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豐江水庫塌了會
❶ 如果河源發生地震會怎麼樣
河源不抄在地震帶上,但是河源的地震是由於修建水庫引發的,具體水庫地震的相關解釋,你可以去網路看看http://ke..com/view/906367.htm
其中1962年3月19日,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的一次6.4級地震,是迄今記錄的最大的水庫地震。這個也被作為案例寫入了教科書和一些資料中。
除了那一次,河源的小震比較多,大多數感覺不到或者感覺輕微。在河源建房子,可以建高樓,但是由於地震多發,需要更穩固的基礎才行,建高樓的成本更高,所以以前沒什麼高樓,現在經濟發展上去了,有錢去建樓,所以高樓越來越多。
補充:當時62年大地震後,針對新豐江大壩做了加固和一定的預防措施。水庫設計壽命一般都是一兩百年,新豐江水庫到現在也不過五十多年歷史,沒有重修的必要吧,只要維護得當,不會有什麼問題的。(1958年修建的工程,質量應該沒問題的,畢竟那年代還不流行豆腐渣)
❷ 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
7.2.1.1 地震背景
新豐江水庫位於廣東省東部河源縣,大壩建在東江支流新豐江上,為壩高105m的混凝土重力壩,庫容為115×108m3,1959年10月開始蓄水。
壩與水庫均坐落在燕山期花崗岩岩基上,岩性為粗粒斑狀花崗岩。此岩體侵入古生界和中生界沉積岩系中。在壩區以東,該岩體與晚白堊世至新近紀斷陷盆地相接。全區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有三組,以規模的大小來排列,為NNE走向NEE走向與NNW走向,區內現代主應力場方向為NWW向。
NNE向斷裂和逆掩斷層,是本區地表最發育的斷裂,為向SE傾的中至緩傾角斷層,長達數千米至數10km,具多期活動特點,在以逆沖為主的活動中,同時伴有右旋剪切扭動,斷層寬數米至數十米,斷層角礫岩被硅質膠結呈明顯正地形。
NEE向斷裂分布於水庫南北兩側,以峽谷附近最發育為近直立的陡傾斷層,長達數千米至30km,屬陡傾的殼層斷裂,為右旋扭動,亦顯傾滑錯動。
NNW向斷裂,為傾向NE的陡傾斷裂,長數百至數千米。為左旋扭動的平推斷層,或呈密集的剪切節理帶,雖然近期活動的規模和位移幅度不大,但切割錯開了NNE向斷層,表現近期有明顯活動性。
7.2.1.2 水庫誘震情況
水庫蓄水前25年間,在河源及鄰縣僅發生有感地震4次,屬弱震區。庫壩區附近沒有發生過地震。水庫蓄水後地震活動性急劇增高。1959年11月,即水庫蓄水1個月開始出現地震。196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在大壩附近設立單台監測地震,1961年7月形成台網。1962年3月19日在大壩東北1km處,發生6.1級地震,壩區地震烈度為Ⅷ度,造成了破壞與傷亡。建地震台網後20年,在庫區記錄到MS≥0.2的地震數十萬次,震中主要分布在水庫主要貯水盆地的上游和下游兩個峽谷區。80%的地震集中在下游峽谷,即大壩附近的峽谷區。觀測資料表明,這地區的地震密集在NNW和NEE兩組方向上。構成長約6km寬1~2km的地震密集帶,震源深5~7km。1962年3月19日的主震前,微震首先形成NNW向密集帶,大震與這個密集帶有關。隨後地震活動逐漸減弱。最大餘震發生在1964年9月23日,MS=5.3。此後不再發生5級以上地震,但4.5級左右地震仍不時發生,進入21世紀很少發震。
❸ 河源市新豐江水庫移民人現在是公務員可以響收移民待遇嗎
河源市新東方水庫移民現在要是公務員的話是可以收取移民待遇的
不過呢,要到當地的基本費提出申請才有。
❹ 河源新豐江水庫大壩有多深
新豐江水庫大壩距河源市區6公里,為混凝土結構,高124米,壩頂寬為5米,長度440米,是世界上第一座經受六級地震考驗的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壩。溢洪段設有3孔。
❺ 河源新豐江水壩能抗幾級地震
9.5度。來自於網路的一段話:
水庫於1959年10月20日開始蓄水,同年11月記錄到地震活動。1960年5月當水位蓄至81米時,發生了3-4次地震活動,震級Ms=3.1。同年7月18日水位達到90米時,記錄到Ms=4.3的地震活動,震中烈度(Mercalli Scale)估計為5度。1962年3月19日水庫水位110.5米時發生了震級為Ms=6.1的強震,震中在壩下游1.1公里處,震源深度約為5公里,震中烈度約為8度。這次地震,在13-18號壩段高程108米附近產生了長達82米的上下游貫穿性裂縫。2,5,10號壩段,在同一高程附近也出現了不連續的水平裂縫。由於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的發生,中國對誘發地震開展了綜合性的科學研究,包括1961-1973年3次大壩原型震動試驗,以及1981年對新豐江大壩頭部抗震穩定問題的模型試驗和非線性計算分析。從1961年3月起到1967年止,對新豐江大壩做了兩期工程加固,對支墩間空腔部分填實,並在壩趾加澆戧台,最後達到設計烈度9.5度和百年一遇洪水位110米相組合的標准。截至1964年底,新豐江大壩附近記錄了超過18萬次微震。以後22年又增加了12萬次,其中大於2度的有1.3萬次。地震活動於1962年3月19日達到Ms=6.1的高峰後即逐年迅速減弱。
❻ 河源水庫倒塌會淹沒多少地方
河源市區首當其沖肯定是完全沖掉了的,惠州情況跟河源應該一樣了,至於廣州、東莞、深圳水到了那裡水勢應該會減緩的,但是就算沒有沖掉也會進水成災了。
❼ 新豐江水庫塌了會有什麼後果
整個河源市會被喂魚
不是一般的慘
是相當慘
❽ 河源新豐江水庫大壩要是倒了怎麼辦
1958年開工建設的水利工程,集灌溉、發電、防洪於一體。新豐江大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壩高回124米,長440米,頂寬為答5米。作為一個河源人,為能擁有此水庫而驕傲。水庫周邊有萬綠湖與浙江千島湖,都是風景非常優美的地方。去了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❾ 廣東河源地震據說是蓄水湖引發地震,為什麼蓄水湖能引發地震
人類工程活動如注水和修建水庫等均可誘發地震。構造型誘發地震的內因是岩體貯存了構造能,水庫蓄水後可能導致構造應力提前釋放,從而誘發了地震。還有一類是水庫蓄水後庫水壓入溶洞引起塌陷和氣爆,對水體較集中的水庫還可能引起區域荷載重新調整導致岩石滑移而誘發的地震。上述幾類地震均稱為水庫誘發地震,大橋水庫是否會誘發水庫地震一直是工程界和地震界關注的問題。 積極防治
水庫蓄水以後由於局部地殼受力狀態的改變,確實會引起一些地震的發生。水庫誘發地震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原本沒有地震斷裂帶的地區,由於水壩的建設以後形成水庫,水庫蓄水改變了原來的地應力分布,從而產生了局部的地震。這種情況比較普遍,但是,由於水庫增加的水體重量,通常是均勻的分布在一塊較大的面積之上。而且,由於水庫周圍原有山體的比重肯定是高於水體,所以,水庫蓄水後對地殼造成的壓力變化,一定是屬於消除應力集中改善地球表面受力的情況。因此,水庫蓄水引發的微震,不僅不可能造成較大的地震,而且總體上應該是屬於有利於地殼均勻受力的調整。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水庫建成後的實際觀測也說明,僅僅由水庫蓄水引發的地應力改變所產生的地震,一般都非常微弱,大多數都是人們難以察覺的微震。不會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威脅。 另一種情況是由於水庫蓄水地區域原來就是地震區,有明顯的地震斷裂帶存在。原有的地應力積累就已經孕育著地震的發生,由於水庫蓄水打破了原有的受力平衡,導致了原有地震的延遲或者提前發生。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地震,其危害和破壞程度主要取決於原有的地震能量。水庫蓄水只是引發或者說誘發了地震,而不是造成地震。 進一步的詳細分析可知,按工程地質條件來分類,水庫誘發地震具有不同的成因類型,主要有岩溶塌陷型和斷層破裂型。岩溶塌陷型水庫誘發地震最常見,不過多為弱震或中強震,破壞性不大。斷層破裂型水庫誘發地震發生的概率雖然較低,但有可能誘發中強震或強震。是我們必須重視的水庫誘發地震問題。 斷層地震的產生機理主要在於,地應力的積累、變化使斷層產生了突然的破裂或者錯動。而斷層地震的發生條件就在於不同方向的地應力的合力克服了斷層之間的摩擦力。當斷層間的摩擦力越大時,需要克服摩擦力的作用力就越大。這種情況下需要地應力的變化積蓄更長的時間、更多的能量,所以,短時間內地震不容易發生,然而,一旦發生後地震釋放的能量也就比較大。相反,如果斷層之間的摩擦力越小,需要克服摩擦力的地震作用力就越小,越容易產生地震,同時地震發生後釋放的能量也比較低。所以說,決定斷層地震爆發時能量強弱的關鍵在於斷層之間的摩擦力。從這一點上看,由於水庫蓄水後將會加大地下滲流,水的侵潤一般只能使原有的斷層之間摩擦力降低。所以,水庫蓄水通常會伴隨出現加速原有地震地區斷層地震發生的現象,不過這也同時還有提前釋放地應力所積蓄的能量,減小原有地震地區的震級的作用。 水庫蓄水能促發地震、減小強震,這也許就是世界上雖然已經建有幾十萬座水壩,雖然水庫誘發地震現象非常普遍(根據國外資料記載,有的水庫蓄水後,曾經觀測到成千上萬次的微小地震),但是,大都是危害性不大的微震和弱震。至今全世界尚未有一起因為地震造成的垮壩事故。 只有在中國廣東省的新豐江和印度的柯依那兩座水庫發生的地震,曾經對大壩造成過輕微的損害,必須要進行工程修復。現在,多年的實際觀測和研究已經使很多學者逐漸認識到,即便是在地震高發區修建的水庫也並非就一定是壞事,在很多情況下水庫誘發的地震,有助於該地區地震能量的提前釋放,對於減小地震災害的破壞性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當然,這也絕不是說「水庫誘發地震就都是好事」。不過,由於世界上經常發生地震的區域很多,相對於其它非地震地區來說,地震確實會增加人類生存的不安全程度。但是,地球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巨大的人口壓力,使我們人類根本不可能做到,凡是有地震的區域我們就要躲避開的條件。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不得不冒著地震的風險,在地震區域內生存、發展、建設。中國的唐山、日本的東京、美國的洛杉磯都是強地震區域,但是至今人們照樣還要在那裡生活,照樣還要建設高樓大廈。所以,面對地震的威脅,人類不能簡單的選擇逃避,只能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它,只能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盡可能的減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地震對大型水壩、水電站的安全性的影響,一直是水庫水壩建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作為世界上水電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水壩的抗震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目前,中國已經制訂出了一系列的水壩工程抗震設計規范,每個大型水壩工程的修建都必須達到這方面的技術標准。另一方面,我們公眾對於地震對大壩安全性的影響,也不必過分的擔心。就人類現有對地震的研究水平來看,人們總能夠通過已有的地震資料分析和地質勘探,讓准備修建的水庫壩址,避開強烈的地震的斷裂帶。同時,通過對壩址的地基處理和壩型選擇,也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對大壩工程的危害。 前人研究指出,水庫誘發地震有兩種重要的類型:快速響應型和滯後響應型。快速響應型水庫誘發地震與水庫水位變化密切相關。有的水庫蓄水後,很快發生地震,即屬快速響應型。快速響應型地震的成因之一是岩溶塌陷或氣爆,多發生於溶洞發育的石灰岩庫段。水庫荷載引發的地震也屬快速響應范疇。另一類型地震則要在開始蓄水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才發生。其 滯後時間長短各不相同,一般為數月到數年不等。滯後響應型水庫地震釋放構造能,它的發生與庫水沿斷層滲透、斷層面摩擦系數降低和岩石抗剪強度降低有關。因此,這一類型地震的強度與水庫水位的變化的關系不明顯。構造型誘發地震的強度主要取決於發生地震的構造貯能,與蓄水時間的長短無關。破壞性大的水庫誘發地震多為滯後型地震。 水庫地震與水庫的作用有關,當然也與一定的構造和地層條件有關,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種誘發因素。廣東河源新豐江水庫,從1959年蓄水後,在水庫區周圍地震頻度慢慢增加,於1962年3月19日發生了一次6.4級地震,震中強烈度達到了8級,是已知最大水庫地震之一。到1972年為止,該區共記錄了近26W次地震,又如著名的埃及阿斯旺水庫,壩高110M,庫容量達165億立方米,1960年正式開工,1964年開始蓄水截流,1968年正式投入運行。此地區在修建水庫前歷史上無地震記錄,從1980年起出現小震、微震,於1981年11月在壩址西南60KM庫區發生了5.6級地震:於1982年同一地點又發生了5級和4.6級地震。 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可觸發地震。如美國科羅拉多洲有一座落基山軍工廠,為處理廢水鑿了一口3614M的深井,用高壓注水於地下,於1962年發生地震。以後停止注水,地震活動減弱;恢復注水,地震又有所增加,上述地震,特別是水庫地震的成因引起人們極大關注,一般認為,在一定的有利於地震的地質構造條件水庫蓄水可誘發地震。除去人為因素誘發地震外,有些自然因素陣如太陽黑子活動期,陰歷的塑、期望等,也容易誘發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