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
㈠ 如何發展生態農業
如果說企業的清潔生產主要從工業的角度來考慮生態倫理建設的問題,那麼,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倫理建設也是我們不能迴避的。現代常規農業是依靠化肥和農葯來解決農田營養問題和病蟲及雜草控制問題。化肥和農葯的施用是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它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緩解了全球的糧食緊張局面,為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化肥和農葯的施用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其中一個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了環境污染,導致農業生態系統的失衡。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就是揭示農葯大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並由此引發了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化肥和農葯像一把雙刃劍,對農業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必須對其做出全面正確的評估。
要控制化肥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既要控制其施用量,又要嚴格執行使用規程。目前國外實施一系列法定的一般預防性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前者的方向是消滅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控制其在環境中的積累,如利用有機肥在最佳時期按規定用量、用適合當地的方法施肥,在輪作中栽培過渡性作物,施用長效肥料等。一般預防性措施包括對肥料的正確運送、保存和施用等。
農葯是消滅對人類和植物的病蟲害的有效葯物,在農牧業的增產、保收和保存以及人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很大的作用。但農葯有其利也有其害。由於長期大量使用農葯,空氣、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積在牲畜和人體內引起中毒,造成農葯公害問題。為了防止農葯的污染和危害,主要採取綜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殺蟲除害途徑,聯合或交替使用化學、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克服單純依賴化學農葯的做法。搞好農葯安全性評價和安全使用標準的制定工作。對目前廣泛使用的農葯品種和劑型進行安全評價;並從急性、蓄積性和慢性的毒性,致突變性、致癌性、致畸性,聯合毒性,對眼和皮膚刺激性和變態反應,農葯代謝產物的毒性,農葯的殘留行為,對水生動物和益蟲的毒性等方面綜合分析,全面比較,然後制定允許殘留標准和安全間隔期。安全合理地使用現有的農葯。搞好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合理調配農葯,改進噴灑方法和農葯使用的性能,以便用葯及時適量,提高葯效,減少污染和防止產生抗葯性,做到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害,並充分發揮農葯的積極作用。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葯來代替劇毒和殘留性高的農葯。
除了要控制化肥和農葯的使用,改善常規農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另一個思路就是發展生態農業。所謂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一定的區域內,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我們也可以說,生態農業就是要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生產系統,該系統能在長時間內不對其周圍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具有最大的生產力。生態農業以保持和改善該系統內的生態動態平衡為總體現化的主導思想,合理地安排生產結構和產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進物質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減少燃料、肥料、飼料和其他原材料輸入,以求得盡可能多的農、林、牧、副、漁產品及其加工製品的輸出,從而獲得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的再生利用、經濟效益四者統一的綜合性效果。當前生態農業的概念和理論已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總趨勢,所以不少人士認為,世界農業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生態農業階段。
㈡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遵循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的新型農業。它運用現代系統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系,建立起一個在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高產出的農業生態系統。
生態農業運用生態學中生物占據各自生態位的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間結構.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陽能。生態農田的作物實行間作、套種,增加了溫度、陽光、水分和肥料的垂直利用程度。譬如,玉米稈兒高、葉片大,喜歡強光照,且根系發達,需要的水、肥較多;而大豆和花生莖低矮、葉片小,不需要太強的陽光,根系淺且能固氮。將它們間作,高矮相間,不但加大了土壤耕作層和地上空間的利用率,而且提高了農田的通風透光程度,使不同的作物各取所需。
生態農業還促使生物之間進行互利互惠的「共生」,這樣,系統內每種生物的生長,會促進另一種生物的生長。例如,在「稻田養魚」的例子中,給稻田施肥後孳生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成了魚的餌料,而魚的糞便和食物殘渣,又成了水稻的有機肥料,這樣,稻和魚之間便互利互惠,互相促進生長。
生態農業還減少了化肥、農葯的使用量,使農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因此,生態農業是農業的發展方向。
生態農業是由美國土壤學家威廉·阿爾伯里奇首先提出的。他看到現代「石油農業」盡管使糧食增產了,物質豐富了,但給農田留下了說不完的災難和危害。要克服使用化肥、農葯帶來的弊病,同時又要保證農業的收獲,他認為,應該把農業放到自然生態循環之中,讓農業在能量、物質營養方面都進行良性的自然循環,據此提出了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要全面規劃、相互協調,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著眼於系統的整體功能中,而且生態農業考慮的標准有3條:一是經濟效益,即生產要發展,農民要富裕;二是社會效益,要滿足社會對農副產品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生態效益,即要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農業不局限於種植業,而是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從生產實踐出發,一方面立足於耕地,努力提高土地單產;另一方面又把全部土地當做生產場所,發揮多種經營的優勢。
㈢ 什麼是生態農業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麼,何謂「生態農業」?它有什麼特點?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㈣ 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1、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改善農村環境衛生。
2、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減少農葯化肥的污染。
3、發展生態農業能夠更好地保護森林植被。
4、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減輕大氣污染。
5、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推動農業發展,引導農民增收。
6、發展生態農業可以為社會提供豐富、優質的綠色農產品.
㈤ 為什麼要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簡單地說,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事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生產活動。它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強調農、林、牧、副、漁業的綜合發展為基本原則,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
生態農業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運用傳統農業種植經驗,在農業生產中盡量利用自然過程,以最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並能使自然資源得到正常的更新,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桑基漁塘就是一個典型的生態農業。桑基漁塘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耕作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科學方法,具體做法是:在魚塘四周種桑,以桑養蠶,蠶沙喂魚,魚糞肥塘,塘泥肥桑地,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循環。
目前,我國農業化肥每年要使用4124萬噸,按播種面積計算,平均每公頃化肥使用量達400千克,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水體造成污染而設置的225千克/公頃的安全上限。全國每年農葯使用量達30多萬噸,除30%~40%被農作物吸收外,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和土壤及農產品,使全國1.4億畝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蔬菜、水果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著農葯污染超標。
化學農葯一旦進入環境,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水體及土壤的污染。久而久之,還會使得害蟲產生一種抵抗這種毒性的反作用,成為抗農葯的「超級害蟲」。針對化學農葯的種種弊端,人們已研製出一系列效率高、成本低、不污染環境、對人畜無害的生物農葯。例如真菌殺蟲劑白僵菌和綠僵菌,能防除400種害蟲。
生物農葯不污染環境、對害蟲天敵無害、對人體和家畜沒有副作用,是實現生態農業的重要保證。
總的說來,生態農業追求三個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
㈥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版境為前提,運用系統權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總稱。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是20世紀60年代末,作為「石油農業」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概念,被認為是繼石油農業之後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它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手段,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並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中。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葯等措施,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生態農業具有多樣性、高效性、持續性三個特點,它既是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相結合的綜合體,又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高效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體系。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㈦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投入產出不成比例而且周期長,土地性質不穩定不能做長期規劃,所謂的補貼根本就到不了
㈧ 為什麼要發展生態農業
現在的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葯造成土地板結、野生動物減少,不能維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發展生態農業,是降低能耗、保護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措施。生態農業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運用傳統農業種植經驗,在農業生產中盡量利用自然過程,以最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並能使自然資源得到正常的更新,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㈨ 如何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安全食品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加快完善農業標准,全面推行農業標准化生產,構建生態安全農業體系。
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指出,要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實施化肥農葯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葯精準高效施用。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範工程,推動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重點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在重點灌區全面開展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推廣旱作農業。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北京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結合規劃經驗指出,生態農業的發展要與開展生態鄉村建設統籌發展,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發達、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生態農業統籌發展,為加快土地流轉,構建標准化農業產業園區,引進新品種,與科研院所相結合,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構建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打造生態農業產品品牌;結合農村宜居環境建設,融合休閑農業觀光,開展鄉村民宿、文化體驗等第三產業,推動美麗鄉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
㈩ 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准則是什麼
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事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生產活動。它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強調農、林、牧、副、漁業的綜合發展為基本原則,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