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熊貓愛生態
❶ 熊貓的生長環境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於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一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 文縣為一般分布外,其餘都分布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布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布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布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布縣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推薦於 2017-12-16
查看全部3個回答
辦公-京東文具耗材,品質學習,優質辦公,歡樂無限
關注分數計算器的人也在看
辦公,「京東文具耗材」精緻耐用,簡約時尚,專注細節,舒適耐用,實用之選!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2020年大熊貓基地地址_我剛從四川回來
達人分享剛從四川回來,整理了大熊貓基地地址,分享下我的旅程,這樣安排比較合理
中山市明華旅行社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大熊貓基地_自由行景點大全附圖-攻略
大熊貓基地,剛從四川旅遊回來,新鮮出爐的四川旅遊攻略,大熊貓基地?哪些地方好玩?遊玩路線怎麼安排?旅遊需要注意什麼,報價詳情表介紹...
572020-06-06
大熊貓的外形特徵、生長環境、生活習性
外形特徵: 1、大熊貓的手掌: 大熊貓的前掌有五隻手指及一隻由腕骨演化而成的偽拇指,這有助於靈巧而緊緊地抓住竹子。 2、大熊貓的牙齒: 當大熊貓慢慢長到7月齡時就開始換牙齒,它的臼齒大小約是我們的七倍,具有寬闊表面,強而有力的頜骨及堅固的牙齒,有助壓碎磨碾竹子 生活習性: 竹子是大熊貓最愛吃的食物,約占食物總量的99%,每天約食竹子25公斤。其中被吸收的僅17%。目前大熊貓棲息地內,大熊貓主食竹類達9屬40餘種。在圈養條件下,為保證大熊貓的營養需求,還會為其提供適量的精飼料、水果、蔬菜等。野生大熊貓偶爾還會捕食竹鼠一類的小動物。 生長環境: 大熊貓生存於高山峽谷地帶,每年的二三月,由於氣候寒冷,積雪深厚,食物短缺,大熊貓需要下至低海拔地區覓食,導致年老體弱大熊貓發病率增高,所以二三月是大熊貓生病死亡率最高的季節。 (1)愛熊貓愛生態擴展閱讀 繁殖方式 野生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它們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貓平時孤居,到了繁殖季節,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開始進行各種求愛活動。熊貓是屬於多雄爭配製。 它們一生中產仔數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貓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兩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貓的種群增長十分緩慢。 圈養條件下雌性大熊貓4歲左右,雄性大熊貓6歲左右進入性成熟,野外大熊貓性成熟稍晚。大熊貓除發情配種季節外,其他時候一般是單獨生活,各有其活動的區域。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熊貓的日常生活習性
134 瀏覽25052020-05-21
大熊貓的生活環境是什麼?
大熊貓是喜濕性動物,氣候溫潤潮濕,通常濕度在80%以上,他們活動多在一些河谷窪地等緩坡地形,溫度在20°左右。這些地方的土質肥沃,森林繁茂,最愛吃的當然是竹子。 02 大熊貓不害怕寒冷,也不會冬眠,哪怕氣溫只有幾度或者零下幾度,他們也愛在被積雪壓住的竹林中生活,他們喜歡潮濕的地方,所以愛在陰濕天地里生活。 03 其實大熊貓的生活除了吃就是睡覺,但是他們的食量相當大,一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吃,剩下的時間就是在休息。而他們休息的姿勢也是很多很可愛,這也是這么多人喜愛的原因。 04 大熊貓因為身體胖嘟嘟和走路慢吞吞的樣子是其可愛的特點,也是因為在大熊貓的生活環境里有足夠的食物,沒有天敵,他們是沒有必要行動那麼快,又愛吃又不運動當然會胖嘟嘟啊。
250 瀏覽13182020-05-23
大熊貓生活環境的特點
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類生長良好,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 大熊貓棲於中國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是一種喜濕性動物。 大熊貓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陝、甘3省的45個縣(市),棲息地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以上,種群數量約1600隻,其中80%以上分布於四川境內。 行為特點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繁殖習性 大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貓每年發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暫的2~3天,發情時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 成年雌雄大熊貓相互間主要通過氣味嗅覺的通訊方式逐漸聚集在一個地方並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到發情高潮時相互間通過連續不斷的咩叫和鳥叫聲以及待配姿勢等聽覺、視覺通訊方式表達愛意並達成配對交配。 大熊貓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產仔當媽媽的大熊貓,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過去的溫順脾氣,戒備心很重,不允許任何動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聖不可侵犯的小寶貝。 (1)愛熊貓愛生態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領導的團隊與西華師范大學、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保山博物館、廣西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合作,採用穩定同位素方法,系統分析比較了歷史上和現生大熊貓的食性及其生活環境特徵。 通過測定現生大熊貓及其同域分布的食肉、食草動物骨骼中膠原蛋白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值,確定了現生大熊貓在其目前棲息地中的同位素營養生態位。 結果表明,食肉、食草動物和大熊貓明顯處於不同的三個生態位,大熊貓的最低(δ15N=-0.3‰),這極有可能是由於現生大熊貓專食竹子造成的。 在雲南的兩個全新世中期遺址(塘子溝和小水井)出土了一批包含食肉、食草動物及大熊貓的哺乳動物骨骼,這給測定歷史時期大熊貓的同位素營養生態位提供了機會。 通過分析比較這些出土骨骼膠原蛋白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值,得到兩個明顯分開的生態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和大熊貓。生活在雲南(5000-8000BP)的大熊貓與當時的食草動物處於同一個營養生態位,其氮穩定同位素值(δ15N=4.2‰)與現生大熊貓(δ15N=-0.3‰)完全不同。 一般來說,穩定同位素值的變化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食物的變化;二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線變化。 接下來,研究人員以同樣的方法測定了來自雲南兩個遺址附近區域的現生哺乳動物樣品,結果表明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其穩定同位素值與全新世中期的樣品都沒有差異,這表明了這個區域的生態系統的基線並無變化。 因此,大熊貓在當時的食性很可能並不是專食竹子。此後,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全國七個不同化石點的大熊貓骨骼樣品,結果發現它們的穩定同位素值與現生大熊貓的差異顯著,且變異系數較大,這預示著大熊貓食性的復雜。 通過SIBER模型模擬歷史時期和現生大熊貓的同位素營養生態位寬度大小,發現大熊貓在歷史時期的營養生態位寬度是現生的接近3倍,並有部分重合。這充分說明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除了以竹子為食以外,還食用大量其它種類的植物,其專食食性直至全新世中期都還未形成。 由於埋藏條件的限制,以及骨骼中有效生物成分的保存期限,更長時期的樣品無法得到有效數據。 研究人員選擇了具有強抗降解能力的牙齒樣品,測定其中牙釉質部分的碳、氧穩定同位素值。碳同位素結果表明,無論何種大熊貓(包括小種大熊貓、巴氏大熊貓等)生活在什麼年代(上新世晚期到現在),都是以C3植物為食。 不同的是歷史上大熊貓的碳同位素值變異系數更大,表明其食性較現生更為多樣,而不僅僅是現生所食用的這些竹子。 同時,氧同位素的結果通常作為反映古氣候環境的指標,其值越大表明環境越冷干,越小則表明越濕熱。 該研究結果顯示:大熊貓在歷史上的棲息地比現今的生活環境復雜得多,其既能適應相對較乾旱寒冷的氣候,也能在溫暖濕潤多水的環境中生存,比如雲南全新世中期的兩個化石點據文獻說明其當時應是亞熱帶森林地帶。 通過模型計算比較歷史時期與現生大熊貓同位素生境生態位寬度大小,兩者相差懸殊,歷史時期的是現生的3倍多,有意思的是現生大熊貓的橢圓完全被歷史時期的覆蓋。 這與考古研究中,大熊貓化石出土地點的分布區特點相符,其北至北京周口店,南到中南半島。 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不僅生活在包含當前所棲息的高山森林地帶,也棲息在一些亞熱帶森林、森林邊緣,即森林與開闊地的結合處、甚至森林的開闊地,只是在演化歷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才逐漸退縮到四川、陝西和甘肅的現生分布區。 由以上結果,該研究作者推測大熊貓食性的轉變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從肉食(或雜食)到植食的轉變以及從植食到專食的轉變。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在距今兩百萬年左右大熊貓就已經特化為專食竹子了。然而,該文章的發現對此觀點提出了質疑:穩定同位素證據顯示大熊貓從植食到專食的特化至少在距今五千年左右還未發生。同樣地,大熊貓歷史上也不只是生活在竹林里,而是棲息於各類環境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網-大熊貓食性演化及棲息地退縮研究取得進展
399 瀏覽86802019-03-07
熊貓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里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大熊貓(25張)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巢域內,雌體間的巢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爾食用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要到泉水或溪流去飲水。
1224 瀏覽131332017-12-16
熊貓對生活環境有哪些要求?
大熊貓只棲息在我國的四川西北和秦嶺南坡。因為那裡是一片深山峽谷,氣候濕潤、溫暖。冬夏平均氣溫差別不大,夏季平均氣溫在14℃左右,而冬季的平均氣溫不低於-6℃,年降雨量可達1700~1800毫米。隨著地勢由低向高生長著亞熱帶、溫帶、寒帶的許多植物。一座高山,由山腳到山顛幾乎四季並存。而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林里,除了遮蔭蔽日的濃密森林外,還夾雜有片片竹林,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華桔竹等比比皆是,這就為大熊貓提供了充足的食糧和適宜的活動、棲息的場所。
❷ 中國一直努力保護大熊貓的意義何在
大熊貓到如今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國家保護動物了,他還是國家的政治工具,比如說內,中國與那個國家容交好了,有了經濟關系,但是怎麼才能讓兩國的人民清楚的感覺到兩個是有好的關系的呢?送只熊貓。同時熊貓也是外國人民認識中國的橋梁,人們在動物園看到熊貓,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中國的,而且因為熊貓可愛,提到可愛的動物,也自然會聯想到中國,這樣就無形中提高了中國的逼格。
❸ 你喜歡熊貓嗎具體說一下為什麼喜歡
喜歡 大熊貓一直被稱為中國的「友好大使」,積極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的友誼和相互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熊貓一直是個政治工具。據報道,從公元685年到1982年,中國三個朝代一共向國外贈送了約40隻大熊貓。其中,公元685年由武則天贈送給日本 天武天皇兩只大熊貓;1936年至1945年,中國國民政府向西方國家贈送了14隻熊貓。新中國成立後,熊貓去處更是反映了當時的中國外交政策:50年代,中國向蘇聯贈送了兩只熊貓;60年代,熊貓受到冷落,除了向朝鮮贈送之外,沒有向任何其他國家贈送。到了中美關系解凍的70年代,熊貓突然在西方走紅,美國、日本、法國、英國、西德、墨西哥和西班牙相繼獲贈大熊貓。 1982年之後,鑒於大熊貓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中國停止了向外國贈送大熊貓的做法。1984年,隨著經濟改革開放,大熊貓與時俱進,摘下了「友好大使」的面具,戴上「商務參贊」的頭銜,積極投入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開啟了著名的「熊貓租借」方案。根據這個方案,中國短期內向外國動物園租借大熊貓,對方支付租金。一時間,大熊貓成了財大氣粗的創匯大戶,國內相關部門爭相出口,造成大量捕捉大熊貓,導致管理混亂失調,嚴重影響了大熊貓的保護。在國際環保組織和美國政府的壓力之下,中國後來停止了以商業目的租借大熊貓的做法,代之以「大熊貓合作繁殖」的名義。在這個名義下,向外國租借熊貓,通常為期十年,接收國向中國支付一千萬美元,平均每隻熊貓每年的租金是五十萬美元,並約定在國外產下的大熊貓幼仔歸中國所有,在熊貓2歲時應當交回中國。
❹ 人為什麼愛熊貓
因為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很稀少也很珍貴,在人們的眼裡熊貓是珍寶,那就是說有誰不愛珍寶的呢
❺ 保護大熊貓的生態學意義和保護措施是什麼
人類活動只不過加速了這個過程。
保護大熊貓,只是我們對破壞生態平衡的自我專寬慰。
事實上,大熊屬貓現在已經基本退出野生動物圈,脫離了食物鏈。大熊貓這種食物單一的動物,被自然淘汰是遲早的事,和自然界再沒有關系,何況它們又那麼可愛唱點反調。
生態學里,大熊貓除了可以消耗竹子,唯一的貢獻就是有獨特的基因片段,說不定啥時候人類可以利用
❻ 大熊貓生活環境的特點
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類生長良好,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
大熊貓棲於中國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是一種喜濕性動物。
大熊貓生活的6塊狹長地帶,包括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橫跨川、陝、甘3省的45個縣(市),棲息地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以上,種群數量約1600隻,其中80%以上分布於四川境內。
行為特點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繁殖習性
大熊貓棲息於密林之中,生長到一定階段要進行婚配和生育,即發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貓每年發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暫的2~3天,發情時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
成年雌雄大熊貓相互間主要通過氣味嗅覺的通訊方式逐漸聚集在一個地方並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到發情高潮時相互間通過連續不斷的咩叫和鳥叫聲以及待配姿勢等聽覺、視覺通訊方式表達愛意並達成配對交配。
大熊貓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產仔當媽媽的大熊貓,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過去的溫順脾氣,戒備心很重,不允許任何動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聖不可侵犯的小寶貝。
(6)愛熊貓愛生態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領導的團隊與西華師范大學、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保山博物館、廣西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合作,採用穩定同位素方法,系統分析比較了歷史上和現生大熊貓的食性及其生活環境特徵。
通過測定現生大熊貓及其同域分布的食肉、食草動物骨骼中膠原蛋白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值,確定了現生大熊貓在其目前棲息地中的同位素營養生態位。
結果表明,食肉、食草動物和大熊貓明顯處於不同的三個生態位,大熊貓的最低(δ15N=-0.3‰),這極有可能是由於現生大熊貓專食竹子造成的。
在雲南的兩個全新世中期遺址(塘子溝和小水井)出土了一批包含食肉、食草動物及大熊貓的哺乳動物骨骼,這給測定歷史時期大熊貓的同位素營養生態位提供了機會。
通過分析比較這些出土骨骼膠原蛋白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值,得到兩個明顯分開的生態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和大熊貓。生活在雲南(5000-8000BP)的大熊貓與當時的食草動物處於同一個營養生態位,其氮穩定同位素值(δ15N=4.2‰)與現生大熊貓(δ15N=-0.3‰)完全不同。
一般來說,穩定同位素值的變化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食物的變化;二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線變化。
接下來,研究人員以同樣的方法測定了來自雲南兩個遺址附近區域的現生哺乳動物樣品,結果表明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其穩定同位素值與全新世中期的樣品都沒有差異,這表明了這個區域的生態系統的基線並無變化。
因此,大熊貓在當時的食性很可能並不是專食竹子。此後,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全國七個不同化石點的大熊貓骨骼樣品,結果發現它們的穩定同位素值與現生大熊貓的差異顯著,且變異系數較大,這預示著大熊貓食性的復雜。
通過SIBER模型模擬歷史時期和現生大熊貓的同位素營養生態位寬度大小,發現大熊貓在歷史時期的營養生態位寬度是現生的接近3倍,並有部分重合。這充分說明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除了以竹子為食以外,還食用大量其它種類的植物,其專食食性直至全新世中期都還未形成。
由於埋藏條件的限制,以及骨骼中有效生物成分的保存期限,更長時期的樣品無法得到有效數據。
研究人員選擇了具有強抗降解能力的牙齒樣品,測定其中牙釉質部分的碳、氧穩定同位素值。碳同位素結果表明,無論何種大熊貓(包括小種大熊貓、巴氏大熊貓等)生活在什麼年代(上新世晚期到現在),都是以C3植物為食。
不同的是歷史上大熊貓的碳同位素值變異系數更大,表明其食性較現生更為多樣,而不僅僅是現生所食用的這些竹子。
同時,氧同位素的結果通常作為反映古氣候環境的指標,其值越大表明環境越冷干,越小則表明越濕熱。
該研究結果顯示:大熊貓在歷史上的棲息地比現今的生活環境復雜得多,其既能適應相對較乾旱寒冷的氣候,也能在溫暖濕潤多水的環境中生存,比如雲南全新世中期的兩個化石點據文獻說明其當時應是亞熱帶森林地帶。
通過模型計算比較歷史時期與現生大熊貓同位素生境生態位寬度大小,兩者相差懸殊,歷史時期的是現生的3倍多,有意思的是現生大熊貓的橢圓完全被歷史時期的覆蓋。
這與考古研究中,大熊貓化石出土地點的分布區特點相符,其北至北京周口店,南到中南半島。
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不僅生活在包含當前所棲息的高山森林地帶,也棲息在一些亞熱帶森林、森林邊緣,即森林與開闊地的結合處、甚至森林的開闊地,只是在演化歷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才逐漸退縮到四川、陝西和甘肅的現生分布區。
由以上結果,該研究作者推測大熊貓食性的轉變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從肉食(或雜食)到植食的轉變以及從植食到專食的轉變。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在距今兩百萬年左右大熊貓就已經特化為專食竹子了。然而,該文章的發現對此觀點提出了質疑:穩定同位素證據顯示大熊貓從植食到專食的特化至少在距今五千年左右還未發生。同樣地,大熊貓歷史上也不只是生活在竹林里,而是棲息於各類環境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網-大熊貓食性演化及棲息地退縮研究取得進展
❼ 為什麼世界人民都愛熊貓
因為稀少啊,而且只有中國才有,你想像一下如果大熊貓像狗和貓一樣普遍,人人家裡都能養一頭,誰還會那麼喜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