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認識
A. 結合實際談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急用,謝謝!)
「生態文明」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它以「生態平衡」為核心,以「代際公正」為原則,反對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包括:
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發展環保工業,實施循環經濟,生產綠色產品,建設生態文化、培養人們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取向的生活方式。萬學金路公務員周劍指出,人類選擇「生態文明」,是基於對傳統工業化的反思,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的突破,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生態文明」已是刻不容緩。中共十六大報告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提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寫進黨的文件。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相互促進,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統一整體。
B.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十八來大報告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自的思想重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回答了什麼是生態文明,所謂生態文明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2、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3、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放在突出地位,「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4、如何建設:「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5、具體抓好四個方面:優化國土空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制度規范。
C. 如何理解生態文明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倡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有深遠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的庄嚴承諾。
《周易》里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
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與印度文明。
[編輯本段]生態文明的含義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D. 談談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談談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E. 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答:第一,生態文明是回高於迄今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答種文明形態。
第二,生態文明突出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諧。
第三,生態文明要求維護生態安全。
第四,生態文明要求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
第五,生態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系。
第六,生態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態意識和倫理道德。
F. 生態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生態文明主要包括:
1.居住環境方面。使用環保材料建設住房,提高綠地和綠植覆蓋率。內採用雙層保溫玻璃容,街道使用節能照明設備等等。
2.垃圾處理方面。實施垃圾分類,可回收物品回收再利用。廚余垃圾製成肥料。有毒有害垃圾無害化處置等。
3.環保方面。倡導綠色能源和再利用,大量實施太陽能發電,照明,採暖等。設雨水回收裝置,收集供綠化使用。
4.人文方面。營造良好鄰里關系,密切物業和住戶關系,提高各類人員素質等。
G.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理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從中華文化傳承角度來理解。中國古代有著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理念,蘊含著深刻的天人調諧思想和生態倫理智慧;以儒釋道為中心的中華文明:「中」、「和」、「容」是其中經典表述,即中庸之中、和諧之和、包容之容。
2、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本土化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以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社會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資本主義與生態危機的關系等為主要內容。
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理解。自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工業革命以來,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成了一對難以迴避的矛盾;傳統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十分昂貴的生態環境代價。
(7)生態文明的認識擴展閱讀
中國近現代的生態思想:
1984 年,著名生態學學者、經濟學者葉謙吉在蘇聯的學術期刊上首先使用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1987 年,在全國生態農業問題討論會上,他第一次正式呼籲「大力提倡生態 文明建設」。此後,知識界就「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關系問題展開了持久而熱烈的討論,出現了大批量高質量的學術論著。
工業時代之後,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學者們充分吸收、闡釋和繼承中國古代傳統的生態文化和智慧,並積極引進西方近現代生態倫理思想,逐步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系。
H. 談談你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並從不同角度論述我國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准則.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樹立,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嚴重.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