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態環境廳
1. 33.高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西藏採取何種措施控制環境污染
197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了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環境保護事業走上正規化道路。1990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了對全區環保工作的統一領導。時至今日,西藏環境保護事業已經初具規模,從自治區到各地區都設立了環境保護局,專職環保機構達12個,培養出一批專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防治污染的投資也大幅度增加,僅為消除拉薩的工業煙塵就投資了300萬元。 1990年,西藏第一個現代化環境監測大樓在拉薩建成,並在拉薩周圍設立了7個監測點,它裝備了中國最先進的環境監測儀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環境監測站台1993年也竣工使用,藏東昌都環境監測站正在修建,覆蓋全西藏的監測網路將逐步形成。 同時,對所有可能影響環境的建設項目,堅持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治理污染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制度。1998年,由自治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廳、監察廳等單位組成了環境執法檢查組,取締、關閉了一批污染嚴重的小企業,而且對污染企業提出限期整改。同時,還在《西藏日報》上公布了舉報電話。 城市建設實行合理規劃,強化園林綠化,並利用媒體、辦知識競賽、辦《環境專版》等形式大力開展環保宣傳教育工作。 近年來,技術和研究部門完成了西藏自治區工業污染源、野生植物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等重要課題。
2. 西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嗎
西藏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性,具有不穩定性和敏感性特點。
1.高原的抬升和全球氣候變暖,西藏生態環境脆弱性程度加大。
2.沙化嚴重,植被覆蓋率較差。
3.由於海拔高,氣候惡劣,植被一旦破壞很難恢復。
4.在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干預下,出現一系列的生態環境退化問題。
3. 如何以最嚴格的制度守護西藏生態環境
西藏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一旦破壞,難以恢復。生態環境保護是西藏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紅線、高壓線。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趟出一條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態環保之路。
保護生態要謀長久之策,必須行固本之舉。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布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架構了法制體系,為西藏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西藏久久為功。最堅決的態度、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一項項制度法規嚴防污染進入雪域高原。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和項目零審批、零引進。
如今,西藏水、氣、土壤及生態環境質量均保持在良好狀態。雅魯藏布江、納木錯湖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一類或二類水域標准。大氣環境質量保持自然本底,拉薩等主要城鎮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均在90%以上。
4. 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問題與防治對策
王作堂
(四川省地礦局九一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眉山,620010)
摘要本文從生態環境地質的角度出發,指出了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由於生態環境條件脆弱,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在缺乏生態屏障保護下對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天然植被的過量掠取和加大對地質環境的干擾和改變,誘發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生態地質環境保護措施和防治對策。並期望有關部門和領導為西藏高原上的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典型實例和經驗探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一江兩河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防治對策
前言
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系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下同)中部流域地區的簡稱,位處西藏腹心地帶,以雅魯藏布江為軸線,東起桑日縣,西止拉孜縣,長440km,海拔3600~3900m,總面積6.65萬km2,佔西藏總面積的5.4%。范圍包括一市(拉薩)兩地(山南、日喀則)中的18個縣(市、區)。其中拉薩市是自治區首府和拉薩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乃東縣澤當鎮和日喀則市分別是山南、日喀則地區地委、行署駐地,是區、地(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為西藏人口居住和城鎮集中分布區,現有人口88.38萬,佔西藏總人口的45%,其中藏族人口佔94.12%,農業人口達73萬。
「一江兩河」地區地理位置、氣候、水土資源、交通條件優越,礦產、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西藏的「金三角」,是西藏國民經濟最發達地區,自古就是藏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也是西藏重要的農業發展和商品糧生產基地。區內耕地佔西藏的35.23%,糧食產量佔56.24%,農林牧漁產值佔34.5%,工業總產值佔23.97%。國內生產總值(GDP)佔19%。
從「八五」開始,西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中央1991年、2001年第3次、第4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都將其列為重點綜合開發區。黨中央、國務院從1990~2002年每年注入上億元資金進行「以水利建設為頭,以農牧業開發為主體,配套建設必不可少的能源、交通項目」的開發建設。
但是,隨著「一江兩河」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大,對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擾動和改變日益加劇,也使眾多阻礙該地區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日益顯露出來。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地區綜合開發生態環境規化(1991~2000年)》指出:「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由於過去長期粗放開發,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已出現嚴重退化……嚴重影響到該地區綜合開發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因此,開展和加強該地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為「一江兩河」綜合開發決策,實施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條件,調整產業結構,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促進西藏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1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1.1生態環境脆弱,天然植被銳減
「一江兩河」地區平均海拔3600~3900m,地勢高亢,氣候乾冷,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土層薄而質粗,廣大山坡地水源涵養差,制約了植被的生長發育,在天然條件下植被生產量不及同緯度其他地區的1/10。由於長期的粗放開發,過去的天然喬木林和高大闊葉灌木林由於過度採伐,已退化為覆蓋度很低的灌叢草坡,每年有6~10萬畝灌木林遭到樵採和刨根等毀滅性破壞,從河谷坡麓線到4500m的山體下部,原有的草原植被發生退化,覆蓋率下降,導致山體物理風化和水土流失加劇,出現了大面積沙化和石礫化稀疏草原植被。非森林化過程以居民地為核心呈放射狀擴展。拉薩市近郊山地灌木林已砍伐殆盡,灌木林的破壞范圍仍在繼續向外擴展。在近15年間,覆蓋率在40%以上的灌木林地面積減少了70%。植被覆蓋的銳減和局部枯竭,山麓灌叢生態系統退化,導致生態環境質量隨之變差,水土涵養和調節氣候的功能降低,生物群落、動植物種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在脆弱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重建和恢復原有植被十分困難。
1.2土地沙化日趨嚴重
「一江兩河」地區沙漠化土地總面積達1860.9km2(279.1萬畝),相當於現有耕地面積的97.5%。集中分布在貢嘎、扎囊、乃東、曲水、南木林、拉孜及日喀則等縣(市)的雅魯藏布江幹流寬谷河段和拉薩河下游等地。由於風沙作用強烈,流沙面積不斷擴大,極目所處活動、半活動沙丘,沙丘鏈隨處可見相連成片,局部地段已向山前沖洪積扇及山坡上擴展。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58.7%。其中,雅魯藏布江北岸的達那谷—大竹卡地區和曲水—澤當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分別占該區河谷土地面積的46.5%和44.1%。按行政區域而論,日喀則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最大,為977km2,次為山南地區和拉薩市,分別為542.2km2和341.7km2。導致土地沙漠化固然與乾旱環境和強勁的季風吹揚有關,但人類活動過度對植被樵採和掠取,擴大了沙漠化的面積,推進了沙漠化進程。每年約有數百畝土地、草場被流沙覆蓋、吞噬,公路被沙埋、阻礙交通。目前沙覆蓋面積比解放初期增加兩倍以上。土地沙漠化嚴重危害植被、農田、牧場、水利設施、交通運輸、民航,埋壓城鄉建築物和污染環境,使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1.3侵蝕作用強烈,水土流失日益加劇
西藏高原地殼的急劇抬升活動,強烈的風化剝蝕作用和植被不發育等自然因素,形成了水土流失的天然環境。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強烈影響,加劇了這一過程的發展。區內水土流失面積達4.9萬km2,約占土地總面積的73%。據抽樣統計,在坡麓地帶和洪積扇平均每平方千米有沖溝0.251條(最深20m,最寬達25m),裸岩面積0.053km2(最大達8km2)。拉薩河、年楚河年均含沙量分別為11kg/m3和36kg/m3;雅魯藏布江幹流年輸沙量達1390萬t。個別年份侵蝕度則更為嚴重。區內西部為嚴重水土流失區,其次是山南地區和拉薩河地區。大面積日益加劇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耕層變薄,板結而貧瘠化,降低土壤肥力,土質變壞,庫(塘)淤積難以發揮效益。日益加劇的水土流失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1.4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繁發生
天然植被的銳減,水土流失和道路修建、邊坡開挖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加劇,誘發和加劇了崩、滑、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發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有2721處,因地質災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500萬元。區內重要城鎮拉薩市、澤當鎮、瓊結縣城等因地質災害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之巨。每到雨季,交通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頻頻發生,不斷毀壞城鎮、水利設施和道路交通,每年有上百至數百公頃農田被沖毀或淤埋。
1.5草場退化嚴重
「一江兩河」地區退化草地多集中在河谷地區的溫性草原,全區共有退化草場115.37萬公頃,占草場總面積的24.3%,其中重度佔19%,中度佔37.7%,輕度佔43.3%。拉薩市草場退化面積占草場面積的32.7%;山南退化草場5.62萬公頃,占草場面積的20.86%,其中重度退化草場占草地面積37.9%;日喀則草場退化面積達21.16%萬ha,占草場面積79.5%,其中重度退化面積占草地面積的22.4%。草場退化的主要表現為草場可食飼草減少,毒草繁衍,鼠害嚴重,土壤沙化。造成退化的原因,固然和草地超載放牧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不適當的甚至毀滅性的樵採植被等人為破壞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草場退化嚴重阻礙了牧業的發展,也使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
1.6城鎮地下水污染
「一江兩河」河谷平原地區是西藏城鎮和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地下水是城鎮工農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但河谷平原區地下水天然防護條件較差,城市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局部地段已出現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工業三廢等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拉薩市、日喀則市、那曲鎮、澤當鎮等城鎮局部地段地下水已形成輕—中度點狀、面狀和條帶狀污染,並有擴大趨勢。
1.7水文狀況惡化,土地乾旱嚴重
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和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調節和涵養水源的作用明顯減弱,從而出現地表逕流增加,地下水逕流減少,導致乾旱河谷不斷擴展,旱災頻繁發生而周期長。冬、春、夏連旱最長日數為156~228天,即便6~8月的雨季,乾旱頻率也在40%以上。全區乾旱面積現已達59.57萬畝,缺水量231.21萬m3/d。乾旱區多分布在主幹河流的兩側支谷中下游地帶,現有耕地和林草地處於乾旱狀態,大面積宜農荒地因乾旱而難以開發。一遇大旱,糧食產量銳減,甚至顆粒無收,牲畜因缺乏飼草而大批死亡,人民生活比較貧困,嚴重製約了農牧業發展。
1.8土地鹽漬化
「一江兩河」地區具有降水量小而蒸發量大的氣候特點,年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4倍,而該地區農業灌溉大多仍採用大水漫灌等落後的灌溉方式,導致在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寬谷區和林周盆地等地下水水位較淺的重要農耕區,部分耕地已出現鹽漬化現象,面積已達2.87萬公頃,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生長。
2防治對策
2.1進行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為政府制定保護法規提供依據
通過對「一江兩河」地區的生態環境地質現狀進行調查,總結該地區在進行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生態地質環境影響的特徵和規律,進行資源開發對生態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區,提出各分區內在自然資源開發中保護生態地質環境的對策措施以及開發後恢復或建設生態地質環境的建議等,為該地區各級政府制定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提供基礎性科學依據。
2.2建立生態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逐步實現生態地質環境的動態預測和監測
鑒於「一江兩河」地區在西藏的特殊地位,有必要擴大地質環境的監測范圍,充分利用「3S」技術,開展「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工作,擬建生態地質環境「動態」空間資料庫,從而實現生態地質環境的動態預測和監測,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同步進行。
2.3開展生態環境地質專項示範調查研究,編制相應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的技術要求
國際上對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起步較早,應用先進技術研究解決和監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已大量開展。我國雖已意識到資源開發活動導致的環境負面影響,但由於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一江兩河」地區擬採用生態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農業地質學、「3S」等先進理論和方法技術,選擇具有不同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類型的典型地區(段),開展生態環境地質專項范圍調查研究,並編制出相應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或規范,示範指導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
2.4加快「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為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規劃提供依據
盡快查明「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現狀,編制「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現狀圖和「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規劃圖。並以此為依據,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防治力度,進一步增加環保投入。為建設與恢復「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進行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性資料和科學依據。為「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的規劃提供依據。
3結語
「一江兩河」地區氣候惡劣,生態環境條件脆弱、生態系統不穩定,在缺乏生態屏障保護下對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天然植被的過量掠取和加大對地質環境的改變,誘發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使該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系統向紊亂、衰退的渲替趨勢發展,惡化了生態環境質量,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質量,也制約了該地區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發展,進行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及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規劃等工作已迫在眉睫。可以預測,只要生態環境地質規劃各項工程內容得到全面落實,並付諸實施,該地區一定能夠建成西藏高原工農業發達,三個效益顯著,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地區。
參考文獻
[1]陳夢熊.論生態地質環境系統與綜合性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9,5(3):3~6.
[2]魏倫武.西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與防治對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3(1):6~8.
[3]魏倫武,賴紹民.西南地區江河流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探討.四川地質學報,2002,9(3):153~155.
[4]劉玉海.黃河中游區域地學環境特點、問題及整治措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1,2(2):73~76.
5. 對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可行性建議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對自 然的干預越來越來深入,消耗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多,對自然資源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在滿足人們日益增多的物質和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生活及生態環境帶來了危 機,人們不得不思索,自然資源不是無限的,資源環境是有價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使人類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西藏地區地處高原,地形復雜多樣,生態環境各具特色,在各種生態環境中,其共同的特點就是高原生態的脆弱性及敏感性,這就決定了西藏的生態環境很容易受到 外界的干擾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相比於低海拔地區要困難得多。 西藏地區資源豐富,經濟貧困,生態地位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居於重要的戰略地位。西藏人民因為貧困而迫切要求發展經濟、開發本地區資源,但是生態地位的重要性 則限制資源開發,地區經濟的發展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西藏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是西藏人民和政府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經濟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在確保生態環境好轉的情況下開發西藏,促使本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保證西藏經濟良好發展的趨勢 下,促使西藏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使資源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永續動力,這要求加快建立和健全西藏生態補償制度。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分析了西藏的地理環境,論述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闡述了西藏草原、水資源、森林及礦業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及必要性,把西藏地區 經濟貧困與生態保護聯系在一起。第一部分從研究西藏生態補償的目的和意義入手,引入西藏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研究了國內外生態補償的文獻, 為西藏的生態補償制度完善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第三部分就西藏幾個重點領域進行生態補償的分析、論證及實施;第四部分作為在西藏進行生態補償的結論 和展望、闡述了建立西藏生態補償制度必要保證、說明了西藏的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 本文比較系統的論證了建立西藏生態補償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在西藏地區,生態保護及生態地位在我國都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西藏的生態保護還有明顯的 不足之處,生態補償研究有待加強、生態補償制度有待完善。故此,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大家重視、能為西藏建設提出一些建議、能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
6. 西藏開展生態建設的不利條件有哪些
一 生態環境太脆弱
二 無霜期太短,生態恢復很慢
三 食物鏈太單一,一旦破壞,很難修復
四 地廣人稀,氣候惡劣,不利於長效監管
五 高原缺氧,困難重重
六 經濟基礎差,經費捉襟見肘
7. 西藏生態環境問題是否嚴峻,哪些因素導致
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外來人口的湧入,西藏的環境也開始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西藏的生態環境是很脆弱的,一旦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看到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幾個人都抱不住的,不知幾百年的大松樹,。對野生動物的大量獵殺(對動物的獵殺主要是內地人,由於藏族是全民信奉佛教的,是不殺生的),破壞了生態平衡,高山草甸沙漠化很嚴重。這些問題雖然也引起了某些有關政府部門的注意,但現在我還沒有看到他們採取有效的措施。更可怕的是大多政府領導沒有環保意識,以犧牲環境去換取所謂的經濟發展。這樣下去,若干年以後西藏將沒有綠綠的草原,綠綠的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也將不復存在。氣候變暖,雪山容化,美麗的西藏也將不復存在。 不光西藏大多數政府官員幾乎沒有環保意識,人民群眾的的環保意識也很差,(實際上我們中國人的環保意識都普遍較低,包括本人)生活垃圾隨便丟棄,一起風,空中飛舞的全是塑料袋,給外來遊客的第一印象就是臟,嚴重破壞了人們對純凈西藏美好印象。據我了解西藏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只是簡單的掩埋,或集中堆積在一個地方,有的甚至向河流里傾倒。或許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但西藏不再象以前純凈。
8. 西藏的生態環境
西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特異性
西藏面積有一百二十餘萬平方公里,占我國總面積的12、5%。西藏擁有遼闊的「三向」地帶,其經度跨越近21度,緯度跨越有10度,而海拔高度由600米左右上至8848米。有無垠的高原、高聳的山脈、棋布的湖盆、眾多的水系。由於空間的范圍與形態格局的決定性作用,故西藏高原生態環境多樣而特異。西藏高原生態特異性表現為:
一、生態環境與生物種群的類型豐富
從環境要素來看:
(1)氣候類型。西藏主要有10個氣候區:① 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②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③高原溫帶季風濕潤氣候區;④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氣候區;⑤高原溫帶季風半乾旱氣候區;⑥高原溫帶季風乾旱氣候區;⑦高原亞寒帶季風半溫潤氣候區;⑧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氣候區;⑨高原亞寒帶季風乾旱氣候區;⑩高原寒帶季風乾旱氣候區。
西藏的氣候類型幾乎包括了北半球的所有氣候帶。按熱量的差異有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按水分的多少包括了乾旱區、半乾旱區、半濕潤區和濕潤區。在一些山區,海拔由低到高,可歷幾個氣候帶。
(2)土壤類型。西藏的土壤類型有20餘類,僅森林和宜林地主要有14類:①棕氈土;②漂灰土;③酸性土壤;④棕壤;⑤搓褐土;⑥褐土;⑦黃棕壤;⑧黃壤;⑨黃色、赤紅壤;⑩黃色磚紅壤和可造林的土壤;A、阿嘎土(山地灌叢草原土);B、草甸土;C、沼澤土;D、砂土。
(3)地貌類型。西藏的地貌奇特多姿。按其形態成因可劃分為12個地貌類型: ①極高山;②高山;③高寒中山;④高寒低山;⑤高寒丘陵;⑥山麓傾斜平原;⑦高原谷地盆地平原;⑧湖積平原;⑨沖積平原;⑩冰漬丘壟;A、侵蝕蟲中山;B、侵蝕低山與丘陵。
西藏的地貌包括了平原、丘陵、谷地和山體等所有地貌單元,再加之各種地形要素(海拔、坡向、坡度)的影響,熱量、水分以及土壤配合狀況的變化,致使西藏的生態環境類型極為豐富。
再從生物群及其景觀來看:
(1)生物種類。西藏的植物種類豐富,高等植物有5000多種,占高等植物的1/6,其中木本植物約1700多種,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就有近50種,多組成高大粗壯、結構完整的森林群落。西藏的植物中,擁有一些古老、子遺、特有的珍稀的物種。西藏還有1000餘種具有珍貴葯用價值的植物,其種數佔全國野生葯用植物的2/3。
西藏的動物種類據目前資料看,脊椎動物有648種,其中鳥類有473種,98亞種。西藏的一些動物種群,由於長期生活在嚴酷的生物環境中,具備了適應性強、耐高寒的特性,如氂牛、犏牛以及野驢等。西藏的葯用動物亦有100種。
(2)植被類型。西藏有紛繁的自然植被景觀。根據所處山體位置、水熱狀況及相應的植物類群,主要劃分:①高山草甸;②高山草原;③亞高山灌叢草原;④乾熱河谷灌叢;⑤湖沼草地;⑥森林,以及人工栽植的旱地和水田。
森林植被類型則可分為十大類群:①高山、亞高山灌叢疏林:②亞高山寒溫帶暗針葉林(雲、冷杉林);③亞高山落葉松林;④亞高山柏樹林;⑤山地溫帶硬葉常綠櫟林(高山櫟);⑥山地溫帶鐵杉林;⑦山地溫帶、亞熱帶松林;⑧山地溫帶、亞熱帶落葉常闊葉混交林;⑨山地亞熱帶常綠葉林;⑩低山季雨林、雨林等。
在西藏遼闊的「三向」地帶內,由於生態類型的豐富多樣,幾乎呈現了北半球主要氣候帶的各植被類型和森林類型。
二、生物種群的分布廣而多
從牧業的草、畜分布來看,西藏的天然草場面積有12、4億畝,佔全國天然草場面積的1/4,為西藏土地面積的2/3,天然季節性草場(放牧草場)的分布上限可達海拔5500米,而西藏的多種牲畜生存活動於廣闊的高原面積和山體,藏羊的活動上限達5800米,氂牛則更高達6000米。
西藏的農業面積雖不大,僅占土地面積的0、2%,但農作物的分布具有區域性、斑塊性和主體性的特色。很多作物的分布上限為世界作物種植高度上限的最新紀錄。西藏的小麥多分布於海拔3000—4000米的范圍內,冬小麥最高種植上限達4200米,青稞分布高達4760米,油菜、馬鈴薯可分布至4600米,碗豆、蕎麥達4400米,而喜溫的作物玉米、蠶豆、向日葵等可以達3800米,至於分布於亞熱帶的喜暖作物水稻,在西藏的分布上限可達2300米。
西藏的森林在藏東南高山河谷與峽谷區分布綿亘逶迤,森林面積有632萬公頃,為全國第二大林區,佔全區土地的5%。在垂直分布方面,西藏的森林分布在海拔600米左右直至4300米(灌叢疏林高達4500米)的坡面上,成帶成層,垂直帶譜豐富而完整,幾乎包括了北半球從熱帶至寒溫帶的森林類型的植物種群。而西藏的果樹分布高度亦遠超過其他省區,核桃的分布上限達4200米,蘋果引種栽培的高限可達4000米。
西藏的動、植物種群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分布特點及優勢,是由於西藏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特異性所決定。西藏地處低中緯度,海拔由低至高,太陽輻射強,高原面和大氣增溫作用顯著,至使生物的分布與栽培上限遠高於其他省區。
三、植物的產量高、個體大
西藏從農、牧、林的總產量及平均產量來看,水平是不高的,但也不乏高產優質物種產區。西藏是一些農作物的高產區之一,冬小麥畝產高達1743斤,青稞1226斤,水稻1512斤,玉米1800斤,油菜822斤,蠶豆1065斤。一些塊莖、塊根類作物和蔬菜個體大,蘿卜每個重高達20斤,甘藍有重40餘斤者,馬鈴薯每個有達2斤,干蒜頭一個有重0、2——0、3斤。至於蘋果,元帥品段的,在西藏生長表現良好,色香味具佳,一個可重達0、9——1、0斤。
而西藏的森林,在生長環境優勢下,生長高大健壯,單位面積蓄積量很高。波密林區的雲杉林,年齡約250年左右,主林層平均胸徑110厘米,立木最大胸徑達230厘米,主林層平均高度67米余,最高立米達72米,單株立木蓄積量有大至120立方米者,每公頃林木蓄積量最高達3500—3800立方米。在平緩台地上的高山松林,每公頃蓄積量亦高達900立方米。在海拔較低的察隅林區洪積階地上,雲南松的樹高過64米,胸徑90—100厘米的立木比比皆是。西藏除擁有高大、長壽、健壯的林木外,一些灌木林種,如杜鵑、花揪等高可達10餘米,而沙棘在林緣灘地,可生長成小喬木以至中喬木狀,在海拔3500米處有樹高20、5米,胸徑76厘米的沙棘植株。
綜上所述,可見西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類型豐富,以致生存、分布著相適應的豐富而珍稀的生物種群。又由於一些地區的氣候資源優越,光、溫、水的配合好,而且更有氣候和土壤肥力綜合高效地段,故而形成了農牧(草)林的優質高產區。西藏豐富而獨特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牧、林生產的寶貴基礎資源!
9. 如何解決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之間的碰撞
我們倡導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轉變觀念和思路,加強引導,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部門要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引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引導、支持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踐和探索為起點,尋求適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為遏止氣候變化不斷惡化的勢頭,積極採取自主行動,從多種環節入手,節能減排降耗,減輕環境災害,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
我們希望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加強科技創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設生態環境。世界各國、全球企業應負擔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應對資源環境壓力。以已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為榜樣,尋求經濟發展新模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加大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研發,加快節能環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生活消費模式
我們期待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開展低碳技術國際交流,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國際合作。加強政府間國際合作,進而推動企業合作,有序推進低碳生態產業轉移,促進低碳和生態經濟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發展。積極建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探索清潔發展機制,推動全球統一碳交易市場形成,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碳定價權
我們努力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推廣發展低碳綠色金融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投融資途徑,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將減排降碳納入金融體系的服務范疇,制定和完善符合國情的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經濟激勵措施,利用碳金融體系的支撐使碳減排獲得持續不斷的融資,從碳減排權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努力爭取全球低碳經濟競爭的主動權
讓我們團結起來「發展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綠色經濟,倡導低碳生活,共贏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