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區域概念
1. 何謂生態規劃生態規劃與區域規劃,環境規劃有何不同
生態規劃就是要通過生態辨識和系統規劃,運用生態學原理、方法和系統回科學手段去答辨識、模擬、設計生態系統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探討改善系統生態功能,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促進人與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可行的調控政策。其本質是一種系統認識和重新安排人與環境關系的復合生態系統規劃。
區域規劃是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的戰略方向和目標,對一定地區范圍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進行總體部署(包括區際和區內)。
環境規劃是人類為使環境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而對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空間和時間上的合理安排。其目的是指導人們進行各項環境保護活動,按既定的目標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減量,約束排污者的行為,改善生態環境,防止資源破壞,保障環境保護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佳的環境效益,促進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生態水文分區的概念
生態分區是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區域生態經濟關系及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結構功能的類似性和差異性,把整個區域劃分為不同類型的生態區域。現有的區劃方法有經驗法、指標法、類型法、疊置法、聚類分析法等,根據分區的原則與指標,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生態分區,並畫出生態分區圖。
由於地殼表部按其中所賦存的地下水的差異性而劃分出若干個塊段,故可根據不同區段的特徵進行水文地質分區。進行水文地質分區時,要研究影響地下水形成和分布的各個主要因素,它包括:地質結構,岩石性質,含水層和隔水層的產狀、分布及其在地表的出露情況,地形地貌(水文網密度、河流切割深度等)、氣象和水文因素等。進行專門性的水文地質分區時(如供水水文地質分區、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分區等),還應重點考慮與其相關的某些因素。
綜合自然區劃是區域自然地理學研究進行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比較全面地認識地域分異規律和具有比較適當的方法論基礎上進行的。它需要對研究區域各級自然綜合體作全面的認識,即不僅要認識各自然組成成分的空間分布特徵,還要深入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要掌握區域的地理現狀,還要了解區域自然歷史過程。因此,綜合自然區劃總是代表著一定時期區域自然地理研究的綜合成果,是反映對自然地理環境認識程度和衡量自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一個正確反映客觀存在的區劃方案,不僅深化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而且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研究提供了地域自然結構的基礎資料。綜合自然區劃的主要方法是部門區劃疊置法、古地理法、地理相關分析法、主導標志法、順序劃分法、合並法。部門區劃疊置法即是重疊各部門區劃(氣候、地貌、土壤、植被區劃等)圖,以相重合的網路界限或它們之間的平均位置作為區域界限。古地理法是通過實地古地理和歷史自然地理遺跡的考察,並借鑒有關古籍文獻及地質歷史研究資料,深入探討區域分異產生的原因與過程,並根據自然區域逐級分異產生的歷史過程和相對一致性,劃分出不同性質和不同等級的區域單位。地理相關分析法是運用各種專門地圖、文獻資料以及統計資料對各種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相關分析後進行區劃。主導標志法是通過綜合分析選取某種反映地域分異主導因素的自然標志或指標,作為劃分定區界的依據,並且同一級區域單位基本按同一標志劃分。順序劃分法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區劃法。合並法則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區劃法。
水資源分區指的是在水文分區的基礎上,考慮水資源的特點確定的分區。水資源分區的原則和標準是:流域與行政區域有機結合,保持行政區域與流域分區的統分性、組合性與完整性,適應水資源評價、規劃、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全省以大江河流域水系為基礎,考慮行政區分布、地形地貌、國民經濟發展、流域面積大小等因素進行水資源分區。採用全國統一的三級水資源分區,三級以下分區由流域委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分。在高級分區中以水資源中地表水的區域形成(流域、水系)為主;在低級分區中,考慮了水資源供需系統及行政區域,保持行政區域和流域分區的統分性、組合性與完整性。
生態水文分區是一個較新的理念,它與生態分區、水文分區、綜合自然分區與水資源分區等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楊愛民、唐克旺、王浩等(2008)在《中國生態水文分區》一文中指出生態水文分區亦稱生態水文區劃,指在對流域生態水文系統客觀認識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應用水文學、水資源學、生態學和生態水文學等相關原理和方法,採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技術手段來揭示流域自然生態水文系統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流域生態水文系統干擾的規律,進行整合和分區,劃分生態水文的區域單元,並在圖上准確地反映出來。
要科學地評估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對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必須對其工程沿線河南受水區域有所了解。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所跨越的流域和省(市)較多,這些地區具有不同的地理地帶,且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生態、經濟和社會情況存在很大差異。進行生態水文分區,可以更好地了解受水區的生態水文情況,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影響效益評估奠定基礎。本研究選取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涉及的所有縣(市)為研究對象進行生態水文分區,旨在通過分區進一步探討受水區內各生態水文區間的區別與聯系,為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水文分區就是按照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所涉及的縣(市)的生態環境和水文現象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受水區涉及的縣(市)劃分為若干個區域。每個生態水文區內有比較一致的生態水文條件,而各區之間又存在著一定差異。然後按照所劃分出的區域,探討每個生態水文區內各種生態水文現象的分布及變化規律,並提出各生態水文區的生態保護方案。
3. 關於生態環境的概念
景觀生態:是以天空為頂,地表為底,在一定范圍內之戶外空間及其所包含之有機無機,有形無形因子及其之間的互動關系所產生之自然效應組合
景觀:處於生態系統之上大地理區域之下幾公里到幾百公里的中間尺度范圍,是一個自然與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具有鑲嵌結構的異質性陸域空間單元(可包括陸域水體)。
景觀生態學定義:簡單的表述為:是研究景觀結構、功能與動態變化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復雜全面的表述為:景觀生態學是以異質性景觀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尺度上景觀的空間格局、系統功能和動態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同時也是一門以景觀多樣性保護、人與自然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為目的開展景觀評價、規劃與管理的應用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所在(Risser et al.1984;Turner,`989;Pickett & Cadenasso,1995; Wu & Loucks,1995)。
:(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2)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結構越復雜,物種數越多,自我調節能力越強。(3)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4)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因生產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一般不超過5~6個。(5)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
簡而言之: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中國自然保護區的類型】
按保護對象和目的可分為6種類型:
① 以保護完整的綜合自然生態系統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例如以保護溫帶山地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為主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亞熱帶生態系統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熱帶自然生態系統的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等。
②以保護某些珍貴動物資源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如四川卧龍和王朗等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大熊貓為主,黑龍江扎龍和吉林向海等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丹頂鶴為主;四川鐵布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梅花鹿為主等。
③以保護珍稀孑遺植物及特有植被類型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如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銀杉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黑龍江豐林自然保護區及涼水自然保護區以保護紅松林為主;福建萬木林自然保護區則主要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
④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如四川九寨溝、縉雲山自然保護區、江西廬山自然保護區、台灣省的玉山國家公園等。
⑤以保護特有的地質剖面及特殊地貌類型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如以保護近期火山遺跡和自然景觀為主的黑龍江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保護珍貴地質剖面的天津薊縣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保護重要化石產地的山東臨朐山旺萬卷生物化石保護區等。
⑥以保護沿海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主要有台灣省的淡水河口保護區,蘭陽、蘇花海岸等沿海保護區;海南省的東寨港保護區和清瀾港保護區(保護海塗上特有的紅樹林)等。
由於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護區,中國的大熊貓、金絲猴、坡鹿、揚子鱷等一些珍貴野生動物已得到初步保護,有些種群並得以逐步發展。如安徽的揚子鱷保護區繁殖研究中心在研究揚子鱷的野外習性、人工飼養和人工孵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使人工繁殖揚子鱷幾年內發展到1600多隻。又如曾經一度從故鄉流失的珍奇動物麋鹿已重返故土,並在江蘇大豐縣和北京南苑等地建立了保護區,以便得到馴養和繁殖,現在大豐縣麋鹿保護區擁有的麋鹿群體居世界第三位。此外,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林中,發現了原始的喜樹林。有些珍稀樹種和植物在不同的自然保護區中已得到繁殖和推廣。
【我國自然保護區的類別】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生態系統類,保護的是典型地帶的生態系統。例如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甘肅連古城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沙生植物群落;吉林查干湖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湖泊生態系統。
第二類是野生生物類,保護的是珍稀的野生動植物。例如,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保護以丹頂鶴為主的珍貴水禽;福建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文昌魚;廣西上岳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金花茶。
第三類是自然遺跡類,主要保護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遊價值的化石和孢粉產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質剖面等。例如,山東的山旺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生物化石產地;湖南張家界森林公園,保護對象是砂岩峰林風景區;黑龍江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火山地質地貌。
【我國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方式】
我國人口眾多,自然植被少。保護區不能像有些國家採用原封不動、任其自然發展的純保護方式,而應採取保護、科研教育、生產相結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響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保護對象的前提下,還可以和旅遊業相結合。因此,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內部大多劃分成核心區、緩沖區和外圍區3個部分。
核心區是保護區內未經或很少經人為干擾過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所在,或者是雖然遭受過破壞,但有希望逐步恢復成自然生態系統的地區。該區以保護種源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還是為保護和監測環境提供評價的來源地。核心區內嚴禁一切干擾。
緩沖區是指環繞核心區的周圍地區。它是試驗性和生產性的科研基地,如飼養、繁殖和發展本地特有生物;是對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進行研究的地區;也是保護區的主要設施基地和教育基地。
外圍區位於緩沖區周圍,是一個多用途的地區。除了開展與緩沖區相類似的工作外,還包括有一定范圍的生產活動,還可有少量居民點和旅遊設施。
如果你是做自然保護區的評價,按照核心區、緩沖區、外圍區進行劃分。
4. 生態系統概念
生態系統簡介:簡稱ECO,是ecosystem的縮寫,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
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許多基礎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其中碳循環與全球溫室效應密切相關,生態系統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5. 生態規劃的概念及理論基礎主要有哪些
生態規劃就是要通過生態辨識和系統規劃,運用生態學原理、方法和系統科學手段去辨識、模擬、設計生態系統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探討改善系統生態功能,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促進人與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可行的調控政策。其本質是一種系統認識和重新安排人與環境關系的復合生態系統規劃。
生態規劃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手段辨識、模擬和設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適宜性,探討改善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對策,促進人與環境系統協調、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法。①按地理空間尺度劃分:景觀生態規劃、區域生態規劃、生物圈保護區規劃;②按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劃分:陸地生態規劃、海洋生態規劃、淡水生態規劃、草原生態規劃;③按社會科學門類劃分:經濟生態規劃、人類生態規劃、民族生態規劃。
方法
以生態學原理和城鄉規劃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手段辨別、模擬和設計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探討改善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生態建設對策,促進人與環境關系持續協調發展的一種規劃。
原則
折疊社會生態原則
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於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折疊經濟生態原則
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折疊復合生態原則
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三條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遠景設計研究院專家解釋說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計劃要點
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結合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實現和保護生態平衡的長期計劃。其目的是:通過規劃,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以滿足社會生產和消費不斷增長的需要;同時保證人類社會生存活動不妨礙並有利於充分發揮自然界的功能,以保持和增進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再生能力。
生態規劃是在人類生產、非生產活動和自然生態之間進行平衡的綜合性計劃。一般包括:①保證可再生資源不斷恢復、穩定增長、提高質量和永續利用的計劃和措施。②保護自然系統生物完整性的計劃和措施,如嚴禁濫捕野生動物,合理採集野生植物,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稀有野生生物和拯救瀕臨滅絕的物種等。③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礦產、能源和水等不可再生資源的計劃和措施,以增加自然系統的經濟價值。④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的計劃和措施。⑤改善人類環境質量的計劃和措施,以增進人類身心健康,保護人類居住環境的美學價值。
生態規劃按不同的層次分為全國性的、區域性的和局部地區的生態規劃等;按不同的類型劃分為城市生態規劃和農村生態規劃等。
制定生態規劃,應根據本國、本區域或本地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和污染等生態破壞狀況,因地制宜地研究確定本地區的生態建設性狀指標,以確保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超過該地區的資源潛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證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活動適應於生態平衡,使自然環境不發生劇烈的破壞性的變動。生態建設性狀指標包括:劃分城市和鄉村使用土地資源的合理比例;劃分城市內工廠、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劃分鄉村地區農田、園地、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確定人口容量、資源使用、經濟發展規模和生活設施的數量指標等。
理論基礎可在書上學習,加油努力吧
6. 什麼是生態區域
生態區域的界定始抄終未曾明襲確,也未曾有對其內涵的具體闡述。經過多年實踐建設和發展,出現了許多相關的思想和不同的理解,也在國內外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生態型發展模式。在相關建設實踐中,主要集中在對生態區域的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管理的協調發展上。在結合國情的基礎上,許多區域都從立法、產業結構調整和鼓勵公眾參與等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如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通過政府轉移支付,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首要目標;紐約長島接受紐約人口和經濟擴散,持續自然發展;韓國的濟州島通過交通發展,引入現代服務業,維護生態環境;國內第一爪「生態立省」的海南島先污染後治理,實行分功能區布局。
生態區域的劃分條件有:氣象因子;地貌因子;
7. 什麼是生態農業區
生態與有機是兩個不同類型的概念,有機(是一種生產方式)的概念重點在於純天然,不添加人工合成的農葯化肥等;生態(是一種生產體系)的概念重點在於模仿自然生態的過程,是可循環的,往往是種植和養殖相結合,如種植業種植農作物,農作物的副產品作為飼料給養殖業,養殖業的副產品動物糞便再給種植業作為肥料。生態農業的產品可以是有機的,也可以不是。
生態農業簡稱ECO,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
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葯等,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採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採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
8. 生態規劃的概念
生態規劃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手段辨識、模擬和設回計生態系答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適宜性,探討改善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對策,促進人與環境系統協調、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法。①按地理空間尺度劃分 :景觀生態規劃、區域生態規劃、生物圈保護區規劃;②按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劃分:陸地生態規劃、海洋生態規劃、淡水生態規劃、草原生態規劃;③按社會科學門類劃分:經濟生態規劃、人類生態規劃、民族生態規劃。
9. 生態城市的概念和目標是什麼
一 生態城市的概念及其特點
1 生態城市的概念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和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並促使城鎮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永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環境復合系統。
2 生態城市的特點
目前,生態城市理論研究已從最初的在城市中運用生態原理,發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態觀、城市經濟生態觀、城市社會生態觀和復合生態觀等的綜合城市生態理論,生態城市的特點也在研究和實踐中日益深化。就目前的總體認識水平,概況起來說,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
(1)高效益的轉換系統
在自然物質——經濟物質——廢氣物的轉換過程中,必須是自然物質投入少,經濟物質產出多,廢棄物排泄少。該系統的有效運行在產業結構方面的表現為第三產業大於第二產業大於第一產業的倒金字塔結構。
(2)高效率的流轉系統
以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為支撐骨架,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價值流和人流的運動創造必要的條件,從而在加速各種流動的有序運動中,減少經濟損耗和對城市生態的污染。
(3)整體性和前瞻性
生態城市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的繁榮,而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規劃,建設,管理城市時,不僅兼顧社會,經濟,環境三者的整體利益,協調發展,而且還要滿足不同地區,社會,後代的發展需求。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注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也不會因眼前利益而用「掠奪」其他地區的方式換取自身暫時的「繁榮」,或犧牲後代的利益來保持目前的發展。
(4)高質量的社會人文環境
發達的教育體系和較高的人口素質是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的基礎和智力條件之一,還應該具有良好的醫療條件和相合的社區環境。
(5)環境質量指標國際化
生活環境優美,管理水平先進,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環境質量指標達到國際水平。城市的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等指標也達到國際要求。同時對城市人口控制,資源的利用,社會的服務,勞動就業,城市建設等實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證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6)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和諧性
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自然、人共生,人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於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與人關繫上。現在人類活動促進了經濟增長,卻沒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同步發展,生態城市是營造滿足人類自身進化需求的環境,充滿人情味,文化氣息濃郁,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富有生機與活力,生態城市不是一個用自然綠色點綴而僵死的人居環境,而是關心人、陶冶人的「愛的器官」,文化是生態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這種和諧性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7)區域統一性
生態城市作為城鄉統一體,其本身即為一區域概念,是建立區域平衡基礎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以人—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的,就廣義而言,要實現這一目標,全球必須加強合作,共享技術與資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網路系統,建立全球生態平衡。廣義的區域觀念就是全球觀念。
10. 生態空間和土地的概念一樣么
和土地相比,生態空間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因為一般生態學上把某物種所需要或占據的環境總和稱為生態空間,作為一個環境來說,我想空間是包含很多含義的,不僅含部分土地,更是包含大氣和生物的一個立體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