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生態保護
『壹』 如何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工業文明在走向輝煌的同時,同農業文明一樣,被揚棄也是其必然的「歸宿」。因為工業文明在為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伴隨而來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問題,危及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破解這些難題,需要人類確立新的生態文明觀,構建新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發展方略。
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將「生態文明」寫入中央政治報告,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理解生態文明?怎麼樣去構建生態文明理念?怎麼走生態文明之路?這些問題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需要我們不斷探尋。
一、生態文明是一場關乎人類存亡的變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的興起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多方面變革,是人類社會的全新選擇。從廣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基本准則,建立新型的生態、技術、經濟、社會、法制和文化制度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強調從技術、經濟、社會、法制和文化各個方面對傳統工業文明和整個社會進行調整和變革;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並列的文明形式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要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以及所達到的文明程度。不論廣義還是狹義角度,生態文明都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不管什麼樣的文明形態,都由三個層面的「同心圓」構成:物質技術層面、制度層面和理念層面。對生態文明的構建也離不開這三個層面。
生態文明理念層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認為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基於一個科學常識之上,即:人類生存於自然生態系統之內,人類社會經濟系統是自然生態的子系統。生態系統的破壞將會導致人類的毀滅。因此,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同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人性與生態性的全面統一。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和以生態為本的統一,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類發展要服從生態規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而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價值觀認為,只有人是主體,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以「利潤最大化」為發展動力,推崇物質享樂主義,最終導致對自然資源的肆意開發。
生態文明制度層面:生態優先的制度體系
在制度層面,生態文明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要求,發展中始終貫徹「生態優先」的原則,通過完善制度和政策體系,規范人類的社會活動,實現傳統市場體制和政府管理體制的轉型,核心是通過強化生態文化教育制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立生態經濟激勵制度等,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製度和政策保障。
而在工業文明300年的發展過程中,從未將生態理念納入制度考慮,漠視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將經濟的快速增長、物質財富的積累作為衡量社會進步以及個人發展的准則;把無限擴張的市場和計劃建立在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虛幻泡沫基礎之上。
生態文明物質層面: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在物質層面,生態文明倡導有節制地積累物質財富,選擇一種既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又不損毀自然環境的健全發展,使經濟保持可持續增長。在生產方式上,轉變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提倡清潔生產;在生活方式上,適度消費,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而工業文明以不計環境代價的方法掠奪式地發展經濟,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費、高污染,將生態環境變成了「資源庫」和「垃圾場」,導致自然生態的急劇惡化。其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線型過程。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做貢獻。
二、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世界幾大古文明的衰亡到工業文明的困境,從現實的發展需要到未來全人類的安全,生態文明無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古文明衰落的啟迪:生態文明是人類的理性選擇
距今大約8000年前,人類邁入了農業文明時代。隨著農耕作業的發展,生產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也不斷加劇,由於生態環境惡化致使古文明衰落和變故的例子屢見不鮮:
尼羅河流域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輝煌的古埃及文明。但是,不斷地砍伐森林、過度墾荒和放牧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終使古埃及文明失去了生存發展之本;誕生於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也是由於土地的惡化和人口的增加,導致「生命支持系統」瀕於崩潰,最終走向了滅亡;過度開發造成的土地鹽鹼化,使偉大的印度文明走向了沒落;同樣,盛極一時的樓蘭古國的急劇衰亡,也歸咎於生態系統的破壞和自然環境的惡化。
這些古文明的衰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應該反思長久以來人類自身與自然界的不和諧關系,重新進行理性的選擇,走生態文明之路。人類文明同生態環境之間是唇齒相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只有徹底摒棄以破壞環境、過度消耗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才能使人類文明之花常開不衰。
工業文明深刻的教訓:生態文明是根除「頑疾」的「良葯」
西方工業文明困境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用觸目驚心的案例描述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敲響了工業社會環境危機的警鍾。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一書提出了令全球震驚的觀點:「如果讓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像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的增長極限將在今後一百年中發生。」
正如美國環境政治學創始人之一、舊金山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約埃爾·卡西奧拉博士所說:「整個西方工業文明的社會秩序都建立在對經濟增長無限追求的基礎上,但是,無限追求經濟增長的後果卻是非常危險的。從生態學角度來講,無限制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其短期內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長期來講對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和非人類都會是非常致命的。」
工業文明的本質是資源型經濟,其生產和增長依賴於大量的資源投入。而自然資源並不是無限的,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持續地破壞生態系統,最終會導致總崩潰。
工業文明在為其「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付出慘重的資源環境代價的同時,也在逐步走向滅亡。
工業文明的教訓告訴我們,那種先污染後治理、只發展經濟不顧生態環境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只有走生態文明之路,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才能根除工業文明的「頑疾」,讓全人類走向「健康」。
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態文明是工業化「救贖」之道
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傳統老路。雖然,我們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工業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污染造成的水危機步步緊逼,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迅速蔓延,大氣污染造成的氣候異常現象頻頻登場……尤其是在西方工業化已經給全球帶來巨大環境壓力的背景下,中國工業化進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加凸顯。我們正面臨兩難的選擇:一方面,作為後發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需要加快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面對全球生態環境的現實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國又必須超越傳統工業化。
讓我們更加尷尬的是,環境污染已威脅到我們的生存,並嚴重製約著我們的經濟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投入的需求還在不斷加大,而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的有限性註定延續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舉步維艱,路越走越狹窄。
生態文明的實踐將緩和目前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突出矛盾,幫助我們走出困境,實現工業化與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是中國唯一的出路,是中國工業化的「救贖」之道。
全球生態安全的要求:生態文明是人類未來之本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指出,現代社會如同置身於朝四方疾馳狂奔的不可駕馭的力量之中,這種力量必然將現代社會帶入被人為製造出來的大量新型風險之中,這其中包括生態破壞和災難。事實上,這種災難正在不斷逼近:核輻射和核污染、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淡水危機、能源危機、氣候變暖、物種滅絕等,每一種都關繫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僅僅其中之一的全球氣候變化便足以讓人們惴惴不安。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但其受關注程度和熱鬧紛爭場景足以說明,關繫到全球生態安全的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生態危機可能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人類只有以平等的心態調整同自然的關系,才能擺脫巨大生態風險,遠離滅頂之災。生態文明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是人類未來發展之本。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路徑和發展方略
雖然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無論是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是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這使我們有可能率先超越長久以來主導人類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成為全球生態文明的先行者。今天,我們如何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倫理思想,順利跨越工業文明,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任務,讓生態文明光芒照亮我們未來的發展之路?
在黨的第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在總結了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現已寫入黨章,成為黨的指導思想。近年來全黨、全民在學習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上有很大進展,出現了新氣象。
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是要建立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發展觀。雖然在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處於主動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始終是自然環境的產物,生存、繁衍和發展,都要從自然中汲取「養料」。人類必須拋棄工業文明時代的「主觀價值論」,進而選擇將自己納入到自然秩序中的價值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融洽相處、共生共榮,和諧發展。
第一,人與自然是平等、和諧的統一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自然、人、社會演變的歷史過程及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揭示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正確運用而不可違背自然規律。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並且提醒,「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能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
第二,要用科學發展觀取代「竭澤而漁」的傳統增長觀念。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不侵害後代人生存發展權的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在價值層面高度契合。樹立科學發展觀,要摒棄輕視生態和征服自然的思想,學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樹立科學發展觀,要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密切關注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權衡利弊,確保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共存共榮;樹立科學發展觀,還要改變利己主義的人類中心論,革除不計生態後果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思想,使生產和生活方式做到合理和科學。不是把自然看做是被人類隨意剝削和利用的對象,而是把它看做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價值的源泉。
貫徹生態優先原則,建立生態文明的社會制度
制度是文明的產物,標志著文明進步的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生態文化、法律和經濟制度,才能有效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
建設生態社會制度的核心,是把「生態優先」的原則,納入各項制度建設中,通過「生態優先」的各種制度設計,合理規范人的社會行為,協調各種社會關系,避免由於資源分配不公和權力的濫用而造成對生態的破壞。生態文明下的社會制度,應當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種關系,按照公平原則平等地分配自然資源和環境責任,以建立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秩序。
第一,強化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制度。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通過生態文化宣傳和教育,讓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最終化為社會行為,使個人發展同生態環境形成良性互動。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並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斗爭;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第二,落實生態保護法治。制訂與修改有助於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並且強化監督與檢查,確保其貫徹落實。通過法治建設調動社會各界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明確社會各方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自覺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同時,要通過建立和實施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環境執法人員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意識。
第三,建立生態經濟激勵制度。採取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激勵政府、企業、民眾保護生態環境,形成人人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制度環境。各級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建立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財稅體制和行政體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濟、行政制度基礎和政治保障。特別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超越傳統工業化道路
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是中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生態物質文明的關鍵。我們應當選擇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將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在生態環境可承載范圍之內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革命。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及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那麼,我們怎麼實現這種轉變呢?
一是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通過大量消耗資源來實現增長、導致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不同,循環經濟則是通過「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和資源的不斷循環使用,來帶動經濟的效益型增長,以消除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危害,力求達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最終使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一種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對資源的利用表現為「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其經濟特徵是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二是走低碳經濟之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雖然與循環經濟的側重點和衡量指標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價值觀。低碳經濟涉及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它將引領我們超越建立在傳統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低碳經濟已逐步成為全球共識。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利用、高效率和能源結構潔凈化、合理化,因而是我們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一劑「良葯」。低碳經濟是一個「技術—制度」綜合體,為加快推行,需要在工藝技術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制度改革創新兩個方面同時並進,力求在「十二五」期間有一個新的起色。
三是大力倡導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社會理念的實踐基礎,在一個企業或一個小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產出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利用資源能源,這與循環經濟遵循的「3R」原則完全一致。與傳統的生產方式相比,清潔生產注重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不僅在生產過程中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
人類文明的歷史是一條連綿不斷的長河,每一種新近的文明形態都是對前一種文明形態的揚棄。生態文明對於工業文明既有否定,也有承續。工業文明時代所創造的輝煌的科學技術、偉大的思想理論、不朽的藝術成就和空前的社會發展,我們必須充分肯定和繼承。但是,工業文明時代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觀念和發展方式,我們要毫不留情地予以革除和改造。我們要終結的,是一個時代的文明模式,而人類文明的歷史是不會終結的。
『貳』 為什麼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加強意義
1、目的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2、方法
(1)是要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2)是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
(3)是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4)是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3、意義
(1)生態文明是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文明,關系著人民福祉,關乎著民族未來。
(2)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但同時,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因此,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3)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也只有如此,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綠地、水凈的美好家園。
(4)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提到全局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強化生態保護擴展閱讀
重要地位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十八大報告在第二部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中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依靠,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 。
重大意義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十八大報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
2015年9月11日新出台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眼於理念方向,著力於基礎性框架,明確提出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
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8個方面的制度體系,必將為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打牢制度樁基,夯實體制基礎。
嚴峻形勢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嚴峻形勢,十八大報告在第八部分強調:「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即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二是環境污染嚴重,三是生態系統退化 。
思想理念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我們要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 。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
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
政策方針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方針,十八大報告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途徑方式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方式,十八大報告強調:「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叄』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有哪些舉措
首先,是要控制公共衛生的風險。加強生態系統保護的舉措。近些年來生物多樣性不斷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對人類本身的生存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禁止、規范和引導是很有必要的。
近些年,新的流行性疾病與生態系統密切相關。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警示,即人類需要重新反思和生態系統的關系,不能再隨意逾越與生態系統的界限。目前,全球都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打擊非法貿易,但這項工作面臨諸多困難,非法貿易的背後也有著復雜的貿易鏈條。因此,全面禁止非法動物交易的一個關鍵就是減少消費,教育消費者不要去濫食,從源頭上控制需求,這也是《決定》關注的一個重點。《決定》中將濫食定義為「陋習」。因此,在打擊相關違法貿易的同時,重視對消費者的教育和引導也同樣重要,只有革除這種陋習,才能從源頭上切斷非法貿易鏈條。 換熱器除垢清洗找哪家?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濫食的危害,逐漸形成公眾意見,對非法貿易產生了一定社會壓力,這是好的現象。因此,持續教育非常重要,包括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促進消費者樹立科學的、合理的消費觀念,構建健康生活習慣和文明理念,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本文來自:中國水網
『肆』 如何加強生態保護
環境保護如果只注重污染防治,而忽視生態保護,很難實現環境質量的根本好轉。隨著環境保護的深入發展,對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衡量,將不再局限於「水、氣、聲、渣」,而是要綜合考慮污染和生態的各項指標,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准確地判定這一區域的綜合環境質量。因此,科學地認識流域、區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樹立大環境保護觀念,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統一規劃,同步實施,總體推進,才能確保流域、區域環境質量的根本好轉。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的再生產能力,也就是保護人類社會經濟再生產的基礎。生態保護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在維護和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實現環境與經濟的良性循環。
『伍』 如何加大生態保護力度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陸』 為什麼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1、通過環境保護工作可以帶動經濟發展
環境和經濟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穩定的生態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環境問題從根源上來看,是發展不當導致的。它和經濟發展是一起的,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處理污染。只有做好環保工作,才可以帶動經濟發展。具體來講,體現在如下幾個層面中:一是通過認真執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嚴格環境准入制度,嚴格執行產業經濟政策,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有利於合理引導投資方向,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科學發展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二是通過削減排污總量,開展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工程,既減輕了環境污染負荷,同時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發展容量。實踐證明,新建並運行好一座污水處理廠相當於給一片工業項目營造了水環境容量,拆除一批燃煤鍋爐、「倒」掉一批分散的煙囪,相當於騰出了新建一座小型電廠的環境容量,還優化了產業結構。通過「治老補新、以新帶老」盤活環境資產,讓出環境空間給新興企業加快發展,就能夠從環保角度對經濟發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進。第三,通過開展環保活動能夠帶動技術進步,更好的利用資本。第四,優秀的生態品質已然成為當前城市競爭的關鍵要素,能夠增加城市的凝聚性,帶動經濟發展。
2、保護環境是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
環境是我們生存的重要前提,只有將環境保護好了才能夠保護好人類。通過環保工作的開展,能夠確保生產以及生活活動安全,能夠保證群眾的飲用水安全,吸入的氣體安全,吃進去的食品安全。一旦水源或是大氣等被污染了,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很多不適症狀,比如最近幾年多發的癌症就是最為典型的案例。通過分析全球的環境問題我們可知,像是之前非常著名的倫敦煙霧事件等許多的案例都能夠告訴我們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當前由於經濟高速發展,此時人們的溫飽已經不成問題了,人們更加關注的身心健康,關注的是生態健康,對於環境品質的規定越來越嚴苛。提升生活的品質,增加人的壽命,就成為了當前各項工作的重點。
3、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們國家僅僅的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將趕上了西方國家通過百年發展得來的成就,這種發展速度非常讓世界震驚。不過,在震驚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種成就的獲取其實是以快速消耗資源以及危害環境而得到的。它是在透支生態的前提下實現的,是一種不合理的發展模式。我們國家雖然只生產了全球產值的百分之四,不過使用的能源卻非常多。萬元GDP的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11倍;我國石油消費量的1/3要靠進口,世界鐵礦石和鋁礬土貿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國采購。中國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的條件下,出現了發達國家3000~10000美元期間出現的嚴重環境污染。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非常的不節約。歷史造成的生態問題已然成為了當前干擾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它們的存在嚴重地危及到廣大群眾的生命安全,而且也不利於維護社會穩定。
『柒』 如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全球3%的水資源支持了80億人口,而且分布不均勻。未來,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將愈來愈嚴重。面對水——我們曾經說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沒有幾代「煙」的功夫,隨著國民經濟的飛躍式發展,水污染的嚴重性也隨之達到了人民未成預料的地步;環境問題彰顯出對未來生存——子孫後代的環境被我們這一代人所掠奪式的破壞,我們將要面臨的、已經面臨的思考;很快,曾經所講的話,也神話般地破滅了,後人將抨擊指罪。
2010年,我們所看到的,不下雨就乾旱,一下雨就水災;我們縮手無策,敢與天公試比高?誰能!我們正在接受老天的懲罰。大自然10000年形成的水系,被人們50年就破壞了,後患無窮。
大躍進,深翻使得土地沒有了生長力,三年自然災害失去了糧食;高速經濟發展,污染了環境,失去了清潔的水資源;人們有錢了,將失去了更多......。
人們奢侈的生活,昆明湖、太湖藍藻的爆發,富人的罪過、貧民的遭殃,錢堆起來了,......大家都喝礦泉水。我們小時候喝河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環境保護,污水治理,人類為錢所破壞的,還是要花錢去把它解決好。
「淡水資源的缺乏、人口的增長,以及對更多更清潔水的消費需求的增大,同時我們也看到乾旱貧瘠地區的擴大化。
2010年,我們看到了:有了山,水沒了;有了水,山沒了;有山有水,山和水都沒了,變成泥石流了;有了泥石流,人沒了!一切都是資源破壞,掠奪資源造成的。
如何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定並執行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
中國化工業價值鏈的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顯赫的地位,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在化工領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業存在的問題,是不可懈怠和輕視的;改善化工安全生產和化學品安全管理體系,增強企業安全防患意識,提升環保部門的環境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我們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地區區域性經濟發展中,已經注意到了本位主義和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帶來的最終惡果,國家環保總局(現環保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開展的清潔生產運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示範項目,以促進中小型企業的認知和意識,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產、清潔地生產,企業的獲益包括:提高安全生產、環保能力,降低事故、員工受傷和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以及改善與加強當地社區、工業、價值鏈、買方市場的綜合效益,相關經驗將作為成功案例,為中國企業的環保工作,提供寶貴經驗。
『捌』 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中央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明確要求,為此,礦業界倡導發展綠色礦業,這是我國礦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小礦發展必須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 「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並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 「全面規劃、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以及 「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補償」的方針,實行礦山建設與環保設施同設計、同施工、同投產的「三同時」制度,實行礦山環評報告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制度以及土地復墾履約保證金制度,增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土地復墾、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的投資力度,提高保護與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新建小礦,必然嚴格執行新建礦山准入條件,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又無條件採取措施予以避免的新建礦山,實行 「環保一票否決制」。禁止對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恢復的破壞性影響的采礦活動,禁止土法冶煉金礦、硫礦、鉛鋅礦、鋇礦、汞礦及土焦,禁止新建含硫大於3% 的煤礦,限制改造含硫大於1.5%的煤礦。禁止在水庫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支流新建污染水源的選礦廠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礦山。廢石場、尾礦庫必須正確選址,防止尾礦水的污染和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出風井應按安全規程選建在居民區下風向並保持規定距離。
『玖』 強化保護大自然的觀念,切實行動起來,保護大自然,稱為利富榮環的公眾要工作。
善待大自抄然,尊重其他生命襲就應該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強化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從身邊一點一滴小事做起,真正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野生珍稀動物.所以①②④符合題意;③錯誤, 制定法律屬於立法部門的職責.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