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雲夢澤水庫

雲夢澤水庫

發布時間: 2021-02-12 11:12:23

㈠ 洞庭湖區概況

洞庭湖位於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接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長江,是調蓄長江洪水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對洞庭湖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山海經·中山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唐代李思密作的《湖君廟記略》記載:「洞庭湖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以是稱。」

長江從三峽以上的地區,進入宜昌以下的平原,在自然狀態下,存在許多湖泊窪地,用以調蓄洪水。早在雲夢澤存在的時候,洞庭湖區是一低窪河網湖沼平原。後來,由於江漢平原的擴展和荊江大堤的修建,長江向南分流之水逐漸形成並擴大了洞庭湖。1860年和1870年的長江兩次特大洪水,在荊江南岸沖出了藕池河和松滋河,形成荊江洪水大量進入洞庭湖的局面。入湖洪水同時也帶入了大量泥沙,泥沙淤積使洞庭湖不斷萎縮。據1825年的圖志測算,當時洞庭湖面積達6000 km2,容積約400億m3。以後湖底不斷淤高,大片湖灘露出水面,土地被圍墾開發,洞庭湖的面積和容積都迅速縮小。1949年面積減為4350 km2,容積減為290億m3;1983年湖面積又減為2691 km2,容積也進一步縮小。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景觀,已被大片圩垸林立的平原分割成目平、南洞庭和東洞庭三個由洪道相連的湖泊。

洞庭湖是一個典型的季節性淡水湖泊,洪水期汪洋一片(圖12-1 左),枯水期幾條帶狀水域(圖12-1右),對長江來水來沙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洞庭湖區包括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圍的地區,是由河湖港汊及河湖沖積平原、環湖崗地、丘陵、低山等組成的一個碟形盆地,介於N27°55′~30°23′,E110°50′~113°45′之間,東西之間直線距離243 km左右,南北之間直線距離約為183 km。在自然區域上,洞庭湖區還涉及湖北省的松鶿、公安、石首等縣市。

洞庭湖區所轄范圍系指長江中游荊江段(枝域—城陵磯)以南,京廣鐵路(長沙—城陵磯路段)以西,長常桃公路(長沙—益陽—常德—桃源路段)以北和太陽山—鳳凰山—嘉山以及枝柳鐵路(枝城—石門路段)以東的廣大平原湖泊水網地區,海拔高程(吳淞零點)變幅約25~50 m。屬於純湖區總面積18780 km2,其中湖南15200 km2,湖北3580 km2。現有堤垸控制面積12609 km2,其中湖南9323 km2,加上四水尾閭受堤防保護的面積895 km2,合計為10218 km2

由於區域界線通常具有過渡性和模糊性的特點,加上不同研究者的出發點、側重點不同,以及受歷史局限性和劃區基礎資料的影響,對洞庭湖曾出現過幾種不同劃分方法,因各自所依據的劃區因素和指標不同,劃分的范圍各有差異。例如,1982 年以進行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和環境治理保護為目的所劃分的洞庭湖區,包括19縣(市)和境內15個國營農場共3.16萬 km2 (摺合5246萬畝)的面積。湖南省水利水電廳1996年編印的《洞庭湖治水簡介》認為,洞庭湖總面積為18780 km2 ,包括天然水面面積 3998 km2 ,受堤防保護面積11094 km2 ,其中耕地面積約1000萬畝,人口1008 萬人(1993 年)。1997 年9 月編制的《湖南省洞庭湖區防汛調度指揮決策總體方案與可行性研究報告》,從有利於防汛信息系統建設出發,所指的洞庭湖區包括長沙、岳陽、株洲,湘潭、益陽、常德等 6 市的 31個縣(市、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 1997 年 9 月制定的《洞庭湖區綜合治理近期規劃》認定的湖泊總面積為 2625km2,其中七里湖 75 km2,目平湖 332 km2,南洞庭湖 905 km2 ,東洞庭湖1313 km2 ,洪道面積141.8 km2 ,受堤防保護面積14642 km2

圖12-1 洞庭湖洪水期(左)、枯水期(右)TM衛星圖像

上述對洞庭湖區范圍的不同劃分,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實用性,因此范圍難以統一。從科學意義上劃分洞庭湖區的范圍,應首先考慮區域自然地理特徵。湖區主要由湖泊水體及濱湖平原組成,此外還包括散布在濱湖平原上的局部崗地和丘陵。同時,為照應行政范圍的完整性,又應將湖區邊緣的部分低山、丘陵、崗地包括在內。

為了有利於洞庭湖區環境遙感調查評價,採用的洞庭湖區范圍包括湖濱堤垸區及「四水」尾閭受堤垸保護的地區。湖南省境內的洞庭湖區按現行區劃,轄常德、益陽、岳陽、長沙、湘潭、株洲六市的27個縣(市、區),15個國營農場。27個縣(市、區)包括純湖的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安鄉縣、津市、澧縣、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南縣、華容縣、湘陰縣、岳陽縣、臨湘市、岳陽樓區、君山區、雲溪區、望城縣等18個縣(市、區),尾閭地區包括桃源縣、臨澧縣、汨羅市、長沙縣、寧鄉縣、湘潭縣、湘潭市郊、株洲縣、株洲市郊等9個縣(市、區)以及長沙市的部分郊區。15個國營農場是涔澹、西洞庭、西湖、賀家山、茶盤洲、千山紅、大道湖、北洲子、金盆、南灣湖、錢糧湖、君山、建新、黃蓋湖、屈原農場。湖區耕地約1000萬畝,人口約1008萬人,每平方公里627人,人口密度為全省的2.1倍。

洞庭湖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明清兩朝以來一直是我國著名的糧棉生產基地,在湖南和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 洞庭湖區的開發和繁衍,對湖南和全國已經作出了巨大貢獻;② 洞庭湖調蓄長江洪水,對緩解長江下游水患具有重要的作用;③ 湖區人民承受發展生產和防汛抗洪的雙重作用,歷年來給國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洞庭湖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也是湖南的重要工業原料基地。據統計,洞庭湖區工農業總產值和糧食產量約佔全省的1/3,棉花佔全省的7/8,油料和水產品佔全省的1/2,麻類、蘆葦、湘蓮、生豬、家禽等農產品產量也頗具規模。1997年,洞庭湖區工農業總產值達1700多億元,糧食產量863萬噸,棉花產量22.5萬噸,油料60萬噸,水產品55萬噸。1950年以來累積上交國家商品糧1500多億公斤,按人均每年需糧食300公斤計算,每年可養活1000萬人口,即湖區人民平均每人為國家養活人口1名。

洞庭湖是我國的重要的商品糧棉基地,同時又是長江的心腹之患,也是全國治水的一個難點。從長江中游的總體來講,城陵磯以上的洪水來量大,城陵磯以下可能的泄量小,因此,必須要洞庭湖進行蓄洪。長江每年經過洞庭湖1000億m3的水,留在洞庭湖的泥沙,照過去的測算每年平均約1億m3;由於下荊江裁彎和上荊江水位降低,按長江水利委員會最近的測算,每年入湖水量有所減少,但每年留在洞庭湖的泥沙也總是8000萬到1億m3。在三峽工程建成之前,每年進入這么多的水和泥沙是不可避免的。這樣一個洪水和泥沙的狀況,造成了江湖關系的根本格局。在三峽工程建成之前,這個根本格局難以改變。

長江中游防洪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有的認為,是長江上游來水大,中遊河道的泄量小;有的認為,是洞庭湖的淤積嚴重。確實,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

面對洞庭湖的不斷萎縮,長江中游洪水如何調蓄?這是清代以來長江治理的難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100年,除了努力培修堤圩外,別無它法。建國以後,制定了綜合防洪規劃,包括:上游加強水土保持,支流和幹流修建水庫,中下游加高加固堤防圩垸,兩岸平原犧牲部分地區臨時分蓄超額洪水。近五十年來,通過加高加固堤防,使荊江河道的泄洪能力(包括向洞庭湖分洪)達到了6萬多立方米/秒,加上臨時分洪和防汛搶險,可勉強抵禦8萬立方米/秒的洪峰。

據近800年的歷史記載,荊江洪峰來量超過8萬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達11萬立方米/秒。如果再遇上1870年的洪水,勢必漫溢潰決,洪水將橫掃洞庭湖的圩垸。由於洞庭湖分蓄洪水的能力比1870年大大降低,北岸荊江大堤仍有潰決危險。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水是柔弱的,也是浩大的。人只有首先順應自然,然後才能改造自然。如果人為的因素超過自然環境(包括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所能忍耐的極限,自然規律就會對人類進行無情的報復。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在開發水資源與治水這兩個問題上,也同樣遵循這種辯證的原理。

開發江河的沖積平原,必然遇到江河的防洪問題,如果開發不當或開發過度,就會受到洪水懲罰,最後導致失敗。對洞庭湖區的開發,面臨著洪澇災害頻繁,泥沙淤積加劇,安全設施薄弱,血吸蟲病回升,人民負擔沉重等問題。

在治理洞庭湖時,應考慮如下問題:① 加快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的步伐和力度,著重加強蓄洪區的安全設施建設,如河道的疏浚清障,重點堤垸壩基的加固以及城市防洪的提高;② 加快湘資沅澧四水建庫,三峽工程建成後,四水將成為洞庭湖治本的必要措施;③ 抓緊搞好三峽工程建成後洞庭湖根本治理的前期工作,盡快提出長江三口建閘的可行性,並研究三口建閘後洞庭湖根本治理的規劃。

從人造地球衛星俯瞰長江中游,洞庭湖區及相鄰的江漢平原仍是一片鬱郁蔥蔥的圖景。洞庭湖象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江南岸。對洞庭湖的未來,學術界有三種預測:一是大量泥沙淤積和圍墾,洞庭湖逐步走向衰亡;二是若新構造運動帶來的沉降大於淤積,洞庭湖近期內不會消亡;三是如果降沉與淤積的情況基本相符,洞庭湖就能保持現狀。一切預言都有待證實。

㈡ 有誰有關於三峽水庫固體廢棄物方面的資料

由於泥沙的長年淤積,古代的雲夢澤已經消亡,近代的洞庭湖也正在逐步萎縮,那麼,代替它們調蓄長江洪水的三峽水庫會不會被泥沙淤滿而失去其防洪與興利效用呢?這也就自然成為社會各界人士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

㈢ 洞庭湖圍湖造田的利與弊1000字小論文

1洞庭湖的歷史演變
挾帶大量泥沙的洪水是江湖自然演變的主要原因,洪水不僅可以塑造河道,也可以在下游窪地形成湖泊和濕地。在2 000多年以前,長江洪水出川江以後進入巨大的湖泊濕地——雲夢澤,當時面積超過7 300多km2,即現在的江漢平原范圍。由於當時人們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能力建設防洪水庫、堤防等工程,雲夢澤起到調蓄洪水的作用。因當時人口不多,與洪水爭地的矛盾並不突出,故洪澇災害不明顯。之後,長江洪水帶來的大量泥沙,導致雲夢澤逐漸淤積,湖泊變淺,給人們築堤造田提供了條件,雲夢澤逐漸變小,直至消亡。

洪水是自然現象,必然要有出路。雲夢澤變小,直致消亡的過程,正是洞庭湖由小變大的過程。2 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洞庭湖呈河網割切的平原地貌,只是岳陽西南的一個小湖,湘、資、沅、澧四水在洞庭平原上交匯分別流入長江,此時湖區位置較高,長江水難以入湖。三國時期以後洞庭湖區逐漸沉降擴展,雲夢澤淤高和逐漸築堤,景口、滄口兩股長江水流匯合開始進入洞庭湖平原,湘、資、沅、澧四水入湖局面已奠定,長江在虎渡,調弦兩口與湖相通,但其范圍只是東洞庭湖地區。大約在公元1154年時,洞庭湖面積已經達到6 000km2。1524年,江北最後一個穴口——郝口被封堵,荊江大堤全面貫通。江北湖泊與長江分離,雲夢澤的調蓄作用完全消亡。荊江大堤的貫通,造就了富饒的江漢平原,但同時也使長江洪水位進一步抬高,此時洪水才有機會進入地勢較高的洞庭湖區,使其逐漸取代雲夢澤,成為調蓄長江中游洪水的主要湖泊。明清時期,在洪水期其湖水范圍約6 270km2,約為現在湖面的2.3倍,成為號稱「八百里洞庭」的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隨後又開始淤積,面積有所減少。1852年和1870年洪水造成藕池、松滋潰口後,形成了虎渡、調弦、藕池、松滋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荊江分流的入湖水量陡增,對洞庭湖演變造成的直接影響是再次擴大。清末至民國初年,由於藕池、松滋兩河流量大,輸沙多,荊江入湖泥沙劇增,淤洲加速擴展,湖面大為縮減,湖面約為前一時期的90%左右。民國初年至建國30多年中,泥沙淤積更為迅速,高洲圍垸較前尤盛,湖面相對縮減,約為清代中期湖面的72%。由於不斷淤積和盲目圍墾,洞庭湖明顯分為東、西、南三部分。建國40多年中,根據江湖兩利原則,有計劃地對洞庭湖進行了治理,加固堤防,並垸合流,整理洪道,減少險工,同時興建了一些新的蓄洪墾殖區,圍墾了湖汊,開展了撇洪工程,改變了湖區的農業生產面貌,使湖面大為減少,天然湖泊面積約為清代中期湖面的44%。今洞庭湖已被分割成東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七星湖和其它小湖泊。據統計,湖泊面積1949年為4 350km2,1977年縮小至2 740km2,1983年量測為2 691km2,已退居全國第2位。
從雲夢澤、洞庭湖與長江之間的演變來看,兩湖在長江中游防洪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兩湖的調蓄作用,長江中游不僅會遭受重大的洪災,而且必然會引起長江的改道。

㈣ 雲夢縣離孝感市有多遠,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呵呵~緣分哪,有機會去看看,感覺應該是不錯的.
雲夢離孝感20公里,坐車的話半個小時就到了.
雲夢號稱"三千年雲夢澤"

雲夢縣歷史悠久,人文發達,是全省三個文物大縣之一。在雲夢城關有我國歷史上周、秦、漢三代沿襲使用的重要城邑故址——「楚王城」遺址,有因出土秦代竹簡而聞名於世的睡虎地遺址,有珍珠坡、木匠墳、大墳頭等一批城郊古墓群和具明清風格的古代建築——儒學大成殿。在城外義堂、吳鋪等地有好石橋、鳳凰台、王家山、龔家寨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趙許、聶家墩、九子墩等古墓群和梁代建築——泗洲寺。上述古跡中,楚王城、儒學大成殿、泗洲寺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夢出土國家一級文物1000餘件,秦代竹簡被譽為我國八大考古發現之一,漢「關內侯」金印、秦代漆器、東漢陶樓等均為稀世珍寶。
雲夢著名歷史人物有楚相令尹子文、中華民族「二十四孝」之首黃香、南宋理學大師趙復、明代著名學者鄒觀光、清代《四庫全書》編纂者之一許兆椿,被孫中心授為大將軍的辛亥革命先驅吳祿禎等。
①礦產資源.雲夢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鹽、硝、膏素稱「雲夢三寶」。探明儲量的礦產7種,礦產地5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主要礦種有芒硝、石膏、高嶺土、玄武岩、河砂、磚瓦用粘土等。其中岩鹽總儲量19億噸以上,芒硝總儲量5300萬噸,石膏總儲量1000萬噸。目前,主要開採的礦種有岩鹽、芒硝、河砂、粘土。

②水利資源雲夢縣境東西南三面環水,以府河為主幹,有河港14條,全長223.2公里,一般向東南流,呈平行狀水系。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防洪、排澇、灌溉為主體的三大水利工程體系。防洪工程:共修築境內漢北河、府河、漳河堤防105.32公里,興建堤防涵閘31座。排灌工程:以國有電力排灌泵站為骨幹,小型機泵站為補充,深溝大渠聯網形成排澇體系。全縣共有排灌泵站204處,節制閘3處。灌溉工程:主要由水庫、塘堰、渠道、機井等組成灌溉體系。有小Ⅰ型水庫1座,小Ⅱ型水庫5座,總庫容526.8萬立方米,渠道173條、528.9公里。

③土地資源全縣國土面積604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面積最小的縣,人均土地0.1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7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41%;園地面積2156畝,占國土總面積0.2%;林地面積3540畝,占國土總面積的0.4%;城鎮村莊工礦用地9.05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10%;交通道路用地面積1.5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1.6%;水域面積39.7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43.8%;未利用土地2.78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3%。

④生物資源雲夢生物資源主要為農林作物、家禽家畜及水生魚類等動植物。農作物大多為水稻、棉花、麥類、油料及豆類瓜菜之屬,有200餘種。林業資源為人工種育林及四旁植樹,主要樹種除本地楊柳楝桑榆槐桃梨外,引進了法桐、水杉、池杉、落羽松和樟樹等。雲夢是全國高標準平原綠化先進縣,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7.2%。縣境中葯材資源有52類,165個種類,主要有桑椹、艾葉、元花、麥冬、枸杞、女貞子、益母草等10多個品種畜禽養殖以雞、鴨、豬、牛最為普遍,馬、羊、兔、鵝也有少量養殖。80年代鵪鶉、虎皮鸚鵡批量養殖,成為地方經濟特色之一。水生資源大多為魚類,主要有鯽魚、鱅魚、鯉魚、鰱魚、草魚等。境內野生動物有4綱9目10科46種,主要有草兔、刺蝟、鷺鳥、野鴨、麻雀、喜鵲和蛙龜蛇等。
2001年末,全縣總人口57.88萬人。居民總戶數為15萬戶,其中:農業人口49.66萬,非農業人口7.83萬;男性29.6萬人,女性28.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0‰,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48人,是湖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縣。
雲夢縣境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江漢平原東北部,縣境北接安陸市、西界應城市、南望漢川市、東鄰孝南區。地理座標東經113。37'—113。52',北緯30。45'—31。12',縣境南北間距52.8公里,東西間距19.8公里,面積604平方公里。雲夢縣地貌形態簡單,可統稱為平原。全境地勢北高南低,高差不大,最高處為境東北的楓梓崗,海拔76.2米,最低處為縣東南的北湖垸,海拔19.0米。
雲夢縣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區過渡性氣候帶,四季分明:春暖、夏炎、冬寒。年均氣溫16℃,年均日照量1993.6小時,年均降雨量為1074.5毫米,無霜期年均為247天。全縣土壤成土母質以第四紀鬆散沉積物、河湖相沖沉積物為主,佔全縣總面積的98%以上。土壤質地以中壤和輕壤為主,呈微酸性適合多種植物生長。
雲夢古時屬荊州之城,周為雲夢荊州澤,春秋時屬鄖國,戰國時屬楚國。自秦至魏、晉、南北朝,一直屬安陸縣。南北朝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分劃安陸縣南境設置雲夢縣,縣治在雲夢城(含城關東部「楚王城」)。北宋熙宗二年(1069年),省雲夢為鎮並入安陸縣,元佑元年(1086年),復立雲夢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起義軍在湖北建立政權,改雲夢縣為固州。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佔領後復立雲夢縣。

雲夢建縣後一直屬安州(安陸郡)。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安州為德安府,雲夢縣隸屬德安府直至清朝終結。中華民國建立廢府設道,雲夢縣屬湖北省江漢道。

1926年廢道,直隸於省。
1932年,湖北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雲夢縣屬第五區(區署駐隨縣,1936年起改稱第三區),直到解放。
1948年4月建立的雲孝人民民主縣政府,隸屬中原解放區江漢區鄂中專署。
1949年6月,雲孝縣復名雲夢縣,劃屬湖北省孝感行政區(專區)。
1959年11月,孝感專區並入武漢市,實行市管縣。1960年8月,雲夢縣並入安陸縣。1961年5月恢復孝感專區。
1961年12月,雲夢縣恢復建制1970年孝感專區改稱孝感地區,1993年孝感撤地設市,雲夢縣一直由其轄屬。

㈤ 有關泰山 衡山 華山 恆山 嵩山 洞庭湖 鄱陽湖 太湖 巢湖 洪澤湖的資料(每個一句)

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綺麗迷人。洞庭湖浩瀚迂迴,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春秋四時之景不同,一日之中變化萬千。古人描述的「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 「江天暮雪」等,都是現在東洞庭湖的寫照。

歷代文人墨客都對美麗的洞庭湖作過熱情的吟詠。北宋著名政治
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從岳陽樓的視角(居高臨下)對洞庭湖變化多端的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至,膾炙人口。洞庭湖的氣勢雄偉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麗。即使是在陰晦沉霞的天氣,也給人別致、譎秘的感覺,激起人們的游興。碧波萬頃的洞庭湖不愧為「天下第一水」。泛舟湖間,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濱湖的風光極為秀麗,許多景點都是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楊么寨、鐵經幢、屈子祠、躍龍塔、文廟、龍州書院等名勝古跡。在西洞庭湖與長江的接界處——城陵磯,有一塊名為三江口的地方。從此處遠眺洞庭,但見湘江滔滔北去,長江滾滾東逝,水鳥翱翔,百舸爭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偉壯觀。劉海戲金蟾、東方朔盜飲仙酒、舜帝二妃萬里尋夫的民間傳說正是源於此地……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里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游覽群山需要用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暢游洞庭湖,真是一舉兩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現有古跡二妃墓、湘妃廟、柳毅井、飛來鍾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 竹、方竹、實心竹、紫竹、毛竹等。這里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

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物產極為豐富。湖中的特產有河蚌、黃鱔、洞庭蟹、財魚等珍貴的河鮮,還有君山名茶、羅漢竹、方竹、實竹、紫竹、斑竹、毛竹等竹類產品,種類亦很繁多。

---------------------
洞庭湖

洞庭湖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蔥翠常綠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區總面積約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邊是湖南省,北邊是湖北省。洪水期間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積有3900平方千米,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匯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與長江相通,湖水最後在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它猶如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調節洪水,控楚帶吳。

洞庭湖的名稱的歷來,有許多的說法。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夢,是當時楚國方言"湖澤"的意思,與"漭"字相通。" 春秋昭元年,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夢"。又雲:"定四年楚子涉濉濟江,入於雲中。"《漢陽志》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當時的雲夢澤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雲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里。 "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為洞庭湖,因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後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這就是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洞庭湖碧水共天,滄溟空闊,古往今來,歷朝歷代,對它的記載和描繪無盡其數。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在他的詩歌中,反復吟詠過美麗的洞庭湖,如《哀郢》中"上洞庭而下江";《湘君》中"邅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在《湘君》、《湘夫人》詩篇中,屈原根據民間傳說,把洞庭湖描繪成神仙出沒之所一:一對美貌的戀愛之神,乘著輕快如飛的桂舟,吹著娓娓動聽的排簫,游弋在秋風裊裊的洞庭碧波上。湘君以洞庭一帶特產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貝、桂樹、木蘭、辛夷、薜荔,構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宮室,以迎接湘夫人的到來。

洞庭湖不僅風光佳絕,而且素稱魚米之鄉,濱湖盛產稻穀,湖中盛產魚蝦,自古為我國淡水魚著名產地。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有《洞庭魚》一詩:"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蚊,多如秋後蠅。"可見魚之多。如今湖裡盛產鯉、鯽、鱅、鰱、鯿、鱖、銀魚、鳳尾魚和蝦、蟹、龜、鱉、鱔、鰻、鰍、蚌等百餘種水產,還生長著珍稀的白鰭豚。洞庭魚中最大的是鱘魚,重達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貴的是銀魚。洞庭銀魚,歷史上即頗負盛名。據清代《巴陵縣志》載:"銀魚出艑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見黑點者佳,以火焙之,勝日干者。他處出面條魚,長二、三寸至四、五寸則賤物矣。一年冬夏產之,夏水熱不如冬美。"據傳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後游江南時,均曾品嘗過銀魚,評價甚高。銀魚嬉遊於清水草灘的緩流之處,它銀白透明,呈圓條狀,無鱗無刺,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豐富,味極鮮美,向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蓮湖,盛產馳名中外的湘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歷代被視為蓮中之珍。每當荷花盛開季節,滿湖荷葉襯托著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潔,"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泛舟采蓮,成為一大旅遊項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僅風景佳麗,而且有許多名產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聞名,自唐代即被列為貢茶。君山銀針茶在茶樹剛冒出一個芽頭時採摘,經十幾道工序製成。它內呈橙黃色,外裹一層白毫,故得一雅號--金鑲玉。沖泡後,開始茶葉全部沖向上面,繼而徐徐下沉,最後全部堅立杯底,堆綠疊翠,宛如刀槍林立,酷似嫩筍出土,確為"茶中奇觀"。入口清香沁人,齒頰留芳。

對於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總結,清代《洞庭湖志》所載"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雲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漁影"、"鷗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觀賞到。

君山傳說

從岳陽樓向外望去,那露出在湖面上的小島,就是洞庭湖上有名的君山。君山又名湘山或洞庭山,與岳陽樓僅一水之隔。唐代詩人劉禹錫把「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的洞庭湖,比喻作一個白色的銀盤,而把俊秀的君山比喻為銀盤中的一枚青螺。「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從岳陽樓上看去,這個比喻十分傳神。

君山是一座長形的小島,由72座大小山峰組成。君山雖小,名勝古跡、神話故事卻美不勝收。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趕來,船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於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於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於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麼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並下令於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君山上的「柳毅井」,是後人演繹唐人李朝威所寫《柳毅傳》的故事開鑿的。柳毅是個落第書生,路遇一個滿面淚痕的牧羊女。她自稱是洞庭龍王的女兒,因受丈夫虐待而流落此地,遂祈請柳毅由枯井入海捎信給龍王,盼能早日被救回龍宮。柳毅來到君山,找到枯井,直下龍宮,完成傳書之託。龍女得救後,和柳毅結為夫妻。現存「柳毅井」,在君山龍舌山之尾,建築別致。井口直徑1米,深10餘米,井壁有一手持寶劍的巡海神浮雕,傳為柳毅的引路者。離井5米處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兩側有蝦兵蟹將浮雕,傳為迎柳毅下湖的兵將。

君山上還有一個群山懷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紹興元年鍾相、楊么率農民起義軍安營紮寨之處。當年不堪官府壓迫的貧苦漁民,在此揭竿而起,設水寨,造戰船,出沒於八百里洞庭。現在君山上還留有軍師洞、點將台、萬人鍋等古跡。

此外,洞庭山上還有軒轅台,傳說為黃帝鑄鼎之處;有射蛟台,傳為小後羿在此射蛟;酒香山傳說盛產酒香藤,能釀長壽酒,漢代東方朔曾在此偷飲;朗吟亭則因呂洞賓在此吟詩而得名。

岳陽天下樓

岳陽樓雄踞於岳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岳陽樓雄踞於岳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相傳這里在三國時曾是吳國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台。因為岳陽樓前的洞庭湖水面遼闊,風平浪靜,湖岸上恰巧有個山丘,確為練兵、閱兵的好地方。據《三國志》載,魯肅受孫權之命率萬人屯駐巴丘(今岳陽),在進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臨湖的西門城牆上建起了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此閱軍樓即為岳陽樓的前身。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丘州,便將西門城樓擴建為樓閣,初名「南樓」,後來改名「岳陽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完善結合,其浩盪的氣勢與悠久的歷史內涵,使之成為唐以後詩人墨客的登臨勝地,並逐漸形成一種以抒發憂國濟世為主要傳統的特殊的意蘊。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曾先後登樓吟詩作賦。其中,杜甫的名篇《登岳陽樓》便是這一傳統的始唱者。詩雲:「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先此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表現了貧士失職之悲憤,那麼杜詩則以涵天蓋地之力,在八百里洪波之中融入了一代詩聖與國家共命運的拳拳之心。

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謫守巴陵(岳陽),曾重修岳陽樓,並致書當時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請他作《岳陽樓記》。然後又請詩人、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於是,滕樓、范記、蘇書、邵刻,成了岳陽樓的「四絕」。
自宋迄今,已過去900多年,現在的岳陽樓是清代同治年間重修。而蘇書邵刻《岳陽樓記》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間書法家張照的手筆,但這篇名文卻依然光華燭天。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不僅將岳陽樓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種感觸描寫得淋淳盡致,展現了洞庭湖的壯美與岳陽樓的宏偉,而且進一步將杜甫精神發揚到新的高度。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崇高情懷,成為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寫照。岳陽樓之名由是益彰,正是景以文傳,文以景揚。

今天的岳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的磚木結構建築,別具一格。進入大大樓,只見四周掛滿了歷代名人的題詠。二樓楹柱鐫刻著孟浩然、杜甫的名句,而正中十二塊紫檀木拼成的雕屏上,張照書的《岳陽樓記》赫然醒目,啟迪著遊人的沉思。主樓兩側還有兩座輔亭:一是以神話人物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傳因在明末維修岳陽樓時,於地下掘得一塊有梅紋的石板而得名。樓的附近還有魯肅墓、小喬墓、岳陽文廟及慈氏塔等勝跡。

㈥ 潘陽湖和洞庭湖相比,哪個對長江的作用更大

眾所周知,黃河和長江是我國民族文明的起源河流,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有先民居住在這兩條河流附近,雖然上古先民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但長江流域在我國文化中有著很顯赫地位,如長江南部的洞庭湖曾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現今被鄱陽湖超越成為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和洞庭湖都位於長江流域北岸的中下游地區,其對於長江的作用都是一樣的,鄱陽湖和洞庭湖相比會對長江的作用更大。

最後,無論是鄱陽湖還是洞庭湖都對長江流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於部分原因導致洞庭湖所起的作用相對弱化了。

㈦ 三峽水庫的一切資料 急!

三峽水庫的"蓄清排渾"是怎麼回事?三峽水庫能夠長期運用下去嗎?

由於泥沙的回長年淤積,古代答的雲夢澤已經消亡,近代的洞庭湖也正在逐步萎縮,那麼,代替它們調蓄長江洪水的三峽水庫會不會被泥沙淤滿而失去其防洪與興利效用呢?這也就自然成為社會各界人士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

㈧ 洞庭湖的資料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區位於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介於北緯28□30′~30□20′,東經110□40′~113□10′。湖區面積1.878 萬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內湖1200平方公里。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來隨著湖面縮減已退為第三大湖)。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4口(1958年堵塞調弦口)引江水來匯,南和西面有湘江、資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經城陵磯排入長江。通常年分4口與4水入湖洪峰彼此錯開。因而有「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調節作用,減輕了長江中游的洪水壓力。若出現「江湖並漲」,就易泛濫成災。由於4水和4口攜帶大量泥沙,每年約有1.28億噸泥沙淤積湖底。1825年時湖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890年為5,400平方公里,1932年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減為3,141平方公里。現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計,湖水面積為2,820平方公里。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為許多大小湖泊。水位變幅達13.6公 洞庭湖
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稱。1952年興建荊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墾殖區,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區,並整修了湖區堤垸水道,減輕了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威脅。洞庭湖湖濱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盛產稻米、棉花。湖內水產豐富,航運便利。 所在地區 :湖南 面積 :2789.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30.80米 容積 :178.0億立方米 成因類型: 構造湖 生態特徵 :洞庭湖水質比較清潔,富營養化不明顯,主要污染物通過降水使大氣中的有害物質隨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質進入湖水的途徑之一,隨雨水進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質是SO、Co、NoX以及煙塵,有害有毒物質主要有汞、鎘、六價鉻、砷、鉛、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國主 洞庭湖
要淡水商品魚基地,現有魚類113種,分屬11目22科,其中102種是與長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鯉科魚類65種,鮠科10種,鰍科9種,鰭科6種,銀科3種,鯰科、鮡科各為2種,其他16種。漁獲量在15000-30500噸,主要經濟魚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鯽、赤眼鱒。 形態描述:洞庭湖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東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處30.8米,總面積約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東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量178億立方米;底質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江、沅江、澧江四水、長江三口、汨羅江、藕池東支、華容河。

㈨ 湖北有哪些湖泊、水庫、河流,請告訴一下,急!

湖北的主要湖抄泊有洪湖、梁子湖、龍感湖(位於湖北安徽交界處)、長湖、斧頭湖等,均為淡水湖,深度不大。為古雲夢澤分割形成的湖泊。
水庫主要有三峽水庫、葛洲壩水庫(長江)、丹江口水庫(漢江)、陸水水庫(陸水)、隔河岩水庫(清江)等。
河流主要有長江、漢江、清江三大河流。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