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生態文明理念
A. 如何理解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綠色發展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這一論斷,是基於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科學判斷,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創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歷史上,在生產力相對低下時,人類曾崇拜自然、畏懼自然。近代以來,隨著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藐視自然,甚至以征服者、佔有者的姿態面對自然,為滿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斷索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反思過去,正視現實,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與自然相處的科學態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屬於自然,而不是自然屬於人;就要深刻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人類對自然應懷敬畏之心,決不能凌駕其上;就要深刻認識到一切物種均有生命,均有其獨特價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類應該尊重一切生命。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要求人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一方面要科學認識大自然中的各種規律,減少因為無知而違背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因為明知故犯而違背自然規律。像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殺雞取卵之類的做法,大都是因為急功近利和個人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必須通過制度加以約束。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承擔的重要責任,要求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發展之需的同時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自然供給人類生存發展所需,人類也理應對自然擔負責任,這個責任就是保護自然。保護自然也是確保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保護自然,首先要改變人類的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再次要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一理念高屋建瓴、內涵豐富,為我們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遵循的總體原則,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體現出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我們黨在認真反思和深刻總結過去發展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傳統粗放式發展方式的有力反撥,對工業文明種種弊端的堅決揚棄,對未來中國發展路徑的明確校正。昭示出我們黨力求通過調整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跨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良好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人民群眾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要素。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在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環境和完備的生態系統,為當代和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有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有效維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平衡,使經濟建設能在良性循環下,源源不斷地獲得資源環境的有效供給,實現可持續發展。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要求。美麗中國,不僅要有健康的發展模式、豐富的物質成果,更要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優美的自然環境。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讓我們的物質生產與自然協調,生活空間與自然融合,道德素養與自然融洽,行為方式與自然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站在促進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高度,對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統籌兼顧根本方法的具體遵循,進一步豐富了發展理念,完善了決策坐標,規范了實踐行為。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理念上,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對等互惠的思想。尊重自然,是科學發展的理念要求。人是自然之子,在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對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們的發展,既不能走向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更不能肆無忌憚地把自己凌駕在自然之上。要始終以平視的眼光、敬重的姿態,考量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存在和發展的權利,使我們的發展能和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決策上,要堅決恪守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的方針。順應自然,是科學發展的決策原則。傳統的工業文明在先進科技和強大資本的驅動下,對自然進行毫無節制的攫取甚至掠奪,違背自然演化規律對資源無序開發利用,罔顧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經濟建設和城市擴張,使我們在急功近利中與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猝然遭遇。歷史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發展決策中把自然規律作為認真衡量的要素,主動遵循、積極契合。可放則放,宜收則收;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實踐上,要堅定秉持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准則。重經濟輕環境、重增長輕保護的「先污染後治理」發展模式,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利益換取經濟增長,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污染治理,結果增長所得遠遠不抵治理付出,短期的經濟發展成為暫時的繁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就要在發展的行為過程中,堅守保護環境的准則,通過保護環境,為我們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不竭的動力。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對環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下,積極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努力推動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的貫徹落實,必將推動在全社會形成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的良好風尚,必將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社會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必將推動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建設美麗中國目標。
B. 如何全面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內容非常豐富。從價值取向看,必須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是自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把環境公平正義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有效防範環境風險,及時妥善處置突發資源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C.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D. 生態文明是一種發展理念怎麼理解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E. 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你對生態文明理念是怎樣理解的你打算怎麼做
所謂建設生態文明,實際就是建設一個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自己要有一個良好的環保意識,做一個堅定的環保志願支持者。
F.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理念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這一論斷,是基於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科學判斷,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創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歷史上,在生產力相對低下時,人類曾崇拜自然、畏懼自然。近代以來,隨著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藐視自然,甚至以征服者、佔有者的姿態面對自然,為滿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斷索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反思過去,正視現實,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與自然相處的科學態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屬於自然,而不是自然屬於人;就要深刻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人類對自然應懷敬畏之心,決不能凌駕其上;就要深刻認識到一切物種均有生命,均有其獨特價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類應該尊重一切生命。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要求人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一方面要科學認識大自然中的各種規律,減少因為無知而違背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因為明知故犯而違背自然規律。像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殺雞取卵之類的做法,大都是因為急功近利和個人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必須通過制度加以約束。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承擔的重要責任,要求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發展之需的同時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自然供給人類生存發展所需,人類也理應對自然擔負責任,這個責任就是保護自然。保護自然也是確保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保護自然,首先要改變人類的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再次要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一理念高屋建瓴、內涵豐富,為我們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遵循的總體原則,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體現出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我們黨在認真反思和深刻總結過去發展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傳統粗放式發展方式的有力反撥,對工業文明種種弊端的堅決揚棄,對未來中國發展路徑的明確校正。昭示出我們黨力求通過調整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跨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良好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人民群眾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要素。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在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環境和完備的生態系統,為當代和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有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有效維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平衡,使經濟建設能在良性循環下,源源不斷地獲得資源環境的有效供給,實現可持續發展。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要求。美麗中國,不僅要有健康的發展模式、豐富的物質成果,更要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優美的自然環境。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讓我們的物質生產與自然協調,生活空間與自然融合,道德素養與自然融洽,行為方式與自然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站在促進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高度,對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統籌兼顧根本方法的具體遵循,進一步豐富了發展理念,完善了決策坐標,規范了實踐行為。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理念上,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對等互惠的思想。尊重自然,是科學發展的理念要求。人是自然之子,在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對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們的發展,既不能走向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更不能肆無忌憚地把自己凌駕在自然之上。要始終以平視的眼光、敬重的姿態,考量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存在和發展的權利,使我們的發展能和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決策上,要堅決恪守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的方針。順應自然,是科學發展的決策原則。傳統的工業文明在先進科技和強大資本的驅動下,對自然進行毫無節制的攫取甚至掠奪,違背自然演化規律對資源無序開發利用,罔顧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經濟建設和城市擴張,使我們在急功近利中與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猝然遭遇。歷史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發展決策中把自然規律作為認真衡量的要素,主動遵循、積極契合。可放則放,宜收則收;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實踐上,要堅定秉持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准則。重經濟輕環境、重增長輕保護的「先污染後治理」發展模式,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利益換取經濟增長,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污染治理,結果增長所得遠遠不抵治理付出,短期的經濟發展成為暫時的繁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就要在發展的行為過程中,堅守保護環境的准則,通過保護環境,為我們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不竭的動力。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對環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下,積極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努力推動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的貫徹落實,必將推動在全社會形成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的良好風尚,必將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社會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必將推動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建設美麗中國目標。
G.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理念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這一論斷,是基於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科學判斷,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創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歷史上,在生產力相對低下時,人類曾崇拜自然、畏懼自然。近代以來,隨著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藐視自然,甚至以征服者、佔有者的姿態面對自然,為滿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斷索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反思過去,正視現實,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與自然相處的科學態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屬於自然,而不是自然屬於人;就要深刻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人類對自然應懷敬畏之心,決不能凌駕其上;就要深刻認識到一切物種均有生命,均有其獨特價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類應該尊重一切生命。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要求人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一方面要科學認識大自然中的各種規律,減少因為無知而違背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因為明知故犯而違背自然規律。像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殺雞取卵之類的做法,大都是因為急功近利和個人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必須通過制度加以約束。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承擔的重要責任,要求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發展之需的同時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自然供給人類生存發展所需,人類也理應對自然擔負責任,這個責任就是保護自然。保護自然也是確保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保護自然,首先要改變人類的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再次要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H. 如何理解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這一論斷,是基於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科學判斷,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創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歷史上,在生產力相對低下時,人類曾崇拜自然、畏懼自然。近代以來,隨著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藐視自然,甚至以征服者、佔有者的姿態面對自然,為滿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斷索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反思過去,正視現實,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與自然相處的科學態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屬於自然,而不是自然屬於人;就要深刻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人類對自然應懷敬畏之心,決不能凌駕其上;就要深刻認識到一切物種均有生命,均有其獨特價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類應該尊重一切生命。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要求人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一方面要科學認識大自然中的各種規律,減少因為無知而違背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因為明知故犯而違背自然規律。像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殺雞取卵之類的做法,大都是因為急功近利和個人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必須通過制度加以約束。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承擔的重要責任,要求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發展之需的同時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自然供給人類生存發展所需,人類也理應對自然擔負責任,這個責任就是保護自然。保護自然也是確保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保護自然,首先要改變人類的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再次要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I.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理念人民日報
各賜黃金千兩、錦段三百匹、廄馬千乘。其餘常秦諸將等,皆授武德將軍,分隨杜伏威版等蒞任,待後有功權升賞。外欽賜張善相龍燭一對,金花二朵,錦袍一襲,玉帶一條,擇日段府成親。段韶加為太宰總督大將軍,齊穆升為副總督將軍,嚴敬升為昭勇將軍,其餘出征將士皆升一級。又著樞密院差官查視延州諸郡縣所少官員,量材擢用,補缺拾遺,如奪任者,照舊供職。段韶率杜伏威諸將赴闕謝恩。杜伏威又上表陳奏:「臣等感陛下天恩,寵賜爵祿,富貴極矣。懇恩乞賜臣等暫回故鄉,省親祭祖,以彰陛下寵榮。伏乞聖旨。」後主允奏,賜五臣衣錦馳驛還鄉。五將謝恩,帶隨行軍馬與段韶即日起行。