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

發布時間: 2021-01-31 23:57:26

1. 求高中生物必修3生態系統的結構的說課稿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課的內容來自生物必修模塊三,第5章第節。 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類型、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五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並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台,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說教學目標:
鑒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同時突出重點。
1.知識目標:
1.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2.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復雜網路體系。
2.能力目標:
1、概括出生態系統的成分,講解各成分之間的聯系與制約關系,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關系,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3、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帶領學生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游戲,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
4、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5、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2)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3)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三、說教法:
教學重點的落實方案:
1、利用身邊的場景導入法。
2、課件展示的直觀教學法。
3、聯系實際的談話法。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1、學生模擬實驗法。2、討論教學法。3、圖形直觀教學法。 四、說學法
1、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思維遷移。 3、聯系實際法。
[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場景導入
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與我們有著聯系,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在這里用學生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麗的池塘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塊池塘漂亮嗎?參天的大樹,枝葉間透過的陽光,平坦的草坪,池塘中魚兒在歡快地游泳,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蟲鳴鳥唱,此起彼伏。
二、 講授新課
學習生態結構的首要問題要知道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所以,有關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個生態系統中的個生物的成分就是學生在本節課首先要掌握的知識點。針對以上知識點,我設計了以下一些問題,讓學生來討論,並得出答案。
1.觀察生態系統的成分。(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調動其積極性。)
教師: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了,1.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有哪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3.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系?有怎樣的聯系?
由於這是學生常見的景觀,而且我們在前一節課中有已經講過生態因素以及類型,所以學生只要認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學生:通過討論,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指綠色植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非生物的能量--太陽能和非生物的物質--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正是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才為一切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和能量,才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把綠色植物稱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動物也不能製造有機物,它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為食。所以,我們稱這些動物為消費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將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尤其是對於消費者的等級問題如何區分,一直以來都有學生分不清,是這里的一個難點,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進一步對重難點進行突破:
教師:(問題思考與討論)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質」除了包括水分、空氣、無機鹽等無機物以外,是否還包括有機物呢?
2、請說明一下作為消費者的生物有多少種,它們的等級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類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類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
學生思考並討論得出結論: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還有硫細菌、鐵細菌、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在生態系統中佔主導地位。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費者不同,它們的等級也不同。依據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利用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的次序,將其分為:
A、初級消費者: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的植食性動物。如:浮游動物,蝗蟲等。
B、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小型肉食性動物稱。如:蛙、食蟲鳥等。
C、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大型肉食性動物。如:食肉魚類,蛇、鷹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絲子、豬籠草也是消費者。老師總結概括,學生應用解釋實際問題:
經過以上的教學過程,我已經解決了什麼是生態系統的問題,但是這里還有一個難題沒有解決,就是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的時候,總是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分開來考慮,但是在考察的時候,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為了直觀的體現這三者相互依存的關系,我選用了兩張照片的對比讓學生討論。
一張是公園的魚池,還有一張是農田的魚池,比較一下有何不同?這兩個都是同樣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什麼會造成這么大的差異呢?你是否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
(通過學生討論,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來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無論哪種生物都不是孤立於生態系統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幫助,同時它們也需要自己的幫助。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
老師:既然三者之間緊密聯系,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何聯系。(學習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營養級: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

在講訴此處知識點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圖視講訴法,打出一張生物之間的關系圖,然後講解。但這種講法平鋪直敘,沒有給學生多少的思考空間,尤其是在此處有幾個知識點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食物網與食物鏈是下一節學習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的基礎,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同時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學會分析這種聯系是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學生經常會被這裡面復雜的網路關系搞的混掉。此外還可以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的情感,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因此如何使學生領悟生物的相互關系,讓學生掌握難點,我在這個地方設計了一個模擬游戲:
選8位同學上來扮演圖中的8種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麼?
2.所處的營養級是幾級?
3.如果把游戲中的鳥拿出來,台上的同學是否還可以都在上面么?如果是把蟲拿掉呢?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4.這個模擬場景中共有幾條食物鏈?最長的和最短的分別是哪條?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在某種生態系統中,分析與判斷因某種生物減少或增多時其他生物的變動情況,主要依據該生物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具體位置關系來分析判斷。
(1)處於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其它生物都將減少;
(2)天敵一方減少,則被捕食者數量因此會先迅速增加後減少,最後趨於穩定;
(3)處於中間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另一種生物的變化情況視具體的食物鏈確定。

經實驗討論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
2.生產者總是為第一營養級。
3.各種生物所處的營養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里埋下伏筆:
4.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5.分解者不屬於任何一個營養級。
三、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等。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地結合起來,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礦物質從綠色植物到草食動物,然後到肉食動物,都是通過食物鏈進行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態系統的物質總是處於經常不斷的循環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營養級之間進行流通。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即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結構特徵。
四、課堂練習:
1、肉食動物不可能是一條食物鏈中的第幾營養級 ( )
A.第五 B.第二 C.第三 D.第四2、對水稻→鼠→蛇→鷹這條食物鏈的錯誤描述是 ( )
A.水稻是生產者 B.鼠是初級消費者
C.蛇是次級消費者 D.鷹屬於第三營養級
3、在下列生物中,屬於分解的是 ( )
A.藍藻 B.草履蟲 C.蘑菇 D.蝗蟲4、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看,硝化細菌和蚯蚓屬於 ( )
A.生產者和分解者
B.生產者和消費者
C.消費者和分解者
D.分解者和消費者
5、下列哪組生物可和無機環境組成一個生態系統( )
A.水藻、鳥
B.小魚、大魚
C.小草、昆蟲、細菌
D.水藻、蝦
6、對草→昆蟲→食蟲鳥→鷹這條食物鏈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有四個營養級,兩個次級消費者B.有三個營養級,一個生產者
C.食蟲鳥是第三營養級、次級消費者
D.有三個營養級,三個消費者

2. 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1.生態系統的組成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不論是簡單還是復雜,都是由四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即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

(1)非生物環境

非生物環境,即無機環境。包括太陽能、熱量、水、CO2、O2、N2、各種礦物鹽類、其他元素和化合物以及生物生長的基質和媒介。它們既是構成生物生長代謝的材料,同時也構成生物的無機環境。太陽能是驅動所有生態系統運轉和全球氣候系統變化的主要能源,為生物生長提供所必需的熱量。岩石、土壤、空氣和水構成了生物生長的基質和媒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空間。水、CO2、O2、N2、各種礦物鹽類則是生物代謝的基質。

(2)生產者

生產者是指綠色植物和某些能進行光合作用和化學能合成作用的細菌(自養生物)。它們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把從外界攝取的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將能量儲存起來,供自身或其他生物需要。太陽能和化學能只有通過生產者,才能不斷進入生態系統,成為消費者和分解者惟一的能源。

(3)消費者

消費者由動物組成,它們只能直接或間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消費者可分為草食動物、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草食動物也稱為初級消費者,以植物為食,直接從中獲取能量。肉食動物也稱次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或相互為食。雜食動物也稱兼食性動物,既吃植物又食動物。

(4)分解者

分解者也稱還原者,是分解動植物殘體的異養生物,主要是細菌、真菌和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如白蟻、蚯蚓等)。它們靠分解生態系統中產生的廢物和死亡機體中獲取能量,把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和元素,釋放回環境中去,供植物再使用,故稱分解者。分解者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2.生態系統的結構

同時具有形態結構和營養結構的生態系統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可運轉系統。

形態結構是指生態系統的內外配置、質地與色彩。如綠色植物的垂向分層,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外貌整齊,而熱帶雨林冠層參差不齊。即使在地面以下,也有分層現象,如植物根系在不同深度上的配置,構成地下根系結構的分布特徵。

營養結構是一種以營養為紐帶將生物和非生物緊密聯系在一起,構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鏈狀結構。雖然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復雜多變,但生態系統中進行的物質循環則是永恆不變的。

鏈狀的營養結構也可理解為食物鏈。食物鏈是指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通過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態系統內不同生物之間的傳遞關系。自然界中主要有四種類型的食物鏈,即捕食食物鏈、碎屑食物鏈、寄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例如,碎屑食物鏈,是以高等植物的枯枝敗葉為基礎的,它們被分解者利用,分解者再為多種動物所食,構成方式如下:枯枝落葉→分解者或碎屑→食碎屑動物→小型食肉動物→大型食肉動物。一般來說,食物鏈環節不會多於5個,因為能量沿食物鏈方向流動時,營養不斷地在減少。

3. 求生態系統的結構層次說課稿謝謝。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叫XX,來自X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態系統的結構》。對於這節內容,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7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 說教材
《生態系統的結構》位於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第1節。本章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類型、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這一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並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台,埋下一個伏筆。
二 說學情
知識:由於本節內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學生群落的概念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在此 基礎上近一步探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對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已有知 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學生應該比較輕松,但也容易產生輕視的念頭,因此,通過創設 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能力與思維:學生已經認識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這些並不足以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 是一個統一整體,而對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有機聯系也不 清楚,但學生對捕食關系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有助於學生對食物鏈的分析。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②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復雜網路體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生態系統各種資料的分析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識圖能力和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人類是食物網中的一員,人類社會離不開周圍的生物,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准,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①生態系統的成分;
②食物鏈和食物網
(如何突破)
1、利用多媒體教學,加強對生態系統中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的理解,並利用推理的方式歸納其知識網路。
2、通過圖解和習題當堂鞏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以及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與關系。
教學重點:
①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②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③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如何突破)通過圖例分析和游戲模擬理清消費者級別和營養級別的關系。並通過課堂練習,分析判斷某種生物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相應地位。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學法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教法
本節有關生態系統的基本知識很多,如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結構等,要求學生准確地把握,所以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使學生從上課開始就興趣盎然,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為主體,教師作引導的教學理念。 採用觀察、 推理圖解與講述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以大量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概念與關系。
學法
本節課以發現式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聯系實際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
五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應注重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的指導思想。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2分鍾)
導入:由請位同學描述幻燈片上的一幅圖片,引出大自然里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動物,各種各樣的地理環境,在攝影師眼裡他們組成了各式各樣的景色,那你們想知道我看到了什麼嗎?這個問題等下課前我要請同學們講講你們看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提問設下懸念,並使同學有緊迫感,下課前老師要提問的,所以會更認真的參加學習。
2、學習目標,自主學習(13分鍾)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回答下面問題:
①觀察生態系統的成分,問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了,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有哪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②能否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③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系?有怎樣的聯系?
(設計意圖)通過安排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先閱讀課文中相關的知識,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熟悉程度,從心理上產生較強的可接受性,便於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啟發點撥,重難釋疑(10分鍾)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尤其是對於消費者的等級問題如何區分,是這里的一個難點,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講解,進一步對重難點進行突破:
①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質」除了包括水分、空氣、無機鹽等無機物以外,是否還包括有機物呢?
②請說明一下作為消費者的生物有多少種,它們的等級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類型?
③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類型?
④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
(設計意圖)學生思考並討論,教師總結,通過這樣的層層設問,使學生容易開展科學探究,這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合作探究,應用拓展 (5分鍾)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系,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實驗來看看他們是怎樣聯系的。
實驗設計:
選 6 位同學上來扮演6 種生物。
首先明確哪位同學具體扮演哪種生物,然後明確各自的食物有哪些。游戲開始,各自找食物並排成一排,由捕食的關系組成各種食物鏈。
問:這個模擬場景中各種生物處於第幾營養級,共有幾條食物鏈?最長的和最短的分別是哪條?有何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積極參與,教師適當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課堂關系。
5、歸納小結,當堂演練(10分鍾)
1、 肉食動物不可能是一條食物鏈中的第幾營養級 ( )
A.第五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2、對水稻→鼠→蛇→鷹這條食物鏈 的錯誤描述是 ( )
A.水稻是生產者 B.鼠是初級消費者 C.蛇是次級消費者 D.鷹屬於第三營養級
3、在下列生物中,屬於分解的是 ( )
A.藍藻 B.草履蟲 C.蘑菇 D.蝗蟲
4、從生態系統的組 成成分看,硝化細菌和蚯蚓屬於 ( )
A.生產者和分解者 B.生產者和消費者 C.消費者和分解者 D.分解者和消費者
5、下列哪組生物可和無機環境組成一個生態系統( )
A.水藻、鳥 B.小魚、大魚 C.小草、昆蟲、細菌 D.水藻、蝦
6、對草→昆蟲→食蟲鳥→鷹這條食物鏈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有四個營養級,兩個次級消費者 B.有三個營養級,一個生產者
C.食蟲鳥是第三營養級、次級消費者 D.有三個營養級,三個消費者
(設計意圖)進行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與練習,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6、布置作業,加深理解(2分鍾)
六 板書設計

5.1 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生態系統的范圍
1.生態系統的概念
(1)要有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2)兩者要有聯系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食物鏈
食物網

2.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各位評委、老師,本節課我根據學生心理特徵及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4. 生態系統的結構

生態系統的結構包分兩類:成分和食物鏈食物網。其中成分又分成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幾類。缺一不可,所以都要寫上。

5. 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還原者。
生態系統的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態結構,如生物種類,種群數量,種群的空間格局,種群的時間變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結構等。形態結構與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徵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氣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費者、分解者的形態結構。其二為營養結構,營養結構是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結合起來的功能單位,構成以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類群,它們與環境之間發生密切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6. 試述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生態系統的組來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源能量、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生態系統類型眾多,一般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還可進一步分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則可以分為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

功能: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這里的物質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基礎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為代表的,能長時間穩定存在的有毒物質。

(6)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擴展閱讀

基本結構:

1、時間結構。生態系統隨時間的變動結構也發生變化。一般有3個時間長度量,一是長時間度量,以生態系統進化為主要內容;二是中等時間度量,以群落演替為主要內容;三是短時間度量。

2、營養結構。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最本質的聯系是通過營養來實現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構成了物種間的營養關系。

3、分類。生態系統類型眾多,一般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還可進一步分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則可以分為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