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石蛙
㈠ 如何辦理原生態石蛙養殖資格證
石蛙(Quasipaa spinosa)標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雞、山雞、石凍、飛魚、石鱗、石蛤蟆、石蝦蟆、石坑蛙、石亂、木槐(川南)等,是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一種動物。
㈡ 本人想建一個仿生態石蛙養殖場,不知道溝渠怎麼挖,多深多寬
開挖溝渠的關鍵在:能夠保持溝渠內有足夠的水量。
這個水量不僅是排除養殖回污物保持水體答清潔的需要(認為是單純排污清潔的觀念是誤區),更重要的是要有適合石蛙生態需要的流速。但是一個地方所能夠擁有的水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根據自己當地所取水源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溝渠載水的截面積。深度應視蛙的大小而定,且由於水體排污的需要應修整成斜面,這樣水體深度就會由淺入深(由此長度會受到限制)適合各種規格和產卵、冬眠需要的蛙。但個人認為水體最大深度不需要超過250毫米。另外注意溝渠兩側不能過陡或過於光滑。
㈢ 南平市大峰山石蛙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怎麼樣
南平市大峰山石蛙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是2017-08-0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版資或控股),注冊地權址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太平鎮曾厝村曾厝81號。
南平市大峰山石蛙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702MA2YFMJY2H,企業法人陳有才,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南平市大峰山石蛙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石蛙、淡水魚養殖銷售;林木、果蔬種植與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南平市大峰山石蛙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㈣ 石蛙是池養好還是防生態養好
石蛙人工養殖技術:
石蛙的生長條件比較特殊,對環境要求較高,如果沒有把其生長規律弄清楚,很難養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來一此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規律和經驗。
1.石蛙屬於流水生活型。常棲於山區水流較緩的小溪內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內,溪的兩岸植被豐富。它們很少離開水域,體色常與它們的居住環境相適應。第二性徵向著強烈地擁抱方式發展,雄性體大,前肢極為粗壯,婚刺也極發達,這些特點與繁殖特性有很大的關系,產卵時,雌雄必須將卵產在流水所沖擊的溪邊,交配時雄性強有力地擁抱著雌性,並藉助於腹部的棘加強雄性的固著力,使它們不為水流所沖散。石蛙具內聲囊,發聲低濁而大,雄性叫聲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聲相應。石蛙有群居和夜間覓食的習性,往往幾只或幾十隻堆在一起共棲一處,在安靜適宜的環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覓食,夜間是活動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時活動較弱、平穩,在繁殖盛期,活動頻繁,具有鳴叫和抱對等行為。 石蛙喜食活動的動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動的食物,在自然狀態下,石蛙的食性廣泛,除昆蟲、蜈蚣、蜘蛛、馬陸、蝸牛、螺、蜆、蚯蚓、蝦外還捕食蟹、雜魚、泥鰍、幼蛇和小型鳥類。不同地區的石蛙,由於環境所能提供的餌料不同食性亦有差異。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為其體重的9%,有時達到12.8%。蝌蚪:石蛙蝌蚪有時取食溪邊水草或水底的水綿,它們使用角齒啃食,把柔軟的植物組織啃下來食用。蝌蚪所啃食種類有植物性的小環藻、絲藻、水綿、苔蘚、硅藻、甲藻、金魚藻及植物碎屑;動物性有草履蟲、纖毛蟲、水蚤、輪蟲等。有人還發現石蛙蝌蚪以颳起水中石塊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葉或溪中的動物屍體為食。有時還嚙食死亡的同類。
石蛙是變溫動物,沒有調節體溫和保溫能力,其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變化,石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8~26℃,最適溫度24~25℃,春秋兩季是其活動最頻繁、攝食量最大、生長最迅速的季節,4~6月、 8~9月是繁殖後代的最好時期,當水溫超過30℃,攝食活動減少。當水溫降至12℃,蛙代謝很弱,進入冬眠,冬眠時,蛙雙眼緊閉,不食不動,靠脂肪體來維持生命活動,對外界刺激不作出反應,冬眠期若水溫上升到適宜的溫度,蛙就會再出現活動。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溫在31℃左右,不同季節有所變化。石蛙亦能忍受長期的0℃環境,但水不能結冰,冰封缺氧導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產於水流平緩淺水處,附著在石塊、水生植物體上,卵外的膠質膜遇水膨脹變厚,粘性強,相連成索狀或葡萄串狀,有時長達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徑一般為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根據水溫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後,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內的大石逢內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適宜的環境中,一般經50~78天的生長,變態成幼蛙。
2 石蛙的餌料
石蛙的餌料主要是蚯蚓、黃粉蟲、蠅蛆等。有關它們的養殖方法在很多書本上都有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3 石蛙池的建設
野生石蛙常年棲息於陰涼的山溪水溝邊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環境要求水流充足,陰涼,潮濕,水質清新,喜群棲於石穴之中。生長發育、配種、繁衍後代長期處於野生狀態。
人工馴養石蛙,由野生變為家養,生活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石蛙進行人工飼養,對蛙池必須採取合理的設計,使蛙池既要近似於自然環境,又要便於人工管理。
3.1 養殖場址的選擇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3.2 蛙池的規格要求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3.2.1 種蛙池
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發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6~8,並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群同樣規格的蝌蚪為好。
3.2.4 幼蛙池
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厘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
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干,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鹼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蛙。
㈤ 我家鄉自然生態養殖石蛙是好地方有哪位老闆願跟我合作嗎
我們倆聊聊吧
㈥ 有誰知道養石蛙
石蛙學名叫棘胸蛙,又叫石雞,是我國最大的食用蛙之一,營養價值可與野生甲魚媲美。隨著野生石蛙越來越難在深山老林捕捉到,許多人就人工養殖石蛙。可是由於技術或資金等原因,人工養石蛙真正成功的並不多。對此,記者走訪了我市規模養殖石蛙成功的兩位農民,探究一下石蛙養殖的現狀。
虧本六年終成功
葉理榮,算得上是國內養蛙第一人。這位73歲的開化縣楊林鎮川南新村農民,十幾年來一直研究探索石蛙的人工養殖技術,先後投入100萬元,攻克難關,終於率先養蛙成功。「我是真正的露天養石蛙,這水是山上水庫里引來的山泉水,石蛙白天躲在石縫里,你們是看不見的,要到晚上才出來。」10月21日,在開化縣石蛙種苗基地,葉理榮告訴我們,為了實現自然生態環境下養石蛙,他的養殖場不僅在水池四周及中間建起「人工陸地」,還搬來卵石壘了人工石洞,供石蛙棲息,同時又在水池上搭建了鋼架大棚,並種下絲瓜、南瓜遮陰。
目前,他的養殖場有商品蛙500公斤,種蛙1000多對。「我一年只賣20多萬尾蝌蚪,一尾是一元錢。」葉理榮說,生態環境養石蛙,這些種蛙只在4月至5月產卵,一年只孵化二三十萬尾蝌蚪,到了七八月氣溫高時,就難以孵化了。
葉理榮是1996年4月開始養石蛙的。當年,他花2000元從抓石蛙的村民那裡買來20對種蛙,結果養半個月就餓死、撞死了。之後幾年裡,他投入8萬多元錢購來石蛙,進行仿生態養殖,還是血本無歸。到1999年底,葉理榮養的50多公斤石蛙,終於有幾只成活下來。看到奇跡,他馬上買來300對石蛙放手一搏,可是又死了一大部分。摸索、嘗試、生病、治病,直到2002年夏天,葉理榮才徹底走出了孵化、繁殖、變態、死亡的怪圈,石蛙孵化率、變態率達80%以上。 整整交了6年「學費」,葉理榮這才養蛙成功。
2003年,他租下村裡的15畝地,又投入50萬元建起「開化縣石蛙研究所」。每年,葉理榮養蛙收入已達八九十萬元。
水質技術是關鍵
「養石蛙,水質是第一,技術第二。」總結十幾年的養蛙經驗,葉理榮分析說,現在他的石蛙養殖技術已相當成熟,相對而言,養石蛙的水質最要緊。由於他養殖場的水源全靠山上的一座水庫,有時受水庫里的水質影響,每年要死掉一些蝌蚪、小蛙,損失2萬元錢。此外,露天水池養石蛙,還需防老鼠、鳥、蛇等天敵。
在江山市峽口鎮峽南村大石前的山泉谷石蛙養殖場,我們看到,80個大小水池裡養著許多種蛙、幼蛙和小蝌蚪,養殖場場長華輝正向前來「取經」的幾名江西農民介紹石蛙養殖情況。「整個養蛙場有大小石蛙一萬只,蝌蚪2萬尾。」華輝說。
2007年,華輝將集鎮上開的網吧轉讓掉,進深山養起石蛙。這個沿著山澗而搭建的養殖場,佔地5畝,現已投入50多萬元。他說:「我的養蛙技術是從浙江大學學來的,剛開始一年投入20多萬元,預計兩年可收回成本,可是事實並不這么簡單。」2009年4月,他的200對種蛙繁殖了1萬多尾蝌蚪,卻大批死亡,只成活1000尾。
「在當時,這主要還是技術沒過關,小蝌蚪易得病,吃得太飽或是吃了不幹凈的水易得腸胃炎、爛鰓病。」華輝經過多次摸索,終於掌握了技術,防止蝌蚪生病就在夏天經常給水池換水,並給蝌蚪喂牛奶,使其長得健壯。由於石蛙在蝌蚪時,變成小石蛙需過關鍵的「變態關」,這時
1/2
變態著的小蛙有15天至20天不吃東西。因此,養好蝌蚪十分重要。華輝說,只要掌握技術,選好環境,養石蛙還是會成功的。
堅持三年見效益
「養石蛙的經濟效益還是蠻好的,我現在的商品蛙還捨不得賣。」葉理榮說,現在每公斤石蛙的價格是280元至300元,到了春節期間要賣400元。他一般將石蛙養3年,才挑出健壯的留作種蛙,現在一對種蛙價格是300元。今年他養蛙的收入已達40萬元。
「這幾年來參觀、學技術的人相當多,去年有十幾個人來學技術。」葉理榮是參觀免費,學技術三天則每人收3500元費用。今年,已有60多個來自江西、四川、安徽、河南的農民來參觀和學技術。
「農民要養石蛙成功,關鍵要堅持。」葉理榮說,一般一戶農民養1畝場地的石蛙,可引進50對種蛙,成本是1.5萬元,加上建仿生態的場地,總投入為33萬多元。一般而言,一尾蝌蚪長到三兩重時需養3年才上市,之後每年就有3萬元收入。他分析說,不少農戶養石蛙失敗,關鍵是沒有堅持下去。有的人眼光短,想當年投入第二年見效益,這是不可能的;有的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了,結果是虧了本錢,也失去商機。
「而在室內的水池養石蛙,只需養一年半時間就能長到二兩重。」華輝說,石蛙養殖十分適合山區農戶家庭養殖,投入不大。建一座水池只需600元,一個家庭可建五六座水池,引進10對種蛙,先期投入只需六七千元。3年後,農戶每年有兩三萬元凈收入。「在我這兒學技術,每人學費2500元錢。」他說,今年已培訓出7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今年,華輝養石蛙收入有五六十萬元
㈦ 溫州市甌海崎雲生態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怎麼樣
溫州市甌海崎雲生態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是2014-01-16注冊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注冊地址位於回溫州市甌海區澤雅答鎮石坑村六組。
溫州市甌海崎雲生態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33303040909963493,企業法人楊長祝,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溫州市甌海崎雲生態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范圍是:養殖棘胸蛙(5萬只)(在浙江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有效期內經營) 組織采購成員所需的農業生產資料;組織收購、銷售成員養殖的內陸水生動物(不含幼苗繁殖);為成員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為成員開展養殖有關技術知識培訓(不發證書)及技術交流和信息咨詢服務。
通過愛企查查看溫州市甌海崎雲生態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資訊。
㈧ 養殖石蛙的條件
石蛙養殖場址的選擇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蛙池的規格要求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1. 種蛙池
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發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2.孵化池
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6~8,並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3. 蝌蚪池
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群同樣規格的蝌蚪為好。
4. 幼蛙池
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厘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
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干,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鹼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蛙
繁殖要點
石蛙是國家保護動物,又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人工養殖石蛙既對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又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人工繁殖是成功養殖石蛙的關鍵。現將其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種蛙池與孵化池的准備
種蛙池、孵化池應建在陰暗、安靜、水質良好的地方,面積以 2-3平方米為宜。池內應徹底消毒洗凈後放入清潔水,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塊和新鮮水草。
(2)配種和產卵
石蛙通常在4月、氣溫20℃以上開始交配、產卵,種蛙雌雄比例為1:1,密度為每平方米15-20隻。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之後抱對,母蛙在清晨4-7時產卵。卵塊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塊、池壁上。產卵後1小時內不能攪動,以免損傷破碎,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
每日早晨觀察、檢查種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8時後輕輕撈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盤上。在孵化過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動,確保干凈,水溫控制在15—30℃之間,pH值為6-8,一池一窩(500—1000粒卵)。一般在產卵半小時後受精卵胚珠黑點變大,7天胚胎呈條狀,9天蝌蚪基本形成,15天後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達85%以上。
(4)蝌蚪飼養
蝌蚪生長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初期(1-10日齡) 蝌蚪破膜後頭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漸長大,開始覓食後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為主要餌料。
②生長前期(10—20日齡)小蝌蚪出生10天後,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較弱,應投入高蛋白流汁餌料,如蛋黃、豆漿等。每日定時投餌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隻蛋黃,以後逐漸增加。
③生長中期(20—55日齡)隨著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斷增強,為促進消化器官盡快發育,適應兩棲類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學特性,20日齡後,要逐漸減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飼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類性飼料,如薯類的莖葉、瓜類的果葉、米飯和鮮嫩水草等,並應每天清除池內飼料殘渣,確保池水不受污染。
④生長後期(55—75日齡)也叫變態期。蝌蚪55日齡後進入變態期,分別長出後肢、前肢、縮尾。這個時期在管理上要特別細心、周到,必須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以造就適應於蝌蚪變態所需的生態環境。
(5)幼蛙飼養
剛變態的幼蛙體小、抵抗力弱,要加強管理,應投小蠅蛆、小黃粉蟲、小蛆蝴等活動性飼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視採食情況而 定,隨著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飼量,做到略有剩餘。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凈,經常消毒,以免剩餘食物變質污染池水。在以後的時間里,要視幼蛙大小分級飼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100-300隻。蛙池上口加紗蓋,防止逃逸和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