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目標
㈠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目標
等的18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之一提總布局不盡將生內態文明建設提高於物質文明,容精神文明並列的新高度,同時也提出了生態價值等若干新的概念以及新的建設目標,直接是黨在以往他們所基礎上的一個重要理論突破和山實踐創新,同時也對推動出去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啊?啊?
㈡ 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要求包括哪些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
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五、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以上是胡總書記報告中對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
㈢ 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是什麼
摘
要: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㈣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用大約50年左右的時間,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對現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綜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的工程,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力爭到下個世紀中葉,使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適宜綠化的土地植樹種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中華大地山川秀美。
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分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進行規劃。各階段的奮斗目標是:
(一)近期目標。從現在起到2010年,用大約12年的時間,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黃河長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點地區以及嚴重荒漠化地區的治理初見成效。主要奮斗目標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2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39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九以上(按郁閉度大於0.2計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萬公頃,退耕還林5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13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3300萬公頃;建設一批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工程;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八。在生態環境重點區域建立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
從現在起到2003年是實現近期目標的關鍵時期。要力求起好步,開好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黃河上中游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有計劃地停止天然林的採伐和濕地開發,堅決禁止毀林毀草開墾和圍湖造地,對過度開墾、圍墾的土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還林還草還湖,逐步將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實現梯田化。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穩定解決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減輕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壓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96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25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七點六以上,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80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300萬公頃,退耕還林3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面積6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1500萬公頃。在重點區域建設一批水土保持、節水灌溉、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示範工程。建立全國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
(二)中期目標。從2011━2030年,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之後,大約用20年的時間,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這一時期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黃河長江上中游等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大見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40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460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四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十二;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技術得到普遍運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萬公頃,力爭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復。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遠期目標。從2031━2050年,再奮斗20年,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綠化,林種、樹種結構合理,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坡耕地基本實現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復。全國生態環境有很大改觀,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㈤ 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
( 1) 確定群落生境、瀕危物種群體及娛樂生境,景觀和文化團體及居民住地等。
( 2) 設計生態廊道以保證種擴散。為了進一步保證生物多樣性,保持一些具潛在價值的林分,保存重要的群落生境,以保證種擴散的機會。天然的廊道包括林分邊的小溪和河流,雲杉沼澤地和原始林,這些廊道位於被保護地區和重要生物立地之間。
( 3) 通過模擬自然演替來控制森林的結構。重視高度生物多樣性的林分發展階段。為林分確定經營目標,增加計劃火燒來改進火燒木中生存物種生存的機會,在主要生境、生態廊道及生物多樣性需加強地的周圍增加腐朽木的數量。
( 4) 確定特殊價值的立地。即在全面了解整個規劃面積的基礎上確定高保值的立地,使其保持自然狀態或用特殊方法經營。
( 5) 實現近自然林經營目標。保護自然景觀資源( 森林、湖泊、自然保留地等) 和維持自然景觀過程及功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前提,也是景觀資源持續利用的基礎。目前人類對長時間、大范圍自然控制仍無能為力,而無人工干擾下特定地域地帶性生態景觀的復雜性和穩定性是一般人工系統無法比擬的,如何合理繼承這種原生景觀,維持並修復景觀整體生態功能是景觀規劃的重要問題。在規劃實踐中應以環境持續性為基礎,用保護、繼承自然景觀的方法建造穩定優質持續的生態系統,有利於維持系統內穩態,強化森林景觀生態功能( 李曉文等,2005) 。
景觀生態規劃的優點在於,森林經營景觀生態規劃通過保持生態廊道的連續性來保證種的擴散,從而保證了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森林經營景觀生態規劃強調了森林的休閑價值。在牢記林業目標的同時,規劃也考慮了生態目標和森林各種應用目標的和諧,考慮了社會公眾的參與。景觀生態規劃補充了老齡森林的保護,擴大了老齡天然林的保護面積( 歐陽志雲等,1999; 郭晉平等,2002) 。
㈥ 黨的十八大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的新目標是
1、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
2、資源利用更加高效。
3、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4、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確立。
(6)生態目標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1、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在資源開發與節約中,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
2、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的基礎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
3、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創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4、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5、堅持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既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又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相結合,持之以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㈦ 生態文明建設將實現怎樣的目標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針對我國自然保護地管理存在的突回出問題,中國特色國答家公園體制要在統一事權分級管理、強化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促進社區協調發展、完善法律制度4個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大膽創新,補齊制度短板。
最終實現,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中,最重要的就是處理好權責利的關系。國家公園並不排斥利益相關方參與,但要在統一的國家公園理念的基礎上,形成良性循環、多贏發展。
㈧ 生態文明的目標是什麼
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五、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㈨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十八大報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指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強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
(9)生態目標擴展閱讀:
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稍有鬆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現在,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必須認識到,跨過這個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我們還有不少難關要過,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還有不少頑瘴痼疾要治。如果現在不抓緊,將來解決起來難度會更高、代價會更大、後果會更重。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更需要舍我其誰的擔當。
㈩ 規劃目標
(1)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隨著退耕還林的政策的實施,研究區耕地減少的幅度很快,近幾年來,耕地呈銳減的趨勢,再加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耕地保護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本輪規劃在完成退耕還林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確保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2)在滿足生態用地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研究區地處丹江口庫區腹地,生態環境保護意義重大,丹江口庫區的生態格局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很大,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同時土地的利用也會破壞丹江口庫區的生態格局,因此,本輪規劃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區域的自然生態條件,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
(3)協調城鎮規劃、合理布局用地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研究區建設影響著未來南陽市的城鎮化水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滿足生態用地布局、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制訂與城鎮規劃體系相協調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
(4)加強規劃的實施管理,建立有效的實施保障體系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實現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必須堅持對規劃的實施監督和土地利用的合理管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