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污水庫
A. 急需白洋淀環境監測歷年數據,哪裡可以找到
1996年以後,由於工農業用水,特別是持續乾旱等原因,水位不斷下降,現在白洋淀水位已無法測量,基本處於乾涸狀態。
據任丘市防訊指揮部的負責同志介紹:自1988年白洋淀來水後,水位基本保持在8.5米左右,最高水位達到10.5米。1996年以後,由於工農業用水,特別是持續乾旱等原因,水位不斷下降,現在白洋淀水位已無法測量,基本處於乾涸狀態。
河北80億拯救白洋淀:一個北方大湖的消亡與拯救
愛琴海 @ 2006-1-8 22:14
2005年12月18日,河北省政府對媒體宣布,該省著手啟動一項歷時10年、總投資達80億元的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計劃,這項計劃有望使「華北之腎」白洋淀重獲新生,告別年年干淀的窘境。
白洋淀,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歷史上水草豐美的北方大湖。那湖天浩渺水道縱橫的自然生態,曾經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雁翎隊依託出沒的水上戰場。
一面是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一面卻是近年來日漸枯萎的現狀。白洋淀的消亡和拯救無疑帶給世人深刻的反思。
萎縮
2005年12月25日,白洋淀,湖面已經結上了厚厚一層冰,湖兩側則是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
七十多歲的劃船老漢辛木頭帶記者來到一個鑿開的冰洞旁邊,冰洞下面的湖水呈現出青黑的顏色,散發出些許腥臭。
喝著白洋淀水長大的辛老漢,親眼看著記憶中清澈甘甜的湖水,一點點變臟,直到現在成了黑乎乎的臭水。
這樣的湖水當然不能再喝了,如今的白洋淀人,喝的都是大隊里打的井水。年輕一代人只能在老一輩的講述中,想像白洋淀湖水曾有的潔凈。
「以前白洋淀什麼魚都有,現在只有鯽魚、鯉魚,蝦一類的基本都沒有。原來二兩半的鯽瓜子我一天能逮四五十斤,現在最多逮個五六斤。」 世代居住白洋淀的漁民,對腳下這片湖泊的變化感受深刻。
事實上,人們已經無法想像河北平原上最大的淀泊群——白洋淀最初的模樣。
對於白洋淀,最早的史料零星記載,見於三國之後。西晉《魏都斌》中記述了今任丘境內有「掘鯉淀」,北魏《水經注》記載了容城縣南即現今的大殷淀、小殷淀,這些都是今日白洋淀。 偌大白洋淀是隋代修築了「大運河」後,切斷了太行山東流的大小河道,運河西部洪水宣洩不暢,溢出河道,南沖北盪,在平原低窪之處形成的。
其它一些史料記載表明,北宋時期是白洋淀的全盛時期,為抵禦遼軍的入侵,從太宗開始到處「建吁陌,澱澱相通,水水相聯縱二十里或四五十里,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金以後因歷代在北京地區建都需要,大肆砍伐山區林木。1000年來植被大量破壞,山區水土嚴重流失,致使白洋淀的一些淀泊漸漸壅廢。
史料記載說,清代圍淀造田,更使白洋淀面積急劇縮小。雍正四年至五年共營田70717畝。僅順治六年至光緒七年的237年,淀區面積縮小了十分之七。白洋淀湖區面積已由歷史上一千多平方公里,縮小到目前的366平方公里。
在河北大學生命科學院曹玉萍教授看來,本世紀五十年代,白洋淀上游大修蓄水工程,加之調蓄不當的原因,加速了淀泊的消亡。
人禍
白洋淀的干淀,除了自然氣候的變遷外,人為因素佔了很大比重。白洋淀的自然蒸發量每年在1000毫米以上,湖面若無自然補給,每天因蒸發降低一厘米左右。根據專家測算,只要兩年不補水,白洋淀就會干淀。
上游興修水庫,入淀水道被截流,加上白洋淀地處華北最大的「地下漏斗層」上(據資料顯示,目前河北省累計超采地下水已超過50億立方米,地下滲漏相當厲害),湖面的消亡乃至干淀幾呈不可逆轉的態勢。
一項研究數據表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白洋淀的入淀水量為10億立方米,到了八十年代僅為2億立方米左右,其中1983年至1988年連續5年干淀,1997年2004年連續八年干淀,水生生物遭到毀滅性破壞。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白洋淀里還有54種魚類,1985年至1988年的嚴重干淀過後,白洋淀里就只剩下24種魚了。
曹玉萍教授說:「很多決策當時看來是好的,但是經過歷史的檢驗,它就顯出問題來了。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顯現的,五十年代末期修的水庫,七十年代才顯現出來。這裡面還有天公不作美的問題,當時修這么多水庫,是因為雨量很大,為了防洪。可是在那之後,也就1963年發了大水,之後再也沒有大的雨水了。」
曹玉萍教授所說大修水庫,是指1958年白洋淀上游建立了王快、西大洋等四大水庫和90座中小型水庫,以蓄水防洪,滿足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越來越大的供水需求,並向廣大的鄉村和中小城鎮提供灌溉、生活用水。
而正是這些大型水庫的建立,加快了上游水環境的蛻化速度,並人為截斷8條入淀河流的匯入,導致了流入白洋淀的水量大大降低。
對干淀的景象,白洋淀老漁民張旗記憶深刻:「1988年白洋淀已基本乾涸。水少得可憐,木船要推著走,不然根本走不動。水乾的時候還在淀里種了好幾年莊稼。最乾的時候,淀里挖下去一米多,才能見到點(地下)水。」
當地一些村民回憶說,近十年,由於乾旱少雨,白洋淀主要靠上游水庫調水濟淀。水利部曾先後16次從上游水庫調水,1997年以來就補水6次,補水量共計兩億多立方米,即便這樣,白洋淀還是數次干淀,水位持續下降,多次處於干淀狀態。
安新縣水利局局長齊海清說,白洋淀這幾年干淀補水,有氣候原因,但沒有入淀河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個北方大湖的消亡與拯救
齊海清說,目前,只有拒馬河、府河常年有水進入白洋淀,而府河又是保定市排放污水的一條污水河。代替自然河流的是,白洋淀周圍建造了防洪壩,成為了人為的儲存洪水和污水濕地水庫。
2005年12月26日,保定市環境監測站高級工程師於世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證實了以上說法。
於世繁同時認為,地下水超采也加速了白洋淀的萎縮。由於水資源嚴重短缺,河北省多年用水主要靠超采地下水維持,近年來年平均超采地下水約50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嚴重導致了泉水斷流、含水層疏干、海鹹水入侵、地面沉降等難以逆轉的嚴重後果,形成了可怕的「華北大漏斗」。而正架在大漏鬥上面的白洋淀,即使「滿負荷」,也難以填滿這個缺水窟窿。
危 機
隨著生態系統的被破壞,種種問題日漸顯現。
一份亞洲開發銀行實地調查團對白洋淀綜合生態系統管理和項目調查的諒解備忘錄,顯示了白洋淀從萎縮到衰竭的趨勢。
這份備忘錄印證了過去五十年來,白洋淀的面積減少了將近一半的說法。備忘錄稱:白洋淀湖面從50年代的561.6平方公里銳減到今天的366平方公里。湖水的容量也大量減少,整個淀區已經完全乾涸,水位持續下降。淀內湖水的富營養化非常嚴重,湖水水質從三類退化到四類和五類,生物棲息地特別是淀區周圍退化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現在已經減少為47種水生植物、24種魚類、190種鳥類和14種野生哺乳動物。
白洋淀的水質變化,首先直接影響了周邊曾以打魚為生的漁民生活。20年間多次乾涸、水質變壞的湖水,已經不能提供豐富的魚類,使得超過一半的白洋淀漁民失去了打魚的生計。而上游和周邊污水的加速度排放,也使曾經清澈的湖水,污染嚴重。
一些村民向本報記者回憶說,湖水中的重金屬、毒素和化學物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了數種疾病。甚至有村民回憶,前些年當地居民因飲用白洋淀水,徵兵時竟無一人能通過身體檢查。
保定市環保局副局長趙晉民告訴記者,白洋淀污染最嚴重的時期在1988年到1992年前後,當時保定市的化纖廠、造紙廠、蓄電池廠和石油化工廠等企業,成為主要的污染源,其城市污水總量已增加至每日25萬噸,每日9萬噸高濃度污水排入唐河污水庫,16噸工業廢水、冷卻水和生活污水經府河進入白洋淀。
這種狀況一直到1998年保定市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才有所緩解。但之前持續幾年不加節制的工業生活污水排放,早已使白洋淀變成了一個納污湖,至今難以徹底改善。
隨著水危機不斷加劇,黃河以北相當一部分地區農村和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陷入了靠擠占生態環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來維持的困境。
地下水的長期超采,已導致一些地區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和地面的沉降、裂縫。天津近年來的地面沉降速度居全球第一;河北平原地區發生的地表裂縫已超過200條。
「華北之腎」將向何處去?
拯救白洋淀的代價—80億
昂貴的拯救
一方面是水資源緊缺,另一方面是僅有的水成了一窪污水,根本不能用。
1989年和1992年,國務院環資委兩次在河北保定召開關於治理白洋淀水域污染的現場辦公會,集中處理白洋淀的水污染問題。保定市環保局趙晉民說,1992年到1999年7年間,保定市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先後為治理白洋淀污染投入資金總額4億多元。
但事實表明,污水治理雖能部分緩解白洋淀的水污染,卻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水質,也沒法增加水源。要想讓白洋淀的水活起來,上游必須有充足的來水量,這一方面依賴於天氣,另一方面也依賴於上游生態的良性循環。多年來白洋淀上游環境急劇惡化,匯入白洋淀的9條河流基本沒有徑流。
政府也已經深深意識到生態危機問題的重要性。從1997年到2003年,水利部和河北省不惜代價,先後從上游水庫中11次調水9億多立方米補給白洋淀。
2003年白洋淀所屬大清河水繫上游各水庫基本沒有蓄上水,但為避免由於白洋淀乾旱帶來嚴重的生態危機,水利部和河北省制定了「引岳濟淀」方案,從屬於南運河水系的岳城水庫經子牙河水系向白洋淀調水。到2004年2月16日完成,用4個多月時間從岳城水庫引水4.17億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提高到7.3米左右。
2004年,水利部和河北省共同負擔了「引岳濟淀」補水工程的總投資2540萬元。而此前,河北省先後10次從西大洋、王快等水庫上游水庫向白洋淀補水,總花費加起來也早已過億,這次補水量達到1.59億立方米。
綜合治理脫困
「引岳入淀」一定程度緩解了白洋淀水源緊缺。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日益匱乏的水資源已經嚴重製約了華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了解決這一生態難題,國家啟動了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中線規劃中的確沒有向白洋淀補給生態水的計劃,但等工程竣工通水後,每年為河北供水30億立方米,這樣就可以置換出一些地下水,來補給白洋淀的生態水。
河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於宗周是上游生態建設的倡導者。他提出:「白洋淀、河北平原、河北山區是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應該從整個面的角度來考慮,要叫白洋淀細水長流,長遠之計還是讓上游多生出一些水。」於宗周向政府呈現了自己的治理思路:
「有三個環境因素影響上游治理建設,一個是旱,一個是土層薄,第三個是蝕,即水土流失、土壤侵蝕。這樣情況下,我們以灌草為主、封山育林,輔助種喬木,來培養喬灌草的植被環境。同時在山裡採用河坡溝狀梯田等技術,來控制水土流失,調節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這樣上游蓄上水,白洋淀的水也就有了。」
在專家們的促動和多年治理白洋淀的經驗基礎上,政府逐漸意識到,建立長效補水機制,是解決白洋淀問題的根本所在。按照這種思路,一項河北省和保定市制定出台的大型生態環境系統規劃——《白洋淀及上游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在2005年10月確定了下來。
規劃從2005年到2014年,歷時10年時間,投資80.5億元,實施上游森林植被恢復、供水和水資源治理、解決土壤腐化等26項治理工程,綜合治理白洋淀上下游,以徹底改變「華北之腎」白洋淀及其上游脆弱的生態環境。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加強白洋淀上游生態防護林建設的同時,就加大了白洋淀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建成了魯崗、銀定庄兩個日處理8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和粉煤灰污水處理廠,關停了市區4家重點工業污染源,取締關停了白洋淀周邊及上游地區「十五小」企業兩千多家。
80億如何籌措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分水嶺區發展方式進行區域統一規劃和綜合治理的迫切需要。」在一份諒解備忘錄中,亞行對河北省這項規劃如此評價。
這份宏大生態藍圖的目標是:到2010年,使保定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00平方公里;加強流域內污染源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4年減少17%以上;保定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2%以上,縣級城鎮達到60%;建立白洋淀補水機制,確保白洋淀水位枯水年不低於7.3米。在水位不低於8.4米的情況下,淀內大部分水質達到並好於國家三級水類標准。
保定市發改委副主任曹繼東兼任此項目的負責人。2005年12月25日,曹繼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個規劃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政府治理白洋淀的決心,雖然80億目前還只是個初步確定的計劃,資金如何籌措還是個問題,但是政府給予了相當支持,現已落實了15個億。
曹繼東稱,這15個億的子項目——《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和環境保護擬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項目》,包括綠色輸水廊道建設、污水處理廠、供水建設等28個具體項目,其中擬利用亞行貸款9600萬美元、全球環境基金贈款350萬美元。
目前這個項目已經獲得國務院批准,列入了國家發改委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2004——2006年備選項目規劃。2005年4月保定市專門成立了「利用亞行貸款項目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和保護項目辦公室」,進行亞行項目的工作。
項目官員王昭告訴記者,亞行對此項目相當重視,現在雙方正在進行前期洽談,談成的可能性很大。2006年2月,亞行將邀請第三方對這個項目開展為期七個月的技術援助,以考察具體項目的可執行性。
80億規劃是宏大的,但能否真正達到目標,卻需要一步一步的落實。曹繼東坦言這個長達十年的規劃執行難度很大,說到關鍵點,還是資金。他期望能有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進來,在污水處理、白洋淀上游植樹造林等項目上進行合作,以實現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共贏。
反思
保定市80億拯救白洋淀背後,再一次凸顯出了這樣一個古老的命題:如何平衡生態和發展的天平,尋找可持續發展模式。
白洋淀生態危機中,人為的原因清晰可見:早年大力修建上游水庫,增加了上游灌溉、工業和生活用水,卻也直接導致了上游生態環境的惡化、下游白洋淀的干淀;擴大的農業、工業活動和加劇的污染,以及在上游地區和淀內有限的固體廢棄物和污水處理辦法,使白洋淀成為人類污水、污染物的倉庫。其中,一半的污染源於上游地區,另一半則來自淀內濕地及周邊地區超過20萬人的生活和生產活動。
亞洲開發銀行在諒解備忘錄中評論:正由於經濟的增長是當地政府所考慮的首要問題,對環境可持續性的危害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在環境管理方面,規章制度的加強經常要為經濟發展讓路。這些加劇了公眾環保意識缺乏,而且降低了私人團體對保護稀缺水資源和淀區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在白洋淀,隨處可以看到往湖中扔棄生活垃圾的現象,漁民們也告訴記者,近些年白洋淀魚量減少後,部分村民開始採用一種電魚的方法逮魚。這些方式對和自己唇齒相依的水環境生態的破壞性,百姓們並沒有深刻的認識。
漁民老楊反映:「發展旅遊以後,風景區大搞機動船,帶來了新的污染。白洋淀現在機動船已經達到2000艘,政府對木船不感興趣,因為木船的收入少,速度慢,載客少。而機動船速度快,收入高,哪個收入高縣里就用哪個。」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亞行之所以從眾多項目中,選擇了白洋淀生態治理,正是因為他們覺得白洋淀作為濕地的代表,其生態惡化的全過程,具有相當的典型性。他們相信,通過對白洋淀的治理,能夠對全球環境,起到示範作用。
「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破壞後拯救的代價是昂貴的。」一位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中,尋找到最佳的平衡,「白洋淀文本」促醒人們反思。
因為白洋淀水位應達到8.4米才能滿足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但白洋淀水位卻長年偏低。為保持淀區一定的水位高程,從2003年開始,我省連續3年從上游水庫調水,入淀水量分別為1.16億立方米、1.6億立方米和4251萬立方米。由於2005年補水量較小,入冬以來持續乾旱,死魚期間水位高程只有7.07米,低於去年同期的7.46米,導致淀區污染3物濃度升高,水質惡化。
如果說水位偏低是天災,那麼大量污水直入淀區則是不折不扣的人禍。
污水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保定市及有關縣(市、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嚴重滯後,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進入白洋淀。據介紹,保定市區每天產生生活和工業污水約25萬噸,現僅有兩座規模各8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明顯不足,每天約9萬噸污水未經集中處理,通過府河排入白洋淀。位於白洋淀上游的清苑、滿城、蠡縣等12個縣(市)均未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在非農灌季節和汛期進入白洋淀。
二是滿城縣造紙工業污水排放量明顯增加。近兩年,滿城縣特別是大冊營鎮造紙業發展失控,全縣已有企業156家,污水排放量已增加至每天8萬噸,除3萬噸經過集中處理,其餘5萬噸只是經過廠區簡單處理即排入漕河。前幾年由於沿線農灌和築壩攔截,污水沒有入淀。去年由於排水量不斷增加,污水開始進淀,造成入淀污染物總量大幅增加。
據調查造成水體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保定市、及有關縣(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嚴重滯後,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進入白洋淀;二是滿城縣造紙工業排放量明顯增加;三是白洋淀水位長年偏低,且今年補水較晚;四是部分企業環保意識淡薄,存在偷排偷放問題。特別是保定市新市區所轄28家造紙企業有27家外排污水不能實現穩定達標,直到保定市委、市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後,才被斷電停產。
在新聞發布會上,姬振海局長通報了在事件處理上採取的以下措施:一是加強淀區水質監測工作;二是全面排查污染企業;三是截留府河入淀污水;四是做好受損漁民的穩定工作;五是實施應急補水措施;六是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依法依紀給予新市區副區長李文利行政警告處分;給予新市區環保局局長王義恆行政記過處分,並責令其引咎辭職,兩年內不得安排相當職務;給予新市區環保局副局長李洪濤、劉志行政記大過處分,並免去行政職務。依法依紀給予滿城縣政府副縣長劉力雄行政記過處分,免去其政府副縣長職務;給予滿城縣大冊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石國棟行政記大過處分,免去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職務;給予滿城縣大冊營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劉志軍行政降級處分,免去其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職務;給予滿城縣環保局長劉春喜行政降級處分,責令其引咎辭職。
就知道這些,都是轉載的,需要資料去當地的環保部門,氣象部門,檔案室去嗖嗖,網上肯定沒人有這樣的資料,
B. 為何說雄安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地標
2017年4月1日,中國官媒向外界發布了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甫一問世,雄安新區便比肩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被賦予了卓然的歷史意義。
一年多來,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雄安新區,從內而外初露崢嶸。
除肉眼能看到的外在變化,雄安也在悄悄進行著內在改變。
與傳統地方政府不同,雄安新區將嚴格按照精簡、統一、高效的原則,實行大部門制和扁平化管理,即「小政府,大服務」。在人才引進方面,則依崗選人、一人多崗,建立市場化激勵機制,並一律實行聘任制。
按照「一主、五輔、多節點」的城鄉空間布局,雄安新區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統籌布局特色城鎮和美麗鄉村,科學確定新區功能布局。
有人說:「20世紀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雄安。」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際,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雄安新區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地標。
C. 白洋淀乾涸的原因
截止2019年十一月,白洋淀沒有乾涸。
截止2019年十一月,安新縣協調省、市水利部門實施白洋淀生態補水三次,水量1億8000萬立方米。核心區年水位控制在7.6米左右,維持了白洋淀的生態水位。
對維護白洋淀生態系統,發展農牧漁業和旅遊業具有重要作用。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共投入1.9億元,完成污水綜合凈化等11個子項目。
南河至新安北堤六段鹼排水溝改造工程已完工,排沙總長3.3km,土方拆除3.64萬m3,種植荷花1060m2,種植三葉草21000 m2。
投資947.22萬元,實施白洋淀觀光a線及寨南村至東店頭碼頭疏浚任務,疏浚總長度16.6公里,疏浚面積27.36萬平方米。
(3)唐河污水庫擴展閱讀:
白洋淀早有人煙,從白洋淀上游徐水縣南庄頭遺址出土的陶片表明,早在全新世初期,原始先民就已到靠近白洋淀的地區活動。
商周時期,人類在的白洋淀的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到春秋時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傳》載昭公七年春正月侯次於虢。
這里講到的虢,據《讀史方興紀要》注在河北任丘縣西十七里。即如今的後趙村北的高郭城遺址。戰國時期這里又有鄚邑、狸邑。
唐代以前的白洋淀仍保持在天然的未經人工治理的原始面貌。宋代,白洋淀處在宋遼交界地區,為抵禦遼兵進犯,宋在白洋淀進行塘濼,緣邊渚水所聚,因以限遼。
此外,還進行屯田種植,並對邊緣塘泊設置管理機構。通過人工治理使淀泊發揮水利效益。明代,為補充白洋淀人口,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和古北口小興州向安新縣大量移民。
白洋淀地區以魚、葦生產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代,保天運河的開通,對保定地區物資的交流,經濟繁榮,起了很大作用。
D. 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取得了哪些突破
據報道,按照《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和「雄安新區白洋淀綜合整治攻堅動員大會」相關要求,在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堅強有力領導下,新區各部門及三縣積極啟動和深入開展生態環境改善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新區和白洋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截至目前,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進展順利,基本完成現場疑似歷史遺存爆炸物探測與挖掘工作,累計完成排爆面積102.5427萬平方米截至目前,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進展順利,基本完成現場疑似歷史遺存爆炸物探測與挖掘工作,累計完成排爆面積102.5427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