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浮游生態學

浮游生態學

發布時間: 2021-02-04 13:43:08

Ⅰ 你好!請問浮游動物生態學好就業嗎我准備考上海海洋大學的研究生

沒有沒有出息的專業,只有沒有出息的學生。不管什麼專業,認真學都會學有所成。
祝:成功!

Ⅱ 浮游生物指的是什麼概念

應該游移於水中、一般不具備運動器官的水生有機體;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這是根據其生活方式的類型而劃定的一種生態群。而不是生物種的劃分概念。雖然V.Hensen(1887)提出浮游生物一詞時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機體,後來卻是專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為浮游的生物群落。與此相對應的,「浮游生物體」一詞則是專指每個浮游生物。此外,為與浮游生物(Plankton)一詞相對應,E.H.Haecker(1891)提出了「底棲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詞,C.Schrter和O.Kirchner(1896)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詞,E.Naumann(1917)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詞,J.M.Peres(1961)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詞,這些名詞都是用於區別水生生物的生態群。浮游生物的定義,主要是指它們的被動性運動,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指用浮游生物網或水桶採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採用原文plankton。浮游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屬於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藍藻居多,還有不少附著在懸浮物上的細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傘徑長達2米的水母等。從形態上看,浮游生物為適應浮游,體表常有復雜的突起,或在體內貯存著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氣體等,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過調節體內氣體的量而作垂直移動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幾乎都在真光層內進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個海洋碳素估計可達250億噸(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億噸(J.H.Ryther,1969)。現存的浮游植物數量與浮游動物相比,在熱帶海洋中約為20倍,在寒帶海洋中約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較小,在營養貧瘠或含腐殖質多的湖泊中有時也會比浮游動物的數量小些。小型浮游動物作為水中食物鏈的基礎的一環而受到重視;同時,對於海洋而言,它們大規模地垂直移動具有把有機物向下層運輸的作用,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Ⅲ 浮游植物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說,遺傳性和變異性是一切生物的本質屬性 (王煥校,2000) ,生物種群對特定污染條件的響應是客觀存在的 (孫鐵珩等,2001) 。不論是個體微生物還是微生物群落,其生長發育都嚴格地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 (楊京平等,2002; Tansley A G,1939) 。通過研究礦區塌陷塘和參照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摸清其浮游植物群落的組成特徵以及水域的營養狀況,找出影響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驅動因子,尋找最能指示其環境狀況的優勢浮游植物種屬 (群) ,從而闡明礦區塌陷塘和非礦區湖泊限制初級生產力的關鍵因子,反映其浮游植物群落的構成特徵,為控制塌陷塘的富營養化程度,合理開發和利用礦區塌陷塘,促進其生態環境狀況的改善等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 (王振紅,2005) 。

群落的研究可追溯至 19 世紀。群落的定量研究始於 Hesen (1887) 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工作,此後一段時間關於浮游生物的研究甚多。在 20 世紀前半葉,浮游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類鑒定、數量比較和個體大小劃分等領域 (周曉燕,2005) 。Kolkwitz R(1912) 首先研究了德國一些湖泊中浮游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Birge E & Juday C (1922)研究了美國 Wisconsin 內陸湖泊的浮游植物數量和內含的化學物質,是較早開始研究內陸湖泊的浮游植物的人員之一; Fott B.(1931) 開始了浮游植物的 「被動浮游」特徵和機理,揭示其浮游於水體中的本質; Griffiths B M (1939) 對英國湖泊中的 「水華」現象的研究可以說是最早的湖泊富營養研究。70 年代以來群落生態學有明顯的發展,有較多的定量分析 (如排序) 和模型模擬的研究。到了 80 年代,Wetzel (1983) 通過 《湖泊學》(Limnology) 一書將浮游植物生態學納入了湖泊學研究的范疇。Reynold C S (1984) 將浮游植物生態學系統化和理論化,完成了 《淡水浮游植物生態學》 (The Ecology of Freshwa-ter Phytoplankton) 一書,完整總結了浮游植物生態學自創立以來的研究成果; Gentner S R(1983) 等人深化了浮游植物初級生產力的研究。Dokulil (1984) 則開始關注大型淺水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生態學問題。Kyong Ha et al.(1998) 從 1993 年 4 月每隔一周對韓國的Nakdong 河淺水域的浮游植物研究表明: 由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Nakdong 河的富營養化程度很高,1993 年硅藻綱占優勢,在春季和深秋出現峰值; 1994 年的 3、4 月優勢種群為硅藻綱,5 月為綠藻綱和隱藻綱,11 月為硅藻綱。浮游植物的季節性生長和演替受生物因素的影響,如競爭、捕食和寄生的支配,也受諸如理化因素的影響,如氣候、人為擾動、水溫、光照、電導率、pH 值、溶解氧和營養鹽利用率的影響 (方文惠,2006) ,其中降水和人為擾動的強度及頻率是控制浮游植物動態的重要因素 (Reynolds et al.,1988; Sommer,1989; Reynolds et al.,1993) 。

我國於 1953 ~1956 年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人員對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眾多的湖泊進行了調查,從而全面開創了我國淡水生物資源和群落的研究。國內的科研人員在湖泊調查的基礎上出版了 《中國淡水藻類》、 《江蘇湖泊志》等成果。孫軍等(2004) 2001 年對冬季覆蓋渤海 56 個測站的浮游植物進行監測,共發現浮游植物 3 門 37屬 42 種 (不包括未定名物種) ,物種主要以溫帶近岸型硅藻為主,優勢種主要為尖刺偽菱形藻、浮動彎角藻、偏心圓篩藻、具槽帕拉藻 (Paralia sulcata) 和環紋勞德藻。其中的尖刺偽菱形藻、偏心圓篩藻和具槽帕拉藻是冬季渤海浮游植物的關鍵種。他們認為: 細胞豐度的平面分布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決定。同 1983 年同期資料相比發現,優勢種沒有較大變化,但其優勢程度順序和細胞豐度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整個浮游植物群落的細胞豐度有大幅度增加。冬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程度是低的。馬徐發等 (2004) 1999年 6 次采樣觀測到道觀河水庫浮游植物有 7 門 89 種,平均密度為 251.75 ×104ind / L,平均生物量為 5.67 mg/L,優勢種為肘狀針桿藻 (Synedra ulna) 、小膠鞘藻 (Phormidiumtenue) 、水華微囊藻 (Microcystis flosaquae) 、顆粒直鏈藻 (Melosira granulata) 、嚙蝕隱藻(Cryptomonas erosa) 、小環藻 (Cyclotella sp) 和小型色球藻 (Chroococcus minor) 。從浮游植物種類組成、現存量看,該水庫為中富營養類型,並已向富營養化方向發展。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東湖實驗站對武漢東湖浮游植物群落的季節變化進行了近 30 年觀測記錄 (饒欽止,章宗涉,1980; 劉建康 1990,1995) 。藻類群落的組成也顯示了武漢東湖浮游植物群落 20 年間的明顯變化。在 1956 ~1957 年,甲藻的數量占第一位,硅藻次之,這兩門藻類占藻類總數的 60% ~70%,藍藻和綠藻加在一起的數量比甲藻和硅藻的數量要少得多。60 年代以後,藍藻和綠藻的藻類數量增加到全部藻類總數量的 50%。藍藻越來越突出,硅藻則已退居很次要的地位 (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編委會」,2002) 。王振紅等 (2005) 通過分析淮南礦區生態環境對塌陷塘水體的影響及不同時序採煤塌陷塘浮游植物的種類變化,探討了塌陷塘浮游植物對礦區生態變化的響應,闡述了塌陷塘的浮游植物演替不同於一般的水庫和湖泊,其特殊性較為顯著。

Ⅳ 什麼是浮游植物

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這是根據其生活方式的類型而劃定的一種生態群。而不是生物種的劃分概念。
中文名稱:浮游生物 英文名稱:plankton
定義1:游移於水中、一般不具備運動器官的水生有機體。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生物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浮游於水層中,沒有或僅有微弱游泳能力隨波逐流的水生生物。 應用學科: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科學(二級學科);海洋生物學(三級學科)
定義3:生活在水層中游泳能力很弱或沒有而隨波逐流的一類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水域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4:體形細小、僅有微弱的游動能力、受水流支配而移動的水生生物。 應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
養過魚的人都知道魚吃魚蟲,去江河或池塘邊玩的人都見過小蝦,類 河流生物
似魚蟲和小蝦這一類體型細小,大多數用肉眼看不見,懸浮在水層中切游動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動的生物,稱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這是根據其生活方式的類型而劃定的一種生態群。而不是生物種的劃分概念。雖然V.Hensen(1887)提出浮游生物一詞時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機體,後來卻是專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為浮游的生物群落。與此相對應的,「浮游生物體」一詞則是專指每個浮游生物。此外,為與浮游生物(Plankton)一詞相對應,E.H.Haecker(1891)提出了「底棲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詞,C.Schrter和O.Kirchner(1896)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詞,E.Naumann(1917)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詞,J.M.Peres(1961)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詞,這些名詞都是用於區別水生生物的生態群。浮游生物的定義,主要是指它們的被動性運動,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指用浮游生物網或水桶採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採用原文plankton。浮游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屬於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藍藻居多,還有不少附著在懸浮物上的細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傘徑長達2米的水母等。從形態上看,浮游生物為適應浮游,體表常有復雜的突起,或在體內貯存著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氣體等,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過調節體內氣體的量而作垂直移動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幾乎都在真光層內進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個海洋碳素估計可達250億噸(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億噸(J.H.Ryther,1969)。現存的浮游植物數量與浮游動物相比,在熱帶海洋中約為20倍,在寒帶海洋中約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較小,在營養貧瘠或含腐殖質多的湖泊中有時也會比浮游動物的數量小些。小型浮游動物作為水中食物鏈的基礎的一環而受到重視;同時,對於海洋而言,它們大規模地垂直移動具有把有機物向下層運輸的作用,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浮游動物
浮游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體型微小的原生動物、藻類,也包括某些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它們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按個體大小,浮游生物可分為六類:巨型浮游生物,大於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橈足類、磷蝦類;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橈足類;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藍藻;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於5微米,如細菌。屬於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藍藻居多,還有不少附著在懸浮物上的細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傘徑長達2米的水母等。從形態上看,浮游生物為適應浮游,體表常有復雜的突起,或在體內貯存著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氣體等。 硅藻和甲藻是大陸架區生產者的優勢種,其生產力是海洋生態系統其他生物生產力的基礎,某些甲藻能引起赤潮。浮游動物中的橈足類和磷蝦是永久性浮游生物,腔腸動物的浮浪幼蟲、蛇尾的長腕幼蟲和藤壺的無節幼蟲是暫時性浮游生物。磷蝦是魚類的主要餌料之一,南極海洋中的磷蝦數量最多。浮游動物屬消費者。有孔蟲類和放射蟲類的殼是海洋沉積物中一類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根據它們能確定地層的地質年代和沉積相,還能藉助它們尋找沉積礦產和石油。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產力的基礎,由於它們分布廣,繁殖力強,故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的主要食源。
浮游植物
如果我們從大海或池塘中取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會看到許多浮游動物和植物。它們大都由一個細胞組成。包括單細胞動植物,細菌,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以及很少數的大型種等。如果仔細觀察還會注意到不少魚類以吃小蝦,魚蟲等浮游生物為生,而小蝦魚蟲又以浮游植物為食。浮游生物是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所以我們要保護水生生物的生態,否則,池塘,江河,湖泊就會失去漁業上的經濟價值。另外,遠古時代海洋、湖泊的浮游生物曾是形成石油的重要基礎。 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過調節體內氣體的量而作垂直移動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幾乎都在真光層內進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個海洋碳素估計可達250億噸(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億噸(J.H.Ryther,1969)。現存的浮游植物數量與浮游動物相比,在熱帶海洋中約為20倍,在寒帶海洋中約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較小,在營養貧瘠或含腐殖質多的湖泊中有時也會比浮游動物的數量小些。小型浮游動物作為水中食物鏈的基礎的一環而受到重視;同時,對於海洋而言,它們大規模地垂直移動具有把有機物向下層運輸的作用,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Ⅳ 浮游生物按大小分類有何生態學意義

浮游生抄物按大小分類有何生態學襲意義
海洋生態系統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組成。海洋中的植物絕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動物種類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動。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喲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以喬木為主動物主要營樹棲和攀援生活,有綠色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生產者,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在海洋生態系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為海洋中的生命活動提供了能量。其生長繁殖除主要受到自身生物學特性影響外,還受到周圍環境因素如海流、擾動、溫度、鹽度、營養鹽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響。
浮游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態類群,種類組成繁殖、數量大、分布廣,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浮游動物通過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數量,同時作為魚類等高層營養者的餌料,其數量變化可以直接影響魚類等的資源量,在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浮游動物既是初級生產的消費者,也是次級生產者,在浮游植物和游泳動物食物鏈之間扮演重要角色,在海洋生態系統動態變化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Ⅵ 浮游動物的生態作用

幾乎所有水體中都有種類繁多的生物生存。這些水生生物在水體中佔有各自的棲息生境,具有一定的生態習性。根據它們的生態特點可劃分為幾個大生態類群: 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漂浮生物、著生生物。浮游生物一般個體都很小,多數種類必須藉助顯微鏡或解剖鏡才能看清楚其身體構造。這些生物隸屬於不同的門類,因此浮游生物這個名詞主要指的是生態學上的意義。本書主要研究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動物 (周曉燕,2005) 。

浮游生物 (plankton) 是指在水流運動的作用下,被動地漂浮在水層中的生物群。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運動能力薄弱或完全沒有運動能力,只能隨水流移動。浮游動物在淡水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生態作用。

(1) 浮游動物在水生生物食物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浮游動物是位於食物鏈前端的消費者,有的以浮游植物為食物,有的以細菌、碎屑為食物,而它們本身又是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特別是許多經濟魚類的餌料來源。因此,浮游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其他較高等水生生物的分布和豐度。同時,利用浮游動物的分布以及季節或年度變化,掌握浮游動物的數量及其變化特徵,可為科學發展漁業養殖提供依據。

(2) 浮游動物在水質改善上起著 「水質凈化器」的作用。浮游動物還通過排泄和分泌作用,在有機物質的分解和循環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浮游動物對許多物質,特別是外來的污染物質的敏感性以及積累、轉移作用,也使它們在研究物質對生態系統的生態毒理影響和生態系統的演替、穩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動物在物質循環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對能量、物質循環起調控作用的關鍵功能群。它們通過攝食及其垂直移動能夠有效地將上層的初級生產量主動泵入其他水層,成為真光層顆粒有機物的沉降輸出過程中的 「生物泵」。

(3) 浮游動物對於水生態環境質量具有指示作用。環境的影響所引起的季節變化和長期變化迫使浮游動物產生不同程度的響應。一方面,浮游動物與水體質量關系密切,其中不少種類對水環境變化比較敏感; 另一方面,浮游動物特殊的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適應於相應的水文因子,也就是說,它們的種屬和數量變化總是與一定的水文狀況相聯系。因此,可以根據浮游動物的種屬和豐度來評價水環境質量和水文條件。

Ⅶ 按個體大小可將浮游生物分為哪些類型這種劃分類別有何生態學意義

浮游生物按大小分類有何生態學意義
海洋生態系統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組成。海洋中的植物絕專大部分屬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動物種類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動。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喲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以喬木為主動物主要營樹棲和攀援生活,有綠色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生產者,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在海洋生態系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為海洋中的生命活動提供了能量。其生長繁殖除主要受到自身生物學特性影響外,還受到周圍環境因素如海流、擾動、溫度、鹽度、營養鹽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響。
浮游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態類群,種類組成繁殖、數量大、分布廣,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浮游動物通過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數量,同時作為魚類等高層營養者的餌料,其數量變化可以直接影響魚類等的資源量,在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浮游動物既是初級生產的消費者,也是次級生產者,在浮游植物和游泳動物食物鏈之間扮演重要角色,在海洋生態系統動態變化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Ⅷ 浮游生物生態演替

本次研究從生態學理論出發,對礦區不同時期形成的塌陷塘,比如塌陷年齡 (簡稱「塌齡」) 100 年、50 余年、10 余年的塌陷塘,研究這些水域中微生物組成、優勢種、現存量、生產量、葉綠素 a 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確定環境微生物 (個體、群落) 及其與生境之間的聯系,以其來探討塌陷塘的環境微生物生態演替規律。此成果,一方面可用來預測新生塌陷塘在未來開采年限內的污染狀況及趨勢,從而對煤礦在不同開采階段而造成塌陷塘污染的因素予以控制; 另一方面,對於開發綠色養殖業提供微生物生態學基礎。

這個研究設想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遺傳性和變異性是一切生物的本質屬性 (胡家駿等,1998) ,生物種群對特定污染條件的響應是客觀存在的 (王煥校,2000) 。不論是個體微生物還是微生物群落,其生長發育都嚴格地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 (孫鐵珩,2001;楊京平,2002) 。

生態演替 (ecological succession) 是生態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廣義上講是指生物群落隨時間變化的生態過程,狹義上講是指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個類型變為另一類型的質變、且有順序的演變過程。生態演替研究與農、林、牧和人類經濟活動緊密相連,是合理經營和利用一切自然資源的理論基礎。關於生態演替的基本理論和機制研究,Clements(1916) 創立了 「單元頂極學說」(mono-climax theory) ; Tansley (1939) 提出了 「多元頂極學說」(poly-climax theory) 和 Whittaker (1953) 的 「頂極 - 格局假說」(climax patternhypothesis) 。Connell 和 Slatyer 等提出了演替機制的三種模型即促進、抑制和忍耐模型。雖然這三種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實驗和描述性研究,但 Connell 和 Slatyer 模型不能解釋多物種的演替序列。Pickett 針對這種需要提出了一種綜合原因框架演替機制 (楊京平等,2002) 。作為演替理論基礎的物種屬性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關鍵區別、種的進化與生態系統或群落的進化的差異 (Pickett S T A et al.,1987) ,以及復雜補水來源所造成的生物種群演替機制等問題,尚沒有解決。國內學者對生態演替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劉建康等 (1999) 通過對淡水生態的研究認為演替中物種的出現和存活與概率有關,並且認為群落演替是個比較宏觀的現象,因而可以使用較宏觀的尺度去研究,並提出了淡水生態演替趨勢。張德全等 (2002) 依據 Gause 假說 (由於競爭的結果,生態位接近的兩個種不能永久共存) ,提出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 (spiral rise theory) 。嚴國安等(1997) 對武漢東湖水生植物群落演替過程與控制因素關系進行了研究,提出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系列是從微齒眼子菜階段、微齒眼子菜 + 大茨藻 + 金魚藻 + 狐尾藻階段、微齒眼子菜消失階段、大茨藻階段到大茨藻 + 狐尾藻 + 苦草階段。崔秀麗等 (1999) 對白洋淀生態演變進行了研究,指出白洋淀已進入湖泊演變的衰退期,富營養化是使白洋淀處於湖泊開始進入衰退演變時期的主要原因,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簡化,生物量劇增加速了湖泊的衰亡。胡春英 (1999) 對不同湖泊演替過程中浮游動物數量及多樣性的研究,認為影響長江中下游 5 個湖泊區 (扁擔塘﹑橋墩湖區﹑南青菱湖﹑北青菱湖﹑黃家湖) 演替過程中浮游動物的種類組成﹑密度﹑多樣性指數發生改變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水草的演變。吳潔等(2001) 分析了近 60 年來西湖浮游植物優勢種的情況,指出西湖浮游植物的演替模式———從清潔水體優勢種的隱藻門靜水隱桿藻隨著富營養化的加劇發展到藍藻門的藍纖維藻占優勢,隨後出現由水華束絲藻爆發的水華,優勢種明顯穩定在藍藻門的水華束絲藻、螺旋鞘絲藻、拉氏擬魚腥藻及曲氏平裂藻並且大多終年占據優勢到近年來小型藍藻又逐漸取代了大型藍藻的優勢地位: 顫藻、中華尖頭藻和微小平裂藻,數量明顯增加。項斯端等(2000) 於 1991 年在西湖湖底作的 15 個深度 1m 左右的鑽孔,根據其內微化石藻的垂直分布探索西湖近 2000 年藻類種群的演替,結果顯示淡水西湖形成後藻類的垂直分布由下而上可分為 3 帶:

(1) 附生藻帶 (短縫藻 - 橋穹藻 - 異極藻組合) : - 85 cm 至 - 45 cm 層段,以喜酸性及真酸性的附生藻為主,適應於當時的沼澤生境。

(2) 附生藻向浮游藻過渡帶 (水華束絲藻 - 直鏈藻組合) : 通常在 - 30 cm 至 - 40 cm層段,以不定性成分為主,並有少量喜鹼性藻種出現,湖體顯示中營養狀態。

(3) 浮游藻帶 (縊縮脆桿藻凸腹變種 - 四尾柵藻 - 螺旋鞘絲藻組合) : - 30 cm 以上,以喜鹼性藻種為優勢,藻量增大進入富營養化時期。到 -10 cm 以上層段喜鹼性藻種藻量形成峰值,顯示進入超富營養化時期。

迄今為止,關於煤礦塌陷塘的微生物的生態演替序列研究,在國內外文獻中均未查出相關報道。煤礦塌陷塘是人類生產活動形成的特殊人工水體,是一個具有補水來源復雜和水體動態變化特性的動態次生生境,在礦業城市生態環境中充當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國是煤炭資源大國,要實現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倍加關注廣袤而處於動態變化的煤礦塌陷塘的生態演替規律研究,以便很好地預測煤礦開采過程中塌陷塘未來的污染狀況和趨勢,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防範和水域的合理開發利用。

Ⅸ 如何區分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是一個生態學概念,是指在水中營浮游生活的微小版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類權,主要包括藍藻門Cyanophyta,硅藻門Bacillariophyta,金藻門Chrysophyta,黃藻門Xanthophyta,甲藻門Pyrrophyta,隱藻... ,淡水浮游植物包括藍藻、隱藻、甲藻、金藻、黃藻硅藻、裸藻、和綠藻八個種類。已知全世界藻類植物約有40000種,其中淡水藻類有25000種左右,而中國已發現的(包括已報道的和已鑒定但未報道的)淡水藻類約9000種。

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種類組成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