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河道建設
㈠ 如何做好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工作
1 概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河道的開發力度日益變大,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關於河流管理的問題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人們在開發過程中,既要發揮河流發電、航運、水利、澆灌、旅遊等傳統功能,又要保證河流系統的生態平衡,保持自然環境和經濟效益相互平衡的目標要求,既要做到合理地利用河道資源,又要做到對河道資源的充分保護。以往的護坡工程由於要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更要兼顧工程的安全性能,所以常常採用硬質的不透水的結構材料作為設計主材料,這種方式對河道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重視力度遠遠不夠,所以河道的渠道化問題對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來說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由此可見,對河道治理和生態的修復是保證河道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基於以上觀點,文章以河道健康發展的觀念為基點,對河道的治理及生態修復問題進行了分析。
2 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
2.1 河道的現狀
最近幾年,我國在河道管理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河道生態環境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的水體污染、水資源的緊缺、偶爾發生的洪澇災害等都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雖然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成就的背後也存在著改變原來河流生態系統的問題。河水逐漸乾涸、日益被破壞的水生態環境、持續降低的河流功能、不斷加重的水污染就是其表現所在。由以上現象可以看出,為了社會的正常發展以及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河道的治理和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已刻不容緩。
河道的自然環境的好壞對生態系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的結構形態對自然界的生物孕育和成長都是有著十分有利的影響。由於河道自身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過多的人力干預,如進行人為的河道改造和修復,反而可能起到不利的作用。所以過多的人為改造勢必會造成水質、河水流量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引起河道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導致對河流依附性很強的生物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而被迫遷徙、死亡甚至滅絕。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改變河道原本的形態,如經常應用於河道治理方面的河流截斷、挖深、束窄、加寬、彎曲、拉直等手段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河道的整體面積和硬化范圍縮小,同時造成河床的不透水體積增加,導致城市的供水不足,這會嚴重影響城市的自來水供應,導致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不足。自然河道多為蜿蜒盤旋類型,可以起到儲蓄調洪的作用,減小洪水的沖擊力度,但是現代河道由於人為的改造,對河道進行了鋼筋水洗修築,導致河道水流流動性的嚴重減弱,水體不能進行自由交換,嚴重地增加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率,同時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對城市的防洪防澇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自然河流的周邊多伴有大量的植被,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對河道周圍的植被環境造成破壞,河流沿岸的自然風光也會大打折扣,這對以河流文化為主題的城市旅遊業有著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對城市的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如果這一問題在治理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不能有效地控制河流周圍環境的保存率,將會造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城市的發展。
2.2 河道治理的原則
河道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河道的治理要滿足生物多樣性的需求,為兩棲以及水生動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環境,這樣既保護了河道的水生態環境,又會對河流的自凈能力有利。從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多方面考慮河道的整體治理,不僅要滿足人類生存的條件,也要具備修復自然河道的功能。
2.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在平原河道的治理過程中,要做到既能達到河道體系的防護標准,又能保證河道的自然恢復能力不被破壞。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根據正常行洪、岸坡穩定、材質自然、成本經濟、表面異質以及內外透水性等多原則進行治理,既能保證河流的自然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能滿足人類的需求。這樣不僅對自然河道水流的流速、流量、環境外觀以及沖淤平衡的影響達到最小,也使得河流周圍動植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最大保護。
2.2.2 山區河道治理原則。治理山區河道,要對整個山區河道進行細致的勘察,做到對河流上下游以及整個流域之間相互關系的統籌把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的治理,一定要做到遵循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天然河道的功能。因此,在實際治理過程中,要保護水土資源,對流域內的水土採取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盡量減少泥沙進入河流。同時,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在河道的上游修築一定的大壩,以阻擋泥沙的流入,在下游疏導河道,保持河道的暢通無阻。對河道周圍的生態平衡問題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盡量不要使河道的自然特性發生改變,以起到保護天然河道的作用。
2.3 污染源處理及水質改善
河道的水質改善措施是整個河流生態系統修復的重要環節,在進行水質改善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關的制度,嚴格控制生產和生活污水進入河流,以此來保證河流水質改善的成功進行,保證取得良好的成效。
對水質污染嚴重的河道必須進行源頭治理,控制點、面源污染,通過清除河道淤泥,保持水面潔凈,對進入河流的污染物進行有效控制,採取雨污分流排水的方法,來達到減少河流污染的目的。要對各個河段進行實時的監測,嚴格控制必須排出的污水的流量。如有必要,要執行更為嚴格的排放標准,即對河流採取深度處理的措施。如可能排入有毒物質,且此物質易積累,則要採取果斷措施,防止有毒物質進入河道。在治理過程中,根據河道的自凈特點,制定合理的排污計劃,包括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時間等內容,並按照現場的實際情況,對水體的環境容量進行合理利用,從而逐步改善河道水質。
2.4 河道生態修復的方法探究
為了保護河道的自然環境不被破壞,根據河道治理的原則,對河道生態環境的修復提出幾點可供參考的意見,以達到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目的。對一些廢舊的攔河堰、攔河壩進行拆除處理,通過緩坡或者低坡的手段,使跌水得到改造,以此來控制河床的變化,達到使河道供水連續性得到恢復的目的;向河道內投入沙包或者大石,人為製造河流內部的溝壑和淺灘,使得河流的多向性流動得到恢復;對河水的流動空間進行改造,盡量增加其流動空間,從而使得河道的防洪防澇能力得到提升。
3 結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是孕育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河流作為水的重要載體,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類為了得到高速的發展而忽視了河道這一重要資源,對河道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破壞,從而導致河道問題反過來制約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對河道的治理和對河道生態環境修復的重要性,然而對河道的治理和生態修復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不斷深入探索更為有效的新措施,努力開創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齊頭並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㈡ 河流水生態提升措施都包括哪些
1、做好整治規劃
沒有一個系統完善的規劃,便很難實現有針對性的建設,在對城市河道進行正式建設之前,必須制定出整治的規劃方案。
2、綜合整治河道
首先要運用物理方式,對現有河道進行清淤疏浚,並根據不同城市中的防洪標准,對河道的堤岸進行加固,確保河道的深度與寬度,實現河道正常的引水、排水、蓄水能力。其次,改變傳統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設模式,在確保整治效果的同時,突出工程的觀賞性與藝術性特點,做到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
3、雨污分流處理
首先要對現有的排水設施進行合理改造,解決當前排水能力差、布局混亂的問題,並實現雨水分流,避免城市污水直接流入河道。其次,對城市工業一定要加強監管力度,杜絕工業污水排入河道。最後,建設處理能力強的污水處理廠,以滿足日益增高的城市污水處理需求。
4、營造水下森林
在水生態系統中,沉水植物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水生物生存的基礎,對維持生態平衡具有巨大的價值,又在水體凈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而城市河道水環境生態治理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營造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的「水下森林」生態系統。沉水植物能夠有效消除水體中的氮、磷等物質,是衡量水環境正常與否的主要標志。當水環境處於良好狀態時,沉水植物會表現正常的生長特徵,否則,沉水植物會逐漸消失。在沉水植物培植的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光照強度、營養物、懸浮物、底質、溫度等因素對其生長的影響,認真分析城市河道水環境,正確地選擇沉水植物,從而調整水環境質量。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維持水環境的生態平衡,還應該投放一定量的水生動物。
5、培植食藻蟲體
城市河道水環境污染嚴重,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生產息息相關,氮、磷等物質的過量排入,直接影響了藻類生物的繁殖和生長,破壞了水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短期時間內,馴養食藻蟲體,可以遏制藻類生物的不正常生長,從而提高城市河道水體的透明度。
㈢ 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作用
城市的發生、發展與河流息息相關。城市河流在遠古時代為城市提供了穩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發展到後來,城市河流除提供水源以外,隨著水上交通的發展,成為城市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業化階段,城市河流對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為水源地、動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凈化場所;在現代,城市生態化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在其生態建設過程中,城市河流顯示出不可替代的意義。就梅州而言,穿過市、縣區的河流在城區發展過程中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改造(裁彎取直、修築堤壩……),梅州城區則更甚,從而給城市河流生態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借鑒「梅州模式」時必須很好地處理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克服在河岸的改造中重防洪輕保護,隨意破壞鄉土植被的現象。目前的河岸景觀設計多採用傳統的工程措施,即拓寬河道、裁彎取直、水泥襯地、石砌護坡、高築河堤等。這些措施雖然能夠立竿見影,使河道景觀看上去「整潔」、「漂亮」,但是卻忽略了許多緩慢的或不易察覺的負面影響[5]。
其次,要注重在城市建設和擴張過程對自然地形山水的保護。反對在城市更新的建設中,為增加用地對河流肆意改道、填平、蓋板,擠占河道和對城市內山體亂挖亂建等做法,避免導致城市河道堵塞、泄洪能力降低、城市雨水排放無序等問題。
再次,認識和運用河流水文特徵。河流水文是河流的時序特徵,河流的流速、流量的季節性變化與河流兩岸居民、河流兩岸農業生產及河流生物的季節變化節律相匹配。河流水文特徵人為改變後的狀態和依靠河流而生的生態系統節律不相匹配,直接導致城市生態系統的變化。評價城市河流水文變化對城市的影響,可為許多大型水利工程盡量減少或者通過管理來彌補其負面影響提供建設性意見,也為城市許多生態問題的治理提供依據[4]。同時,城市河流的生態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河流水質的清潔,城市河流如果成為城市排污場所,意味著城市河流生態功能的消失,這對城市的生態建設將是致命的。因此,保護城區河流的水質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蔡小英.從城建檔案看梅州一江兩岸建設[J].城建檔案,2003,(5):45~46
[2]汪恕誠.水利滿足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五個層次[J].廣西水利水電,2000,(3):1~3
[3]張玉環,李周.大江大河水災防治對策的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131~132
[4]閻水玉,王祥榮.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意義和應用方法[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12(6):36~38
[5]歐陽東.城市生態建設不能急功近利[J].城鄉建設,2003,(4):1
㈣ 生態河湖行動計劃如何助力河長制
去年10月9日,江蘇省政府發布實施《江蘇省生態河湖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生態河湖行動計劃為抓手,藉助河長制組織體系,建立全省統籌、河長主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的系統工作機制,將全省上下凝聚成一個拳頭去逐個擊破治水難題,成為江蘇破解復雜水問題的新戰略。
典型引路,示範帶動,江蘇積極打造「一河、一城、一地」河長制工作樣本,水生態治理明顯加強,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公眾對水生態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太湖水質穩中趨好,水質達標率達88.3%,同比上升5.2個百分點。各地積極推進水系聯通,「一城河湖清水流」成為常態。白馬湖已退圩退漁還湖14.15萬畝,湖區凈水面積比2010年增加一倍多。徐州將採煤塌陷地治理建設為城市湖泊濕地,潘安湖等已成為城市水景觀,形成「蘇北好江南」的美麗景色。
有理由相信,在河長制的推動下,江蘇的江河湖泊終將回歸原有的生態底色,重塑記憶中的江淮水鄉。「河通水暢、江淮安瀾,水清岸綠、生物多樣,人水和諧、景美文昌」的美好景象,也必將呈現在江蘇人民眼前。
㈤ 世界河道治理經歷了哪些階段,我國河流生態治理現狀如何
因人們需求和社會經濟環境不同,我國的河道治理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依附自然被動階段,該階段基本是在原有自然條件下進行,河流防洪效益不高;與河爭地的階段,該階段是在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修建了提水灌溉、河道治理、堤防建設等工程,但治理方法落後、單一、不科學;經濟治河階段,主要是利用有限的資金進行河道整治以保護耕地、道路設施和排放污廢水;和諧治理階段,在我國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首先在經濟建設的同時,考慮到提高生活品質和創造優美環境,河道治理工程保持了河道的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坦白說,我國河道治理理念仍相對滯後,導致了我國的河道系統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防洪能力下降、堤防功能單一、基流減少、水質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等。可見,生態水利建設迫在眉睫。
㈥ 什麼是城市河流生態化以及生態化建設的含義
城市的生態化與傳統城市有非常大的區別,傳統的城市設計以物質空間規版劃為主體,偏權重於關注經濟效益,忽視整體的生態效益;而生態城市設計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將城市作為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進行規劃。
生態城市設計以人和環境的互動關系為基礎,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從而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遠景設計研究院在做生態化城市建設規劃的時候堅持「設計結合自然」的思想,尊重自然,將保護現有自然資源、維護自然過程作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尊重土地本身的演化規律,按土地的自然演進過程來選擇規劃的目標。
希望可以幫到你喲。
㈦ 如何在水資源規劃中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把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核心,抓緊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建立和完善覆蓋流域和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的水資源管理控制指標,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全面落實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水資源論證等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區域、行業和用水產品的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用水管理,實施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制度;充分發揮水功能區的基礎性和約束性作用,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區分類管理制度,嚴格入河湖排污口設置審批,進一步完善飲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評估制度;健全水資源管理責任與考核制度,建立目標考核、幹部問責和監督檢查機制。充分發揮「三條紅線」的約束作用,加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二)優化水資源配置
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和調度方案,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著力構建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區域互補」的水資源宏觀配置格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建設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生態良好,引排得當、循環通暢,蓄泄兼籌、豐枯調劑,多源互補、調控自如的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資源與水環境承載能力。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回用,鼓勵和積極發展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高度重視雨水和微鹹水利用,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
(三)強化節約用水管理
建設節水型社會,把節約用水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進一步優化用水結構,切實轉變用水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推廣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嚴格控制水資源短缺和生態脆弱地區高用水、高污染行業發展規模。加快企業節水改造,重點抓好高用水行業節水減排技改以及重復用水工程建設,提高工業用水的循環利用率。加大城市生活節水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設備和產品,大力推廣生活節水器具,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建立用水單位重點監控名錄,強化用水監控管理。
(四)嚴格水資源保護
編制水資源保護規劃,做好水資源保護頂層設計。全面落實《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嚴格監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加強水功能區動態監測和科學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制定限制排污總量意見,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嚴格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和入河排污總量控制,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排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改善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按照「水量保證、水質合格、監控完備、制度健全」要求,大力開展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進一步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
(五)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確定並維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生態用水基本需求,定期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加強對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和濕地的保護,綜合運用調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進生態脆弱河湖和地區的水生態修復。加快生態河道建設和農村溝塘綜合整治,改善水生態環境。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盡快建立地下水監測網路,劃定限采區和禁采區范圍,加強地下水超采區和海水入侵區治理。深入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大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綜合整治步伐,積極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禁止破壞水源涵養林。合理開發農村水電,促進可再生能源應用。建設親水景觀,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
(六)加強水利建設中的生態保護
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設實施、運行調度等各個環節,都要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著力維護河湖健康。在河湖整治中,要處理好防洪除澇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科學編制河湖治理、岸線利用與保護規劃,按照規劃治導線實施,積極採用生物技術護岸護坡,防止過度「硬化、白化、渠化」,注重加強江河湖庫水系連通,促進水體流動和水量交換。同時要防止以城市建設、河湖治理等名義盲目裁彎取直、圍墾水面和侵佔河道灘地;要嚴格涉河湖建設項目管理,堅決查處未批先建和不按批准建設方案實施的行為。在水庫建設中,要優化工程建設方案,科學制定調度方案,合理配置河道生態基流,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對水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七)提高保障和支撐能力
充分發揮政府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建立部門間聯動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和節獎超罰的節水財稅政策,鼓勵開展水權交易,運用經濟手段促進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探索建立以重點功能區為核心的水生態共建與利益共享的水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注重科技創新,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制定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評價標准和評估體系,完善有利於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體制及機制,逐步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八)廣泛開展宣傳教育
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提升公眾對於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和認可,倡導先進的水生態倫理價值觀和適應水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生活方式。建立公眾對於水生態環境意見和建議的反映渠道,通過典型示範、專題活動、展覽展示、崗位創建、合理化建議等方式,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提高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生態的自覺性。大力加強水文化建設,採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形式,傳播水文化,加強節水、愛水、護水、親水等方面的水文化教育,建設一批水生態文明示範教育基地,創作一批水生態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