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生態修復
『壹』 「毀綠補種」判決為何是生態司法樣本
湖北武漢新洲一男子因盜伐65棵意楊,被判刑兩年、緩刑兩年,同時,法院還另判其在原地補種130棵苗木並保證存活。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人民法院作出的我市首例「毀綠補種」刑事判決於8月14日生效。
司法在定分止爭,化解個案矛盾糾紛的同時,其最大價值就在於通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打造誠信、文明、法治的社會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社會大局提供法治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美麗中國畫卷的重要內容,建設、呵護好綠水青山,有損害就必有修復,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健康良性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法院作出的「毀綠補種」刑事判決,用法治手段促進生態保護修復,讓破壞生態環境的罪犯,不僅面臨嚴厲的刑事懲罰,還必須承擔起修復、彌補生態環境的法律責任。這一判決可以說實現了執法辦案與生態修復的綜合效果,彰顯了生態修復性司法保護的理念,打造了生態保護的司法樣本,發揮了司法為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社會大局提供法治保障的應有價值。這樣的司法,也是生態的,環保的,可親的,接上了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地氣,有助於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意識。此判決受到社會和群眾廣泛點贊也是情理中事。
來源:法制日報
『貳』 檢察機關五年督繳生態修復費多少億
在懲治污染環境違法行為方面,檢察機關不僅要求違法行為人損害賠償,更強調生態環境的治理修復。6月25日,最高檢通報檢察機關服務保障「三大攻堅戰」主要工作情況。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過去五年間,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共督繳生態修復費用6.7億余元,監督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涉嫌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7872件。
據最高檢統計,目前有16個省的三級檢察機關會同法院、公安、環保等部門共建立生態環境恢復性檢察工作機制1818個。
數據顯示,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檢察機關共監督補植復綠樹木73585.75萬株,增殖放流魚苗46853.75萬尾,恢復耕地81408畝,恢復草場9964畝,修復礦山960個,繳納生態修復費用67264.27萬元;聯合地方政府建立各類生態恢復基地362個、面積144220畝。
『叄』 怎麼認識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是解決生態難題的必由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肆』 有誰知道生態修復成功的案例
倫敦霧氣事件,美國河流治理,很多的
『伍』 先主動繳納了生態修復金又負了刑亊責任生態環境局還有權來追損害賠償嗎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試行)》第十一條規定:被告違反法律法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以及具體案情,合理判決被告承擔修復生態環境、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因此,修復生態環境只是其中一種責任承擔形式,如果有損害的還可以主張賠償損失。
『陸』 如何進行生態修復和恢復
建議使用「慕妍V生態修復」
『柒』 「天價」環境公益案,最後宣判結果是什麼
2020年9月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廣州市檢察院與被告——廣州市花都區衛潔垃圾綜合處理廠固體廢物污染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一案作出一審宣判。
綜合以上,法院按照有關法律規定作出判決:衛潔垃圾場支付涉案場地生態環境修復費用,服務功能損失費用,鑒定費及其他合理費用。
『捌』 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的區別
1、原理不一樣
生態恢復,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生態修復,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結合各種物理修復、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的修復污染環境。
2、途徑方法不一樣
生態恢復,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指標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土壤肥力的恢復和物種多樣性的恢復。
生態修復可以有以下幾種修復方式:
微生物—物理修復、微生物—化學修復、微生物—物理—化學修復、植物—物理修復、植物—化學修復、植物~物理—化學修復、植物—微生物修復、植物--微生物—化學修復、植物一微生物—物理修復。
(8)判決生態修復擴展閱讀:
生態修復的特點:
(1)嚴格遵循循環再生.和諧共存、整體優化、區域分異等生態學原理。
(2)影響因素多而復雜
生態修復主要是通過微生物和植物等的生命活動來完成的,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也將成為影響生態修復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態修復也具有影響因素多而復雜的特點。
(3)多學科交叉
生態修復的順利施行,需要生態學、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栽培學和環境工程等多學科的參與,因此,多學科交叉也是生態修復的特點。
『玖』 常見的生態修復方法
幾種常見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
1. 建設生態護坡
對於河流來說應改變以直立石駁岸為主的河道形式,有條件的河涌 (段) 應盡可能利用木樁、竹籠、卵石等天然材料修建河堤,種植草坪或灌木,重新建立土壤、生物、水體之間的生態關系。對於湖泊來說建設適當寬度的生態岸邊緩沖地帶,種植濕生植物也是控制面源污染的常用方法。岸邊帶是水- 陸之間的過渡和緩沖地帶,是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岸邊帶對攔截徑流中的固體顆粒,吸收營養鹽,減少入河污染負荷有重要作用。
2.種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和藻類是湖泊生態系統的兩大初級生產者。它與藻類競爭營養、光照和生態位,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還能分泌出某些尚不知的化感物質,直接干擾藻類的生長。水生植物的修復對富營養化水體來說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具有低投資,低能耗,有助於重建和恢復良好水生態系統等優點,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3 水中建濕地。 目前人工濕地被廣泛應用於處理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礦山及石油開采廢水、農業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以及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的治理。與天然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相比,因為人工濕地部分採取了人為控制措施,從而優化了系統去除bod、cod、營養元素和細菌性污染物的性能。它不僅可以為昆蟲和其他動物提供生境,也可以作為一種美學景觀,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進行水力條件的控制和濕地植物的管理。
4 建設生態浮床
生態浮床主要是採用現代農藝等措施集成的水面無土種植植物技術,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馴化的陸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床上,通過植物扎在水中的根系吸收大量的氮、磷和懸浮物等物質,對有機污染物起到促進降解的作用,並釋放出抑制藻類生長的化合物,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5 構建水生動物群落
從生物鏈的連接出發,在水流條件較好的河道放養魚類和螺獅、蚌等底棲動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密度,是恢復和維持健康水生態系統所必需的
6 微生物技術
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在污染場所投加成品菌株或篩選馴化的現場菌株,迅速提高污染介質中的微生物濃度,在短期內提高污染物生物降解速率。
『拾』 生態恢復的相關案例
2000~2005年,為尋找渾善達克沙地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途徑,控制沙塵源頭,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正藍旗巴音胡舒嘎查(村莊),進行退化生態恢復試驗與示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該嘎查位於內蒙古正藍旗內,這個村有72戶,人口310人,土地12.6萬畝,屬典型的渾善達克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是離北京最大的沙塵源,既有裸露的沙丘,又有嚴重退化的草地。針對這種生態現狀,科學家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減少牲畜壓力,釋放自然力。研究人員用圍網將4萬畝嚴重退化的草場封育起來,並組織專人每天騎馬巡邏,防止牲口進入破壞。2001年,恢復好的草長到80~140厘米;最高產草量每畝為5300斤(鮮重);2002年,植被總蓋度達60%,與當地未封育的草場相比,固定沙丘提高了近3.8倍,沙丘低地的群落生物量分別提高9倍。2003年,灘地草叢最高達1.85米,生物量超過6500斤/畝(鮮重)。牧民由每戶每年買2萬斤乾草,到每戶分到7萬斤乾草,從此牧草出現了富裕。野生動物方面,野兔、狐狸、大雁、灰鶴甚至狼又回到了這片久違的土地。而在沒有封育的退化土地上,草的收獲量最低只有50斤/畝(鮮重)。
對於榆樹疏林種群,圍封保護同樣也取得了顯著效果。在圍封保護兩年後,調查圍封保護區與未圍封區藍旗榆種群的種齡結構,發現兩個地區種群中1~10年生齡級種群數量呈現出顯著差別。試驗區沙地榆幼樹豐富,平均達到1.8株/平方米,其中固定沙丘的陰坡的坡基處,聚集著的當年幼苗,可以高達158株/平方米。只要保護,都可以發育成稀樹疏林,因為渾善達克的榆樹沒有一棵是人栽的。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也採取了人工造林阻擋沙塵暴的做法,實踐證明這種措施是失敗的,投資10萬元種植的防護林都死了,變成了牧民的柴火;飛機播種的許多種子最終也沒有競爭過本地的植物,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第二,人工種植高效飼料,保證牲畜的「口糧」。天然草原保護後,牲口的飼料遂成問題。為解決這個矛盾,研究人員在村子裡種下了1000多畝(約占該村總土地面積的1%)高產英紅玉米(畝產3000~5000公斤鮮重),解決牲口春季的喂養問題。產出的玉米秸稈不僅滿足了村裡7000多頭牲畜的越冬「口糧」,牲口吃不完的還可以製作成青儲飼料,解決春季喂養問題。結合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和牧民游牧的實踐,他們提出,在已經嚴重退化的土地上實行禁耕、禁牧,讓其自然恢復,而牧民飼養牲畜所需要的飼料則在少量的小范圍的人工高效地上進行生產,從而使大面積的天然草地獲得喘息,自然修復。他們把這稱為「以地養地」模式,又稱「十分之一遞減」模式,具體含義是:種植1畝人工飼草料地,可使50~100畝退化沙地草地得到恢復。
生態恢復
第三,改變牧民的生產方式,運用高效的公司機制使土地升值。在科學家的幫助和參與下,當地成立了「正藍旗渾善達克生態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即按照內蒙古相關政策建立的一個生態特色產業基地。嘎查以土地、草場等折價入股,股權佔75%,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3名項目執行專家以技術、科技等無形資產入股,股權佔20%,正藍旗科技中介機構以管理和技術等無形資產作價入股,股權佔5%。
中國科學院的試驗有許多值得借鑒和推廣的地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只要在實際操作中減少人為壓力、釋放自然力,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