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被破壞的例子
1. 關於環境被破壞的例子(短些)
1、人類隨意倒生活垃圾 原因 就是不想建衛生填埋場
工廠任意向大氣排放廢氣 原因 不進行廢氣處理~
之類等等
2、
伐木:
取木材加工做工業和生活材料
如你用的桌子椅子傢具木地板
垃圾:
沒有人願意花大量錢去處理垃圾
人類還沒富到那程度
獵殺:
現在已經不是為生計了,而是為了動物身上的東西,如毛皮
也有因為某些動物打擾了人類的生活環境而被滅的
工業:
不用說了 這個是人類發展到現在的基礎 衣食住行都跟工業分不開
它引起一連串的環境破壞 從木材 礦藏 到 空氣 水 甚至氣候和地質 都有很大影響
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隨處可見:天空昏暗、空氣污濁、污水橫流、垃圾圍城……,連遠在冰天雪地的南極企鵝體內也發現DDT等農葯殘余,珠穆朗瑪峰遍地狼藉?藍天碧水已經成為許多人兒時的記憶和遙不可及的夢想.
南極臭氧空洞,是因為過去氟利昂用量過多,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的,會有大量紫外線照射地球,皮膚癌等發率升高,地球溫度升高;許多水域會發生赤潮等是因為生活工業廢水進入水域,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營養化造成的,會導致魚蝦死亡,也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損害人們的健康;美國的原始森林遭破壞,是人為的,有很多樹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動物流離失所,甚至有些物種滅亡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砍伐樹木
挖掘河沙
殺傷動物,
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平時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廢」和某些工業、生活設施的突發意外事故,以及醫院未經處理的廢棄物等均可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時可引起危害.戰時由於大量使用各種武器對居民的殺傷和對居民區的破壞,更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
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2. 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被破壞的事例。(短一點)
全球氣候變化 過去的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3至0.6攝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發表的評估報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至4攝氏度。 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ODS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氣層中。在它們陸續升向平流層時,就會與那裡的臭氧層發生反應,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過20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跡象。 酸雨污染 現在"酸雨"一詞已用來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顆粒物)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於人類廣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歐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區,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也是一大酸雨區。亞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東亞,其中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成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區。由於歐洲地區土壤緩沖酸性物質的能力弱,酸雨使歐洲30%的林區因酸雨的影響而退化。在北歐,由於土壤自然酸度高,水體和土壤酸化都特別嚴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導致魚類滅絕。美國國家地表水調查數據顯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約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計,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東部)對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個湖泊是酸性的。水體酸化會改變水生生態,而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化,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已近36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根據國際經驗,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復使用的淡水資源是一個基本指標,低於這個指標的國家可能會遭受阻礙發展和損害健康的長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約有20個國家已低於這一指標,主要位於西亞和非洲,總人口數已過億。另一方面,由生活廢水、工業廢水、農業污水、固體廢物滲漏、大氣污染物等引起的水體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資源量大大減少了。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森林植被破壞 由於推測的難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尚無准確數值。但據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積約為30-60億公頃,約占陸地面積的20%-40%,其中約一半是熱帶林(包括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另一半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從森林植物的乾重測定值來看,熱帶林是亞寒帶針葉林的兩倍,所以,熱帶林占陸地總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來,發達國家對全球的熱帶林進行了大規模地開發。歐洲國家進入非洲,美國進入中南美洲,日本進入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林,他們進口的熱帶木材增長了十幾倍。森林大面積被毀引起了多種環境後果,主要有:降雨分布變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洪澇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生物多樣性銳減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1400萬種物種,但當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比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種人類活動造成的:1、大面積對森林、草地、濕地等生境的破壞;2、過度捕獵和利用野生物種資源;3、城市地域和工業區的大量發展;4、外來物種的引入或侵入毀掉了原有的生態系統;5、無控制旅遊;6、土壤、水和大氣受到污染;7、全球氣候變化。這些活動在累加的情況下,會對生物物種的滅絕產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的結論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海洋資源破壞和污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1.01億噸魚中,有77.7%來自海洋。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而另一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0淤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約是:城市污水和農業徑流排放44%,空氣污染33%,船舶12%,傾倒垃圾10%,海上油、氣生產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約一千一百萬己知化學物,同時,每年還有約一千種新的化學物進入市場。化學物是當今許多大規模生產所必須的原料,但這些化學物在製造、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常常危害環境和生態。現在,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廢物達3億到4億噸,其中對生態危害很大、並在地球上擴散最廣的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聯苯和滴滴涕。這類化學污染物從人類的工業和農業活動中釋放,已廣泛進入了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由於這類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並積累,從而將其濃縮上百萬倍。海中的魚吃下這些浮游生物,又能將其濃縮,於是濃度增大到上千萬倍。當大型海洋動物吞食了這些魚之後,會使污染毒素的濃縮系數增加到上億倍。這是因為污染毒素聚集在動物的脂肪里而很難通過軀體排除體外。通過食物鏈,這些毒素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干擾,比如:多氯聯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損害生殖系統。有人認為多氯聯苯是導致波羅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禍首。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嚴重問題。幾年前科學家發現,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而鯨、海豹等海生動物正是因紐特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當這些動物現在攜帶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時,因紐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樣的原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很大的干擾和危害,因而成為目前全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3. 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8個)
一、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平時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廢」和某些工業、生活設施的突發意外事故,以及醫院未經處理的廢棄物等均可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時可引起危害。戰時由於大量使用各種武器對居民的殺傷和對居民區的破壞, 更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
二、馬來西亞超過8萬平方公里熱帶雨林因油棕種植遭到破壞開采礦石百丈「夕陽照壁」被炸飛,青龍山自然景觀遭破壞騰沖雲峰山因開采礦石自然景觀遭破壞半年毀了二百畝 海南保命林成了養蝦塘像毀林開荒造成土地荒漠化,開發房地建築毀壞林田,工廠排放廢水使本來清澈見底的河流污濁不堪臭氣熏
三、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 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在這個狹窄的河谷里有煉油廠、金屬廠、玻璃廠等許多工廠。12月1日到5日的幾天里,河谷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致使13個大煙囪排出的煙塵無法擴散,大量有害氣體積累在近地大氣層,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一周內有60多人喪生,其中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許多牲畜死亡。這是本世紀最早記錄的公害事件。
四、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市。該市250萬輛汽車每天燃燒掉1100噸汽油。汽油燃燒後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在太陽紫外光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病。後來人們稱這種污染為光化學煙霧。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五、南極臭氧空洞,是因為過去氟利昂用量過多,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的,會有大量紫外線照射地球,皮膚癌等發率升高,地球溫度升高;許多水域會發生赤潮等是因為生活工業廢水進入水域,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營養化造成的,會導致魚蝦死亡,也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損害人們的健康;美國的原始森林遭破壞,是人為的,有很多樹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動物流離失所,甚至有些物種滅亡。
六、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七、 日本有居世界前列、高達69%的森林覆蓋率,但每年消耗的250億雙一次性筷子全靠進口,而且他們還把用過的筷子回收製成紙漿。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卻「吝嗇」到全靠進口解決一次性筷子生產的程度;而森林資源緊缺(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排世界第121位)的國家,卻大量砍伐林木生產一次性筷子換取外匯,這實在值得反思。
八、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4. 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遭受破壞的事例有哪些
1、水資源匱乏,水復體污染制突出。
我國人均水資源只有2000多噸,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為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我國水資源分布貧富不均,華北、西北的一些地區缺水嚴重。同時,我國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遼河、海河污染嚴重,淮河水質較差,黃河水質不容樂觀。主要淡水湖泊富營養化嚴重,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2、大氣環境惡化。
有關部門統計,全國338個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剩餘的66.9%都超過二級標准,其中有137個超過三級標准,占統計城市的40.5%。
3、土壤酸化、鹽漬化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
我國的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無減;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8.5%;1995年我國人均耕地僅為0.08公頃左右,在全世界26個人口5000萬以上的國家中倒數第三位。
4、大部分草地已經或正在退化。
由於對草地的掠奪式開發,亂開濫墾、過度樵採和長期超載過牧,全國草地面積逐年縮小,草地質量逐漸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達1.3億公頃,並且每年還以2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5. 生態環境 被破壞例子
全球氣候變化
過去的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3至0.6攝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發表的評估報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至4攝氏度。
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ODS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氣層中。在它們陸續升向平流層時,就會與那裡的臭氧層發生反應,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過20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跡象。
酸雨污染
現在"酸雨"一詞已用來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顆粒物)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於人類廣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歐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區,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也是一大酸雨區。亞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東亞,其中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成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區。由於歐洲地區土壤緩沖酸性物質的能力弱,酸雨使歐洲30%的林區因酸雨的影響而退化。在北歐,由於土壤自然酸度高,水體和土壤酸化都特別嚴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導致魚類滅絕。美國國家地表水調查數據顯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約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計,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東部)對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個湖泊是酸性的。水體酸化會改變水生生態,而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化,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已近36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根據國際經驗,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復使用的淡水資源是一個基本指標,低於這個指標的國家可能會遭受阻礙發展和損害健康的長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約有20個國家已低於這一指標,主要位於西亞和非洲,總人口數已過億。另一方面,由生活廢水、工業廢水、農業污水、固體廢物滲漏、大氣污染物等引起的水體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資源量大大減少了。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森林植被破壞
由於推測的難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尚無准確數值。但據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積約為30-60億公頃,約占陸地面積的20%-40%,其中約一半是熱帶林(包括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另一半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從森林植物的乾重測定值來看,熱帶林是亞寒帶針葉林的兩倍,所以,熱帶林占陸地總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來,發達國家對全球的熱帶林進行了大規模地開發。歐洲國家進入非洲,美國進入中南美洲,日本進入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林,他們進口的熱帶木材增長了十幾倍。森林大面積被毀引起了多種環境後果,主要有:降雨分布變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洪澇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生物多樣性銳減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1400萬種物種,但當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比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種人類活動造成的:1、大面積對森林、草地、濕地等生境的破壞;2、過度捕獵和利用野生物種資源;3、城市地域和工業區的大量發展;4、外來物種的引入或侵入毀掉了原有的生態系統;5、無控制旅遊;6、土壤、水和大氣受到污染;7、全球氣候變化。這些活動在累加的情況下,會對生物物種的滅絕產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的結論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海洋資源破壞和污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1.01億噸魚中,有77.7%來自海洋。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而另一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0淤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約是:城市污水和農業徑流排放44%,空氣污染33%,船舶12%,傾倒垃圾10%,海上油、氣生產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約一千一百萬己知化學物,同時,每年還有約一千種新的化學物進入市場。化學物是當今許多大規模生產所必須的原料,但這些化學物在製造、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常常危害環境和生態。現在,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廢物達3億到4億噸,其中對生態危害很大、並在地球上擴散最廣的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聯苯和滴滴涕。這類化學污染物從人類的工業和農業活動中釋放,已廣泛進入了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由於這類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並積累,從而將其濃縮上百萬倍。海中的魚吃下這些浮游生物,又能將其濃縮,於是濃度增大到上千萬倍。當大型海洋動物吞食了這些魚之後,會使污染毒素的濃縮系數增加到上億倍。這是因為污染毒素聚集在動物的脂肪里而很難通過軀體排除體外。通過食物鏈,這些毒素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干擾,比如:多氯聯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損害生殖系統。有人認為多氯聯苯是導致波羅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禍首。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嚴重問題。幾年前科學家發現,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而鯨、海豹等海生動物正是因紐特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當這些動物現在攜帶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時,因紐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樣的原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很大的干擾和危害,因而成為目前全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中國的環境
1、 大氣污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 水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 垃圾處理問題
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 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5、 水土流失問題
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6、 旱災和水災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 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 WTO與環境問題
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目前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9、 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工程是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目前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像破壞環境的事例在生活中很多,如夏天在校園里,有的同學把吃過的雪糕皮,飲料瓶都仍在乾乾凈凈的校院里,這樣破壞拉校園的環境衛生。
在比如,農村,有的農村人把一些垃圾(如一些動物的糞便)就倒在馬路上,這樣不緊影響拉交通,還嚴重的影響拉環境。
6. 誰能告訴我一些中國生態環境被破壞的例子
森林面積銳減
長江流域的原始植被喪失了85%,上游森林覆蓋率已由50年代初30%,下降到現在的10%左右。曾經吸納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復存在。
建國初期,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均存在較好的植被覆蓋。後由於幾次較大的森林破壞,特別是長期以來掠奪性的、超計劃的、以現代化工具為手段的木材採伐,加之一些地區毀林開荒,致使流域內各省森林郁閉度大幅度減少。50年代到80年代,流域12個省區有林地面積年均下降率為0.6-0.8%,有林地降為疏林的面積以年均9.8%的速度增大,上游地區荒山荒坡面積已達到1.7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3%。1994年,川、滇、陝、甘四省的國有林區採伐森林面積達178.8平方公里,而同期造林僅42.7平方公里。重慶市巫山縣1949年至80年代森林覆蓋率由23.6%下降到11.7%,每年由於森林過度砍伐而新增加的土壤流失量已佔到該區域土壤流失總量的8-12%。
水土流失擴大
50 年代,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積 29.95萬km2,目前已達到 39.3萬km2, 占流域面積的 39.1%。長江上游以年平均 6.8億噸 的泥沙輸入中下游,大部分沉積在荊江段和洞庭湖內。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 55.18萬km2,占流域土地面積的 36.2%,年平均侵蝕土壤 24億噸。每年都有幾百萬公頃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長江河道河床每年以 1cm 的速度抬高。
研究表明,長江泥沙主要來源於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烏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據宜昌站測定,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 5.3億噸, 水土流失主要物質來源於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 60%~78%。宜昌站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 4.3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根據研究,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積量高達 0.984億m3,其中 82% 來自長江中上游,而通過湘、資、沅、澧四水的淤積僅占 18%。湖南省由於不合理的開發,水土流失面積從 50 年代的 1.1萬km2 增加到 90 年代的 4.72萬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紅色沙漠,湘、資、沅、澧四水輸入洞庭湖的泥沙 80 年代比 90 年代增加了 34.4%。在四川省,泥沙淤積使400餘座水庫報廢,大渡河龔嘴水電站13年 來累計淤積泥沙2.32億立方米,占庫容的2/3,烏江渡水庫的淤積已 占庫容的1/2以上,水庫調蓄庫容的損失,使洪水暴漲暴落,加劇了洪澇災害與水土流失災害。由於長江夾帶泥沙在長江入海口大量沉積,使得長江入海口北淵航道幾乎近於閉塞,使行洪能力大大減低。
公路、鐵路、礦山開采等開發建設過程中忽視水土保持,隨處亂采亂挖,亂倒亂棄,破壞地貌植被,是水土流失加劇的又一重要原因。四川省每年僅因修公路一項就增加水土流失2678萬噸。據統計,長江中上游地區每年因開發建設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上游約800平方公里),由此產生了約1.2億噸(上游約1.0億噸)的人為新的水土流失。
萎縮的湖泊
長江流域湖泊眾多,平原和高原地區均有分布。平原地區的湖泊都是淡水湖,總面積約為2.2萬平方公里。全國五大淡水湖中,長江流域佔四個,即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聚納贛江、撫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條河流的來水,煙波浩渺,枯水期面積達3500多平方公里,汛期湖面可達5000平方公里;第二大淡水湖是號稱"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調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吞吐長江;第三大淡水湖是太湖,第五大淡水湖為安徽的巢湖(淮河流域的洪澤湖為第四大淡水湖)。此外,還有著名的雲南昆明滇池、湖北的洪湖等。
長江岸邊的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50年代有湖泊1066個,總面積達8 300平方千米,但目前僅存309個,總面積縮小到2 656平方千米。武漢三鎮亦有"百湖之城"之譽,但現在已名南符實,湖泊數量銳減為27個。
清代中葉時,洞庭湖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著名的"八百里洞庭"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此後,水域不停地受到泥沙的侵犯,20世紀60年代以來,每年經荊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泥沙約12300萬噸,經"四水"(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入湖泥沙為3460萬噸,合計15800萬噸。而在出口城陵磯流回長江的泥沙僅為3800萬噸,湖區每年淤積12000萬噸,上百年的淤積,其嚴重程度可想而知。加上人為的築堤墾影響,結果洞庭湖已縮至2820平方公里了,萎縮成"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的慘景。1949年到1983年的34年間,湖面縮小38%,圍湖造田使湖面減少2 000萬畝,湖水容量減少40%以上。
鄱陽湖,原來比洞庭湖小,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由於洞庭湖受長期的泥沙淤積和圍墾影響,湖面由6000平方公里逐漸縮減至如今的2820平方公里,結果鄱陽湖成了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由於鄱陽湖的平時水位高於長江,長江水進不了鄱陽湖,汛期長江水位增高,江水倒灌入湖,可吞吐部分洪水,所以長江泥沙進入鄱陽湖的很少,而鄱陽湖主要對"五水"(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即潘江、修水)起調蓄作用。因此,鄱陽湖主要受"五水"的泥沙淤積和人為的圍墾影響。
7. 關於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的事例和數據
知道羅布泊的消逝嗎?知道青湖海水面下降嗎?知道月牙泉瀕臨乾涸嗎?同樣的悲劇還在繼續,你還知道哪些生態惡化的例子?
南澳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陸地面積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島島嶼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達165.7平方公里,是優良魚類、貝類、藻類的棲息地和繁殖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粵海明珠和東方夏威夷之稱。
然而記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鍾到達南澳島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橋墩從碼頭一直排向大陸;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離開碼頭沿海岸向北,只見一處填海工地上大車在不斷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機正在把一棵棵樹木連同泥土一塊鏟起,
這座小山頭已被挖掉一半填進了海里。據介紹這個工程需要挖山600畝,填海300畝。沿著環島公路,記者看到了幾處這樣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並建設了油庫、水泥廠等項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並沒有開工使用。
在島上的後宅鎮,幾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記者反映,縣里在1997年徵用了6畝多耕地給海關大樓建了附屬設施,又在今年徵用了1000多畝土地(其中有40餘畝耕地),出讓給一家公司建北門坑游樂園,使他們幾戶無地可耕了。
8. 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例子
南澳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陸地面積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島島嶼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達165.7平方公里,是優良魚類、貝類、藻類的棲息地和繁殖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粵海明珠和東方夏威夷之稱。
然而記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鍾到達南澳島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橋墩從碼頭一直排向大陸;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離開碼頭沿海岸向北,只見一處填海工地上大車在不斷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機正在把一棵棵樹木連同泥土一塊鏟起,
這座小山頭已被挖掉一半填進了海里。據介紹這個工程需要挖山600畝,填海300畝。沿著環島公路,記者看到了幾處這樣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並建設了油庫、水泥廠等項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並沒有開工使用。
在島上的後宅鎮,幾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記者反映,縣里在1997年徵用了6畝多耕地給海關大樓建了附屬設施,又在今年徵用了1000多畝土地(其中有40餘畝耕地),出讓給一家公司建北門坑游樂園,使他們幾戶無地可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