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態
A. 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包括哪些內容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怎樣的關系
一、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四方面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1、生態意識文明。
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
2、生態行為文明。
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因此,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於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生態制度文明。
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系,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是生態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4、生態產業文明。
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現階段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按照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這種生產方式是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污染以及更多勞動力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大力推動公眾參與。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建設小康社會的追求理念。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經濟增長、和諧穩定、民生改善的匯聚點。
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機。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必然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精神追求;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
B.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無論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成為突出的民生問題。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事關全面小康、事關發展全局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五中全會重點從這六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為綠色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五中全會描繪的藍圖為引領,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我們才能譜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推進綠色發展,真抓實幹才能見效。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標在「十三五」規劃全部指標中的權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標,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證。無論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還是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都是為了盡快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築牢綠色發展的底線。
保護與發展並不矛盾。隨著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轉型升級添加強勁的「綠色動力」。抓住綠色轉型機遇,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我們完全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雙贏。
風物長宜放眼量。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牢牢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守住生態文明紅線,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就一定能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發展目標,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
C. 實現小康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基本途徑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十八大報告在第二部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中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十八大報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指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強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曾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物質文明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它表現為物質生產的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
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從全球范圍看,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物質生產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對地球資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其嚴重後果就是全球氣候變化,以及過度開發土地、濫伐森林、過度捕撈、環境污染等所產生的其他負面效應。近些年來暴雨、高溫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就是大自然向人類敲響的警鍾。
在我國突出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一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擁有儲量也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很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論對於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於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實踐充分證明,物質文明建設,不僅同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而且同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依存、互為條件。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2006年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第二產業佔48.7%,其中工業佔43.1%,分別比1991年提高6.9和6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幾年一些消耗資源多、污染大的行業發展過快,這是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耗資源較少、污染較輕的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2006年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5%,只比1991年提高5.8個百分點。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比重和水平;並且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高技術產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業的發展。同時,要立足我國國情,正確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形成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城鄉建設模式和消費模式。應當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是建立在索取全球資源基礎上的。據全球生態足跡網估計,如果在全球維持一個像美國社會這樣的物質社會,將需要五個地球的資源,而維持一個像英國這樣的社會也需要將近三個地球的資源。當今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舊式工業化道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不應當也不可能模仿一些發達國家以揮霍資源為特徵的消費模式。比如,城市應以發展公共交通為主,適度發展私家車;建築應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的,限制建設佔地多的別墅、高爾夫球場,等等。到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是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D.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在提高群眾的環抄保意識上下苦功,如在校園開展月環保知識宣傳和實踐活動,放映美麗的大自然與受到嚴重破壞後的環境的紀錄片或電影。投入有利資金於生態建設上,加大綠化面積,合理綠化。城鎮居民生活垃圾合理有效的處理,建立完整的運行體系。其實制度再完善還得靠人去實施,在人民環保意識的提升過程中,政府部門責任很重,一定要做實事,不要喊口號。最好有完善的監督考核系統,如存在嚴重污染的環境問題匿名有獎舉報。人民監督,和專有部門共同監督(定期考核城市環境在各項指標)。出現問題,並做出相應處罰。力度不夠!!!!!!說的難聽點殺雞儆猴。
E.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成為突出的民生問題。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事關全面小康、事關發展全局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五中全會重點從這六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為綠色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五中全會描繪的藍圖為引領,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我們才能譜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推進綠色發展,真抓實幹才能見效。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標在「十三五」規劃全部指標中的權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標,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證。無論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還是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都是為了盡快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築牢綠色發展的底線。
保護與發展並不矛盾。隨著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轉型升級添加強勁的「綠色動力」。抓住綠色轉型機遇,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我們完全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雙贏。
風物長宜放眼量。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牢牢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守住生態文明紅線,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就一定能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發展目標,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