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蟾蜍石水庫好玩嗎

蟾蜍石水庫好玩嗎

發布時間: 2021-02-12 06:17:29

1. 瀘縣比較好玩的地方在哪裡,第一次來瀘州,求指點

瀘縣風景名勝

龍腦橋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縣龍腦橋位於縣城福集鎮以北的大田鄉境,距瀘隆公路1.5公里,橫跨於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該橋始建於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中央電視台於1991年在《中國橋》專題欄目中向全國和世界推崇過龍腦橋,其雄姿已載入中國古橋畫冊,名傳中外。該橋是中國古橋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動別致,工藝精湛,藝術品位高,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國罕見的古橋。它早已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0月,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龍腦橋
龍腦橋(2張)
龍腦橋是一座集建築造型和石雕藝術於一體的古石橋。橋為石墩石樑式平板石橋,全長55米,高約2米,寬1.9米,整橋共15跨(含橋頭堡各一跨在內),橋墩14座,橋墩由四層灰沙岩石條壘砌而成。每塊條石長3.10米,寬0.8米。其最大橋墩(即最大龍體)整石重約13.6噸,最上一塊墩石中部鑿成凹型,以便在上面安放石板作梁。橋墩朝上游一端鑿成分水架勢,以減少洪水沖擊力。橋梁石板共30塊,每塊長不少於3.6米,寬0.95米,厚0.6米。其中最長橋板(3.85米×0.95米×0.6米)單重為5.9噸。
宋墓
2002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是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數量最多的一處宋墓群。
瀘縣石室宋墓多是同墳同穴異室的長方形單室墓葬,也有相通的雙室或多室墓葬。墓葬一般長5.5米左右,寬3米左右,高2.5米左右。墓葬分別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室由條石構築成仿木結構的形式,內有多種精美雕刻和仿木構件。墓頂有盝頂、藻井頂和穹隆頂三種。
瀘縣宋墓雕刻的內容主要為武士、四神、伎樂、侍僕、綜合等種類。武士身披甲胄,手執兵器或身著鎧甲,穿罩袍服,戴交角襆頭、手執骨朵。還有四件國內極為少見的女武士。
瀘縣宋墓與樂山大佛、榮縣大佛、安岳石刻、大足石刻等系列歷史文化瑰寶連綴成片,形成古代中國石刻之鄉。
玉蟾山
位於瀘州市區以北33公里,瀘縣縣城旁。為國家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海拔505米-548米,森林覆蓋面積8000餘畝,山下有九曲河、賴溪河和馬溪河。一組以著名國畫大師蔣兆和翻天覆地的國畫《流民圖》創作大型浮雕落戶玉蟾山。
主要景區有龍腦橋、古玉蟾關、《流民圖》浮雕、彌陀寺、龍盤寺、白雲寺、金寶山古墓群等,規劃面積為52.8平方公里。 因山形、山石狀似蟾蜍而得名。玉蟾 山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川南,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從唐代景福二年(893年)起,為川南名勝地。古玉蟾關為古川滇、川黔驛道的重要關隘之一。塔林由唐至清代的20餘座石塔(浮圖)組成。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據《瀘縣志》記載,玉蟾山古建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圓通寺初建於晚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先後更名為圓通寺、玉蟾寺、天星閣。古建築中尤以木雕和石刻藝術著稱。
玉龍湖
玉龍湖(2張)


玉龍湖風景區
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玉龍湖風景區位於瀘縣東部立石鎮、毗盧鎮境內,原名三溪口水庫,佔地1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6平方公里,南北長25公里,蓄水2510立方米,灌田10萬畝,年起水成魚300多噸。
景區幅員27平方公里,東有古跡「二郎井」,現代建築艾大橋水庫;西有廟宇「普照寺」、「五明寺」;南有地下龍宮,暗河交錯、驚飛撩人;北有螺絲山自然景觀區。
海潮湖旅遊區
川南海潮湖旅遊區,它離瀘州城約20公里,沿瀘州——自貢公路而行,是集發電生產、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大型水域風景區,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有瀘州最大的水力發電站,百年桂元林,米溪溝支流風景區等。[8]
高洞瀑布旅遊風景區
位於距瀘州市區36公里的瀘縣百和鎮境內,有高洞瀑布,又有天潭、天雞冠石、金龍顯身、仙女露、斬龍劍、天河水吼、映月潭、淚飛洞、吼天獅子、九曲三灣一道橋、金龜曬水等多處景點。大鹿溪河橫穿其中。

參考鏈接:
瀘縣 _網路
http://ke..com/link?url=Nyhd0KdO71nXF2HNDVFkjpiDfsh-6Bf4DqHbrwX94083TefCtxI-5zj5JME-GJoNe7z8v0_lrej-utuvhoDYNK#10

2. 蟾蜍石水庫為什麼封閉了,不給進去了

金田工業區有幾個人,集體去蟾蜍石水庫游泳
之後三個人被淹死在水庫上面
在這三個人淹死之前,已經淹死了一個女的
真是這三個人,導致了特大事故,後面就是你所見
除了日夜有人守住,還加裝鐵欄桿

3. 莆田什麼地方最好玩

石棺
湄洲島
梅峰寺
廣化寺
千年荔枝樹-宋家香
石室岩
寧海橋
南少林寺
木蘭陂
菜溪岩內
東圳水庫
東岩山容
紫霄岩
九鯉湖
囊山寺
莆禧古城與仙洞賞春台
東岳觀
三清殿
九座寺
大宗伯地
東門石坊
梅峰光孝寺
東吳石塔
塔斗山
仙游文廟
天馬山
三會寺
梅妃故里
麥斜岩
龜山古剎
古譙樓
龍華寺與龍華雙塔
夾漈草堂
瑞雲山森林公園
白塘湖風景區
蔡襄陵園
賢良港天後祖祠
夾祭草堂
莆田鳳凰山公園
八仙顯靈
羅漢洞
童子拜觀音
石蟾蜍
雷轟瀑布
天梯
卧牛石
獅子岩
唐朝古道

4. 蟾蜍石水庫探路,村民問我是不是搞地理的

[chán chú]
蟾蜍 編輯
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單獨讀má)。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內腺,俗稱癩蛤蟆、癩刺、容癩疙寶。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則是我國緊缺的葯材。

5. 洛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洛陽名勝古跡 :
仰韶遺址
【仰韶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75公里處澠池縣仰韶鄉仰韶村。面積3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4米,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遺址。著名的仰韶文化即以1921年首先於此處發現而得名。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進行發掘。發掘仰韶及同類遺址所獲得的豐富資料,為研究仰韶文化的性質、類型和分期打下了基礎。仰韶文化分布於黃河中游,以河南、山西、陝西為中心,時代距今約六七千年。
王灣遺址
【王灣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約3公里處郊區谷水鎮王灣村澗河東南岸第一台地上。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發現該遺址,1959年秋、1960年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曾兩次進行發掘,共揭露面積3350平方米。遺址包括新石器時代,以及周代、晉代、北朝諸時期的文化堆積。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一般可達3米左右,又可分為王灣一期(仰韶文化)、王灣二期(過渡期)、王灣三期(河南龍山文化)遺存。王灣遺址提供了研究由仰韶到龍山過渡期文化的資料,證實定了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承襲關系,在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上佔有重要地位。
孫旗屯遺址
【孫旗屯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2公里處郊區孫旗屯鄉孫旗屯村。東西寬180米,南北長500米。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進行發掘。遺址包含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仰韶、龍山過渡期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文化的遺跡遺物。其中仰韶期出土有陶、骨、石器以及獸骨等,陶器以紅陶為主,亦有彩陶;過渡期出土有灰色或紅色素麵陶、彩陶、極少數蛋殼陶、磨光陶、骨鏃、石斧、石刀以及豬骨等;商代出土有鏟、石片、陶紡輪、骨鏃、卜骨、陶環等,陶器多繩紋。該遺址是研究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
矬李遺址
【矬李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4公里處郊區古城鄉矬李村伊洛二水之間。台地南北長約700米,東西寬約500米。1975年冬、1976年春由洛陽市文物考古部門進行了試掘。遺址文化層堆積很厚,可分為五期。第一期為仰韶文化,第二期為河南龍山文化,第三期為河南龍山文化煤山期,第四期為二里頭一期文化,第五期為二里頭二期文化。它再一次證實了二里頭類形文化是由河南龍山文化發展而來的。矬李遺址位於傳說中的夏都范圍,對探索夏文化有重要價值。
東馬溝遺址
【東馬溝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4公里處郊區孫旗屯鄉東馬溝村。1956年,文物考古部門進行了部分發掘,清理了11座古墓葬,出土有成套的酒器及盆、豆、罐等陶器,不少器物顯得精緻美觀。還發現有灰坑和房基。出土器物特點與二里頭二期文化遺存相似,為探索夏商文化提供了線索。
橋北村遺址
【橋北村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約85公里處嵩縣庫區鄉橋北村。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8.75萬平方米。1956年冬發現,1959年夏復查。出土陶器以細泥紅陶、粗紅陶和白衣彩陶為主,還有少量夾砂粗陶;石器有鑽孔石刀、石鐮、石鑿、石輪、石斧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蘇羊遺址
【蘇羊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75公里處宜陽縣張塢鄉蘇羊村。東西寬800米,南北長1000米。文化層堆積達6米。陶器有泥質彩陶、泥質黑陶、夾砂灰陶;石器有刀、鐮、斧、鏟、網墜、圓形器等。蘇羊遺址面積大,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對研究新石器文化有重要價值。
唐坡遺址
【唐坡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70公里處洛寧縣澗口鄉唐坡村。東西寬3000米,南北長400米。主要遺物為陶器和石器,陶器有細泥彩陶、素麵紅陶、夾砂粗紅陶,石器有網墜、斧、鐮等。
祿地遺址
【祿地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108公里處洛寧縣陳吳鄉祿地村。南北長800米,東西寬60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陶器為夾砂粗陶、細泥灰陶、磨光黑陶、夾砂紅陶等。器型有鼎、鬲、盆、小口罐等。石器有石斧、石刀。含仰韶、龍山兩種文化。
土門遺址
【土門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33公里處伊川縣白元鄉土門村。東西長80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20萬平方米。1965年發現,經考古部門調查,發現房屋4座,瓮棺葬3座。灰坑呈圜底,有袋形、鍋形兩種,器物有泥質紅陶缸、釜、釜形鼎、盆等,還有紅項缽、尖底瓶、高頸瓮等。以圖案別致的瓮棺"伊川缸"最有名。文化特徵接近洛陽王灣遺址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邵窯遺址
【邵窯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20公里處宜陽縣尋村鄉邵窯村。東西長900米,南北寬240米,文化層厚達6米。1978年發現。陶質為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黑陶等;石器有斧、鏟、刀、紡輪、環狀器等。該遺址面積大,堆積豐富,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過渡有重要意義。
墁子頭遺址
【墁子頭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約200公里處欒川縣城關鎮墁子頭村。1958年發現。遺物有陶片、石斧、石鏃等。上層為龍山文化,下層為仰韶文化。
灰嘴遺址
【灰嘴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南約40公里處偃師市緱氏鎮灰嘴村。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為商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仰韶文化層。三層總厚度約5米。如此三層疊壓的情況,在黃河以南屬首次發現,對研究三者承襲關系有重要價值。
卦溝遺址
【卦溝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北13公里處孟津縣朝陽鄉卦溝村。被溝分為東西兩部分,溝西面積為2.2萬平方米,溝東面積為6.4萬平方米。出土有炭化穀物遺痕、泥質灰陶碗、夾砂灰陶片等,還有少量石刀、石鐮等。
高平寨遺址
【高平寨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40公里處新安縣鐵門鎮高平寨村。總面積2.24萬平方米。分東西兩部分。遺物、遺跡有灰坑、紅燒土塊、石器、陶器等。陶器以紅陶為主,有陶缽、尖底陶瓮等。含仰韶、龍山兩種文化類型。
東干溝遺址
【東干溝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北1公里處東干溝(東澗溝)村。1958年開始發掘,先後三次共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清理龍山文化灰坑5個,二里頭型灰坑126座,窯址4座,墓葬5座。該遺址以二里頭文化為主,文化層厚2米,面積在15萬平方米以上。
白元遺址
【白元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38公里處伊川縣白元鄉白元村。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1979年發掘。遺址中有房基、墓葬、灰坑等。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該遺址提供了河南龍山文化向二里頭文化過渡期及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實物資料,有重要學術價值。
南崗遺址
【南崗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40公里處新安縣鐵門鎮南崗村。總面積4.25萬平方米。主要器物有磨製石器斧、刀、鏟,陶器有大口尊、鬲、鼎、高頸罐等,均為泥質灰陶。遺址保存完整,對研究夏、商文化有很高價值。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約25公里處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村。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文化遺存可分為四期,一、二期屬於夏文化,三、四期屬於商文化。此處即夏都斟尋阝故址。出土石器、陶器等器物多種。所出青銅器如刀、爵、鈴、鏃等,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青銅器。墓葬顯出差別。第三期發現宏偉的宮殿遺址,其台基略呈正方形,坐北面南,東西108米,南北100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闊8間、進深3間的大殿遺址。此外還有鑄造、制骨、制陶作坊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59年開始的大面積發掘,至今仍在進行中。二里頭遺址范圍廣大,遺存豐富,地層關系清楚,對探索夏文化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屍鄉溝商城遺址
【屍鄉溝商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32公里處偃師市城關鎮洛河北岸屍鄉溝一帶。西南距二里頭約6公里。此處即商都西亳遺址。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桀後,在此建都立國。城址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700餘米,東西寬北部1215米、中部1120米、南部740米。四面有城牆遺址。共發現城門7處,東垣、西垣各3座、北垣1座。城內道路縱橫交錯,城外有寬4.6米的環城路。城內中偏南部,分布3座小城,宮城居中,正方形,長寬各200餘米。在其東部偏北和東南隅有兩座宮殿遺址,另兩座小城分別位於其東南部、東北部,可能屬營房、庫房一類。出土有石器、骨器、陶器、銅器等。
西周冶銅遺址
【西周冶銅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北1公里處氵廛河鄉北窯村氵廛河西岸。面積約10萬平方米。1973年發現並試掘,1975年鑽探並開始發掘。這處大型青銅器冶煉鑄造作坊遺址,時間相當於西周初年到平王前後,另外包含東周以及唐宋等文化堆積層。出土西周遺物有大量陶范、熔銅爐殘壁、銅渣、木炭末、紅燒土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等。主要鑄造青銅容器、車馬器和兵器等。從出土的卜骨、卜龜以及非正常死亡的遺骨看,當時開爐澆鑄之前,可能有占卜和人祭活動,以禱求澆鑄成功。該遺址是研究兩周青銅冶鑄技術的重要遺址。
春秋滑國故城遺址
【春秋滑國故城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南43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原為春秋時滑國都城,後被秦所滅。遺址南北長約2.25公里,北端寬約1.5公里,南端寬0.5公里。故城依地形而造,城垣屈曲呈弧形。附近文化遺物豐富,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西漢及唐代遺物。
西漢壁畫墓
【西漢壁畫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洛陽市古墓博物館。1957年發現於洛陽老城西北約1公里處,後搬遷復原於今址。墓葬年代約為西漢中晚期,為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壁畫墓之一。墓室以特製空心磚和小磚混砌而成,分前堂、後室、左右耳室等部分,分別為會客飲宴、寢卧之處以及廚房、車馬間等,在前堂頂部繪以日、月、星、雲等天象圖;隔牆正面繪有"二桃殺三士"、"孔子師項橐"等歷史故事及方相氏打鬼圖等;墓室後壁繪有"鴻門宴"歷史故事;墓門內上額有"伏魔(旱魃)降吉祥"畫面;隔牆背面有墓主人乘龍升仙畫面等。繪畫色彩艷麗,筆觸簡練流暢,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場面布局緊湊,是兩千年前繪畫藝術的珍品。
卜千秋壁畫墓
【卜千秋壁畫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北0.5公里處郊區邙山鄉澆溝村邙山南麓洛陽市麵粉廠內。1976年發現並由文物考古部門發掘,出土銅印上陰刻有篆書"卜千秋印",故名。墓洞穴磚室,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部分。主室由特製空心磚砌築而成。年代當在西漢中期稍後。在此墓的門內上額、頂脊、後壁山牆正中等處皆繪有壁畫,畫有仙人王子喬、女媧、仙翁、仙女、伏羲、方相氏的形象,以及彩雲、月亮、太陽、雙龍、梟羊、朱雀、白虎、黃蛇、蟾蜍、兔子和墓主人乘鳳升仙等。繪畫之前,先在磚上塗一層白粉,然後著墨上彩。壁畫繪制精工,色彩鮮明,保存完好,是研究西漢時期繪畫藝術的重要資料。
漢光武帝陵
【漢光武帝陵】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本稱原陵,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位於洛陽城東北25公里處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南依邙山,北臨黃河。陵冢高大,周長約1400米,高約20米。陵園四周有短牆圍護,內存古柏千餘株。陵園西為光武祠。陵冢前巨碑立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上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12個大字。光武帝劉秀(前6~57),字文叔,湖北棗陽人,高祖劉邦九世孫。削平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成為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定都洛陽。在位32年。
三漢冢
【三漢冢】分別稱作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位於洛陽城東北20公里處孟津縣漢魏故城西北邙山上。由北向南,一字排開,高大巍峨,雄偉壯觀。清代龔崧林分別定為漢明帝(劉庄)顯節陵、漢章帝(劉*')敬陵、漢和帝(劉肇)慎陵。陵前石碑為清代乾隆時龔崧林所立。顯節陵高約25米,底部周長377米。陵南不遠處象庄村南,留存有高大的石象一尊,雕工古樸,形象雄渾,為東漢石雕藝術佳作,可能原來即為東漢皇陵神道兩側所置之石獸作品。
白馬寺
【白馬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12公里處洛陽市郊區白馬寺鎮白馬寺村。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是中國國家興建的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據傳東漢明帝劉庄夜夢金人,遣秦景等18人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天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得見佛經佛像。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洛陽,翌年建寺,遂以白馬為名。唐代時規模宏大,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曾予以重修,大體上奠定今白馬寺的規模和布局。現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殿內造像以大雄殿內所存之元代夾薴乾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最珍貴。此外還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經幢碑、刻以及齊雲塔、天竺高僧墓、焚經台等古跡。齊雲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在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東漢永平十二年(69),漢明帝敕建佛塔,定名齊雲塔。今存之磚塔,重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塔為四方形密檐式,13層,通高約25米。第一層塔檐之下飾砌以仿木構式斗拱,頂覆寶瓶式塔剎,外輪廓略作拋物線形,玲瓏挺拔,古雅秀麗。白馬寺北依邙山,南望洛河,綠樹紅牆,梵殿寶塔,顯得庄嚴肅穆,是中外禪俗各界瞻仰游覽的勝地。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15公里洛陽市郊區、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更始三年(25),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此,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今存遺址內城東垣殘長3895米,西垣殘長4290米,北垣長3700米,南垣已為洛河所淹,殘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東段高出地面5~7米。城牆皆夯土板築而成,周長約14公里。城內主要建築為宮城、宮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宮城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660米。太極殿為宮中正殿。東漢太學遺址在內城南郊,今偃師市太學村附近。始建於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學生曾多達3萬餘人。熹平四年(175)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塊,史稱熹平石經。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達3萬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萬平方米左右。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東漢靈台遺址在內城南郊,今偃師市崗上村與大郊寨之間。靈台創建於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靈台遺址范圍達4萬多平方米,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東西殘寬31米,南北殘長41米,殘高8米余。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78~139),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南北長1048米,東西寬255米,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唐初,洛陽縣治設金墉城,貞觀六年(632)移於東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廢。經勘察發現三座小城連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環流,各城門闕皆有遺跡。城內發現夯築台基多處,以及磚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時,增修外廓城,長、寬各約10公里。城內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寧寺最為豪華壯麗。永寧寺在宮城外西南面,初創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擊焚毀。據勘測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60米,中心為木塔,木塔基座為方形,上下兩層,下層位於今地表之下,上層基座長寬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壘砌鑲包。在發掘塔基的過程中,出土一批工藝精湛的泥塑造像,給研究北魏佛教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另有石雕、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平等寺北齊造像碑俗稱寺里碑,在漢魏故城內城東垣外,今偃師市寺里碑村南。計四通,下部皆深埋於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約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薩、弟子像,結跏趺坐的六佛圖,姿態優美的飛天,慢步行進的大象,造型生動的猛獸,以及帳幔、火焰、蓮花等,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為北齊所遺存下來的少數佛教藝術珍品之一。1962年開始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
北魏長陵
【北魏長陵】位於洛陽城西北約15公里處孟津縣朝陽鄉官莊村邙山之顛。此處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長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長110米。兩冢相距約100米,當地俗稱"大小冢"。分別為高祖孝文帝長陵和文昭皇太後之陵。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七年(493)率軍南下,翌年決定由平城(今大同)遷都洛陽。他實行漢化政策,並規定死後葬洛陽。
北魏景陵
【北魏景陵】位於洛陽城西北約7公里處洛陽市郊區邙山鄉冢頭村邙山之顛。冢高25米,底部周長126米,高大巍峨,氣勢壯觀。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元恪為孝文帝第二子,在位16年,崩於延昌四年(515),享年33歲。近年已進行了發掘。
北魏元?墓
【北魏元?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北8公里處孟津縣朝陽鄉前海資村洛孟公路西側。冢高約15米,底部周長63米。1949年前被盜,墓誌現存開封博物館。1976年洛陽市文物考古部門進行了清理。墓門向南,墓室平面呈方形,磚砌,四壁原存壁畫,多被盜墓者颳去,頂為圓形,上繪天象圖。出土墓誌蓋殘角一塊,與開封博物館存江陽王元?墓誌蓋所缺之角相符。元?,字伯亻雋,小字夜叉,娶靈太後之妹馮翌郡君為妻,恃寵驕盈,誣清河王元懌與靈太後私通,囚太後於後宮,殺清河王元懌。後靈太後返政,以謀反罪賜死。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處洛陽市郊區龍門鎮。這里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石窟密布於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造達150多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共2100多個,佛塔40餘座,碑刻題記3600多塊,全山造像10萬余軀。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看經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在西山南部,唐代咸亨三年(672)始鑿,至上元二年(675)完成。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龕。南北寬約34米,東西深約36米。龕雕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力士等11尊大像。主尊盧舍那佛高17.14米,頭部高4米,身披袈裟,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嘴角微翹,顯現出無限的智慧和慈祥;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麗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強威武。顯示了盛唐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魏碑精華"龍門二十品"是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之稱始自清代,其篇目始見於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及方若《校碑隨筆》。內容一般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朴、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體的代表。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伊闕佛龕之碑",或稱褚遂良碑,在西山賓陽中洞與南洞中間,通高約3.65米,寬1.9米。原應為開鑿賓陽洞的造像碑。唐代貞觀十五年(641),重刻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開窟造像的發願文。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書丹。計1600餘字。字體清秀端莊,剛健有力,是標準的初唐楷書,也是書法藝術史上的珍品。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南約30公里處偃師市寇店鄉水泉村萬安山斷崖上。坐東向西,背山面水。洞窟一座,深6.5米,寬4.8米,高約12米。窟平面略呈方形,後壁中央雕主佛兩尊,現僅存北側一尊,高約3米。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餘個,龕內多雕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或交腳彌勒佛等。龕楣及其近旁刻有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瓔珞等。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形象生動的蹲卧獅獸等。雕刻技法簡朴,系北魏造像風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面容豐滿。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開元元年(713)等造像題記。
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北50公里處新安縣西沃鄉西沃村黃河南岸崖壁間。自東而西依次有浮雕石塔4座,石窟2座,塔與窟之間有小佛龕。主要洞窟高1.5米,寬1.74米,深1.56米。門外雕二金剛力士。窟正壁一佛結跏趺坐於方台上,兩側為二獅子、二弟子、二菩薩。開鑿於北魏時期。因將被小浪底水庫淹沒,已整體搬遷到千唐志齋。
虎頭寺石窟
【虎頭寺石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26公里處宜陽縣城關鄉周苗村。窟平面略作方形,高約2.5米,進深和寬各3米。造於北魏正光六年(525)。原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南一峭壁高約10米處,刻佛像774尊。該窟總造像計約800尊,另有依山雕鑿的碑石二方。
鋪溝石窟
【鋪溝石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60公里處嵩縣田湖鎮鋪溝村。現存7窟。東部6窟自上而下錯落毗鄰,高1.55~1.7米,深1.11~1.7米,寬1.15~1.6米。西部1窟,俗稱"六郎窟",平面近方形,高5米,寬6.6米,正面佛像,高1.8米。7窟造像,面部豐滿而稍長,深目高鼻,兩肩平方,衣紋流暢而多褶,應為北魏晚期作品。
北魏寺溝造像碑
【北魏寺溝造像碑】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36公里處偃師市山化鄉寺溝村。通高3米,碑首六龍環繞,正中雕龕,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兩側有飛天。碑身雕龕三層,上層、中層並列三龕,下層為一大龕,兩側雕8個飛天。
西晉皇陵
【西晉皇陵】位於洛陽城東20公里處偃師市首陽山鎮、城關鎮。其中潘屯、杜樓兩村北枕頭山西晉墓地一號墓,為晉文帝崇陽陵。墓道長46米,寬11米,墓室長4.5米,寬3.7米,高2.5米。南蔡庄村北西晉墓地一號墓,位於最東端,規模最大。墓道長36米,寬10.5米,墓室長5.5米,寬3米,高2米,為晉武帝峻陽陵。
周公廟
【周公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市區定鼎南路。傳由隋代末年王世充為奉祀周公而建。現存大殿、二殿、三殿、左右廂房等建築。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額題"定鼎堂"3字,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九脊歇山頂,上覆琉璃瓦,保存明代建築風格。殿內原供奉周公像和召公、畢公、伯禽像,今無存。廂房原祀歷代名臣像,今無存。周公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分封諸侯,制禮作樂,並營建洛邑。近幾年,經過全面修葺後,辟為都城博物館。
隋唐東都城遺址
【隋唐東都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體包括今洛陽市區,北接邙山,南對龍門,東氵廛西澗,城跨洛河兩岸。其外廓城(羅城),東北角在唐寺*(村,西北角在苗溝村,東南角在城角村,西南角在古城村。共有8座城門,東3、南3、北2,以南面中門定鼎門最宏偉。城垣遺址周長約27.5公里,略呈正方形。內由宮城、皇城、東城、圓璧城、曜儀城、含嘉倉城等組成。其中宮城地處郭城西北隅,四面有牆,東牆長的1275米,西牆長約1270米,南牆長1710米,北牆長1400米。共有6座城門

6. 蛤蟆通水庫的概況

蛤蟆通水庫位於寶清縣東部,撓力河支流蛤蟆通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505平方公里,總庫容1.268億立方米,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魚的綜合利用水庫。蛤蟆通水庫原名蛤蟆通甸子,也叫蛤蟆通河,因盛產蛤蟆而得名。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冬季大雪封山,找不到食物充飢的東北抗日聯軍,便來到蛤蟆通甸子,鑿開冰窟窿,把活蹦亂跳的蛤蟆從水中撈出,以解燃眉之急。大壩為粘土斜牆土石混合壩,長800米,最大壩高13.1米,壩頂寬5米,迎水邊坡1:2.5,干砌石護坡,背水邊坡1:1.75,碎石護面。大壩右側為開敞式溢洪道,設8孔木閘門,最大溢洪流量75立方米/秒。大壩左側為1.7×1.7立方米方型鋼筋混凝土輸水洞,裝鋼板閘門,最大泄流量21.4立方米/秒。
蛤蟆通水庫所在地區地處寒溫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90毫米,多年平均年蒸發量597.4毫米。水庫集水面積473平方千米,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洞三部分組成。大壩為黏土斜牆土石壩,壩長800米,最大壩高13.1米;大壩右側為開敞側槽式溢洪道;輸水洞為混凝土方涵,安裝平板鑄鐵閘門,最大流量2 1立方米每秒。
水庫防洪保護下游1.8萬人口,3萬公頃耕地及寶饒公路的安全。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9萬公頃,年產糧食4.5萬噸,年產魚757噸。
水庫三面環山,一面傍水,像一個碩大的葫蘆悠然地躺在群山懷抱里。高出壩體38米的石山崖陡山峭,拾級蜿蜒而上,共100級台階,取名「曲級百登」。石崖頂端有面積約半畝的花崗岩平台,登台俯視水庫風光盡收眼底。庫區中有一座小島,名曰「月亮島」,島上山林雋秀,宛如世外桃源。蛤蟆通水庫已被列為黑龍江省自然保護區。

7. 本溪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

是四、五百萬年前因地殼變遷而生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於本溪縣境內,距本溪市區東三十五公里的太子河畔。洞口在太子河岸畔,洞口座南面北,依山傍水,高七米,寬二十五米,呈半月形。在洞口上端的懸崖峭壁上,刻有
手書的「
」四個大字。進洞口,是一座高、寬各二十多米,長五十多米的「迎客廳」,也是我們祖先三千多年前居住過的遺址。大廳向右,有旱洞長三百米,高低錯落,曲折迷離,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景觀,令遊人遐想聯翩,流連忘返。大廳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碼頭,千餘平方米水面停泊遊船四十餘艘,宛如一幽靜別致的「港灣」,千餘平方米的水面,燈光所及,水中遊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從護岸石階拾級而下,通過長廊從碼頭上船,即可暢游水洞。水洞內深邃廣闊,全長二千八百米,面積三萬六千平米,空間四十餘萬立方米。最開闊處高三十八米,寬五十米,長八十米。洞中水每晝夜最大流量二萬余噸,水深最深處七米,河道曲折,清澈見底,故名「九曲銀河」。銀河兩岸石筍林立,千姿百態、光怪陸離;洞頂穹廬鍾乳高懸,神趣盎然,晶瑩斑斕,六十多處景點各具特色,琳琅滿目。新開發的「源頭天池」、「玉女宮」等500米暗河景觀別有天地, 神幻莫測。洞內空氣暢通,常年恆溫攝氏10度,四季如春。泛舟其中,如臨仙境,被中外遊人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洞外盤繞山腰的古式迴廊,別具風韻的人工湖和水榭亭台,使水洞的內外景觀相得益彰。站在洞口遠望,對面山崖上大型摩崖石刻—觀音造像,如從天際而來。太子河上漂流體驗冒險的樂趣,池邊垂釣領略漁人野趣。本溪水洞一年四季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讓您領略燕東聖境的神韻,體會
的風骨。 2、關門山
關門山景區位於
境內,距市區48公里,於本溪水洞南十三公里處,因雙峰對峙,一闊一窄,一大一小,其狀如門,故稱關門山。它有三道門;北門,在小市方向,雙峰對峙,中間拱橋相連;南門,在去湯溝的嶺頂,公路從中而過,十分險要;中門,在深谷河道中,「雙扉」夾水,寬只二十餘米,為興修水庫的天然門柱。有人將之美譽為「小江南」,「賽黃山」, 關門山又素以「東北小黃山」之名而令天下聞。它有五美:山美,陡峭,俊秀,山峰奇峭,拔地而起,峰頂松姿綽約,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設一般,似一簇簇巨型盆景;樹美:樹木種類繁多、千枝競秀,尤以秋日的楓葉,冬季植根於峭壁上的蒼松聞名,壯觀非常;水美:湯河穿谷而過,匯集小溪,飛瀑,「奪門」而出,似來自於天際;花美:天女木蘭,山杜鵑,漫山遍野,芬芳宜人,其天女木蘭為本溪市市花;雲美:清晨雨後,山谷中雲霧繚繞,如披輕紗,份外妖嬈,近處輕霧繚繞,撲朔迷離;雲、山、水、霧渾然一體,遠處雲蒸霞蔚,纖雲弄巧,山峰若隱若現,嫵媚含羞。歷代文人多有詩篇贊頌。每年,到這時寫生、作畫、攝影的人絡繹不絕,更成了關門山的新景觀。
3、五女山
五女山曾名「五龍山」,「五餘山」。在桓仁北渾江西岸。坐落於桓仁縣縣鎮內,距縣政府僅八公里。相傳古時有五女屯兵其上,修城築堡,抵禦外侵。之後,自命五女山,故而得名。至今仍有五女廟遺址。主峰海拔八百二十四公尺(現已有纜車),巍峨險峻,遠遠望去,酷似一座玲瓏翠屏。「翠屏」皆為懸崖峭壁,東西長約一千五百米,南北寬約三百米,高二百多米,巍峨險峻。南面有一隘口,攀三十二盤彎道,過天門峰陡隘,可達山頂。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草木茂盛,有古廟,有天池,天池水清澈旺盛,終年不涸。站在東端峰巔「點將台」上,遙望渾江水庫煙波浩淼,雲、天、山、水,渾然一體;桓仁如一幅畫卷,盡收眼底;四周群山均在足下,確有:「一覽眾山小」之勢。登上集仙台,可覽遍周山全景,斜視其下,萬頃渾江碧水如鏡。五女山集水、石、松、洞、峰諸景奇美於一體,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有秀麗景色於一體,特別是至隆冬時節,草木逢氣成掛,銀裝素裹,天水連一,美不勝收,五女山有各種景觀40多處。五女山是歷史名城,現為遼寧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上用石塊砌成古城牆, 總長1,000餘米, 基寬5-6米,頂寬3-4米,高8米,城門垛口依然可見,至今山北五女山古城保存完好。
4、本溪湖
本溪湖位於本溪市溪湖區卧雲山西麓崖下。原名「杯犀湖」、「碑西湖」、「白溪湖」,清雍正年間改稱本溪湖。本溪市由本溪湖而得名。本溪湖為一洞中湖,該湖形似犀角,外闊內窄。洞內水面二十餘平米,是世界最小的湖。湖水涼氣襲人,每晝夜流量近二萬噸。洞頂崖壁有「遼東本溪湖」的大字石刻。洞外有一古寺,始建於明代的慈航寺,寺內有塑像和壁畫。洞中清泉汩汩,不斷注入解放後修建的人工湖。人工湖面積為二千餘平方米。湖邊垂柳婆娑,湖中建有拱橋、湖心亭,備有各式遊船供遊人泛舟湖上。波光、輕舟、倒影、古洞、綠柳使遊人興趣盎然,更是避暑的佳境。一九八四年,修築了登山石階、觀景亭和文物陳列館,更使本溪湖增添了迷人的風采。文物陳列館常年展出本溪廟後山古人類遺志發掘出的文物。抬頭而望,公園南千米處山腰間有一石灰岩溶洞,俗稱「龍洞」、「怪石洞」,長數百米,洞內鍾乳石群千姿百態,不一而足,有的像如來講經,有的如
齊集一堂,故又稱羅漢洞。洞中有一石榻,傳說長眉李大仙曾長居於此,更為此洞平添了一些仙風道骨之氣。洞口外又一「長蛇洞」更是深不知底。二洞與本溪湖遙相呼應、相映生輝。
5、

是遼東名山之一,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坐落於本溪市東八十公里,
南甸鎮境內,長白山余脈,主峰最高海拔九百一十二點九公尺,全山方圓二十餘里,是省、市文物保護單位。鐵剎山有五個主峰,中峰原始頂,北峰真武頂,南峰靈寶頂,東峰玉皇頂,西峰太上頂。因此東、南、北三面仰視,均可望見三個峰頂,三三合而為九,故名
。該山奇峰峭拔,林木蔥郁,峰巒疊嶂,古樹參天,洞穴幽深,風景秀麗。是東北道教興始之地。山上多古洞,有雲光洞、天橋洞、乾坤洞、日光洞、風月洞、懸石洞、郭祖洞、三仙洞。其中以八寶雲光洞為最負盛名,神話故事中說,長眉李大仙曾在此修煉,楊君豹曾在此投師學藝。該洞斜向上,深約近三十米,寬七至十米。洞中「八寶」,有定風珠、石壽星、石虎、石龍、石蟾蜍、石床、石蓮花、石木魚,洞外刻有「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十個大字。山上摩崖石刻隨處可見,其中
摩崖石刻高八 米,寬五米,字大如盤,碑文約800餘字。「直上青天」、「乾坤正氣」、「鐵剎三千年」等石刻,筆力剛勁,讓人嘆為觀止。山上有道士守廟、護林。九頂鐵剎山風景區已載入
,名揚海內外。
6、望天洞
望天洞在桓仁縣城南三十公里處,臨界於大雅河畔和201國道旁,有一山洞。其山不揚,其洞不顯。然而,當你邁入洞內,卻立刻被它高、深、幽、遠所吸引。進入洞中,是一處高大的廳堂,舉目高望,洞頂洞開可見藍天白雲。故名曰——望天洞。望天洞發育於二十餘萬年前,洞的總長約7000餘米,洞內最大的廳有6000餘平方米,為東北最大的溶洞,可容納萬人。洞內有水潭30餘個,水深可達7米。有7條暗河,長約400餘米,蜿蜒曲折,時隱時現,終年不涸。洞內鍾乳叢生晶瑩剔透,現出百種風情。「華清池」底平而潔白,水綠而溫柔,一柱鍾乳靜靜立於旁邊,好似為洗浴的少女警衛。「垂簾聽政」則滿富皇家氣派,密密的鍾乳如同一層層金簾,一尊「老佛爺」端坐其間沉思冥想。「景泰藍」玲瓏小巧,上為黃下為藍,天生地長使鍾乳顏色截然不同,而藍色鍾乳又形似花瓶。待人們看到「珍珠壁」時,則被它的大勢壯觀而折服。所見之處,鍾乳千姿百態,如峰如顛,如塔如佛、如花如瀑、如林如筍而各具神奇。在洞中,道路曲折忽上忽下。最狹窄之處,只能容納一人通過,胖者不顯擠,瘦者不顯寬。在「迷宮」,道路多條環環相套皆都類似,令人頓生樂趣。然而那條條道路又都能走出迷宮,而外邊的景象卻各異。迷宮分上、中、下三層,洞中有洞,洞洞相連,門中有門,門門可行。望天洞如同一軸奇異的畫卷,飄逸迷離妙趣無窮。
7、溫泉
溫泉寺位於本溪市東三十七公里,南距本溪水洞5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療養勝地。面向太子河,背靠群山,層巒疊翠,山深林茂,環境幽雅,四面青山環繞,依山傍水,空氣清新。春遊山花爛漫,夏賞荷花綠草,秋看楓葉染丹,冬觀滿樹銀花,一年四季,風光不同,景色各異。溫泉寺出口水溫為49攝氏度,每日最大出水量470噸,水量充足,水中礦物制十分豐富,屬硫酸鉀鈉型、含鈣離子、弱鹼性、弱放射性、低礦化度熱泉,對各類關節炎、風濕症、四肢麻木、神經炎及各類皮膚病等均有治療作用。據傳,大清太祖
曾來溫泉寺一帶狩獵,所攜獵犬身患疥瘡,百醫無效,偶卧泉中「泡癢癢」,「數日後毛革日新,霍然痊癒」。
大悅,稱此泉為「狗兒湯」,以致名聞天下。一六二六年七月,
到此處浴湯療傷。解放前,溫泉幾乎變成廢墟。解放後,幾經修建,療養條件顯著改善,加之鐵路和公路暢通。又和本溪水洞毗鄰,因而來此游覽,療養者日漸增多,加之近幾年不斷的擴建、美化,溫泉寺更是煥然一新,它將以新的姿態迎接各界遊人和療養者的光臨。
8、望溪公園
望溪公園是建在市中心的一座大型綜合性公園,它形如馬鞍,海拔二百四十公尺,佔地面積四十二公頃。登山環視,山城景色盡收眼底,太子河穿城而過,故名「望溪公園」。園內各種樹木鬱郁蔥蔥、亭台樓閣高低錯落、珍禽異獸悠閑漫步,奇花異草奼紫嫣紅。公園最高點,屹立著
。鏤刻著董必武、朱德、謝覺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筆題詞,碑座四周鑲嵌著大理石浮雕,由公園正門登四百三十多級台階可直達紀念碑。園中「寄芳願」、「留園」、「風華園」等園中園盡顯錦綉,連心橋飛架鎖住真情,天鵝湖湖水漾波遊船盪漾、仙鶴孔雀園中紛飛、一派清幽、雅緻,真是市區中的一片綠洲。近年來,幾千萬元的大規模投資改造,使望溪公園又煥發了新的青春,它是本溪市人民休閑、游覽的最佳去處。請您也來體會望溪公園的別樣景緻吧!
9、平頂山
平頂山位於本溪市區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勢巍峨,為本溪市區擎天之石。頂部平坦,面積有二百五十餘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俊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余,實為觀賞山城絕佳之地。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新建的索道可為您代步,不必受登山之苦。山頂碑石林立,有古廟、長廊、電視轉播台、戰爭遺跡等。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10、南天門
南天門位於本溪市南芬區境內。其峰岩險峻,如刀削斧劈。在山巔岩石中有一很大丫口,丫口左邊直立一塊巨石,右邊是山脊。丫口橫壓扁石,遠遠望去,似一座門。從門中可窺望一爿南天,因而得名南天門。它是本溪至丹東的必經險道。公路盤旋而上,過險關,出天門,方使人松一口氣。天門右側是百丈懸崖,崖下是細河,鐵路橋從河谷中穿過。小心下望,使人頓覺頭暈目眩,望而生畏。電影《英雄兒女》等多部影片都以此作為外景地。凡乘車從這里經過的人,都要停車觀賞一番。
11、廟後山
廟後山是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位於本溪縣山城子鄉山城子村東。形如卧龍,避風向陽,山清水秀。一九七八年以來,經過考古工作者四次重點發掘,發掘出幼兒頭蓋骨化石、人橈骨化石、舊石器、骨器、陶器、梅氏犀牛齒化石、大河狸白齒化石等珍貴文物四百餘件。經鑒定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早期。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發現,為遼寧省原始文化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揭開了遼寧地區古人類歷史的第一頁,是本溪古老文明的象徵。以上三圖中就是在廟後山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古人類牙齒、打磨石器、陶罐等文物,它為本溪古人類歷史做出了充分的見證。 8、滴水洞 滴水洞在本溪市市區南七點五公里處,老母嶺西側深谷之中。四周青山環抱,一條山中清流,穿過堅石峭壁,從三十米余高的懸崖上飛流直下,形成瀑布。雨季,水量充沛,落瀑咆哮,聲震翠谷。雨少時,溪水潺潺,玉珠點點,形成水簾。冬季,銀妝素裹,滴水成冰,從崖口到谷底,恰似一條倒懸玉龍,份外妖嬈。谷底峭壁上有大小不等的五處石洞,還有一條一米寬的天然棧道瀑底而過,頗有水簾洞洞天之神韻。身處谷底仰首上望,懸崖,峭壁,飛瀑,彩虹,藍天,白雲,堪稱絢麗多姿,驚險俊美,令人嘆為觀,俯視谷底,巨石橫生,錯落雜陳,更是別有風骨。納涼、消夏、避暑的人們,滴水洞歡迎您的光臨!
12、湯溝
湯溝位於本溪縣草河掌鄉胡家堡村,距本溪市七十八公里。湯溝是林區,風景優美,尤以地熱資源聞名遐爾,是遼東著名的旅遊、療養和避暑勝地。經探察證明,湯溝溫泉水量充沛,壓力大,面積廣。湯溝溝谷出露地熱水面積達20餘畝,熱泉日涌流量3000餘噸,出地表水溫最高達76攝氏度,居遼寧省首位。水中含有碳酸錳、碳酸鈉、鉀離子、鈣離子、碘化氟離子、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等多種化學元素和礦物質,可對關節炎、皮膚病、消化不良、四肢麻痹等症有顯著療效。用溫泉水建養魚池,可飼養紅鯉魚等多種名貴魚種。湯溝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5%,湯溝有珍貴的觀賞花卉—天女木蘭和東北山人參及熊、野豬、松鼠等野生動植物。這里還有三峰並立的「筆架山」。和尚帽子大山的原始森林。湯溝還有抗日聯軍第一次西征會議遺址,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休憩過的「靖宇石」,建有紀念碑。這里生長有大量名貴芬芳的天女木蘭花,被稱為天女木蘭之鄉,天女木蘭被定為本溪市市花。近幾年,湯溝風景區得到重點開發,公用基礎設施完備,一個集旅遊、度假、娛樂、療養、會議、商貿等多功能的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它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13、大石湖
大石湖位於本溪縣藍河峪鄉大石湖村南五里的深山峽谷之中,五湖四瀑,階梯相連,谷中兩側懸崖,谷底似高低錯落的石槽。一條山溪從香水嶺奔騰直下,在峽谷的一個轉彎處形成一湖,水出一湖,因河床被巨石截斷,形成落差二米的一個瀑布,水落處,形成第二湖,水出二湖,又從二米多高的石槽豁口中跌落,流入第三湖,第三湖湖水色墨綠,深不可測,枯葉不浮,故稱「沉葉潭」,頗多神奇的傳說,三湖之下為四湖,也有一瀑相連。再下,水流從岩縫斜坡流下,注入五湖,水流漸平。大石湖兩岸陡峭險峻,山高林密,鳥獸繁多,是一處天然的游覽場所。
14、桓龍湖
桓龍湖位於桓仁鎮北部,渾江中游,一九六八年竣工蓄水。水庫全長八十一公里,最寬處為四公里,面積十四萬八千畝,總庫容量三十四點六億立方米,水深平均十五米,最深處六十餘米,為遼寧省最大的淡水養殖區。庫區國家森林公園與渾江水庫山水相依,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締造出這幅人間仙境。藍的水,綠的山,清新的空氣,飄的船帆,飛的鳥群,天高雲霧渺渺。一派大好河山,激起遊人豪情滿懷。庫區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為4600公傾,被浩浩盪盪的萬傾碧波劃分成無數個形狀奇異的山峰,搭舟漫遊可觀賞到小鰲山、三層砬子、望江樓、馬面石、老虎洞等多處自然景觀,更有以神話傳說馳名於世的五女山也在其間。桓仁庫區國家森林公園,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系統,一支年輕的旅遊服務專業隊伍已經形成,他們以飽滿地熱情為您服務,並在期待著您的光臨!
15、老禿頂
老禿頂位於本溪市桓仁縣境內,主峰海拔一千三百六十七公尺,屬長白山山脈,號稱「遼寧屋脊」,是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劃面積十萬畝,是國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保存比較完整,面積較大的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多種珍稀動植物被列入國家級保護。世界稀有古化石植物紫杉、天女木蘭、雙蕊蘭均出自此區。山頂氣候寒冷,草木低矮,似龍爪狀,故名老禿頂,但山腰森林茂密,有原始林。林中,有柞、樺、楸、椴、松、楓、槐、楊、曲柳等樹種,木材蓄積量約十萬立方米。峻嶺叢林之中有野豬、狐狸、狍、獾、黑熊、戴勝鳥等珍貴動物,人參、黨參、細辛、五味子等多種名貴中葯材和各種山菜、山果。一九三五年,東北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曾在這里建立根據地,遺址尚存。
16、洋湖溝
洋湖溝生態游覽區位於本溪與桓仁兩縣交匯處,本桓公路建成後(1999年底完工),該公路便成為通往游覽區的交通要道。洋湖溝屬長白山余脈的丘陵地帶,至今還保存著原始次生林。茂密的森林植被,游覽區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開發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
17、觀音湖
觀音閣水庫位於太子河幹流,是遼寧省的大型水利工程。觀音閣水庫庫區水面有62平方公里,兩岸青山優美,風景秀麗,泛舟庫區,水繞青山,風景秀麗怡人。尤其春、秋初雨,霧氣蒸騰,甚似蓬萊勝景,置身於觀音閣水庫,您會頓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別有一番情趣。
18、本溪怪石洞
怪石洞位於本溪市溪湖區後湖公園的西南側。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溶洞。洞口在山半腰。有一條盤山路通到洞口。山洞口有一山門,上書怪石洞三字。怪石洞內有近六百多米長,各鍾奇石怪景數不勝數。各種石筍,石景,是億萬年大自然的天然造就。洞內還有好幾個大溶洞空間,體積很大。早年洞內荒廢不修,很難進洞觀看。現在已經配備五彩燈光照明,修建通道,霓虹燈閃爍,是一個很好的旅遊景觀。山洞口位於懸崖悄壁之上。共有三個洞口露顯在懸崖上。遠遠望去十分險峻。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好風景。您要是能登上怪石洞山的山頂峰,就能看到整個的本溪湖全部的景區大景觀。山峰頂還有一四角亭,坐在亭中放眼四下觀瞻,群峰盡顯現眼中,古城小景一攬無遺。青磚黛瓦,曲巷古宅。小橋行人,桃花溪水。百年礦山,現代高爐。是個自然與現代人類文明奇妙接合的景觀組合圖景。

8. 本溪是那裡,可有好玩的地方呢

1、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是四、五百萬年前因地殼變遷而生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於本溪縣境內,距
區東三十五公里的太子河畔。洞口在太子河岸畔,洞口座南面北,依山傍水,高七米,寬二十五米,呈半月形。在洞口上端的懸崖峭壁上,刻有
手書的「本溪水洞」四個大字。進洞口,是一座高、寬各二十多米,長五十多米的「迎客廳」,也是我們祖先三千多年前居住過的遺址。大廳向右,有旱洞長三百米,高低錯落,曲折迷離,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景觀,令遊人遐想聯翩,流連忘返。大廳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碼頭,千餘平方米水面停泊遊船四十餘艘,宛如一幽靜別致的「港灣」,千餘平方米的水面,燈光所及,水中遊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從護岸石階拾級而下,通過長廊從碼頭上船,即可暢游水洞。水洞內深邃廣闊,全長二千八百米,面積三萬六千平米,空間四十餘萬立方米。最開闊處高三十八米,寬五十米,長八十米。洞中水每晝夜最大流量二萬余噸,水深最深處七米,河道曲折,清澈見底,故名「九曲
」。
兩岸石筍林立,千姿百態、光怪陸離;洞頂穹廬鍾乳高懸,神趣盎然,晶瑩斑斕,六十多處景點各具特色,琳琅滿目。新開發的「源頭天池」、「玉女宮」等500米暗河景觀別有天地, 神幻莫測。洞內空氣暢通,常年恆溫攝氏10度,四季如春。泛舟其中,如臨仙境,被中外遊人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洞外盤繞山腰的古式迴廊,別具風韻的人工湖和水榭亭台,使水洞的內外景觀相得益彰。站在洞口遠望,對面山崖上大型摩崖石刻—觀音造像,如從天際而來。太子河上漂流體驗冒險的樂趣,池邊垂釣領略漁人野趣。本溪水洞
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讓您領略燕東聖境的神韻,體會北國風光的風骨。 2、關門山
關門山景區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距市區48公里,於本溪水洞南十三公里處,因雙峰對峙,一闊一窄,一大一小,其狀如門,故稱關門山。它有三道門;北門,在小市方向,雙峰對峙,中間拱橋相連;南門,在去湯溝的嶺頂,公路從中而過,十分險要;中門,在深谷河道中,「雙扉」夾水,寬只二十餘米,為興修水庫的天然門柱。有人將之美譽為「小江南」,「賽黃山」, 關門山又素以「東北小黃山」之名而令天下聞。它有五美:山美,陡峭,俊秀,山峰奇峭,拔地而起,峰頂松姿綽約,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設一般,似一簇簇巨型盆景;樹美:樹木種類繁多、千枝競秀,尤以秋日的楓葉,冬季植根於峭壁上的蒼松聞名,壯觀非常;水美:湯河穿谷而過,匯集小溪,飛瀑,「奪門」而出,似來自於天際;花美:天女木蘭,山杜鵑,漫山遍野,芬芳宜人,其天女木蘭為
市花;雲美:清晨雨後,山谷中雲霧繚繞,如披輕紗,份外妖嬈,近處輕霧繚繞,撲朔迷離;雲、山、水、霧渾然一體,遠處雲蒸霞蔚,纖雲弄巧,山峰若隱若現,嫵媚含羞。歷代文人多有詩篇贊頌。每年,到這時寫生、作畫、攝影的人絡繹不絕,更成了關門山的新景觀。
3、

曾名「五龍山」,「五餘山」。在桓仁北渾江西岸。坐落於桓仁縣縣鎮內,距縣政府僅八公里。相傳古時有五女屯兵其上,修城築堡,抵禦外侵。之後,自命
,故而得名。至今仍有五女廟遺址。主峰海拔八百二十四公尺(現已有纜車),巍峨險峻,遠遠望去,酷似一座玲瓏翠屏。「翠屏」皆為懸崖峭壁,東西長約一千五百米,南北寬約三百米,高二百多米,巍峨險峻。南面有一隘口,攀三十二盤彎道,過天門峰陡隘,可達山頂。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草木茂盛,有古廟,有天池,天池水清澈旺盛,終年不涸。站在東端峰巔「點將台」上,遙望渾江水庫煙波浩淼,雲、天、山、水,渾然一體;桓仁如一幅畫卷,盡收眼底;四周群山均在足下,確有:「一覽眾山小」之勢。登上集
,可覽遍周山全景,斜視其下,萬頃渾江碧水如鏡。五女山集水、石、松、洞、峰諸景奇美於一體,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有秀麗景色於一體,特別是至隆冬時節,草木逢氣成掛,銀裝素裹,天水連一,美不勝收,五女山有各種景觀40多處。五女山是歷史名城,現為遼寧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上用石塊砌成古城牆, 總長1,000餘米, 基寬5-6米,頂寬3-4米,高8米,城門垛口依然可見,至今山北五女山古城保存完好。
4、本溪湖
本溪湖位於
溪湖區卧雲山西麓崖下。原名「杯犀湖」、「碑西湖」、「白溪湖」,清雍正年間改稱本溪湖。本溪市由本溪湖而得名。本溪湖為一洞中湖,該湖形似犀角,外闊內窄。洞內水面二十餘平米,是世界最小的湖。湖水涼氣
,每晝夜流量近二萬噸。洞頂崖壁有「遼東本溪湖」的大字石刻。洞外有一古寺,始建於明代的慈航寺,寺內有塑像和壁畫。洞中清泉汩汩,不斷注入解放後修建的人工湖。人工湖面積為二千餘平方米。湖邊垂柳婆娑,湖中建有拱橋、湖心亭,備有各式遊船供遊人泛舟湖上。波光、輕舟、倒影、古洞、綠柳使遊人興趣盎然,更是避暑的佳境。一九八四年,修築了登山石階、觀景亭和文物陳列館,更使本溪湖增添了迷人的風采。文物陳列館常年展出本溪廟後山古人類遺志發掘出的文物。抬頭而望,公園南千米處山腰間有一石灰岩溶洞,俗稱「龍洞」、「怪石洞」,長數百米,洞內鍾乳石群千姿百態,不一而足,有的像如來講經,有的如
齊集一堂,故又稱羅漢洞。洞中有一石榻,傳說長眉李大仙曾長居於此,更為此洞平添了一些仙風道骨之氣。洞口外又一「長蛇洞」更是深不知底。二洞與本溪湖遙相呼應、相映生輝。
5、九頂鐵剎山
九頂鐵剎山是遼東名山之一,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坐落於本溪市東八十公里,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境內,
余脈,主峰最高海拔九百一十二點九公尺,全山方圓二十餘里,是省、市文物保護單位。鐵剎山有五個主峰,中峰原始頂,北峰真武頂,南峰靈寶頂,東峰玉皇頂,
太上頂。因此東、南、北三面仰視,均可望見三個峰頂,三三合而為九,故名九頂鐵剎山。該山奇峰峭拔,林木蔥郁,峰巒疊嶂,古樹參天,洞穴幽深,風景秀麗。是東北道教興始之地。山上多古洞,有雲光洞、天橋洞、乾坤洞、日光洞、風月洞、懸石洞、郭祖洞、三仙洞。其中以八寶雲光洞為最負盛名,神話故事中說,長眉李大仙曾在此修煉,楊君豹曾在此投師學藝。該洞斜向上,深約近三十米,寬七至十米。洞中「八寶」,有定風珠、石壽星、石虎、石龍、石蟾蜍、石床、石蓮花、石木魚,洞外刻有「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十個大字。山上摩崖石刻隨處可見,其中《與天同壽》摩崖石刻高八 米,寬五米,字大如盤,碑文約800餘字。「直上青天」、「乾坤正氣」、「鐵剎三千年」等石刻,筆力剛勁,讓人嘆為觀止。山上有道士守廟、護林。九頂鐵剎山風景區已載入《中國名勝詞典》,名揚海內外。
6、望天洞
望天洞在桓仁縣城南三十公里處,臨界於大雅河畔和201國道旁,有一山洞。其山不揚,其洞不顯。然而,當你邁入洞內,卻立刻被它高、深、幽、遠所吸引。進入洞中,是一處高大的廳堂,舉目高望,洞頂洞開可見藍天白雲。故名曰——望天洞。望天洞發育於二十餘萬年前,洞的總長約7000餘米,洞內最大的廳有6000餘平方米,為東北最大的溶洞,可容納萬人。洞內有水潭30餘個,水深可達7米。有7條暗河,長約400餘米,蜿蜒曲折,時隱時現,終年不涸。洞內鍾乳叢生晶瑩剔透,現出百種風情。「華清池」底平而潔白,水綠而溫柔,一柱鍾乳靜靜立於旁邊,好似為洗浴的少女警衛。「垂簾聽政」則滿富皇家氣派,密密的鍾乳如同一層層金簾,一尊「老佛爺」端坐其間沉思冥想。「景泰藍」玲瓏小巧,上為黃下為藍,天生地長使鍾乳顏色截然不同,而藍色鍾乳又形似花瓶。待人們看到「珍珠壁」時,則被它的大勢壯觀而折服。所見之處,鍾乳千姿百態,如峰如顛,如塔如佛、如花如瀑、如林如筍而各具神奇。在洞中,道路曲折忽上忽下。最狹窄之處,只能容納一人通過,胖者不顯擠,瘦者不顯寬。在「迷宮」,道路多條環環相套皆都類似,令人頓生樂趣。然而那條條道路又都能走出迷宮,而外邊的景象卻各異。迷宮分上、中、下三層,洞中有洞,洞洞相連,門中有門,門門可行。望天洞如同一軸奇異的畫卷,飄逸迷離妙趣無窮。
7、溫泉寺
溫泉寺位於本溪市東三十七公里,南距本溪水洞5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療養勝地。面向太子河,背靠群山,層巒疊翠,山深林茂,環境幽雅,四面青山環繞,依山傍水,空氣清新。春遊山花爛漫,夏賞荷花綠草,秋看楓葉染丹,冬觀滿樹銀花,一年四季,風光不同,景色各異。溫泉寺出口水溫為49攝氏度,每日最大出水量470噸,水量充足,水中礦物制十分豐富,屬硫酸鉀鈉型、含鈣離子、弱鹼性、弱放射性、低礦化度熱泉,對各類關節炎、風濕症、四肢麻木、神經炎及各類皮膚病等均有治療作用。據傳,大清太祖努爾哈赤曾來溫泉寺一帶狩獵,所攜獵犬身患疥瘡,百醫無效,偶卧泉中「泡癢癢」,「數日後毛革日新,霍然痊癒」。努爾哈赤大悅,稱此泉為「狗兒湯」,以致名聞天下。一六二六年七月,努爾哈赤到此處浴湯療傷。解放前,溫泉幾乎變成廢墟。解放後,幾經修建,療養條件顯著改善,加之鐵路和公路暢通。又和本溪水洞毗鄰,因而來此游覽,療養者日漸增多,加之近幾年不斷的擴建、美化,溫泉寺更是煥然一新,它將以新的姿態迎接各界遊人和療養者的光臨。
8、望溪公園
望溪公園是建在市中心的一座大型綜合性公園,它形如馬鞍,海拔二百四十公尺,佔地面積四十二公頃。登山環視,山城景色盡收眼底,太子河穿城而過,故名「望溪公園」。園內各種樹木鬱郁蔥蔥、亭台樓閣高低錯落、珍禽異獸悠閑漫步,奇花異草奼紫嫣紅。公園最高點,屹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鏤刻著董必武、朱德、謝覺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筆題詞,碑座四周鑲嵌著大理石浮雕,由公園正門登四百三十多級台階可直達紀念碑。園中「寄芳願」、「留園」、「風華園」等園中園盡顯錦綉,連心橋飛架鎖住真情,天鵝湖湖水漾波遊船盪漾、仙鶴孔雀園中紛飛、一派清幽、雅緻,真是市區中的一片綠洲。近年來,幾千萬元的大規模投資改造,使望溪公園又煥發了新的青春,它是本溪市人民休閑、游覽的最佳去處。請您也來體會望溪公園的別樣景緻吧!
9、平頂山
平頂山位於本溪市區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勢巍峨,為本溪市區擎天之石。頂部平坦,面積有二百五十餘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俊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余,實為觀賞山城絕佳之地。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新建的索道可為您代步,不必受登山之苦。山頂碑石林立,有古廟、長廊、電視轉播台、戰爭遺跡等。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10、南天門
南天門位於本溪市南芬區境內。其峰岩險峻,如刀削斧劈。在山巔岩石中有一很大丫口,丫口左邊直立一塊巨石,右邊是山脊。丫口橫壓扁石,遠遠望去,似一座門。從門中可窺望一爿南天,因而得名南天門。它是本溪至丹東的必經險道。公路盤旋而上,過險關,出天門,方使人松一口氣。天門右側是百丈懸崖,崖下是細河,鐵路橋從河谷中穿過。小心下望,使人頓覺頭暈目眩,望而生畏。電影《英雄兒女》等多部影片都以此作為外景地。凡乘車從這里經過的人,都要停車觀賞一番。
11、廟後山
廟後山是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位於本溪縣山城子鄉山城子村東。形如卧龍,避風向陽,山清水秀。一九七八年以來,經過考古工作者四次重點發掘,發掘出幼兒頭蓋骨化石、人橈骨化石、舊石器、骨器、陶器、梅氏犀牛齒化石、大河狸白齒化石等珍貴文物四百餘件。經鑒定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早期。廟後山古人類遺址的發現,為遼寧省原始文化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揭開了遼寧地區古人類歷史的第一頁,是本溪古老文明的象徵。以上三圖中就是在廟後山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古人類牙齒、打磨石器、陶罐等文物,它為本溪古人類歷史做出了充分的見證。 8、滴水洞 滴水洞在本溪市市區南七點五公里處,老母嶺西側深谷之中。四周青山環抱,一條山中清流,穿過堅石峭壁,從三十米余高的懸崖上飛流直下,形成瀑布。雨季,水量充沛,落瀑咆哮,聲震翠谷。雨少時,溪水潺潺,玉珠點點,形成水簾。冬季,銀妝素裹,滴水成冰,從崖口到谷底,恰似一條倒懸玉龍,份外妖嬈。谷底峭壁上有大小不等的五處石洞,還有一條一米寬的天然棧道瀑底而過,頗有水簾洞洞天之神韻。身處谷底仰首上望,懸崖,峭壁,飛瀑,彩虹,藍天,白雲,堪稱絢麗多姿,驚險俊美,令人嘆為觀,俯視谷底,巨石橫生,錯落雜陳,更是別有風骨。納涼、消夏、避暑的人們,滴水洞歡迎您的光臨!
12、湯溝
湯溝位於本溪縣草河掌鄉胡家堡村,距本溪市七十八公里。湯溝是林區,風景優美,尤以地熱資源聞名遐爾,是遼東著名的旅遊、療養和避暑勝地。經探察證明,湯溝溫泉水量充沛,壓力大,面積廣。湯溝溝谷出露地熱水面積達20餘畝,熱泉日涌流量3000餘噸,出地表水溫最高達76攝氏度,居遼寧省首位。水中含有碳酸錳、碳酸鈉、鉀離子、鈣離子、碘化氟離子、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等多種化學元素和礦物質,可對關節炎、皮膚病、消化不良、四肢麻痹等症有顯著療效。用溫泉水建養魚池,可飼養紅鯉魚等多種名貴魚種。湯溝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5%,湯溝有珍貴的觀賞花卉—天女木蘭和東北山人參及熊、野豬、松鼠等野生動植物。這里還有三峰並立的「筆架山」。和尚帽子大山的原始森林。湯溝還有抗日聯軍第一次西征會議遺址,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休憩過的「靖宇石」,建有紀念碑。這里生長有大量名貴芬芳的天女木蘭花,被稱為天女木蘭之鄉,天女木蘭被定為本溪市市花。近幾年,湯溝風景區得到重點開發,公用基礎設施完備,一個集旅遊、度假、娛樂、療養、會議、商貿等多功能的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它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13、大石湖
大石湖位於本溪縣藍河峪鄉大石湖村南五里的深山峽谷之中,五湖四瀑,階梯相連,谷中兩側懸崖,谷底似高低錯落的石槽。一條山溪從香水嶺奔騰直下,在峽谷的一個轉彎處形成一湖,水出一湖,因河床被巨石截斷,形成落差二米的一個瀑布,水落處,形成第二湖,水出二湖,又從二米多高的石槽豁口中跌落,流入第三湖,第三湖湖水色墨綠,深不可測,枯葉不浮,故稱「沉葉潭」,頗多神奇的傳說,三湖之下為四湖,也有一瀑相連。再下,水流從岩縫斜坡流下,注入五湖,水流漸平。大石湖兩岸陡峭險峻,山高林密,鳥獸繁多,是一處天然的游覽場所。
14、桓龍湖
桓龍湖位於桓仁鎮北部,渾江中游,一九六八年竣工蓄水。水庫全長八十一公里,最寬處為四公里,面積十四萬八千畝,總庫容量三十四點六億立方米,水深平均十五米,最深處六十餘米,為遼寧省最大的淡水養殖區。庫區國家森林公園與渾江水庫山水相依,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締造出這幅人間仙境。藍的水,綠的山,清新的空氣,飄的船帆,飛的鳥群,天高雲霧渺渺。一派大好河山,激起遊人豪情滿懷。庫區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為4600公傾,被浩浩盪盪的萬傾碧波劃分成無數個形狀奇異的山峰,搭舟漫遊可觀賞到小鰲山、三層砬子、望江樓、馬面石、老虎洞等多處自然景觀,更有以神話傳說馳名於世的五女山也在其間。桓仁庫區國家森林公園,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系統,一支年輕的旅遊服務專業隊伍已經形成,他們以飽滿地熱情為您服務,並在期待著您的光臨!
15、老禿頂
老禿頂位於本溪市桓仁縣境內,主峰海拔一千三百六十七公尺,屬長白山山脈,號稱「遼寧屋脊」,是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劃面積十萬畝,是國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保存比較完整,面積較大的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多種珍稀動植物被列入國家級保護。世界稀有古化石植物紫杉、天女木蘭、雙蕊蘭均出自此區。山頂氣候寒冷,草木低矮,似龍爪狀,故名老禿頂,但山腰森林茂密,有原始林。林中,有柞、樺、楸、椴、松、楓、槐、楊、曲柳等樹種,木材蓄積量約十萬立方米。峻嶺叢林之中有野豬、狐狸、狍、獾、黑熊、戴勝鳥等珍貴動物,人參、黨參、細辛、五味子等多種名貴中葯材和各種山菜、山果。一九三五年,東北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曾在這里建立根據地,遺址尚存。
16、洋湖溝
洋湖溝生態游覽區位於本溪與桓仁兩縣交匯處,本桓公路建成後(1999年底完工),該公路便成為通往游覽區的交通要道。洋湖溝屬長白山余脈的丘陵地帶,至今還保存著原始次生林。茂密的森林植被,游覽區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是返樸歸真、回歸自然、開發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
17、觀音湖
觀音閣水庫位於太子河幹流,是遼寧省的大型水利工程。觀音閣水庫庫區水面有62平方公里,兩岸青山優美,風景秀麗,泛舟庫區,水繞青山,風景秀麗怡人。尤其春、秋初雨,霧氣蒸騰,甚似蓬萊勝景,置身於觀音閣水庫,您會頓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別有一番情趣。
18、本溪怪石洞
怪石洞位於本溪市溪湖區後湖公園的西南側。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溶洞。洞口在山半腰。有一條盤山路通到洞口。山洞口有一山門,上書怪石洞三字。怪石洞內有近六百多米長,各鍾奇石怪景數不勝數。各種石筍,石景,是億萬年大自然的天然造就。洞內還有好幾個大溶洞空間,體積很大。早年洞內荒廢不修,很難進洞觀看。現在已經配備五彩燈光照明,修建通道,霓虹燈閃爍,是一個很好的旅遊景觀。山洞口位於懸崖悄壁之上。共有三個洞口露顯在懸崖上。遠遠望去十分險峻。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好風景。您要是能登上怪石洞山的山頂峰,就能看到整個的本溪湖全部的景區大景觀。山峰頂還有一四角亭,坐在亭中放眼四下觀瞻,群峰盡顯現眼中,古城小景一攬無遺。青磚黛瓦,曲巷古宅。小橋行人,桃花溪水。百年礦山,現代高爐。是個自然與現代人類文明奇妙接合的景觀組合圖景。

9. 象頭山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本身就是一個景點
保護區生物種類豐富。初步查明有植物種類1627種,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56種,如格木,華南栲,半楓荷,白木香,粘木,巴戟天,長葉竹柏,觀光木,白桂木,毛茶,黑桫欏,金毛狗,蘇鐵蕨,樟,紅椿等,還有蘭科40多種。華南特有種360餘種,如廣東潤楠,廣州追果藤,兩廣梭羅樹,小果石筆木,紅花荷,半楓荷,華南栲,華南青皮木,光葉紅豆,廣東烏飯樹,廣東山龍眼,毛茶等。廣東特有種18種,如長柄石筆木,禿小耳柃,匙葉草,羅浮梭羅,雙角杜鵑,宿柱杜鵑,四數苣苔,軟弱杜莖山,博羅紅豆,柳葉冬青,光果金櫻子等。其中博羅紅豆,柳葉冬青,光果金櫻子是1994年華南植物研究所陳邦余教授在象頭山新發現的兩個新種和一個變種。有陸生野生動物305種,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蟒蛇、雲豹;Ⅱ級重點保護動物32種,如虎紋蛙,三線閉殼龜,蒼鷹,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水獺,蘇門羚等;有昆蟲339種;有魚類72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魚類30多種。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是我國南亞熱帶地區難得的物種基因庫。
象頭山在博羅縣境內東北處,東西橫亘60公里,南北30餘公里,其最高峰為貓兒雙,海拔1100公尺,屬花崗岩地質構造。象頭山形成於白堊紀的火成岩,具有岩壁聳立,雄偉奇峻的山勢,它是一個國家級森林保護區。區內層巒疊嶂,峻峭山峰多達165座,主峰蟹眼頂海拔1024米。山體基岩形成花崗岩特有的「石蛋」景觀,壘疊奇妙,物象逼真,遍布山坡、山頂、河床。山上有許多的象頭石、大人岩、小人岩、阿婆髻、石仙桃、蟾蜍落河、烏龜上水等石景,婀娜多姿彷彿是上帝別出心裁所造成,真可謂是自然界的傑作。
登頂象頭山線路豐富,車子可直開上山顛,也可從山路徒步14.5公里到達山頂,或沿小金河、良田河、榕溪瀝溯溪至頂,沿途山貌逶迤,樹木葳蕤,並有極罕見的鳥獸出沒,不論溯溪還是徒步登頂象頭山,都可以深切體會林深處的幽靜與探險樂趣。
象頭山群峰疊翠,雲繚霧繞,絕谷幽岩,仙壁神石,奇花異木,珍禽靈獸。早就成為博羅乃至惠州勝境。象頭山勝景尤以馬毛泉下之石船最為奇勝。石船,相傳是羅浮山地行仙黃野人之遺跡。山中勝景,有獅子岩佛寺和曬谷石、和尚石、仙人跡,觀音岩等。象山南麓有明代「韓寅仲禮斗處」石刻及青羊洞、太極岩、懶雲床、爛柯處諸勝。
良田河深入8、9公里,那莽莽蒼蒼的原始次生林遮天閉日,深邃的峽谷亂石層層疊疊,又被溪水沖刷得千瘡百孔。這里既有花崗石因垂直節理發育而形成的如劍劈斧砍的裂縫,又有花崗石特有的球狀風化形成的石蛋,也有流水夾帶礫石沖刷岩體形成的甌穴。
象頭山沿溪流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庫和山塘,利於蓄洪削峰,不容易形成山洪。7級水庫從山腳一直建到山頂,湖光山色,雲蒸霞蔚,長溪怪石,幽谷靈岩,象頭山自宋代以來就吸引無數遊人前往觀賞,成為惠州、博羅一帶有名的旅遊勝地

10. 貴溪市蛤蟆石水庫釣魚收費嗎。怎麼聯系老闆。

水庫釣魚有的不允許,如果是允許的話,肯定是收費的,一般會在水庫邊立個牌子,寫上聯系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