有機氯農葯和15種多氯聯苯同系物檢出率達100%,部分超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標准(趙其國,2004)。另外,城鎮生活污水不合理排放和規模養殖的畜禽糞便以及廢棄物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田面源污染,使得農田產出能力下降。

4.城市化對農地質量的影響

城市化對農地質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由於非農建設用地增加以及農地非農化引起的農地質量退化。城市化導致大量的農業用地被用於城市建設和發展工業,佔用的土地多為城市周圍、公路沿線高質量的菜地和熟農地。這必然造成優質農地的減少。另外,為了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新開墾農地,雖然可以掩蓋由於城市化進程而對農地的大量佔用所引起的農地面積下降,但卻難以彌補農地整體質量水平的下降,而且正如前面指出的,邊際土地的開發還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的沙化,從而造成農地質量的進一步退化。

第二,由於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戶生產行為方式變化引起的農地質量退化。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和農戶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加,農業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上升,加之農業經營的比較效益低下,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將採取資本替代勞動的投入組合,忽視對地力的培肥和管理投入,有機肥的施用、綠肥的種植、秸桿還田的面積都大幅減少,造成農地土壤肥力供求失衡。例如太湖平原,以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種類單一,重茬連作,耕作達不到應有的深度,以化肥當家,用養結合差,致使土壤耕作層變淺4~5cm,犁底層增厚20%以上。

5.農地質量降低的後果

首先,農地質量退化將對糧食安全產生影響。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對人口增長進行預測後,緊接著就對糧食加以分析,指出糧食的產量主要取決於農地、水資源和農業投資三大要素,並進一步指出「生產糧食所需要的首要資源是土地」。Brown(1995)的「誰來養活中國」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及政府的廣泛關注與爭論,為中國的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鍾。農地資源的質量對土地的生產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糧食的持續生產能力關系更為密切。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土壤退化已經形成了對糧食安全的潛在威脅(Scherr,1999)。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由於農地資源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退化,我國未來糧食生產和供給面臨嚴峻形勢。

第二,農地質量退化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隨著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食物品質安全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糧食安全」概念也正在逐漸向「食品安全」概念轉變。盡管土壤對某些有機和無機物質有降解功能,但如果這些污染物質在土壤中的濃度超過其閾值,就會造成對土壤的污染,其直接後果就是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土壤環境的不斷退化,如農葯、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殘留,有些甚至已經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對作物的品質(特別是蔬菜的品質)帶來不良影響。北京、上海、江蘇、河北、山東部分地區的調查顯示,目前蔬菜、特別是大棚種植的菠菜、芹菜、黃瓜等硝酸鹽嚴重超標。例如對北京737塊菜地1256個樣本的蔬菜硝酸鹽含量測試表明,葉菜類和根菜類蔬菜硝酸鹽污染非常嚴重,北京市人均每日從蔬菜中攝入的硝酸鹽為885mg,超出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成人人均攝入量的302%;以煮食減少65%計算,人均每日攝入量為310mg,仍超標41%。據統計,我國每年殺蟲劑有效成分的使用量達30萬t左右,其中只有1%作用於靶標,30%殘留在植物上,其餘部分則進入到土壤和包括地下水在內的各種水系(趙其國等,2001)。

第三,農地質量退化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世界市場的不斷開放,土壤環境質量已不僅僅是影響本國生產者和消費者身體健康,而且對整個國家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產生深遠影響。雖然隨著世界市場的不斷開放,國際農產品貿易的關稅壁壘逐漸降低,但出於本國生產者和消費者以及國家政治經濟利益的考慮,各國政府都紛紛制定了農產品中痕量毒物污染的最大允許量。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經常應用此類技術壁壘控制農產品國際貿易,從而實現其特定目的。中國已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產品市場面臨著國際和國內雙重壓力。我們的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以及一些畜禽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具有較強的價格優勢,但是在檢疫中往往受到進口國農產品品質安全標準的限制。對中國農畜等產品實施「綠色貿易壁壘」的世貿組織成員從發達國家(歐盟、美國、日本)延伸到部分發展中國家(韓國、新加坡);受阻的農產品從蜂蜜到凍雞,進而延伸到整個畜產品和水海產品。2002年1~5月,歐盟全面禁止進口中國的動物源性食品和水海產品(王芬,2004)。

第四,農地質量對生態安全的影響。農地質量的退化不僅僅是導致農業生產效率的降低,它還會對整個生態環境狀況發生影響,進而可能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土地生態系統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生態系統。由於土地與大氣、水等其他生態系統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系,而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是通過土壤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過程實現的,因此土壤質量對於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Doran,2002)。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農地非農化呈不斷加速的趨勢,大量農地的損失導致邊際土地的大量開發和植被破壞,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

(三)農地生態價值的保護

農地資源總價值不等於經濟價值,它包括可以用貨幣衡量的價值和不能用貨幣衡量的價值兩部分(俞奉慶等,2004)。不能用貨幣衡量的就是不能在市場上體現的價值,也就是非市場價值。農地資源的非市場價值指的是未能在市場上體現的價值,它是一種外部性的價值,是利他性的。農地資源的非市場價值包括農地資源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社會價值在下面另述)。其中,農地資源生態價值指農地及其上的生物構成的生態系統具有的生態價值,包括調節氣候、凈化與美化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在西方很早就開始流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Costanza et al.(1997)將全球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了評估,得出1994年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約為33萬億美元,約為當年全世界GDP的1.82倍,這個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關注。

大量農地被建設佔用後不僅降低了農地的生物生產力,而且減少了農地的綠色覆被面積,使農地的生態服務功能受到很大影響。首先,大量農地被非農產業利用,也不利於農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由於農地面積不斷減少,為了達到和維持原有的生產水平,提高土地的復種指數就是一個必然的途徑。有的農地復種指數都達到了220%,已經大大超過了復種指數的理論值(馬克偉等,2000)。單位面積農地過重的生產負擔,要求有相應的維護措施相配套,才能達到可持續利用。但是,一方面營養物質的施用量不合理,導致土壤肥力畸形發展;另一方面,營養物質的施用比例不合理,同樣造成農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不協調,最終導致農地的生態環境問題。

另外,在農地大量損失的情況下,為維持一定的糧食、蔬菜產量,必然要形成以若干個物種為主體的生產結構,但這必然降低了整個農地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構成。生物構成多樣性的喪失,雖然可以滿足人們一時對少數幾種產品的短期需求,卻引起了該系統許多原有生物資源的流失,不利於生態系統的持續穩定發展。

還有,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農地資源已經或正在轉化為城鎮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生活用地及道路交通用地等。這種用途的改變,最為明顯的效應是導致了土壤物理和化學性質的改變。如表1-1所示,同一土壤類型,因不同的利用方式而造成土壤物理和化學性狀上的差異(王如松等,2004)。

表1-1 同一土壤三種利用方式造成的物理和化學性狀差異

(據王如松等,2004)

可見,農地快速非農化對生態環境產生了重要的負面影響。實際上,由於市場體制不完善和政府失靈等原因,農地非農化存在著代價性和過度性之分(曲福田等,2004)。由於農地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其社會、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沒有被納入到經濟決策框架中,從而導致農地價值被低估,出現過度非農化,致使農地非農化配置效率降低。

目前,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速、生態環境重建和農業結構新一輪調整的新階段,農地資源面臨著在農業和非農業之間以及兩大部門內部不同產業之間配置的更大競爭力。但農地資源的生態價值在配置時卻被忽略掉,因而,有必要對農地資源的社會、生態服務功能進行詳盡的分類研究及價值估算。如何將由於市場失靈而沒能包含到農地資源總價值中的生態環境、糧食安全等非市場價值納入到成本效益決策中,來避免和減少市場失靈所造成的農地資源的效率損失,成為當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四)農地社會價值的保護

農地資源社會價值是指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等轉化為社會功能的間接價值,主要包括提供就業保障、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的價值。在我國農地資源稀缺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建立的情況下,農地資源的這種無形價值更為重要。蔡銀鶯等(2006)通過調查發現,受訪農民對農地各項功能的評價依次排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證社會穩定>農民養老保障>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保育土壤>廢物處理>維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調節洪水;而受訪市民中對農地各項功能的評價按比例依次排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凈化空氣>保證社會穩定>保育土壤>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洪水>涵養水源>農民養老保障>廢物處理。這表明,無論是市民還是農民,受訪公眾均把農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功能放在首位,接近90%的受訪者認為農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有80%左右的受訪居民認為農地作為農民養老保障的功能重要。

可見,農地資源的社會服務功能在我國目前國情下是居於首要地位的。這是因為農地為農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同時對經濟波動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蓄水池和緩沖器作用。因為土地不能買賣,農民就永遠不會成為失地的人(除非被政府徵收),這樣就永遠都會有一份來自土地上的收入,在大部分地區,這種收入是足以糊口的。在農村社會保障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提供了最起碼的生活保障,起到了類似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的功能作用。蓄水池和緩沖器作用的最直接的證據是,2008年金融危機下上億的農民工在無法找到工作的時候,可以返鄉務農而不至於滯留城市。因為集體產權的限制,這些人因為家裡有土地而可以回去種地,這樣農村就可以成為緩解城市就業壓力的緩沖器或蓄水池。如果這些人在農村沒有地,就會留在城市,城市就業問題就要嚴重起來,甚至還會引發社會問題。農地資源的社會服務功能見圖1-1。

圖1-1 農地資源社會服務功能構成

『叄』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
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
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
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
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
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
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葯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葯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葯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葯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
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
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
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
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
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肆』 耕地生態價值怎麼測算方法有哪些

耕地地力評價結果表達方法一:指數法

IFI= b1X1+b2X2+……+bnXn

式中: IFI=耕地地力回指數;

Xi=耕地自然屬性(參評因素);

bi=該屬答性對耕地地力的貢獻率(層次分析方法或專家直接評估求得)。

耕地地力評價結果表達方法二: 回歸模型法

Y=b0+b1X1+b2X2+……+bnXn

式中:Y=單位面積產量;

Xi=耕地自然屬性(參評因素);

bi=該屬性對耕地地力的貢獻率(解多元回歸方程求得)。

『伍』 我國城鎮用地、農業用地、生態保護地面積佔比各多少

那麼這要看具體的地區,因為各個地區的話,他們這方面在所佔的比例都是不一樣的,而且相對來說的話,他們所佔的土地面積都是不一樣的。

『陸』 耕地佔土地利用率太高會有什麼生態問題

人類生存空間減小,林地減少,水資源減少,動植物生態空間遭到破環,隨之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

『柒』 耕地變為林地會影響生態環境嗎

為了改善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我國提出因地制宜退耕還林還草。主要做主要是為了保存水土,減輕土地荒漠化問題。退耕還林還草是有計劃的,時間長了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有好轉的趨勢。

『捌』 耕地生態安全態勢分析

5.1.1 耕地土壤養分失調,耕地安全形勢嚴峻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礦物質構成的土壤固相部分是土地的物質基礎。土壤有機質不僅是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所需要營養元素的源泉,而且對土壤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通氣透水性能,調節土壤水、肥、氣、熱狀況等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就成為評價耕地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

按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暫行技術規程》的土壤養分分級標准統計,河南省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為8.9g/kg,處於Ⅴ級(6.1~10.0g/kg)水平,其中低於Ⅴ級水平上限10.0g/kg的耕地佔58.3%,大於Ⅲ級20.1g/kg以上水平的耕地只有6%。全省非耕農用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8.6g/kg,其含量在20.1g/kg以上的面積佔40.8%,遠遠高於耕地的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這表明,河南省耕地用養失調十分嚴重。耕地養分中全氮平均含量為0.80g/kg,處於Ⅳ級水平;速效磷(P2O5)平均含量為5.9mg/kg,處於Ⅳ級水平;速效鉀(K2O)平均含量為132mg/kg,處於Ⅲ級水平,其中低於臨界值100mg/kg的耕地佔53.9%。大多數耕地氮低、磷少、鉀嚴重不足,有機質含量低。此外,全省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也十分明顯。耕地中有效鉬含量低於其臨界值的佔93.5%,有效硼含量低於其臨界值的佔83.9%,有效鋅含量低於其臨界值的佔44.5%,有效鐵含量低於其臨界值的佔24.6%,有效錳含量低於其臨界值的佔11.2%。全省土壤缺鉬、硼面積很大,缺鐵、錳面積較小。從表5.1可以看出,河南省單位面積糧食產量比全國水平高的原因更多的是依賴耕地復種指數和其他因素,但是糧食產量與化肥用量比值的低水平說明了河南省依靠化肥提高耕地生產率的作用已經非常緊張。總之,河南省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其耕地質量和糧食安全問題應得到重視。

表 5.1 河南省耕地生產率和利用強度

續表

數據來源:《河南省統計年鑒》(2006年)和《國家統計年鑒》(2006年)。

5.1.2 工業「三廢」污染耕地資源

由於工業「三廢」的大量排放,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質進入耕地,造成水體和耕地污染,在城(鎮)郊區更為突出。據《2005年河南省環境狀況公報》報道,在全省環境有所改善的情況下,2005年全省廢水排放量為26.26×108t。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2.35×108t,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為72.08×104t,其中工業廢水中COD為34.26×104t,生活廢水中COD為37.82×104t;全省工業廢氣排放量為15498×108m3;二氧化硫排放量162.45×104t,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47.11×104t,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15.34×104t;煙塵排放量為92.84×104t,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85.72×104t,生活煙塵排放量7.12×104t;工業粉塵排放量為70.43×104t。2000年對全省基本農田保護區採集的110個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土壤中重金屬檢出率為100%,其中,鎘、砷分別超標35.8%和6.1%。

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耕地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嚴重影響了土地的產出和食品安全。

5.1.3 農業生產資料投入不合理導致耕地污染

由於對耕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投入,導致肥料、農葯、地膜等農業生產資料污染耕地嚴重。2000年全省化肥施用折純量420.71×104t,平均耕地施用量611.92kg/hm2,比10年前(1990年)增加了1倍;氮、磷、鉀肥施用比例為1∶0.42∶0.19,氮肥過量,鉀肥不足,養分失衡;每年城鄉產生人畜糞便3億多噸,利用率不到50%;作物秸稈600×104t,綜合利用率不到70%,不但污染了水體和水源,也極大地污染了土壤和耕地資源。另外,農葯和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在2000年分別為9.55×104t和9.19×104t,比1990年分別增加6.24×104t和6.44×104t,有相當一部分殘留在土壤中。

5.1.4 土地退化日益嚴重

近些年來,豫北黃河故道區和豫東黃泛區的部分幹部群眾對防沙治沙認識不足,受眼前利益驅動,砍掉防風固沙林和農田林,或在已經固定的沙丘上搞所謂的「開發」造地,結果造成了風沙再起,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尤其嚴重的是河南省土地沙化面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據統計,1988年全省流動-半流動沙丘只有0.36×104hm2,到2000年底已達到5.2×104hm2,12年間增長了14倍多。土地沙化面積已達65×104hm2,涉及12個省轄市,44個縣(市、區),受害區域總面積達413.5×104hm2,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4。其中,開封縣沙化土地面積最大,沙化土地面積達5.2×104hm2,接近該縣耕地的三分之二。土地退化狀況見圖5.1,土地障礙因素分布見圖5.2。

圖5.1 地退化示意圖土

圖5.2 因地障礙土素示意圖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