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
A. 如何構建我國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作為一種水源地保護的經濟手段,其目的是調動水源地生態建設與保護者的積極性。水源地生態補償資金的籌集有兩個渠道,一是政府財政轉移支付,二是進行市場化籌集。其市場化籌集是根據「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以水資源為載體,受益者依其消費的生態資源的數量進行付費。同時根據「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以整個水源地保護區為對象,界定生態補償對象,同時按照其經濟行為確定補償要素,根據其在水源地生態保護中貢獻的大小,在能夠調動其積極性的前提下確定補償標准。在水源地生態補償的形式上可採用生態受益者對水源地直接補償和間接補償兩種形式。
(中經評論?北京)四、生態補償的方式
一般來說,水源地生態供給者為生態受益者帶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水源地生態補償方式包括受益對象對水源地的直接補償和間接補償兩種形式。
(一)直接補償
直接補償是受益對象根據水源地提供的水資源和水生態,結合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支付意願而提供給水源地的補償,由於採用市場化的方式,又稱為市場化補償。其表現形式為具體的受益對象對生態供給者的直接補償,是一種點對點的補償形式。
水資源的受益者與供給者之間的補償方式可以採用資金或實物補償。資金補償是最為常見的補償方式,也是最為直接的補償方式。在現實操作中可形成例如補償金、補貼、生態保證金(押金退款)、贈款等方式。為了提高物質使用效率,補償者也可運用物質、勞力和土地等進行補償(即實物補償方式),解決受補償者部分生產要素和生活要素,改善受補償者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增強生產能力。
在實際的操作,以上方式很少單獨運用,常將各種方式組合起來加以綜合使用,相互彌補缺陷,優化補償效果。如雲南省盈江縣星雲有限公司在勐乃河三級電站開發過程中,就對水源地實行以資金補償為主的綜合生態補償形式:一是與村寨簽訂保護森林協議,禁伐作為電站水源林的約750畝集體林,由公司每年給村寨8.8萬元資金補償;二是實行以電代柴,對昔馬鎮涉及電站水源林的兩個村共7個村民小組約1200人,每人每月無償補助用電6度;三是動員村民在森林較稀疏的地方補種樹苗,由公司每年補助2000元樹苗款。
為了減少生態補償的運作成本,對水源地的生態補償還常採用地區直接補償以及部門直接補償的形式。
下游地區對水源地的補償可以通過「談判」制度完成。談判制度以生態資源供給者收益損失作為補償的下限,以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降污、休閑游樂以及科研價值之和作為補償上限,由水源地向下游提出補償要求,下游生態受益地區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當地流域生態的直接和間接效益與水源地進行協商談判,最終確定補償標准和補償方式。這種談判補償的方式在實踐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負責給廣州、深圳和香港供水的東江流域,經過多次協商與協調,建立了流域上下游區際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廣東省每年拿出1.5億元,交給上游江西省尋烏、安遠和定南三縣,用於東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
部門補償是其他部門(行業)對水源地的直接補償。在不同行業、不同生態要素開發主體之間,如果某一部門(行業)為另一部門(行業)提供了生態產品並使之受益,則生態受益部門(行業)要對生態供給部門進行補償。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補償是「直接受益者付費」補償,如林業部門投資進行生態環境建設,旅遊部門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產生了較好的旅遊效益;水利部門得益於淤塞減少,水量增大;政府得益於抗洪救災支出減少;航運部門得益於河流通暢、貨運增加,那麼可以在這些利益集團之間進行利益的再調配。其調配的方式可以在相關產業的稅費中提取適當比例作為產業間生態補償基金,政府再以此基金對林業部門進行直接的補償。目前,陝西省耀縣每年從水資源稅收中提取10%補償給水源區的林業部門用於流域保護,就是採用了這一形式。
(二)間接補償
間接補償是水源地生態受益者以稅收或生態基金等形式將資金轉移給財政部門,然後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形式補償給水源地,因此又稱為政府補償。間接補償主要針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其形式主要表現為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償。這種補償完全依靠中央或上級政府完成數額巨大的財政轉移支出,財政壓力很大。另外,這種補償方式涉及的因素錯綜復雜,加上統計數據不完備,計算不準確,從而導致補助程序透明度差、隨意性大,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監督,轉移支付效益低下。
一般地,間接補償採用的形式更為多樣化。除了資金補償和實物補償外,智力補償也是常用的形式。為避免補償過程中智力資源的閑置,補償者也可開展智力服務(即智力補償方式),提供無償技術咨詢和指導,提高受補償地區或群體的技能與管理水平。
五、結語
我國的生態補償研究和實踐尚處於起步階段,由於前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問題和矛盾的累積,使我們的研究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許多理論上十分清晰的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在我們設計的補償機制的各個環節,尚存在許多制度性缺陷。從補償主體來看,由於尚未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規范的生態資源管理體系,缺乏對水源地生態資源產權關系的明確界定,因而補償主體在某些地區難以界定;從補償標准來看,由於沒有制定科學的生態補償標准,加之監督工作存有空位,可能會導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從生態補償形式來看,像地區補償、部門補償以及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等的建立涉及整個國家的法律、財政以及資源管理制度的修改,往往也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還需要相關的輔助機制的配套完善。
B. 什麼是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機制是為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調整相關利回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答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徵的制度。
另外一種解釋是:對在發展中對生態功能和質量所造成損害的一種補助, 這些補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受損地區的環境質量或者用於創建新的具有相似生態功能和環境質量的區域。
C. 生態補償機制應如何進行完善
據報道,為控制歐美黑楊在洞庭湖區的無序栽種,湖南省政府2003年印發《關內於促進洞庭湖區楊容樹生產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要求「三不種」,即保護區核心區不種、行洪道不種、基本農田不種。
而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條例對保護區的生產經營活動有嚴格限制,二者之間存在一些矛盾。清理歐美黑楊需要對所有權人做出生態補償,且補償數額較大,地方政府無力承擔。特別是南洞庭湖和橫嶺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和省級層面均無固定的資金投入渠道,清理難度更大。
希望生態補償機制可以早日完善!
D. 生態補償機制的介紹
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專系統服務價值、屬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主要針對區域性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領域,是一項具有經濟激勵作用、與「污染者付費」原則並存、基於「受益者付費和破壞者付費」原則的環境經濟政策。2011年起,由財政部和環保部牽頭組織、每年安排補償資金5億元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啟動實施。各方約定,只要安徽出境水質達標,下游的浙江省每年補償安徽1億元。3年來,這一機制讓新安江江水變清了,江面變干凈了。
E. 生態補償機制的重點領域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點領域有哪些?
從國情及環境保護實際形勢出發,目前我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點領域有4個方面,分別為: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要理順和拓寬自然保護區投入渠道,提高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水平;引導保護區及周邊社區居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降低周邊社區對自然保護區的壓力;全面評價周邊地區各類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或功能區劃調整、范圍調整帶來的生態損失,研究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標准體系。
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推動建立健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協調管理與投入機制;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加大重要生態功能區內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開展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標准核算研究,研究建立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標准體系。
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全面落實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聯合有關部門科學評價礦產資源開發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保證金和礦山生態補償基金的使用狀況,研究制定科學的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標准體系。
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生態補償。各地應當確保出界水質達到考核目標,根據出入境水質狀況確定橫向補償標准;搭建有助於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政府管理平台,推動建立流域生態保護共建共享機制;加強與有關各方協調,推動建立促進跨行政區的流域水環境保護的專項資金。
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佔全國總量的81%,是南水北調水源地,也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建立健全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區域協調發展、地區均衡發展的現實需要,是三峽庫區和諧穩定和移民安穩致富的迫切需要。《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要「研究建立多層次的生態補償機制」。
建議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具體包括:落實碳排放補償機制,量化長江流域清潔空氣供給費用補償;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工程並選擇中線供水方案,讓長江中上游清潔水資源更好地惠澤民生;建立下游經濟發達地區反哺中上游欠發達地區機制;提高效益林補償標准;繼續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加大退耕還林補償力度。
F. 生態補償機制的地方試點
地方試點進展如何?
在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浙江省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專繼2005年出台《關於進一屬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2006年出台《錢塘江源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省級財政專項補助暫行辦法》之後,2008年又出台了《浙江省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試行辦法》,成為全國第一個實施省內全流域生態補償的省份。
2008年1月,《江蘇省太湖流域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試點方案》正式實施,規定:建立跨行政區交接斷面和入湖斷面水質控制目標,上游設區的市出境水質超過跨行政區交接斷面控制目標的,由上游設區的市政府對下游設區的市予以資金補償;上游設區的市入湖河流水質超過入湖斷面控制目標的,按規定向省級財政繳納補償資金。
G. 王健教授提出,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理論很多,概括起來有哪幾個的理論
生態復補償機制是一種新型的資源環制境管理模式,是新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創新的重要內容。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有公共產品理論、外部性理論、產權理論生態資本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生態補償機制的實現路徑主要有:①加快立法進程,為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②全面開展評估工作,使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③加強生態服務功能研究,為補償標准制定提供科學依據;④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為生態補償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
H. 改善新安江水質,政府應採取哪些生態補償措施
對於新安江的水質,安徽和浙江兩省進行了聯合辦公,對養殖方面禁止投,放肥料,對於居民的污水排放做到嚴格的規定,不能向裡面排放,保證這個中國最早的大水庫的水質安全。
I. 生態補償是什麼
生態補償(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促進補償活動、調動生態保護積極性的各種規則、激勵和協調的制度安排。
狹義的生態補償指對由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給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造成的破壞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補償、恢復、綜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廣義的生態補償則還應包括對因環境保護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內的居民進行的資金、技術、實物上的補償,政策上的優惠,以及為增進環境保護意見,提高環境保護水平而進行的科研、教育費用的支出。
(9)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擴展閱讀
生態補償應包括以下幾方面主要內容:
1、對生態系統本身保護(恢復)或破壞的成本進行補償;
2、通過經濟手段將經濟效益的外部性內部化;
3、對個人或區域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投入或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的經濟補償;
4、對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區域或對象進行保護性投入。
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以內化外部成本為原則,對保護行為的外部經濟性的補償依據是保護者為改善生態服務功能所付出的額外的保護與相關建設成本和為此而犧牲的發展機會成本。
對破壞行為的外部不經濟性的補償依據是恢復生態服務功能的成本和因破壞行為造成的被補償者發展機會成本的損失。
J. 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土地生態保護需要大量資金,劃定的生態保護區內的土地收歸國有,對於被用作生態涵養的土地給予一定的補償資金。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政府應通過多種渠道千方百計地增加對土地生態建設的投資,可採取國家、省、地方政府和集體投資、個人投資等形式擴大投資來源; 通過財政轉移加強土地生態保護投入,建立土地資源有償使用和土地生態價值納入經濟核算的制度,逐步建立土地生態補償、土地資源開發補償的土地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