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生態工程建設
❶ 環境生態工程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應用
環境生態工程應該是與城市生態成為一體,可以參考世界聯盟行動綱領網站,哪裡講得較全面!觀點新!
❷ 城市生態規劃、城市規劃和城市環境的關系是什麼
范疇不一樣
城市生態規劃是以生態學為指導,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活動和環境達到平衡為目的,力求為城市居民創造最優城市生活環境的一種規劃。
首先它是一種規劃,其次它規劃的目的是協調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再次是它的規劃是為了人與自然。可以淺顯地認為是對城市裡的生態要素來講
城市規劃是指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
城市規劃是個大概念,是針對城市這一個大范圍來講的一個總指導。
城市環境,就是一個小概念,小到是要落實到熱環境、濕環境、光環境、聲環境、空氣環境這些物理方面來講。
所以他們的關系就是前兩者是明確的城鄉規劃研究的范疇,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隸屬於城鄉規劃的要素,但卻是屬於建築物理的研究范疇。
❸ 生態建設的例子 生態失敗的例子
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經典案例
作者 : 鞠美庭 2007年第十期
從20世紀70年代生態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國對生態城市的理論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目前,美國、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以及歐盟的一些國家都已經成功地進行了生態城市建設。這些生態城市,從土地利用模式、交通運輸方式、社區管理模式、城市空間綠化等方面,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範例,研究這些生態城市的規劃和管理經驗,無疑會對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
巴西庫里蒂巴
巴西庫里蒂巴是南美國家巴西東南部的一個大城市,為巴西第7大城市,環境優美,在1990年被聯合國命名為「巴西生態之都」、「城市生態規劃樣板」。該市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受到世界的贊譽,尤其是公共交通發展受到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的推崇,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也給予庫里蒂巴極高的評價。該市的廢物回收和循環使用措施以及能源節約措施也分別得到聯合國環境署和國際節約能源機構的嘉獎。
美國伯克利
國際生態城市運動的創始人,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雷吉斯特於1975年創建了「城市生態學研究會」,隨後他領導該組織在美國西海岸的伯克利開展了一系列的生態城市建設活動,在其影響下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和建設生態工業園,這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可持續發展,伯克利也因此被認為是全球「生態城市」建設的樣板。
根據理查德·雷吉斯的觀點,生態城市應該是三維的、一體化的復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隨意的。同生態系統一樣,城市應該是緊湊的,是為人類而設計的,而不是為汽車設計的,而且在建設生態城市中,應該大幅度減少對自然的「邊緣破壞」,從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歸自然。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
「影子規劃」是在理查德·雷吉斯特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1992年他在阿德萊德參加第二次生態城市會議的時候,驚奇地發現澳大利亞政府的部長和內閣被稱為「影子部長」和「影子內閣」,於是提出了「影子規劃」的設想。「影子規劃」向我們展示了在具有非常清楚的城市生態規劃和發展框架情況下,應該如何創建生態城市。
阿德萊德就是「影子規劃」一個成功的實踐案例,它的時間跨度為300年,從1836年早期的歐洲移民來到澳大利亞,到2136年的生態城市建成,描述了300年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地區的變化過程。整個「影子規劃」由六個板塊組成。
瑞典馬爾默
馬爾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很早就是一個工業和貿易城市,但是由於受到了高科技產業的沖擊,舊有工業面臨關停並轉,使得整個馬爾默面臨城市轉型。基於馬爾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對「生態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福利社會」的共同認識,他們希望通過改造,使馬爾默西部濱海地區成為世界領先的可持續發展地區。1996年,由馬爾默、瑞典、歐盟等有關公共和私營機構一起組織了一次歐洲建築博覽會,通過地區規劃、建築、社區管理等進行持續發展的超前嘗試,這個項目稱為B001,也被稱為「明日之城」,該項目2001年獲歐盟的「推廣可再生能源獎」。
日本北九州
日本北九州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減少垃圾、實現循環型社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城市建設,提出了「從某種產業產生的廢棄物為別的產業所利用,地區整體的廢棄物排放為零」的生態城市建設構想,其具體規劃包括:環境產業的建設(建設包括家電、廢玻璃、廢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綜合環境產業區)、環境新技術的開發(建設以開發環境新技術、並對所開發的技術進行實踐研究為主的研究中心)、社會綜合開發(建設以培養環境政策、環境技術方面的人才為中心的基礎研究及教育基地)。
市民積極參與,政府鼓勵引導,是北九州生態建設的經驗之一。為了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北九州開展了各種層次的宣傳活動,例如,政府組織開展的汽車「無空轉活動」,製作宣傳標志,控制汽車尾氣排放;家庭自發的「家庭記賬本」活動,將家庭生活費用與二氧化硫的削減聯系起來;開展了美化環境為主題的「清潔城市活動」等。
新加坡
一提到「花園城市」,人們最先反映在腦海中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矚目的「花園城市」,與人們對自然的關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天人合一的觀念是分不開的。「園林城市」和「花園城市」的本質應是「天人合一」,而非人為第一位,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應同自然界物種的繁衍進化協調進行,最終創造一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城市。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發達的新加坡留給自然的空間越來越少,因此更要珍視自然,讓他們的後代能夠看到真正的動植物活體而不僅僅是標本。
新加坡城市規劃中專門有一章「綠色和藍色規劃」,相當於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該規劃為確保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條件下,新加坡仍擁有綠色和清潔的環境,充分利用水體和綠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質量。在規劃和建設中特別注意到建設更多的公園和開放空間;將各主要公園用綠色廊道相連;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海岸線並使島內的水系適合休閑的需求。在這個蓬勃發展的城市,是植物創造了涼爽的環境,弱化了鋼筋混凝構架和玻璃幕牆僵硬的線條,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讓人們在走出辦公室、家或學校時,感到自己身處於一個花園式的城市之中。
❹ 如何建設生態型城鎮
朋友,生態城鎮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互惠共生,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建設生態型小城鎮必須牢牢把握四大生態環保體系:
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它主要涉及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三大產業。發展生態工業,要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有條件的地方可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生態農業,要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為主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服務業,必須辦好生態旅遊、綠色飯店和各種綠色服務業。
二是城鎮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包括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和建築系統。
水系統。要積極治理和預防水、旱災害,變對抗性為適應性,建鎮建房不能隨便把一些濕地、河塘溝渠、窪地填起來搞開發,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溝蓋起來,在上面搞建設,水雖可通,但暗溝的防洪生態功能遠不如明渠;要保護好飲用水源,讓群眾喝上干凈的水,盡量減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強節水意識,發展節水農業、節水工業、節水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要樹立「親水」意識,建好城鎮水網,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觀和濱水環境,既能為居民娛樂活動提供適宜的場所,周邊地價也可隨之提升。
能源系統。能源是生產生活正常運行的動力和重要基礎。要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工作,推廣再生能源,推廣使用沼氣、太陽能;在山區要大力發展小水電;在有地熱的地方,要發展地能熱;在沿海區域,要發展潮汐能;在有風力能源的地方,要發展風能。
交通系統。交通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要根據小城鎮遠期發展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科學合理設計城鎮道路的布局網路,保證交通的安全、暢通、舒適、節能、無污染、節約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態大道,並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樹栽好、房蓋好、田種好、清潔生產抓好、安全文明衛生搞好。
建築系統。要積極使用環保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妥善處理好建築垃圾;要有鮮明個性和地域特色,並與周邊自然環境相互協調;要充分考慮與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相適應,做到整體性、協調性、適應性。
三是生態環保體系。小城鎮的綠化不能光種草,要做到喬灌草花科學搭配,針闊葉樹種混交;要講求樹種結構選擇的生態性、適應性、經濟性、需求性、觀賞性,形成一個多品種、多層次、相互和諧穩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鎮外圍還可建設成片森林或森林帶,發揮森林調節氣候、清潔空氣、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多項生態功能。
建設生態型小城鎮,還應實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處理廠的情況下,要在「小微」環境上作文章。由於沼氣池厭氧發酵處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廣。經沼氣池厭氧發酵處理後的污水,可達二類水質,完全可以作為中水回用。要將小城鎮生活垃圾管理體制置於整個社會、經濟、環境大系統中,通過對垃圾產生源到最終處置各環節的全過程集成管理,逐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對環境無害、對資源回饋、對經濟不增加過度負擔。
小城鎮建設選址要充分考慮自然災害因素對城鎮建設的影響,避免因選址不當,屢受自然災害困擾。如避免在地質災害頻繁的地方建設城鎮;在水庫下游建設城鎮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佔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會事業體系。小城鎮建設要統籌規劃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尤其要抓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注重經濟與社會、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人及自然的協調發展,注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❺ 求一篇關於「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的論文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兩大主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復甦,城市化進程推進,這一方面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態環境。在一些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存在著只顧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環境效益的行為,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一個人類的迫切任務。自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後,在世界各國各地區,可持續發展已普遍達成共識,逐步被引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類生存和居住條件,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是全人類在21世紀努力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1. 城市環境規劃 1.1 城市規劃概況 城市建設不能再重復單靠增加資源投入來推動發展的老路,必須依靠進步,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型城市,保持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進一步調整提高城市建設節約水、能源、土地等資源和治污、防災減災的技術標准,納入到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進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1.2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城市是人類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改變賴以生存的環境,創造著高度的物質文明的集中地,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機體與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制約和依賴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它包括社會結構、人工結構、資源結構、生態環境結構四個方面的。要實現這一多元、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要做好城市規劃就要做到如下幾點: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約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城市節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項政策,運用市場規則,利用價格杠桿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優化配置,完善城市各類用水的區別水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調整污水處理費徵收標准。要加大節水技術和設施的普及推廣力度。以污水資源化為目標,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步伐,加強中水回用技術與設備的開發,處理好設施布局集中與分散的關系,注重污水處理的安全性和生態效應,努力建設節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綠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嚴格劃定綠化用地面積,安排綠化布局,加強城市綠化隔離帶建設,形成喬、灌、花、草相結合,點、線、面、環相銜接的綠地系統。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必須尊重客觀,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城市綠化要鼓勵採用節水技術和廢水利用,盡可能減少綠地養護的水消耗。要結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舊城有機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區的綠地面積。要建立並嚴格實行城市綠化「綠線」管制制度,堅決查處各種擠占城市綠地的行為。要鼓勵農民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城郊綠化,引導社會資金用於城市綠化建設,增加城市綠化建設用地和資金投入,盡快把城市綠化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熱收費制度改革為重點,積極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計劃經濟和福利分房舊體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熱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住房分配貨幣化新體制的需要,也是造成採暖能源浪費嚴重的重要經濟根源。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變暗補為明補,逐步停止由房屋產權單位或職工所在單位統包的傳統用熱制度,改為由居民家庭(用熱戶)直接向供熱繳費採暖,實行採暖用熱商品化,採暖補貼貨幣化。採暖地區的城鎮新建公共建築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熱設施的,都必須設計安裝具有分戶計量及室溫調控功能的採暖系統。現有公共建築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戶計量、室溫可控的要求逐步進行改造。積極推行按用熱量分戶計量收費辦法,逐步取消按面積計收熱費,更好地保證消費者的權益,提高採暖舒適度和熱能利用效率。城鎮供熱體制改革關系廣大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積極,又要穩妥。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保證改革的順利推進。 (4)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力度。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舊城有機更新,重點解決城市建成區特別是中心區開發強度過大、人口密度過高、公共設施短缺、擁擠、環境臟亂等問題,堅決關停或遷移城區內污染嚴重的項目,清除違法違章建築。要促進建築節能技術的普及推廣,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結構,減少和控制城市大氣污染。以通達、低污染、低能耗為目標,實行公共交通優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進通訊技術在城市公共交通調度管理中的應用,積極促進城市交通組織和管理的現代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與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直接相關,必須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密切合作,共同促進。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不僅是物質條件的建設和改善,還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識的建設和改善,要將這兩個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5)圍繞改善人居環境的關鍵領域,加強科技創新。城鎮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地,也是各類污染集中的地區。建設科技工作必須圍繞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氣象環境與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和相互關系,努力控制城鄉建設活動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資源化、建築節能、化學建材、建築用鋼、智能交通、住宅產業現代化等影響和制約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的幾個關鍵領域,加強科研攻關,加強技術集成,加大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全面啟動污水回用示範工程。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城鎮,要率先實現污水回用與污水處理能力的同步增長;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要直接瞄準回用目標,積極採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力爭實現跨越式發展。完善配套技術經濟政策,推動建築節能由局部試點轉向大規模推廣應用。強化先進適用技術在住宅建設中的應用,將經試點和示範工程實踐檢驗的成熟技術和部品,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 2.城市生態規劃 2.1城市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為中心,生態系統為基礎,人的需要為目標的自然再生產和再生產相交織的經濟生態系統;同時又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子系統、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有機生態巨系統[3]。 它是城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密不可分。城市的各種活動都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相反,強度過大的城市活動反過來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持續破壞,從而危及整個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4]。因此,城市生態規劃是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的重要途徑。 2.2城市生態規劃的內涵 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MAB,1984)報告指出:「生態城(鄉)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人類活動的最佳環境,誘發人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具體來講,城市生態規劃就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目標和措施所作的規劃,其目的在於提高環境質量,維持生態平衡,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它遵循生態學與城市規劃學有關與,系統、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手段,辯識、模擬、設計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掌握城幣生態系統的演變及其因素,通過對城市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綜合布局與安排,提出切實可行的生態規劃方案,調整城市人類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以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實現城市的和諧、高效、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其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有效地開發、利用、保護這些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得整個區域和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5]。 因此,城市生態規劃不同於傳統的環境規劃和經濟規劃,它是聯系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規劃及社會經濟規劃的橋梁,其科學內涵強調規劃的能動性、協調性、整體性和層次性,其目標是追求社會的文明、經濟的高效,生態環境的和諧[6]。 2.3可持續的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要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就必須革新觀念,運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緩解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為保證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應遵循以下原則: (1)閾限物質法則 任何空間、資源規劃均有一個「度」,要考慮「最適」和「閾限」。在規劃過程中,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城市發展價值觀,保證城市對生態系統的索取和廢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以內,使城市的發展強度與城市的發展能力相適應,從而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2)多樣性共生原則 任何一個系統中的子系統間總存在著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Hough評論說,「如果健康被描述為抵抗力的能力,那麼多樣性也意味著健康」[7]。因此,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將城市生態系統置於整個生物圈范疇內進行規劃,建立市區和郊區的復合生態系統,保護城區及周邊的各種生物。 (3)相生相剋原則 在系統中總存在著子系統間既共存又制約的關系,一種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態要素上體現出來。在城市的生態規劃過程中一定要普遍聯系並識別城市生態環境中各組成要素間密切的利害關系,找出現象的本質、根源,從而將這種關系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4)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則 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降低資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潔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態規劃中,要通過推進產業結構模式的演變,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建立有利於持續發展的生產工藝、產業結構設置高效能的運轉系統,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5)預防和保護齊頭並進的原則 對於已經存在的生態問題,我們一定要採取合理的措施,積極應對;對於未知還未表現症狀的要有所預見。我國推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EIA),從根本上講就是可持續性城市生態規劃的一部分。任何一項工程實施前必須經過環境影響評價,預見其建成後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效益程度,從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同時,在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過程中,還應該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隊伍,制定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建立高質量的環保系統;同時逐步完善綠地生態系統,提高人口素質,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❻ 根據專業,生態城市建設有哪些原則
首先,尊重大自然。我們說大自然具有自身的獨特演變與更新規律,並且在沒有外界力量的干預下,它能夠具有很淺的自我修復能力。因此,我們在生態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起大自然的能動性,進而實現了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而不是單純地通過人工干預來得到實現。我們尊重自然環境就是自然法則過程中,不斷增強了場地的自我調節能力,讓現代人的生活中不斷涌現出能夠持續發展的生態景觀。曾經美國的建築大師萊特將建築當作是人類對於自然界充滿敏感的回應,他所設計的草原式的住宅群與流水式的別墅,就能夠充分地體現出對自然界的強烈尊重意識與崇拜觀念。另外,即便在美國許多的大型購物商場中,也會將自然生態融合進去,例如高大的噴泉、潺潺的流水、旺盛的樹木,燦爛的陽光宣洩下來,透過枝葉穿透在椅子上,孩子們在玩耍,水中還有鴛鴦戲水。
其次,進行最小的干預,最大的促進。我們都知道,建築景觀設計在一定場地上進行的,因此人們的活動對於自然環境中的干擾影響力是在所難免出現的。而我們提出的生態設計原則,是要盡量縮減人類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干擾與破壞,並且將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環境的物質利用與巨大能量循環作為景觀設計的最終目標之一,要盡量保存場地中原有的自生態元素,保護欲增強環境生物品種的多樣性。例如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大峽谷等生態景觀中,都充分地保留了最為原始朴實的自然生態風光。也就是由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創造出讓遊客們嘆為觀止的奇特景象。
第三,4R原則的提出。所謂的4R指的是:Rece,Reuse,Recycle,Renewable.Rece指的是減少對多種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運用,謹慎地使用可以再生的自然資源;Reuse指的是設計者在符合工程直接要求的情況下,對於建設陣地原有的景觀設備進行再利用;Recycle是構建回收系統,可以循環利用可回收的材料與資源;Renewable指的是可以回收材料與保存下來的資源,創造出新的設計景觀,用來服務於新的功能。我們說4R原則也是新時期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生活在景觀設計方面的直接反映。曾經,我們一直忽略了生態效益,盲目地追求著經濟效益,因此導致了對現代生態環境的破壞。而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在現代生態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地考慮到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關系,而不是單純地人類自身的發展。
第四,與藝術功能相結合。由於設計自己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作為景觀設計師,我們在自身設計過程中要憑借現代藝術設計思想作為指導原則。這樣才能夠盡最大努力創造出既能夠包含有藝術美感,又能夠滿足了社會功能的新時期建築生態景觀設計。
❼ 生態城市的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全世界到2012年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預計2025年將會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態環境將成為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 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會物質財富、人類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時也集中了當代人類的各種矛盾,產生了所謂的城市病。諸如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後、水資源短缺、能源緊張;城市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宅短缺、土地緊張,以及城市的風景旅遊資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壞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城市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今後10年是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環境問題是否處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環境問題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就成為國內外城市建設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可持續發展理論也開始由概念走向行動,人們的環境意識正不斷得到提高。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使現代人對生態需求與消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是生態世紀,即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下一輪的國際競爭實際上是生態環境的競爭。從一個城市來說,哪個城市生態環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資金和物資,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下一輪 城市競爭的焦點,許多城市把建設「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模式,這是明智之舉,更是現實選擇。
大力提倡建設生態型城市,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一是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需要;發展建設生態型城市,有利於高起點涉入世界綠色科技先進領域,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並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當然要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三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需要;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1 城市生命
支持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包括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光、熱、水、氣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載力、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物質代謝鏈的閉合與滯竭程度,以及景觀生態的時、空、量等的整合性。 重點在於:
1.1 水資源利用
市區:開發各種節水技術節約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設儲蓄雨水的設施,路面採用不含鋅的材料,下水道口採取隔油措施等。並通過濕地等進行自然凈化。
郊區:保護農田灌溉水;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禽畜牧場污染,在飲用水源地退耕還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設、利用水處理設施。
1.2 能源
節約能源,建築物充分利用陽光,開發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節能電器等;開發永續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制氣。能源利用的最終方式是電和氫,氣使污染達到最小。
1.3 交通
發展電車和氫氣車,使用電力或清潔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區限制燃油汽車通行;保留特種車輛的緊急通道。通過集中城市化、提高貨運費用、發展耐用物品來減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發展船運和鐵路運輸等。
1.4 綠地系統
打破城郊界限,擴大城市生態系統的范圍,努力增加綠化量,提高城市綠地率、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調控好公共綠地均勻度,充分考慮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環境和綠地遊憩的影響;通過合理布局綠地以減少汽車尾氣、煙塵等環境污染;考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生物棲境和遷移通道預留空間。
2 人居環境
城市的表現形式是社區的格局、形態,人作為復合生態系統的主體,其日常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好壞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生態城市規劃中強調社區建設,創造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
2.1 生態建築
開發各種節水、節能生態建築技術,建築設計中開發利用太陽能,採用自然通風,使用無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環境的健康性和舒適性;減少建築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廣泛利用屋頂、牆面、廣場等立體植被,增加城市氧氣產生量;區內廣場、道路採用生態化的「綠色道路」,如用帶孔隙的地磚鋪地,孔隙內種植綠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徑流。
2.2 生態景觀
強調歷史文化的延續,突出多樣性的人文景觀。充分發掘利用當地的自然、文化潛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設健康和多樣化的人類生活環境。
3 生態產業
生態產業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路型、進化型產業。它通過2個或2 個以上的生產體系之間的系統耦合,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
生態產業注重改變生產工藝,合理選擇生產模式。循環生產模式能使生產過程中向環境排放的物質減少到最低程度,實現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
生態產業規劃通過生態產業將區域國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結合;為企業提供具體產品和工藝的生態評價、生態設計、生態工程與生態管理的方法。
4 環境教育
城市活動的最終主體是人,強調人人參與,普及對各層次、各行業市民的環境教育是創建生態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態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典型做法是:
(1) 為市場運作創造條件,通過與經濟利益相結合,將環保事業推向市場;
(2) 創造合作的機會,如學校、機關和社區等,擴大社會影響;
(3) 深入宣傳生態思想,轉化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實行動;
(4) 通過政策、法令強制執行。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生態環境建設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獲得國家批准建設生態省,2001年吉林和黑龍江又獲得批准建設生態省,陝西、福建、山東、四川也先後提出建設生態省。約有20多座城市如天津、廣州、上海、寧波、昆明、成都、貴陽、長沙、揚州、威海、深圳、廈門、銅川、十堰等都先後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奮斗目標。
❽ 城市生態規劃的概述
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佔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所謂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簡單地說就是社會——經濟——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蘊涵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具體地說,社會生態化表現為,人們擁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人口素質、生活質量、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經濟的生態化表現為,採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居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推廣生態產業和生態工程技術。對於經濟增長,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節約能源、提高熱能利用率,降低礦物燃料使用率,研究開發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環境的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持系統,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具有完整的基礎設施和有效的自然保護。
關系協調。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能力協調。
❾ 生態工程建設指什麼》》》》
運用生態學和系統工程原理設計的工藝系統。將生物群落內不同物種共生、物質與能量多級利用、環境自凈和物質循環再生等原理與系統工程的優化方法相結合,達到資源多層次和循環利用的目的。如利用多層結構的森林生態系統增大吸收光能的面積、利用植物吸附和富集某些微量重金屬以及利用余熱繁殖水生生物等。
生態工程建設就是人為的干預實現生態工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