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渤海修水庫

渤海修水庫

發布時間: 2021-02-03 07:07:00

❶ 我國要建【渤海水庫】嗎

沒聽說呀,網上也沒有。我國為了徹底解決我國北方的缺水問題的有效措施是南水北調。

❷ 據說我國正在填平渤海是真的嗎

我還看過把渤海海峽攔成大壩,用幾條河流把渤海水沖成淡水來修建渤海水庫的設想,還能緩解北方缺水的問題,不比填起來更好。不過,這樣的想法都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

❸ 渤海變為淡水湖大約需要多少年

即使修上大壩渤海灣也不會變成淡水湖。盡管有黃河灤河等大量淡水注入,但其海水裡所溶解的鈉鹽鎂鹽等成分並不會隨歲月有明顯減少,這些鹽分也不會隨海水蒸發。
所以,不必列出公式,渤海灣不會變成淡水湖。

❹ 海邊修建人工湖要注意什麼

主意離海邊遠點

❺ (1/2)1.渤海水庫與三峽水庫相比,其最大的好處是 2.渤海水庫建成遠營後,從水質方面考慮需注意什麼問題...

建立了渤海水庫,下一步是不是就會淤積新的國土----渤海平原!呵呵!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

❻ 海河由哪五大水系組成

海河是我國華北地區的大河,由薊運—潮白—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漳衛—南運河五大水系組成。這些河流由北、西北和西南方向匯聚於天津,經大沽注入渤海。海河是指天津金剛橋至大沽的幹流河段,長73千米。如以漳衛河為正源起算,則河長為1090千米,流域面積26.5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入海徑流量約20立方千米。

(1)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雖是三條獨立的河流,但目前在防洪輸水方面已連成一體。薊運河由州河及句河二源匯合而成,南流在江窪口接納還鄉河等到北塘入永定新河,然後入海。州河建有於橋水庫,將經灤河—薊運河分水嶺穿山渠道引進的水儲入其中,向天津供水。潮自河是由白河和潮河在密雲縣匯流後組成,其平原河段的河道常遷徙不定,無固定入海通道,有時在通縣附近入北運河,有時經箭桿河入薊運河。1950年開挖了潮白新河,由河北香河縣引潮白河水經黃庄、七裏海人薊運河,至北塘注入渤海。1960年在潮白河上建成密雲水庫,作為保證首都北京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北運河為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由北京市的通縣至天津市,是13世紀利用白河下遊河道修成。北運河有潮白河與溫榆河兩源,在屈家店與永定河匯合。1958年在溫榆河上建成了解決北京部分供水的十三陵水庫。

(2)永定河是歷史上海河水系最不穩定的一條河流,上源發源於山西北部管山東麓桑乾泉的桑乾河和發源於內蒙古高原南緣興和縣境內的洋河組成,於懷來縣米官屯匯流後始稱永定河,下流入溈水河,經官廳三峽至三家店出峽谷,過盧溝橋東流至屈家店與北運河匯合。永定河上游流經黃土高原,夏季多暴雨,河流含沙量大,在下遊河床淤積高出地面,經常改道,原稱無定河。公元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為保護北京,對其進行了一次改道,迫使河水東南流入三角淀,至西沽入大清河,並改名為永定河。當然改名也解決不了河道遷徙問題,直到1970年開挖了永定新河,由屈家店引導河水至北塘,然後入渤海,才使河道變得較為穩定。解放後為了防洪和解決首都供水問題,在官廳水庫以上先後興修了大、中、小型水庫517座,總庫容達33億立方米,其中官廳水庫是北京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3)大清河是由發源於恆山南麓和太行山東麓的水流匯集而成,支流眾多,源短流急,分南北兩支。南支包括由磁河、沙河等匯集而成的瀦龍河及唐河等河流,先匯入白洋淀,然後由其東部的出水道(趙王河)與北支匯合;北支主要是發源於山西省淶源縣淶山的拒馬河,流經雄縣到新鎮西南與南支匯合後稱大清河。大清河在歷史上屢受永定河及滹沱河的干擾和侵襲,兩河從上游帶來的很多泥沙,都堆積在大清河的中下游,形成了一系列如白洋淀、文安窪、東淀等窪淀,使汛期洪水在下游宣洩不暢,頻繁引發水災。建國後,在上游修建水庫攔蓄洪水,在中游整修河道,在下游開挖獨流減河,排洪入海,減輕了水患。

(4)子牙河是由發源於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的滹沱河與發源於太行山東麓的滏陽河匯合而成,水量主要來自滹沱河。滹沱河挾有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後沉積淤塞河道,使河流頻繁擺動。滏陽河上游多流經丘陵地區,谷寬河闊,進入平原後,河道坡度變緩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抬高河床,使河流變為地上河,加之下遊河道窄小,一遇大雨水流宣洩不暢,就要出現水災。解放後為治理水患,進行了加固河堤,興修水庫等大量水利工程建設,並於1966~1967年開挖了子牙新河,增大了泄洪能力,減輕了水患。

(5)漳衛—南運河系指京杭大運河的山東臨清至天津段,上游由漳河及衛河組成。漳河發源於晉東南的山地,有清、濁漳河兩源,它們在河北省涉縣合漳村匯合後稱漳河。衛河源出晉東南的高平縣內,南流接納了納淇河及安陽河等支流。漳河和衛河在河北館陶縣稱釣灣,匯合後至臨清叫衛運河。

海河流域內城鎮集中,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特大和大、中城市就有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邢台、邯鄲、滄州、張家口等,人口超過7000萬,是一個生活和工農業用水頗感緊張的地區。

❼ 渤海水庫資料

中國渤海三大海灣之一。[1] 位於渤海西部。在薊運河河口,由於河口輸沙量少和受潮流的沖刷,形成一條從西北伸向東南的水下河谷,至渤海中央盆地消失。平均潮差(塘沽)2.5米,最大可能潮差5.1 米。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冬寒夏熱,四季分明。冬季結冰,冰厚20~25厘米。沿岸為淤泥質平原海岸,泥深過膝,寬約1.5~10千米不等。灣內有天津新港。渤海西部的一個海灣,位於河北省唐山,天津,河北省滄州和山東省黃河口之間。海河注入渤海灣。
渤海灣中有豐富的石油儲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遊和度假區,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
渤海灣(Bohaiwan)渤海西部的淺水海灣,京津的海上門戶,華北海運樞紐。三面環陸,與河北、天津、山東的陸岸相鄰,東以灤河口至黃河口的連線為界與渤海相通。面積1.59萬平方公里,約占渤海1/5。此外,

渤海灣風光集萃 (17張)
渤海灣灣口亦有從大清河口到黃河口的劃法。海底地勢由岸向灣中緩慢加深,平均水深12.5米。

渤海灣盆地形成於中生代和新生代。
渤海灣正處在中生代古老地台活化地區,位於冀中、黃驊、濟陽三拗陷邊緣,經歷了各個地質時期的構造運動和地貌演變,形成湖盆,並在其上覆有1~7公里巨厚鬆散沉積層。沿岸幾乎全為第三紀沉積物,形成典型的粉砂淤泥質海岸。又因幾經海水進退作用,使海灣西岸遺存有沿岸泥炭層和3條貝殼堤(見天津貝殼堤)。海底沉積物均來自河流挾帶的大量泥砂,經水動力的分選作用,呈不規則的帶狀和斑塊狀分布。一般來說,沿岸粒度較粗,多粉砂和粘土粉砂,東北部沿岸多砂質粉砂;海灣中部粒度較細,多粘土軟泥和粉砂質軟泥。

❽ 興建水利工程對海河流域地表水環境影響

一、水庫對海河流域地表水分布影響

海河流域現有大型水庫30座,總庫容221×108m3,控制山區面積83%。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修建了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和陡河上的陡河水庫。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水利建設高潮,先後興建了潮白河密雲水庫、大清河西大洋和王快水庫、滹沱河崗南水庫和黃壁庄水庫及漳河的岳城水庫等20 多座。20 世紀70~80年代又興建了灤河潘家口、大黑汀、沙河朱庄等水庫,這些水庫大多興建在出山口。其中灤河流域的廟宮、潘家口、大黑汀等水庫的控制面積為35100km2,占流域山區面積47070km2的79.65%;海河流域北系的丘庄、於橋、海子、雲州、密雲和官廳水庫的控制面積為63308km2,佔北系山區面積66887km2的94.76%;海河流域南系的安各庄、龍門、西大洋、王快、口頭、橫山嶺、黃壁庄、臨城、朱庄、東武士和岳城水庫的控制面積為53166km2,占海河南系山區面積75216km2的70.68%。這些水庫對所控制流域地表水分布影響的基本情況見表13-1。

表13-1中統計的23座水庫控制了全流域總面積的54.11%,控制全流域山區面積的70.56%。加上其他水庫的作用,使得華北平原山區修建的許多大中型水庫中有73%以上的地表徑流被截蓄,滹沱河等河流的流量減少了65%~88%(盧耀如,1991),除灌溉及大洪水時由灌渠放水外,華北平原上水庫下遊河道一般無水,只有在遭大洪水威脅時,開閘泄溢,河道里才有河水。這樣長期使河道乾枯暴露,加上平原區廣泛大量開采地下水,使包氣帶深度由一般1~4m變為10~30m深,使許多喜水和喜濕植物基本消失,沙化不斷發展。這些都是人類修建水庫對地表水體分布規律的影響而導致的後果。

表13-1 海灤河流域部分大型水庫對地表水分布影響的基本情況

二、修建水庫對湖泊窪淀影響

(一)華北平原湖泊窪淀的基本情況

華北平原中部及海濱平原分布著許多湖泊窪淀。這些湖泊窪淀在地質構造上屬渤海凹陷的一部分。由於海河水系和古黃河的長期輸沙淤積,各河自山區流出匯合後洪水宣洩不暢,在山前平原邊緣地帶形成了不少湖泊窪淀,如大陸澤、寧晉泊、白洋淀等。而在海濱澙湖相沉積與河湖相沉積交錯地帶形成了大浪淀、南大港、團泊窪等窪地。這些主要湖泊窪淀的基本情況見表13-2。歷史上這些湖泊窪淀在緩洪滯瀝、蓄水灌溉、漁葦生產及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曾發揮過很大的作用。如在1963年,海河流域的特大洪水曾利用白洋淀、文安窪、賈口窪、團泊窪、寧晉泊、大陸澤等窪淀滯蓄洪水,為抗洪發揮了巨大作用。

表13-2 華北平原湖泊窪淀的基本情況

(資料主要來自《天津市防汛手冊》和《河北省水情手冊》)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來水量減少,用水量增加,這些平原窪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窪淀已乾涸多年,現已經改造為農田,一般年份不再用於滯蓄,如寧晉泊、團泊窪、黃庄窪、大陸澤等;有些大水年蓄些洪水、瀝水,一般年份無水可蓄,滯水面積已大為縮小,如大浪淀、南大港等;還有些窪淀,經人工調節,一般年份可維持一定水面面積,但在特殊乾旱年或連續乾旱年也將乾涸,如白洋淀、千頃窪等。

(二)人類水利工程等活動對湖泊窪淀蓄水的影響

華北平原地區窪淀眾多,在20世紀50~60年代,這些窪淀大多有水,但自60年代後期開始,特別是到了80年代,由於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影響,經常有水的窪淀已寥寥無幾。平原上最大的淀湖白洋淀,1982~1988年出現了連續5a多干淀的現象。

對於平原窪淀的這些劇烈變化,除了氣候因素外,人類活動的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白洋淀區面積大,流域情況復雜,在華北地區具有典型意義,因而本節將以白洋淀為例,探求人類活動對華北地區窪淀的影響。

1.白洋淀流域的情況

白洋淀位於河北省中部平原,保定市以東45km,是一個以緩洪滯瀝為主,兼具養殖、水產、旅遊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平原大淀泊。四周主要以堤為界,東西長39.5km,南北寬28.5km,總面積362.8km2

白洋淀屬大清河水系,其控制范圍為大清河的中上游地區,總面積31199km2,佔大清河流域總面積的69.1%。流入白洋淀的大清河水系按河系入淀位置,可劃分為清南、清北兩支,兩支水系按地貌條件又可分為平原和山區兩部分。因此,將白洋淀以上流域劃分為南支山區、北支山區、淀西清南平原和淀西清北平原4個部分(表13-3)。

表13-3 白洋淀流域分區面積表(km2

白洋淀以上水系河流呈扇形分布,其中南支諸河直接匯入白洋淀。這些河流有: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北支僅為白溝引河。這些河流將上游的洪水、瀝水匯入白洋淀,通過淀區調節,由棗林庄節制閘及十方院溢流堰控制下泄,經過趙王新渠、獨流減河,穿北大港入海。

2.人類水利工程建設對白洋淀蓄水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白洋淀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對淀區蓄水影響較大的大致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8~1963年。在以蓄為主的方針指導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山區修建了一大批的大、中、小型水庫。30 多年來,這些蓄水工程在攔蓄洪水、興利除害方面發揮了巨大效益。目前,白洋淀流域山區已建成安各庄、龍門、西大洋、王快、橫山嶺、口頭等6座大型水庫,中小型水庫已達128座,總庫容36.2×108m3。大清河南支山區水庫控制面積為10187.7km2,佔南支山區面積的88.3%。大清河北支山區除安各庄水庫控制面積476km2外,沒有大型控制工程。大、中、小型水庫控制面積之和也只有799.6km2,僅佔北支山區面積的11.0%。6座大型水庫基本情況見表13-4,入淀河流山區控制工程情況見表13-5。蓄水工程的建設使農田灌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表13-4 白洋淀流域大型水庫基本情況

表13-5 入淀流域山區水庫控制工程基本情況

(表中數據主要取自白洋淀國土經濟研究會編《白洋淀國土經濟初步研究》)

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平原以發展灌溉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目前,僅保定地區機井就達9萬多眼,連同原有的磚井及已建成的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已達62.7×104hm2(1987年),使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保障。與此同時,1969年開挖了白溝引河,使大清河北支拒馬河的水直接向南引入白洋淀,使白洋淀流域面積增加了近1/3。

3.入淀水量和棄水量

前已敘述,白洋淀的入淀河流較多,可分為南支與北支。北支1970年開挖白溝引河,引水入淀。60年代後期以來,由於南支幾個大型水庫發揮正常作用,一般年份白洋淀的入淀水量主要是北支無控制工程的山區徑流量。白洋淀以上流域條件復雜,入淀水量的地區組成可分為山區大型水庫控制區、無控山區和淀西平原3個部分。70年代初,在對白洋淀的規劃中,提出了「緩洪滯瀝、蓄水灌溉、漁葦生產、綜合經營」的方針,並規定了運用指標。白洋淀十方院汛限水位8.0m,相應容積為2.36×108m3。汛後最高蓄水位8.3m,相應容積3.0×108m3。汛期水位超過8.0m,棗林庄閘開啟泄洪,超過9.0m,十方院溢流堰開始放水,周邊停止引用淀水的水位為7.3m。

1)入淀水量

白洋淀歷年來逐年入淀水量系列見表13-6。1952~1988年的37a間,白洋淀實際入淀水量454.9×108m3,平均每年12.3×108m3。單從量上看,這些水量對維持白洋淀生態平衡綽綽有餘,但實際上,這些水量在年際變化和年內分配上都極不均勻。入淀水量最多的1964年為53.8×108m3,而最小年入淀水量為0(1984、1985、1986年)。37a間,年入淀水量超過16.0×108m3的共有9a,入淀水量共計276.5×108m3,佔37a 入淀量的60.8%。而小於2.0×108m3的有9a,入淀水量總共只有6.8×108m3,佔37a 入淀量的1.5%。此外,由於白洋淀承接的大部分是上游洪瀝水,故年內分配相當集中,37a中7、8、9、10月的4個月入淀總量為348.1×108m3,佔全年入淀量的76.5%。而8月份1個月的入淀水量要佔全年的45%。這種情況與本流域降雨和徑流的年際變化及年內分配是一致的,只不過變化幅度更大。入淀水量的這種年際、年內不均勻變化,是造成白洋淀在豐水年份大量棄水、平枯年份蓄量減少甚至於乾涸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3-6 白洋淀歷年來逐年入淀水量

從表13-6的入淀水量系列上可以看出,20 世紀50~60年代是白洋淀流域的豐水段,降水量及徑流量較大,加之當時出山口各大型水庫還沒有正常運行,雖然僅靠大清河南支供水,但入淀水量也是比較大的。1952~1970年19a間,平均年入淀水量17.26×108m3。進入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由於淀上游各大型水庫開始使用,雖然開挖了白溝引河,北支各河的水量相繼入淀,但入淀水量還是急劇減少。從1971~1988年的18a間,總入淀水量127.1×108m3,平均年入淀水量為7.06×108m3。除去6個豐水年外,其餘12a的平均年入淀水量僅1.97×108m3。特別是1984、1985、1986年連續3a的入淀水量為0,使白洋淀連年乾涸,出現了近幾十年最為嚴重的情況。

2)棄水量

白洋淀汛期運行方式歷年變化不大。1956~1988年歷年棄水量見表13-6。白洋淀33a間總共棄水299.4×108m3,平均每年棄水9.07×108m3。棄水量最多的是1964年,為51.1×108m3,最小的為0。33a中,1956、1959、1963、1964、1973、1977、1979年棄水量較多,7a共棄水207.9×108m3,占總棄水量的70%。而1981~1987年的7a間的棄水量均為0。從棄水系列來看,1970年來水較豐,棄水也較多,15a平均棄水14.7×108m3。而1970年後白洋淀雖然增加了北支的來水,但除個別幾年棄水較大外,大多數年份棄水量很少。

白洋淀作為大清河中下游的一個平原窪淀,主要接納南北支的洪瀝水。中小水年入淀水量少,不僅無水可棄,甚至無水可蓄。

4.水利工程對白洋淀引用水量的影響

白洋淀流域地表水利用量以農業用水為主,逐年農業引用水量見表13-7。1956~1988年,全流域引用地表水量為201.7×108m3,平均每年6.12×108m3。其中,1970年以前,平均每年引用水量3.23×108m3(南支);1970年以後,平均每年引用水量為8.24×108m3(南北支合計)。這些引用水量中,大、中型水庫以下平原地區引用量,占總引用量的89%。平原引用量中,1970年前,由於出山口大中型水庫及下游灌區有些還未充分發揮效益,引用量相對較小。1970年以後,引用量增加顯著。以白洋淀南支為例,1956~1969年14a間,平均每年農業引用水量2.77×108m3。1970~1988年,盡管包含一個連續枯水年組,地表水可利用量減少,但19a間,年平均引用量達到5.7×108m3,是前者的兩倍多。北支平原由於上游山區除了安各庄水庫外,沒有大型攔蓄工程,年引用量較小。到1988年,平均每年引用量為1.62×108m3,不足南北支平原引用量的1/4。

表13-7 白洋淀流域農業用水量統計表(104m3

山區農業引用量較少,南支山區1956~1988年平均每年引用量為0.56×108m3,北支山區1970~1988年平均每年引用量為0.2×108m3

另外,淀東周邊地區也有部分引用淀水,主要用於農業灌溉。淀東周邊分屬雄縣和任丘市。雄縣1970年開始建揚水站從淀內引水,任丘市自1974年開始有引水記載,除1978、1979、1980年3a用水在1.0×108m3左右外,其餘年份不大。

5.水利工程對白洋淀蓄水的影響

白洋淀流域平原多年平均乾旱指數大於2,在海河流域屬於偏旱地區。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對水的需求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白洋淀流域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農業用水量占流域用水的絕大部分。豐水年降水量多,農業需求相對較小。而一般年份特別是偏枯年,農業需水量大,爭奪入淀水量多。保定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4.0mm,相應多年平均最高蓄水位7.53m。從年降水量與最高蓄水位的變化趨勢看,兩者基本上是相應的,豐水年最高蓄水位高,枯水年最高蓄水位低。但同是枯水年,年代不同,變化幅度有一定的差異。20世紀20~40年代,降水偏枯,年降水量多年平均為449.2mm,相應平均最高蓄水位為7.78m。從60年代後期開始,降水又進入了一個偏枯期。70~80年代,年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為498.8mm,而相應平均最高蓄水位為6.30m。其中出現了1984~1987年連續4a最高蓄水位為「淀干」(「淀干」時水位低於3.50m)。可見,同是枯水年,70~80年代與20~40年代白洋淀蓄水位相比要低1.5m左右,而且出現了連續干淀的嚴重情況。如果說50年代以前白洋淀蓄水幾乎完全受到氣候的直接控制的話,那麼從60年代後期開始,大規模的人類活動開始影響白洋淀的入淀水量和蓄水量。

20世紀60年代後期,在山區修建的大中型水庫相繼正常運行,平原引用地表水量增加很快。從白洋淀流域農業引用水量3a滑動平均過程線可見(圖13-1),1965年前後,引用量每年的遞增速度開始明顯加快,到70年代後期引用水量達到高峰。大規模地引用地表水,使入淀水量驟增。以南支平原為例,1956年,農業地表引用水量僅0.14×108m3,到70年代,年引用量最高可達11.3×108m3,是1956年的80倍,即使在1980~1987年這樣的連續平、枯水年,平均引用水量也有4.09×108m3,佔南支大型水庫控制區產流的58.2%。1957、1969、1976、1982年,南支天然年徑流量接近 P=50%的水平,但實際入淀水量隨年代的推移卻明顯地減少,而且減少幅度越來越大(表13-8)。

圖13-1 入淀水量、平原地下水開采量、流域農業引用水量3a滑動平均過程線

表13-8 南支不同年份入淀水量變化表

大規模的農業引用灌溉,無疑要影響入淀水量,而且在不同的水平年,引用量都有一定的變化。豐水年引用水量較多,但由於來水較多,引用系數相對較低。遇到平枯水年,徑流量相對少,引用水量較少,但引用系數較大。表13-9為70、80年代大清河南支兩個不同水平年組地表水引用系數的變化情況,可見其對入淀水量的影響是很大的。

表13-9 70、80年代大清河南支兩個不同水平年組地表水引用系數的變化情況

❾ 在渤海沿岸抵禦風暴潮是修築沿海堤壩好還是建防護林好為什麼

首先你得先了解什麼是風暴潮,風暴潮(Storm Tide)是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象。由版於劇烈的大氣擾權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通常指台風和溫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導致海水異常升降,同時和天文潮(通常指潮汐)疊加時的情況,如果這種疊加恰好是強烈的低氣壓風暴涌浪形成的高涌浪與天文高潮疊加則會形成更強的破壞力。又可稱「風暴增水」、「風暴海嘯」、「氣象海嘯」或「風潮」。(網路來的),知道了風暴潮是什麼後就好解決了,首先風暴潮是海水異常升降,可以理解為海浪很大,涌到陸地上了,這樣就是修築沿海堤壩好,防護林一般是用來在西北防風固沙用的,對於海水樹木是沒有辦法抵擋的

❿ 把渤海修個大壩做一個淡水湖,這種想法可行嗎

填充物放下去很容易被破壞,填深海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渤海它是我國的內海,被遼寧、河北、山東、天津牢牢地抱在懷里,其中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正好在渤海連通太平洋的口子兩邊。有人就說了,那邊不是缺淡水嗎?正好把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中間的開口填了。首先從工程角度來說,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深海的壓強非常大。

我國四大海是: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北方海域僅限渤海和黃海面積也不算很大,其中唯一沒有爭議的就是渤海,山東半島和遼寧半島像兩只張開的巨臂把渤海相擁其中,形成我國的優良海灣,厄守著我國心臟之地首都北京。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