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水庫
㈠ 南水北調的東線方案中利用的河道是什麼
東線很長啊,一期長江老京杭穿微山湖。。。
下面我在網路里找的,看看啊。。。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擴大規模,向北延伸。規劃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幹流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並作為調蓄水庫,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後,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後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東經新辟的膠東地區輸水干線接引黃濟青渠道,向膠東地區供水。從長江至東平湖設13個梯級抽水站,總揚程65m。東線工程從長江引水,有三江營和高港2個引水口門,三江營是主要引水口門。高港在冬春季節長江低潮位時,承擔經三陽河向寶應站加力補水任務。從長江至洪澤湖,由三江營抽引江水,分運東和運西兩線,分別利用里運河、三陽河、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江水道送水。洪澤湖至駱馬湖,採用中運河和徐洪河雙線輸水。新開成子新河和利用二河從洪澤湖引水送入中運河。駱馬湖至南四湖,有三條輸水線:中運河~韓庄運河、中運河~不牢河和房亭河。南四湖內除利用湖西輸水外,須在部分湖段開挖深槽,並在二級壩建泵站抽水入上級湖。南四湖以北至東平湖,利用梁濟運河輸水至鄧樓,建泵站抽水入東平湖新湖區,沿柳長河輸水送至八里灣,再由泵站抽水入東平湖老湖區。穿黃位置選在解山和位山之間,包括南岸輸水渠、穿黃樞紐和北岸出口穿位山引黃渠三部分。穿黃隧洞設計流量200m³/s,需在黃河河底以下70m打通一條直徑9.3m的倒虹隧洞。江水過黃河後,接小運河至臨清,立交穿過衛運河,經臨吳渠在吳橋城北入南運河送水到九宣閘,再由馬廠減河送水到天津北大港。從長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庫輸水主幹線長約1156km,其中黃河以南646km,穿黃段17km,黃河以北493km。膠東地區輸水干線工程西起東平湖,東至威海市米山水庫,全長701km。自西向東可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即西水東調工程;中段利用引黃濟青渠段;東段為引黃濟青渠道以東至威海市米山水庫。東線工程規劃只包括興建西段工程,即東平湖至引黃濟青段240km河道,建成後與山東省膠東地區應急調水工程銜接,可替代部分引黃水量。
㈡ 中國淡水湖排名(要最新的)
1、江西鄱陽湖:是世界上七個重要濕地之一、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 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
(2)寶應水庫擴展閱讀
淡水湖(Freshwater Lake)是指以淡水形式積存在地表上的湖泊,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封閉式的淡水湖大多位於高山或內陸區域,沒有明顯的河川流入和流出;開放式的淡水湖面積可能相當大,湖中有島嶼,並有多條河川流入流出。淡水湖一般是外流湖;因為水源可以更新補充,淡水湖的水鹽分很低。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蘇必利爾湖,淡水量最大的是貝加爾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其次是洞庭湖、太湖、呼倫湖、洪澤湖。
㈢ 揚州屬於哪個省
揚州屬於江蘇省。
揚州,江蘇省地級市。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位於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市域在北緯32度15分至33度25分、東經119度01分至119度54分之間。高郵市周山鎮志光村龍華組確定為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點。東部與鹽城市、泰州市毗鄰;南部瀕臨長江,與鎮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與南京市相連;西部與安徽省滁州市交界;西北部與淮安市接壤。
揚州城區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北緯32度24分、東經119度26分。全市東西最大距離8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5千米,總面積6591.2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2305.68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面積132.0平方千米)、縣(市)面積4285.53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面積95.2平方千米)。陸地面積4856.2平方千米,佔73.7%;水域面積1735.0平方千米,佔26.3%。
(3)寶應水庫擴展閱讀: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大運河揚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揚州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城市之一。
揚州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源地。下轄邗江區、廣陵區、江都區3個市轄區和寶應縣1個縣,代管高郵市、儀征市2個縣級市,是聯合國人居獎獲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溫泉名城。
參考資料:網路-揚州
㈣ 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的總體布局確定為:
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以適應版西北、華北權各地的發展需要,即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國大陸地勢形成三個階梯。西線工程在最高一級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個西北和華北,因長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為黃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補水。中線工程從第三階梯西側通過,從長江中游及其支流漢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給黃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區。東線工程位於第三階梯東部,因地勢低需抽水北送。
㈤ 寶應有水庫啊
我也是寶應的, 寶應目前沒有水庫,離寶應最近的水庫是儀征的石橋水庫,直線距離71.5公里,揚州的水庫大都集中在儀征。全都靠在一起。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採納
㈥ 求宋江的簡介,是否真有此人
宋江是否實有其人 --吳越聊水滸散稿之二吳 越按:我的博文《武松是什麼地方人》上傳以後,褒貶不一。有認為值得探討的,有斥之為無聊的。有人認為,小說中的人物,本來就是虛構的,不必考證其「正確性」。但是人物可以虛構,歷史、地理最好不要虛構。特別是像武松的本籍,書中明明交代他是清河縣人氏,為什麼一定要強辯清河縣屬於山東而引為同鄉? 還有人問:武松此人,歷史上是不是真有?對於武松的原型,我沒考證,不敢妄下斷語,但是對於宋江,卻略知一二。下面如實道來,請博友們指正。 順便說一句:我是個離休十幾年的離休人員,現年75歲。在「安享晚年」的餘暇時間中,願意繼續思考並探索一些問題,不求名利,只願公諸同好,共同探討。--如果浮躁的憤青們覺得又有了破口大罵的機會,很想登台表演,展示自己,敬請隨意!簡單地說,《水滸傳》是一部寫「殺人放火」的書,最善於寫壞人,最不善於寫戰爭;其人物、故事只有一分真、九分假。嚴格地說,它不是一部歷史小說,而是一部虛構的演義小說。--所謂「演義小說」,指的是小說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歷史上的確有過,但有相當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卻是編造的。 梁山泊一百單八將的故事,藉助文學藝術的力量,在中國早已經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了。但是其中只有三十六個人物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其餘七十二個,大都是創作出來的「子虛」加「烏有」。單說人物,就已經是三分真七分假了;再加上三十六個人的故事當時並沒有客觀具體的記錄,大部分是根據傳說編造出來的,這樣一算,豈不就只有一分真、九分假了? 《水滸傳》取材於北宋末年淮南地區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的歷史事件。宋江實有其人,在正史和野史中都有記載。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紀四》中說:「(宣和)三年春正月……是月方臘陷婺州①,又陷衢州,守臣彭汝方死之。二月庚午趙震坐棄杭州,貶吉陽軍②,罷方田。甲戌降詔招撫方臘。……是月方臘陷處州③。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④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四月庚寅,忠州⑤防禦使辛興宗擒方臘於清溪⑥。」--------① 婺州--今浙江金華。 ② 軍--「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劃之一。宋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後又增加三路,共十八路。路相當於現在的省而轄區比現在的省小。路下面,又分府、州、軍、監。吉陽軍、淮陽軍以及《水滸》中寫到的無為軍,都是小於州府的城鎮,而且是駐軍的地方。淮陽軍應該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 ③ 處州--今浙江省麗水市。 ④ 楚、海州--楚州的轄境歷代不同。宋代的楚州治所在山陽(不是陝西的山陽,而是今江蘇淮安),轄境相當於今天江蘇淮河以南、盱眙[音xū-yí須移]以東、寶應鹽城以北地區。海州故治在今江蘇北部灌雲縣西南。 ⑤ 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縣。 ⑥ 清溪--應作青溪,在今浙江淳安縣(原縣治已經淹沒在新安江水庫底下)。 這里的記載,時間地點都很清楚:宋江進攻淮陽軍和招降的時間都在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比方臘起義稍晚,是在方臘已經攻下杭州、處州之後的激戰階段。關於宋江投降的經過,《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張叔夜傳》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攖)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①,賊徑趨海濱,劫巨舟十餘,載鹵(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加直學士,徙濟南府。」這一段記載分明說:張叔夜是在連雲港南面的海州當知州的時候,在海邊逼降了宋江,然後升為濟南府知府的。 --------① 使間(音jiàn鑒)者覘(音chān攙)所向--派遣間諜窺測(宋江等人)所走的方向。 《宋史》卷三百五十一《侯蒙傳》和《東都事略·侯蒙傳》中也說:「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罷(中書侍郎)知亳(音bó博)州,旋加資政殿學士。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吳越按:《東都事略》作「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清(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這一段記載,說的是侯蒙在當亳州知州的時候,曾經上書徽宗,認為宋江能夠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或河朔),必定是個大能人,建議赦免他的罪過,讓他帶兵去征方臘。傳中沒說皇帝是否同意他的建議,卻為此把他升為東平府的知府。這里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據此可知:方臘起義的時候宋江還沒有投降。這一點與《徽宗本紀四》的記載相同。方臘於宣和二年秋冬之交起義,三個月時間,佔領了睦州①、杭州等七州四十八縣,宣和三年四月兵敗被俘(晚於宋江投降兩個月)。方臘起義軍,是一群一哄而起又一鬨而散的烏合之眾,從起事到滅亡前後一共不過半年多時間。事實上,即便宋徽宗同意侯蒙的建議,讓他到東平府(梁山泊就在東平府的管轄下)去當知府,主持招安事宜,一方面是他沒到任就死了(已經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一方面即便等他到任,再去招安,方臘起義也早已經平息下去。 --------① 睦州--今浙江建德市,下轄淳安縣,是方臘起義的地方。宣和三年方臘起義失敗以後,睦州改名嚴州。 以上是正史的記載,野史記載還很多,如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以及《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等史書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這里不一一列舉了。 宋江投降之後干什麼去了,只有《大宋宣和遺事》的末尾有一句:因「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宋江征方臘的故事,當然是不存在的。第一即便朝廷有這個意思,時間上也來不及了;第二《大宋宣和遺事》是「講史」的文學書,相當於現在的說書,不是歷史書。《宋史》中分明記載著平定方臘的指揮官是宋代名將韓世忠,生擒方臘的將軍是忠州防禦使辛興宗,與宋江並沒有什麼關系。 有人懷疑宋江投降後被殺。例如洪邁①的《夷堅乙志(六)·蔡侍郎》中說:「宣和七年,戶部侍郎蔡居厚罷,知青州,以病不赴,歸金陵,疽發於背,卒。未幾,其所親王生亡而復醒,見蔡受冥譴,囑生歸告其妻雲:『今只是理會鄆州事。』夫人慟哭曰:『侍郎去年帥鄆時,有梁山濼賊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誅之,吾屢諫,不聽也。……』」有人據此認為所殺的就是宋江等人。 --------① 洪邁(1123-1202)--宋代學者,鄱陽(今江西波陽)人,號容齋,博覽經史百家,對宋代的掌故特別熟悉,孝宗時任端明殿學士。著有《容齋隨筆》及《夷堅志》等。 按《夷堅乙志》成書於乾道二年(1166),離宣和六年(1124)不過四十餘年,盡管所述故事是道聽途說,而且「冥譴」之說也屬於「小說家言」,不過「殺降」一事大概不是虛構的。但是時間上有出入:宋江投降,是宣和三年間事,蔡侍郎招降「梁山濼賊五百人,既而悉誅之」,是宣和六年間事。即便宋江確實是在梁山泊投降的,也是另一支土匪或起義軍在宋江之後盤踞在梁山泊,於宣和六年間投降後被殺。也有人據此推測說:宣和三年投降後的宋江,命運不會比宣和六年投降的「梁山濼賊五百人」更好。不過推測不等於就是事實。 《宋史》稱宋江為「淮南盜」,這有兩個概念:一個指他是淮南人,一個指他在淮南開始「作亂」。從上下文及其他記載看,指他是淮南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關於宋江「橫行」的地區,史書上一說是「河朔」,一說是「齊、魏」。河朔,是泛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齊,是山東北部和河南東南部;魏,是河南北部、陝西東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北部。因此河朔和齊、魏的含義相差不是很大。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這句話分析,意思是「原先盤踞在淮南(不一定是淮南人)的匪盜宋江等人進攻河南東部的淮陽軍(應該就是今天河南的淮陽),派軍隊去征剿,宋江等人又竄到京東(開封以東地區)和長江以北,到了江蘇省北部的楚州、海州地區」,分明沒有到過「河朔」或「齊、魏」,最後也是由在蘇北的海州知州張叔夜招降的。宋江等人投降以後,怎麼做官,怎麼去打仗或被殺,就沒有史料記載了。由此可見宋江是「淮南盜」,據點在江蘇北部,而不是「山東及時雨」,據點也不在「梁山泊」。 簡短的結論:宋江等人歷史上曾經有過,但只有三十六人,而不是一百單八將;他們的活動據點在淮南,而不是在山東;宋江等人的確被逼降了,降後情況史書無記載,但絕對沒有去征方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