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模式
A. 生態恢復的概念說明
生態恢復研究的目標是通過人工設計和恢復措施,在受干擾破壞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恢復和重新建立一個具有自我恢復能力的健康的生態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和半自然半人工生態系統);同時,重建和恢復的生態系統在合理的人為調控下,既能為自然服務,長期維持在良性狀態,又能為人類社會、經濟服務,長期提供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即服務於包括人在內的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生態恢復是恢復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其概念源於生態工程或生物技術,但由於研究的著眼點、研究角度以及退化生態系統的不同,對生態恢復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異,以至出現了多種關於生態恢復的定義和說法。 生態恢復主要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技術與方法、生態學過程與機理,主要目的是通過改良和重建退化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其生物學潛力。它主要致力於那些在自然災變和人類活動壓力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是最終檢驗生態學理論的判決性試驗。其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的生態學過程,包括各類退化生態系統的成因和驅動力、退化過程、特點等的研究;二是通過生態工程技術對各種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模式的試驗示範研究,恢復受損生態系統到接近於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態,也即,重建該系統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有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徵。
B. 如何恢復生態的途徑
1.恢復原生生態系統。實踐表明,恢復原生生態系統是一種過於追求「理想主義」的途徑:一是恢復的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即恢復某生態系統歷史上哪一個時間階段的狀態;二是「恢復」這個詞有靜態的含意,因而恢復不僅要試圖重復過去的環境,而且要通過管理以維持過去的狀態,但事實上自然界是動態的;三是由於氣候變化、關鍵種缺乏或新種入侵,完全恢復原生態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2.生態系統的修復。生態系統的修復強調的是改良、改進、修補和再植。改良強調立地條件的改善以使原有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改進強調對原有受損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提高;修補是修復部分受損的結構;再植除了包括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和功能外,還包括恢復當地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
3.生態系統的重建。也叫生態更新,指生態系統發育的更新。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可以自我維持、並保持後代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群落。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是關於組裝並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
C. 生態恢復講了些什麼呢
生態恢復是一門涉及面廣的學科,我們可以稱之為恢復生態學。恢復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技術與方法、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科學。研究內容主要涉及2個方面:①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的生態學過程,包括各類退化生態系統的成因和驅動力、退化過程、特點等;②通過生態工程技術對各種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模式的試驗示範研究。生態恢復研究主要目標是恢復被損害的生態系統到接近於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況,即重建該系統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有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徵。
大自然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大多數情況下,人類需要的是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採取適當的措施控制火災、蟲災和雜草,自然界所具有的頑強能力,將逐漸恢復並實現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不過除了自然恢復以外,我們還可以採用生態恢復的方法。
什麼是生態恢復
生態恢復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使生態系統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態。生態恢復的含義遠遠超出以穩定水土流失地域為目的的種樹,也不僅僅是種植多樣的當地植物;其目的是試圖重新創造、引導或加速自然演化過程。人類沒有能力恢復天然系統,但可以幫助自然。如把一個地區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動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條件,然後讓它自然演化,最後實現恢復。因此,生態恢復的目標主要是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一個群落發展成為由當地物種組成的完整生態系統,或者說是為當地的各種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生態恢復的具體目標主要有4個:恢復諸如廢棄礦地等極度退化的生境;提高退化土地上的生產力;在被保護的景觀內去除干擾以加強保護;對現有生態系統進行合理利用和保護,維持其服務功能。
恢復生態的方法
恢復生態的方法有物種框架方法和最大多樣性方法。
1.物種框架法。物種框架法是指建立一個或一群物種,作為恢復生態系統的基本框架。這些物種通常是植物群落中的演替早期階段(或稱先鋒)物種或演替中期階段物種。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只涉及一個(或少數幾個)物種的種植,生態系統的演替和維持依賴於當地的種質資源(或稱「基因庫」)來增加物種和生命,並實現生物多樣性。這種方法最好是在距離現存天然生態系統不遠的地方使用,例如保護區的局部退化地區恢復,或在現存天然斑塊之間建立聯系和通道時採用。應用物種框架方法的物種選擇標准:①抗逆性強:這些物種能夠適應退化環境的惡劣條件。②能夠吸引野生動物:這些物種的葉、花或種子能夠吸引多種無脊椎動物(傳粉者、分解者)和脊椎動物(消費者、傳播者)。③再生能力強:這些物種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能夠幫助生態系統通過動物(特別是鳥類)的傳播,擴展到更大的區域。④能夠提供快速和穩定的野生動物食物;這些物種能夠在生長早期(2~5年)為野生動物提供花或果實作為食物,而且這種食物資源是比較穩定的和經常性的。
2.最大多樣性法。最大多樣性方法是盡可能地按照該生態系統退化以前的物種組成及多樣性水平安排物種從而實現生態恢復,需要大量種植演替成熟階段的物種,而並非先鋒物種。這種方法適合於小區域高強度人工管理的地區,例如城市地區和農業區的人口聚集區,要求高強度地人工管理和維護。
恢復生態的途徑
1.恢復原生生態系統。實踐表明,恢復原生生態系統是一種過於追求「理想主義」的途徑:一是恢復的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即恢復某生態系統歷史上哪一個時間階段的狀態;二是「恢復」這個詞有靜態的含意,因而恢復不僅要試圖重復過去的環境,而且要通過管理以維持過去的狀態,但事實上自然界是動態的;三是由於氣候變化、關鍵種缺乏或新種入侵,完全恢復原生態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2.生態系統的修復。生態系統修復強調的是改良、改進、修補和再植。改良強調立地條件的改善以使原有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改進強調對原有受損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提高;修補是修復部分受損的結構;再植除了包括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和功能外,還包括恢復當地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
3.生態系統的重建。也叫生態更新,指生態系統發育的更新。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可以自我維持、並保持後代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群落;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是關於組裝並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
D. 生態農業修復
生態農業就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通過系統工程方法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它的本質就是將現代化農業納入農業生態化發展的軌道,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生產模式。通過農業生產多樣化和農業生物種群多樣化,實現綠色植被覆蓋率最大化,高效、合理利用光、水、溫、土地資源,使物質循環良性發展,減少廢棄物產生,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同步增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
生態農業修復多種多樣,在災毀土地修復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型塌陷區和堰塞湖區水陸交換互補的物質循環類型。它充分利用堰塞湖或塌陷區積水的特點,將積水區挖深,修建魚塘或蓄水池,再把挖出的泥土填到較淺的區域,按設計的農田標高進行平整。按照生態學的食物鏈原理進行合理組合,實現農、漁、禽、畜等綜合經營,構成以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生態群體。農作物和青飼料可作為雞、鴨、蠶等的飼料;動物的糞便既能作為農作物生長的肥料,也可以作為水產品的餌料;微生物對各種有機物的分解產物也可作為肥料或喂養水產品,這樣建立食物鏈,實現能量與物質的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的基本模式是「整體、協調、循環、再生」,是生態農業基本原理的運用。
E. 生態修復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生態修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短時間行動,科技支持不夠;模式單1,管理落後;配套資金不足,支持措施不力等。應通過廣泛宣揚,建立長時間堅持的意識,並加強科研、創新政策,建立多層次投入機制,以確保生態修復的可延續發展。
F. 生態恢復的途徑
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指標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土壤肥力的恢復和物種多內樣性的恢復。
遵循兩個模式途徑容:
(一)當生態系統受害是不超負荷,並且是可逆的情況下,壓力和干擾被移去後,恢復可在自然過程中發生。
如在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開放試驗站,對退化草場進行圍欄封育,幾年之後草場就得到了恢復。
(二)是生態系統的受害是超負荷的,並發生不可逆變化,只依靠自然過程並不能使系統恢復到初始狀,必須依靠人的幫助,必要時還須用非常特殊的方法,至少要使受害狀態得到控制。
例如在沙化和鹽鹼化非常嚴重的地區,依靠自然演替恢復到原始狀態是不可能的。
我們可以引進適合當地氣候的草種、灌木等,進行人工種植,增加地面的植被覆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更進一步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