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fi生態
① 生態承載力測算
根據生態足跡理論,生態承載力是指區域擁有的生物生產性土地的面積。由於生物生產性土地的生產力往往隨著土地利用類型、區域自然條件與經濟社會技術水平的變化而變化,不同區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地利用面積不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為了便於地區間的比較和評價,生態足跡方法定義了標准化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即代表全球平均生產力水平的單位生物生產性區域空間,其度量單位為全球公頃(global hectare,ghm2)。通過引入均衡因子和產量因子,生態足跡方法可將一個地區實有的國土面積轉換為標准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其全球公頃數量即是該地區的生態承載力。如果該地區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態足跡超過了其生態承載力,則說明其生態環境不足以支撐當地人口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其經濟發展可持續能力較差。
對於k地區,其生態承載力採用下式計算[51]:
生態文明視角下地質環境調查戰略研究
式中:BCk為k地區的生態承載力;Aik為k地區i類土地利用類型土地面積;yfi為產量因子,eqfi為均衡因子。產量因子yf是該地區單位面積生物生產力與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力的比值,用以消除不同地區某類生物生產面積所代表的平均產量與世界平均產量的差異。均衡因子eqf為全球某種類型生物生產性土地的平均生物生產力與全球所有各類生物生產性土地的平均生物生產力的比值,用以將不同類型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轉化為生態生產力相同的均衡面積。
從上述論述可知,某一地區的生態承載力表示該地區所具有的承受資源開發和廢棄物排放的最大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所以,可以把輸入、輸出物質流分攤到其生態承載力上,表示該地區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平均壓力。這樣,不同地區的物質流所分攤的土地均是具有相同承載能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所計算得出的區域地質環境壓力是在同一參照系下真實的、可比較的數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