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原生態
1. 原生態音樂傳承與保護的意義
應當說在這一專題上的討論和探索還不是太豐富,在理論上花的工夫還不是很多。在本次會議上,較有代表性的發言,包括我的《中國傳統音樂的主體間性》,主要闡述中國傳統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人與對象的關系是主體間性的關系,不同於西方音樂與美學中的主客體性的關系。發言後我也多方面地得到反饋信息,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工作。可惜這次會議中從整體上反思傳統音樂特質的論文太少,未能形成陣容。在這個問題上,我和有些學者的觀點可能不完全一樣,我認為有時候我們是過於關注形態了,而對於真正從理論上即學理上把問題講清楚的這樣一種張力不是很強。我們在理論上思考問題時,也往往執著於一些具體的、技術性、形態性的東西,而從整體、從根本上思考問題的工作則較少、較弱。也因為此,有些問題就難以說清楚,也往往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爭論。這兩個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都要做:具體的、應用的很重要,它是基礎,但是最高層的、抽象的理論思維也很重要。缺少哪一方,我們的理論都是殘缺的。剛才伍國棟老師說得好:音樂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是理論思維的東西,我們不能把這個丟掉,否則就是為別人打工了。音樂學它有自己的獨立性,理論有自己的自主性和自洽性,既要結合實際,服務實踐,同時也要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一特殊性。
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對一些經典性的作品進行分析,例如對劉天華、王建民等人的作品的分析,也都是新的成果,時間關系,在此不一一贅述了。
總而言之,這次會議雖然時間不長,規模也不大,但是收獲還是十分可觀。但我這里所說的收獲,還不僅僅指上述這些方面,而更是指通過這次會議,我們對於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似乎能夠形成以下一些共識,這些共識是圍繞著對「傳統」的態度的討論逐漸達成的。
首先,是要「尊重」傳統。剛才謝建平先生說的很對,我們對於傳統,缺乏的是尊重。首先我們應當尊重傳統,對它有敬畏之心。我發現,可能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傳統,不說敬畏之心,反倒有一種尊重。我們都知道管平湖先生的《流水》是被送到「旅行者二號」去太空的。怎麼選出來的呢?我得到的信息是這樣的:120分鍾的唱片,30分鍾介紹地球、生命、人類等信息外,剩下90分鍾全部是音樂,原來准備選擇各地有代表性的樂曲50多首(最後選了20多首),每首不超過2分鍾。評選樂曲時,周文中先生是評委,他向大家介紹了這首樂曲,介紹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琴音樂,介紹了演奏者管平湖本人,然後提出一個建議:這首樂曲7分多鍾,一點都不能刪節,必須完整收入。這個提議得到所有評委一致通過。我聽了之後非常感動。我在想,是不是放了管平湖先生的這首《流水》,所有的評委都聽懂了,或者說都非常欣賞呢?根據我的臆想,可能並非如此。並不一定真的喜歡,甚至並不一定真的聽懂,卻都能夠舉手贊成。為什麼?是出於他們對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尊重,是對於中國傳統音樂的輝煌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周文中先生的尊重。這是我從龔一先生那裡聽來的,龔一先生是周文中先生親自對他講的。剛才大家提到演出秩序問題,我們的演出秩序為什麼這么差?我覺得就有一個對待傳統的態度問題。龔一先生提到過他在英國倫敦的演出,給他的印象終身難忘。整個音樂會就是古琴獨奏,沒有任何的音響和擴音設備,300人的劇場里,只有一個聚光燈照在他身上。底下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到,安靜得不得了。英國的聽眾,他們為什麼能夠如此沉靜地聆聽中國的這樣一種非常古老的古琴音樂呢?也是出於對於中華文化和傳統音樂的這樣一種尊重之心。但是我們自己,可能反而沒有。因此,尤其是我們搞音樂的人,對於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我們不說「敬畏」吧,但最起碼應當有尊重和敬重之心吧。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哎呀,那是什麼玩意兒啊」,或者是「那種東西已經過時了」這樣的話。對此,我想我們所有與會的人基本上都能認同這一點:我們應當對自己的傳統有尊重之心。
第二,是要「研究」傳統。現在對於傳統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好好地、認真地作研究,研究透了以後在此基礎上創新;另一種是不願花費力氣,繞過它去創新,最多為了顯示自己的特色和民族之根而回過頭去從傳統中挖一點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寫出來的東西也很多,作品很豐富,但聽眾卻很少,明顯缺乏生命力。有一些刻意雕琢,貌似深刻,但實際上只有怪誕和新奇。其實創新並不難,有價值的創新才是難的。我們到底是要認認真真地把傳統研究透了,還是要繞過傳統?繞過傳統確實非常省力,非常容易,但它可能正是我們音樂的生命力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暫且不說這樣的做法會直接導致我們的民族音樂傳統斷裂,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更為切己的理由,那就是:你不了解傳統,你不先擁有傳統,你就無法真正成功,也就是說,你無法做出真正有價值的創新。大家都知道,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鋼琴協奏曲《黃河》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難以超越的豐碑,形式上是西方的、現代的,但整體上我們卻認為它是純粹中國的,是從我們的傳統中直接生長出來的。我們也都知道,《梁祝》是從越劇音樂當中醞釀出來的,但它是從越劇當中自然孕育,而不是臨時到那裡「撿寶」。我現在相信,中國最大的傳統音樂寶藏是在戲曲之中,可能比民歌更為成熟飽滿,也更加醇厚濃郁。我想,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似乎也是可以達成一致的,就是先要研究傳統,然後才能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哪怕你要反傳統,也必須先得了解傳統。你對傳統了解得越深透,你對傳統的反叛才會越有力,也才會有價值,就象魯迅那樣。不過,我還想提醒一點的是,觀念可以從反叛中出新,但藝術、審美恐怕就不是這么簡單了,感覺方式恐怕不是反叛能夠輕易解決的。
第三,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研究傳統,了解傳統,吃透傳統,接下來還是要歸到創新。田青先生有他的語境,有他的背景。他的背景是保存。對於保存,我們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來自於我們中國整個文化的轉型。如果我們中國文化還沒有轉型,也就無所謂保護不保護了;而現在我們正處在這種轉型當中,如果不去保護,它就沒有了,以後就看不到了。所以田青先生著急,他甚至寧願做一個象居其宏先生所形容的「守財奴」,把祖傳的寶貝一樣一樣地聚集起來,保存起來。這樣一種心情我們大家也都是能夠理解的。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新的時代自然需要新時代的音樂形式,需要創新。這是兩件事情。比如古琴音樂,現在琴家彈的已經與管平湖先生他們不一樣了,而管平湖、吳景略一輩和他們的前輩又不相同,它是隨著時代在發展的。特別是西方音樂傳入以後,其音樂形態對國人的美感結構和聽覺習慣的影響也就必然會在古琴音樂中體現出來。現在古琴不是也可以和大樂隊合奏了,而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事,至少在節奏上就是一個坎。所以,最終我們還是為了創造中國新的時代的新的音樂文化,脫離了這一點,我們說其他的東西都沒有意義,就是連保存也會喪失意義的。這也是為什麼我重視的是傳統,但上次發言的時候更關注、更強調的反而是創新。但這個創新應該是從傳統中自然生發出來的,它當然需要外來的營養,但必須經過自己的腸胃消化並吸收後,轉化為自己的新的機體,而不是外在的嫁接、移植。嫁接和移植自有嫁接、移植的特殊功用,但它不可能成為未來中國音樂的主體。我們能夠欣賞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但那是歐洲的音樂,不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方法創作自己的音樂,但無法直接創造他們的音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我們應該為人類的音樂貢獻什麼?我想,這個認識也是這次與會者所能夠贊同的。
2. 國內有哪些尚未被過度開發,依然保持著原生態的景點值得一去
國內沒有過度開發的景點挺多的。推薦寶山石頭城、西藏普莫雍措、廣東英西峰林走廊,這幾個地方很美,也很少旅客,可以考慮。
廣東英西峰林走廊被稱為「南天第一峰林風光」。它的山山水水,宛如溫柔的嶺南美女的峨眉。有如詩如畫的小橋流水,更有茂盛竹林與朴實的農舍,每當日出之時,林中霧氣燎繞,每當日落之時,農夫荷鋤而歸,相對語伊伊,真是好一派田園牧歌。
3. 《探索生態的秘密》讀後感
[《探索生態的秘密》讀後感]
《探索生態的秘密》讀後感
讀了這一本書,我了解了許多不知道的生物知識,地球上居住著多少微生物,植物和動物?這個問題我們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每個物種的生存都要依靠它和其他物種相互作用,以及環境對它的影響,《探索生態的秘密》讀後感。我明白了什麼是生物界、生物界、生物學家把生物分為五界,它們分別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此外,還可以加上兩種被認為是處在生命「邊緣」形式,傳染性蛋白微粒和病毒。
如真菌:真菌有很多細胞,它是通過分解壞死的組織或寄生在植物和動物上得到生長的養分。
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包括能完成光合作用即能在太陽光的那些生物,讀後感《《探索生態的秘密》讀後感》。動物界包括那些在食物中獲得能量,並顯示了四處覓食能力的有生命物體。如怪頭獸:這是一種群居的嚙齒類動物,群怪頭獸中有一頭母的繁衍後代。這頭母的在自己的洞穴中度過一生,其他的體型要比它小,比它苗條,負責保護它,為它尋找食物。
我還知道了生命多樣性表現在哪能些地方?在我們的星球上,物種的分布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某些地區它們比在其他地域更為豐富。
南極洲這個不大適宜生物生活的大陸,生命多樣性表現得非常貧瘠。生活在那的主要是一些耐寒的細菌及品種多的鳥、魚和哺乳動物。
這本書給我了許多的豐富知識,我懂得生態的秘密、生態的秘密只要你善於去觀察,其實一切你都會明白,這世界上的一個又一個的生態秘密。
〔《探索生態的秘密》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4. 什麼是原生態人
原生態,一個新生的文化名詞,最近廣泛的流傳在各種媒體之間。它可以定義為: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於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等新說法。
其實原生態藝術活動在民間已經發展許久了,因其質朴自然,而顯得清新、真實。原生態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最近一兩年似4月的和風細雨慢慢的滋潤著中國大地。
原生態最早是出現在對張藝謀《印象•劉三姐》的評價上。那個時候,張藝謀以桂林的真山真水為舞台,讓當地的農民盡情歡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態藝術表演就這樣被人們所發現。楊麗萍和她的《雲南印象》則把原生態表演發揚光大——雲南的當地人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風姿,擠進了電視和熒屏,和千家萬戶見面了。從那時起,原生態才正式發芽了。而央視「春晚」阿寶的出現,算真正使「原生態」有了正式的名分,結出了褒貶不一的酸甜苦澀的果實。原來被一些所謂的專家所不齒的「下里巴人」散發出了強大的魅力!純朴的吟誦以一種朴實藝術的新形態走向了舞台,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而在「第十二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中,原生態唱法又被給予了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並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藝術的行列。也許,這株新型的野花將成為一門藝術領域的新星,從此將走入大家的音樂,走進千家萬戶。
【原生態民歌】
原生態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原生態歌曲,原生態歌曲是一種結合民間藝術、民俗,未經過商業化、有自己獨特文化、保存自己獨特風俗的歌曲,鄉土味十足,未經過任何修飾.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於民間,並長期流傳在農人、船夫、趕腳人、牧羊漢以及廣大的婦女中間,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這些歌由大眾口頭創作,並在流傳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歌詞越加精煉,曲調漸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歌的語言生動傳神,它並不是將簡簡單單的生活語言直接拿來,而是也講究韻律,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百姓的傑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
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地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據專家介紹,「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鑒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而把很多民歌進行改編等則是原生態狀況的變異,屬於非原生態。
原生態唱法只是區別於學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種說法,學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態唱法卻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作為評委,他認為為原生態唱法組選手打分除了硬性地從音準和音色上衡量,還應該留意選手是否更能把握本民族風格。
【原生態民居】
《網路全書》上寫著:民居,近代將宮殿、官署以外的民住建築統稱為民居。所謂民居就是人們居住的地方。民居分為現代民居和傳統民居,傳統民居又分為原生態民居和形式民居。那些歷史性、地域性、文化性、整體性、建築性、生活性都做到了較好傳承的民居就是原生態民居。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建築本身,還在於它們承載著原汁原味的鄉土生活,承載著原生態環境的歷史印記。
【原生態舞蹈】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從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把握,我們會發現原生態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內涵: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每一個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與其中一個或幾個內容有關。
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徵,圖騰文化作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原始積淀層,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靈魂之源與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義。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使其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例如,龍舞與漢族人民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分不開的。而少數民族中對銅鼓的崇拜、對竹的崇拜,許多民族的儺儀儺舞中對天地神靈的崇拜,是原生態舞蹈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圖騰崇拜性舞蹈,源於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佔有重要位置。儀式舞蹈產生於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賴。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舞蹈。儀式舞蹈在行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膜拜行為,一種是模仿行為。無論是對神靈的膜拜還是以神靈依附及裝神扮鬼,目的都是為了藉助神靈的力量來實現驅邪納吉,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嚮往,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願望。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並在此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的初始含義為「神」,人只能消極被動地順從。人們後來認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原生態舞蹈中,就是反映人們祈天禱地、求取風調雨順的各種儀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含有大量類似內容。
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原生態舞蹈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是以民間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的民間舞蹈藝術。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出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這種源於生產生活的舞蹈。
【原生態民歌與民族文化生態保護】
(一)當人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重新認識到原生態民歌的藝術魅力時,無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中自己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日益麻木而愕然。在日益現代化的大都市中,在商品社會時尚文化的沖擊下,我們距離原生態民歌越來越遠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很難有機會領略純正民間歌謠的韻味,更無法真正體驗獨具審美特徵的原生態民歌充滿質朴個性的文化傳統及其豐富內涵,因而勢必形成群體價值取向的偏差。「原生態」本意是指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人類發展歷程中一種民間原始文化的記載,是民族「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厚飽滿的文化內涵,它和歷史文物一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存,原生態民歌失傳最快,保存更困難,應該優先得到保護。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在對文物遺存的保護中,原生態民歌總是被遺忘的對象。
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漢語普通話的推行、流行文化的沖擊,原生態民歌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受到破壞,一些傳統民歌失去了演唱環境。一些民歌的功能喪失了,附著在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隨之萎縮。今天,民歌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是歷史的必然,但民歌的消亡對中華民族來說,卻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隨著老歌手相繼去世,不少優美動聽的民歌也隨之而去。一個民間藝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個民歌博物館的消失。由於缺乏明確的教育思想引導,中小學音樂教育沒有堅持教唱原生態民歌,造成很多孩子不會唱本民族的民歌。而以傳承和傳播音樂文化為己任的專業教學領域,在經歷了「文革」時期對民間音樂的全盤否定,以及港台歌曲對原生態民歌的強烈沖擊後,原生態民間音樂教學漸漸被邊緣化了,民歌、戲曲、曲藝課程越開越少,甚至被無端砍掉。專業院校少有可供學習和參考的音像資料,去民間采風沒有經費支持,充斥音像店的民族聲樂作品,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創作歌曲和五花八門的民歌新唱。很多學民族唱法的歌手追求媒體一夜出名,只是模仿已成名的大牌歌手,從不去認真學習民間傳統風格和技術,因而民族聲樂學生民族藝術營養嚴重不足。
(二)在沒有任何媒體宣傳造勢的情況下,一張將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簡單上口的流行元素創作而成的唱片的暢銷,使一些唱片公司發現了對民歌進行風格化再包裝的商機,紛紛將觸角深入傳統原生態民歌,挖掘民族音樂的時代審美內涵,用市場化的方式推動原生態民歌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發展。商業利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強大推力,使流行音樂領域出現了傳統音樂題材和風格復歸的強勁趨勢,一些專業音樂工作者開始以民間傳統音樂為素材,大量寫作「民族、古典、流行音樂語言三位一體」的「民歌翻唱」或民樂改編式的作品。這種所謂的「新民樂」,不同於傳統原生態民歌單一的地域色彩,而是從民族民間的歌謠中汲取靈感,並大量借鑒了歐美爵士、藍調、說唱樂等特點。在經歷了20世紀城市文化中民族音樂的低迷之後,「新民樂」演唱會出現了少見的火爆場面。「新民樂」的興起,作為「樂失而求諸野」的特殊音樂文化現象,表明了國人力圖擺脫文化價值「中心」論的偏頗,追求傳統文化價值復歸的趨勢。「新民樂」對原生態民族音樂元素的吸收與改造,不失為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的一種有益嘗試。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專業音樂人採用大量民歌素材,創作了許多具有較廣泛影響的優秀的民族風格音樂作品,於是人們誤以為專業化創作才是民歌發展的成功之路,只有糅進現代音樂元素才是民歌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更有甚者,近年一些民歌節的組織者在「創新」的旗號下,僅僅從票房價值和經濟效益出發,將民歌的外延無限擴大,隨意捕捉幾個題目,請幾個洋人和大腕,演唱一些似是而非的歌曲,把一個名為「民歌節」的藝術活動,徹底變成了商業化炒作。
誠然,傳統應當是變化發展的活的生命體。作為我們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形式,民歌必然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積極有益的探索嘗試理當得到鼓勵。然而,創新必須對原生態民歌有深刻的了解,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有真切的關懷。民歌創新與發展,絕對不能以丟掉民族藝術的個性特色、顛覆傳統藝術、迷失文化精神為代價。從鄉村民歌向城市民歌的轉變,歷來是民歌流布的必然趨勢。然而都市民歌的繼續發展,必須不斷從原生態民歌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這是城市民歌避免走向衰落的唯一出路。專業音樂工作者民族風格歌曲的創作,對於中國民歌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無疑仍將是維系原生態民歌與現代社會生活的一條重要的紐帶,是中國民歌創新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那些以出格為己任,視怪異為創新的「民歌」創作,決非中國民歌發展的方向。
(三)我國各地的原生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眾多的民族、豐富的民族語言和獨特的民俗風貌,孕育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民歌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收集的「十大集成」里,中國民歌的搜集量多達40萬首。這樣豐富的傳統音樂資源優勢,在世界各國中也比較少見。原生態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過程最精煉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續生長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原生態民歌是民族音樂藝術的根,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傳承和發展中國民歌,不斷探索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適應性轉型。然而,那些依附於農業社會典型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民歌,一旦隨著經濟轉型而「發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須採用博物館式的保護,必須維護民歌原有的生存環境,讓民歌在屬於自己的生態空間生存發展。
5. 誰推薦一點原生態小說看看
1、《人間》(作者:蔡駿)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蔡駿的作品涵蓋了歷史、宗教、科學等眾多領域的知識,技法純熟,充滿才情。《天機》大結局的真相的確讓我們讀者大跌眼鏡,老天保佑《人間》三部曲不要重蹈覆轍啊,否則……高處不勝寒,站得越高壓力越大,蔡駿不容易的,能否保住天王級地位就看這部《人間》了。
2、《謎蹤之國》(作者:天下霸唱)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貌似有些江郎才盡鳥!沒有《鬼吹燈》天馬行空的超級想像力,也沒有流暢自然的幽默感,甚至沒有《賊貓》的詭異靈氣,當然,相比較其他同類作品還是挺不錯的,值得一看!希望第二卷更精彩,不然真的就遭遇瓶頸了!
3、《天劫》(作者:上官午夜)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豆瓣網最受讀者喜愛和熱評的懸疑小說。持續2個多月雄踞懸疑類銷售第1名,的確不簡單!故事結構不龐大,典型的小而精悍,現代都市感強烈,將親情、愛情等看點融入其間,懸念感與驚悚感很好地融在一起,不失為中國最具暢銷號召力的女性懸疑作家。
4、《迷藏I:血色面具》(作者:紅娘子)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超越「七色」系列,驚悚女皇紅娘子首度披露湘西老家的百年詭情,全程揭開湘西古鎮的凄美傳說。紅娘子終於不再寫鬼咯,不過不寫鬼,好像沒有以前那麼好玩了,無厘頭的風格也沒有了,痴情的情愛筆觸也沒有了,但是對於湘土鬼魅風俗的一些描寫倒是相當到位。
5、《迷宮蛛》(作者:鬼馬星)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披著推理外衣的都市言情懸疑小說,還好有些傳統偵探的破案敘述,卻不見阿加莎、東野圭吾等人專業的推理小說筆觸。原以為《迷宮蛛》三部曲是三個獨立的文本,或者是一個龐大故事,可是買來了卻發現只是一個簡單故事,硬撐3本書,的確有些令人失望啊!
6、《高校女生詭秘事件》(作者:牟智平)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80後小魔女掀起驚悚女生寢室風潮,重慶大學第一才女牟智平的確妙筆生花,能否寫出一手漂亮的校園懸疑小說,據聞這個書是99網上書城最受歡迎的校園懸疑小說。
7、《非常童年》(作者:小妖尤尤)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小妖尤尤確實是講恐怖故事的妖怪女孩、女版希區柯克!周德東老師評價該書,傳統恐怖小說的顛覆之作,國內首部探索童年生活的「非常作品」,不經意間,你就會發現如此熟悉的「非常童年」。寫得挺不錯的,夠詭異,但是這個故事貌似不大主流,有些邊緣性、小眾性。
8、《卸妝》(作者:宛如)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感覺勝於前作《紅嫁衣》,整體還算不錯的,對於愛情的描寫相當細膩,很難得啊!作者文筆嫻熟老道,功底可見一斑,比較遺憾的就是故事的創新意不是很強烈。
9、《火蝴蝶》(作者:葉聰靈)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死人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活著的壞人!像希區柯克一樣挑戰犯罪心理極限,國內首部法醫傳奇的長篇小說,懸疑期刊界最富人氣值的葉聰靈再次挑戰心理懸疑、法醫懸疑的領域,不過葉聰靈的法醫偵破、犯罪懸疑貌似不是特專業,而且有些青春、動漫味道,就看下次能否成熟一些咯!
10、《國家寶藏》(作者:沈陽唐伯虎)
懸念指數:★★★☆☆
驚悚指數:★★☆☆☆
暢銷指數:★★★☆☆
評語:探險懸疑已經末路,搭上末班車的《國家寶藏》當然紅火不起來。而且就書論書,探險懸疑的前邊站著幾位暢銷級別的大神,其他同類作品終究缺乏競爭能耐啊,雖然這個書套用了尼古拉斯·凱奇經典的電影的名字!
你看看這些 可以嗎 不知道可以幫忙不那些事最新的 應該很好看``
6.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南極
從1984年我國首次組織南極考察開始,我國每年都要派出大批科考隊員前往南極進行度夏及越冬科考。南極距離我國有上萬公里的直線距離,為什麼我們每年都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前往這個被萬年冰雪覆蓋的大陸呢?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2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首席科學家、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惠根博士,聽他詳細分析了南極科考的重大意義。同時記者獲悉,2007——2008年度的國際極地年科學計劃中,一項由我國科考隊穿越南北兩極進行環球考察的宏偉計劃正在醞釀之中。
-南極科考意義重大
我們為什麼要去南極?在記者提出這個問題時,楊惠根博士立即露出了並不多見的激動表情。「根據《世界南極礦物資源管理條約》的規定,各國在南極可開發時能夠享受的資源份額將由其對南極科考事業的貢獻程度來決定,而目前南極是地球上最後一塊蘊藏豐富資源,又沒有被開發的凈土。因此,高舉科考大旗,在南極站住腳,紮下根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楊博士說,目前世界各國競爭最激烈的三塊資源寶地分別是:海底、月球和南極。為了在南極問題上獲得更大的發言權,甚至一些小國也千方百計地前往南極建站「插旗」。「可以說,喪失了在南極的科考基地,就喪失了21世紀後半葉到22世紀的資源發展空間。」楊博士總結說。
楊博士告訴記者,現有的勘探資料顯示,除了世界最豐富的隕石資源外,南極還是人類最後的淡水庫、儲量最豐富的鎳鐵礦山、最大的磷蝦蛋白庫等等,除此之外南極的物理學天文學觀測意義也非常重要。他舉近年全球廣泛關注的臭氧層空洞為例,這種關繫到全世界人類未來生活的地球巨變就發生在南極上空。如果不在南極設立考察站並進行常年觀測,就很難預測臭氧空洞及其帶來地磁變化會給我國氣象帶來怎樣的影響。
-20年科考史中國南極發言權越來越大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雖然對南極的科考開發起步較晚,但是在20年的迅猛發展中,我國在南極問題上的聲音已經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楊博士表示。他同時列舉了近年來我國在南極科考事業中取得的幾大成就:
第一,成功在格羅夫山內部回收隕石4480塊,成為世界隕石第三大國。
第二,在愛默里冰架成功鑽取了世界唯一一塊高質量的冰架冰芯。
第三,觀測到了深度超過3000米的冰原地貌,並找到了深冰芯的挖掘地點,成功恢復了100萬年前的地球氣候記錄。
楊博士說,南極事業的迅猛發展得益於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國家財政的持續投入。南極科考開始以來,我國的南極科考經費已經從每年2000萬增加到了5000萬元,今年可能追加到6000萬元。目前我國在已經建立並鞏固了長城、中山兩大考察站的基礎上,正准備在內陸建設新的常備考察基地和短期度夏營地。「我們即將完成從極地考察大國到強國的轉化。」楊博士自豪地表示。
-前路並不平坦:科考體制經費均面臨困難
雖然20年科考取得的成績令世人矚目,但是曾經多次前往南北極考察的楊惠根認為,目前我國的科考體制和經費還面臨一些不得不解決的困難。
楊博士認為,目前我國的極地考察缺乏有效規劃和長期國家政策。「很多極地考察發達國家的南極政策每年以白皮書形式公布,但我們的考察人員編制和預算都是每年變更、臨時制訂的。這使得極地考察作為一項國家事業的定位並不明確。」
另一個問題是經費的缺乏,雖然年考察經費已經達到5000萬元,但是美國每年的經費預算是5——6億美元,差距之大一時難以彌補。經費短缺的同時,在使用經費的問題上還存在重後勤,輕考察的誤區,年經費中用於常年研究觀測等科學活動的不足10%。楊博士以22次南極科考為例,僅在香港雪龍船加油一項開支就達到了80萬美元,大量資金投入後勤保障帶來的是一線設備的落後。「搞南極建設只靠精神是行不通的,必須擁有強大先進的硬體。」對於楊博士的意見,22次科考隊領隊魏文良也表示贊同。
楊博士說,在資金不足的現狀下,極地人才流失越發嚴重,科考前沿活躍院士級科學家越來越少,不少極地科考項目負責人只好利用其他項目的資金投入南極事業,這使得長期穩定的南極科學觀測很難實現。他認為,我國應該盡快確定極地考察的常規編制和資金投入,並以立法形式進行保障。
7. 探索生態的秘密
曼昆認為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是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即要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去思考並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林林總總的問題。類似地,學習永恆權益經濟學的目的也是「像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要學會用永恆權益經濟學家的視角去思考和解決社會、經濟、政治等問題。《像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一文就能使讀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初步了解永恆權益經濟家的思想與視角。
該文語言精煉,思想新穎深刻,可謂獨樹一幟。該文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簡單介紹該學科的讀法、性質和目的;第二部分為第三段至第八段,介紹和解釋永恆權益經濟學家極端重視的六個「統一」;第三部分為第九段和第十段,指出像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收獲和代價。
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化學家談論元素、化學式、化學反應;經濟學家談及供給、需求,理性人,利潤/效用最大化。永恆權益經濟學的術語有:通識、主旨、利益相關者權益、人類永恆存在與發展等。文章提到,像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目的是提倡每一位公民為確保(利益相關者利益、人道價值)人類永恆存在與發展而奮斗。這一明確向世人道出的可造福人類的宗旨是永恆權益經濟學與其它學科的根本區別,也是創立此學科的根本目的。現在,很多學科或教學授予人們的是知識,但卻沒有教育人們知識的實踐主旨1。也許,經濟學最大的弊端在於鼓勵人們為已之私、謀己之利,由此造成的後果是人類社會物慾化、人類過渡消耗有限的自然資源、嚴重破壞我們所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與舊的經濟學科不同,永恆權益經濟學旨在幫助人類重新思考、理性定位、克服慾望、回歸人性常態。這是永恆權益經濟學家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思考的方式、思考的目的。
像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要極端重視六個「統一」,即主旨與信仰、思想與技術、價值與事實、學習與創新、育己與育人、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的統一。
像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要思索如何保證思想與技術、價值與事實的統一。永恆權益經濟學家強調技術不應凌駕於思想之上,價值不應凌駕與事實之上。這種強調是對社會亂象反應,是為社會亂象感到痛心疾首,是對解決社會亂象的深切期望。現在,烏七八糟的思想橫行於世。但是,我們並不缺少能夠識破惡思想、惡技術和惡實踐的有識之士,缺乏的是識破之後能夠從善如流的有志之士。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二:一是帶誘惑的有缺陷的制度;二是善的主旨的哲學基礎不牢固。想必世人對制度誘惑、制度殺人不再陌生。例如,現在社會廣為流傳的醫葯代表與醫生之間自願或非自願的權錢色交易,導致高葯價、過度醫療等,最終造成醫患間不信任的緊張關系。這主要的根源是現行的醫療管理體制。以葯養醫的制度,使大處方、過度醫療、回扣大行其道,使得醫護人員侵犯病人利益、病人對醫院缺乏基本的信任。這一切最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人——人的信仰。因為,究其根本,制度是由人制定,並由人去執行、去維護、去改善。所以教育人是最根本的方法。
這些被教育的人首先需要有主旨。永恆權益經濟學家強調的主旨需要以堅實的哲學基礎為支撐。生活存在各種誘人的噪音,燈紅酒綠、金銀名跑。若沒有堅實的思想基礎,就難以抵禦惡技術、惡實踐的誘導,就容易做出違背主旨的行為。然而,信仰的生成有賴於長期或畢生的學習,並需要接受生活的磨練。也只有經歷百般錘煉的主旨才能保證識破惡思想、惡實踐的後能真正做到從善如流。像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就要這樣思索如何保證主旨與信仰的統一。
像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一樣思考,需要以持續2學習與創新為樂。永恆權益經濟學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類永恆存在與發展。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需要一批有識之士共同努力,需要他們引領新的實踐原則。而引領新的實踐就要求他們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以成為博學、睿智、敢為的領袖。現在我越來越理解L-管理聚焦組織的十條「一般不」原則之六的背後深意。3我並不否認此類學生有成為未來某個領域的領袖的可能性。此條原則背後的邏輯可能是:要想在某一領域獲得成功,尤其是取得變革性或引領性的成就,需要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需要十年如一日地在某一領域默默耕耘。只有這樣,才能有朝一日實現創新,才能帶領人們改變(改善)世界。
像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一樣思考,需要堅持育己與育人統一。永恆權益經濟學家以培養能夠負責任地改變(改善)
8. 原生態文明是什麼意思
原生抄態,一個新生的文化名詞,最近廣泛的流傳在各種媒體之間。它可以定義為: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於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等新說法。
原生態文明就是在這個環境下產生的各種人類文明的總稱。
一般是為外地遊客旅遊的,相當於土著文化,原始村,風土習俗旅遊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